Sunday, February 1, 2009

兩岸和平共榮,馬英九心中有個「譜」了嗎?

【2008年5月22日】
馬英九就職總統演詞提到一個兩岸政治共榮的提示,即在認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前提」下,以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可找到兩岸和平共榮的方法。

他肯定了九二 共識的框架,卻未明確提出一中各表(只是一筆帶過)的政治詮釋,顯然這與他之前的一中各表即中華民國的詮釋有所保留,進入一個模糊或刺探性 空間。或許,這是兩岸互相保持模糊空間政治詮釋的等距,昭示他仍然在九二 共識的框架內,回應大陸釋出的政治善意,不過,一中各表亦暗亦明,使到兩岸良性互動進入餘音繞樑的創意空間。

筆者所見,馬英九演詞的重大前提為重申他在四川震災參與賑災的講話: 他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如今「認同民族」搬上總統演詞,切合他主張兩岸在互不否認為同一民族的共識下,開啟發展兩岸和諧、和解、和平關係之門鎖。

在民族認同下,和平共榮是兩岸必備的政治融合催化劑 ,沒有和平那有共榮,只有和平共榮才有條件導入統一。馬英九這麼講時心中大概會有一個譜(事實求事)。今年初以來,國民黨贏得台灣立法院大多數議席及馬英 九中選為總統後,兩岸關係的展望已出現亮點,兩岸領導人持續會面的良性交流,正如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所說的,隔岸互相釋出的善意,已凝聚為一股和平的力量, 這股力量正是兩岸邁向和諧、和解、和平的正能量的累積,構成兩岸關係良性循環的根基。

兩岸關係的和諧需要堅定不渝增量的決心與信念,和諧為和解與和平的起步,馬英九就職演說強調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可見他放眼民族大義的格局,反映他 具有一定的胸襟與視野。認同中華民族為兩岸和平統一的大前提,確是放眼以人為本的原則;人和互信為先,人和為促成中華民族團結與統一的自然前提,唯有建立 人和互信的橋樑,才能與和平統一之路接軌。因為民族超越國體,也超越政體,及政黨的利益。換句話說,欠缺人和互信必備要素,一切歸零,談不上統一。

他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台灣政治主流主張對待兩岸關係,可詮釋為保持現狀守住台灣(中華民國)主體性的訴求,與他的九二 共識精神相呼應,基本上沒有新意,這與他不一中各表互相吻合,再再顯示,如果一中各表「碰釘」,馬英九路線則定調於(或返回)「維持現狀」四個字。

無論如何,值得關注的是,馬英九正面評價十六字箴言,字裡行間,對和解和平發展兩岸關係意義深長,標誌著馬英九路線前瞻性強,過去數月,兩岸黨政持續的良性溝通已為兩岸未來關係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標竿。

如上所言,馬英九的演說給人印象是他詮釋兩岸的核心問題維繫於「人(民族)」,認為有必要重返中華民族的意識與核心價值,在中華民族的理念與釋出 的共同價值下,看待兩岸的統一;如果馬英九心中的一把尺是這樣,他已初步具備條件向高瞻遠矚挺進。馬英九畫龍點眼道出兩岸統一的核心問題;「兩岸問題最終 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誠望中國大陸能繼續走向自由、民主與均富的大道,為兩岸關係的長遠和平發展,創造雙贏的歷史條件。」 一針見血道出兩岸「人治」與「法治」體制的差異。

儘管馬英九未具體探索兩岸和平共榮的方法,他對深化台灣民主體制肩負的全球使命感,引以為榮,「因為台灣是全球唯一在中華文化土壤中,順利完成二 次政黨輪替的民主範例,是全球華人寄以厚望的政治實驗。如果這個政治實驗能夠成功,我們將為全球華人的民主發展作出史無前例的貢獻,這是我們無法推卸的歷 史責任。 」這一點反映馬英九在排除主權問題的同時,確認深化台灣核心優勢--民主體制--對促進兩岸終極統一肩負的歷史任務。

顯然的,剛剛接棒的馬英九的表態(一筆帶過一中各表,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實體議題,及確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放眼重返九二 共識的框架與「求同存異,共謀雙贏」,字裡行間已把十六字箴言的精神,與九二共識劃上等號。此表態將使兩岸得以在擱置一中各表主權性的爭議的九二共識基礎 上,啟動和平發展兩岸關係,重返談判桌。

有鑑於此,九二共識將變成一張白字,一張只有十六字箴言作為引導精神的「新九二共識」;或說十六字箴言已取代「舊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成為新的九二共識的載體,改變了啟後不承先的游戲指南。

這裡帶出兩岸領導層如何「共嬴」發揮十六字箴言帶來的新氣象,畢竟十六字箴言如剛出爐的麵包,仍然是熱騰騰的,問題只是如何打鐵趁熱,避免重蹈覆轍,再度歸零,又在生火熱身。

兩岸對一中各表的收發與「曖昧」,可能意味一中各表必須繞道而行(或「擱置爭議」);由此,馬英九所謂向大陸釋出的善意除了認同中華民族外,他亦 向大陸看齊,實行模糊化一中各表;這或許即是兩岸領袖對「共同繞過」一中各表,擱置爭議所達致的另一個共識(從正面看也是有默契的另一樁好事也)。

從此伸延,兩岸領袖都具備了「高瞻遠矚」條件,因為中華民族下「人和互信」擺第一,「視野」與「胸襟」都具備了,如何運用民族智慧與方法,仍然還 是前路朦朧,暫時不能分曉,留待馬英九掌後,務實觀察他未來四年如何杆杠他有時限的主動(主導?)權,最終走出中華民族和平共榮之道。這可能就是他之前多 次主動表明他需要更多時間(「在我一生都不可能實現兩岸統一」的語意),英文講playing for more time,只因欠缺充沛人和與互信元素,奈何!

後記:依筆者的直覺,表面上馬英九的演講「沒有多少新意」,其實他對和平發展兩岸政治關係,心中已有一個「譜」;這個譜源自和平共榮伸引而出的融 合之道,即把兩岸政治體實通過一個中介載體融合為一個「大中華」的共同體。在同一民族與新共識(或稱零八共識)兩大要素的催化下,既然已喊出和平途徑的共 榮,馬英九當然能夠描繪中華民族和平共榮下展開政治融合的未來景象,可見他心中已有一份草圖,這是馬英九心中的秘密,只有時間才能揭開謎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