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17, 2010

建議中國設立「全球華人創新特區」之構思

引言:

放眼打造一個未來式的後普世價值觀的世界,一個把沈積沈睡了兩千年的中華價值觀與普世價值觀熔成一體的價值鏈的實驗世界--只有中國才能擔當此重任,一個迎合中國走路向世界,世界整合中國的雙向實驗區;這是以創新為核心價值,引領全球華人發掘自身文化寶藏的實體計劃。

緣起:

大陸作者程漢忠建議中國設立全球華人特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概念。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獲得族人的認同到認可,得以延續到今天,中華文化包容兼收並蓄的韌性與特性居功至偉。民族文化的淵遠流長,慎忠追遠,應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軟資產」,現在是中華民族以全球視野的胸襟,全球民族的定位,把優秀的文化基因發揚光大,與世界分享的機遇,進而迎向把民族軟資產打造,提煉成為軟實力時代的降臨。此舉也配合學習型模式主導的經濟轉型。

全球華人特區的構思呼應了一個「放眼世界,立足大中華」誘發建構世界新秩序的啟動,不久前,大陸網站掀起中華民族普世觀的自我認同與認可(約 90%網民確認中華民族文化具有普世價值觀),再次顯示中華民族不再妄自菲薄,擺脫民族悲情的日子已屆,建立自信自重,重新出發的時機已屆,箭已在絃上。類似概念構思在筆者腦海裡縈繞已有一段時日,希望借此機會,把構思奉獻給中國國國務院,福建省政府,與閩台海峽西岸經濟試行區當局參考。

本文:

名稱「全球華人創新特區」:顧名思義,建議中的這個全球華人特區,是以創新為核心價值,以創新圍繞它的所有活動與規劃,引領全球華人及認同華人大同世界的其他民族,邁向一個著眼全方位開拓全球華人在各領域,涵蓋所有領域的人文活動,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研、醫藥、資訊科技、生態、生命科學,以及企管等的人類活動範圍,以獲得創新的增值;「全球華人創新特區」的構思提供一個開放式的實體平台,致力全面開拓全球華人的潛能,把各領域的創新活動作業,為專注人文科研的的潛能最大化的特區。

宏觀上,開闢此特區,形塑一個全方位面向未來,擁有多元性色彩,整合多元資源,應對與採納世界多極性靈活變通思維與技能,在一個多元核心新秩序中放眼塑造出「世界公民」的角色。換句話說,舉凡涉及人類的所有領域充當和平用途,改善生活素質的活動與研究,在此特區內都有一席之地,給予最大化的發揮。

特點:類似「國中之國」:建議中的「全球華人創新特區」的構思提出一個超越本位政治利益詮釋的要點,該創新特區必須超越中國所謂的經濟特區的設計與局限性。提出這一點旨在畫龍點睛,因為全球化與開放的大趨勢,已不能把發展局限於經濟活動上,所以它並非經濟特區,也不是大中華經濟共同體的翻版,而是兼有並超越之的總體發展。

建議由超級智庫擔綱設計

換言之,它是一個以創新為民族中心思想的全球華人特區,為一個空前的創新構思,也是全球華人敢於正面迎接全球化釋出大思維的主動努力;正值世界面臨1929年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蕭條的,全球的金融海嘯引發隨時都會擴大至經濟與貨幣危機,原有的貨幣體系與以美元結算的制度,(中國行長周小川「大膽」向國際貨幣基金局與20國集團峰會召開之前提出一個旨在取代美元主宰地位的超越主權的貨幣的結算改革,已是一個很好的先兆),類似「國中之國」的構思。唯有敢於突破,勇於摒棄成規,中華民族的價值才能突圍,靜態價值才能滲透動態價值,孤芳自賞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中華文明的馥香必須走出神州大地,在融合中與世界整合,被視為中華文明的終極挑戰。

管理模式構想:建議交甫於2009年初成立以中國國務院前副總理曾培炎為理事長的「超级智庫」擔綱,負責諮詢,設計,參與管理(即通過招攬全球華人專才網絡)執行。

基於這是一個人文歷史上首創的實體式特區,所以「全球華人創新特區」須採納開放式的管理模式與方法,在現有(一黨專政)體制與權力結構的考量下,權力經由中央政府(國務院)「下放」,特區的實體管理當局直接向國務院報告實體的運作、進展,擬定發展策略。

基於「全球華人創新特區」的管理層擁有一定的自主權,是屬於授權的專業管理者,除了負責例常的營運與行政工作事務外,在不影響「全球華人創新特區」的確定方向,結構,組織形態,核心與創新價值觀下,專業管理者擁有權力提出改善流程,執行效率與方法的建議,定時向中央政府國務院提呈評估報告,以對「全球華人創新特區」的進展與階段性方法做出跟進與檢討,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中央政府下放管理權以績效為準則。

開發軟實力順應大勢

宗旨:培育及塑造一個「全球華人,世界公民」素養的大中華人的搖籃。

從這個角度探索,美元獨霸世界通用貨幣的地位已開始動搖,一個強有力的世界新秩序的序幕,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個改由多極化世界分享分擔世界新秩序的啟動。有鑑於此,這個開創歷史先河創新的政治「特區」為駕馭趨潮(riding the wave of change)的全球先驅計劃,鑑此,必須跳脫舊有經濟特區的局部性與政策的局限性。它應該全方位涵蓋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無論是政治,經濟(包括金融貨幣體制及其管理模式),文化,科研,環保,以及人文的各領域活動,包括日益受到新世代熱愛的「創新娛樂領域」,它屬於一個開放式的創新活動全球中心,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管制,純粹以績效與效益主導。貫徹以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的普世價值觀為主,中華價值觀包括以中庸/中道/中道觀為主,天人合一共存為輔的鏈結之修煉世界新秩序的人文社會實驗場區。

如此的價值鏈的修煉相信是全球首創;否則,所謂的「全球華人特區」將是一個炒冷飯的複製品,不只了無新意,也難以為全球華人的使命感帶來新的增值。就如出口導向的勞工密集型經濟特區的樣板戲,將繼續重蹈環境惡化,資源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惡性循環中,皆因歷史是前進的教訓;它(指創新特區)必須有所突破,不再是局限經濟特區,不是貿易特區,也不是諸如香港的行政特區,而是全方位開放型的政經文教的「創新體制實驗特區」。所以它以先行先試,最接近「國中之國」的實驗區概念。

換言之,它將是一個「權力開放,營運透明,下情上達,民意導向,官僚讓路,績效主導」的未來式全球華人皆有權參與塑造的共同家園/第二家園。(制度除了原有中國公民外可考慮採納永久居民,榮譽公民制,中華卡,著重各領域人才的留住,不一定要成為公民。)

只有中國夠格

如此的特區,普天下只有中國有資格與能力去開辦,因為中國早年開闢的經濟特區,容許香港政治特區維持現狀至少50年的承諾與其逐步執行,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區體制下催生的特區。儘管這些所謂特區擁有其本身一定的歷史政治背景的特殊因素,然而,無可否認的,這些累積的「特殊法」,被中國就地取材,善加利用,注入新的元素,加以改良,取得特殊的效果,因而形成一種特殊的制度體系的典範,巧妙地被利用在彌補了原有體制的不足,進而發揮奇特的效益,可謂活水泉源,靈活配搭的實例 (問題關鍵是中國是否敢突破舊制度,舊思維的框框,及原有利益集團的牽制,一舉突圍,勇闖政治特區制的模式,以全方位的創新政體層面掛鉤?)

誤區:特區應具有世界觀的使命感的願景,必須與狹隘的民族主義劃清界線,這一點非常重要,以免被別有居心者指責為搞沙文主義:應突出以「世界華人,全球公民」為遠大的目標。當然,必須強調,如此一個宏大遠大的目標必須擁有一個強大的載體/母體去推動,去支援資源需求,她非中國莫屬。它的設計與功能性,能讓全球華人擁有一個打造全球公民的溝通及參與平台,進而培育具有世界公民素質的第一個搖籃特區的民族。這個構想原則的恪守,將能袪除及防備「全球華人創新特區」被另有居心參透,或利用淪為新民族主義的祭品。

在戰略上,「全球華人創新特區」的重點在於「創新」而非「華人」,只要通曉中文,認同中華文化價值觀的使命者,都應予考慮給予入駐。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普世民族,一個普世民族是一個立足大中華,放眼世界的全球民族,否則中華文化的「淵遠流長」,「包容並蓄」,「千錘百練」必須重新解讀了。

建議中的政體/政治特區內含的元素/特徵/特色,及重點策略:

價值塑造導向:先從特區制定改革,改良,改善的原則,創新特區的先頭計劃可以「全球華人研發中心」為起點,新與創造性的產品/服務項目,跳脫原有產口/服務的框框,即以綠化與再循環資源的取角,引導全新產品/服務,經由市場內需導向推陳出新,再經由內需新市場導向,引導出口市場的開拓,周而復始,注入天人合一的價值;舉例,素食被認定是一項能開啟再循環,減少物資投入,減少炭的排放量,平衡溫室效應的新穎飲食習慣,能協助重建人文生態可持續性發展的產品與周邊服務群之一。

必備基礎特徵: 全球華人創新特區必須具有龐大的經濟質量與人口效益:

(一) 長住人口一億以上;

(二) 已具有多元化的經濟體系的根基;

(三) 已具備持續改革開放的靈活的政治改善政治意願:閩台為最理想的土壤,前者已由中央公佈的海西先行先試發展計劃,配搭台灣的自由民主制;加上能接受持續改革開放的政治的領導結構 (這一點廣東省佔優勢)。Sustainable political reformative structures –最為理想;

(四) 特區組成的理想部份應涵蓋類似廣東與福建,香港與台灣四地體制經濟發展互異的優劣差距。因體制人文的差異才能激發改革與開放,起各施所長,互補長短作用,收雙贏互利,相輔相成的體制價值互相滲透的作用;

(五) 創新特區內外皆通:擔當文化籽子:擁有能夠吸引全球通曉中文的人才雙語人才流向的大中華經濟體磁鐵作用,以中華文化雙語化,作為推廣中華經濟體的籽子 (AGENT)的宗旨,進而作為吸引及培育雙語為主,多語為輔的全球化人才,加速中華文化價值的載體,這裡的「以文載道」的文應是指雙語或多語(實際上,在華東的主要城市如上海,北京以及經濟特區,這已非新鮮事。當局正從幼兒園至大專院校培育通曉雙語的學子,科系的媒介以中英文教導,一個雙語的教育體系正在快速形成中);

(六) 對外:建立橋樑:以發揚中華文化軟體實力文化價值為主軸,開發各領域人力資展為載體,雙向加速大中華與全球的價值鏈的接軌,形成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的實體橋樑;

(七) 對內:作為先秦文化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啟迪創新文化的實驗區橋頭堡探索建立一個榮譽公民制,類似永久居民權,有居留權,無投票權及參選權,類似一個組織社團有附屬會員的制度一樣;

(八)「 人本」取代「物本」,以天人合一(人屬於大自然一份子的),取代西方的以人為中心,其他生態體以人的利益為服務中心的價值觀,所引發弱肉強食,惡性競爭循環,促進人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替代;

(九) 硬體基本設施方面,具有城鄉收入差距的社會與經濟結構,匯集全球華人人力資源的通路,網絡 ,平台,經驗,專長,以加速先進區與發展區的平衡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探索任務;

(十) 招攬全球人才:廣邀全球學有專長,在各自領域擁有特殊成就的華人個人,企業,組織,群體,把他們的研發,科研,設計,專長,思維創作帶進「全球華人創新特區」。

最理想:港台粵閩組成

小結:綜觀上述,最適宜實驗全球華人創新特區的區域莫過於港,台,粵,閩組成的次國家區域。這四個來自不同經濟層次,發展層次,政治改革與成熟層次,社會層次,甚至文化層次的省份/經濟特區/特殊區,正如上述所言,具備了創新特區所需的內在刺激結構,事因各省區(粵閩)/特區(港澳)/特殊區(台灣)之間懸殊社會經濟文化的差異為創新特區提供了無比挑戰的創新原動力,四個區域的總戶籍與常住人口達1.8至2億之間(其中廣東省最多,估計約有1.2 億,福建省次之,約0.45億,台灣0.23億,港澳最少不及0.1億) 。其中經濟最發達的次區域莫過於港澳與台灣,發展最不均衡的為福建省,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則是「世界工廠」的美譽;這樣特殊的次區域是自然形成的政經人文差異具備了創新與具有聚變(fusion)的作用與功能性,即不同的社會文明碰撞在一起,進而擦出漫天的人文火花,產生改造人類社會制度,包括對原有自由民主制的變種挑戰,細菌變種,以應對新抗體的原理可能可以提供學術探索。總講一句,全世界只有中國才具備這樣的先天環境,條件與能力,與匯集天下人才去再造中華文明的載體。這個構思中的載體,非港台粵閩組成的全球華人創新特區莫屬!

願景:這個創新特區最終的目標是通過創新模式設計一個雙語為主,多語為輔,通行,符合一個重新打造東方傳統價值揉合普世價值觀天人合一,人類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開放型社會。袪除所有意識形態的限制籓籬,旨在讓人類的創新精神得以在一個無垠的空間,開放,自由,平等,利好的環境中得到紮根、茁牙、成長,以致壯大;繼而以嶄新的面貌傳承中華薪火,再造普世價值鏈的挑戰。雙語基調是「全球華人創新特區」的重點策略。一來能與中國內地採納雙語教學政策的整調全面接軌,並做為往後擴大實施的實驗;二來,中國價值,特別是傳統文化價值觀要走出去,進而與世界整合,雙語的設計與掌握與調適,是必備的工具。(順帶一提,中國政府在世界各地設立的孔子學院是一個正確與上好的達致相關目標的第一策略。)

背景了解:時至今日,許多非華人不了解,甚至曲解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根源在於中國無法全面掌握外語,特別是英語,以文載道,務實有效地宣揚中華文化,加上過去百年傳統文化遭受的斷層現象,包括文化大革命掀起的「破四舊」等的破壞消極運動,更徒增非華人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加深。這樣的失落的文化背景必須點出,以正視聽,撥亂反正,重返現實。過去幾年陸續在治國設立的孔子學院即是一個典範的實例。)

交由「超级智庫」負責設計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陸近期順應兩岸融合大勢推出的海西先行先试計劃,各方抢先机帶動的是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國家未來運作模式的挑戰。經濟發展將賦予新的使命,根據「人民日報」的報導,海西先拔頸頭籌簽下超過5百億美元的驚人的投資金額,再再向世界證明海西的魅力簡直無法頂。這也讓人聯想起,福建沿岸連綿數百公里的城市群將形成福建對台的黃金地帶。與對岸的台灣,將負起對接兩岸社會經濟,文化,政治體系的先試先行的克隆式探索,進而開拓兩岸全方位發展模式,為未來邁向一個大中華願景式的共同體制,做好基礎框架的先行先試工作的試點;在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現有經濟體制社會的融為一個全新,經得起不同體系聚變(fusion)帶來的考驗,可持續的人文體系,並從中能夠建立具有應變特徵,充滿靈活變通性(agile)與作用與功能性的中華體制,這可能就是一個具有普世價值與中華價值結合成為一個再造文明的終極挑戰吧!

這條再造文明之道,就由一個克隆台灣啟動(切記:克隆並非複製,克隆原意創造出來的政治體制較原有者更優秀,這類似日本早年模仿西方科技,通過改善與創新,終於創造出優於西方原創者的聚變科技水平,這種不斷自我超越的精神深植東方文明的基因,當前的挑戰即是重新再造這種一度埋沒的文明籽子),讓它重見天日,開花結果,與日月爭輝,天地共存。

最後,本小組要引用中國經濟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一針見血指出:「一個政黨,一個國家,如果思想僵化凝固了,停滯不前了,就必然自取滅亡。」

總結:今天,事隔一個半世紀的鴉片戰爭,眼下中華民族又走到了一個歷史的轉捩點之際,如何通過開啟思想的大解放,結合海內外華人華僑的共同的智慧,把這種無窮無盡的民族的總體原動力解放出來,就如溫家寶總理所強調,「改革不能只依靠一小批人的智慧,包括精英,專家學者,必須更加貼近群眾,聽取群眾的集體智慧」(大意如此),必將更有效,更堅實地解決前進路上不同階段湧現的各項問題,推動中華民族再造文明,同步對世界肩負的歷史性任務;溫家寶的這句金玉良言,已經道出,由中共統治的中國準備接受自由民主的草根性與還政於民。如是觀之,一個小民主的啟動,擴大到全民大民主的旅程,將是全面改革的過程,全球華人創新特區也就是修煉成新中華文明,建構一個兼有聚變,靈活,變通新體制的最理想場地了!

後註:本文原於2009年6月已脫稿,基於某些原因,延至2010年I 月底才重新修飾;眼見時機已成熟,並初具條件,希望文中提出的理念與構思仍然能與時併進,或帶給有關方面一些值得參考的點子,即不負筆者的一番心血,如果有幸獲得各界心懷中華民族熱愛中華文化的朋友的點滴回饋,更是筆者的心中的企盼與慰藉。

●編按:

本文原來標題為「建議中國設立『全球華人創新特區』之構思 (Concept of GLOBAL CHINESE INNOVATIVE ENTITY AREA簡稱GCIEA)--兼回應程漢忠的中國應設立『全球華人特區』概念http://policy.sinoth.com/Doc/article /2009/3/26/server/1000036810.htm)」

蘇下胡上馬英九平衡兩岸美國策略乾淨俐落

在處理兩岸與美國的三角關係上所觸發的國安會秘書長的人事變動上,馬英九展現的果斷與謀略,令入感覺上他已經堅定不移地晉入一個特定的境界與框架。

九二共識的催生者,也是台灣國安會秘書長蘇起閃電辭職,台府立即宣佈由反獨立場堅定的台灣前駐新加坡代表胡為真繼任,此舉成功把蘇起的辭職引發的震撼收縮至最低點。

這起涉及馬英九對外政策幕僚更動的事件,馬英九展現的平衡策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兩岸大格局左右,間中也反映一個現象:馬英九對全面以赴促成兩岸和平協議的進程仍然有所隱憂。

從一個節奏趨密的大格局探索,現在兩岸的問題不再是ECFA的締結,兩岸的課題應是努力敲定ECFA後,繼續上路向和平協議挺進。相信這也是馬英九政府確保ECFA能順利過關所必須順應的大勢,以迎接台灣的大陸政策與時併進帶來的挑戰。

有鑑於此,馬英九政府有必要斬釘截鐵在蘇起閃電辭職後,立即委任同樣與蘇起反獨立場鮮明者接任,以平息台灣添購鉅額美國軍備引發大陸對台灣兩岸政策的疑竇(在此敏感時期,蘇起留下的空缺,對九二共識引致的任何猜疑不能橫生枝節,否則會再次衝擊馬英九的「內傷」,也影響到「後九二共識」的兩岸政治協商與得來不易的互信精神)。

兩岸政治關係能否在近期內更上層樓,眼看已經晉入一個關鍵的敏感期。大陸過度解讀馬英九政府添購高達64億的美國軍備,是必然的現象,問題是在兩岸即將簽署ECFA的這幾個月,馬英九如此重手鉅額添購美國軍備很難讓人自圓其說。也讓人不期然的連想起,馬英九的的確確是在搞「兩面討好」的策略。

然而,這次馬英九的堅定不移卻是反映在他在中美之間的的兩面穿梭手法,在特定範疇內,這可能就是馬英九可以主導的權宜。

兩岸問題在未有明確締結和平協議之前的現階段,馬英九能主導的範疇與議題已經日漸相對縮小,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馬英九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鑑此,馬英九的「反撲」應是可以理解的範疇,儘管他對美國下的軍備訂單金額之大也不是局外人可以理解的。

一個巨人的倒影愈來愈大,不只台灣感受到她的壓力,全世界也不能倖免,這是大勢所趨,也是岸兩關係的現實。馬英九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馬英九堅定不移處理國安會秘書長交替案例反映的正是一個乾淨俐落,不再拖泥帶水的馬英九,但願這是正確的詮釋,也反映馬英九的裡表;再說,從現在起,馬英九行事決策要果斷,儘快,慧劍斬情絲(全民總統的情意結),時間已經不在他那邊。這又是馬英九2012年連任總統的另一個更大的現實。

總之,在未來一年,馬英九的積弱能否扭轉乾坤,蘇起下胡為真上只是一個開端。前路只能謹慎樂觀。

小愿:庚寅年伊始,本小組祝願兩岸領導繼續高瞻遠矚,聚同化異,虎年勇猛精進,兩岸政經磨合,民眾共築共享太平盛世,中華民族天下為公。

台拒ECFA經濟必垮嗎?

香港著名經濟學者鄭國漢最近寫了一篇分析台灣沒有簽署ECFA的後果。筆者覺得內容滿有意思,可謂字字珠璣,理性有加,感性關懷,針針見血,讓人有難以迴避的壓迫感。如果台灣朋友有緣一讀,想必能夠協助更加理性看待台灣融入中國經濟共同體,帶入深層的了解,與掌握衡量其中大勢所趨帶來的機遇。特此鄭重推荐,希望「今日新聞」給予節錄轉載,以饗台灣朋友。

原文標題:香港名學者:台拒ECFA經濟必垮

「中評社」報導…鄭國漢總結,與大陸簽訂ECFA、並進而融入東盟10+3市場,是台灣經濟必然的出路,不應受到任何政治因素干擾。他並建議,ECFA需在時間上求快,內容上則不必求多和求全,務求先下大框架,一鎚定音,平息社會的分化和爭拗,關於細節,則可慢慢再商討和補充,社會也更容易形成建設性的討論。正如香港和內地的CEPA,也是採類似方法,由2003年首次簽訂,至今已作出六個補充協議。最後,他直言,台灣經濟正面臨關鍵的抉擇,政府須展現魄力、引領社會前進,沒有本(錢再內耗)。

換句話說,東盟10+3自貿區成立後,若台灣未能以任何形式融入這個區域,而想和區內的國家做生意,所面對的處境會比今天更加嚴峻。另方面,台灣優勢產業的傳統對手,包括韓國的電子業和印尼的化工業等,因為是自貿區一分子,享有幾近零壁壘的優勢,搶佔區內市場更加如魚得水。兩個效應相加,鄭國漢表示,台灣外貿產業的前景不問可知。

非但如此,搶市佔率的意義,不僅在於今年增加多少生意,更重要的是藉著規模效應和加大研發,進一步提升產業水平,為往後幾年的競爭力打下基礎。鄭國漢指出,這種藉著各國各自發展優勢產業,在龐大的共同市場裡分工合作、享受規模效應,最終提升整個區域的經濟競爭力,才是成立自貿區的最終意義所在。

舉例說,韓國面板螢幕廠藉著搶佔大陸及東南亞市場,一面提高生意額,一面享受規模效應,並增加科研的投入,改進生產技術和效率,形成良性循環。另方面,台灣同業廠商的市佔率會不升反降,生意做少了,科研投入因而削弱,競爭力逐漸消減,最終完全被排擠在市場之外。換句話說,就著可以規模化的產業而言,自貿區的成立會造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後果。

※ 台灣平均薪酬僅及韓國一半 

談到韓國這個台灣的老對手,熟悉東亞經濟情況的鄭國漢指,台韓從前同為亞洲四小龍,起步點差不多,優勢的產業也相似,可說是高度重疊。在90年代,台灣的出口總額和人民平均薪酬都高於韓國,但到了現在,兩個指標都僅及後者的一半。韓國由落後而迎頭趕上,台灣由佔優而大大倒退,原因何在?據他觀察,最重要的因素並非經濟原因,而是在於政治。

他指出,韓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團結、堅毅、重視國家榮耀,縱然內部也有不少政治爭拗,但是在對外爭取整體利益的時候,很容易就可以團結一致、舉國投入於同一目標。這方面的特點,正正顯現在電子產業的成長過程中。在90年代初,韓國的電子業水平不如台灣,更遠遠落後於日本,但是政府決心要打造出幾個國際大品牌,為此不惜一切,由國家斥巨資支持企業研發,導致負債纍纍,期間並經歷了97金融風暴的衝擊,全國人民捱了好多年苦日子,才有今天的三星和現代等超強企業,支撐了經濟半壁江山。

鄭國漢強調,台韓的經濟模式有所不同,韓國由政府主導支持大企業,台灣更倚重中小企自發創新,因此享有高靈活性,兩者各有優劣,他並非要台灣仿傚韓國的模式。但是問題在於,就同一產業而言,台灣的科研投入確實遠遠不及韓國,這直接導致了兩者今天的經濟實力差距,且這差距還在繼續擴大。而經濟模式並不能解釋台灣科研投入的落後, 正如美國的經濟模式與台灣相似,都是著重企業自我發展, 但美國企業的科研投入是驚人的。

※ 科研投入嚴重落後

說到底,問題的癥結在於,自90年代中後期起,台灣企業對科研的投入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原因何在?鄭國漢直指,這是政治因素使然。他指出,一方面由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開始,直到陳水扁掌政,台灣當局的立場都是不鼓勵企業西進擴張投資,甚至還策動廠商「 南下」到東南亞其他國家投資發展, 這就使台灣企業錯失了大陸龐大的生產資源和市場,而在東南亞的投資又終於失敗,整個方向性錯誤,造成嚴重代價。

比起對外擴張投資的失利,鄭國漢指出,更重要的問題在於,陳水扁執政八年間引起的政治紛爭,導致台灣企業喪失了動力和方向,對本土投資的熱情也變得冷卻,因此台灣本土很多產業的技術水平仍停留於本世紀初,怎麼能夠跟韓國等對手競爭?他認為,這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最大敗筆所在。

為了撥亂反正,馬英九上台以來,首重開拓大陸市場,拆除兩岸之間的經濟障礙,並提出與大陸簽訂ECFA,再進一步融入東盟10+3自貿區。鄭國漢指出,這是絕對正確的方向,也唯有透過善用大陸的生產資源,同時搶佔急速增長的大陸市場,台灣的企業才有條件向韓國等對手急起直追。

但是,締結自貿協議從來都是雙面刃,你窺覬對方的市場、 希望從中獲利,自己也必須向對方開放市場,而這可能招致損失。因此台灣不少人憂慮,一旦與大陸簽署ECFA, 對岸的優勢產品可能大規模湧入, 尤其擔心會衝擊台灣的紡織和農產品等市場,導致大批低技術工人失業。

※ ECFA是必然之路

鄭國漢認為,這種憂慮十分合理,但是他強調, 這也是政府需要展現領導力的地方,因為你不可能一面倒的要求好處,而拒絕付出任何代價,政府必須衡量得失,果斷作出對整體經濟有利的決定。他以日本為例,該國的造船業曾經十分輝煌,也是很多國民的驕傲,但是自70年代起,由於經濟水平提升,生產成本上漲,大批舊式的船廠都不再具有競爭力。日本政府頂住龐大的反對壓力,毅然決定讓沒有競爭力的船廠全部倒閉,而僅支持少數有優勢的船廠提升自動化,汰弱留強。 這自然造成大批工人失業,但這是產業升級必要之痛,代價需要由全民承擔,而政府也對失業的工人作出補助。

另一種反對的論調指出,馬政府現在過於著重西面的大陸市場,而忽略了東、南、北面的其他市場,認為台灣應放眼全球,不要侷限於中國兩岸。鄭國漢指出,這種說法在理論上完全正確,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必須有所取捨,尤其是作為體績細小的經濟體,不必要--也不可能--做到全面兼顧。他指出,現在全世界的企業都在窺覬大陸市場,千方百計要搶佔份額,台灣有近水樓台之利,若視而不顧,反而提出「放眼全球」 作為藉口,只是一種執拗。

又有一種論調指出,若台灣與大陸簽署ECFA,台企在大陸獲得巨大成功,就會變得過份倚賴大陸,等於讓對方掐住自己的咽喉,到時若兩岸政府有什麼爭拗,大陸隨時可以「割斷台灣的經濟命脈」,台灣就只有坐以待斃。鄭國漢指,這種說法也言之成理,但他形容,若不簽署ECFA,台灣的經濟不用等到將來,現在立刻就只有「死路一條」!

他並強調,台灣簽署ECFA後, 也可以防止這情況發生, 就是自己要「爭氣」,利用大陸的生產資源和市場,不斷提升生產技術和效率,造到價廉物美, 到時不單台灣倚賴大陸市場,大陸也極依賴台灣的產品, 若後者要停止貿易,「割斷台灣經濟命脈」,自己也須付出龐大代價,絕不會輕易這樣做。此外,台灣的產業利用 ECFA成功升級後,全世界的市場都會歡迎台灣的產品,反而有條件提升市場多元化,不會過度倚賴大陸。

鄭國漢總結,與大陸簽訂ECFA、並進而融入東盟10+3市場,是台灣經濟必然的出路,不應受到任何政治因素干擾。他並建議,E CFA需在時間上求快,內容上則不必求多和求全,務求先下大框架,一鎚定音,平息社會的分化和爭拗,關於細節,則可慢慢再商討和補充,社會也更容易形成建設性的討論。正如香港和內地的CEPA,也是採類似方法,由2003年首次簽訂,至今已作出六個補充協議。最後,他直言,台灣經濟正面臨關鍵的抉擇,政府須展現魄力、引領社會前進,沒有本錢再空耗日子。

Saturday, February 6, 2010

京智囊露先機:大陸終釋懷正視台灣政治地位!

兩岸關係峰迴路轉,撥開雲霧見月明----2008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席與美國布什總統電話交談提及的一中各表的詮釋權,經過兩岸兩年來的持續詮釋與隔空「切磋」,大陸終於釋出並認同一個「圓融」整體觀的版本----「一中各表」等於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稱為中國的國家,回歸九二共識的一國前提框架,由ECFA的簽署起步!

【大公網訊】報導,中國改革開放論壇高級顧問、原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黃範章在《中國評論》月刊一月號發表專文《關於兩岸簽署經濟合作與和平協議的若干思考》。作者認為:「經濟性、事務性的合作也須有一定政治前提,而且發展到一定程度,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等政治議題也將提上日程。」「如果說,兩岸初步的『和平協議』,目的是要結束上世紀國共兩黨主導的內戰狀態,這是上世紀遺留下來的老賬;那麼,終極『兩岸和平協議』,目的是遏制可能發生的『分裂與反分裂』內戰,是要用和平方式消除「台獨」這個戰火隱患,確保兩岸穩定的持久的和平環境。」

智囊的建議有幾項突破,對兩岸關係提出令人欣慰的四點:

●兩岸和平協議不與和平統一掛鉤:這是一個初步的和平協議,以結束兩岸國共交戰狀態為主;(智囊的此項建議與本小組的相關建議內容不謀而合:不久前筆者的一篇評論中建議把和平「與」統一拆開分隔,因兩者實屬階段性的關係進程,和平並不等同統一。)

●兩岸和平協議的前提大陸以「武統」交換「台獨」;換句話說,只有台灣明確放棄台獨,大陸才會回報撤除武統(即修改或廢除反國家分裂法,以及把對準台灣的千多導彈撤除);

●兩岸和平統一交由兩岸往來頻密的磨合,雙方具備統一所需的條件,自然水到渠成(本小組亦有提出類似自然磨合的說法)。

●正面看待馬英九的「一中各表」,把它詮釋為認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整體觀,反映大陸靈活看待馬英九「對等,尊嚴」的訴求,同時正面與整體看待台灣政治實體的地位,一舉跳脫大陸單邊主義的作業(大陸已豁出去了,台灣還能要什麼)!

※ 心照的互不否認

在黃範章提及的「一國論」下,第一個受考驗的將是兩岸預期今年年中簽署的ECFA,對台灣也並非完全免費的午餐,ECFA附帶的條件非常簡單也不拖泥帶水,它須符合政治前提,與本小組早前其中一篇的評論中提出的觀點(參閱李惠群特區的「是舉棋不定,還是拖字訣?」)不謀而合。明眼人一看,這個政治前提是什麼?幾乎已寫在白板上:即在同屬一個國家的定義與範疇內(內化),台灣的政治實體將得以正視並獲得認同。在現階段,這個認同是互不否認根基的延伸,認同在英文相等於acknowledgment(正視有這回事),並不相等於Being recognized受承認:深入剖解,兩岸的政治關係在行政與事務性已處於互不否認的階段,分別只是在政治層面它是「心照不宣」的互不否認 mutually non-denial(否則大三通沒有政治祝福,不會通路,扮演白手套的「兩會」也不會沒有「欽點」下通暢無阻執行「代辦」兩岸的角色)。

※ 一念淪為李登煇第二

隨著大陸智囊釋出兩岸和解的信號,現階段,兩岸政治難題要取得突破的一點,問題的關鍵在那裡?在於台灣所持立場。因為一個勇於認同台灣政治實體地位的大陸,必須取得台灣勇於投桃報李,所謂孤掌難鳴也。否則,兩岸的關係將無法藉由ECFA突破政治前提的障礙。這意味著,台灣已經不可迴避地必須正視一國的兩岸關係底線。把話說在前頭,大陸已經打開一扇門做好準備,馬英九仍然無慟於衷,將淪為李登煇的「兩國論」的翻版,屆時,馬英九與李登煇已沒差別。(切記:馬英九「退縮」存在的極大危機)。

(本小組斟酌奧妙的中文字眼,「一中」與「一國」運用在兩岸的特殊關係框架內,其實是相通的。就是一個由中國人組成的國家叫做中國也!)

智囊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前提的關鍵為台灣必須放棄台獨,以換取大陸撤除武統。並提出交由國共兩黨簽約制定ECFA的黨對黨認可。避開在協議裡提及九二共識,以免遭到台灣政權更替的從中挪移。(這樣的構思非常妙,唯可行性有待斟酌)。

原則上,有跟進兩岸關係演進展的朋友可能覺察到一個先機:大陸採取的正視台灣政治實體的第一步,在兩岸關係上是一項爭取「政治瓶頸突破」的嘗試,這項「奧妙的調整」,對向來堅持一個中國的大陸,在原地踏步多時考量,已是相當艱鉅與勇敢的策略調整。馬英九必須審慎及勇於把握時機,以正面積極回應大陸的「靈活讓步」。

2010年剛踏入第二個月,北京智囊露出的先機顯示,大陸的兩岸策略已調適得非常令人快慰,以ECFA為例,大陸提出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重返九二共識的前提,與最近胡錦濤重新提及的「新三段論」(「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比較,已展現令人鼓舞的靈活性。簽署ECFA的一個關鍵難題(對台灣)就是ECFA的一中架構。胡錦濤去年底在致給「告台灣同胞書」中,道出啟動兩政治關係的「關鍵難題」為「一中」,果然,「關鍵難題」已被圈定並釋出善意)。

這意味著,一旦大陸從善如流把一中改為一國,順理成章把它納入內化的框架。兩岸簽署ECFA的主權與國號的意識形態問題,將能迎刃而解了。

回頭再看看,在現階段,兩岸關係最棘手的問題就是ECFA,馬英九繼續拖字訣,任由兩岸政治關係陷於膠著,老天爺也幫不了馬英九的忙,他可能被迫付出沈重的政治代價。

說穿了,兩岸政治無法延續膠著的狀態,因為單憑互不否認,兩岸是不可能簽署ECFA的。ECFA只有在「一中」或「一國」的關係下才能簽約(可參閱「舉棋不定,還是拖字訣」一文),要「一中」還是「一國」?這個選擇題的答案非常清晰,幾乎已寫在白板上了。這粒球現在已從北京踢回台北的腳下,馬英九應該好自為之。如果明知可為,而不為,夫復何言!不只白白斷送兩岸穩定和平關係的機遇,國民黨政權與馬英九自己的歷史契機與地位也被迫陪葬。

換句話說,繼續任由ECFA被架空,帶來的嚴重後果,包括挫敗經濟增長,影響台灣整體競爭力,打擊民生,2012的總統選舉,甚至早至今年初的地方選舉,以致明年的五都選舉,得民心者,得天下,台灣民眾手上的神聖一票自有了斷。

※ 馬英九會把握嗎?

最近數月,馬英九的政績已積弱顯現,繼續延誤ECFA,馬英九要在2012年尋求連任的機率將是每況愈下。其實,大陸那麼做(調整為兩岸同屬一國)暗地裡是在拉他一把,如果他善用大陸的橄欖枝,「直接了當,無畏無悔,光明磊落,擺明立場」這樣的一個馬英九,其連任的機率將水漲船高;堅定不移擺明傾向與大陸改善關係(這即是民進黨所謂的「傾中」),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政府還是有所為的。

小結:ECFA被框架化,注入政治前提,對馬英九是一項步伐的調適與跟進,對正在調整策略的大陸何嘗不是一項思維的挑戰!馬英九能夠參透這個骨節,兩岸的政治問題將得以進入一個對等,尊嚴的政治地位上 (不正是台方的訴求嗎?);在這個環節上,兩岸都是贏家,兩岸的政治關係將從前途未卜,提升至穩健改善的平台上,這個平台前景的可見度將從ECFA起步而提高了;無論如何,此階段的進展,無關統一,卻攸關兩岸和平共存共榮的和解前提(沒有和解那來和平?)。換言之,正如北京智囊所言:ECFA帶出的是「一個正在醞釀中的初步和平協議」。

且看他是一個心懷「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大中華願景)的馬英九,抑或與李登煇同一個鼻孔出氣的馬英九!?對於心懷中華民族與和平的朋友別急,很快就有答案!

Tuesday, February 2, 2010

「一個中道大馬」為民所盼

民主行動黨提出的中道馬來西亞,與首相納吉提出的一個馬來西亞,在理念上有如雙劍合壁。

中道,中庸,中道觀,都有類似的主張,筆者認為,中道觀比較能夠全面反映兩千年來,儒釋道融為一體的中國傳統價值的精髓。中道可稱為the middle way(path),中庸the way of moderation(the moderate approach),最後的中道觀,源自佛教修行的中道圓融,由正見主導,它可稱為the way of the mean by manifestation of the middle approach。由正見引導,為實踐中道/中道觀的先決條件。

中道與中道觀都是一種方法論,一種旨在解決糾紛,平息亂象的方法。現時,國際上的許多事務、紛爭,包括世界貿易組織(WTO)處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磨擦都依照中道的方法兩端妙取中道,兩個極端巧取中和上,不偏頗,不采激進手段,通過磋商,協商的諒解解決之;中國對待南沙群島的主權重迭的索取的紛爭的處理問題手法——擱置主權糾紛,共同聯手發展諸島——亦為一個典型中道的案例。

就如宋楚瑜所說,中道(觀)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精髓所在,可謂先秦文明以來歷經千錘百煉的文化瑰寶。它是兩千年中士與佛教精神文明融為一體源遠流長的鐵證,雖然它的融合是在中國完成,但它並非單屬中國或中華民族,因為這樣的多元化價值觀,兼收並蓄包容的內涵,具有一定的普世價值,放諸四海皆准的特性,它的傳播與擴散只時間的問題。

換個角度,這是中國社會儒釋道三教經歷兩千年的潛移默化,融會貫通所結出堅實的「果」,為和諧,務實,中道,圓融解決問題的「法」。

其實,在馬來西亞這片原本幸福的土地上,較中國更明顯的多元民族的結構提供了一個肥沃土壤,為中道/中道觀實踐的好地方,這個內在的人文環境,實際上是一個修練的場所;馬來西亞的多元性,象徵著亞洲以致世界種族,宗教,文化的多元性的特色。在馬來西亞幾乎可以找到亞洲主要的人種;最重要的是,中道雖然源自佛教與儒道,它卻是以出世的層次化為入世的方法,超越意識形態,教條主義的束縛,從宗教的枷鎖中解脫出來,畢竟,它旨在尋求問題的解決,而不是製造問題,也非流於說教。說穿了,它本身就是一個方法的切入點,中道/中道觀的孕育,涉及中國兩千年來多元性持續不斷的融合與重複實踐,最終演義成獨特的中土與外來文融合的結晶體。可能是中國源遠流長的人文生態環境助長催生中道/中道觀的成形。

鑒此,中道/中道觀本身是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它的孕育,成長,實踐,以致成形的智慧結晶,並非中國的專利,也非只適用於中國,它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大約同時期的西方聖哲亞里斯多德的中庸政體思想,亦為中道的體現,一東一西,與孔子與佛陀的思想互相輝映。

如果馬來西亞這片多元性的土地能參考與調適中道的理念,根據國情與馬來西亞的特性結合,走出「一個中道馬來西亞」的新天地,這將是中道/中道觀在中國以外,不同結構的社會國家紮根實踐的典範個案。雖然這麼講仍然屬於學術話語,目前尚言之過早。

無論行動黨是為了吸引中間派的選民推出中道/中道觀,以抗衡國陣提出的一個馬來西亞的理念的綽頭,筆者認為兩者的結合可能是馬來西亞這個多元性國家,得以在一個共同框架內找到一個民主,和諧,中庸,務實,公平的共同點,它推出中道的方法論,正視國家多元性,堅守民主,公平,和諧治國的良性起步值得褒揚。

從這個世俗的角度,經由一個中道的馬來西亞催生的中道政治,因應了馬來西亞國情所需,為萬民所盼! 企盼行動黨講到做到,裡表一致,協助處於政治轉捩點的馬來西亞,撥亂返正,快速走出單元治國,跳脫分而治之手段的泥沼,讓多元性抬頭,照耀這片幸福的土地。

探索「2038文明再造」為何超越統一!

如果有人問我,中華民族最大的世紀挑戰是什麼?我會告訴你,是文明再造the re-making of an emerging civilization。

幾年前有幸代表報社訪問上海與杭州,並參觀杭州的空運中心,當時杭州空運中心的負責人匯報杭州做為江南地區以致大陸的空運未來地位的發展,其中提到杭州機場在大陸空運中心的願景,並預測及描繪了杭州在未來50年提升為大陸空運樞紐的客貨運量的增長圖表。

這個匯報會對杭州機場的客貨數量化的增長預測並非什麼令人出奇的事,重點是中國真的是一個高瞻遠矚的國家,以兩代人的時間去規劃與預測未來的發展。

從中華文明淵遠流長的身上,站在中華文化溫故創新---啟後承先結軌的一個制高點,歷史的齒輪輾輾而過,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1842年鴉片戰爭以來,經過西方價值主導的文明洗禮超過一個半世紀,眼看中國正在有力地從泥淖中重新站起來,心懷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不禁要問:中國要重新牢牢地站起來最大的考驗與挑戰是什麼?

其實最大的考驗與挑戰反而不是和平統一,而是文明的再造!

文明再造的挑戰要比和平統一來得刻骨銘心,和平統一本身固然要具備一定的共同價值的內在條件,這種以重塑傳統文化價值為出發的文化使命,已經不能局限中華民族,不管你喜不喜歡,它的大格局已經提升並擴散至全球舞台:只有一個能立足及展現中華文化魅力的再造文明,才能符合「淵遠流長,啟後承先,無弗遠近」這十二個字的氣魄與全球標準。

和平統一在文明再造的過程中提供一個平穩,和平與社會對內外相對和諧的氣氛與先決條件。不過,它,和平統一,仍然不相等於文明再造。

擺在眼前的中國挑戰主要圍繞在中國要以怎麼樣的價值觀,引導她去達到再造文明的目的地,從而實現一個真正新文明的崛起的目標。如果中國真的有強國夢,中國人的「大國民風範」是中國人的標準,至少未來30的改革道路必須願景清晰,萬眾一心扛起使命貫徹到底。

有人說,中國人的社會是世界最大的一支紀律部隊,中國人憧憬的是一個自律的自由與民主。中國的市場經濟發揮對GDP的貢獻,也是全球最快與最蓬勃的發展模式,在中國經商只要不觸及敏感的政治,問題就不難解決。所以有人說,中國人「暫時」不談政治的權宜之計,是一項人民與政府訂定的不明文的「社會契約」(游戲的潛規則)。(也沒有人能預知人民與政府的潛規則的這項「君子協議」何時屆滿 ? 從中反映的卻是中道觀價值的著力點。)

「科學發展觀」,「事實求是」,「摸著石頭過河」,「堅定不渝」,以及「契而不捨」等,這些字眼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降臨,也代表著這個新時代需要啟後及承先的接力,整個旅程並非一蹴而成,一個個新時代的按序接踵更替,符合啟後承先的條件(以顛覆思維而論,只有能夠啟後的思維才有資格繼承老祖宗的寶貴文化精神遺產)。

這裡要問讀者一個問題:30年後(由2008年算起)的中國是怎樣的中國,30年後的中國將會以怎樣的精神面貌與價值觀,去完成中華民族的全方位先代化,繼而形塑世界,引導世界穩健地走向天下為公,建構一個持恆,經得起考驗,與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與新秩序(這裡的發展是整體觀的holistic,即在精神與物質文明取得新的平衡點,並非專指物質發展。)。

在筆者直觀的潛意識((intuition & insight,類似克隆的「阿賴耶識」籽子),中國的文明再造必定經歷三個階段:這將涉及共計整百年新文明建設的工程:

第一階段:經濟奠基期:由1978 至 2008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制奠基;

第二階段: 政治改革並行新文明啟動期:由 2008 至 2038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改革的自由民主制,與再造文明啟動,開展雙軌,齊頭並進;

第三階段:文明再造創新擴散: 2038至2068—2078傳統價值與普世價值鏈融為一體的新文明再造基業完成,同時隨伴經濟,軟實力的擴散,中華文化穩步形成普世再造價值鏈的部份。

本小組要把這篇探索文明再造的文章,獻給普天下熱愛中華文化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