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7, 2009

奥巴马靠拢中国,马英九大陆政策紧贴?

奥巴马最近的中国行对台湾的意义影响深远,奥巴马一句「美国全面支持一个中国政策」,让人窥见中国持续崛起带动的格局在形成中,并辐射至台湾。

这个格局带来的震撼,应是使反对马英九与大陆谋求和平统一的部分岛民如梦初醒。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大,的确对台湾如何与大陆和平相处带来沈重的压力。奥巴马的一句话就足以让夹在隙缝中的台湾本土意识派,看清现实,向来让台湾「美首是赡」的阿美利坚合众国也有改弦易辙的一天。

有人说,十九世纪是属於英国人的,廿世纪是美国人的,风水轮流转廿一世纪则转向东方的,重返中国为中心。尽管中美实质国力仍然悬殊,最新预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提早到2019年即能达超越美国,届时按照目前的比例,中国人均收入仍然只占美国目前的四分之一。可是以综合国力,特别是相对持续增值的人民币的国内外购买力,中国在世界市场经济的位置及影响力将是有增无减。中国也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外汇储备的约三分之一(8千亿美元)为美元国库债券。这些简单的数据,如何实观科学去消化,而不致於沦落至被社会边缘化成为遭遗弃的一群,这对坚持台湾本土意识派将是无法不正视的深沈考验。

这只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经济崛起连带的各领域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甚至教育,包括西方媒体津乐道的中国软实力,在在如拼盘凑成一幅「石破天惊」的图画,这幅画将在未来20至30年形成,台湾人怎样看待这个历史性机遇,应对牵动社会结构性变化的融合与整合的过程中带来的连连震动,其中至为重要的应是--在变数中为台湾人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应是马英九政府最大的挑战所在---也是大势所趋。

从这样的景象中,钩勒出一幅台湾前景的示意图:台湾人如何在政策,行动上务实,正视现实,理智配搭马英九政府处理两岸大格局,大气势,不只成为落实633目标的幕后推手,尤有进者,成为马英九的「和平进步搭档」,放眼更远大的愿景,而不是沦为观众,或只做隔岸观戏的旁观者,则要看台湾人的整体观与智慧。

最近有学者推出中国实力论,来支撑两岸的和平谈判不宜推迟太久,认为大陆人口超过13亿,台湾人口 2300万。领域面积大陆超过960万平方公里,等于台湾的300倍,尽管大陆的年均收入只有3千美元,不及台湾的六分之一。不过,国际形势与实力的衡量,是讲求综合国力的。两岸目前的实力悬殊,从质量化的角度,这样的差距只会扩大不会减少,这是众所皆知的事实。

奥巴马的务实何尝不是从中国崛起的现实学来的,连美国,这个世界唯一的超强亦明白什么叫「锐不可挡」,选择做为中国和平崛起的伙伴,暗示美国默认台湾问题属於中国的核心利益,完全不提台湾的地位。这也反映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事实:台湾在李登辉与陈水扁时代,特别是1995年李登辉提出脱轨的「两国论」,与之后陈水扁再接再厉提出「一边一国论」,继而惹恼中国,加上陈水扁后期试图提出全民公投以台湾名义进入联合国,实行法理「台独」,使两岸经历了十多年关系的纷扰与不安,或许,这就是造成台湾今天最终要认清的残酷现实吧:美国大佬也会以大局为重,识时务,「硬起心肝来,变心去了」。

看样子,在即得利益与全球战略的布局上,美国没有更好的选择;在外交及防务上「美首是瞻」的台湾能有吗?这也反映台湾岛民对传统方法中道观内涵「冷智慧」有无传承。

Wednesday, November 25, 2009

两岸关系跨入内化:两岸避开主权签署金融MOU

随着两岸於本月16日签署搁置主权争议的金融MOU后,两岸关系即迈入新的里程碑。

两岸同步在北京与台北签订金融MOU的方式刻意避开敏感的「主权」字眼,互称「台湾方面」,与「大陆方面」,这样的案例可谓开创了两岸政治互动的先例,为毅然跨入「内化」两岸关系的象征,对两岸统一的大业产生积极的作用。

这样的案例对两岸关系带来的影响层面不再局限经济,金融,民间,它对解扣两岸今后的政治关系的方法论必定带来深远影响,起着手法切入的指导作用,有助於开启两岸全方位关系的发展。

同样重要的是两岸内化的轮廓已清晰呈现,改由两岸的金融监管机构各自代表大陆与台湾签署MOU,从代表民间两岸的白手套的两会(海协会与海基会)提升至政府级的证券及金融监管机构的代表,这一点意义深长。

根据了解,将於明年1月15日生效的三项金融MOU已是被指望多时签订的两岸金融互相开放的备忘录,相信是经过马英九的慎重过滤,考量台湾民情及两岸金融业的整体利益的需要后最终过关,在短时间内给予批准,反映马英九办事仍然考量大局的慎审作风。

新三段论浮现

深入分析这三项金融MOU的手法,让人窥见「新三段论」浮出水面,本小组在其中两篇前文(「好一个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论!及「新三段论有望成为两岸政治关系的指导原则」)点出「新三段论」的核心「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将是两岸跨越「主权」字眼「干扰」的要诀,以让两岸搁置争议,共同迈步启开「聚同化异」之门,在在符合内化两岸关系的准则。

进一步解析,既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国家主权的意识与问题存在吗?从这个角度去诠释两岸关系,金融MOU的签署即如代表台湾签字的金管会主委陈冲说,以往两岸签署文件都是透过海基会、海协会办理;MOU是首次由两岸金融监督机构签署,替两岸交流创立新模式。

预料这种新模式也为两岸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整合及起著良好示范的作用,包括预定年内签署的ECFA协议。

一旦金融MOU生效,两岸金融领域可自由申请在对岸开设分行,民众在台湾就可以开设人民币`存款帐户,此外,亦有助於两岸金融业者的整合。为了避开不必要的宣传干扰,两岸低调处理金融MOU的签字仪式。

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兩岸學者激辯的癥結解扣:「一中」不行,「一國」替代?

兩岸智囊學者在「一甲子研討會」上針對九二共識內涵中大陸設下的一中前提,進行激辯,擦出璀燦的火花,讓人欣慰看見兩岸課題獲得兩岸智囊空前自由的氣息在繞樑,儘管針鋒相對,君子坦蕩蕩的,真理越辯越明的崇高規則,幾乎毫無保留。這無疑是兩岸課題發揮「存異求同,聚同化異」守則與精神的良好開端。

辯論的症結顯然維繫於「九二 共識,一中各表」的認知與詮釋上。根據本 小組的初步解析,辯論的進度顯示兩岸學者的爭議點已縮小。拉近的觀點超越了九二共識的內涵是什麼,大陸方面顯然認定九二共識只是一種協商談判的精神所在,並堅持一中原則的前提性。

台灣方面則非常針對性的指出,一中並非九二共識的內涵,進而提出要大陸淡化一,重新檢討一中在兩岸關係的指導原則位置。換句話說,台灣認為,一中前提只是大陸的一廂情願;因為馬英九重覆提出一中各表為「九二共識」內涵,台灣的表述一中即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此外,台灣方面提及重要的一點為大陸堅持要一中原則,卻架空各自的表述權(馬英九去年已表述一中為中華民國,至今大陸仍然對一中的表述三緘其口)。

(筆者提出的「重返」與「正視現實」的解扣兩岸政治意識膠著的四步曲中,再三提出基於兩岸正重返現實,釐清兩岸格局,可是仍然膠著於「重返現實」的初階徘徊,未能一舉跨進「正視現實」的二階門檻。馬英九去年表述一中為「中華民國「,只是基於中華民國為一個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換句話說,兩岸尚待進入「正視現實」的二階,兩岸現階段仍然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實體/國家身份(胥視你是站在什麼角度看待現階段的兩岸關係而論);鑑此,馬英九詮釋一中為中華民族並非台灣,實際上已經進入「重返現實」的初階,本小組深入剖析,這樣的表述符合「重返現實」的狀況;然而,或許大陸基於黨派利益的詮釋的右左,無法突破以黨治國的思維框框去看待「中華民國」,未能付諸各表(各自表述),以附和台灣進入「正視現實」的二階狀況,誠實可惜。筆者提出這一點,是解釋及評論研討會中台方提及的台灣主權論的據點。所以,台方學者釋出統一是選項的看法,是因為大陸之前選擇不表一中,鑑此,台方智囊認為,九二共識已淪為「政治隔絕體」,只能用以協商兩岸非政治問題的共識框架了!除非大陸能及時中和解除之。)

※ 台灣發出和解訊號

這次在台舉行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鉤勒出兩岸的交集點的共識點為「九二共識」四個虛字。胡錦濤最近致給台灣雙十紀念的賀電中,事隔整年重提九二共識的兩岸關係這是值得慶幸的:兩岸政府仍然未有背棄兩會當年立下的談判共識的框架,連繫兩岸的共同框架仍然保存;與此同時,台灣智囊斬釘截鐵對大陸一如既往重申一中原則,「勇敢」的發出不滿的聲音,誠屬難能可貴;從台方的角度,點出大陸堅持的「先入為主」,是被認為繼續使兩岸的政治關係的解扣陷於膠著的困境。反面文章正面看:這顯示台灣智囊此次赴會交鋒已是「有備而來」。

從兩岸智囊的「戰略性」探索交鋒,可以看出兩岸終於重回九二共識的桌面,被鉤出的癥結在於九二共識是否具有一中的前提性;或說台灣認不認可大陸的一中原則地位。因為如上所說,這是大陸提出的先決性 (predetermination/precondition) 。

鑑此,台灣直指九二共識,提出台灣要大陸淡化一中不只「大膽」且「前瞻」,應是有所指,多少反映台灣主流的看法:大陸未有諮詢台灣的觀點,即確定一中前提性,有單邊作業的傾向。換言之,大陸應小心傾聽台灣的絃外之音。如此的表白,間接發出台灣準備與大陸共同「斟酌」以界定九二共識的框架內涵的訊號。

至於九二共識的交集點,除了原有的談判與協商的精神外,應有所涵蓋及應時展現方法靈活性的一面。這可能也是大陸探索的空間,兩岸不妨以心比心,沿著這個空窗進行探索一番,想必有所得。

再說,在理論上,大陸提出的一中原則是有其局限性與排外性的。兩岸統一的課題,如果能夠改以更大的包容空間與雙向作業的對等觀,取代一如既往的「我設限,你尊從」的手法,困擾兩岸關係多時的意識形態的詮釋將有望從沼澤中解放出來。這裡再次重申,只要大陸能釋懷與開懷適時引進這樣的切入方法,既不違背「兩岸最終同屬一個稱為中國的國家的守則」,兩岸民族必能共同沿著這樣的共識價值前進,聚同化異之道,在深化及穩固互信的過程中,見到桃源。

※ 考驗兩岸變通性

有鑑於此,本小組試提出七道問題讓兩岸參考如下,以打破思維框框:

一,難道兩岸致談判不是談論統一的議程,難道九二共識的正題非統一?

二,只要確定統一為九二共識的正題,大陸何懼有之?最終的結果仍然是統一莫屬!不會脫離正軌。

三,只要確定以上兩條答案;退一步而論,在切入統一的課題上,大陸堅持的一中前提是否多此一舉?乾脆將之撤除,由此觀之,一中前提有畫蛇添足之虞,它的撤除或替代,能滿足台灣要大陸淡化一中的訴求。

四,變通一下,如果不設前提,兩岸能夠展開和平協議,經濟一體化,統一等的課題嗎?

五,大陸堅持前提性的一中,與不設一中的前提有何不同?如果大陸就此變通一下,台灣就有必要投桃把李,作出相應的讓步,促使兩岸不約而同進入和平與統一的前奏狀況。這樣的互退一步,絲毫不影響兩岸最終統一的目標,因為相對而論,非統一的議題並不存在(不然兩會奠下的九二共識尋求大一統的基礎要來做什麼?)。

六,另一個權宜的名號/稱號:建議兩岸政府今後一律改稱「兩岸統一」取代「一中統一」,向台灣展現友善與台灣訴求的雙向性對等性?藉此大陸可向台灣展現其靈活性與變通性。

七,最後,「一中」與「一國」的是否互通的?難道一個屬於中國人的國家名字不叫中國?鑑此,一國替代一中的名號為權宜之計。

雖然研討會只舉行兩天,這兩天開誠佈公的坦蕩已為兩岸今後的兩岸統一的學術探討設下一個優良的標竿作業。

隨著一甲子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兩岸智囊學者對兩岸詮釋兩岸國家意識形態的努力已望到一個鑑定差異交叉點,達到存異求同,聚同化異的初階,這無疑是一個良性的開端,寄望兩岸智囊學者繼續努力,集思廣益,發揮學術界不偏不倚,勇於形塑兩岸中道輿論的目標任務,進而拉近兩岸政府與民眾對兩岸統一的認知落差。

後記:值得一提的是,本小組發表的「『一中共表』替代『一中各表』,契機來臨?」等的相關文章,獲得大陸一些半官方與民間網站的轉載,並得到大陸網民的不錯回饋,積極參與討論;有者的帖子認為「一國」好過「一中」;有者確定一國共表才是九二共識內涵裡雙方達成的默認。特此簡報心懷中華民族的各界。

Tuesday, November 17, 2009

成立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兩岸第一道實體橋樑

建立兩岸軍事與外交休兵互信機制,挺進政治對話,解除敵對狀態(正式和解),搭橋鋪路簽署和平協議(進入和平實況)。

以上是本小組預見的兩岸今後3至5年的遞進式兩岸政治關係的進程路段;訪台的大陸「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大陸重要涉台大陸智囊、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長劉國深提出成立「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的構想,由兩岸共同處理兩岸共同事務的合作問題。大陸智囊提出設立的兩岸共同委會的建議,即是兩岸互相尊重政治實體(正視現實)邁開的重要一步,符合兩岸通過(社會)和諧,(兩岸)和解,國家和平(三和)的環環相扣建構的政治平台,必定獲得全球心懷中華民族的華人支持,如此的思路也符合馬英九「內化」兩岸關係的軌跡。

這項建議中的兩岸共同委員,旨在探索兩岸如何通過一個政府對政府的機制,把兩岸事務區分為高層政治與普通行政事務,實為一個明智,適時,務實之舉,該建議與筆者前文兩岸空窗期之8/紅利篇/「是設立兩岸事務小組時機?」的建議類似(雖然跨海的委員會與小組的職權與功能有些層次上的不同)。這標誌著經過兩年來大三通的緊密經濟與民間互動交流後,兩岸政府已看透兩岸兩岸空窗期帶來的契機與機不可失。兩岸共同委會的首要任務,應是著手解決兩岸軍事與外交休兵建立互信須必備的機制,才能續而處理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和解問題及鋪平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之道。

兩岸政府對兩岸關係如何解扣,其實是一個思維的問題,也必是一個先知先覺思路的探索。大陸智囊提出兩岸共同委會的建議,必定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與考量,相信旨在平衡「先經後政」導致的傾斜的需要,讓兩岸關係板回政(正)軌,這樣的思路透露大陸積極且雙向看待兩岸的問題,一舉跳出單邊思維的牢籠,反映傳統價值的中道觀發揮務實的效用。還有重要的一點,此建議讓人看到兩岸關係即將從空窗期進入調整期。

可以預見,未來3至5年將是兩岸關係進程的關鍵階段,兩岸袞袞諸公能夠站在歷史與民族的制高點,從民族團結統一的至高利益進一步探索與共同塑造統合的路向圖;並帶著謙卑,超越小我(意識形態)的民族大愛精神對待彼此,大一統中華民族最終是可以預期的。

隨著大陸通過智囊透露雙向與互相尊重立場的塵埃開始沈澱,兩岸「政治和解」的問題再次浮出水面,兩岸政府,特別是馬英九政府如何回應大陸伸出的和解橄欖枝,這粒球現在又從大陸腳下踢回給馬英九。看樣子,馬英九須繼續「練身」以把兩岸進程推上更上層樓的挑戰/機遇已屆臨。

寄望兩岸政府以不折不撓,當仁不讓的無畏精進,繼續耕耘兩岸的政治心田,守得雲開必見月明,最後的勝利必定屬於勇者與智者的綜合體,兩岸堅定不渝努力吧!

馬英九大陸戰略已進入「以逸待勞」階段

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是互動與遞進式的,它建立在台灣的政治體實上的認知與認同上(內化)。過去兩年馬英九向大陸發出強烈的信號,九二共識(中共重提)一中各表帶出的跡象,在在顯示馬英九認真整合式看待大陸在兩岸關係中仍然處於政策性擔綱的角色。

儘管如此,這裡帶出一個嚴正的問題,藉以說明既使馬英九能在2012年後連任,沒有人能擔保馬英九的「整體觀」政策能保持不變,或說,被迫「保持現狀」已變成兩岸關係的寫照,這才是馬英九兩岸政策面對的最關鍵挑戰(對大陸而言也是關鍵難題的部份)。

兩岸關係不是一湖死水,經過兩年來的過江之鯽的進程,經濟與民間這兩股勢力拉扯的張力對政治形成緊縮,兩岸關係只有兩個易數:保持膠著現狀一二三,或突破政治瓶頸,繼續前進。

保持現狀惡性演變

先說保持現狀,這裡所謂的保持現狀與馬英九政治上的保持現狀的「三不」(不統,不獨,不武),其實是一個變調曲,這個曲子的曲調不同,歌詞唱的內容(內涵)與「三不」卻是一樣的,包裝上有它一定的吸引力。它是介於三不與統一之間的變相曲,就好像一首「三不歌」的第一集與第二集。它與「三不」是相互輝映,仍然百變不離其宗,換湯不換藥,最重要的一點,它沒有終極統一的思維,也沒有進程與目標,只是純然著眼在保持現狀。筆者把它稱為保持現狀(二)。

打個比喻,今天沒有人會忽視兩岸關係兩年來取得之進展,既使政治關係停滯不前 ,經濟/民間的非政治領域已非吳下阿蒙。反觀兩岸的政治關係不只沒有發揮引導作用,反而淪為經濟民間的負累:即經濟民間受制於政治瓶頸。這即是保持現狀(二)的特徵;另一個特徵為在大三通下,保持現狀(二)獨缺政治滋養,任由經濟與民間關係狂亂飛舞。如是觀之,總有一天,兩岸關係在長期保持現狀(一)、(二)、甚至(三)……會淪為一個「民族怪胎」。一個低智商(政治空白),畸型,空有驅體與四肢的弱智胎兒,或營養過良(經濟發達),智力有待開發的低能兒。

政治低能兒

兩岸政治關係無法突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階段的兩岸關係陷入膠著的「不三不四」,兩頭不討好的「苟且偷生」狀況,表面上是歌舞昇平,經濟整合持續深化,人民交往頻密,暗地裡是劍拔弩張,整千導彈對準台灣是最佳的寫照,台灣人對中共兩岸政策欠缺透明度與彈性不足,包括一中表與不表之間的遲疑引發的猜測,恐怕只會加深台灣人對中共的疑慮。或許套用西諺所說的兩岸的「時間是借來的(On borrowed time),是有期限,有代價的,及快要到期了(some one got to pay for it as the timeline is nearing)」,足以寫照兩岸現狀。

其實,早在李登輝時代的台灣一度提出兩岸由兩個政治體實組成的一個國家,即一國兩體的概念,所以承認台灣為一個政治實體並非新鮮事。本小組倡議的「兩體一國」與「一國兩體」原則上的互異,在於切入點是優先秩序策略上的運用的不同,讓「體」與「國」各就各位,各司其職(順帶一提,「兩體一國」為一個願景驅動,肩負民族團結與統一使命回歸現實的方法論)。

馬英九對兩岸關係展現的透明度與「先知先覺」是讓人會心的。他連兩岸政策最後戰略的牌底也已揭開──承認台灣的政治實體對等地位與應有尊嚴,馬英九政府的透明度與大陸形成強烈的對比。只要他繼續保持務實與不乖離台灣政治主體性的靈活把關,大陸亦相對處於「以勞易逸」的被動位置,直到台灣地位與身份受到「重返現實,正視現實,尊重現實」以及最終的「出發現實」的認同為止。

總括一句,大陸有必要務實,雙向,與高瞻遠矚看待台灣的訴求,站在歷史的高點處理兩岸民族的關係,才能引導台灣進入「內化」的架構,繼續更上層樓;否則一味拖延,兩岸統合的夢魘遲早將登場,保持現狀一、二、三……的咀咒將繼續困擾兩岸的思緒。

Tuesday, November 10, 2009

「一国共表」替换「一中各表」,契机来临?

有迹象显示,大陆已参透两岸统合的玄机──探索把一中原则调适为一国的「窍门」──这意味着九二共识下的「一中各表」很可能由「一国共表」取而代之。

本小组综合大陆近期对台政策与战略的调转:大陆开始把深植民间的「一中原则」的理念进行调适,通过官方媒体布局造势,疏导以形塑民情,配搭两岸政治格局的灵活性需要,达到凸显「一国共表」的务实性与超越地位。

大陆显然发觉,开政治对话的关键一点维系於把「一中」转为「一国」的前提,基於一国已为两岸政治和解和平统一的前提,付诸表述时触及大陆坚守的「一国」红线的问题已不复存在,可免除制造「两国」的疑虑。

换言之,这关键性的一点,将能全面隔绝生成制造之前李登辉与陈水扁时代提出的两国论的后遗,并符合了台湾要获得「对等尊严」的政治地位与其身份的诉求,从此观点切入,「一国共表」可谓两全其美,双赢到位。

在两岸关系课题上,大陆领导人向来斩钉截铁坚持,只要不制造两个中国/两个国家,什么都可以谈。严格解剖「一国共表」框架,确确符合这样的下划线。

追述前因,自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被提出以来,两岸最难达成共识的一点,向来都围绕在「一中」的表述上。一旦一中调适为一国,十多年来陷入窘境的一中,就会被一个「转念」改写了两岸民族统合的命运。思维的屏障将一扫而空!舒展大陆政治灵活性的更上层楼,与大中华气魄的高瞻远瞩。

此话怎说?在一国共表(即一个国家,共同表述)的前提下,两岸直接进行表述的不再是「国家」而是政体(政治物理),即使名称、名号上仍然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然而,这样的表述触及的核心地位的诠释,在於把这里的「国」表述为一个国家底下的政体。监此,「两国论」、「一边一国论」,以及最近学术界提出的所谓「一中两国论」,在置於一国论一国共表的框架内已经不复存在。(讲得直接一点,「一国论」之一国共表刀锋一出鞘,什么两国论,一边一国论,以及一中两国论统统将立即被判死刑,魂飞魄散。)

本小组多篇前文再叁诠释与厘清一中与一国的对等与互通性(详情参阅李惠群特区专文的相关文章,包括「一国论」;「两岸政治对话,谁会受挑战」,以及两岸空窗期的「一国共表」等相关文章),给于两岸斟酌两岸政治地位的课题上超越「一中」的灵活性与变通空间,且绝不乖离坚守一个国家的大前提与大原则;在此关节与实效上,基於台湾对在现阶段其政治地位与身份「不明」的隐忧下,加上对「一中」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与排斥性,「一国论」远胜「一中论」;有一句老话还管用,殊途同归,何况它涉及只是名号名称上的调适而已,并不影响两岸民族在一个国家的框架下进入和平统一的一扇正门,继而取道向和平协议挺进。

一国共表替换一中各表/一中共表的窍门,在於深谙突破两岸政治凝结之门,一个思维转念,使两岸政治关系眼前一亮,望见政治对话/谈判的「和解门」,以及签署和平协议的黎明前的一道曙光。

进一步分析,只要大陆开放胸怀,让一步(想),海阔天空,腾出空间换取释放巨大能量,灵活调遣一国共表替换一中各表/共表;如此权宜的作法,马英九的空间将相应收紧,两年来两岸隔岸交手的「模糊空间」释放与其凝聚的浩然正气,将能转为政治收成期。

本小组认为,两岸政治「对话门」打开与后续四步曲为:
*撤除对准台湾的千枚导弹,以示善意;
**进入政治议题,两岸举行对话/谈判台湾政治地位与身份的显议题(摆上台);
*签署ECFA(台湾的政治身份确定后才能签署?);
*布署两岸领导人在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举行两岸峰会,为迈向和平协议展开准备运动。

**注释:其中的第二步为胡锦涛一度挑出的关键难题(一中的表述),只要台湾的名分与政治地位获得确定,两岸关系即可取得突破一点,带动全面的效应:凸显这点旨在点出突破两岸难题在於思维障碍 (Barrier of thought)。

小结:历史证明,现阶段正常化两岸关系的一切努力,单靠经济与民间的交互力与凝聚力已行不通;八十年代台商蜂涌到大陆投资设厂,尽管带动了两岸的经济集成的进程,两岸政治关系不进反退,是一个显例。台湾尊严地位与对等名分解扣的问题,有如肉中刺;说穿了,一天地位名分无法确定,问题继续困扰两岸关系,没完没了,两岸关系无从取得实质的改善,不只统一变成镜花水月的奢谈,连基本的「正常化」亦变成可望不可及的大饼,两岸关系停滞不前是可以预料的:日子一久,关系倒退是可以想象的。两岸衮衮诸公请慎思!

心得(建议):既然台湾不能接受「一中原则」,大陆也无法正视「一中各表」,折衷方案,两岸都能接受的方案就是一国共表了!

Sunday, November 1, 2009

從出爐到實驗:「克隆台灣」在福建平潭建橋頭堡!

中華網10月6日未引述源頭的一項報導捎來一項振奮人心的消息說,位於福建省最接近台灣的平潭島,將帶頭啟動兩岸經濟民間統一的先驅角色:意味著「克隆台灣」的經濟民間版將由面積只有372平方公里的平潭島(約莫半個新加坡大小)扮演領頭羊的重任。大陸對台灣人流、金流、流物、宗教文化流都提供了空前開放的優惠,甚至大膽為台灣提供「租借地」的特惠措施,讓人眼前一亮。

大陸在推動福建省作為整合台灣的「腹地」帶出的策略非常明顯,雖為經濟主導權宜之計;台灣人及台灣工商農界的積極反應叫人為之側目,這可從參與福建省福州市主導的經濟領域發展的數以千計的繁多項目與資金密集度看出,確切反映中國中央政府至2020年總共斥資超過5千億人民幣的基建覆蓋福建全省交通網絡的巨大吸引力。

現在,試探索兩岸經濟民間的互動形成大陸的「以經導政」的福建先試先行全盤佈局,如何引導台灣在政治整合(統合)上扮演一個先鋒角色,從此角度,福建省領導層「跨越經濟」的創意與膽識受到空前的考驗!

這是一個非一般的宏圖大計,福建省及連帶受惠於利益外溢的周邊省份,如何在這個沒有前例可循的實驗中,走出一條屬於中華民族整合與統一的道路,福建省冷手執個燙手的山芋,機遇空前,挑戰也一樣空前!

※ 招攬華人專才

為了加速兩岸的融合與整合的進程,本小組建議福建省成立一個省級的議合小組,負責招攬及匯集全球華人精英專才的參與,並邀請國務院轄下的中央級智庫協助設計一個涵蓋未來數十年大中華願景的遞進式實驗。

在中共中央力挺與主導的強大背景下,要開發龐大的經濟區絕對不是問題,以過去開發沿岸華東的兩個三角洲的經驗為例,單憑大陸的財力,物力都不在話下,人力也不欠;問題是如此一個高瞻遠矚的「民族大計」,它的開發形式與模式必定超越了福建南北兩個三角洲經濟導向的發展模式與挑戰,其進程與目標的深遠與廣度,將會對中華民族的統合帶來「實驗性」的影響。

從一個「高瞻遠矚,更上層樓」(胡錦濤語)的歷史高企點探索,由平潭島帶頭啟動的實驗多元性目標,要取得願景式的成功,其前提必須先由跳脫舊框框的思維著手,絕對不可依據過去發展的成功經驗因循延續之,否則會為民族大計埋下失敗的伏線。事因新思維並非依據及建構在過去式成功的慣例,模式經驗,甚至守舊的價值上。換句話說,除非中國當局勇於完全跳脫30年經濟改革成功局限的桎梏,從新的實驗中一步一腳印,整體觀開拓未來,否則福建的實驗充其量只是複製另一個經濟三角洲的量化成功案例而已。

※ 思維的空前挑戰

有鑑於此,中共中央 與福建當局受到考驗的層面包括:

--思維挑戰 :具有高瞻遠矚的大時代視野,以跳脫舊框框,面對建立新思維的挑戰;

--創造未來 : 由於人類文明中難以找到類似的經驗借鏡,當局必須大膽嘗試,小心求證,只要不乖離實驗再造中華文明的理念與原則,定期與逐步對各項計劃的進度給予檢討與調整,符合科學及開創未來 (先試先行) 的發展觀與策略,即能與時併進;

--創造價值:發展計劃必須符合天人合一,中道觀的中華核心價值,超越西方的發展以人為中心的舊框框/舊模式。特別是要繞過「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森林存活法則。資本主義依據自由市場導向的競爭經濟制度暴露的弱點,是浪費地球有限寶貴資源的禍首,引發生態與環保的全球暖化,氣候劇變引發的天災,全人類生存迫切面臨的課題,更是一個全球民族所應帶頭引領發展模式的變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最近在國家集團峰會上表承諾中國帶頭推行保護環境的政策與措施,建議由良性協作取代惡性競爭,即是一個很好的指引,可見中國做為一個泱泱大國在環保道德課題上已義不容辭挑起先鋒重任;

--可持續發展模式:選擇性的優質發展計劃主導,不可重蹈兩個三角洲初期為了吸引外資設廠的勞工密集,導致環境高度污染,高成本投入低收益投出的模式,已經證明不可持續,及對地球造成摧殘與生態破壞的嚴重後果;以及

--塑造未來資本家:這個實驗可以探索建構新一代良知資本家 (conscientious capitalist) 的新構思上,引導及形塑新一代良知資本家的誕生與凝聚成形,為催生未來的綠色生態經濟建立平台。

※ 非中國莫屬

「克隆台灣在福建」如果能夠在探索全球新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擺在上一個全球構思的大視野平台上,肯定的,它將激發全球平衡發展的腦力激盪,如此的前瞻性大計,到目前為止,只有中國有這個能力、魄力、文化包容性,與最重要的政治凝聚力與非常吃重的執行力去承擔,承辦與落實之;除了中國,不做第二人想。

※ 兩岸統合實驗區

本小組的管見,中華民族的最終復興的啟動,維繫於這個民族的文化包容性與核心價值的塑造性。經過兩年來的兩岸互動,建立初階的互信的共識機制後,「聚同化異」面對一個進程式的考驗期,即是一個關鍵的階段,目前已漸漸進入一個轉捩點;這個階段從歷史不進則退的前瞻性而論,所謂的「轉捩點「即是進退皆可的遞嬗。本小組曾在其中數篇前文中以中華文化的兩千年核心價值--中道觀--立論,探索從歷史的長河逆向解析中華民族的文化及再造新文明的挑戰,維繫於於活學活用傳統智慧,把傳統智慧配搭並融於現代新文明的出發使命。以福建為實驗「福地「的「克隆台灣「肩負的新文明任務,有別於之前的三角洲的純經濟發展模式之獨特歷史性使命,已是昭然若揭了。

世界上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之所以偉大因它所承載的價值是普天下皆準,皆涵蓋,宏觀包容世界民族的大視野,西方文明即是一個顯例。這一代兩岸中國領導人何其有幸,歷史長河,民族新文明的再造的基業,即操在兩岸袞袞諸公的智慧與果敢;數十年後,兩岸人民,全球中華民族,以致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回首,都要懷念這一代中國人的智慧與大愛。一個超越意識形態,以和平,和諧,共存共榮,反映中道觀,天人合一締結的東方智慧與普世價值融為一體的「實驗」在福建啟動了!

※ 新文明出發點

總之,一個世界級的「天下為公」的包容性民族計劃願景,已在福建平潭昭示於世並啟動。本小組要深深祝福兩岸民族與領導人本著民族大愛的同理心,返回「正視現實」的起點,檢討及總結兩岸六十年來文明的得失,正際中華民族兩年後就要慶祝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此刻啟動重返中華民族重歸統合的共同點,格外引人注目,通過實驗聚同化異,大步跨前,指日可待。(特別引人注意的是,胡錦濤在慶祝新中國誕辰六十周年檢閱儀式上不就是站在孫中山先生的肖像前發表講詞嗎!?)

期盼兩岸平統合之道,找到兩岸的共同價值的願景之行,就由平潭這個歷史性橋頭堡起步與循序漸進幅射至大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