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4, 2010

民進黨的明天VS.揮之不去的民族悲情


最近波蘭總統與隨從的高官顯要在一起空難中不幸罹難,引起波蘭人民舉國上下的深沈悲痛。由此延伸至波蘭民族是一個悲情民族的情緒久久難以散去。不少波蘭偉人、著名人士,包括音樂大師的生命提早結束,的確給波蘭這個民族增潻了幾許的憂愁與傷感,現在時任總統與政府領袖突然提早間離世,這種思緒如今又如夢魔般出現,加深了波蘭民族的宿命觀。

※ 民族悲情何時了?

正值兩岸政府準備慶祝ECFA的簽訂,那邊廂,民進黨似乎正在發動在立法院進行逐條審查ECFA:從中阻撓不讓ECFA整體通過;中國人的憂患意識又在生起,相對之下,熟悉中國歷史與中國民族性的人,既使是普通人家,在內心深處都有一股揮之不去的隱憂:到了今時今日,不禁要感歎一聲,中國人的民族悲情困擾何時了?

筆者身為海外華人,祖父輩皆少壯南來,祖籍中國海南,父子兩代已經落籍馬來西亞。少年時代不識愁滋味硬說愁。到了今天,雖然讀書不多,對悠悠中華文化打從心扉抒發的一股敬仰的心意,有如後輩崇敬前輩先賢德行的那份高山敬仰。

海外華人,特別是馬來西亞的華人儘管向來生活於多元文化的環境,對通過母語教育傳統中華文化傳承的執著,敢稱海外無雙。就因為如此,這樣的情操,中華傳統幾乎是在文化悲情與熱愛母語教育的熱忱兼具的複雜情懷中灌輸與薪傳。就這樣,中華文化在多元社會碰碰撞撞中茁壯成長,在中華大地周邊的地區開出朵朵奇葩,讓古老悠久的中華文化在異地茁長;彰顯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相處融合中,得到創新的滋養。

筆者提及這一點,主要是說明中華文化不能在真空中成長,某種悲情的碰撞總是好事,具有良性的刺激作用。可是文化的悲情有異於政治性的悲情,放在同種同文同宗的兩岸,政治性的悲情卻是適得其反,特別是當下兩岸民族和平大格局的的修復已經到了一個嚴峻的分水嶺:一旦自滿或化為膠著性的平原 (PLATEAU),後果可能不會擦槍走火,「和平分裂」的景象則是可以想像的。或說,「膠著式和平」,沒有願景也沒有前景。

民進黨的歷史只有短短24年。民進黨成立的背景以及宗旨,離開不了中華民族建立自由民主法治體制;儘管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民主化與國民黨的領袖脫離不了關係,特別是蔣經國下放權力,解禁黨報照示的崇尚與熱愛民主的精神;民進黨的適時誕生與積極參與民主建設,為中華土壤上實踐以民為主的一件好事。

在很大的程度上,沒有民進黨這一記催化劑的推波助瀾,當時實行一黨專政的國民黨亦不會那麼輕易順利讓台灣走上民主的體制。從海外華社看台灣民主制度的建立,讓人不禁要讚歎當時台灣擁有一個能為民主奮斗,協助建構以民為主體系的政黨---民進黨。熱愛民主的全球華社理應褒揚民進黨先驅的眼光與奉獻,使台灣建立了民主體制兩黨制的鄒型。

鑑此,一個只有24歲的民進黨,風華正茂,雖然年輕,儘管台獨立場堅定,早期民進黨主要還是爭取民主參政,議政的自由為主軸。高舉台獨的旗幟還是李登輝於1995提出兩國論後,才由幕後走到幕前。換句話說,李登輝的兩國論與台獨的氣焰是「相互輝映」的。

※ 勇於建設民主

可以那麼說,初期的民進黨給人的印象是,勇於參與台灣的民主改革更甚於台獨意識的宣洩。既使在陳水扁掌權的8年,民進黨也沒有停止拿手的自由人權的街頭參與民主,全民參政建構的行列,認真協助中華民主紮根,吸取普世價值皆準的民主,法治,自由與人權的養份(只可惜民進黨善於/慣於街頭斗爭,無法建立內部監督總統施政的有效機制);當年施明德揮舞百萬綠營支持者上街反對陳水扁的「亂政」,在海外以致全球華社,都是個令人難以忘懷的中華民主大事記。反映的正是民進黨善於街頭示威的一面。

正面分析,施明德動員百萬支持者上街示威,也使參與民主在中華大地有了地道的版本。如果台灣沒有民進黨這個民主生力軍,台灣民主體制的建設與過渡,以致國民黨的成功二度政權輪替,可能就沒有那麼順暢了。這當然要記民進黨一個大功。要讓人向民進黨的創黨人與發起人功臣施明德、許信良、黃信介等人的高瞻遠矚敬禮了!

從海外華人社的觀點,這是得來不易的民主實踐。也符合之後於2000年政黨輪替掌握的陳水扁,把台灣形容為亞洲民主燈塔的部份願景。儘管台灣式民主存有瑕疵,包括領袖素質上樑不正,惹人垢柄;台灣版的民主實驗,不失為中華大地的民主啟蒙與啟動立下一個不可多得的典範。從此,中華大地可不必老遠取經歐美版本,就地取材即可。

隨著民進黨的發展壯大,其「台獨」立場也越來越濃厚。1987年建黨之初民進黨通過了「四個如果」的決議文,聲稱只有在國民黨出賣台灣人民利益、中共統一台灣等四個條件成為現實時,民進黨才會支援「台灣獨立」。但到1991年民進黨正式通過「台獨」黨綱,黨綱第一條便宣佈民進黨的基本主張是「建立 ‘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首次將「台獨」的主張提升到黨的主要目標,標誌著民進黨正式成為支援「台獨」的本土政黨。

1995年時任總統李登輝眼見支持台獨勢力日益膨脹,遂而提出兩國論,擾亂了兩岸和平統一的步伐,也從中為台灣廢除國統網領埋下伏線。接著數年後,陳水扁上台並廢除國統網領(眾所周知,到今天,既使國民黨政權二次輪替,國統網領仍然沒有被恢復。)

記得2000年世界進入第二個千禧年的前夕,筆者與報社的同事一同登上吉隆坡的山區住宅,登高慶祝與觀賞煙花,心中有所感觸,一來,普天同慶千禧年,二來,打從心裡歡呼1999年適逢台灣政權輪替,一個全新的民主政黨從離經叛道的李登輝手中接替台灣政權,對全球華人世界意義非凡。心中對民進黨上台充滿期待與喜悅。不期然展望民主在台灣這塊寶島加快成長,一個沒有國共恩怨與包袱的新政黨輪替台灣政權,給兩岸民主體制在遭受李登輝兩國論的拉後腿後,呈現一個新的希望。

※ 全球華人蒙羞

民主理想的實踐與無情現實的落差,讓人看清陳水扁的真面目:陳水扁8年的執政期,帶給兩岸以致全球華社只有四個字「亂象叢生」,徹底的失望,全球華人對陳水扁「怨聲載道」。千呼萬喚始出來,橫跨兩個千禧年的陳水扁,在他掌政時期,兩岸民主原有的價值與地位被台獨架空;不只架空,也由隱性台獨跨入法理台獨的絕崖邊緣去了。期間,假借民主外套,實行亂搞民族分裂與個人獨裁與家族貪污,看在全球華人眼中,痛在心裡;海外華人除了咬牙切齒,口誅筆伐外,也不能做什麼(畢竟台民是用選票把陳水扁選出來的)。

從此,「陳水扁」這三個字,就成了全球華社的笑柄與耻辱,就連馬來西亞某個華人社團改選有違民主公正精神的事件,原任者為了攬權違反民主原則,被人形容為「馬來西亞的陳水扁」,不惜對簿公堂,前後鬧了多年,從陳水扁在任一直鬧到最近了才終於落幕。

※ 台獨父子的魔咒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本小組並非要對陳水扁秋後算賬(再說他的貪污凟權案已經被判刑定罪),只是在對照陳水扁時代與蔡英文時代的民進黨的政策與策略,從海外華人的角度,協助釐清後陳水扁的民進黨,尤其是蔡英文領軍的民進黨,能否突破台獨父子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台獨魔咒的陰影,讓台民及全球華人比較一下兩者是否有所不同,進步了? 還是依然故我? 甚至每下愈況。

畢竟現在民進黨已經是在野黨,沒有執政黨在朝的壓力,對兩岸關係的惡化充其量只有幫凶的能力,暫時還沒有主導的份。職之是故,一個從執政黨打回在野黨的民進黨,大概已經不需要粉飾它的真面目或投鼠忌器了(可以大搞甚至亂搞,就如蔡英文攜手李登輝626上街亂搞不入腦的「棄馬保台」一樣那麼 cheap與翻台)。

民進黨的台獨與中華民族的悲情掛鉤,可能有入會認為那是言過其實。深層探索,兩岸在6月 29日在重慶簽訂對兩岸關係和平格局具有奠基性的ACFA後,標誌著兩岸關係已經晉入一個新時代。基本完成了經濟政策磨合基調的階段,社會層面融合的啟動;既使民進黨主張要在台灣立法院逐項檢視ECFA條例,也不敢再明目張膽反對整體的ECFA(民進黨的潛議程非常明顯:旨在通過立法院肢解ECFA,讓它肢離破碎,不成形),攸關台灣整體經濟切身利益,ECFA協議送入立法院審查最後命運如何?審到最後會變成何樣? 會否真的肢離破碎,如果是這樣,民進黨為了短期的政治地位,實行分化台灣經濟利益,台民繼續把票投給民進黨,夫復何言!

※ 所有蛋放在一個籃子?

反觀兩岸關係發展到今天,的確一路走來不易:可能有識之士要問? 後ECFA時任,繼續任由一個中國VS.台獨?還是被動式的維持現狀? 即持續不獨不統的格局。這個問題的解鈴與台獨意識息息相關,既使大陸堅持只通過國民黨去了解台灣,處處給予台灣與國民黨與政府方便,持續讓利,順從馬英九的不獨不統對策,保持現狀,國民黨也難以突破民進黨的肘制關口,何況自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助長台獨意識的燃燒以來,種種觸及政治課題,國民黨向來都有被動地受到民進黨發揮肘制的作用。即使到了今天,ECFA的問題仍然是有待台灣立法院的審查通過,就是一個大陸不能也不應把全部的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最佳實例。

鑑此,聯想起台獨引發的民族悲情併發症沿續民族悲情走下去,正值兩岸和平奠定格局的之際,無論大陸基於政治改革尚未到位的利害關係,還是台灣是否已經做好準備,展開政治對話/談判,不得不去探索台獨在兩岸關係經歷後ECFA向前走去,是一個關口,還是一個強大的阻力線。

未來的幾年,兩岸關係的社會與政治定位,是依據在經濟整合的先經後政,還是另有突破,勇於攜手共闖政治門,不再躅躅而行,長伴和平分裂? 儘管ECFA已簽訂,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感想:從民族團結與普世價值觀交匯磨合點出發,讓人窺見台獨與中華民族悲情所引發的思緒困擾,到底是民族先天遺傳的悲情DNA在作祟,導致民族悲情揮之不去,還是千絲萬縷的民族悲情,已經面臨一個突破點,等待解扣:即突破一點,帶動全面。如是觀之,台獨意識夾雜著民情懷族成了「理還亂」,重新排列 DNA,袪除民族悲情的機遇到了沒? 本小組不禁要問兩岸民族的領導人!在此骨節上,或許答案就在曾經執政8年,仍然希望民進黨還有明天的民進黨「滾滾諸公」的袖子裡!

後ECFA的民進黨,明天在那裡?



寫給民進黨主席,全體同仁的一封哀的美敦書:有效期限,2010年底前。

序言:本小組成立至今曾經分別致專函給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台灣總統馬英九。內容提出兩岸重歸統一路線圖的構思框架:即如何通過兩體一國的大中華願景,讓普世價值觀借助中華民族固有的優良傳統凝聚力,從中撮合兩岸民族聚同化異,攜手再造中華文明,達到民族終極復興的遠大目標。(近日,有大陸網友評論本小組的兩體一國大中華願景為兩岸朝向統一目標出發的政治意願。)

本文:本小組從來就沒有想到有一天會需要為民進黨寫信。直到民進黨號召舉行的626反ECFA游行,看到一個無法扭轉的徵兆,寫信給民進黨的念頭頓然生起。(本小組有預感,民進黨依然故我,拒絕改變,626游行很可能就是民進黨窮途末路的起點。)

經過本小組成員再三的討論後,達到一個共識:中華民族的「和平團結」與「和平分裂」已經面臨一個歷史性的分水嶺。

本著愛我中華民族肩負的使命感,才義無反顧寫這封公開信給民進黨。本小組無畏無私,只有仗義執言,把促進兩岸和平與最終統一視為己任。

本小組於2008年11月7日發表的一篇評論民進黨總統敗選後的處境(詳文見李惠群特區)以標題形容民進黨為「汪洋中的一艘破船!」。時隔接近兩年,這艘破船,不只沒有修補,而且顯然已經在沈淪著。領導層沒有對兩年來民心的思變,選民的趨向理性看待兩岸關係及對台灣的前途展開沈澱,反思,仍然還在獨處一偶進行自我邊緣化的自殘。

自作孽不可恕

一個人或一個政黨最怕是自作孽,天不可恕。自作孽與自殘是程度上的落差,有一個共同點: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光明,可能也觀想不到光明。前者是暫時性身體上的挫折的反射(只要心不盲),後者是絕望的心盲。民進黨給人的印象是在自殘與自作孽之間游離。對於一個一度高舉與崇尚自由民主,曾經執政台灣8 年的中華政黨,這是一個絕對可悲的現象。把它放在兩岸關係尋求共同價值觀聚同化異的框架內,也讓人倍感惋惜與大開歷史的倒車的。畢竟民進黨是土生土長的台灣政黨(詳情參閱筆者特區放棄台獨高舉民主:一舉超越國民黨相關數篇評論),沒有國共恩怨的包袱;為何它的心結(台獨)仍然無法解扣。

從台灣現有促進與建立中華民主體制的條件與角度,本小組預見民進黨的式微甚至早謝,進而自我邊緣化,淪為台灣政壇的小配角,對台灣,對大中華都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會讓黑金政治的背景,老樹盤根,組織老化的國民黨一黨獨大,改變台灣的政治生態,使台灣或中華民主體制失去制衡進化的作用。

深層解剖,不難發現,台獨引發的兩岸意識形態的對峙,問題並不在國民黨,也不在台灣的民主體制,問題實際上根置民進黨的本身的恐共與反中的特性上,特別是領導層對意識形態與價值的掌控基礎薄弱更是讓人難以排解。從民進黨掌政8年可說政治主張一片空白,飄浮未定。民進黨對兩岸,特別是對大陸的關係只有應對,反應,對峙,反映的是民進黨思維是建立在領導人的個人格性與作風上,暴露黨性(尚未建立?)的模糊與被架空,窺見儘管民進黨是一個號稱尊崇民主法治的政黨,領導人的素質與作風,卻違反民主法治的原則,暴露過去領導人獨裁的傾向,並埋下黨性亂象的伏線。

民進黨任由陳水扁在掌政期間胡搞(副總統呂秀蓮以「深宮怨婦」自居,完全不知陳水扁的所做所為是最大的敗弊),與馬英九上台兩年多以來的循規蹈舉的表現,落差巨大,反觀馬英九領航下為兩岸和平的格局奠定了模式,這不是民進黨可以否認的。

如果民進黨稍微還有一些政治良知,還自認是中華文明土壤上能夠協助鞏固亞洲民主燈塔根基的指引(前總統陳水扁語)的一道光明,626台灣人民冷淡對待民進黨發動反ECFA游行的就是民進黨未來的指引路向。既使出動前總統李登煇助陣喊話已魅力盡失。民進黨應借此機會,重新塑造一個理性思考,感性訴求政黨的包裝,整裝待發。

兩岸學者說,民進黨的底線是台獨與民主。大陸的紅線是台獨。在理論上,依據大陸的觀點,民進黨主張台獨,相等於「叛變」(rebellious)/「分離主義」(cessationlism)的鼓吹者。最底程度也是一個被視為鬧叛變的省份;這說明,大陸蓄意通過反國家分裂法,在法理與用武上合法化應對一旦台灣自行宣佈獨立,大陸可援引法律去制裁或制止台獨的活動。站在一個民族國家(一個中國)與現行法律的角度,及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立場,大陸使用武力遏止部份領土被法理分裂出去,完成台獨政治體制與主權的法理化,這樣的後果與情景,主體中國(大陸)的政權是無法容忍的。

不容法理台獨

實際上,以台灣政治實體的狀況而論,「法理台獨」才是大陸最擔心的演變。這也說明當年陳水扁掌政期間,三番數次企圖通過公投,包括以台灣的名譽申請聯合國會員籍引發的兩岸關係的緊張,把海峽兩岸推向戰爭的邊緣,再再說明民進黨的台獨網領與大陸的「一個中國」是水火不相容的簡單道理。

民進黨「翻台」

本小組堅信,無論蔡英文提出的「不設政治前提對話」是否隱藏自我解扣「定性台獨份子」政治困境的個人議程,大陸與民進黨對話是大勢所趨,建立溝通對話平台是時間上的問題,以圓滿化兩岸三黨皆在的游戲規則。問題在於民進黨把一個中國與台獨掛鉤,大陸(中共)能否接受這樣的「不設防的對話」?畢竟民進黨主張的台獨是徹底性的法理台獨,從一個中國框架探索,這樣的牌子,與不出牌的「翻台」是一樣沒有意義的。

從兩岸關係重返現實(revisiting reality)而論,解扣兩岸政治問題的心結,就如鳳凰著名評論員丘震海在《震海听风录》,民共對話倡議的兩岸政黨可以向中間靠攏,即找出一個既務實又中道的方案:從互相默認,跨至互相承認彼此的政治實體,從中確定台灣的政治地位,一舉消弭外界台灣政治地位未定論引起的不信任猜疑。

如果民進黨的兩岸關係策略能朝此方向挺進,細化政治實體的優勢,把民進黨的優勢建立在民主法治的體制上,不是更有吸引力嗎?配搭台灣政治實體論的主張更是往上一層樓,這樣不是兩全其美嗎,並超越了國民黨堅持的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除非民進黨的政治存活旨在朝夕,準備為了法理台獨而作出無謂的犧牲,否則,民進黨在建立整體與宏觀策略始終必須考慮與面對「中國因素」,包括檢討法理台獨的必要性,把它放進台灣政治狀況檢視,而不是現行的作法:繼續讓台獨在一個的真空不透氣的一偶中飄浮不定。

這是一個遲早必須面對的無情現實,早好過遲。正當兩岸關係,或縮小範圍說國共關係,通過重慶這個充滿政治和解氣氛的城市簽訂兩岸歷史性的 ECFA,邁進一個新的里程碑,民進黨面臨的不只是它的政治作為的挑戰,更嚴峻的是如何打開視野,自我提升至一個高舉民主,放棄獨處一偶,著眼為一個大中華願景奮斗的中華民主政黨,否則被排除在兩岸門外的民進黨,只有斯人獨憔悴,繼續是兩岸游戲的輸家。

立足兩岸大中華

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給人的印象是溫文兼理性,與陳水扁的作風截然不同:大動作與跨張的政治語言舉止,並不屬於蔡主席。說穿了,民進黨能否在轉型的過程中,脫胎換骨,蛻變成一個新的民進黨,超越民進黨過去的史跡,路線與胎印,就要看蔡英文的領導素質與著眼的大方向,與兩岸大中華的自我定位了。

全球華社人心所向

再看看兩岸以致全球華人的大環境,鳳凰衛視在全球網友當中,做了一個民意調查,叫民共對話的基本前提是什麼?85.42%的觀眾認為民進黨應該徹底放棄台獨黨綱,10.42%的觀眾認為大陸方面應該採取更加溫和的立場,然後下面是4.17%的觀眾認為,大陸應深入感知臺灣的民意,同時當然還有另外兩個到目前為止,網友和觀眾都沒有其他意見。所以看全球網友,當然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大陸的觀眾和網友還是認為民進黨應該撤離放棄“台獨黨綱”,其次中國大陸應該採取比較溫和的立場。

小結:作為一個曾經成功協助台灣建立起民主法治體制,照亮兩岸共同價值觀的政黨,民進黨已經身處歷史的關鍵時刻,兩岸持續締造和平雙贏的舞台要被國民黨繼續壟斷,還是加入一個比較沒有歷史恩怨包袱的第三者,以與國民黨抗衡;本小組認為,這要看未來的半年能否慧劍斬斷持續了20年台獨父子連手泡製的台灣政壇亂象,見真章,就要看蔡主席的膽識、視野、胸襟,以及果斷了!

感想:正值後ECFA,大陸的「讓利」與「順從」,使兩岸的經濟互動互補處於空前「聚同」的平台,台民逐漸恢復理性看待兩岸關係;一個未敢嘗試掙脫台獨宿命的民進黨,對於台民是一個資產還是負資產?是優勢還是包袱?如果兩個答案都是後者,這與蔡主席最近與馬英九辯論ECFA後,以壓倒性九比一多數票取勝民進黨主席寶座,聲稱她是「沒有包袱,全新的政治領袖」的詮釋,就有必要給予重新檢討了!但願國共恩怨這個包袱有一天到了蔡英文的手中,不會風水輪流轉,變相被台獨瓜代。那才是大陸以及兩岸關係惡夢的開始!全球華人絕對不願看到此情此景:一個新的中華民族悲劇的重演;如此觀之,恢復理性的台民,會在年底的五都會選舉與2012年的總統大選中,貿然把神聖的一票投給堅持扛起台獨包袱的民進黨嗎?

兩岸關係用語新解:(一)斯人獨憔悴:專屬民進黨處境的新解;(二)「翻台」:除了民進黨動輒指責國民黨的「賣台」之外,現在出現「翻台」,另一個民進黨的專屬用語。

誰能主導兩岸牌局,誰主浮沈!


自從雙英ECFA辯論會後,蔡英文喊出「不設政治前提與大陸對話」,兩岸關係即浮現一個奧妙的變數。兩岸關係顯然已經進入一個三角關係的牌局:國共已經不再寂寞了!

緊隨著6月24日,五都會選情傳出民進黨至少在兩個南都告急,民進黨的兩位被腰斬人選可能被國民黨挖角而去,迫使蔡主席出言警告國民黨不可挖牆腳,加上,民進黨與蔡主席的民調開始下滑,最新的選情顯示,蔡英文手中已經沒有什麼牌可以打。

蔡英文有無能耐獨挑大樑,同時整合黨內的新潮派與元老派,很大程度上要看蔡英文領導的素質,整合及改革民進黨的決心,以及擬定一盤在戰略上超越國民黨的大計。

在打出「不設政治前提與大陸對話後」,蔡英文按捺不住大陸的冷落,很快就草草收兵,斬釘截鐵給予回應「不會放棄台獨」的說詞;從戰略佈局的觀點,這樣明確與快速的回應,已經讓蔡主席手上的皇牌過早亮出,儘管此舉有助穩住民進黨的台獨立場,可是,那麼早,皇牌一出,蔡主席後續還有牌打嗎?

政治是一場虛虛實實,明暗交匯,時暗時明,時清時濁,充斥灰色地帶的遊戲。對於深諳博奕的玩家,這不失為高潮起伏的游戲。從中華文明精粹中道觀探源,在和平戰役中「放煙霧」為家常。只要出發點與宗旨符合正道:通過和平博奕為兩岸的持久和平與最終的統一謀求一個雙贏,符合以人為本,以民為主的皇道方案,應是兩岸三黨共同的守則。

當然,中國人還有一句非常管用的成語:峰迴路轉。

峰迴路轉,可以有九曲十八彎:看到的肯定不是一條筆直的路,在迂迴的山路,直看成山,側成嶺。上路的人的心態非常重要;蔡主席身邊的人,如何協助她打贏這場總統大選前的「準總統與未來總統的戰役」,幕僚有無大格局?有無大視野?還是獻計與國民黨同出一轍:在獨處一偶的「台灣小井」繼續玩互拋泥巴的兒戲。(如果是這樣,這些幕僚/智庫與前總統陳水扁掌政民進黨全盛時代幕僚的素質有什麼兩樣?)

政敵是要來超越的

在兩岸峰迴路轉上,蔡主席見山是山,還是見山不是山?民進黨的兩岸關係的微妙之處,並不在大陸這座像似「大山」的對手,而是看者的心態與心智,當妳心中還有敵人的影子時,妳就是妳自己最大揮之不去的敵人了!

簡而言之,在兩岸關係尋求突變時期,蔡主席的心智、遠見、膽識加上果敢,決定的不只是民進黨的前途,也取決兩岸關係進入關鍵性變數的當下,兩岸牌局是繼續由國民黨與大陸直接對壘,抑或蛻變成三角牌局的大格局;它帶出的卻是:誰有能耐主導兩岸關係變數,包括改變兩岸關係游戲的規則,誰將是真正主浮沈的一方!

從這個切入點檢視兩岸,兩岸關係形成的大氣勢,已超越了五都會的選戰與結果的需要;折射卻是全方位大中華的大勢所趨也!識時務者為俊傑,是蔡英文睿智最大的考驗,也是民進黨一舉立足大中華,擺脫獨處一隅心態的糾纏,跳脫統獨的泥淖,自我提升為大格局,大氣勢的政黨,敢敢迎接一個嶄新歷史性機遇的降臨。

(後註:民進黨發動的626反ECFA大游行反應冷淡。根據警局的估計,只有3萬2千人出席。這個數字與民進黨本身的15萬人的估計,落差巨大。聰明的讀者會相信誰?是警局比較可靠,還是民進黨的數據!此現象說明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理性成形,民心所在,大勢所趨,誰在背道而馳?)

答覆一國論,兩體一國,與兩岸共處法的疑問


「一國論」與「一個中國」是相通的;「兩岸和平共處法」實際上已經在實施!

有讀者在筆者部落格詢問:本小組倡議的「兩體一國」,「一國論」,與大陸提出的「一個中國」有何關係?對台灣企業家曹興誠倡議的「兩岸和平共處法」有何看法?

其實,「兩體一國」與「一國論」連串 起來,是就在中華民族的框架內,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相互承認,組成的一個國家(一國),它的名字就叫中國(筆者按:如此乾淨俐落的答覆,可能會讓一些讀者感 到吃驚。其實真理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人心。)

在兩岸互認政治實體之前,兩岸如何相處的問題,實際上,馬英九已經「代勞」解決了。它就是馬 英九提出的「不獨不統不武」的功能與效用,即維持現狀。這是現階段,馬英九政府在國民黨堅持中華民國既定政策的範疇內,以及有待獲得政治定位之前,可以做 出的「讓步」。

※ 統獨公投皆不通

顧名思義,所謂「兩岸和平共處法」是兩岸在建立正式政治關係之前的權宜和平相處的法理的依 據,馬英九現行的「不獨不統」策略,基本上已經非正式取代了「兩岸和平共處法」的功能性。只要讀者回顧兩年來兩岸的關係進入和平的階段的形態,即能覺察 (領悟)到馬英九的「不獨不統」的對策已經在奏效。

筆者認為,「統」或「獨」的公投的問題並不存在(英文說its’ irrelevant)。既使要不要「統」,通過台灣單方的公投問題也不存在,縱然中華民國的憲法經過多次修改,仍然沒有統獨法理的依據。換句話說,要統 要獨,如果確定要公投,公投的應該是全體十三億中國人。退一步考量大陸的政治現實,在現階段任何涉及公投的民主機制的設立也是不可能的。

※ 和 平共處政治意願主導

其實,兩岸和平共處是一個政治課題多過法律問題,基本上維護兩岸和平的關鍵是政治意願,就好像兩兄弟,兩個鄰居要維持 和諧的關係,並不依據法律的條文來維持,而是當事人的從心出發的意願。當然民事法的約束是概括性的,這是文明社會的契約。

本小組認為,目前兩岸進入和平發展關係非依據法理,是一個過渡時期的兩岸特殊關係下的特徵。它有如馬英九引用中道觀在初階兩岸關係無法定位之前演繹的糢糊 境界的特性一樣,這就是老祖宗傳統智慧下馬英九揮灑最佳的實務版「和平共處法」。

鑑此,也非需要通過立法或制定特別的法律,只要遵守和平的準則,在模糊間把政治的干擾減到最低點,讓兩岸通過自然融合,特別是民間對民間,企業對企業,團體對團體的頻密交流,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就能聚同化異;為兩岸在達成和解,簽署和平協議,使兩岸關係正常化之前,最管用的就是不需要「政治干預」的靈活手法。

鑑此,有關方面提出和平共處法的統一要通過台灣公投的建議是行不通,皆有違兩岸的憲法的

近日,台灣前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蘇起通過外電證實,兩岸已建立非正式的管道處理 洽商兩岸交往的非行政課題(即敏感政治課題)。隨著蘇起最近辭台灣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一職,續而出任文化總會會長的因緣即浮出水面。這也讓人聯想到兩岸和 平共處法已經被融入兩岸目前運作中的非正式管道的特殊關係上了!

媒體報導,「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兩岸密使幾乎是半公開秘密」,此外,蘇起受訪表示,兩岸已建立約20條溝通管道,除政府部門事務性聯繫機制,還有不能公開的秘密溝通管道;可是蘇起並不願意多談兩岸秘密管道運作模式,僅 提到非透過國安會直接與對岸對話。

※ 共處法已被消化

這麼一來,本小組相信曹興誠努力向兩岸推荐的兩岸共處法的用意與好 意,已經被馬英九現行的「不獨不統」策略,與蘇起穿梭兩岸建立的上述非正式管道消化了(導讀:讀者只把要兩者放在一起解讀,即能一窺其中的奧妙。)

曹興誠針對的兩岸關係的解套,比較可取的建議是承認中華民國(政治實體)的存在。

這一點對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唯一合法的政府,似乎難以接受。然而,如果兩岸都能互讓一步,一個海闊天空的格局即告出現:所謂的兩岸都承認彼此政治實體的地位,抑或台灣以小獲得大的相讓,就如溫家寶總理所說的「兄弟讓利」,大陸就承認台灣為一個政治實體,一個在中國內稱為「中華民國」(符號)的政治實體的地位。這個觀念一轉,兩岸敏感的主權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因為政治實體可以是一個國家,也可以是屬於一個國家部份的政治實體;如此的靈活性有助於兩岸解扣主權意議帶來的難題。

無論如何,本小組對 曹興誠努力獻計,促進兩岸和平的精神與勇氣致予崇高的敬意。曹先生順應大勢,支持兩岸和平發展就是最好的和平共處。(相關「一國論」,「兩體一國」,「一個中國」等多篇論述可參閱本部落格或瀏覽www.nownews.com.tw論壇:李惠群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