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5, 2011

從生產大躍進到基建大躍進,中共會吸取歷史教訓嗎?

從生產大躍進到基建大躍進,中共會吸取歷史教訓嗎?

陳裕如先生3/10/2011發表於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溝通平台的“富裕中的貧窮”一文,可謂針針見血;讀後有不吐不快之感。

歷史往往是一面鏡子,尤其對當政者而言。不過,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早年的一句名言:“以史為鑑”,卻讓人難以從歷史的借鏡中自拔。無他,歷史的借鏡往往是針對別人的。

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大陸中國展開的生產大躍進已經寫入歷史是中國社會的一大災難,估計數以千萬人飽受飢荒之苦。文中提及“生產大躍進”,事隔半個世紀有餘,如今會否演變成現代版的“基建大躍進”,真的是可圈可點,令人耳目一新,對大陸中國的基建熱潮的認識又有一番新的體驗。

這簡直是在問責:在歷史發展的大洪流中,中國人迷失了方向嗎?

“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剛剛成功升空,中共總書記兼國家主席胡錦濤下令“精心組織,精心指揮,精心實施,確保成功,確保萬無一失。”關乎國家榮耀的國家級計劃必須確保萬無一失。這樣的精神體現的是中國人民族的榮耀感。正當中國國運,綜合國力騰飛之際,卻讓人窺見精神軟力量的相對偏低。


硬體建設的熱潮方興未艾。地鐵,高鐵快速推出市場運作的速度,反映的卻是中國彌補生產大躍進,以至文化大革命白白流失的十多年歲月的不平衡心態的反撲。

在追英超美的過程中,對於平白浪費十多年光景的大陸人而言,如何彌補歷史的空白帶來的滿足感,遠遠超過精神與軟實力所能填補的平衡。這是30年來’
鄧小平解禁經濟,引進市場發展機制以來,大陸中國人最前仆後繼的榮耀感被推至於巔峰。緊隨著,近年房地產發展熱潮終於遇上中國醞釀中的次貸風暴,金融銀根收緊,基建建設即隨機而上,把暖和下來的發展退潮問題迎刃而解。

基建計劃的上位原是無可後非。當人們變成一個只求推出效果,人的素質追不上硬體建設時,問題就一個個浮現在民眾的眼前。


在一個選擇性只許成功,不容失敗的社會,國家的榮耀遠遠超越個人的安危與安全。

這讓筆者想起向來高唱“以民為主”,“以民為本”的口號。有人說,國民的終極幸福感並非尖端的防衛科技,也不是爭取世界最快速的高鐵硬體設備,或是航空科技名列世界前位 而是人們的日常的生活指數,是否與精神滿足感取得一定的平衡。

誰這句說時,必裡的確有一個“虛”。那就是中國不是標榜傳統文明的大國嗎?傳統精神文化應是中國人日常的精神依據嗎?

寫這篇短文旨在紀辛亥革命百年。除了回響陳裕如的文章,也算是為懷念百年前從祖國海南島少理壯南來的祖父輦,在這是多元,富饒,民主的土地另闢一個新天地的淵源也。祉願大躍進的慘痛歷史會被吸取教訓,永遠不會在大陸中國重演。

作者:李惠群(中國和平統一海外促進小組成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