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8, 2009

「新三段論」有望成為兩岸政治關係的指導原則

緊隨著中國務院國台辦主任王毅日前進一步詮釋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發表的對台政策再次提到「新三段論」,及馬英九最新詮釋「不統」為不排除統一選項後,以「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為核心的「新三段論」有望成為打通兩岸因「一中「原則的表述引發政治瓶頸的指導原則。

這個被視為一個中國框架的「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原則,讓人隱約看到之前一中前提的「下放」;下放不等於放棄,下放是有磋商的餘地,製造的空間性特強,它能夠讓兩岸重返九二共識的和平與統一的凝聚性框架,進而開啟政治談判之門。

新三段論被重提,「台灣屬於中國部份」經改為「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其意義非凡,特別是對執意獲得「對等與尊嚴」的台灣更是非常微妙。胡錦濤曾表示,今後具體表述「一中」,應根據這個版本詮釋。如果筆者分析無誤,掌管兩岸關係政策的大陸兩位最高領導人與最前線領導,前後半年重申「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政策性談話,與馬英九勇於正視一個中國的「選項」,兩者一併解讀,兩岸關係對策的差距已顯現靠攏的跡象,可謂大步跨前,共識協商已化為增進互信的默契了。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亦遵循兩岸關係「內化論」的軌跡,與「台灣屬於中國部份」只有一線之差,卻是千里之別,這裡不再贅述。其顯示的空間性包含政治創意,將為兩岸未來的政治通徑劃定一個揮灑中道的空窗期。

在現階段,兩岸開啟政治談判是最關鍵的關口在於方法論的竅門,只要「一個中國」引起的關鍵難題可以被克服,「一個中國」不是問題,手段與謀略才是問題所在。其中的因果關係不可倒置,否則見樹不見林,功虧一簣。

後記:此文旨在對前文「好一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論!做一些必要的補充。

好一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論!

中國國務院國台辦主任王毅的「三段論」,拋出一個非常明確破解兩岸政治瓶頸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循經按絡觸及中道觀的起點,即摸清與拿捏「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要脈,讓台灣得到應有的對等與尊嚴的地位,為國民黨「準主席」馬英九的到訪,逐步做好準備破解政治難題(一中)的工作。

王毅的「一中三段論」思路清晰,大有拋磚引玉的作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稍微有跟進兩岸關係發展者都會發現,這個三段論,與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比較已有明顯的「進步」。其中積極反映客觀現實的是大陸不再以主次語調,堅持台灣是被(大陸)統一,也不是大陸進行統一台灣,而是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稱為)中國(的國家)互相進行統一,如此形容兩岸的統一,而非「我統一你,還是你統一我」,即是反映傳統中庸精神所在也!

鑑此,三段論很有力道地進一步詮釋了5月26日吳胡會後胡錦濤發表的「堅持大陸和台湾同屬一個中國」是關鍵所在的政策性談話。

另一點,王毅形容馬英九會否以兼任國民黨主席身分到訪,「要看台灣的想法」,這樣的中道觀,顯示大陸領導層對待台灣的態度「在穩健踏實中進步」。這句話的實觀性與所展現的恢宏量度,給人一種印象,負責對台政策的最前線領導人,在心理與策略準備上已拿捏著台灣的「對等與尊嚴」的訴求,從中窺見大陸對台「民主平等觀」價值取向的浮現。

翻版「三不」

從王毅的首次明確表態,包括國台辦成立政黨局,一個中和,中道,中觀,中性的統合精神,躍然於紙,跨越了海峽兩岸,大有回應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帶來的懸念;即一方面製造空間讓民進黨的大陸對策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盤旋空間,這與馬英九年前泡製的「三不」的翻版,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今用在民進黨身上,確是讓人莞爾,也讓人上了寶貴的兩岸關係謀略的一課;另一方面,大陸可藉此擴大對台的政治接觸面,全方位試探台灣島內深綠陣營的反彈,直擊台獨意識分子的虎穴,探明虛實,放眼建立民共兩黨橋樑。

本小組主張兩岸關係「宜政宜經」,不可死守「先經後政」,「先易後難」一成不變的僵化思維,從王毅的明確談話,「變通靈活」已成為兩岸關係的座右銘了。王毅的政策性開腔,帶來的「空間解讀性「簡直與宜政宜經同軌解讀。

政黨局目標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從國共互動關係層面,國台辦成立政黨局旨在平衡國共兩黨在帶進「宜政宜黨」的對策後,可能導致傾向國民黨一旦台灣政權輪替兩岸關係失衡的難關。說白了,國台辦放眼全方位接觸台灣政黨將標誌著大陸的兩岸關係面已最大化,下一個鎖定的目標非民進黨莫屬。

當然,兩黨理念,特別是兩岸關係的意識形態差距之大,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在大勢所趨下,再大的差距也不能阻撓共民兩黨展開對話,如果「聚同化異」(王毅語)可以實施在國共身上(事實已證明行得通),沒有歷史恩怨的民共兩黨沒有理由不能尋求政治和解,逐步朝向最終達致台灣全民協議的兩岸關係目標。

總說一句,兩岸關係政治議程擺上桌面以導航兩岸關係邁向全面正常化的議題已到了兩岸民族的大門口!

一個海外華人對文化祖國的牽掛

這是我首次把內心深藏心中一個角落,對一個久遠的牽掛講出來。對於一個寫慣硬文章的人,要把自己感性的一面寫出來,有點不自在。不過,我還是決定那麼做。它將是一個記錄,一個魂縈舊夢的記載。


今天(是周日,如往常一樣,下午到樂齡會所唱K,太座去了外坡,獨自一人,在會所我唱了3首歌,即謝國文的雲河,梅花三弄,以及劉家昌的只要為你活一天。會所的歌友們讚我唱得進步了。跟著太座學唱歌只有一年多。一位會友說,我唱只要為你活一天唱得感情豐沛。


年過半百,感情還很豐富嗎?說實在的,我是一個用左腦理性思考,用右腦駕馭感情的人,既感性又傾向理性思索的綜合體。只要為你活一天是最後一首,唱起來,有一些自我滿足感,這首歌讓我感覺有些渲洩情緒,演譯其中的歌詞,仿佛心中的一股思念油然而生。

朋友,你可能不知道,唱完歌後,回到家,我覺得整個人輕松多了,這兩天納悶的心情也好起來,明朗了。儘管歌詞是表達對個人的思念愛慕之情,然而,我又怎麼會把文化祖國扯進裡面呢!


原來,在我心深處,思念牽掛的不只是個人的天地,也牽動了對文化祖國的情懷。這是我時不時可能解懷,恐怕終生難以釋懷的事!


有時我在想,你是海外的′遺孤′吧! 已是落地生根的第三代華人(祖父輩少壯南來),神州大地,兩岸事務離你不是太遙不可及了嗎? 為何還要如此牽腸掛肚,魂縈舊夢。我沒有答案,只有提問。


過去好幾年,為了瞭解兩岸民族的團結,統一以致復興的議題,為了掌握兩岸基本的歷史與背景,幾乎每天都上網到深夜,沈迷於電腦作業,可能是惡補吧,引起家人的一些怨言與太座的不悅,不在話下。


我在想,這是否身為新聞從業員的惡性循環,寫作,畢竟那是30年累積下來的惡習,非要有所謂的使命感不可。


很多朋友問我為兩岸網站寫兩岸和平統一的稿,有無稿費,稿費多少,一聽到完全義務,兩年來寫了百多篇,超過30萬字,花了那麼多心血,值得嗎?我只能說是興趣使然,不少人說只有傻瓜才會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


我想′中華民族′四個字我是′中毒′太深了,難以自拔,自救?誰來救我!

Friday, June 26, 2009

中道觀下的「兩個選項」之間的精彩演義!

近期的馬英九勇猛精進,對兩岸關係的詮釋更上層樓,日前接受台灣《天下雜誌》的訪問時直搗兩岸統一的黃龍,直言兩岸統一為選項,一個不排除的選項。

馬英九如此鮮明立場的「最新詮釋」,實際上已擺脫了統獨的糾纏不清的攪局,令入眼前一亮,作為中華民國的領導人,馬英九終於掙脫了纏腳布的心態,敢於直視一個中國的現實,這不僅符合中華民國的憲法,也讓人窺見一個中國的框架的浮現。

馬英九的勇猛,在模糊的無垠空間創造未來,在中道觀的圓融中發揮老祖宗的智慧;從今以後,「自由」的意義在中華文明的疆域已有新解!

兩岸已跨越雷池

兩岸關係走來不易,戰戰競競,患得患失,走來不易並不代表不可越過雷池半步,統一一度是兩岸關係的雷池,如今兩岸已經敢於面對一個統一的國家的現實,這個國家名字叫中國。

不排除統一的選項是什麼?其實,馬英九並非無中生有,一個稱為中國的國家是活生生的選項,它並非虛擬,虛構,也不是從未有過的事,只是兩岸政黨發生內戰,各據一岸,互不承認,至今分治了整整60個年頭。這是一個中國分離成兩個政治實體的鐵一般的事實。從國際社會的角度,兩個不同體制的政治實體正在分享一個中國底下的政權,分護著主權,分用著中國的國際身份與地位,在現實中,難道這不是一個中國的詮釋嗎?

「國」與「體」不可混淆

所以說,由始至今,一個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從未被瓜分過,國際社會向來都承認一個稱為中國的國家的存在。只是她們各自代表的體制不一樣。就如筆者在「一中表體」的評論中所說,有必要再次重申,「國」與「體」不是同樣的東西,國與體有別,國是國,體是體,全世界只有一個稱為中國的國家,她的體制是什麼,這完全是兩回事!全世界炎黃子孫千萬不可概念不清,混為一談,自亂陣腳。

「不排除統一選項」與「選項」的關係是層次上的不同,馬英九所說的「不統」如今被詮釋為「不排除統一的選項」。只是說明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與所在環境的變化,當然它與馬英九當初的說詞是存有層次上的差別的。凡事都不可獨立存在於真空之內。這符合「法不孤起,依境而生」的道理。筆者曾經解釋過,實際上,馬英九的所謂「不獨,不統,與不武」都不是絕對存在的,一旦客觀環境改變,它們亦會跟著改觀與改變 (所以它其實是一個兩岸民族「獨特統一旅程」的部份)。(馬英九掌握中道觀的精隨與時併進之,由此活現。)

換言之,現階段的兩岸關係,統一的選項已開始超越脫軌亂象下才產生的「台獨」幻象的「相對性」;如此觀之,台獨並非真正的選項,它只是一個虛幻的影子,可形容它為「杯弓蛇影」,且有虛脫的徵兆。

保持現狀為過程

真正的被列為選項只有兩個一個即是「保持現狀」,另一即為「統一」。這也是筆者最近提出的敦促「兩岸(媒體)超越統獨藩籬,在空間中創新格局」主張的出師表。

嚴格說,統一是實質的「最終選項」,「保持現狀」是必經的過程,並非真正的選項,它確是統一的前提的必經之道,讓和平共存共榮穩住陣腳,以備兩岸做好充足的準備前奏功夫,這才是兩岸真正的考驗所在。

筆者多次強調,兩岸統一的過程的重要性超過目標的兌現的精隨即在此。因為目標的實現是一致的,如何統一的方法論才是考驗兩岸的「大學大問」。這要靠兩岸不同體制的領導人的眼光,超脫的智慧,無畏的勇氣,以及兩岸民眾的「圓融民意」配搭;這個過程不宜停留在口惠的「繼往開來,承先啟後」。馬英九在胡錦濤的「更上層樓」的示意下,已大膽開啟了老祖宗傳統智慧的窗戶,如何登堂入室,兩岸在政治上自我適當調適定位(掃除政治和談的屏障)後,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敬請心懷中華民族的全球華人垂注,兩岸領導人如何做出渾身解術,引領群倫攜手重演老祖宗智慧的兩岸連場好戲,還在排隊,讀者等著瞧吧!

至於兩岸何時把統一選項擺上桌面,相信這也不是馬英九個人甚至台灣政府所能單獨取決的。時間到了,兩岸關係進程的水位自有定奪。從這個角度分析,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以與胡錦濤平起平坐,「打出的「以黨領政」、「以黨輔政」、「黨政合一」等於是「宜黨宜政」的總和,再次反映兩岸領導人靈活變通,默契有加,按序更上層樓,如此精彩的過程,善用中道觀,達到左右逢源的「圓融」的步伐,不已是昭然若現了嗎?

馬英九,老祖宗說的,「你的創意,就是你的空窗期」,全球華人社會對你復興老祖宗「活用傳統智慧產權」,把它化為政治睿智,協助兩岸民族重新統一的期盼寄予厚望,在日益高漲中! 請你好自為之。

後記:兩岸的政治生態與融合進程何時找到共同價值觀的平台,反而是比較棘手的「軟問題」,就此,一個漸進融合的中介體即時浮現眼前--一中表體= 兩體一國=大中華願景的「表體非表中」的統一方案,就在兩岸的左右。此乃可謂:「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兩岸不妨參考參考。

兩岸關係用語新解:(一)直搗兩岸統一的黃龍;(二) 獨特統一旅程:獨特的問題,就要用非常規的方法;一個重新發現老祖宗瑰寶,重塑新文明的出發點;(三) 「大學大問」;(四)「表體非表中」。

Friday, June 19, 2009

大陸兩岸對策「下放」,廣徵民意露端倪?

根據兩岸獨立政治觀察家分析,有跡象顯示,近一年來,大陸當局正在佈局探測網民對於九二共識的民意以供參考,從而制定對台的最新策略,為可能提早來臨的兩岸政治和解,力謀一個兩全其美「圓融民意」的跟進政策。

5月底的國共兩黨黨魁的吳胡會,似乎為這個部署敲定了繼續前進的步伐,胡錦濤的「更上一層樓」的話語,暗示兩岸關係已不能單靠經濟民間層次的單軌導航,超越經濟與民間關係的時機,採取比較靈活的「宜經宜政」的時機,或許已經來到兩岸的門口。

政治觀察家指出,兩岸去年來,各大小民間網站「被默許」帶頭掀起的九二共識下的「一中」表還是不表的課題,以及被列為兩岸「政治解決方案式構思」的相關議題,其中兩岸和平統一議題的構思問卷而設立的新網頁;這樣的舉動有兩重意義,第一,教育與引導民眾客觀認識和平統一課題;第二,間接「中和「官方的立場,拉近官民差距。

兩年來,大陸對兩岸民族統一的課題保持穩健逐漸開放的中庸態度,包括對民進黨採取日漸包容的手法,及以陳菊為首的民進黨的高官陸續訪華的融冰突破,再再說明由九二共識牽動的兩岸政治關係,可能已屆臨一個重要的關口。

這個關口的突圍,將有助於解扣兩岸政治關係至今仍然陷入的膠著狀態,即是圍繞著九二共識超越「表還是不表」的關鍵上,及不排除可能超越「表與不表」的「關鍵難題」出現的「第三選擇」(「一中表體」)。

胡錦濤在會見吳伯雄時,大膽點破「一中」已被鑑定為兩岸「最關鍵的難題」。如此的直言不諱,在糢糊空間的作業上非常罕見,反映胡錦濤的拿捏符合天時地利,並謀求內外「人和」包括草根的配搭,這樣的「坦誠告白」,尤其是來自中共高層領袖,可能標誌著兩岸關係很快就要晉入新的層次階段──政治談判── 以謀求新共識新協商,開啟兩岸政治的旅程。

兩岸關係課題最棘手的當然是政治,因為在技術上,兩岸的政治關係尚待解凍,仍然是處於「對峙」的狀態,儘管經濟民間已遠遠把政治拋在後頭;如果形容政治「望塵莫及」都不會為過。(兩者的差距不宜太大,否則嚴重的「政治滯後併發症」將使兩岸關係正常化無法制衡!)

突出九二共識框架

稍微有跟進兩岸關係進展者都了解,兩岸政治關係的解凍維繫於九二共識的認知與認同。因為九二共識本身的內涵只是一個框架,一個以「一中」,或「一國」(雙向還原)為基礎的框架,否則,九二共識已經是一個沒有靈魂, 沒實體的軀殼。

兩岸之所以不能或不可放棄九二共識關鍵在於,它是維繫兩岸政治連繫的「中介」。失去這個中介兩岸政治關係可能會倒退至1992年之前的「混沌時期」,一切被迫重新再來,當然這只是理論上,技術上的說法;然而,兩岸尚未建立健全穩定的政治關係之前,沒有人能夠保證,兩岸關係倒退17年的可能性。凡事沒有絕對,何況是風雲難測的政治。

鑑此,獨立觀察者認為,現階段兩岸領導人有必要集中心思,放下意識形態的束縛,以「內化」角度著手共建「一個務實,前瞻,及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的協商橋樑」,確保在九二共識的精神引領下能達到預定的效益,擺脫繼續困擾兩岸因「一中」導致「政治意識構成的關鍵難題」(胡錦濤語)。

換言之,「一中」做為九二共識開啟政治談判的前提依據,不應成為兩岸努力尋求政治和解的「絆腳石」,否則會應驗5月底吳胡會繼續成為兩岸政治關係的「關鍵難題」膠著的強力膠,有鑑於此,兩岸有必要深入斟酌在什麼情況底下,「一中」不會形成兩岸的「關鍵難題」。其中一個方法即是超越「表中」而直接對一中表體。(詳情請參考李惠群特區的「一中表體」評論)

過程比目標重要

既然兩岸的糢糊空間作業已在一定的空間創意下取得解凍兩岸政治關係的效益,只要效果與取向仍然不脫離「一中」,或「一國」的前提,列不列為原則或前提都不再是「關鍵難題」,繼續朝向的目標(和平與統一)生變的可能性(脫軌)已漸行漸遠矣,這也顯示,過程遠比目標來得重要!

獨立觀察者強調,「變通,靈活,圓融的處理的方法才是重點」。萬變不離其宗,兩岸啟開政治和談的最終目標,都是一中,或變通的一國,兩岸展開政治談判旨在邁向和平與統一的取向,這已是超越「統獨」選項的問題;兩岸領導人/代表同坐一個談判桌時機的來臨,放眼的目標始終是一致的,不同的是過程與方法論。

有鑑於此,面臨檢視兩岸政策出現的新格局的兩岸政治領袖不只是大陸,馬英九最近形容「黨政合一」,以強化他尋求兼任國民黨主席的重大訴求,以與胡錦濤以黨魁身份「平起平坐」,也顯示,兩岸領導的「默契協商」;此舉符合「宜經宜政」策略的伸延至國共兩黨的「宜政宜黨」的層面。單從這一點分析,兩岸領袖向前靠攏展現的高超靈活性與一定的圓融性已顯昭然若現。

抓緊這個大方向,兩岸應有基本的信心,增進上緣,繞過不必要的疑雲,試問一句,難道兩岸和平統一之道會突然變成「非中」,亦「非國」的四不像不成?請兩岸領導人深思重要的進程!避免因噎廢食,本末倒置!鎖定目標,錯失歷史契機,一舉跳脫意識形態對民族大義的枷鎖,貫徹中道觀,共建統一太平盛世。

後補:隨著大陸露出「下放」的跡象,投石問路,探索「問政於民」之道,顯然的,對於兩岸統一如此重大的民族課題,大陸當局拋出的已不是單純統一的課題,隱約之中窺見政治改革的思路與議題的浮現,難道大陸延後多時的政治改革時間表啟動的時機已屆?事實是否如此,目前尚言之過早,有待觀察,不過,從最近大陸把2009年列為問責年,以及不久前公佈的首份預計在今明兩年推行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書」而論,「和平統一」會否真的配搭「政治改革」的「雙潛議程」,預料將在今後一年內國共黨魁作歷史會唔之前後見真章!

兩岸關係用語新解:(一)奇異果(上則「中道觀「評論遺漏,特此補上);(二) 圓融民意;(三)政治滯後併發症;(四)宜政宜黨。

Wednesday, June 17, 2009

星星螢火可燎原?

(code: M5017)

最近在鳳凰網上看到一則令筆者心生感觸的小網民短評。是一位來自河南高中生寫的「心語」,以一個中學生的程度,對國家民族的團結,幸福,及統一的表達的關愛,寫出她的字字心聲。

筆者不知大陸一般青少年,特別是求學時期的學子,對國家大事的關懷情況與客觀環境的了解掌握如何。這些完全生活及在改革開放時期成長的國家未來棟樑的文化思維及價值觀,如何形塑中國的未來,倒是令入關懷備至的未來式民族課題。

她的文章之所以引起注意,因為她的短評中抒發了一股憂國的情懷,筆者因而受感染,她提及未來中國會否淪為一個「忘根」的民族問題,等於是一記當頭棒喝。一個正值少年青春時期的學子,如此憂國的情操不知是少數,還是少數代表沈默的多數,抑或一個新時代的啟蒙。

她的筆名叫SS螢火虫。(署名螢火蟲,大半是一位女學生吧!彷彿有未來秋瑾的影子。)

她把台灣與大陸對中華文化的保留作了一個比較,她認為,台灣保留中華文化做得比大陸好。因為大陸自解放以來的「運動」已改變了傳統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她對此表達了「少年不識愁滋味,獨上層樓」的憂國憂民情操。

她把這種「改變」稱為忘了自己的「根」,忘了我們民族的血脈。並形容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人們的意識形態被僵化,中華文明必然會斷絕」!(果然憂國憂民!)

對於統一的課題,她說,不能否認,台灣和大陸都屬於中華民族,「為了我們民族的利益,在當今世界統一是必要的。」

然而,這位中學生反問說,什麼是「統一」?是政權的一致歸屬嗎?

螢火虫正面評論台灣民主之路,「走得很艱難,雖然有些問題,但也初見成效」,並列舉扁家弊案說明台灣已經實現司法獨立。

她斬釘截鐵地說,這條路(民主)大陸也必須走,(否則)政治不改革社會不可能真正和諧!

螢火虫以一個普通的高中生的身份發出「早熟」的疾呼,促請大陸借鑑台灣民主建設的經驗,並用中華文化作為眾多民族,不同區域緊密連繫的紐帶,把兩岸的不同政體連成一體,不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中國永遠是中國!

筆者謹以此短評送給大陸千千萬萬辛辛學子。

筆者在想,完全在30年改革開放成長的年輕 一代,似乎已開始成長,中國的未來已經不單是大人關心的事。

(特此轉載小螢火虫的心語原文,以供讀者參閱。)
ss萤火虫
發表於 2009-05-04 16:26:18
我是一個河南的高中生,其實在我看來,臺灣對於中華文化的保留甚至比大陸要好很多。大陸自解放以來的「運動」已改變了傳統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忘了自己的「根」,忘了我們民族的血脈,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人們的意識形態被僵化,中華文明必然會斷絕。不能否認,臺灣和大陸都屬於中華民族,為了我們民族的利益,在當今世界統一是必要的。但是,什麼是「統一」?是政權的一致歸屬嗎?臺灣的民主之路走的很艱難,雖然有些問題,但也初見成效(起碼扁家弊案說明臺灣已經實現司法獨立),這條路,大陸也必須走,政治不改革社會不可能真正和諧!我希望大陸可以借鑒臺灣的民主建設經驗,用中華文化作為眾多民族,不同區域緊密聯繫的紐帶,不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中國永遠是中國!
(註:她是針對台灣圈的「一國三制實現統一」課題發表評論。)

Sunday, June 7, 2009

兩岸應跳脫統獨藩籬,在空間中創新格局

(致給兩岸三地媒體同仁的一封公開信:)


兩岸許多媒體的評論依舊執意以統獨的角度詮釋兩岸一年來的關係進展,著眼處仍然是對立性的統獨,反映部份媒體輿論在與歷史遺留下去的陰影進行掙扎,無法解懷,釋懷。


誠如馬英九所說,一年功夫彌補八年的錯失。兩岸關係的利好走來不易。儘管民進黨仍然在搖旗吶喊,一年多來,心懷中華民族的兩岸輕舟已過萬重山,猿聲漸漸消失在後頭。


媒體的功能在促進兩岸關係上,實應跟進與跟上兩岸煥發的正能量,儘量把負能量減至最低點,超越媒體的本位視角,改以兩岸和平統一為已任。向來媒體都′報憂不報喜′,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壞事才是新聞。那是傳統大眾傳播媒介的作業,渲染新聞的手法,現代的媒體理應擺脫這種舊框框的二分法,即強烈黑白分明,不忠即奸。如此的對立性思維的傳播,會混淆民間的價值,間接培養不是統即是獨的思想判斷,助長兩岸問題的好事多磿。關懷兩岸問題的民眾,並非全部都有機會直接或間接參與促進兩岸民族和好的工程與計劃。這些人包括台灣南部鄉下的民眾,以及大陸偏遠地區的民眾,對兩岸民族和解以致統一課題的掌握都是依靠媒體的報導與灌輸。


正值兩岸趨向和解,兩岸媒體有必要檢討新聞處理的一貫作業,避免標籤化,非統即獨,這對兩岸關係尋求和平共存共榮的方案沒有好處。


在兩岸課題上,前瞻的媒體有必要多花心思,包括考驗設立兩岸專屬議題的追蹤研討及定時細化的分析,啟迪民智,而不只是表面的引導式訪問報導,這即是所謂的媒體即得利益集團在民族大義大愛的存在空間。就如香港一些媒體善用互聯網科技開設兩岸溝通平台一樣,儘管這類平台仍然存有客觀的限制。無可否認,它們的設立與操作本身即是一個進步。


在兩岸課題上,統獨並不是最大的差異,文化也不是疏遠兩岸民族的顯議題,直正的差異在於價值。特別是′顯價值′的差距更大。可是這類分析評論的文章並不多見,問題可能出在有價值的問題與有價值的新聞之間存在認知的差距;一般媒體似乎並不熱衷於把價值問題,轉為附有新聞價值的東西。這即是肯花心思,人力資源,把無形的價值,包裝設計成為引導讀者民眾,啟發思考的東西。譬如把乏人問津的社論化為人人都爭著一賭為快的′民間口舌′,′坊間看板′等。


筆者從事新聞工作長達30年,′生活化′是筆者的深深體驗,′深入民間,帶出民意,深入淺出,問政於民′啟發的睿智,可能是兩岸關係為兩岸以致全球華社媒體帶出的挑戰;兩岸關係的問題可以生活化嗎? 可以深入民間嗎? 在很多問題覓得出路,獲得解決方案之前,民間的思維其實重要過學術探討。甚至在學術進行探討之前,可能民間已經存有,或出現啟發性的蛛絲馬跡,等待被發掘。


多年來,兩岸不同體制,生活方式孕育的差異正是兩岸媒體可以發掘的特殊性與獨特性,作為媒體人,這即是最佳的題材的源頭。


中華民族重歸統一的課題,經過兩岸去年來的頻密互動,進而建立的共識與基本互信,並非每個民族都會經歷的過程,如上所言,它的特殊性與一定的獨特性本身即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取之不榭的泉源;鑑此,兩岸媒體如果真得′來自群眾,回去群眾′,就像財富取之社會,用諸社會一樣,龍歸大海,落葉歸根,兩岸民族的問題其實坊間已有點滴,它並非局限政治領袖智慧。正值民族大義昭顯之際,正是兩岸媒體發揮偉大作用的歷史機遇。


如是觀之,兩岸媒體在促進兩岸民族和解團結驗最終統一的課題上,應重新出發,讓民眾的意願走在輿論的前端,媒體扮演的傳統角色也應作出整調,從引導調整至
梳理者與便利者,推波助瀾,形成人民的力量,水到渠成。並讓平常心取代分別心,挑起催化兩岸民族和平共存共榮的角色,通過和諧,和解,和平彌漫兩岸社會,淡化統獨的二分法紛爭。


或許,這即是現階段兩岸媒體民族大義當前,面臨的嶄新任務。


大陸應開放兩岸媒體

建議:最後,本小組要藉此呼吁大陸解禁兩岸媒體網站,是時候讓兩岸民眾擁有一個自由互通聲息的跨海民間信息平台,啟動兩岸民間,民意的即時交流溝通,讓民意回流兩岸政策,通過共同塑造的努力,邁向一個民意主導的新國體。


22.05.09完稿
( 註:基於客觀因素,此則稿無法在媒體刊載,唯有直接由本部落格登出)

推動兩岸關係的人文原動力─「中道觀」

(code: M5015)

近期的兩岸關係可謂「風起雲湧,層層解扣,善意累積,互信增進,愈解愈勇;糢糊空間,創意無垠,信解並行,見義忘利,兼容並包,為我所用。」

這樣的空間性,如此的包容性,其價值信仰不外是源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中道觀」──中國先秦文明以來三教融為一體的兩千多年文明沉澱的價值終於復活了!

「古為今用,繼往開來」,其實是中國人的一記口頭禪,口惠多於實惠。因為過去60年中國社會急於尋覓即食方案,整頓社會民主問題,自我否定地往外看了至少整整60甲子年。過去的60年,無論是政治,經濟,甚至人文價值的體制,都可謂是中國即食社會典型的「崇洋史」。終於等待了整整60甲子年,看到一線曙光,重現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原來自己大地腳下,演義了,醞釀了兩千年的軟力量就在此沈睡待醒。

法門寺佛指舍利千年深埋地下宮,重見天日後,最近舉行安奉大典,與中華文明價值的重現,一洗困擾整千年的民族悲情,相互輝映,綻放光芒,令人有「叫文化令入太沈重」之感慨。這是無巧不成書,表徵意義深長,還是兩者兼有,令人玩味無窮,似乎窺見中華文明在21世紀清本歸原的蛛絲馬跡;進而重塑人文精神之路,走出歷史陰霾,重返老祖宗的瑰寶,打造的卻是古老文明的包裝,共赴的實為大時代挑戰新文明形塑的使命。

從一個重新包裝文明觀的歷史制高點,中國人對於世界和平和諧文明貢獻可說離不開「中道觀」,一個融合儒釋道合三教長達兩千年的孕育與融於一體。

中國人的對待生活的實務手法,加上佛教傳入中土,經歷兩千年的儒釋道的一體化融合,一樹結三果,為中國人及全球華人提供了中道──實觀──圓融的理論信仰基礎。兩千年來的淵遠流長,互相滲透及融合的過程,開出全球本土信仰與外來信仰的完全融合於一體的果實。三位一體的「奇異果」:不走極端,不偏頗,不過猶不及,只恰到好處的「守中」杠杆。

根據筆者的觀察追蹤分析,兩岸領導人近幾年來鉤勒出的「糢糊空間」的特殊作業──隔岸演義──其實即是集三教精華於一體的「中道觀」的義演也!這樣格調的糢糊空間,如此的不精準作業,也只有不堅持意識形態的中庸之道,中觀之道,以及守中不精準的尺牘,才會開出這樣璀燦的人文果實。

中國人的傳統精神價值鏈裡,「務實」就是要來擺脫教條主義,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響往自由的生活,互相尊重,相互學習,本來就是中國人的自性。鑑此,幾千年的文明史的演義,中國從未發生過宗教戰爭,也未蓄意發動侵略別國領土的戰爭。因為「務實」的中國人,從來就不讓意識形態與教條主義左右他們的生活,枷鎖他們的思維,進而破壞國家的安寧與社會的和諧。

翻開歷史,無獨有偶,幾乎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同時,佛陀也提出了「中道」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與佛教的中道觀,分別對儒佛兩家都有很大的影響。它們都有一個發展變異的過程,其中有許多相同之處,儒家中庸思想發展在「中庸」一文中可謂集大成,後來中庸的思想都是對它的補充與發展;儒佛兩家在矛盾衝突的同時又互相影響,互相汲取營養,儒家的中庸思想影響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路線,佛教的「中道觀」對儒學的一些觀點的深化則有催化之妙。所以,從人文歷史發展觀而言,中國本土的思想體系,在接受佛教傳入中士的兩千年過程中,早已與中國儒家思想展開歷久彌新的兼收並蓄,互相汲取營養,並提供方法論的基礎,奠定了中國社會旨在解決入世問題,秉承/保持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極端,實務,及非形而上學的方法上的拿捏,達到「適中」的恰到好處。

一位可敬的大陸博主,根據本身修持的心得,以自己的創意文字詮釋「中道觀」的內涵,頗具參考性。他說:「中道觀:『中道』就是通過破除相互對立的兩極見解,而達到一種沒有偏見的認識。客觀世界不論宏觀還是微觀都是無限的,因此任何名詞、概念、命題、觀點、結論都不可能是對客觀世界的完全徹底的表達,不是終極的真理。真理認識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否定兩極偏見,超越二元對立的無限認識過程的思想。因此,中道觀作為一種認識方法,對於打破絕對主義,防止思想僵化,具有重要意義。」

把兩岸關係帶來的挑戰當做修道,「中道」即是遠離兩個事物的對立狀態、遠離有無、斷常等對立見解,這被認為是認識事物的中正之道,也被認為是反映事物的實相,即最高真理。在佛教的修持上,遠離苦行與快樂兩端的不苦不樂「中道」,被視為正確的道路,堅持中道必得解脫,由此也可以說,中道是最高境界。中道思想是佛教能夠相容並蓄、協和諸方、適應變化的方法論基礎。

在當前國際形勢,「中道」理念對於從思想方法上克服極端主義、單邊主義、霸權主義都是有益處的,是有助於人際和諧、國際合作的。例如,貿易爭端是國際衝突的根源和表現之一,近幾十年來,解決這類爭端的國際慣例是,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下,通過談判、協商和互相妥協來解決,這是國際社會的一大進步,從思維方式來說,是與佛教的中道觀相一致的。

另一方面,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方面曾進行深入的研究,他的德性中道觀開啟了社會道德倫理理性之餘,其觀點包括以下方面:中道即德性,即適度,即要求公正,其影響較為深遠。在兩岸探求如何建構和諧社會共同價值架構的努力,其蘊涵的參考價值彌顯珍貴。可見東西方的哲聖對於方法論與建設和諧世界的切入手法,及理論根據可謂殊途同歸,儘管彼此存有一定的差異,就好像當年佛教東來亦遇上中土民情的差異,根性與其悟性並無差異,不能阻止兩大思想體系開啟文化上的融合,再再反映中士多元文化,包容性強大,逐漸形成民族的圓融性。

兩岸關係著重的糢糊空間的方法論,標示著兩岸的人文思維開始邁步向前靠攏,如馬英九所說的「齊頭併進」;令入欣喜的是胡錦濤表達兩岸應持續「更上層樓」的胸襟與視野;這反映以民為本的價值,兩岸的和諧,和解,和平統一之門的預期開啟只是時間問題。只要兩岸繼續解扣意識形態的層層束縛,繼承中道,圓融建立的「金剛智」,揮灑「善無畏」,兩岸民族的和平與統一,轉化為一股浩然正氣的能量,將無堅不摧,持續無畏向前挺進。

最後,還是那句耀古照今的老話,「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意識型態,形而上學的東西不應構成兩岸和平與統一的絆腳石,老祖宗貫穿時空兩千年的智慧,被活學活用,創意發揮,昭示把「中道」為兩岸達致圓融方法的契機,圓融提升為智慧的不二法門;經此,一個由兩岸建構,「三華」引領「三和」與「三人」為軟實力的「新文明框架」(詳情請參閱李惠群特區的有關「一個新文明的破繭與出發」的兩系列文章),即呈獻在眼前。

總括而言,兩岸領導人如何以身示法,引領群倫,重新打造老祖宗遺留下的寶藏及把瑰寶善用在兩岸和平統一的關節上,使百川納海,創造性締造和平統一的取向,不僅攸關兩岸民族的最終統一與團結,也攸關未來百年中華民族形塑新文明成敗的關鍵所在!
(解讀:如此中道圓融實踐的典範,帶出筆者的進一步解讀:「中國」離「重返「中道之國」,「圓融之邦」,續古文明慧命的原點,還會遠嗎?兩岸的問題老祖宗不是在生活中演義了嗎?)

正所謂「中道統一,圓融復興」。

兩岸關係用語新解:中道統一,圓融復興

(筆者按:以上論述部份內容摘錄自「中道觀」各網頁的智言慧語,及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龍延先生的著作一段內容)。

中國能圓新文明夢嗎?

今日筆者整理一些未發舊稿,發現去年北京奧運會後,筆者針對中國著名博主加藤先生提出有關中國需要「百年」實現強國夢的「數字遊戲」存檔。這個遊戲對滿懷大國崛起夢的中國人有些納悶,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個數字遊戲,中國人甚至全球的華人都對這類數字非常敏感與計較。無他,華人及中國人的數學智商一般上都比外國人強。

如果網民斤斤計較,中國新百年夢,以文明素質的指標去衡量一個民族的文明崛起,那麼這裡有三個數字供參考。

很多網民回應說100年太久(現在活著的一代不管多麼年輕者都看不到) ,就 50年吧! 我說這也這也滿久(大半活著的已經畢業出來社會做事的超過30歲的也等不到);最好是30年,許多網民或許會問,這可能嗎?!

筆者說:可能,先決條件,前提是什麼?

建立一個人性,人本,人道,人民當家作主,以人民意願為依歸的社會制度:自由民主的體制。

中國出了一個鄧小平,以大無畏的精神帶領中國奠下市場經濟體制,使中國從一窮二白,經乎家無長物中,勵精圖治,發奮圖強,憑藉中國人自強不息,萬眾一心的精神,驗收了文明夢並非不可能的半個大餅—物質文明的基業。

實際上中國的文明素質,大國新文明夢的兌現已走了一半,往後的30年才是真正考驗中國文明夢的下半場--政治文明的開始--也是圓夢的關鍵所在。

有人說,中國30年經濟改革是總結成果,檢驗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制的時候,這也是中國新文明交替的轉折點,30年前走過的經濟改革「不歸路」(不能回頭看也!),今後另一個30年,中國人如何把中華特色結合在社會民主體制內,只能靠中國人本身的集體智慧,與大無畏的精神,在重建精神文明的基礎上,開拓政治文明。

在中共主導的中國一黨專政的體系下,權力下放至公民社會層面正是悠關政治改革成敗的歷史轉折點,也是協助中國民眾建立新文明的重要的里程碑。

說穿了,只有一個敢於下放權力,敢於向「開放思想」問責,只有敢於邁向建構一個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權主導的體制,中國才有可能在未來30 年培養一個文明素養與文明大國等量齊觀的「大國民」;而公民社會正是邁向文明素質與文明大國劃上等號的必備基礎條件,為重要的起步。實際上,以中國國情為據,社會與政治改革切入點的一把刀,對準最有利的切口正是社會層面--公民社會組織--的啟蒙。這個一刀切正是啟動政治改革,解放思想,鬆綁框框的一點帶動,也正好彌補了中國社會的一個政治缺口。

中國黨校高幹學者愈可平說的好,民主並非全是政府與官員的義務,民眾也有負責扮演社會改革的推動者,這也是培養能獨立思考民族的突破點。

唯有民主制度的建構,才能全面培養一個人性化,以人為本,人道導向的文明素質的國民。也才能有望在未來30年兌現一個新文明夢。換句話說,從 1978年算起,在短短的兩代人,至2038年,打造一個全方位的新文明,以中國人的特性與特質,中華民族的政治凝聚力,2038年並非一個遙不可及的夢,這是一個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崇高的目標;一個以中華傳統文化文明為「體」,民主法治為「制」,傳統與普世價值結合為「道」的三位一體的大中華願景的載體。

啟動的第一步關鍵維繫於上述權力的下放,「讓中國人做回自己」,與文明世界齊頭併進,未來的30年不只是中華民族統一復興的路程,也是中國人借助舊文明的滋養與新文明接軌的臨界,當回「中華文明人」的終極挑戰;政治思維框框的突破是啟動文明的鎖匙,誰說中國人需要50甚至百年去完成強國夢!!!

筆者要挑戰此說! 中國人,難道你不能嗎!

後記: 這裡要引述加藤在博文所講的一句話:「文明素質並不是政府的壟斷品, 是人民共同行動的愛護品。」與關愛中國文明夢的中華兒女共勉之。

查悉:日本加藤先生的博文刊登於2008年8月11日(週一)《國際先驅導報》奧運評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