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對中國戈巴契夫的期盼,恐怕是夜長夢多!?

中共當權派的利益靠攏,最後歸隊了?往往這是決定中共核心組織如何應對體制改革的關鍵。自中共民主派於30年鄧小平時代中共權力斗爭掀起的所謂的民主或改革派斗爭以來,已經是屢試屢效的中共政治作業。

根據香港《蘋果日報》作者李怡9月8日在以《中共的改革派保守派都屬「權力」派》為題的分析說,這30年,中共黨內也屢有政治改革派甚至被稱為民主派的出現,不過如胡耀邦、趙紫陽,真正想向政治改革邁步,就都沒有好下場。長期在中央辦公室、中央書記處 打滾的溫家寶,會是真正的改革派、民主派嗎?

中國黨政最高領導人胡錦濤與溫家寶,近日在深圳經濟特區30周年紀念活動的致詞,即溫家寶之前,胡錦濤之後的解讀引起各界廣泛的關注。兩位領導人對體制改革落實,媒體作出不同解讀的問題已經開始發酵,海外內各界都把黨政領導人的差異點放在政改的焦點上。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的市場經濟的改革經過30年的實驗後,基本上已經具有中國特色的輪廓與內涵,下一步的體制改革(政治)已是箭在絃上。一旦停滯不前,改革半天吊的體制問題必定滋生。這不是經濟改革的副作用,而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的寫照。

朝向「中國式的民主化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中共向全民昭示的改革方向。向來也是中共的改革喊得最響亮的口號,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改革開放、開放改革」。

在此關鍵時刻,溫家寶的「大膽」與胡錦濤的「保留」,有目共睹。

高登一嗆,呼嘯而去

胡溫兩位領導人上台以來,給人的印象是合作無間,默契十足。這樣的標準化的印象,能否反映在體制改革掀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重新靠攏的格局,是非常令人關注的事態發展。從胡錦濤的座右銘「高瞻遠矚」出發評論中共一黨專政下的中國大陸的體制改革,中共能否勇於正視中華民族需要自由民主的角度(以完成與普世價值的接軌),已經不單是中國的問題,它牽動中華民族最終步上復興之路的問題,同樣重要的,是中國引領的亞洲能否在世界新秩序的重塑中,回歸亞洲領導全球的世界新文明中心的軸心。其中鉤勒出的普世價值的問題,亦與兩岸關係如何「聚同化異」,建立共同價值觀的平台擺脫不了利害關係。

與劉亞洲前呼後應

現在回頭看溫家寶的「呼嘯」,意義深遠。向來予人印象溫文雅爾的溫家寶在深圳的果敢致詞,讓人鉤起前總理朱鎔基的領導風範。朱鎔基在任時期給人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準備九十九副棺材給貪官,留一副給自己」,所展現的改革氣魄;也讓人聯想到之前對體制改革作獅子吼的將軍作家劉亞洲。

溫家寶深圳的談話有如一記暮鼓晨鐘,讓可能陶醉在經濟榮景的中共人,包括政治局內的反動派如夢初醒。

溫家寶的這一獅子吼,的確是驚醒了很多既得利益者,難怪大陸媒體傳出胡錦濤在深圳致詞的原稿經過修改,顯然是對溫家寶的「悼言」作出回應讓人一窺胡溫之間的「策略性分歧」,以利當權派快速靠攏。

老實說,體制改革上路的問題,不在溫家寶,溫家寶只是扮演提出者。關鍵難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既得利益者的靠攏。說穿了,既得利益者此舉旨在確保未來兩岸的領導班子能順利移交給接班人。對於現任者的挑戰也一樣要確保他們的任期在交棒前不會惹上麻煩。分析認為,從現在起的未來未來兩年,直到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與十二届全国人大黨政新領導層接棒之前,中共政治局不會祝福體制改革大動作的出爐。

如此的分析不無道理與根據。然而,尖銳的問題是鄧小平提出的體制改革已經是30年前的路線。如此蹉跎歲月下去,半天吊的經濟改革接不上體制改革,中共一黨專政下的中國大陸還有另一個30年讓人痴痴的等等候的天時嗎(眼下天時地利已具備,只欠人和);此時不幹,復等何時?中華民族可能就復興無期了!

有跡象顯示最近,黨的現任與未來的領導人再次強調,黨政有必要加強意識形態對人民的控制,包括重要的教育政策的形塑與駕馭。(讓人感覺,黨駕馭在國家之上的所謂「黨國」意識仍然在作祟。)
根據大陸政治分析員指出,政治體制改革涉及比如政府行政體制改革,黨內民主化及更大範圍的民主化,新聞輿論監督問題,公眾言論自由問題,法治化和司法獨立問題,私有產權保護問題。這些領域的改革都是過去被點了題的問題,在十七大報告中還被提到很高程度,社會各屆都對此寄予希望。然而,這些領域的改革推動並不順利,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之後,部分改革還有停滯甚至倒退跡象。這顯示筆者上文所指的「體制改革停滯不前」是不無根據的。

感想:在世界氣候變幻莫測情景的籠罩下,儘管是「夜長夢多」只要不會變成「春夢了無痕」,對很多渴望自由民主的大陸人而言,未嘗是一件好事,仍然還有一線希望。最底程度還有夢這回事,既使是短暫的,也好過沒有;在海外看中國大陸,對普世價值的渴求,除了以中華民族一份子,似乎能做的是以身感同受出言安撫外,只能補上一句,人生只有兩件事是不變的:希望與等待。在政改繼續吹起不定向風球的同時,中國民眾也唯有稍安勿燥,耐心等待的選擇。

快人快語:大陸媒體這麼說:「在近兩年中國的政治經濟舞台上,已經很少有高層領導人如此高調地談到政治體制改革,尤其是把阻礙改革提到『違背人民意志』、『死路一條』的高度,這算是呼喚中國深化改革的最強音了。」

一個是「汽球」的吹脹者,一個是刺破者,不同台演出,前呼後應;這樣的快感,在一貫嚴肅的大陸政治圈內,可能也是一項不可多得的傑作。它能讓人開開眼界,社會主義也有幽默的一面。儘管如此,在海外只能長歎一聲:「既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昨朝」。

此刻此際,筆者不禁要噓聲一問:中國的戈巴契夫是誰?未來數月的事態發展可能會讓人無法預料,等著瞧吧!

胡溫團隊黨政分歧,體制改革停滯不前?

隨著胡錦濤在9月6日深圳經濟特區30周年紀念上未如預料宣佈政治特區的接替,隻字不提推行體制的改革,中國大陸的的體制改革的綠燈已經陷忽暗忽明的膠著;胡錦濤的立場與溫家寶之前的「沒有民主體制改革,中國30年的市場經濟改革成果將得而復失的近乎「悼言」,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

只是前後幾天,掌管國務院的溫家寶總理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國家主席,在深圳的重要致詞卻是大相庭徑,溫家寶在前大發體制改革的信息,提出「腐敗論」危險,甚至會引發「起義」。緊接著,在萬眾矚目下的深圳大學體育館,胡錦濤並未如大陸與香港媒體所期望的宣佈體制改革的計劃:把民眾期待的深圳四個經濟特區,改為擴大至政治特區的實驗。

不過,根據本小組的觀察,值得注意的是言論大膽的「南方日報」的社論,儘管引發網民兩派對民主化立場互異的爭論,確為胡錦濤不提體制改革劃上暫停符:把政治特區或政體改革列為深圳未來式的挑戰,為未來的體改埋下伏線。

● 政治特區前景不明朗

到底被看好的胡溫核心團隊之間發生了什麼問題?兩位黨政最高領導人上台以來的良好配搭的默契是否已經不復存在? 或最少發生隙縫? 或基於黨內的反動勢力的攪局,而暫時按兵不動? 又或是兩人的緩兵之計 ?分別扮演黑白臉投石問路;又或者一場權力的斗爭即將掀起?這一連串的問題的答案,無從透視,可能當事者也不知道謎底。

翻開胡錦濤的整篇致詞,他著重談論的是經濟改革的成果與貫徹,如何強化經濟發展的效益,即使談及整體性的改革,也是從概括的宏觀,比較籠統的論點,看待經濟,政治,文化,完全不提經濟特區的升級,或如何下放體制改革的權力給予深圳等經濟特區,去轉型或升級擴大至政治特區。

反而他在致詞中提出的「勇于创新」、「永不僵化」等措詞,顯得是「未來式」探索的交待,屬於學術性,更無時間的定調。

● 何懼有之?

之一:從南方日報引發的網民的爭論可以反映一個事實:被少數網民定格為「西方民主改革的所謂民主,並不適合中國民情」,如此的爭論的確有些老掉牙。因為中共當局已經一再強調,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改革才適合中國國情。既使從中共的角度探索,如此的爭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中國大陸體制改革面對的兩個關鍵問題是:中國至今尚未堅定不移朝向民選與被選權的選舉民主制度前進,仍然是紙上談兵;同樣重要的關鍵,體制改革的操刀者是中共,在一黨專政的中國,其他政黨只是點輟品。沒有參政權,更不用談執政權。所以在制定權與行使權皆無面對黨外干預的因素下,由中共實行與監督,何懼有之!

之二:再不厭其煩問一個問題:過去30年的經濟改革是根據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如今摸著的不是已經「發亮的石頭」嗎?又何懼有之!

換句話說,中國大陸主導的體改問題,不是全盤照搬西方式民主的問題,而是沒有普世價值的民主的引導,何來全盤照搬的問題? 何況中共領導層早已認同普世價值觀並非西方的專利。它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之三:令人感到非常詭異的是,普天下人人響往的自由民主法治體制的改革,由中共主導與操刀難道會出錯?難道中國特色的民主社會主體制只到經濟改革即要劃上休止符?政體改革變成禁區不成?不是何懼有之嗎!

本小組無意進一步探索胡溫核心團隊是否出現問題,因為它涉及非常敏感的中共權力的核心組織的內部磨擦或分歧;只是要以海外華人的角度提出這樣的一連串相關問題供參考,並點到為止。

綜觀問題的關鍵在政治體制的改革的落實,已是箭在絃上。

在未來幾個月,中共當局會否有大動作來確認中國現代化總設計師鄧小平遺志指明的政體改革,確保未來20,30年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民主體改持續開放思維;還是持續裹足不前,桃花依舊望春風;還是,堅持依據實踐為科學發展觀的硬道理,勇往直前,一舉掙脫受限市場經濟的深化與陶醉所限,再次突破僵化思維,膽敢面對真正的全方位體制改革,不只超越溫家寶的「危險論」? 也掙脫應驗大陸媒體形容深圳為「特區不特」的窘境。

觀察:從現在起,至明年中華民族年慶祝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之前的這一段時期,中國大陸會否基於經濟特區建構經濟豐收的纍纍果實,推陳出新,讓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更上層樓,成為名符其實的政治特區,實為心懷中華民族與熱愛民主的全球華人引頸企盼。

Thursday, September 2, 2010

十年大限:是誰敲響中共的暮鼓晨鐘

將軍作家劉亞洲語不驚人死不休,大膽預言,「沒有民主的中共制度,十年內必然滅亡。」這位大陸著名的中將作家,在接受最新一期的香港鳳凰週刊的專訪時發表如此的直諫。除了兩岸媒體群起轉載外,馬來西亞的各中文報章亦以顯著的版位報導。(詳情參閱人民網強國社區網站bbs.people.com.cn)

● 誰給中共十年?

筆者曾與後中國文化大革命生長的新生代交談中國的未來。這些45歲以下受過大專教育的新生代談及中共的政改時,都有一個共同點,咸認給「我們十年,中國將再次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劉亞洲現年57歲,與筆者年齡相仿,在60年代中暴發的文化大革命,當時應屬年少時代,開始懂事,他應該是新身經歷了文革的慘痛教訓。這個年紀的人,可能會比45年以下的年齡群來得更是刻骨銘心,對政改(民主化)的訴求會更為強烈,這是可以理喻的。然而,從社會學的層面研究人性,這個年齡層的人,對政改的訴求可能會作出兩極化的反應:牢牢抓緊政權不放,或者就如劉亞洲那類勇於提出政改訴求。

中國45歲以下新生代的崛起,沒有經歷文革慘痛的背景,在這麼一個金錢掛帥的社會,誰將是這新生代的明燈?除卻自由,民主,法治,人權體制的憧憬,筆者不敢作第二人想。

本小組的分析,其實劉亞洲代表的並非他個人的「政見」,以社會廣義而言,他的尖銳政改主張,普遍反映45歲年齡群的社會訴求。年前,鳳凰網展開的民調,90%的回答網民正面認可普世價值觀並非西方社會專有,為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價值觀。

劉中將的訴求中提出最關鍵點為政改由公民社會層面出發。這與本小組提出的公民社會政改的切入點不謀而合。

老實說,這也是中國社會最弱的一個環節。

本小組近年發表的兩岸分析文章,其中幾篇針對中國社會層面嚴重欠缺非政府組織NGO的參與監督,是中國公民社會無法取得突破,帶動民主化政改的要害。因為在中國所謂的「非政府組織」經乎是不存在的事。

中國社會的這一個盲點,與一黨專政未能下放公民權力有著直接的利害關係。從中國社會與制度組織而言,即使是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的統治,直到孫中山先生推翻了腐敗的滿清政府,建立了號稱亞洲第一個民主體制的中華民國(明年兩岸要慶祝辛亥革命百年),結束了桎梏中國靈魂幾千年的帝制,那也是短暫的民主。

從一黨專政而論,1949年接手中國政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即使在後期從革命黨轉型至執政黨,基於人民沒有選舉與被選權,它仍然是不折不扣的一黨專政。從體制的角度,這與過去數千年的帝制幾乎是同一個鼻孔出氣。所不同的是,皇帝是家族世襲,中共是由一個壟斷集團的內部,經由權力核心組織通過私下不透明的權力授受,取得管轄這個國家的「黨的委託」。

劉將軍看清了中國民權的下放為催化社會改革與民主化接軌的關鍵所在。所以,他把重點放在公民社會權力的回歸。同時提出十年大限的期限說法。

他的十年說詞,正好迎合了45歲後文革新生代的政治訴求。

堅信這不是唯一「呼喚民主化,下放公民權力」的聲音;如果「鳳凰網」作為中國大陸讀者群最多,分佈最廣的虛擬媒體,能本著一如既往,捍衛自由言論的本色,呼應普世價值觀的作業,再次展開中國民主化的民調,堅信民眾對自由,民主,法治的渴求將會響徹雲霄,作獅子吼的人將前仆後續,蔚為一股排山倒海的大趨勢;就如「中國大趨勢」作家奈斯比特所說,「中國新社會的八大支柱」理論——解放思想、」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規劃」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摸著石頭過河、藝術與學術的萌動、融入世界、自由與公平、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

奈斯比特的「解放思想,自由生長,自由公平」的預言,與中國公民社會民主訴求的聲浪吻合,那麼驚人,那麼感動天地。畢竟在任何體制裡,大部份人民都是無聲的一群。

● 四億網民公民社會

近年,中國大陸的網民人數直線上升,覆蓋率遍佈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大城小鎮,即使的窮鄉偏壤也不例外。這些主要為40歲以下組成的「虛擬社會」,匯成一股強勁的,無疆界的民主生力軍。網民的力量借助資訊科技的特性與互動力量,已經自動形塑為網上民主的各個小區,與小區之間的大社區。並經形成連接,互相支援,守望相助,為具有中國色彩的遍佈各角落的大大小小電子公民社會(cyber-citizens community)。

近期,大陸各地社區發生的官員濫權,欺壓平民,包括司法不公的事件,獲得各地網民聲援,發動網民輿論力量,發揮電子公民監督政府施政,執法的巨大力量,已是公民社會佼佼者的典型案例。

這說明,中國正處於一個大時代的轉捩點,這個轉捩點,正是時勢造英雄的寫照。它牽動的不只是一個體制的轉變,更是中華文明帶動一個民族復與的後繼力道。未來十年中國會否持續崛起,啟動與完成政改,建立人性主導的制度,十四億「公民自由呼吸、把代表人民的人放在領導崗位,就要「數風流人物,還看電子公民英雄!」了。

十年大限之二:民進黨改絃易轍歷史契機?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最近針對ECFA講了一句稀有「冷智慧」的話:「就讓選民決定要不反對ECFA。」

自從兩岸提出ECFA後,民進黨有些歇斯地裡反對ECFA的簽訂,可謂出盡牛力,就是一味反對到底。即使深知台灣獲得大陸開放市場的產品高達 500多項,台灣市場開放給大陸的只有200項;大陸對台灣的「讓利」,已是路人皆知,誠如馬英九引述孟子梁惠王篇的文章指出,諸侯相處應該「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意即臺灣跟大陸打交道應該要出以智、大陸對臺灣要出以仁);鑑此,民進黨還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迴避兩岸政策的制定,那惟有落得被邊緣化的下場。

觀察蔡主席一陣子了,她說的這句話,語氣雖然有些「放棄」的語調,卻讓人有落葉知秋之慨,畢竟形勢比人強了。這句話的的講法,也透露了蔡主席處理兩岸課題,由感性的一味反對到底,調適至帶有理性「豁出去」之勢。但願這不是蔡主席一時之快,有經過大腦才那麼說的。

為何筆者說,這是民進黨改絃易轍,高舉民主取代台獨的契機?

首先,在兩岸關係在完成和平定調後:眼看即將進入一個「非常時期」;這個非常時期的特性在於誰能在此刻掌握兩岸持續前進的主導或引導地位,誰將能創造兩岸歷史。這個問題拋給兩岸觀察員去評語,不管是「主導」還是「引導」兩岸關係,主角肯定不會是排斥兩岸關係的民進黨或民進黨的領導人;答案只有大陸 (中共)或在台的國民黨。

不知讀者認為是中共主導兩岸關係的進展,還是國民黨引導兩岸關係挺進?

台灣人可能會先入為主,認為中共在主導兩岸關係的進展;大陸人民意比較複雜,因為大陸的民意只能通過一些覆蓋率較廣的電子媒體如鳳凰網的博客意見去評估;而且分為「和統」與「武統」兩大類,儘管傾向武統的人數比率已經式微。雖然和統的框架已經建立,大陸網民基本上仍然無法跳脫「和統」與「武統」的比較心智與心態的左右,造成民眾在難以透視國民黨兩岸政策情況下,會有憤而選擇武統的主張。

本文並非要討論和統與武統的選項;實際上,本小組向來都不把武統當做一個抉擇(option)來討論,因為它有違和平原則,有違現代文明原理,就是那麼簡單。以上的比喻只是要說明,繼續無法跳脫和統與武統糾葛的大陸民眾,就無法看透兩岸和平進展,及掌握兩岸關係未來前瞻的走向;故此,遊離在「和統」與「武統」的大陸民眾,將持續在盲人摸象,等於堅持在黑暗裡摸索真象。

如果說和統與武統的糾葛,是一般大陸民眾的盲點;統一與台獨即是民進黨及綠營的盲點了!兩者對兩岸關係的理解展示的情愫,實為難兄難弟。

換句話說,民進黨仍然無法擺脫台獨情意結糾纏的一天,同樣就如像大陸許多「黑白分明,不是朋友就是敵人」(主要由「憤青」組成)的一般網民一樣,無法看清兩岸關係格局與利害:這不只是民進黨的盲點,也是民進黨領導人自己的盲點。

那麼民進黨與大陸陷入和統與武統糾葛的許多大陸民眾的直線思考方式,根本就是半斤八襾,伯仲之間,五十步笑百步;這種不是朋友就是敵人的思維方式,黑白分明,沒有灰色地帶的二分法,早應被淘汰了。想不到竟然在一個活躍,年輕的民主政黨裡找到知音(在一黨專政的國度裡反而還可想像)!

反觀這一點,馬英九就有自知之明,未敢踰越雷池半步,持續「不獨,不統,不武」的「對策性立場」。兩岸政策也好,對策也好!馬英九也不需要與民進黨競爭,如入無人之境。

※ 奈斯比特的新書?

大陸知青訴求民主化政改的聲音已經愈演愈烈,就如中國崛起一樣,為一股持續膨脹的民間勢力,借助資訊科技的發達,在中華大地,無弗遠近,已經蔚為難以扭轉的大勢,這股大勢在各個角落播下民主的種籽;不知「中國大趨勢」作家奈斯比特,在寫完「中國大趨勢」後,是否計劃寫另一本資訊科技如何推動中國民主的「資訊革命中國」的新作(IT revolutionize China,筆者獻意的書名),協助催化建立中國式民主體制的「未來學」!?以饗全球關懷中華民族命運的人士。

兩岸和平關係的進展,在劉亞洲中將向中共領導層作出獅子吼,敲響十年的暮鼓晨鐘後,兩岸民主的訴求呼喚,不是已經就位了嗎?海外的聲音不禁要問,民進黨準備好了嗎?窺見歷史契機,以改絃易轍!?

謹以此文獻給民進黨與所有熱愛中華民族的朋友們。

十年大限之三:圍繞著大民主,小民主繼續兜圈嗎?

本小組去年4月發表的相關評論:《讓一個 「民主中國」 造福全球華人》中曾提及全球華人深切關懷中國民主化的課題,因為海外華人社會幾乎都是生活在民主的國度裡,深知自由民主的可貴。才會發出民主的呼聲;正如大陸領導人胡錦濤與溫家寶多次提及「還政於民,問政於民,問計於民」(胡錦濤的名言)及「以民為主」、「以民為計」的心語,再加溫家寶鉤勒出民主社會所需的相關「人民尊嚴」的課題,讓人深深感染到大陸領導人也如民眾一樣響往自由民主。(否則他們那裡可能引領民眾,呼應民眾渴求自由民主的普遍心聲。)


現在把這則評論翻閱一番,其中的結語,讓人有溫故創新的感覺,尤其是前瞻下去的30年,考驗的的確是各級領袖與幹部的「鄧小平們」(包括抓權蠻幹,陽奉陰違的地方官員及黨書記)的政治意願,如何與現實結合。

只要翻閱各大小媒體網站,不難發現大陸網民對中共政改「行動慢很多拍」渲洩的揶揄,「諷言冷語」、不滿,以致無奈,充分驗證了網民與社會存在著巨大與普遍的失落感,以及對這個國家社會的「愛恨交織」,剪不斷理還亂的千絲萬縷寫照。這些多屬「憤青」(很快就要變成「憤怒中年」)的一群,藏於心中的悶郁可以想像與理喻。(可視為社會隱藏在社會各個角落的「不定時炸彈」!)

這些年來,盡量從第三眼,中觀道,海外華人無畏無私的中立角度觀察中國大陸的變化,內心因而生起近乎刻骨銘心的感觸(自認對中國問題有了比較深入的諒解)。無他,心中對這個偉大國家與古老文明的蛻變,也是悲喜交織。這種複雜的感覺,難以以筆墨形容,只能與民情分享。

新中國建立的前30年,筆者還是二十多歲的年少時代,少不經事,後30年,因緣成熟,加入新聞事業,身為新聞工作者的歷練使筆者提早開竅(筆者的心智比較愚鈍,應該是屬於遲熟的一類);經此開始關注中華文明,中華文化這些比較大的課題,歲月的歷練才得以掌握中華文明演變的整體觀,切入了解中華文化與中華價值的相互關係。

可能讀者會問中共承諾的政改與中華文明,中華文化,中華價值有何關連?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其實從中華文明整體觀的角度切入正題,正好反射出中共與大陸政體面對如何可撥亂返正,以梳理意識形態交織錯亂的挑戰也!

進入正題:比較「小民主」與「大民主」的差異:

中共選擇性從黨內民主的所謂「小民主」啟動政改,這樣的與手法,反映的正是專制思維與價值的延續。這種思維與延續中國數千年的帝制有類似之處(誰注意用詞是類似非等於);儘管仍然保留一黨專政與中央集權,也可以視為遞進式民主的手法。關鍵問題是沒有人能保證這樣的遞進式民主怎樣能與社會大民主接軌,因為黨內民主的機制欠缺透明,誰來監督黨內民主的執行與有效性?不可能會有一個太上中共去負責這樣的政改的民主化的監督任務吧!?

跨前一步,如果中共大膽選擇黨外社會的「大民主」著手,從劉亞洲中將建議由公民社會方法切入,那麼中共勢將大可以公告天下的大角度大勢野,扮演史無前例的醫生自醫的創新(屬於「中國式社會民主」的手法吧!),如此反射的即是社會民主的信念,信服與價值的一線牽。這樣的手法,讓人將能全球華人全球以致全球社會,窺見中共有「豁出去」的感覺。

小民主駕馭大民主?

根據大陸各媒體的報導,中共十七大之後,近一年的中共核心組織鮮少討論黨內民主的課題。連中共黨校各智囊亦是如此,不見以往偶有「醒湖佳作」的風範,包括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三句民主話語「民主是好東西」,「民主是陀螺,意義在旋轉」,以及「讓民主造福中國」的黨校智囊俞可平也開始沈寂;在一片寂靜中,來自廣東省書記汪洋支持輿論與媒體扮演公民監督角色的主張較為顯眼。如此罕見的沈寂讓人覺得有些山雨卻來風蕭蕭的感覺。儘管十七大批示黨內小民主的政改,外人甚至「中國子民」本身仍然無法透視黨內小民主的行動如何展開,更不用談如何與大民主銜接了。

●中道建議:有一個重點可以在兩個選擇之間起制衡作用:非政府組織(NGO)在大陸社會現有結構中幾乎不存在的事實,對於大民主的公民權力下放是一個盲點兼弱點,一旦中共能透視這一點,即應可權宜利用小民主的十年大限的過渡時期,下放允准並鼓勵非政府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湧現,填補中國社會最弱的一環,建立公民社會的根基;屆時,大民主即擁有一個「中介媒體」,按步就班與小民主接軌。中共正視目前已多達四億電子公民社會借助網絡發出的民主訴求之聲,兩者之間(當權者與電子公民)的落差將能在十年內逐步縮小,達到一定的社會共識,便利與大民主銜接。如此,即可讓去年公佈受到網冷淡對待的中國首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照實執行(詳情請參閱筆者特區的《公民社會—中國民主體制切入的亮點,啟動了!》)。筆者大膽認為,這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民主制度”的建立矣!

感想:一個來自海外華人弱小,孤獨的聲音;可以比喻為掉入茫茫大海的一塊小石,除了「撲通」一聲外,一切將恢復平靜,馬照跑,酒照喝,舞照跳;惟恐時代前進的腳步,並非任何一個執政黨,即使是擁有革命黨背景可以左右的大勢,此現象與中國崛起論銳不可擋的硬道理,是同出一轍的!「順民者昌,逆民者亡」是新文明時代的左座銘,與民心水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軟道理」是同出一轍的。分別只是遲來還是早到。穿梭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專制的帝制被推翻即是最佳,屢試不爽,最堅實的歷史教訓與老祖宗的見證。謹此直諫。

兩岸關係用語新解:(一) 李惠群的心語;(二) 「諷言冷語」;(三)「不定時炸彈」;(四)「中道建議」;(五)「順民者昌,逆民者亡」;(六)民心水性。

十年大限之四:鄧小平遺志悵望體制改革!

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遺志是什麼?

如果中國沒有推行鄧小平提出的市場經濟改革開放政策,中國會怎樣?

沒有市場經濟的改革引導中國體制的改革,還會有中共領導班子時常掛在嘴邊的所謂「中國式的社會民主體制」的創新?中國還能擁有中國特色的民主社會的大方向,大目標嗎?下一步該怎麼走?

如果鄧小平的精神不死,他會滿意中國只善市場經濟建設,不諳政治體制改革嗎?

提出這這些連串的假設性問題,並非事後孔明,不是空穴來風,也非捕風捉影,而是試圖以科學觀發展觀的辯證法,探索這個被期望有能力改變/建設東方社會體制的大國,如何繼續前進,對過去數百年由西方民主社會建設的民主體制帶出的普世價值觀,作出一番嶄新的貢獻?重塑普世價值鏈。

這個問題是針對一個泱泱文明大國,它的成敗不只涉及復興中華民族的成敗,同樣重要的它涉及全球化的世界,如何獲得中華優秀傳統價值的滋養,進而傳承並融於普世價值鏈,成為普世價值的增值鏈,而非負累。

大膽講一句,環視全球採納的民主體制衍生的各類問題,民主並非解決社會體制問題的萬靈藥;不過,民主確是現代文明必經之路,過去數百年世界建立的民主制度,是經歷科學反覆驗證累積,為無比珍貴的人文社會寶典,雖非最佳,而是人類最文明,最務實,經得起考驗的政治體制,以民為主,「以民為王」,符合現代文明的法治,然而,一切都必須由「還政於民」開始。

根據台灣旺報8月23日報導,大陸各大官方網站以重要位置刊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深圳慶祝紀念特區30同年(8月26日)講話。雖然溫家寶談話提到「政治體制改革」,但是大陸各網站及報紙 並未刊出政改這一敏感標題,僅在報導內文陳述。

這是一個值得全球華社關注的現象,本小組的解讀為,胡溫核心團隊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堅持可能已經步入一個嚴峻的分水嶺:義無反顧,堅持到底。中共各級幹部與基層對胡溫核心團隊的支援,實為必備條件的強大後盾,以凝聚中共上下一條心的巨大政治意願,在政治體制的改革,取得「突破一點,帶動全面」的效益。

綜觀中共十七大以來及之後的人大公佈的黨內小民主的政改措施,中共面對的抉擇有兩個:繼續堅持在黨內推行小民主;或就如近期大陸媒體傳言的在實驗成功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推行政治特區。溫家寶選擇在改革開放的試驗地---深圳特區---重溫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的主張義意深長。

溫家寶在深圳說,「只有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全面而持久地推進改革,才能建成完善、成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僅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還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這段講話有畫點睛之妙。昭示胡溫團隊已經呼喚中共上下一條心,聚政治意願,整裝待發,暗喻反動派歸隊,全黨上下一條心,讓推行政治體制的改革就位;一來,可履行對民眾政治體制改革的承諾,二來呼應鄧小平30年前,即1980年8月18日公佈的「遺志」;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要進行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尤其提出黨政分開(目前的施政通病根本就是黨國混淆)、黨委集體領導、廢除領導幹部終身制(產生「社會毒瘤」的源頭)、修改憲法和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相信為具有在黨內部諮詢與監督中共政策的職能與角色)等問題。

政治特區+民權下放同步

●中道建議二:顯然的,中共面對的抉擇是黨內小民主問題多多(醫生難以自醫),欠缺一個公民社會的重要環節,導致大民主無從下手或與小民主接軌;唯一可行的選擇應是「政治特區」的制定,以讓實驗更上層樓。以上四個經濟特區30年經濟改革初具成果的基石,讓中共具有一定的信心與繼續摸著發亮的石頭走下去,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民主制度,讓一個完整版的改革開放上路。與此同時,小民主接軌大民主的民權下放,亦可同步在其他非政治特區的全國各地齊頭並進展開,讓非政府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大城小鎮萌芽紮根;如此雙管齊下鋪設散播民主的籽子,一個中國式的民主社會在十年內,必定有翻天覆地的改變;果真如此,引導,銜接與適應民心思變的大勢者,不是別人,也不是外人而是中共本身!或許,這就是胡錦溫團隊所說的「堅持政治體制的改革」的內涵吧!(請參閱李惠群特區相關文章:「鄧小平開放!胡錦濤民主?」)

無獨有偶,政治特區的抉擇與本小組今年初提出的「全球華人創新特區」中的政治特區的理念類似;它的優點可參閱李惠群特區的相關評論。

●感想:以海外華人中立,無畏無私的觀點,鄧小平的體制改革往後30年如何走下去,不只決定溫家寶所說的前30年的得而復失,可能將是前功盡廢,被打回零和游戲的1978年;因為社會借助潛勢力滋生的貪腐,濫權循私,打壓司法,非法歛財,假公濟私的現象幾乎氾濫成災,已是大陸社會公開的秘密,根據中立的海外媒體駐華人員的實地報導,近年各地民眾發動抗議示威的次數之多已是官方難以掩蓋的事實,經濟改革獨缺政治體制改革的護盤可能已經形成社會滋長「毒瘤」的溫床;說穿了,一個推行市場經濟制度的國家,沒有民主,法治,人權機制的護航與發揮更重要的監督與司法的作用與功能,這樣的市場經濟最大的既定利益者是誰,答案已經寫在白板上。如此體制半天吊的「改革奇景」,也可視為有待克服的「惡性中國特色」,這樣的「社會毒瘤」一天沒有依據公正法治袪除與制裁,任由人治持續的橫行,中國特色的民主社會體制的建構與30年政治體制改革的紙上談兵,恐怕是同病相憐的難兄難弟。

如是觀之,鄧小平改革開放精神呼喚的政經文教完整版,不是已經浮出水面了嗎!?他悵望神州大地完成他體制改革遺志之心,連海外華人也感同身受!

兩岸用語新解:(一) 「以民為王」;(二)「社會毒瘤」;(三)「改革奇景」;(四)「惡性中國特色」。

戰略台灣:三個「臭皮匠」湊成一個諸葛亮?

馬英九2008年5月上台不久,即通過外電專訪間接向大陸提出一中各表,尋求解扣兩岸政治難題已經兩年,一中各表仍然命運未卜,磁浮在空中;明顯不過,在大陸眼中,一中各表有違九二共識下的一個中國原則? 導致一中各表胎死腹中! 兩年來的追蹤觀察,馬英九兩岸路線原形畢露:師承李登輝? 延續隱性兩國論的B版! 形成兩岸統一論峰迴路轉;亦趨亦離,構成一幅「兩岸統一未定論」的情景!

本文:

馬英九,陳水扁,與李登輝代表台灣三個政權思維的時代的變遷:馬英九爭取的是「兩個(分別代表)中國的政權(政治實體),陳水扁爭取的是最終的法理台獨(一邊一國論),李登輝則放眼兩國論;三人心中各有一把尺,可謂各有盤算與計謀。三人統治台灣都提出不同的台灣政治構思。形成一幅江山代有人才(梟雄)出的情景。

三位台灣領導人要算陳水扁最為激進,因為他提出的理法台獨,為台灣的終極獨立,叛變中國的味道非常濃厚,可謂直接與大陸「對著干」。皆因陳水扁把李登輝的兩國論推向一個終極的目標(李登輝未直接觸及大陸的紅線台獨,顯然較陳水扁高明):成立一個擁有完整主權的獨立台灣,政體稱為台灣共和國。陳水扁提出如此終極的台灣國,讓之前民進黨與綠營提出各種標籤的「台獨夢想」都遜色,被超越了,包括施明德的隱性台獨,也間接造成他被施明德隱性台獨派勢力的圍抗。

陳水扁更勝於藍

鑑此,如果說,陳水扁出於藍(李登輝)更勝於藍,不是沒有根據的說法。關鍵在於在陳水扁的眼中,兩岸重新歸統一已經完全被排除。這一點與李登輝有落差,顯然李登輝認為,既使兩岸是兩國的關係,還是可以按照兩德的模式談判統一,問題要回到兩岸的是否有此政治意願。鑑此,陳水扁的主張是與中國大陸搞決裂式/勢不兩立的台獨。

從重返現實(revisiting reality)的角度,李登輝主張的兩國論「比較接近實況」。與其說李登輝的主張倒不如乾脆說它是一個重返現實的併湊圖(reconfiguration),差別只是李登輝把它稱為「國」,而中國大陸面對的選擇是「國」與「政治實體」之別。

江錯失歷史契機

(從這個切入點,讓人聯想到,大陸遲遲未表態是否承認台灣政治實體地位的窘境,說明李登輝90年代初間接向大陸提出兩體一國的主張時,中國主席江澤民未予理睬;延後導致1995年李登輝遂提出他的兩國論,使兩岸關係被踢出國統網領,因為李登輝改絃易轍:放棄爭取政治實體地位。江澤民因而錯失了兩岸和解統一的黃金契機。)

陳水扁對兩岸的論述必須超越李登輝(才符合青出於藍),他與李登輝主張最大的差異在於李登輝直接了當脫離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國家)的論述,讓台灣名正言順跨過向大陸爭取台灣政治實體的地位獲得承認的階段,從而一舉進入「台灣是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鑑此,再翻開歷史,時任中共總書記兼國家主席江澤民為首的中國政府與中共錯失了兩岸統一的歷史機遇。

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意味著接近60%的選民用選票選擇了馬英九的兩個各自都聲稱代表中國的的政府。後蔣經國時代的台灣,可謂群雄割據,各有政治主張,「奇葩朵朵開」,令人目不給,也彰顯多黨派民主參政與議政的特性。從李登輝,陳水扁,直到馬英九三個時代,儘管馬英九時代還在延伸,三人的路線輪廓亂中有序,連串起來的寫照,已經相當清晰。

兩個雖已是過去式,他們對台灣的未來都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三位領導人的兩岸關係政治主張,擁有以下共同點:

一,都迴避觸及統一課題;
二,沒有兩岸願景;
三,對大陸關係屬於應對式;
四,不考量大陸對台灣所持的立場與態度;
五,沒有考量開放與大陸的民對民,經濟對經濟的交流,對兩岸整體關係帶來的衝擊,引發的政治融合問題。

可以那麼形容,李登輝是「兩國」,陳水扁是「台獨」,馬英九是「獨台」。如上所說,儘管各有主張,各有盤算:李登輝與陳水扁統治台灣20年,由李登輝1995提出兩國論以來,截至2008年馬英九二度政權輪替的13年,基於大陸未能積極有效與台灣互動,進行協商兩岸政治議題,特別是較早江澤民不予正視台灣提出承認政治實體地位的訴求,導致兩岸關係每下愈況,延至國民黨2008年輪替政權為止,風雨飄搖的兩岸關係才得以止瀉回穩。

顯然的,大陸政府除了反對台獨,堅守與重申一個中國的原則之外,大陸的兩岸政策的靈活性與彈性已經「相當露骨」:大有與馬英九同步探戈,著眼維持現狀之嫌。儘管國民黨上台執政後,兩岸的關係已經跨步向前,昔非今比。兩岸關係在國民黨堅持不觸及統一的對策引導下,可說「只要和平,迴避統一」。

國民黨,或說馬英九的兩岸關係對策,繼承李登輝的兩岸政策的個性是有跡可尋的。到了今天,沒有人能否認馬英九兩岸對策師承李登輝。李登輝的老謀深算,不管你喜不喜歡,身為掌權最久的台灣總統,他的佈局深遠,到了今天,即使他已蟬過別枝,揮別國民黨,他初期設計的兩岸關係的策略今天仍然軌跡斑斑,印證在馬英九大陸對策的網領上。李登輝最近抓緊蔡英文的手,上街對馬英九嗆聲馬英九,叫人不得不佩服李老先生對台灣的影響力還在。

然而,國民黨這樣師承李登輝的大陸策略能夠維持多久,沒有人能知道,以馬英九「外軟內硬」的作風,預料他會繼續受教於李老先生;直到大陸展現承認台灣政治實體地位的「厚道與寬容」與誠意為止。

胡面臨同樣抉擇

現狀:把兩岸關係接拉回現狀:當前大陸在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掌權下,亦面對類似當年江澤民面臨的抉擇:馬英九兩年前通過外電(請參閱筆者特區多篇文章,包括「「新三段論」有望成為兩岸政治關係的指導原則」,「馬英九兩岸政治實體對等觀就位了!(下)」 )提出的正視台灣政治實體地位,這樣的訴求與當年李登輝向江澤民提出的訴求,是同出一轍的 (事隔兩年,大陸仍然對馬英九的訴求不致可否,保持高度的緘默。)

這裡順帶一提,今天的兩岸關係與15年前李登輝訴求台灣政治地位不果進而提出兩國論的兩岸關係情景,已經變得更為成熟與靈活,開放;江澤民時代處理兩岸關係展現的靈活不足,不比今天胡錦濤展示的彈性;回顧李登輝當年處理兩岸關係的手法,及參閱馬英九處理兩岸關係的手段,已暴露李登輝的思路軌跡。

心得:

兩岸和平統一是定局,關鍵是統一融為一體需要費時30,50,還是100年?(如果超過30年,這已經是根據兩岸人民意願發揮作用,依據自然法則水到渠成統一;還是兩岸政府發揮政治意願從中撮合統一? 如果是前者,兩岸政府的政治意願已經「作廢」;就好像打開水閘的人,最後被洶湧的排水捲走:換句話說兩岸人民力量(people’s power)的中華版意願果真取代政治意願,這就是兩岸政府的終極挑戰!

小結:

兩岸政府袞袞諸公如果純粹要依據人民的力量匯成和平統一的大勢,那也未曾是一事好事。問題是兩岸政府的顏面何在?事隔13年,馬英九遵循李登輝的教誨,依樣畫胡蘆,把兩個政治實體論擺上胡錦濤的桌面,假定大陸依然故我,採用江澤民不理睬的迴避手法,兩岸唯有被迫依據人民力量的模式,等待水到渠成,架空政府去統一兩岸了! 三個「臭皮匠」湊成的一個諸葛亮?以退為進,虛虛實實,隱隱約約的全盤戰策,果然前後需要20年的長遠時空煉獄,才能成正果也! 兩岸依據政治意願挺進和平統一的這粒球,已經踢回大陸的龍門。誰說台灣VS.大陸沒有宏觀與全盤戰略思維!?

分享:

如是觀之,每逢新春大年初一,馬英九都要親自登門向李登輝拜年請益的緣由;不是已經昭然若揭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