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兩岸學者激辯的癥結解扣:「一中」不行,「一國」替代?

兩岸智囊學者在「一甲子研討會」上針對九二共識內涵中大陸設下的一中前提,進行激辯,擦出璀燦的火花,讓人欣慰看見兩岸課題獲得兩岸智囊空前自由的氣息在繞樑,儘管針鋒相對,君子坦蕩蕩的,真理越辯越明的崇高規則,幾乎毫無保留。這無疑是兩岸課題發揮「存異求同,聚同化異」守則與精神的良好開端。

辯論的症結顯然維繫於「九二 共識,一中各表」的認知與詮釋上。根據本 小組的初步解析,辯論的進度顯示兩岸學者的爭議點已縮小。拉近的觀點超越了九二共識的內涵是什麼,大陸方面顯然認定九二共識只是一種協商談判的精神所在,並堅持一中原則的前提性。

台灣方面則非常針對性的指出,一中並非九二共識的內涵,進而提出要大陸淡化一,重新檢討一中在兩岸關係的指導原則位置。換句話說,台灣認為,一中前提只是大陸的一廂情願;因為馬英九重覆提出一中各表為「九二共識」內涵,台灣的表述一中即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此外,台灣方面提及重要的一點為大陸堅持要一中原則,卻架空各自的表述權(馬英九去年已表述一中為中華民國,至今大陸仍然對一中的表述三緘其口)。

(筆者提出的「重返」與「正視現實」的解扣兩岸政治意識膠著的四步曲中,再三提出基於兩岸正重返現實,釐清兩岸格局,可是仍然膠著於「重返現實」的初階徘徊,未能一舉跨進「正視現實」的二階門檻。馬英九去年表述一中為「中華民國「,只是基於中華民國為一個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換句話說,兩岸尚待進入「正視現實」的二階,兩岸現階段仍然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實體/國家身份(胥視你是站在什麼角度看待現階段的兩岸關係而論);鑑此,馬英九詮釋一中為中華民族並非台灣,實際上已經進入「重返現實」的初階,本小組深入剖析,這樣的表述符合「重返現實」的狀況;然而,或許大陸基於黨派利益的詮釋的右左,無法突破以黨治國的思維框框去看待「中華民國」,未能付諸各表(各自表述),以附和台灣進入「正視現實」的二階狀況,誠實可惜。筆者提出這一點,是解釋及評論研討會中台方提及的台灣主權論的據點。所以,台方學者釋出統一是選項的看法,是因為大陸之前選擇不表一中,鑑此,台方智囊認為,九二共識已淪為「政治隔絕體」,只能用以協商兩岸非政治問題的共識框架了!除非大陸能及時中和解除之。)

※ 台灣發出和解訊號

這次在台舉行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鉤勒出兩岸的交集點的共識點為「九二共識」四個虛字。胡錦濤最近致給台灣雙十紀念的賀電中,事隔整年重提九二共識的兩岸關係這是值得慶幸的:兩岸政府仍然未有背棄兩會當年立下的談判共識的框架,連繫兩岸的共同框架仍然保存;與此同時,台灣智囊斬釘截鐵對大陸一如既往重申一中原則,「勇敢」的發出不滿的聲音,誠屬難能可貴;從台方的角度,點出大陸堅持的「先入為主」,是被認為繼續使兩岸的政治關係的解扣陷於膠著的困境。反面文章正面看:這顯示台灣智囊此次赴會交鋒已是「有備而來」。

從兩岸智囊的「戰略性」探索交鋒,可以看出兩岸終於重回九二共識的桌面,被鉤出的癥結在於九二共識是否具有一中的前提性;或說台灣認不認可大陸的一中原則地位。因為如上所說,這是大陸提出的先決性 (predetermination/precondition) 。

鑑此,台灣直指九二共識,提出台灣要大陸淡化一中不只「大膽」且「前瞻」,應是有所指,多少反映台灣主流的看法:大陸未有諮詢台灣的觀點,即確定一中前提性,有單邊作業的傾向。換言之,大陸應小心傾聽台灣的絃外之音。如此的表白,間接發出台灣準備與大陸共同「斟酌」以界定九二共識的框架內涵的訊號。

至於九二共識的交集點,除了原有的談判與協商的精神外,應有所涵蓋及應時展現方法靈活性的一面。這可能也是大陸探索的空間,兩岸不妨以心比心,沿著這個空窗進行探索一番,想必有所得。

再說,在理論上,大陸提出的一中原則是有其局限性與排外性的。兩岸統一的課題,如果能夠改以更大的包容空間與雙向作業的對等觀,取代一如既往的「我設限,你尊從」的手法,困擾兩岸關係多時的意識形態的詮釋將有望從沼澤中解放出來。這裡再次重申,只要大陸能釋懷與開懷適時引進這樣的切入方法,既不違背「兩岸最終同屬一個稱為中國的國家的守則」,兩岸民族必能共同沿著這樣的共識價值前進,聚同化異之道,在深化及穩固互信的過程中,見到桃源。

※ 考驗兩岸變通性

有鑑於此,本小組試提出七道問題讓兩岸參考如下,以打破思維框框:

一,難道兩岸致談判不是談論統一的議程,難道九二共識的正題非統一?

二,只要確定統一為九二共識的正題,大陸何懼有之?最終的結果仍然是統一莫屬!不會脫離正軌。

三,只要確定以上兩條答案;退一步而論,在切入統一的課題上,大陸堅持的一中前提是否多此一舉?乾脆將之撤除,由此觀之,一中前提有畫蛇添足之虞,它的撤除或替代,能滿足台灣要大陸淡化一中的訴求。

四,變通一下,如果不設前提,兩岸能夠展開和平協議,經濟一體化,統一等的課題嗎?

五,大陸堅持前提性的一中,與不設一中的前提有何不同?如果大陸就此變通一下,台灣就有必要投桃把李,作出相應的讓步,促使兩岸不約而同進入和平與統一的前奏狀況。這樣的互退一步,絲毫不影響兩岸最終統一的目標,因為相對而論,非統一的議題並不存在(不然兩會奠下的九二共識尋求大一統的基礎要來做什麼?)。

六,另一個權宜的名號/稱號:建議兩岸政府今後一律改稱「兩岸統一」取代「一中統一」,向台灣展現友善與台灣訴求的雙向性對等性?藉此大陸可向台灣展現其靈活性與變通性。

七,最後,「一中」與「一國」的是否互通的?難道一個屬於中國人的國家名字不叫中國?鑑此,一國替代一中的名號為權宜之計。

雖然研討會只舉行兩天,這兩天開誠佈公的坦蕩已為兩岸今後的兩岸統一的學術探討設下一個優良的標竿作業。

隨著一甲子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兩岸智囊學者對兩岸詮釋兩岸國家意識形態的努力已望到一個鑑定差異交叉點,達到存異求同,聚同化異的初階,這無疑是一個良性的開端,寄望兩岸智囊學者繼續努力,集思廣益,發揮學術界不偏不倚,勇於形塑兩岸中道輿論的目標任務,進而拉近兩岸政府與民眾對兩岸統一的認知落差。

後記:值得一提的是,本小組發表的「『一中共表』替代『一中各表』,契機來臨?」等的相關文章,獲得大陸一些半官方與民間網站的轉載,並得到大陸網民的不錯回饋,積極參與討論;有者的帖子認為「一國」好過「一中」;有者確定一國共表才是九二共識內涵裡雙方達成的默認。特此簡報心懷中華民族的各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