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31, 2009

「一中」關鍵難題終被鑑定!

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協商破解關鍵難題──一個中國;國共黨魁吳胡會釋出正視兩岸政治和解的關鍵──「一中」已被確定為兩岸面對的最大難題。如此詮釋兩岸關係,兩岸終於見樹亦見林,共同找到並重回問題癥結的原點所在,以重新出發。

隨著胡錦濤在提及九二共識時不提「一中」的靈活手法,兩岸在「下放」「一中」的原則性後,兩岸應對「一中」擺下檯面(並不等同擱置)後的空間性,已大為提高。

從兩岸民族的角度,若有一方持有異議,或態度保留,堅持「一中」被列為九二共識的部份原則都會導致一方裹足不前,事因在如此重大的磋商談判中設下前提是敏感的課題,因為其中一岸可能把前提的設立視為「就範」,或不平等的待遇。這涉及談判禮遇的問題,亦反映不符「對等與尊嚴」的訴求。(這也解釋從雙向論,為何台灣對「一中」,堅持提出針對性的「各表」。下文進一步給予解釋。)

九二共識附帶一中的前提,眾人皆知,一中當然有政治色彩,所以台灣才提出「各表」的訴求。相信由於「一中各表」的演變出現,導致兩岸的政治關係的詮釋在過去一年多陷入膠著狀態。根據分析,大陸詮釋她所提出的一中是不能表述的。

由此,導致大陸一年多來的高度緘默,始終諱莫如深,未表一中,一度導致九二共識陷入僵局的疑雲,外界甚至懷疑九二共識是否已「胎死腹中」,兩岸關係可能被迫重新洗牌的新格局。

這回的吳胡會儘管簡短,它卻有效對口跟進九二共識的不確定部份,進而解扣了去年來兩岸因「一中」VS「各表」的僵持不下的局面,使兩岸重現手法靈活的一面。

「一中表體」呼之即出

胡錦濤的這一記「解扣」事關重要,相信也為馬英九接任國民黨主席造訪北京與胡錦濤面談息息相關,清除障礙。實際上,兩岸領導人過去一年來的創造性隔岸喊話,已為兩岸的「政策溝通」寫下美麗的篇章(現在是讓美麗篇章好收的時機遇!),兩岸領導人也善用之。

如今,「一中」關鍵難題已被點明,下去如何進一步解扣真章,就要看兩岸領導人的智慧與膽識了,在此關節上兩岸不妨參考本小組提出的「一中表體」的突破性切入方法!(詳情參閱李惠群特區的文章「一中表體」)

胡錦濤還開宗明義的說,「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是《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目標,已成為兩岸的重要主張。去年以來,雙方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建立互信,從而推動解決了系列複雜問題。」。此段講話反映胡錦濤高度評價兩岸去年來,根據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建立互信的良性互信關係,推動解決了系列複雜問題而取得之成績;這顯示,大陸認為基於系列複雜問題(應是指「大三通下達致的各項協商協議,及逐步解決台灣國際地位的問題)已解決,現在是兩岸放眼在中期內,向前挺進,推動達成和平協議的時機。(考驗兩岸政治「互信門」,即將擺上台面的ECFA,預料可於今年下半年達成協議)。

眼見兩岸的關係,即將晉入一個政治互動風起雲湧,動態十足,「更上一層樓」(胡錦濤語) 的嶄新格局,全球華社引頸拭目以待吧!(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李惠群特區」多篇分析筆者倡議的兩岸政治解決構思的點點滴滴)。

Saturday, May 30, 2009

兩岸關係立體奇石Three Dimensional Cross Straits Curious Stones





兩岸關係是一個特殊的人文歷史階段,為了讓兩岸關係多元化,增潻色彩繽紛的立體感,製造三維空間,營造樂趣。本博主創設一個以中華本土文化自然藝術為主題的′雅趣共賞:兩岸奇石共同體′,展示博主近期收集的兩岸奇石作品。舉凡能通過奇石作品展現兩岸風情特點,韌性,民族大愛,特性,中道價值,以及藝術,文藝,詩詞的創作,從形狀立體,或奇石畫面圖案表現其兩岸韻味,圖騰者,歡迎上傳,交流心得與構思。作品必須附上奇石圖片,尺吋(cm),作者姓名,簡介說明,石頭出處,包括構思,以及為何它符合兩岸關係的奇石定義。必須說明,這並非比賽性質,旨在通過賞石交流心得,以石載道,促進天人和諧,民族與世界和平為宗旨。參與作品請寄至:李惠群 alwinking@yahoo.co.uk。

編號.1 "悠悠兩岸中華情"

這是一件兩岸關係中可謂具備′代表性′的奇石。它的代表性在於它的形狀,特徵恰到好處寫照兩岸的地理,文化,宗教,民族,以及傳統價值的共同點,雖然被寬達180公里的台灣海峽隔開,兩岸民族骨肉相連,千絲萬縷的情緣,是剪不斷的民族大愛的根本。石頭上半部左邊隆起較大的′一岸′為大陸,右邊較小的一岸為台灣,中間即為隔開兩岸,令人′愛恨交織′的台灣海峽。石頭的紋路,墨石本身的特質,加上造形的特殊性,讓人自然連想到兩岸關係的特殊性與人文的特質。把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連成一體,令人愛不釋手。不管是撫摸,把玩,都讓人回味無窮!
就讓我們一起來細細欣賞,品茗,觀想"悠悠兩岸中華情"蘊藏的奧妙吧!

INSPIRING SUISEKI

This is a exclusive column created for curious stone lover or "Suiseki" in Japanese.With a view to share our endeavors to foster Cross Straits relationship for peace and harmony.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stone shape/contours ,grain of the Suiseki must be related to the theme of this blogger ,i.e.three or multi-dimensional expression of Cross Straits Relationship for good.This blogger shall share a few pieces of his private collection with stone lovers and provide explanatory note of how it qualifies for the category of TDCS Suiseki. All entries must be accompanied by pictures of the Suiseki,size measurement (in cm),its source ,its creator(owner),explanatory note why it qualifies as one TDCS Suiseki.This is not a contest ,but meant to exchange ideas and views by way of artistic expression whereby Suiseki be the bridges for the human of the same mind ,as said to foster value of peace and harmony whereby the medium is natural art form created by the miracle forces of mother nature hundreds and thousands of years ago, for our appreciation and our endeavor and purpose on top of its natural beauty bestowed on us.All entries send to :kinglee alwinking@yahoo.co.uk


ART PIECE NO.1 "The Incredible Bond"

This is an extraordinary piece of nature's work,for it fixes perfectly well into the requirements of a classical exemplary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 Straits relationship.All the essential sentiment and features are in the picture.Take a holistic view ,the suiseki is a miniature representation of the mainland of the left ,and Taiwan on the right separated by the "miserable" Straits of Taiwan in the center in the upper part .Though the two shores are geographically "divided" by the 180 km wide Straits, nevertheless are bonded in all means, cultural background ,ethnics ,language ,religion,and sharing common traditional values, of which are reflected in the upper and lower parts of the suiseki

Explore the finer grains and features of this art-work in the context and frame of sinology landscape ,and see for yourself how it connects with its destiny to be associated with cross Straits era and its expressiveness of a sentimental cross Straits relationship.

Thursday, May 28, 2009

建立民主法治路漫長! 著手制度問責啟良知

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自殺之舉不只令韓國震驚,相信也讓東亞諸國震驚不已。韓國是被看好的亞洲民主國家之一。前總統涉及貪汙理應不致死(自殺),筆者聞訊也感到驚愕與傷感。

作為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韓國數位前任總統同樣有涉及貪汙的指控,包括全斗煥,盧泰愚等。他們都選擇了面對司法程式的制裁,盧武鉉選擇了自我了斷。

對於亞洲實施民主法治體制的國家,這是一樁不幸事件,或許反映亞洲從政者問責承擔的盲點作時抉擇逃避司法提供的管道,或許,點滴反映尊從儒家思想的民主國家,對個人問責與家庭的區隔有異於西方民主國家的道德倫理。

也可說是韓國實施民主法治體制尚待完善,為殘餘的人治與建立法治制度之間的過渡付出了不輕的代價。

盧武鉉的死,突出了體制的問責在社會中形成的關鍵性,韓國數位前總統涉及的商業犯罪與貪汙指控最終還是難逃法律的制裁,這是韓國對前國家政府首長繩之以法,與民同罪,彰顯司法公正嚴明,正義至上的價值。對於一般民眾還有什麼比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作贓犯科,逃不過法網來得公正不二。

然而,受到法律的制裁,訴訟與接受司法的審判畢竟是最後懲罰性的程式,也是善後的工作。如果人心的價值的操作,能建立在固定的約束性與防範性的制度特徵上,對於改善民主法治制度,必定相得益彰,遠比懲罰性的司法程式來得有效。

一個社會的有效操作與法律的伸張,是社會群體的問責的伸延。一個只有法律約束,沒有內心良知行為規範的社會,並非一個完整的社會,最好像企業監管 (corporate governance )制定的問責制一樣,透明作業(陽光),與問責是同步而行的,企業管理人如果有貪腐的傾向,企業監管通過問責制能收取教育與阻嚇的作互補長短的;體制終歸是人民公眾的事業,通過制度問責同樣有防範貪腐,濫權的預警,事因問責制的設計本身即是除了強化專業操守,也是良心與良知的提醒,悠關個人內心的省思,道德的喚醒。

這即是彰顯制度問責的良知作業,問責作業必須成為上至政府領袖,中央及地方部門主管,政府各階層官員的行為規範守則,它的嚴厲貫徹為建立一個制度問責的不二法門,配以社會道德良知,雙管齊下,與外在執法與司法嚴明的雙重約束,如此,一個法治的體制才能有效廉潔操作,並從中發揮民主制衡的機制。

盧武鉉之死儘管攸關韓國民主法治體制的完善問題,它也帶出警惕其他國家邁向一個完善的民主法治體制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必會付出某些代價。由此觀之,制度問責的強化更是民主法治健全化發展不可或缺,以抑制人性腐敗的重要元素及環節,具有第一道防火線(防範於未然)的功能。

Wednesday, May 27, 2009

重回九二共識原點--注意胡錦濤談話的進步性

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基礎,除卻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在政治上將淪為無所依據的「兩岸」。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國民黨主席吳伯雄5月26日在北京的會談可被視為兩岸「以黨輔政」(馬英九的糾正)的另類共識,明顯的是為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鋪路。

會談中國共兩黨領導人都異口同聲表達了兩個堅持,即維護反對「台獨」,及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這兩個共同政治基礎的原則,可謂為兩岸未來的政治協商與談判清除了主要的障礙。

最令人關注的是雙方發表的談話內容並未提及九二共識下的「一中原則」。這是值得研究的「進展」,反映兩岸的協商精神如胡錦濤所說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註解。這是引人注目的演進。(過去一年兩岸領導人的隔岸喊話,讓人窺見兩岸關係的政見存有一定的落差。有跟進兩岸關係演變者必定明瞭兩岸喊出「一中」與「各表」帶出的政見差異。不提「一中」,「各表」也是否應被化解,使兩岸找到一個平衡點! )

馬英九上台一年多來,兩岸隔岸喊話的「特殊作業」被最大化,彼此在一個自由的空間探索未來的方向與對策,從而增進了兩岸知己知彼,相互了解,可見自由空間的可貴與實惠。

有句西諺說,再好的東西都會曲終人散,同樣的兩岸的特殊隔岸喊話的作業也是一樣,以為兩岸晉入第二回合的關係層次鋪路。顯然的,兩岸「以黨輔政」的權宜之計必須粉墨登場了。

兩岸關係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令人期待的階段,兩岸關係已無可避免的要觸及政治課題,不管是以黨輔政,還是「宜黨宜政」,在現階段最重要的是要交出政績,而不是兜兜轉轉又一村,如吳胡會談所說的「繼續內耗」。

儘管會談發表的談話以民間經濟的非政治領域為主軸,沒有觸及政治議題,然而,九二共識的重新定調,讓全球華社吃了一顆定心丸,兩岸關係已袪除倒退的疑雲。

根據「中國新聞社」報導,未有在提及九二共識時重提「一中」原則的胡錦濤作了一個關鍵性的補充說,「考慮到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難題,鞏固和增進雙方的政治可信尤為重要。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是關鍵所在。」這段說話反映大陸不再堅持把「一中」列為九二共識原則的部份(原則是不能商議的),雖並非放棄「一中」,有「緩和」格調的跡象,同時顯現一個自信的大陸,對通過九二共識促成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的重新湊合(reconfiguration),信心滿滿。

無論最終馬英九是否兼任國民黨主席,以黨魁的身份出訪大陸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面對面會談,實行以黨輔政的權宜之計;兩岸關係重回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去年來隔岸「演義」取得之重要「政治協商」,單只這一點,兩岸政治關係重新納入九二共識的正軌,不亦是達到「防獨」(脫軌)的最佳雙贏協商,一箭雙鵰嗎?

經濟版「克隆台灣」試驗計劃,在海峽西岸出爐了!

筆者去年4月4日發表的一篇題名「台灣與福建融合試點-—克隆台灣呼之欲出」的評論,大膽提出克隆台灣的構想,事隔一年餘的5月 14日,中國大陸政府在海峽論壇在福建省正式登場的前一天發佈「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全文,明確將海峽西岸經濟區定位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

對於台灣與福建,以及海峽西岸(即海西經濟區)兩地及其周邊幅射區而言,這兩事項可謂意義重大,因為這是兩岸關係去年馬英九掌政以來,經濟政策驅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計劃。也是兩岸全面三通啟動以來,最耀眼的實體經濟計劃。

大陸30年來的經濟發展勢頭,其中兩顆耀眼的星星,為先後開發的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的華東沿岸區域,從科學發展觀中,累積了豐實寶貴的市場導向經濟心得;當局善於利用先天地理優勢,帶動營造後天環境條件的配搭,使中國30年來的經濟建設通過區域塊板式的磁鐵效應,招商引資,成功打造區域的經貿金融發展樞紐。中國近30年取得年均10%的高經濟成長,這兩個三角洲發地帶居功不小,這種政策驅動,優勢條件的配搭帶來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

※ 帶動兩岸整合的設計

如今中國處心積慮,善用天時,地利,與近期形成的兩岸人和,在華東沿岸再造第三個區域經濟發展樞紐的雄心,福建與海峽對岸的台灣進行對接,塑造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大計,所帶來的挑戰性,超越當年的珠江三角與後期的長江三角。它從中啟動的經濟融合進程,帶動的民間相互認同感,以致兩岸政策性的整合三個層面上,可謂實務十足;在某個程度上,兩岸政治融合的可行性方法的探索與試驗,反映了兩岸「以經領政」的協商精神的基礎。

誠如所言,這是一個「以經帶政」的經濟版克隆台灣的先行試區,根據聯合報報導,大陸打造「海峽西岸經濟區」,將以五千四百億人民幣(約二兆七千億台幣)大舉興建鐵路(含高速鐵路)與高速公路,以福建做為通道樞紐,形成綿密的交通新通道,拉近海西區、周遭省份與台灣距離。

大陸對海西經濟區的承諾與承擔,可從如此耗資超過半兆的多元基建網路的超大型發展計劃,在兩岸露出和解的跡象是華東沿岸區域第三個經濟發展樞紐的先決條件。

即使在海外,這也這是一項振奮人心的先行計劃(粗略估計,祖籍福建的海外華人佔海外華人總數至少30%,為最大的籍貫群體),對兩岸關係具有使命感的發展任務,儘管它的名字為經濟區,然而明眼人一看就洞悉其中的奧妙,它不會止於經濟硬體發展與建設,硬體設施的齊備連帶的活絡經濟,為克隆試驗,提供催化的條件,引導兩岸人民向整合式的進程接軌。

或許,它可被視為為兩岸大時代來臨的地標式計劃,象徵著兩岸民族結束敵對邁向融合的開始,它的象徵性昭示兩岸不同政體,被兩岸隔離文化的異中求同的「務實行動」(不再紙上談兵),並找到共存共榮,和平相處的交匯點,正是這個同文同鄉的本土情懷,誘發了閩台「小兩岸」的並蓄(synergize)與融合,挑起兩岸歷史性民族任務。

從經濟的角度,台灣各領域市場的擴充,將在海西區域獲得中國國民優待(national treatment )優厚對待,受惠領域包括台灣農業拓展業務,這對台灣本土在大都其他地區難以匹比,腹地的支援,人力資源消費市場的配搭,都使近年有滑落趨勢的台灣本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與轉型需求獲得回彈的機遇,包括應對仍然肆虐的全球金融,經濟海嘯。

福建省及海西經濟區周邊的廣東以北,浙江以南,江西以東的幅射區域人口介於5千萬,加上台灣本土的2千300萬,海西計劃實際上直接掌握的市場介於7千萬至8千萬之間。幾乎整體台灣經濟都會從中受惠,特別是台灣製造業,服務業,包括航運業,科技業的所需提高競爭力的經濟效益更是一個擴大後的海西經濟區所能給予的優勢。除了已搶先受惠的旅遊業外,教育與文化事業更是被看好增值的軟體領域。

※ 誘發科學體制革新

根據新華社引述「意見」的報導說,「海峽西岸經濟區放眼至2020年要率先建立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閩台經濟融合不斷加強,促進形成兩岸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這一段「出師表」具有畫龍點眼之效,基本上已經交待了大陸的「以經帶政」,先易後難的苦心。

單從兩岸規模最大的民間交流盛會海峽論壇,多達8千人台灣民眾的參與各項活動節目。台灣25個縣市的縣市長、議長或代表、台灣主要經貿社團負責人,以及科技、航運、旅遊、教育、農業等20多個各界、行業代表人士和部分民意代表,共8000人將參加論壇系列活動。從民間經濟代表互動的質與量,這已是不折不扣,兩岸融冰以來最大的盛事。

※ 福州佔先機

後補: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聯合報」引述「福建新聞網」的報導,福州在海西計劃中的福建省中,將是受惠最明顯的城市,目前福州市台資企業達 3000多家(含第三地投資),每個項目的投資額已經在1995年左右的100-150萬美元的基礎上騰了一翻,達300萬美元(估計累積總投資額介於 90至100億美元),投資領域涉及電子電器领域,汽車產業,紡織服裝,工藝品等,成為福州地方產業中很重要等一支力量。預料「大三通」等實現,將帶來新一輪台商來榕等投資熱。甚至有台商建議在福州克隆一個台北湖內科技園,充分發揮出台灣等優勢。

小結:海西經濟區在「克隆台灣」母體概念只是一個起步,一個非常重要的開端,為大中華經濟共同體的先頭計劃,向大中華願景,先拔頭籌挺進。它帶出對兩岸政治意願執行力的考驗;還是那句老話:「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另加「千里無雲,千里行,行到雲端自登岸」。可能有人會問,登那一個岸?到時已分不出你我的「岸」了!

感想:誘發政治融合,海西經濟區不失為匯合民意,羽化為「人民力量」(經濟版)的大勢;民心如水,不可逆,順水行舟,得民心;海西計劃正符合與檢驗兩岸民心所向的溫度表與進度表,它將是兩岸民眾未來融合的指標。國家終極目標畢竟是確保人民能追求幸福感;人民要融合,人民要溝通,人民要一起分享彼此的經驗,特別是不同政治體系的特殊經驗,政治(包括反對兩岸自然融合的政黨)不只不應擋路,還要開啟方便之門,否則就是招惹民眾反感的「流浪狗」。

馬英九以黨領政策略提早入高潮?

馬英九最近的談話露出尋求連任的玄機。在股市大力反彈,外資回流的利好因素助威下,一個信心滿滿帶幾分謙卑,迫不及待的馬英九似乎已摸清了兩岸未來中短期的發展潛能。

提早佈署2012年連任的馬英九,面對的未來三年不只對於他有成敗的關鍵性,對於國民黨更是如何提升國民黨的威信。全球金融危機籠罩的經濟蕭條的陰影,使馬英九與國民黨冷手接到一個盪手的山芋,民調一度滑落至30%以下;事實證明有時盪手的東西未必是壞事。扭轉乾坤事在人為,馬英九最近的民調反彈至50%上下。

根據分析,這回的全球金融海嘯促使中國當局調整了它的步伐,把改革體制的時間表提早了兩年。大陸這樣的應變對策,間接使馬英九受惠,當然向來處理政策事宜謹慎有加的大陸,在擬定對策的大計時,會否考慮台灣在統一進程下的定位利益,這樣尖銳化的問題相信只有中共最高領導層知道。

如此的調整,提前改革的計劃,反而最重要的是台灣在兩岸關係中會否處於比較有利的位置與定位。提出如此的探索,事因這一年來的兩岸關係對台灣的因素的考量,已遠遠超越台灣在一年前的比重。

這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問題是經過一年來的緊密共識與逐步互信後,馬英九領航的台灣政府應該摸清了兩岸這盤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原理的善用與玩法--以黨領政的權宜之計。

實際上,在兩岸戰略上,馬英九過去一整年的「風塵僕僕,以勞易逸」並未白費。至少,馬英九基本上已明瞭中共對台戰略的底線中的盲點與灰色地帶,沒有無功而返,或說鍛羽而歸。

說白一些,對比而論,馬英九的亮點即是中共的盲點,馬英九的攻略即是中共的灰色地帶。馬英九的謀略儘管並未臻完美,可是不完美的猛攻謀略反而暴露了中共的弱點與禁忌。反而使一個橫衝直撞的「小馬哥」得益匪淺。

如果說,「兩會」是兩岸政府的白手套,國民黨可能就是台灣政府的外套了。

此話怎說,就如馬英九自己所說,國共對立80年,兩岸政府對峙60年的恩怨不會一夜消弭,兩岸政府真正的外套實際上就是國共兩黨。外套的舞台就要築起,或說提前搭建。第一主角之一除卻馬英九,還有誰,除非明天沒有到來!

眼見兩岸關係戰略的帷幄運籌即將掀開一個新的層次,台灣如何善用及最大化外套的功能,就要看馬英九的領導能力,與靈活變通的能耐,甚至魅力了。

馬英九的調兵遣將會否影響到馬英九的兩岸戰略的佈署,或者役前換將右左了他的軍心與團隊凝聚力的揮灑,這是一場看頭十足,高潮起伏的和平戰役,甚至可借用電影Peace Warrior 的名堂,兩岸關係的和平演義的精髓離此不遠矣!

全球華社就在期盼著這回合的「和平演義」高潮的登場。

※ 兩岸關係用語新解:(一)盲點與灰色地帶;(二)不完美的猛攻謀略;(三)和平演義(Peace Warrior)。

Friday, May 15, 2009

是時機跨前建立兩岸民主政治的橋頭堡了!

一年前的兩岸關係,與一年後的兩岸關係有何不同?如果形容兩岸經濟民間關係如過江之鯽,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吧!

兩岸關係60年來未曾如親近過,兩岸的民間與經濟關係未曾如此融洽過!這是「兩會」的汗馬功勞,也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從來,時勢先造英雄,英雄領導群倫再造時勢,不管是動蕩時代,還是偏安時局,英雄都以不同的姿態,不同的方式,受民眾指望出現,進而挑起興邦建國,或締造太平盛世的偉大使命。

時代變了,過去的英雄多半是披起戰袍打江山的「豪傑」,或解救萬民於水深火熱的近乎宗教受崇拜的「救星」。

21世紀的所謂「英雄」是指高瞻遠矚的卓越領袖,不只要有一定的領導才能,還要適時敢做應做的事,並善於用人,選賢與能,才可稱為有資格接受大時代挑戰的「仁者」(無敵乎),敢於承擔領導團隊問責的領航人。網絡上有人問中華民族现在最需要什麼?兩個字「民主「。台灣最珍貴的價值是什麼,民主的經驗也!

● 領導功力再上層樓

考驗現代領導人的功力是在他如何領導民族國家社會建構/強化一個正義公平的體制,一個民主,法治,自由,人權,均富的體系,讓人人都有追求他們心中的幸福感的權力與機會。

這就是民主的真諦(使人人有能力追求自己的「幸福感」),台灣社會1986年奠定民主體制以來,儘管碰碰跌跌,建立了大中華區域的「實驗民主」,到了今天,兩次政黨輪替完成後,沒有人敢說台灣沒有民主,儘管台灣民主存有瑕疵,然而三權分立的民主機制體系已成功建立起來,並在操作。此階段的台灣民主體制的不斷完善化,實有賴於領導人的素質,即所謂leadership的高瞻遠矚,與果敢的團隊執行力(power of execution)如此才配稱社會公正的締造者;凡事都有風險,特別是政治上的大小風險應是家常便飯,對於一個政治家,時代賦予的使命感,勇於取捨承擔,歷煉而成的判斷力與睿智,除非天生異稟,否則常人無法假手,這是後天練就的領導才能,只有時間才能證明。

「領導」就是拿得起經過評估判斷的風險(take calculated risk),勇於承擔風險並向前挺進(dare to face up and move on),做大事的人不是沒有犯錯,而是具有承擔的胸襟與氣魄,以解懷及釋懷。

適逢兩岸大中華多事之秋,「好事多磿」,體制與權力相互滲透的時代,這可能是當代中華民族追求寧靜致遠,窺見一個構思的大中華願景框架的對人性至高的啟發。

眾人皆知,兩岸關係對台灣的影響深遠,留下烙印已不在話下,畢竟重歸大中華家庭只是時間問題,如何重歸才是問題所在!台灣做為大中華的區域,能對未來的大中華國家的「體」留下怎樣的烙印,做出怎樣的貢獻,「台灣人」應該心裡有數。怎樣的價值最是寶貴?這與超過13億中華民族追求終極「幸福感」的框架也不無關係。

大時代來臨是一種感覺,就好像民眾追求的「幸福感」要有寬容與包容,能彰顯公正與正義的體制框架一樣,自然產生。先知先覺的嗅覺很多人都會有,當機立斷就不是人人做到,平庸之輦與英雄風範的領導,差別即在此。

有些事情可以延後,有些決策就要當機立斷,這也是leadership的崇高素質。還記得馬英九總統上台時曾經自我期許為「社會公正的締造者」嗎?

斬釘截鐵,做為「兩岸公正社會的未來締造者」馬英九有必要慎重檢視其策略,考慮採納五大因應策略如下:

● 善用以黨領政

(一)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以黨主席身份訪問大陸,黨對黨展開兩岸關係談判,勿再好事多磨,建立國共橋樑,為往後的黨政權力轉移鋪路;

(二)機制化國共領導層直線聯繫:國共論壇,博鰲亞洲論壇,及新近成立的兩岸海峽論壇都是為了國共和解而設。(可見中共用心良苦,設計了許多機制,國民黨應善用之)。這些機制都是為促進,深化兩岸的和解鋪路,所建構的多元化的協商機制,以深化互信的橋樑;鑑此,兩岸應服膺現階段的「政治現實」(國共的歷史淵源,權力結構性特徵),以黨領政一線牽,是基本的游戲規則;

(三)建立和平論壇品牌:強化國共/兩岸海峽論壇平台的機制性,配搭博鰲亞洲論壇的崛起,把三者打造成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內外塑造及凝聚思維,開拓思潮,以和平統一為目標,長遠貢獻與建構具有中華特色的三和價值(和諧,和解,和平)的全球平台;

(四)「兩會」達成協議的步伐是否過快?應予檢討,如果過快,應爭取沉澱期:適時予檢討「兩會」對兩岸政策的機制性功能,避免兩岸政治結構權力的特殊性被中介,橫生枝節,確保「兩會」不致變相成為兩岸的「代理」。兩岸簽署協議的速度給予調適:在這個環節上,筆者檢視近期兩會「簽約」的速度(江丙坤所謂的「十全十美」),有使溫度急速上升之態(筆者大膽形容為「慢火煮青蛙」的效應);這是基於另一邊廂,政治和解無法跟上經濟民間的進度,此現象持續下去,勢將使兩岸關係嚴重失衡,造成「和而不解」嚴重滯後,導致過度傾斜經濟民生的「兩岸政治怪胎」再現,這絕對不是兩岸健全關係的發展之道;

(五)把兩岸關係拉回正軌:靈活拿捏「宜經宜政」,最低程度政治步伐必須緊貼經濟民間的後頭。英文所說的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and people to people(P2P) of cross Straits relationship had to be updated with political rectification and political alignment not by mean of so-called loose-end political consensus ,of which the later (political )is obviously lagging far behind the former 。A required prescriptive and indicative time table for politics ”to be aligned back to the proper tracking ” of cross Straits relationship is clearly missing.即緊貼經濟民間關係的後頭,而非只是政治協商。緊貼後頭,不是無時限性的延後。換言之,政治終歸必須領航兩岸關係,使兩岸關係回歸自然。

小結:現階段的兩岸關係已到了兩岸黨對黨實質工作關係的建立,兩岸喊話的作業已過時。這亦是兩岸現階段關係特徵的寫照(即通過黨對黨工作關係的建立,為兩岸建立正式政府對政府關係的先遣部隊)。

國共論壇及最近兩岸海峽論壇機制的出現,證明兩岸關係的廣度已有多元化的準備。不過如所強調,原點還是要從國共兩黨關係的建立做起,然後推廣至海峽兩岸的各領域去,最終涵蓋俱全,達到以黨領政的過渡任務。

另行建議:行政院設立一個追蹤兩岸經濟民間關係執行效應的預警小組,以備相關政策領域有所應對警惕,及時尋求政策上的調適及提早佈署。

馬英九在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適時表達了: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將是兩岸人民共同語言。值得一提的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五四運動90周年紀念當天不約而同澄清,民進黨並非反對台灣與大陸交往。她也同樣用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印證了台灣在朝與在野黨皆服膺以普世價值觀為締結兩岸跨海的共同的價值觀。

Monday, May 11, 2009

一中表體

從一中各表到一中表體。兩岸超越「一中」的迷思,解放思維,參透「一中」對號入座的玄機!──「兩體一中(國)」浮現在眼前。

一中表體(One China by definition /interpretation of entity ) 是什麼?筆者在前文上下兩篇中嘗試解密兩岸一個中國(一中)構築的迷思。經過一年多的深入解剖分析,推理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終於撇開雲霧見月明,正如上文所說,「一中表體」,即一個中國的表述的是政體而非國家本身也。

「一中表體」也是兩岸關係進入「內化」亮起綠燈的正軌!

過去一年來,兩岸兩個不同的體制的「隔岸喊話」帶出的特殊模式,激發了全球心懷中華民族華人的思維,啟發了不同體制華人集思廣益,嘔心瀝血,以期謀求思維上的突破,可謂歷史少有,兩岸政治「隔岸對話」精采連連,也是兩岸六十年來特殊關係下的傑作。

如此的對話建構在兩岸共同的價值──民主與文化──的共識上,沒有價值的共識,兩岸關係宛如迷失方向的導航,沒有文化價值的認同,不知何去何從。

「一中表體」讓兩岸重新開啟兩岸去年來陷入的膠著,也讓「九二共識」恢復彈性。九二共識的一中原則獲得遵守,一中的底線未被觸及,因為各表的是一中的體,無論如何表述都不會影響一個中國的守則──它仍然是屬於一個中國的政──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的政治實體。

一中表體下形成一個中國有兩個政體,沒有違反一個中國的原則。它也並非一國兩制,更非「兩國論」或「一邊一國論」。它是活生生的「重返現實,正視現實,尊重現實,及出發現實」的兩岸「四句偈」,不過只目前還是首兩句的寫實。

如今是兩岸根據政治史實去尊重現實,並依據現實把兩岸未來關係的「千絲萬縷」梳理妥當,然後依據梳理清楚的現實再出發,把兩岸的未來關係拉回正軌。讓政治在兩岸關係中立於主導的原位,而非任由經濟民生擺佈。兩岸關係政治評論員邱震海一針見血形容兩岸關係的關鍵不是經濟也不是民生,是政治。一點都沒錯。

筆者祈望「剪不斷,理還亂」不再是兩岸關係的寫照,而兩岸關係確定一中表的是「體」非「國」後;「一中」將「不折騰」(引述胡錦濤用詞)兩岸民族的離合團聚的表述。

兩岸的政治和解尋尋覓覓的方案,果真即在燈火欄杆處!

Tuesday, May 5, 2009

釐清國家與體制觀念的差異,還原九二共識!(下)

實際上,大陸一中各表堅守的原則是一個中國。嚴格上講,付諸表述的一個中國只是一個體制(政體),並不是中國(中華民族)本身(身上流著的炎黃子孫的血統是不能表述的)。只要兩岸都能清楚把握表述的只是體制,中華民族與中國是永遠不會變的。那問題就致於現在那麼複雜,就不會左右了大陸對一個中國的表述,使九二共識的精神與價值得以延續下去,協助兩岸能返回政治議題的正軌。

國共論壇有任務

有鑑於此,兩岸應通過國共論壇或博鰲亞洲論壇釐清這個概念上的混淆,達到正本清源的功效。

去年來,兩岸對九二共識出現「灰色地帶」的詮釋(大陸不願表述),主要圍繞在一個中國(一中)的表述。基本上,兩岸都認同一個中國的守則,差別在於大陸堅持的「一中」守則,台灣接受,唯堅持要各自表述。

深入分析發覺:兩岸真正要表的是中國的政體,並非中國本身,實際上並非對「中國」的表述,否則它即淪為「中國概念股」!因為「國家」是不能表述的,特別是民族國家,即中華民族可以表述嗎?你只有認同中華民族(一份子)或非而已 (當然中華民族也並非一定是「中國籍「的華人,它也包括海外華人/華僑/甚至華裔,那是另一個課題) 。

各表是體非國(中)

如上所言,表述的是政體,不是一個中國;如此,不管如何表述「一中」的體制,都不會影響一個中國的原則。試想想,「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在兩岸中國的政體是否不一樣,它們都是活生生存在,有效營運著的政體。

換句話說,各自表述影響一個中國的原則問題,並不存在;一個中國仍然還是一個中國,分別只是表述的是各岸的政體,邏輯上,法理上,沒有不妥,即無重疊,亦無衝突。何來不能各表,或共表一個中國的政體?

這裡伸引出的爭執交匯點可能是,馬英九有必要檢討去年他單方表述「一中」的作法,收回「一中」即是中華民國的各表,按照他在上篇的「重返現實出發」的表述,台灣為「中華民國「,藉此騰出空間,讓大陸進行各表「一中」為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

筆者推論,在九二共識的議題上,以及在技術上,馬英九犯下最大的錯誤是在「不知彼」,及未預先照會的情況下,把整個中國納入中華民國的表述。如果是這樣,整盤棋只有提早結束,導致兩岸政治無功而返,打回原形。

基於馬英九已搶先大陸各表(或先表)「一中」,中共如跟著付諸表述一中,無論大陸如何表述,從中共的角度,都會使「兩國中國」的「陰謀論」得逞。所以,大陸選擇保持長期的緘默。其實,去年以來,大陸對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表現的出奇的沈默,所有媒體官員似乎都接到對九二共識表述的封口令,箇中原因除了中共內部政治出現雜音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涉及兩個中國的詮釋。中共絕對不讓「兩個中國」的詮釋的可能性出現,包括不能容忍類似李登輝與陳水扁提出的「兩國論」與「一邊一國」的論調死灰復燃。這是可以理解的。

兩岸犯下邏輯錯誤

鑑此,兩岸可能犯下邏輯上,觀念/概念上的爭端,把兩者混為一談,使兩岸「國」與「體」不分,糾纏不清,延續國共60年來的內戰式的觀念對峙。

除非兩岸能對各表的其實是「體」而非「國(中)」達致共識,否則要重返九二共識,仍然是夜長夢多。

黨國不分引混淆

連帶一提,無論是中共還是國民黨,甚至是其他第三勢力政黨,以及未來的大中華政黨,都不應把政黨的地位提升至超越國家之上。遣詞用字方面,不應「黨國」自稱,無論從什麼角色,一個可來可去的政黨,即使是開國立國的政黨,也不應把政黨的地位排在國家之上。

可能從歷史的觀點,這是造成中國人「黨國不分」的前緣,現在放在兩岸關係重歸和平統一的努力上會出現「剪不斷,理還亂」的觀念紛亂。

所以,筆者經常強調,很多時候,中國人必須跳脫歷史桎梏的糾纏,勇於掙開歷史的束縛,避免國黨不分,把政黨的地位還原到它應有的定位,不要黨國糾纏不清,繼續沒完沒了,製造「親者痛,仇者快」的局面,並污蔑了中國人的智慧。

總講一句,體制是可以改的,民族國家是永恆不變的,不要把非永恆的體制置於永恆的民族國家之上,顛倒常倫,貽笑大方 (這樣的亂象必須儘快抽離)。

兩岸新生代問責

兩岸有必要避免「拖之訣」,從1992年的九二共識算起,兩岸已浪費了少說16年,無論是改革開放,還是黨報解禁推行民主體制,過去20,30 年,生活在兩岸新時代的新生代已經成長,他們可視為兩岸關係的弄潮兒(Baby Boomers),反觀兩岸的當代領袖仍然是屬於之前年代的父輩。

新生代對事對物自有他們的觀點,他們的觀念,甚至價值觀的優先秩序亦不完全一樣,沒有人可以否認,過去20,30年是兩岸社會承受巨大變化的年代,背景很大不同。兩岸的問題,不管是和平協議,和平與統一,民族的團結與復興,不會一成不變,這個年代的人就應做這個年代的事,完成一個和平,團結,統一及復興的是一個兩岸共同的基礎,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給新生代吧!至於新生代要怎樣看待處理兩岸關係,我們這一代還能過問嗎?

感言:兩岸領導務必釐清,儘快把「體」抽離「國」,還九二共識一個真面目。兩岸關係的問題,儘管千頭萬緒,千絲萬縷,總歸必須重返政治的源頭,尋求一個永久可持續的解決方案。萬變不離其宗,解鈴還須繫鈴人是也!

贈予兩岸領導:「黨國難分,蹉跎乎? 空悲歎!千里無雲,千里行,行到雲端,自登岸。「(全文完)

沒有政治護身,馬英九遲早困獸戰!(上)

導言:剖析馬英九上台一周年的兩岸政績:經濟有斬獲,政治幾乎交白卷!冷眼看馬英九兩岸戰略如何一步一步陷困……

本文:台灣屬於「中華民國」,又怎樣?

馬英九日前出席1952年「中日和約」簽約紀念儀式致辭稱,「中日和約不只結束了中日戰爭,確認把台灣主權從日本讓渡給中華民國;並聲稱台灣屬於中華民國。」

馬英九如此表態,是以退為進,避重就輕?還是反映兩岸政治關係突破無門,陷於困境!

先說穿,現階段可能是馬英九上台一年以來,遭遇兩岸政策最艱難的關口,一個處理不當,馬英九在可預見的未來,陷入身不由己的「困獸戰」。

近期的兩岸關係誠如馬英九所料(所迫?),「先經濟,後政治」繼續開跑,馬英九總統掌政一周年的兩岸成績單,以經濟打分馬英九可得8分,政治嘛,除了被擺上台面尚未定案的ECFA,及已協議讓台灣以WHA觀察員的身份出席會議外,馬英九恐怕只得4分,兩個領域綜合起來,剛好得6分及格(不知台灣民眾心裡的一把尺,會以什麼標準來評分馬英九的表現)。

按照常理,一般民眾會以經濟民生為評估馬英九的表現,如果是這樣,這就解釋了最近馬英九的民調反彈至近50%的滿意度。這與前期馬英九的滿意度在金融海嘯襲擊最劇烈期間一度下降至30分以下的偏低水平,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

一般民眾如何看待馬英九上台一年的表現,從民調的傾向,人民採取經濟主導的切入點,是無可厚非的現實。話說回來,民眾往大處看,政策主導的話,這又是兩回事。尤其是中上階層的對馬英九的政治指望。

其實,英九面對的是一個中線的問題,如果未來3年馬英九堅持只攻經濟民生,把政治擱置一旁(先易後難),只要大陸繼續向台灣「放水」,利誘民生,包括到台投資收購台資公司股權,及把旅台上限再度放寬,配合世界經濟與市場需求的預期復甦,民眾的支持率在一定程度內緩緩上升。這是幾乎可以肯定的。

問題是台灣民眾的政治意識是否處於「只問經濟,不理政治」的嚴重失衡水平,這樣的評估可能在經濟處於惡劣的初期有賣點,到經濟從谷底反彈,並復甦到一個交叉點時,馬英九只做經濟的策略會否遇上瓶頸?人民的政治意識會否緊隨經濟同步復甦?(簡單的說,一個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民眾會要求什麼?)

到底台灣是個實行民主的政治實體,「問政於民」最大的溫度表就是民調,或民意測驗,這是一個前瞻性的議題,預料會在未來兩年內湧現,除非全球經濟蕭條持續。此外,台灣中上階層對兩岸關係的政治要求又會怎樣升溫。

如此觀之,表面上看起來,馬英九的民調進步了,正好彰顯馬英九正處「硬不能,軟又不行」的進退維谷。在大陸承認兩岸各表一中的選擇權(胡錦濤與美國前總統布什去年3月電話的認同) 的情況下,大陸遲遲未表,按照常理,應該按照已表的一方的定義做為談判的基礎(這又碰到兩岸政治橋樑未搭建的議題,「兩會」白手套,繼續擔當穿梭任務,有令「兩岸好事多磨」之嫌)。

馬英九,打出台灣是屬於「中華民國」的牌。顯然以退為進,如此的表態的詮釋有兩個:

一,馬英九回歸原點,聲明中華民國的法治與管轄權為台灣,台灣並不是一個完整的體制,它是中華民國的管轄地區,並沒有錯。如此的詮釋是完全根據現實出發,並有釋出「讓步」的味道,與大陸畫清界線,並未畫餅(整個)充飢而「出位」,也未侵入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

二 ,又根據馬英九對九二共識的「一中」原則表述,台灣屬於中華民國,不只台灣屬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版圖領土原則上,亦包括大陸與其他相關區域(當然實質上,大陸並未在中華民國的法治與管轄範圍內),這是屬於政治表態,即根據一中各表的原則可行進行表述。

筆者分析,前者比較務實,可能大陸比較能夠接受,因為它讓兩岸劃清各有各的管轄地區的代表性(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及代表大陸,中華民國管轄及代表台灣)。

馬英九脫離現實?

這樣的話,很多涉及兩岸代表權與管轄權的敏感課題將會找到一個解決的平衡點:即讓中華民國這個政體的表述,重返現實,不再聲稱「代表」整個中國,包括大陸,避免兩個政體「代表權」的重疊。這也是兩岸去年博鰲論壇以來,兩岸領導多次發表的十六字箴言中最重要的「正視現實」的共識,也是筆者多篇相關評論所重申的兩岸務必「重返現實,正視現實,出發現實」的依據。不同的是,之前由馬英九向大陸提出,現在反而馬英九要自行檢討,馬英九政府也是否有脫離現實之誤?

後者比較屬於政治宣言,因為在政治上,國民黨政府不可能放棄它開創的中華民國等同中國的政治概念(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接管大陸政權之前,中華民國一度代表與管轄整個中國包括大陸,亦為不爭的事實。延至1971年,聯合國的中國代表包括安理會的永久理事國的地位,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

再說,由馬英九主動表述台灣屬於中華民國,台灣方面亦不會有「尊嚴」、「自主」受損,與無受到矮化、打壓。

這裡伸引出的問題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大陸才會各表一中?「中華民國」(台灣)必須安守本份,並未企圖在表述的過程中,把「中華民國」強行套在大陸身上,當「中華人民共和國」透明;因為如此表述,將會導致兩個中國的冒現,觸及大陸一個中國的「紅線」,這是大陸絕對不能容忍的。

大陸不買賬

如此推論,馬英九就有必要慎重考慮修正他對九二共識的中華民國即是中國的太早「超越性」的政治表述。這是筆者的剖析。因為這只能解釋馬英九上台一年,在政治領域與大陸隔岸喊話「處處碰壁」,得不到彼岸回應的關鍵所在。

近期的馬英九,疲態開始顯現,看到他屢屢對岸喊話,出盡法寶,看到他軟硬兼施,剛柔並用的兩面。到底他已領教了「一派君臨天下」的大陸,並不容易應對。

馬英九近期連續對中華民國的「表態」,讓人窺見兩岸兩個不同體制不同價值的演義,看頭十足,令人目不暇給,反映兩岸關係即將進入戲肉的階段。馬英九步步為營,近期更是加緊了對大陸的政治攻勢,針對性很強,一再證實,九二共識未有各表,馬英九難以釋懷。

馬英九應收歛了!

喊話喊了一整年的馬英九,已有洩氣之態,按捺不住了。無論如何,過去一年的馬英九應該好好領教了「牛皮膠」的中共並非那麼容易應對的,這樣的滋味,在制定或檢討未來兩岸戰略時,應該是他「最大的收穫」吧。

這裡帶出一個問題,馬英九表述一中已退縮至限於「台灣屬於中華民國」,止於台灣,不折也不扣,嚴禁幅射至大陸,如果是這樣,一個開始懂得「收歛」的馬英九,有助於為九二共識製造條件與有機會還原嗎?

下篇預告:「釐清國家與體制的差異,讓九二共識還原!(下)」

馬英九:重返九二共識,「內化」導航!

日前,美國華盛顿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舉行台灣關係法三十周年研討會,馬英九總統受邀在台北發表視訊演說,回應了「胡六點」提出兩岸政策綱要。

馬英九的表態內容,是基於兩岸關係取得「務實」進展,同時他也檢討了兩岸關係面對的「一個中國」的體制詮釋,一個內戰遺留下來的問題;儘管兩岸關係在大三通與政治隔岸喊話的「特殊作業」下,取得協商基礎,可是在政治層面,仍然是停留在若即若離的「膠著」。

馬英九的回應,再再反映台灣堅守兩岸重返唯一的政治共識的立場--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從民間事務,能否躍升至政治層面,仍然有待九二共識原則的落實,所以,馬英九在認清九二共識的「冷酷現實」後來,提出「現階段兩岸以經濟與民間關係事務領航」是非常腳踏實地的回應。

有跟進兩岸關係進的明眼人,必定發現展兩岸關係實際上已默契進入「內化導航」的軌道。「內化」只是引導性的原則;從大陸的反應,兩岸關係已顯現內化的輪廓(詳情請參閱李惠群專區數篇相關評論)。過去一年的兩岸隔岸良性交鋒,包括胡錦濤與美國前總統布什去年3月電話談話認同九二共識兩岸擁有詮釋不同的權力,兩岸的政治關係其實是陷入九二共識詮釋的膠著,被卡住了一整年。(實況是:不能單靠九二共識「這條單軌」)。

鑑此,「內化」兩岸關係是最務實,最符合當前政治現實(九二共識未定調)的「兩岸共同探索」,這是為了確保兩岸關係不會因為九二共識的核心問題懸而未決,而阻撓兩岸探索兩岸關係的共同框架的努力。

退一步說,或許,兩岸關係太早進入政治領域,對台灣與大陸皆非完全是好事,因為即使九二共識得以與內化進程接上關係,大陸方面發出的信息似乎是:「我們還未準備好進入內化的框架」。大陸的態度也可解釋為九二共識的地位,尚待正視為兩岸和解的核心 (這一邊廂,馬英九已表明九二共識是兩岸和解的核心)。

理論上,兩岸實際上已非正式認同甚至認可九二共識為進入內化的軌道。可是鑑於客觀的內在與外來因素,包括台灣的國際空間與兩岸軍事技術上對峙的塵埃尚未清楚落定,加上兩岸各自無法預見未來關係在大三通推進下的能見度階段性進程,如何影響兩岸政治關係的解凍,這一切都維繫於九二共識的「各表一中」或「共表一中」的關鍵,而使兩岸政治關係還是要重回原點--馬英九所謂的九二共識為兩岸和解的核心。

從這裡伸延,交匯點在九二共識與內化之間的互依關係,因而呈現一個微妙的「變局」。這個變局,從長遠而言,將影響九二共識如何定調;也激發兩岸政治繼續向前探索的創新力,暫時避開九二共識的「攪局」(最低程度大陸會那麼想),受到束縛,內化的探索依然持續,跨越意識形態的阻撓,鞏固兩岸協商的機制,包括從中穿梭兩岸的事務性「兩會」(海協會與海基會),最近成形的兩岸博鰲論壇平台,再加上原有的兩岸國共平台,並不會因為九二共識的卡住,而影響到大局的發展,如常運作。

講得清楚一些,在九二共識命運未卜的束縛下,「內化」已靜悄悄提升至兩岸前路的一盞強力照明燈。如果能夠從此角度探索兩岸的未來,就能夠掌握兩岸關係並非一成不變,九二共識的只是等待「適時」定奪開閘 ,問題是在何時才是適時。「由此觀之,九二共識」與「內化」不是互相呼應的雙軌道嗎!?

有朝一日,「雙軌」探索帶出的發展,將「適時接軌交匯」,把兩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兩岸關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昇華為兩岸求真,創新的動力,並為兩岸關係的「拓荒求道」(詳情請參閱筆者前文「以求道者的心智拓荒兩岸關係--法門篇 」),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現階段,基於兩岸尚未能進入九二共識的共識,兩岸和解的核心尚無法擺上台面。 還是留些空間進行觀察一個時期,或未來3,4年繼續採取觀望的態度應對。(以上是兩岸關係的中道分析)

兩岸和而不解

馬英九方面,他精簡回應胡六點主要是帶出和解的核心,維繫九二共識原則。他提出兩岸不可再涉及「內戰「,除了警告中共牢牢緊記發動戰爭所犯下的人道滔天罪行外(針對中共內部的死硬主戰派),也意在提醒兩岸一天未能具備和解的條件,兩岸關係還是處於「和而不解」的膠著狀態!此外「內戰」與「內化」只是一字之差,馬英九果然字裡行間,點到為止。

儘管大三通已是即成事實,啟動了兩岸耽擱了至少15年的事務性的關係進展。經過近4個月的沉澱後,馬英九團隊與智庫可能已釋懷--給予大陸與自己比較充裕的時間與空間--去重新思考兩岸政治關係應重新確定先經濟後政治的策略。從馬英九過去一年的「主導性攻略」,大陸「還沒準備好」的程度應該是大大高於台灣。

如何克服嚴峻的政治關係的議題,在膠著的情況下,一方面交由大三通與民間去主導發展。另一方面,則由內化這個兩岸的「默契」另尋出路,或適時接替。該應是兩岸現階段的共同對策吧!

如此的對策,很大程度上,應驗了過去一年上台以來,馬英九對大陸展開的演義,帶出「兩岸對等政治實體」的訴求,包括最後拋出的「七連珠」,持續叩門試探,已觸及大陸敏感的政治灰色地帶,讓馬英九得到一定的「領教」。

大陸需更多時間

或許,從大陸既定利益的角度,大陸確實需要更多時間與空間去沉澱,去衡量,去研判馬英九過去一年的政策性交鋒帶出的訴求,對兩岸長遠關係帶來的影響,因此未敢「掉以輕心」。

基於大陸沒有回應,兩岸政策層面的「良性交鋒」亦不成氣候了。馬英九的功夫沒有完全白費,最低程度,他已摸清大陸的「灰色地帶」(底牌)。鑑此,馬英九實行「保持現狀」,也是迫於無奈,向現實稱臣,這反而印證了馬英九向來力主3或4保持現狀的主張,即回到民間與經濟領域主導的原狀。

從過去的實例,兩岸流水式的關係,民間的水流的速度往往都快於政治層面,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民間的關係促進融合的速度預料會取得良好,積極,非政治的無障礙進展。這也是兩岸領導人去年來積極建立良性溝通與初步互信的效果。

從「良性互動,有序推進」的整體觀而言,兩岸關係無法在中短內取得政策性的突破,將是兩岸政治面最大的挑戰,政策面如何跟上兩岸民間與經濟關係的進程,將反映兩岸領導的後知後覺;也是值得此岸與彼岸領導層深思的課題。

兩岸關係在「內化」引導下,馬英九是否正式回應「胡六點」,或是選擇「間歇性」的回應,已不是那麼重要。因為馬英九兩岸關係的「牌」已幾乎出盡,並在一整年連成一字形排出桌面,這不是馬英九對「胡六點」的綜合性答覆了嗎?如今,需要更多時間琢磨研判的是大陸,不是台灣。

馬英九應釋懷

在兩岸政決策面,大陸似乎尚未準備正視「先和解」所應具有的「必備條件」--進入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這只能說,大陸本身的政治考量的「拿捏」,影響了兩岸關係提升至政治領域的進展;從這個角度,或許「心懷中華民族大義」的馬英九,應該釋懷,轉而「以逸待勞」,化整為零。

馬英九已講得很清楚,九二共識是建立在「一個兩岸對等的政治實體上」,不是一個不平等,有欠公平的「你大我小」的關係上。如此的兩岸關係才能迎向未來,在民間與經濟關係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繼而建構一個兩岸關係全力位的雙贏,打造一個持久和平共榮的基業。這樣的打白板,大陸不可能沒有接收到。

最後,問題的關鍵還是要返回原有的關鍵:大陸準備好了嗎? 沒有人能確實回答這個機要問題,包括胡錦濤,溫家寶,依筆者的分析,顯然還沒! 否則無法解釋兩岸九二共識一整年來,馬英九持續通過國內外媒體的「迫宮」,包括最後佈下「七星陣」,發放「七連珠」,都無法搖撼中共保持的出奇緘默與一貫的靜態,大陸領導大有泰山崩於前不動聲色之「勇」也! (葫蘆裡賣什麼藥? 或有難言之隱?默認馬英九主導權不成?)

眼看兩岸關係即要進入政治正題,筆者較早的評論提及中共內部傳來對兩岸關係過早進入關鍵政策的協商出現「雜音與不協調的跡象」的追蹤分析;從馬英九明確提及「內戰」一點,中共黨內相信為少數的反選舉民主與主戰分子的雜音,已受到台灣政府的垂注,可見「反動派」勢力從中作梗,並非空穴來風。

小結:重回表面,兩岸過去一年來的頻密互動,大陸體能否體諒馬英九重申九二共識的苦心與用意?否則,就如馬英九自己所言,在3,4年的中短期內保持不變,孤掌難鳴也;除了以更大的耐性,毅力,及想像力,加上平常心看待兩岸關係依據民間與經濟的「水性」「隨波逐流」外,馬英九還能做什麼?

感想:兩岸大三通繼續發揮民間與經濟的力量吧!未來3,4年兩岸流水如何把「隨波逐流」規範化為內化的軌道的「推波助瀾」,將是決定兩岸關係行舟的速度。

兩岸用語新解分享:(一)適時接軌交匯:中道下開啟多元政治智慧的「空間「發揮作用了;(二)以逸待勞:彼岸跟不上此岸的腳步,馬英九稍安勿躁,見機行事吧;(三) 泰山崩於前不動聲色之「勇」:適時「沉澱」是好事,好事多磨!;(四)隨波逐流,推波助瀾:水性難料,世事難料一樣,兩岸的水位都到岸,人民做主也!(相關「內化」的多篇評論請參閱李惠群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