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5, 2011

馬英九跨出一步:奠定兩岸和局!

馬英九跨出一步:奠定兩岸和局! 李惠群

馬英九果然“練身”功力再上層樓!大膽出鞘:推動和平協議,邁向制度化維持現狀!?
顯然的,馬英九設下的公投門檻非常高。根據台灣憲法,公投必須有半數合格選民參加,贊成票也必須超過投票半數。(可見他立場非常審慎唯堅定)

未來十年期間推動兩岸簽署和平協議:。這個“維持現狀”就是馬英九現在階段的手握的一張“王牌”;即所謂的“不統,不獨,不武”。他強調,兩岸簽署動平協議沒有設下時間表;沒有時間表是外交詞令,以延攬充足的空間,爭取選民的政治認同。

從大局評估,明眼人一看,就洞悉,馬英九主動弈出這步“盤算過的險棋”(calculated risk),是基於判斷兩岸關係未來十年必有作為;兩岸關係是充滿動態,持續協調當中偶爾出現小逆流中的順勢:和平大局已確定;在進入和局的此階段,兩岸關係之前的不明朗硝煙,基本上已經煙消雲散,沒有後顧之憂。

雖然他沒有設定時間表,他的棋步旨在引導兩岸關係走向穩健發展的軌道的可見度,只欠兩岸一紙協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他已經很清楚的表達台灣特殊關係地位釋出的特殊作業--民主程序的公投—和平協議未必一定會在十年內簽署。除了通過公投前提外,他釋出的政治性條件,也必須回到胥視大陸對兩岸關係的重視;帶有考驗大陸把兩岸關係是否放在最優先處理的地位上?

換言之,未來十年發展是否符合奠定和平的大格局標準,就的胥視大陸中國對兩岸關係的重視程度,以及是否言出即行。
從此角度探索,馬英九與大陸談判簽署和平協議開出的前提,諒必包括馬英九之前已經多次提出並經由美國媒體透露證實的軍事對峙;另加兩項外交與國對國貿易自由化的尺牘,如下:

其一:大陸必須先撤除對準台灣的所有飛彈設施,以示友好;這是解除軍事敵對的前提,也是邁向和解的前序。大陸有必要從善如流,解除對台灣的軍事對峙,以打開袪除軍事對峙之路的和解;只有具備這樣的和平氣氛,台灣向美國添購軍備的問題才能順序上桌。
其二;可能包括打通台灣產品如何進入東盟加一(中國)自由貿易區管道,以掃除讓台灣享有成員國的免稅/減稅利惠的現存外交障礙。(這一點符合筆者提出的兩岸關係內化論((詳情參閱筆者“內化論”評論)),列入“兩岸內務”視之;在兩岸關係內化論的論述下,台灣可用中華台北的身份取得進入東盟自由化市場的便利;並符合世貿組織WTO的關稅區身份。)
以及,其三,爭取台灣在外交空間上獲得一定必要行使活動的權限,分享以中國或中華台北名義獲得外交權限的便利。(伊拉克海灣戰爭時期,大陸中國政府曾緊急給予台灣外交官相關的外交官特權,讓使館人員全安撤退,免受戰火波及。)

以上的兩岸互動(和平)的規劃,印證馬英九計劃打造的台灣“黃金十年”,正好搭上兩岸關係未來“十年大限”的蛻變時空。這樣的配搭充分反映馬英九政府審時度勢之妙。

馬英九果敢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構想與選擇。如果獲得公投的支持,預料對兩岸關係現狀的維持,必定打下一記興奮劑,對大陸未來可能釋出不利台灣民生民主的措施,產生制衡作用(這一點對台灣而言,比什麼都重要)。畢竟兩岸要永久和平相處,欠缺的就是一紙“公約”(國與國或跨國組織才簽署公約Treaty。這裡指的是“協議”Agreement政府對政府可簽署,也反映兩岸政府“內化”標準作業守則的進行式。 )

再次強調;,這一點比什麼重要。

從兩岸政府通過大三通及簽署ECFA引導民間及商業密集式的交往交流而論,維持兩岸關係現行的“特殊性”與半官方ECFA的水到渠成,遠比任何未來式的關係的提升更形關鍵。

換句話說,除非兩岸政府對政府的關係發生突變。否則,相信台灣人都不願看到兩岸關係節外生枝,橫生突變,破壞了2008年馬英九政府掌政以來的諸多建樹。

兩岸關係的平穩發展已經為台灣民眾帶來的既定利益,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簽署ECFA做到活領域受惠的成效,已經為台灣民眾與企業,包括南台灣的農漁民帶來進入大陸市場前所未有的利益。

從兩岸關係進程與日益改善的績效探索,經歷過李登輝與陳水扁兩位前總統對兩岸關係政策的搖擺不定後;除非是擦槍走火;諒兩岸關係只會向前邁進,這是大勢所趨。

至於大陸如何應對馬英九的“和平挺進”,大陸已經擺明陣勢,不會介入民主台灣總統選舉(經歷陳水扁與之前的李登輝掌政時期的交惡,大陸應學乖了!交了學費給民進黨!)

願景導向:馬英九釋出和平協議發動的“和平攻勢”,願景清晰,任務清楚;只是認同蔡英文的“必須過公投這一關”;這一點,到是讓人有些意外;可能帶有“投桃”蔡英文之幾乎與馬英九同出一轍的宣告:“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政治靠攏的“報李”;兩位總統參選人對兩岸政策的磨合,也間接讓兩黨兩岸關係的政策性差距縮小了,此舉有助於削減台灣政治內斗的資源磨損,減低台灣人政治生活過度競選的不良內耗,起示範作用,讓台灣有限資源用在生產性的開支。

小結:兩岸關係已經處在和平的轉捩點,馬英九在未來十年如何使出渾身解術,擱置國共恩怨的包袱,以全球14億中華民族領袖自重出發,不只有助於提升他的歷史地位,更重要的他高瞻遠矚的視野,無畏無私推動兩岸民族的和解共存共榮為“中華民國”的目標;那他今日的宣佈(推動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將寫進中華民族的青史中,應可被視為辛亥革命百年劃時代的一塊里程碑也!

Saturday, October 15, 2011

馬英九登高:正視台灣的政治實體!

馬英九登高:正視台灣的政治實體!

中華民國在台灣總統馬英九在台灣舉行的雙十節慶典上發表題為“百年奮斗,民主台灣”的演說,特別強調辛亥革命是兩岸共同的記憶與資產,呼吁北京當局紀念辛亥百年不能割裂歷史,必須呈現歷史原貌,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馬英九藉此兩岸政治關係風雲際會寶貴的歷史性一刻,向北京發出正視中華民國在政治上在存的事實,再看看馬英九在台上發言時幾乎是搖旗吶喊,其內心的感受表露無遺;讓人不禁想起兩岸兩個政治實體分隔一條海峽的事實已經超過一甲子年了。

馬英九向來都以溫文雅爾後見稱,鮮少公開表現激昂慷慨之情。可見他選擇在此刻展現他激昂的一面;不禁讓人想起他的先父馬凌鹤的遺志(反獨促統):也讓人鉤起2008年他就任總統時登高望遠,拜祭先父時遥望彼岸山河的情不自禁。

馬英九的絃外之音即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呼吁正視海峽此岸的一個進行式的政治實體: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


2008年馬英九上台不久即通過國外媒體的專訪,向大陸中國伸出和解的橄欖枝:前提是承認台灣即成的政治實體地位;馬英九的這項要求其實並非新的政治訴求;而是根據九二共識的原則,對一個中國的原則進行表述(即所謂的“一中各表”)。

實際上,根據兩岸政府當年通過兩會達成的共識:一個中國不在是爭論的議題;內涵才是表述關鍵所在。

大陸中國遲遲不對馬英九的一中表述,做出回應,即使馬英九2008年上台至今,包括胡錦濤與美國時任總統布什通過電話皆認同兩岸各自政府有權對一個中國的內涵各自表述;馬英九的四年總統任期即將屆滿,下屆總統選舉已經近在2012年初,大陸中國由始至今,仍然對馬英九的一中各表保持緘默,不罝可否。

這是馬英九上台超過3年後的舊事重提:而且是登高一呼:在辛亥革命百年慶典的重要儀式上向大陸喊話。

根據兩岸問題專家學者的分析:台灣政治實體的地位與身份的問題,一天無法解扣;兩岸的正式和解,及解除對峙狀態將持續膠著。如此觀之,兩岸的和平統一也也就可望不可及了!

在這個關節問題上:大陸中國處理解除兩岸“技術上仍然處於軍事緊張”的關係,即使已經間接默契“互不否認兩岸各自的政治實體”的前提,也難以解扣兩岸的對峙關係;除非大陸中國勇敢地承認台灣的政治實體----這個即存已經超過一甲子年的政治現實。

說穿了,這裡的政治實體出現兩個版本:一個是台灣的政治實體;另一個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實體。前者與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最返突發奇想喊出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版本有異曲同工之妙;後者當然是馬英九國民黨提出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實體地位;也就是馬英九堅持的一中各自表的內涵所在。

了解跟進兩岸關係的明眼人一看,就會區隔;前者是間接承認台灣為一個政治實體未必與中國有關連;後者則把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實體納入一個中國的表述內。也就是馬英九所訴求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實體,它仍然屬於中國部份(因為一個國家之內可以同時存在超過一個政治實體,它們都是組成一個國家的部份;並不影響一個國家的主權;即可分享國家主權。),或者被承認為一個進行式的中國在台灣的政治實體也。這亦是馬英九畫龍點睛之要訣。

這就是兩者最大的區隔與差異。

辛亥革命迎接第二個百年伊始,大陸中國如何解決在台灣的政治實體問題,勢將影響兩岸最終如何統一的終極目標與!一個涵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與中華民國(在台灣)兩岸即存政治實體的國家和平統一之後;暫且把它的國號稱為“大中華共和國”(Republic of Greater China簡稱RGC)吧,這是延伸自現成,已經被廣泛使用數十年的“大中華”經濟圈(The economies of Greater China)的兩岸三地經濟體名稱。


作者:中國和平統一海外促進小組成員:李惠群(馬來西亞)

Wednesday, October 12, 2011

社評:兩岸兩重天 李光耀終成反獨鬥士

(筆者導讀:近期開始關注李光耀先生對兩岸關係的言論。李光耀以他非常務實與中道的評論見稱,其立場堅韌,在全球華人世界更是始終如一,可謂繼中國革命孫先行者中山先生繼往開來,承先承後的”集大成者”。他堅持的民主,民生與民族的”三民主義”與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如出一轍。根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的報導(6/10-2011),他針對兩岸統一的課題發表了鏘鏘有聲的評論。筆者特別寫了一篇回應李先生的文章,以饗心懷中華民族的讀者。有心的讀者朋友請參閱這篇轉載自”中國評論新聞”的”序文”,然後再參閱以”李光耀的真知灼見”為題的評論,交流交流;如何!)

社評:兩岸兩重天 李光耀終成反獨鬥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18 00:30:45

李光耀已成為毫不猶疑、毫不動搖、毫不畏懼地在國際上不斷痛批台獨言行的輿論鬥士。
  中評社香港2月18日電(評論員 鍾維平)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出於各種原因,長期來對兩岸關係特別重視,並且不斷發表有關的心得體會。不久前他指出,中國通過和平發展可以解決台灣問題,堪稱真知灼見。結合他過去的言論,可知和平是兩岸關係唯一的出路,和平對兩岸有利,對美國有利,對新加坡以及國際社會有利,是李光耀堅定而不動搖的信念。

  李光耀於本月2日在新加坡總統府接受美國合眾社(UPI)特別任務總編輯博什格拉夫訪問時表示,中國已經得出一個結論,即如果它繼續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嘗試進入可發揮影響力的領域或挑戰任何現有的強權如美國或西歐,而是與所有的人做朋友,包括日本、俄羅斯、印度及其他國家,按照它現在已是成員的世界貿易組織的遊戲規則,它的實力將會越來越強,並在三四十年內將國民生產總值(GNP)提升至同美國相當的水準。中國的科技水準將可達到美國的一半,再過三五十年,它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超越美國,科技水準也可同美國相去不遠。對於這是否一個中國世紀,而非美國的世紀。李光耀認為這個答案也不一定。至少新加坡會願意跟中國分享這個世紀。而到了2050年,這個世界將很不一樣。即使是2030年,美國也無法在台灣海峽兩岸問題上插手,因為代價太大了。

  在此,李光耀的思維邏輯很清晰,基本上是這麼幾點:一,中國會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二,和平發展能使得中國在實力方面追上美國。三,擁有一流實力的中國絕對能夠用和平發展的手段處理好台灣問題。

  李光耀對大陸的對台政策認識是十分深刻的,是符合基本規律的。

  李光耀說,事實上,按照美國軍方的探測,中國正在加強制止航空母艦的能力,這正是中國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即不在於取勝,而是對美軍造成巨大的破壞。它在警告美國不要插手,如果台灣宣告獨立,它將以反國家分裂法來予以阻止。不過,中國是樂意讓台灣在兩岸問題上保持現狀的,因為這符合它的利益。

  在此,李光耀提醒美國人,要注意這麼幾點:一,中國有決心抵禦美國的武力干擾。二,中國不會不敢對台獨動武。三,如果美國不干擾、台獨不實施,中國願意維護現狀。

  李光耀的認知看來不是什麼新發現,但是價值就在於李光耀的認知深信不疑。而我們從大陸的角度來觀察,也深知李光耀所言極對,與大陸的政策思路吻合。而美國方面,因為利益不同、角度不同、需求不同,對中國處理台灣問題的思路也就看不清楚,似知非知,似信非信,似懂非懂。

  早在2000年6月,李光耀與美國的核心智庫人物就有過一場討論。
中國評論新聞
www.chinareviewnews.com

李光耀的真知灼見

李光耀的真知灼見

中華民族是一個“準”普世民族,正值兩岸四地與海外華人華僑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大慶之際,這個標誌著中華民族從武昌起義大事算起的普世進程,只能說“有待完成”。在此,借用孫中山先生的那句老話:“革命還未成功,同志尚須繼續努力。”

李光耀生先是海外華人奮斗另闢新天地的代表人物。也是海外華人含辛茹苦,成功在海外建立中華奇葩的典範。正際辛亥革命即將邁進第二個世紀的轉捩點,李光耀先生針對兩岸關係,中國的和平統一(見馬來西亞星洲日報9/10/2011第六版)發表的見解,可謂真知灼見;亦普遍反映海外華人社會對兩岸關係無畏無私,務實與中觀的看法,順應中華世紀降臨的大勢所趨,正如中國崛起那麼銳不可擋。

他的主要三點見解:全世界沒有國家會支持台灣獨立;在未來10至30年台灣必回歸中國;以及台灣最終與中國大陸統一。

其實李光耀說出了全球華人的一個未了的宿願,也是辛亥革命百年未完成的終極目標之一。百年前,辛亥革命時期,雖然中國仍然陷於新舊交替的內戰,氣數已盡的腐敗滿清政府面臨體解,中國各股地方與軍閥勢力割據乘勢崛起的分裂狀態,然而即使中國內憂外患,它仍然是一個未分裂成兩岸體制的完整國家。

辛亥革命38年後的1949年,兩岸即因國共內戰,一分為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中國誕生;中華民國撤退至台灣,變成今天的“中華民國”在台灣。

李先生剛剛慶祝88歲生日,他從海外看中國與兩岸的關係;讓人,特別是海外華人儘管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卻是“剪得斷,理不亂”。原因很簡單,海外華人對兩岸關係以至中國的利益始終都是無畏無私,只有奉獻,沒有要求。就如孫中山當年發動辛亥革命,多次走訪南洋,招募人力與財力共襄義舉一樣,星馬兩地的華人華僑義無反顧,出錢出力,甚至犧牲生命參與起義展現的民族情操一樣;難怪孫中山把海外華人華僑尊稱為“中國革命之母”。

難能可貴的是,李先生以海外華人的獨特身份與地位,跳脫兩岸政治體制的分野,擺脫國共歷史包袱的糾纏不清,甚至不把民主引發體制改革的問題帶進兩岸,而以一個普世大視野,中華世紀的跨時代的角度,把兩岸和平統一的“台灣問題”帶入中華文明再造,復興的終極普世嶄新視野;他繞過體制改革,民主的問題,讓兩岸四地與海外華人,全球十四億炎黃子孫看到中華大世紀來臨的光明與積極,達觀的一面,去迎接中華世紀的來臨。

實際上,兩岸如何復和以至完成統一的民族歷史大業,儼然是中華民族的內政事務。就如台灣總統馬英九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兩位領導人一致認同的看法:中華民族擁有遠大的智慧去解決兩岸統一的問題。

李先先借助第十一屆世界華商大會在新加坡召開的平台,從海外登高一呼,把兩岸關的終結,帶入民族歷史洪流分久必合,中華民族與普世價值接軌的必然性;他的高瞻遠矚,確定了中華民族民族固務實中道的特性,與海外華人堅持民族文化教育的忠貞不移,互相輝映著璀璨的光芒。

作者:中國和平統一海外促進小組(馬來西亞)成員李惠群

Wednesday, October 5, 2011

從生產大躍進到基建大躍進,中共會吸取歷史教訓嗎?

從生產大躍進到基建大躍進,中共會吸取歷史教訓嗎?

陳裕如先生3/10/2011發表於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溝通平台的“富裕中的貧窮”一文,可謂針針見血;讀後有不吐不快之感。

歷史往往是一面鏡子,尤其對當政者而言。不過,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早年的一句名言:“以史為鑑”,卻讓人難以從歷史的借鏡中自拔。無他,歷史的借鏡往往是針對別人的。

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大陸中國展開的生產大躍進已經寫入歷史是中國社會的一大災難,估計數以千萬人飽受飢荒之苦。文中提及“生產大躍進”,事隔半個世紀有餘,如今會否演變成現代版的“基建大躍進”,真的是可圈可點,令人耳目一新,對大陸中國的基建熱潮的認識又有一番新的體驗。

這簡直是在問責:在歷史發展的大洪流中,中國人迷失了方向嗎?

“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剛剛成功升空,中共總書記兼國家主席胡錦濤下令“精心組織,精心指揮,精心實施,確保成功,確保萬無一失。”關乎國家榮耀的國家級計劃必須確保萬無一失。這樣的精神體現的是中國人民族的榮耀感。正當中國國運,綜合國力騰飛之際,卻讓人窺見精神軟力量的相對偏低。


硬體建設的熱潮方興未艾。地鐵,高鐵快速推出市場運作的速度,反映的卻是中國彌補生產大躍進,以至文化大革命白白流失的十多年歲月的不平衡心態的反撲。

在追英超美的過程中,對於平白浪費十多年光景的大陸人而言,如何彌補歷史的空白帶來的滿足感,遠遠超過精神與軟實力所能填補的平衡。這是30年來’
鄧小平解禁經濟,引進市場發展機制以來,大陸中國人最前仆後繼的榮耀感被推至於巔峰。緊隨著,近年房地產發展熱潮終於遇上中國醞釀中的次貸風暴,金融銀根收緊,基建建設即隨機而上,把暖和下來的發展退潮問題迎刃而解。

基建計劃的上位原是無可後非。當人們變成一個只求推出效果,人的素質追不上硬體建設時,問題就一個個浮現在民眾的眼前。


在一個選擇性只許成功,不容失敗的社會,國家的榮耀遠遠超越個人的安危與安全。

這讓筆者想起向來高唱“以民為主”,“以民為本”的口號。有人說,國民的終極幸福感並非尖端的防衛科技,也不是爭取世界最快速的高鐵硬體設備,或是航空科技名列世界前位 而是人們的日常的生活指數,是否與精神滿足感取得一定的平衡。

誰這句說時,必裡的確有一個“虛”。那就是中國不是標榜傳統文明的大國嗎?傳統精神文化應是中國人日常的精神依據嗎?

寫這篇短文旨在紀辛亥革命百年。除了回響陳裕如的文章,也算是為懷念百年前從祖國海南島少理壯南來的祖父輦,在這是多元,富饒,民主的土地另闢一個新天地的淵源也。祉願大躍進的慘痛歷史會被吸取教訓,永遠不會在大陸中國重演。

作者:李惠群(中國和平統一海外促進小組成員)

邱震海:崛起期中国应汲取德日教训

筆者導讀:這是一篇可讀性非常高的政論文章,尤其正當中華民族崛起已經的自信與士氣接近白熱之際;如何平心靜氣,跳脫狹隘民族主義的糾纏,更是當權者,當政者,以及精英分子,以及專家學者的深思 (集體民族省思);身為海外華人,萬切祉望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更不是曇花一現,反而是穩健與可持續(steady and sustainable)以呼應大勢/大時代的降臨,勇敢展開邱先生所言的”思想啟蒙和精神洗禮”;那麼,中華民族幸甚,世界幸甚,中華文明的再造指日可待也!筆者要借花獻佛,把此文獻給全球心懷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們。


邱震海:崛起期中国应汲取德日教训
(2011-10-05)

邱震海
观海听风
  当中华民族这个老实人数百年历经磨难后,又一次迎来“盛世”时,这个老实人内心的愉悦是无与伦比的,内心的冲动是触手可摸的。恰恰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周边又不太平,而且还将越来越不太平。于是,历史上从未有过思想启蒙和精神洗礼的中国人,其内心的冲动是否可能会演变成另一场骚动?


今日中国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民间对军事的近乎狂热般的热情。只要对近年中国各地电视台的栏目收视率做一个粗略关注就可发现,任何与中国发展有关的题材,只要与军事沾上点边,那基本上就不愁成不了“收视拉动器”。


  一般来说,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着相当数量的军事爱好者或发烧友,这是一种无可非议的常态。但如果当这种对军事的热情,从军事发烧友较大规模地蔓延到民间,并在民间形成一股对军事的热情,人们就需要予以谨慎的对待了。


今日中国:军事发烧,思想漠然
  对现阶段的中国而言,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国崛起并随之带来的民族自豪感的反映。经历了过去数百年的积弱贫穷之后,在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灵深处,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情。这种悲情既见之于中华民族百年前的焦虑和骚动,也见之于其今天的自豪与某种程度的膨胀。


  对一个曾经积弱贫穷的民族来说,渴望强大无可非议,但强大的目的又是什么?强大的途径到底在哪里?对军事的热情若不伴随对思想的追寻,那么前景便有点堪忧了。


  今天中国的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亦即在军事热上升的同时,是民间对思想的淡漠。从人性的角度说,一个对思想不感兴趣的人,可能是一个能干之士,但必定不是一个有深度的人;以此类推,一个对思想不感兴趣的民族,可能是一个发展迅速甚至具有极大潜能的民族,但必定不是一个能长久持续稳定发展,而且能稳健地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民族,因为在这个民族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浮躁和茫然。


德国崛起期:理性民族的愚昧
这种思想的漠然,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百年前的德国和日本。百年前的德日两国一如今天的中国,经济、军事迅速发展,但思想却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


  在欧洲,英国工业革命后,英、法、荷兰等国,都历经了思想启蒙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一方面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知识界启动的大规模的思想启蒙和精神洗礼的进程;两者数百年的进程,伴随着英、法、荷兰等国的政治历史。


  二战后,当清算纳粹罪行时,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希特勒只能产生在德国;希特勒若是产生在英法两国,那么以这两国人们的幽默,都早已将他赶下了台,或者根本就不会让他上台。”其实,将希特勒在德国起家归咎于德国人缺乏幽默,是肤浅了一点。希特勒之所以只能产生于德国,而不可能产生于英法两国,真正的原因在于英法在经济崛起期历经思想启蒙和精神洗礼的进程,现代文明、民主、自由、公平的思想早已深深地扎根于这两个民族人们的心灵深处。因此,若希特勒产生在英法两国,鼓噪“德意志民族优越”、“将犹太人从地球上灭绝”时,法国大革命后早已深入人心的“人生来平等”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将会与这一法西斯思想产生严重冲突,而最终会成功地将希特勒拉下马,或根本就不会让纳粹思想盛行于英法两国。


  而德国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当英、法、荷兰等国正在经历人道主义、思想启蒙的洗礼时,德意志民族依然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的黑暗统治之下,专制主义体制犹如一张大网,将德意志任何灿烂思想的火种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那个时代的德国人,就其灵性而言,充满了高度的理性和逻辑精神;但就其思想文明程度而言,却又处于极度的愚昧之中。因此,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优秀的民族就必然会走向现代文明,正如千万不要以为一个高智商的人就必然会成为思想开明之士一样。理性、逻辑和精神愚昧,在1945年前的德国,竟然如此天衣无缝地融合在德意志民族的集体精神世界的深处。


  换言之,在德国崛起的年代里,德意志民族的精神世界没有同时展开一场思想启蒙和精神洗礼的进程,这一点与法国和英国的情况形成截然反差。因此,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意志民族犹如一个完成发育的强壮少年,一夜醒来,发现全球市场和势力范围已被攫取和分配殆尽,而此时少年的肌肉已足够强壮,再加上手上又正好有一挺“重型机枪”,因此德国加入世界范围的帝国主义的争夺便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而两次均由德国发动的世界大战的悲剧也就在这时埋下了伏笔。


  也许我们没有权利指责每一个普通的德意志民众。作为普通民众,每个人都有人性的优点和弱点;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可能苛求每一个普通民众都成为思想深邃的“圣人”。但我们却有足够的理由指责那个年代的德意志知识精英,因为他们在德意志民族的崛起期,没有承担起足够的思想启蒙和精神洗礼的重任。


崛起期日本:茫然的爱国主义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崛起期的日本民族身上。1860年代,和中国一样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的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的进程。这是日本民族的第一次现代化努力,可谓成功和失败参半,其经验教训十分值得今天的人们梳理和总结。就成功的一面而言,“明治维新”与近邻中国的“洋务运动”相比,无疑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导致日本在三十年不到的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工业国一跃而为先进的工业国和军事强国,并加入到世界列强的对世界的争夺中。


  然而,正是这种对世界的争夺,种下了日本民族在二十世纪悲剧的种子,其根源来自于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没有同时展开思想启蒙和精神洗礼的进程。相反,在“明治维新”的历史进程中,日本始终存在两种国家主义的倾向,一是由官方推动的国家主义,另一类则是以国民为中心的国家主义;前者后来发展成为军国主义,而后者则与自由主义、平民主义结合,发展成为在野运动的思想基础。


按照日本当代思想家松本三之介的观点,在野的自发的国家主义,与官方推行的国家主义,在两个基本点上是相通的,一是国家独立,二是政治价值高于一切。值得注意的是平民国家主义的政治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它来自于成为国民之前的文化心理因素,即认为政治权力万能,对权力顶礼膜拜的臣民的心理,很容易使人对政治心驰神往。



松本三之介认为,近代日本的精神道路,是围绕着国家主义这一核心所作的向心运动,即便是对平民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解,也总是离开它们的现实基础——市民生活和个人自由,而从国家主义的立场,作急功近利的解释。例如明治时期的首要问题是国家独立问题,国家主义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理所当然地自明治精神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则必须围绕着国家主义来展开,充当国家主义的辅助工具。


  最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明治时代大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思想演变历程。福泽早年鼓吹开化和自由思想,而晚年却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者。福泽在明治时代风靡一时的《文明论之概略》中认为,文明是“人类万事”的目的,只要有利于文明的发展,则无论君主制或共和制都“可以不闻其名而取其实”;以此类推,无论和平还是战争,只要有利于文明的发展,哪怕将整个日本置于背水一战的地步,“纵然全国4000万人种尽灭,也不后退一步”。甲午战争后,福泽为日本打败了过去的老师——中国而“激动得热泪盈眶”,狂呼日本的胜利是“文明对野蛮的胜利”,均源于这一十分茫然的思维逻辑。


  这一茫然思维逻辑的后果,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日本身上,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换言之,如果明治崛起时代的日本的思想家能少一点茫然,多一点对其国民的思想引领,而不是误导,那么当日本真正崛起之后,日本民族所经历的磨难也许就会少很多。


  当然,历史不可重复,但历史的教训却可以汲取,尤其对百年后同样处于崛起进程中的中国。


警惕茫然走向骚动
  这种警示,并不是指中华民族必然会走向对外武力之路。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基本上是一个平和、安详的民族,但老实人也可能有骚动的一面。当中华民族这个老实人数百年历经磨难后,又一次迎来“盛世”时,这个老实人内心的愉悦是无与伦比的,内心的冲动是触手可摸的。


  恰恰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周边又不太平,而且还将越来越不太平。于是,历史上从未有过思想启蒙和精神洗礼的中国人,其内心的冲动是否可能会演变成另一场骚动?虽然这一定不是百年前中华民族处于低谷时的骚动,虽然人们尚无法预知未来几十年复杂的地区战略格局将导致中国人做出什么样的抉择,但目前中国民间这种军事发烧,思想漠然的状况,无论如何都会使中国的未来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更何况,即便有一天中国民间忽然对思想感兴趣了,人们也要十分警惕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民间对军事的狂热很可能在下一阶段就导致极端思想的产生。届时,若中国再没有现代文明思想占据主导地位,那么情况就有点堪忧了。
  作者是凤凰卫视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