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8, 2009

跨海的兩岸關係,有共同價值觀嗎?

時至今日,兩岸關係的發展被一致認同的共同價值是民主(參考筆者前文引述大陸總理溫家寶的「民主是屬於全球的價值」言論佐證);放眼兩岸關係是否能在近期內成功突破阻撓和解和平障礙的一關,關鍵並非源於體制,而是圍繞在民主價值的力行與彰顯,一個兩岸務必遵守的跨海潛規則,否則兩岸的「政治遊戲」不能再玩下去了,很快就會無疾而終。

現階段兩岸的最大爭議仍然是共同價值「陽奉陰違」,或點到為止,流於表象,就如大陸持續向台灣發放善意止步於不能表述的一個中國原則。其實台灣並無反對一個中國,大陸設下一個中國的底線,台灣沒有反對,台灣亦有權提出此岸的看法,即使沒有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台灣可以接受一中,大陸為何拒絕對一中內涵付諸表述!

兩岸陷於膠著的一中主題上的「不協和」,關鍵在於一中的內涵,而非一中的守則。兩岸在於課題上都有堅守一個中國。為了展現誠意,大陸應把焦點放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的一個中國的內涵詮釋(表述)上,而非每次向台灣發放善意時,都如數家珍把一個中國的原則循例機動性的重覆一遍!

不表違反民主?

台灣的立場非常鮮明,馬英九已就此表述一個中國的內涵。大陸的立場則含糊曖昧,有些「牛皮燈籠」之嫌。

兩岸關係互動發展至此,由隱性進展到顯性,彼此已露出一個主觀的歧見,似乎有互不相讓的膠著。台灣堅持表述,大陸不置可否。隻字不擬九二共識的唯一共識一中各表。

兩岸在此課題上的短兵相接,從正面的觀點而言是好事,最底程度兩岸都明瞭彼此爭執的交集點在那裡。然而這樁「好事」追述至1992年即如此。如果兩岸堅持重溫歷史,會發現,「過」不在歷史,過在人類的善忘,溫故知新是不夠的,溫故創新才不致於姑負兩岸先賢種樹的恩典。

寫到這裡,不禁要想起兩岸「兩會」的已故領導人汪辜奠下的兩岸良性關係的基礎。當年的氣氛會否較今天的來得通透,當年阻隔兩岸的意識形態會否比今天少(特別是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之前)?或許對於超過四分三選擇中間(保持現狀)的台灣人而言,儘管兩岸氣氛改善許多,1992年與現在的2009年,時隔 17年,兩岸還是跳躍不過保持現狀的「思維屏障」,可見贊同保持現狀的中間多數的台灣人,仍然是識時務者。

政治,與其他世間事物一樣,是沒有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凡事都必須置於一個框架內才能做出公平,合理與其適時的評估;好壞也一樣,今天我們覺得兩岸關係的確已改善許多,這是因為我們把兩岸關係置於國民黨與大陸關係被指望的改善的前提,同時把它與陳水扁的民進黨掌政時代「盡情挑撥離間,胡作非為」比較。現在陳水扁民進黨都不再掌權,兩岸有必要重新評估兩岸關係的標竿,而不是處處與 陳水扁時代相提併論。這是一般「分別心」所營造的錯覺。

這麼做才能符合把兩岸關係的進退擺在一個比較務實的國民黨與大陸關係的得體框架內(民進黨與「台獨」糾纏不清是脫軌的兩岸關係),如此,才能脫離評估兩岸關係普遍被接受卻誤導的「分別心」。

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兩岸關係進入一個微妙的階段,處理不當的後果也一樣微妙。

關係改善是假象

換言之,兩岸關係獲得改善實際上只是一個「表面的假象」。因為兩岸關係的被引導向前挺進,的確是需要這樣的假象;這個假象就是民間對民間,航運對航運,企業對企業,文化對文化的往來「大三通」。或許筆者使用「假象」這個字眼來形容兩岸關係,會引起異議,然而兩岸關係層層被撥開,進入核心的政治,可能就會發現兩岸關係與當年達致九二共識類似,仍然停留在九二共識是否唯一共識的爭議上。

令全球華社心寒的是,爭議了接近17年的九二共識,兩岸還沒有共識,連共識的共識也無法共識,兩岸關係又如何能向前挺進呢?

出題考驗兩岸瓶頸

這是一個典型考驗中華民族領導人的思維與其智慧的議題,海外華人看在眼裡,憂在心裡。筆者被迫嘗試出三個問題,探索兩岸民族的思維瓶頸:

第一,保持現狀:兩岸關係真的可以保持現狀嗎!真的有所謂不變的現狀嗎?兩岸關係從去年三通逐步啟動後,兩岸關係的實況已不可能保持原狀了。兩岸關係是流水,是動靜交替,順逆皆宜,快慢參雜,進退交匯的,它不能以一個二分法來形容總結。

第二,真的有所謂「不統,不獨,不武」嗎(這個問題馬英九能解答)?在同屬一個民族的最大公約數下,現實的兩岸關係是兩個政治實體的「非」對等關係。馬英九的「三不」實際上是台灣單方面詮釋台灣對兩岸關係的見解與所持的立場,不增不減,如此而已。台灣此說有制止,有捍衛台灣本土利益的反彈(問題這是誰造成的)?

第三,兩岸是進行統一,還是台灣被統一?這個問題比較敏感及爭議。大陸先入為主取角是統一台灣。相信很多台灣人不會認同被統一的取角及「君臨天下」的視野。鑑此,大陸與台灣應把字眼改為兩岸統一或兩岸進行統一,採用比較中性的措詞,摒棄誰統一誰的說詞,取角與思維。

上述三個問題並非意識形態,它們可協助鉤勒兩岸一些情意結上的絲 絲死角,讓兩岸重新登上平對等的關係與地位上;而非向來主次,依據老大小弟不平等的關係,一舉消除不平衡的心理,一方可能被矮化的心態。

以引導兩岸關係進入政治主題而論,兩岸關係頂多是恢復至1992年取得共識之前的原點而已。這是進步嗎?評估兩岸關係的進退的標竿是根據兩岸關係的正常流程而進行評估。並非根據台灣本身政權的更替做比較。如此觀之,兩岸的核心關係是否大步前進?抑或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至1992年前後的階段,答案已是昭然若揭。

小結:問題的癥結只有一個──民主平等的共同價值觀還未跨海定調──或說的更貼切一點,「民主」政治游戲規則忽暗忽明,或隱或現,令人難以捉摸。憑藉這樣的思維,兩岸關係能突破屏障嗎?一個沒有共同價值的兩岸關係,「三通」還可以,要改善政治關係,連「和解門」都摸不到,又何必奢談和平協議! 兩岸還是現實一些,繼續專注搞好三通吧!不談政治,說不定,有朝一日,讓兩岸跨海水位按照自然規律找到自己,假象自然會變成「真象」。兩岸袞袞諸公還是務實一些吧!

Premier Wen talks online with public (chinadaily)

"Mentioning of anti-corruption, 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solve defects in our system. Corruption can only be rooted out when power is supervised," said Wen.

He announced that the government is making "active preparations" for civil servants to declare their properties, a move that has been anticipated for a long time.

Wen said the government has taken measures to ensure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major policy-making, for example, public hearings are being held in the drafting of major laws and policies.

Good system matters more than good Premier(Quote and unquote)

"Good system matters more than good premier". The writer think that perhaps this is the most impressive and quotable quote of premier Wen online discussion with netizens of the mainland.

The mainland has to be consistent and action oriented in pursuing democratization and on what she preaches so long,and what she has promised to the people.

Allow netizens to have a say on decision to conduct political reform to democratize China since CPC has embraced democracy as universal value not confine to Western countries.As netizens happened to be the beacon and the only recognized voice of people of the masses of reform in the mainland.

Premier Wen has once again fathomed how people hate corruption of which the root cause can be treated by power being supervised,of which the present system could not do
and the saying of "Good system matters more than good Premier"goes.

This writer is an oversea Chinese all these years along have been closely tracking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China and how mainland China reform it self by self initiation.Sorry to say on top of the success of economic reform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 ,mainland China had achieved little in political reform ,and it pales miserably compare to economy reform.

This writer sincerely hope that China can emulate from premier Wen in speaking the truth and honest to the Chinese compatriots,just allow the people to decide or participate in policy making on political reform.And from here start the great journey of democratization of China after all power belongs to the people, govt are only care taker.This writer understands that by saying so, this comment might be too sensitive to be able to see sunlight.But the love for the ancestral land is undivided that is sure .

Last but not least this writer would like to quote what Sun Yat-sen has said "revolution had yet to be accomplished,comrades continue to strive relentlessly for the cause".

If this piece of comment see light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how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cross Straits and democratization of the mainland can go side by side to achieve a double goal, you may visit my blog at :kinglee lianganguanxi.blogspot.com by logon to google to share and exchange opinion on the matters.

Tuesday, February 24, 2009

大陸拒絕正視一中各表,馬英九「硬起來」了!

正如筆者最近的一篇評論所說,兩岸關係正進入一個微妙的階段。

馬英九接二連三向大陸擺明陣勢,提出「民主核心論」,提出CECA「協定」策略,及再次重申一個中國即是中華民國的鮮明立場,可謂三面包抄大陸拒絕正視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的正題,其中外圍戰由陸委會主委賴幸媛點燃「胡六點」的「協議」與「協定」之爭。

一場兩岸政治策略戰的交鋒在糢糊空間佈局下隨即掀開序幕:

問題的癥結在於大陸沒有給予台灣一個定位之前就要台灣在所謂的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和平共存共榮,大陸似乎忘了兩岸的和解繼而謀求和平是建立在政治關係與地位上的認知(筆者多篇評論已指明這個要訣)。

大陸提出一個中國的原則無可後非,問題是一個中國必須經過表述,以確定一個中國的涵意.;顯然,大陸去年3月以來,就拒絕正視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既然馬英九已各表在先,大陸為何不表?馬英九政府一口咬定九二共識,胡錦濤與已卸任的美國布什總統去年3月的電話談話已認同一中各表的共識,大陸為何還是三緘其口?九二共識的唯一共識即為一中各表,筆者多篇前文已分析大陸不表的隱憂,儘管如此,馬英九堅持要各表,大陸有何對策?堅持繼續拖之訣不成?

明顯的,大陸不能也不該繼續迴避九二共識,筆者可以肯定大陸不表(代替方案為直接進入一個主權,一個國家,兩個政治實體,簡稱兩體一國框架)的一天,台灣的政治地位無法確定的一天,兩岸的政治關係將迷失在糢糊空間的樂園(隱性台獨)中,繼續兜兜轉轉,難以自拔:馬英九無須吹灰之力,即可長期保持「不獨,不統,不武」的現狀。

說得直接一點,大陸如果想要在兩岸政治關係上取得突破,就應勇於正視台灣的法定地位:而不是如目前繞過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跳躍至堅持只談一個中國:再說,和平協議與未統一的兩岸過渡關係的「潛議程」也不應由大陸一手包辦!

大陸不宜選擇性回應台灣的兩岸議題,把兩岸的原則設定為一個沒有表述內涵的中國,既然台灣認為,一中內涵必須表述,起碼,大陸要有寬大的胸襟聽聽台灣的心聲,繼而從善(表述)如流,而不是選擇性迴避:台灣國民黨政府是名正言順民選的政府,大陸不願正視台灣政府的心聲與訴求,試問馬英九政府如何向選民交待他們的委托?

孤掌難鳴,道理顯淺,凡事應有商有量,大陸要響應中華民族最大公約數的呼聲,解下老大身段步下台階是難免的,也正合時宜;請勞記,即使與台灣建有邦交的23個小國的正名亦是中國(中華民國)。兩岸政治實體至少在外交關係上仍然各自堅持堅守代表一個中國。一個稱為中國的國家,沒有政體的內涵還是國家嗎(筆者不禁要問)?

顯然的,這回馬英九被迫硬起來,大陸在「引導」馬英九上談判桌之前,還有一關要闖,那就是「和解」,以馬英九的陣勢(請參考最新前文「且慢,馬英九還沒!」) 推演,大陸面對的是一個被「迫宮」的反彈,一個不再寡斷的馬英九,除非大陸靈活變通處理一中各表,勇於面對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對等觀的現實。否則,馬英九的「一中的中華民國論」將繼續「肘制」大陸的一中原則,難以對馬英九收取「曉以大義」的功效。大陸至今尚未表述「一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論」。

如此觀之,基於各表的原則,基於海峽兩岸一方已表述的發展而論,也基於大陸從未否認九二共識及一中各表,時至今日,已有定論的反而是一中的中華民國,尚未定論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一旦因嗝廢食,違反老子師法自然的原則,連即有的大陸政體也不願表述,這種諱莫如深的策略,只能協助馬英九繼續堅持他的不獨,不統,不武的現狀,成就馬英九「全民總統」的美夢,( 學者專家擔心馬英九借助「三不」搞「隱性台獨「的惡夢延續時間一久,兩岸的政治膠著狀態將保持不變(民進黨也樂得其事);「隱性台獨」將自動定調成為馬政府的兩岸關係的政策,一旦被擺上台,「隱性台獨」牛皮膠的韌性可想而知,到時統一不只遙不可及,導致和平協議亦陷入難以預料的僵局,最終誤了民族國家大事,「隱性台獨,一旦名正言順登堂入殿,又是誰的惡夢的開始!?請再三思量!

感想:雙贏,擱置爭議,正視現實,事實證明,在難以跳脫舊有思維框框下,談何容易;馬英九的三招,大陸如何招架,看似優柔,寡斷不再的馬英九,持續「練身」下,一旦「硬起來」,也不是省油的燈噢! 馬英九不是牛皮燈籠(廣東俚語),大陸也不會是吧!?不要形勢所迫,使馬英九豪無選擇,落入窮巷,淪為一個。

Thursday, February 19, 2009

且慢,馬英九還沒!

馬英九在紀念林肯200歲誕辰的晚宴上講的一番話,針對性強,在馬英九回應「胡六點「之前具有引導性的味道。

把話說在前頭,其實馬英九整篇演說只有18個字,「兩岸的和解出自跨越兩岸民主價值的績效」。(以筆者本身的詮釋,即political reconciliation of cross Straits is based on merit of democracy)。這裡的民主績效顯然是指,大陸與台灣關係的互動往來是建立在行使與彰顯民主價值的評估上,而現階段民主的指導核心價值維繫於容忍與和解的共識上。如此解讀馬英九的兩岸關係的話語,馬英九立意把兩岸關係的共同價值放在一個兩岸試驗性框架內給予檢驗,並評估其效益。

其實,馬英九強調民主為兩岸的共同語言,已不是第一遭,去年紀念六四時,他向來者都彰顯民主的守則,也重申民主自由是兩岸的共同價值;這與中國總理溫家寶不久前表明,民主自由並非西方國家專有的價值,它是屬於全球的共同價值(普世價值)。兩位領導人「共同價值「的談話,有異曲同工之妙(鑑此,強調兩岸關係民主的共同遵守的價值並未乖離兩岸關係進程的正軌)。

※ 馬英九洩底牌

馬英九選擇在解放黑奴,塑造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國總統的紀念日放話,根本是擺明陣勢,提出民主的「核心價值「有曉以大義提醒的姿態。這是馬英九回應「胡六點「之前的重要隱喻演說。他講得非常清晰,尤其直指兩岸達致認同「建立一個國家主體性」的核心價值在於「容忍」與「和解」。明眼人一看,馬英九是要兩岸先認同「和解「的程序與價值(如筆者前文所言),並暗喻且是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持續努力建立的和解進程;認同和解方面,相信兩岸沒問題,他提出「容忍」令人有些意外,他似乎對兩岸關係的進展的步伐讓他承受了一些壓力,言下之意,對兩岸關係的進展的步伐態度保留。

為何在此階段,馬英九那麼強調「容忍」與「和解」為達致共識的基礎,同時把兩者列為跨越兩岸民主的核心價值。如此針對性與無可迴避的作風,與馬英九予人優柔(不再寡斷?)個性印象形成強烈的對比。

根據筆者的分析,明顯的,胡錦濤在胡六點中釋放的「善意」仍然不足於感動馬英九政府,反而「胡六點」拋出後引發的兩岸及全球華社輿論評論的幾乎一面倒的佳評如潮, 讓他承受如排山倒般的壓力,那倒是事實。

現在的問題是,馬英九提出「民主核心價值」的說詞,是緩兵之計,爭取時間;還是隱喻兩岸和平談判重新洗牌,或許,這是回應大陸「捨棄」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詳情參閱筆者相關前文) ;自從馬英九去年下半年以來採取主動詮釋一中各表在後,及之前3月胡錦濤與美國布什總統通過電話提及一中各表後就隻字不提一中各表,由此可被解讀為,馬英九蓄意要取得一個平衡點--即使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被大陸擱置,馬英九的手還握一張民主價值的底牌。

筆者所見,上述兩個可能性都存在。可以肯定一點,馬英九的個性與處理問題的方式與他承受壓力的能耐,不無關連。簡單的說,他不喜歡壓力,他引述國民黨珍惜台灣民主自由制度,既使面對民進黨與陳水扁「胡作非為「的壓力來說明,「這畢竟是民主制度運作下的壓力」;換言之,馬英九政府非常珍惜台灣的民主體制。進一步詮釋之,馬英九對兩岸互動往來有否有行使實踐民主價值抱著保留的態度。否則他不會冒然提及「台灣(中華民國) 是個年輕的民主國家,它的民主經驗卻非常珍貴」。

在演說中,馬英九提到有必要建立一個承載和解與和平的兩岸制度,解讀這一點,應返回他所謂的「民主價值的績效」有著密切的關連,反映馬英九心中已有和解與和平的「譜」。

※ 互動隱性趨顯性

從「胡六點」到「馬民主核心論」的交集,兩岸領導人詮釋兩岸政治前瞻關係的互動,可以窺見兩岸關係的「互動「逐漸已從隱性發展到顯性,這是好事,可能標誌著兩岸糢糊空間的釋放創意的作業已到達一個相當時限,更替階段即將來臨?

在胡錦濤主席的「君臨天下」的壓陣下,馬英九的確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凌厲攻勢,他確實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釋放,讓他釋懷,以解懷;輿論界,專家學者及各方評論暫且休兵,讓馬英九喘喘氣,透透風,與幕僚智庫再斟酌,斟酌,再等待一個適當的時機,看他如何回應胡錦濤。

Friday, February 6, 2009

主權「內化論」─ ─ 從「內化」化解主權意識開始

06/02/09
進一步深入分析「胡六點」釋放的兩岸關係空間,令人窺見一個承認台灣政治實體的動向浮出水面!

從「內化」兩個政治實體之間關係的取角切入,並細化胡錦濤的政治話語,不難發現,實際上大陸已準備承認台灣的政治實體地位!並有意化解主權意識可能引發的瓶頸。

胡錦濤的用語包括兩岸關係的「涉外事務」歸類(指安排給予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代表地位,包括WHA)。胡錦濤迴避使用外交事務用語,明顯的,他是要區隔「涉外事務」與一般國家的外交事務。把「涉外事務」的詮釋放在兩個政治實體關係的框架內,台灣「對內對等」的地位幾乎呼之即出了。如此觀之,胡錦濤已把兩岸的關係定調為「政治實體VS政治實體」處理。

(英文的理解涉外事務可詮釋為external affairs (相對於 internal affairs) 與一般理解國家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相對於 domestic/home affairs) 在兩政治實體架構有所差異,所以必須進行區隔,如果不區隔將有涉及「兩國論」之嫌,可見胡錦濤用心微妙) 。

「胡六點」中繼續使用「涉外事務」代替「外交」,也顯示了胡錦濤「堅守陣地」「一個中國」),至於一個中國的的内涵,是以「不造成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為準則」,如此看待胡錦濤的思路,就能掌握「一中各表」被大陸迴避的字裡行間的用意非常清晰(詳情參考筆者前文)。

另一點值得一提的是,馬英九提倡的「外交休兵」與有關台灣的「外交空間」的訴求上,「胡六點」中也繼續使用「涉外事務,代替「外交」,顯示了胡錦濤有意通過安排式的協商手法及著眼善用「政治實體」格局出台帶出的空間。。

消除主權疑慮

兩岸在一個民族國家,兩個政治實體,一個主權下分享主權的問題引起兩岸一些專家學者的疑慮,認為主權問題難以解決。不過從「內化」的角度與框架探索,主權議題的權宜之法應在兩岸政體進入融合為一個共同體制的階段才處理,在嚴謹的內化格局下,主權的議題其實並不存在。「胡六點」中提出的:「大陸和台灣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兩岸複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
Thus clearly indicating that Hu also reckons that it (reunification) is in-fact a political issue (between two confronting political powers) neither sorvergnity nor concerning territory integrity”

(The question of not resorting to “pre-emptive“sorvergnity is to remain status quo or as it is where it is (and designed and form the base to facilitat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both shores), as the relevancy doesn’t arise yet and not imposing upon this particular stage of cross Straits relationship. The implicit understanding or consensus between 「the two political entities「 of cross Straits somewhat is that the sorvergnity were in-fact currently in some form of consensus of de-facto sharing (loosely) of the rights. Two examples to support this assertion would be the indicative willingness of the mainland authorities to consider to allow Taiwan which is under ROC to access to some form of representative of Taipei regime to WHA in the coming May meeting , and also by consenting to the legal representative status to APEC summit late last year by ex-vice president Lian Chan of ROC as special envoy to president Ma Ying-Geou ; And also by virtue of internalization of sorvergnity as implied by th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Mr. Yang Jiechi when he commented with regards to sorvergnity in relationship to cross Straits relations (along the line he said that ) externally 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sorvergnity of China is upheld , effective and with full integrity without any compromise )

內化主權論出台

以上筆者的英文詮釋旨在解說,實際上兩岸政治實體對政治實體的關係與地位,在進入等同「內化」的格局後 ,主權保持目前的「特殊協商現狀」 (符合「胡六點」統一前的「兩岸特殊政治關係與地位」的主張),所以主權議題不必要觸及 (也認知兩個政治實體在外交上各有各受到國際社會承認的地位的事實);支持此論述的兩個實例包括去年APEC峰會大陸同意讓台灣前副總統連戰為馬英九總統的特使,代表中華台北與會;以及今年5月大陸表示會讓台灣代表以中華台北的身份出席WHA大會。這兩個實例成為慣例,顯示大陸與台灣實際上,在某個程度上開始分享「涉外」或「對外」的國際代表權利;換句話說,兩岸對內是沒有主權的議題的( 至到後階段兩岸正式融合統一的政治議題出現為止)。否則會出現主權重疊的爭議,即如上所提不必要招惹先發制人(pre-emptive)陷入主體爭議的怪現象,形成倒果為因,顛倒政治倫理的作法。

中國大陸外長楊潔箎不久前在置評兩岸關係外交休兵與台灣爭取國際空間涉及的主權課題時曾說,外交上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是不可置疑的,雖然他沒有直接評論兩岸之間的主權「內化」議題,不過,這樣的談話對內釋放的空間,與「胡六點」對台釋放的空間相提併論,「內化主權」論的出台已可預見。(另一點必須指出,唯有兩岸定調在政治實體的關係上,兩岸關係才能向前推進,達致和解,向簽定和平協議的階段挺進,否則沒有定調的兩岸現階段關係與地位,與到處飄蕩的浮萍沒有兩樣。)

有些問題是要分階段性的,船到橋頭之前的政治肩負一個使命,這個使命即做好一切必備的功夫,所謂萬事俱備,等到船到了橋頭自然直,屆時只是照單驗收,而不是一次過以清單的方式處理掉。這也符合兩岸關係是漸進式,按照進展採取階段性處理的方法。

在這裡有必要解釋「內化」的步驟,「內化」(internalization)並非為全然的內政(domestic affairs),它比較接近內務(內部事務)(internal affairs),內化的起步是與外交區隔,所以歸類為「涉外事務」, 而與「內務」一外一內,區隔兩個政治實體之間與正常國與國之間的「外交「與「內政「的差異。從這個角度解釋,整個概念與專有名詞的使用有所區隔,即可避免引起混淆。

換句話說,把它擺在兩個政治實體之間的「對外事務」是最恰當的(同時也未達到屬於內政,因為兩岸的政治關係是政治實體對政治實體,即處於「未統一的特殊階段的政治關係的定位 (如「胡六點」所言,間中的階段性個有細分)。

進一步解釋,兩岸政治實體之間的事務是「內化事務」的類別,與外交切隔,被歸類為兩個實體之間的「內務」,在兩岸在政治上完成融合統一的程序之前,以及統一議程被正式提出之前,恐怕兩岸的政治關係只能定調於此 (統一前的特殊政治關係與地位)。

從這個角度隔切入,兩岸關係兩個政治實體的互認已在「胡六點」中浮現。

一個民族國家,兩個政治實體,一個主權的兩岸並非從今天開始才有效,只是兩岸基於各自的政治意識形態的本位而加以迴避,拒絕正視歷史現實,今天,它是兩岸認清兩岸政治現實的起點,不是終點(未找不到起點,何必奢談終點?) 從兩岸於1949「分離」為兩個政治實體開始即存在的公開事實。如此觀之,兩岸兩個政治實體實際上是時光到流,回復到國共分離為兩岸政治實體演變的歷史重塑。如果說,兩岸民族造化弄人,時隔近60年才互承認同一民族的骨肉,這不是政治的意識形態從中作梗,阻隔了兩岸的和平與統一,骨肉的團聚,還是什麼!

兩岸須認清起點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兩岸政治領導人必須珍惜這個得來不易的民族和解共建和平基業的歷史契機。兩岸的政治關係一旦無法認清起點,一切有關兩岸建立政治關係的事宜都是鏡花水月,繼續在「不獨,不統及不武」的原地踏步,和平協議還是望梅止渴。

在現階段,兩岸的政治關係優先處理的是消除一切妨礙達致和平協議的絆腳石。這這些絆腳石圍繞在互認政治實體的意識形態,包括「主權」。對內而言,「主權」主是不必要的意識形態(當然對外才宣示主權與領土完整),一個問題擺在內化,或外交都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所謂內外有別。筆者要再三強調,兩岸進入互認政治定實體的框架後,「主權」並非一項議題,只有對外,外交事務上,主權的議題才存在。這就是內外有別,即使是同屬一個民族國家的兩個政治實體,在內化程序啟動後,主權仍然不是一項議題,除非兩個政治實體從內化進展到內政的進程完成了,否則談論主權誰屬,與主體性誰屬的問題,是本末因果倒置,搞亂了秩序。

換句話說,兩岸政治議程沒有必要以帥擋車,以同樣一塊啟動政治進程的石頭砸自己的腳。

以此觀之,只要兩岸互認政治實體,置於一個民族國家的框架下,和平談判即有了必備的政治條件與基礎。否則兩岸將繼續在主權意識上兜兜轉轉,永遠只停留在黑暗旅程摸索忽暗忽明的絲絲曙光。

如果說,和平協議的基礎是兩岸互認政治實體,那麼互認政治實體的前提則是對內擱置主權可能引起的疑慮。(必須提醒,主權的擱置是對內而言,對外的主權宣表與主權領土的完整性不受影響,這亦是內外有別的另一解說。)

向來兩岸在探索政治關係的定調方面,都會被主權/主體性的問題困擾,這是兩岸陷入內外都堅持國家主權論的誤區的主體導因,導致兩岸都無法跳脫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意識的框框;加上中國人的潛意識中對國家的詮釋非常嚴謹,局限了中華民族的廣義內涵,豈知廣義的中華民族超越了狹義的領土與主權意識。當然人民必須有疆土邦國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國家」,人民才能有所依據安居樂業,這不在話下;一旦把「民族兩岸」置於全球化華社的框架裡大視野的放大鏡觀,兩岸對彼此同胞宣示主權不是等於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嗎!

綜觀上述,筆者推敲簽署和平協議四步驟約莫如下:

一,進入內化框架化解主權疑慮(包括賦予台灣在國際組織的對外/涉外代表台北
的地位);
二,確認兩個政治實體構成一個民族國家(兩體一國)的事實;
三,互認兩岸政治對等的地位(互認政治實體);
四,簽署和平協議。(後簽署和平協議的跟進工作:內容包括各自協商解決現行
法律與憲法的相關跟進工作,以確定兩個政治實體及和平協議的法律根據憲政地位。)

根據馬英九的時間表,兩岸和平協議務必在馬英九總統任期於2012年屆滿之前簽署。

小結: 未來3年考驗正是兩岸領導人是以主權意識,抑或民族大愛大義擺中間,答案就在兩岸領導人的衣袖內。兩岸執政黨爭論了60年的國家主權遇上和平「與」統一的契機,是時候落幕了,並讓位給一個民族國家的兩個政治實體上位,攜手締造中華盛世不可或缺的和平基業。

後記:馬英九如何回應胡錦濤的兩岸政策性演說,關乎台灣與大陸政治關係的路線圖擬定的參與度與真誠,也考驗台灣邁向建構一個和平基礎,為長遠統一奠定基業的政治意願的可見度到那裡。筆者所見,兩岸大半年來累積的緊密善意與互信,是時候提升至一個高點,以接受兩岸政治意願的共鳴。「糢糊創意」已功成,是身退時候,兩岸真誠攤開雙手,展開政治談判的歷史時刻已屆,為了全球華社心靈的和諧,中華民族的福祉,請勿再迴避。共建和平基業的這粒球已在馬英九的腳下。

(註解:以上區隔政治實體與一般主權國家的特別名詞的使用與詮釋,是筆者參考「胡六點「的點子整合本人的點子,特為中華兩岸兩個政治實體而設計,出自筆者與本小組的創意構思。「中華兩岸」兩個政治實體併存與謀求和平與統一的案例,在政治文明史中地位特殊及極其罕有(也可能史無前例,無例可循),對世界「創造性和平「(creative peace )帶來的價值,具有崇高的示範作用,所以特別根據「出發現實」的原理構思創新一番,以與心懷中華民族的各界分享一些心得。)

分享:在兩岸關係上首次被引用的創新語詞如下;(一)主權內化論; (二)先發性主權(pre-emptive sorvergnity);(三)中華兩岸;(四)兩岸民族;(五) 創造性和平(creative peace);(六)出發現實(「重返現實,認清現實,尊重現實,出發現實「的四部曲)。歡迎關懷中華民族的朋友上剛開張的部落格交流分享www.lianganguanxi.blogspot.com。

Monday, February 2, 2009

中國政改要追求上經改步伐,面對阻力?

【2009年2月2日】
「胡六點」釋放的重要變革信息明顯不過,中國大陸的政治改革與兩岸的政治「解凍」需同步而行,不應落在大陸經濟改革的後頭,或筆者形容的雙軌制,兩手一翼經濟,一翼政治,齊頭併進,儘管這還是一個一黨專政治國的理想。

政改的號角在「胡六點」中吹起,政治改革被點明要奮力追上經濟改革,進一步分析,中共黨內反對民主化政治改革的勢力有蠢蠢卻動的跡象。最近媒體刊 登一位身居高位的領導就發出反對民主化政改的強烈信息,令人有些愕然他的強硬,鮮明與公然表達的立場。這樣標榜立場的「反動」阻力令人有些莫測高深(此人 的言論受到大陸網民的廣泛嚴厲抨擊)。

緊接著,官方新華社,中共黨校的智庫亦打破緘默,為文表達中國政治體制的改革將與經濟體制一起深化;中共黨校學者則為文形容黨內的一些專家學者為 了討好反民主勢力而淪為黨內「麻木病態」的幫手。這些勢力與專家學者甚至基於全球金融海嘯對中國影響有限的案例,而自我膨脹,「更有者乾脆得出結論,認為 中國現行政治體制就這樣挺好:挺優越,無需改革。」

(美國「新聞周刊」1月19日提前出版的文章,原題: 為什麼中國能夠良好運轉,評論說,「中國很可能是今年出現顯著增長的唯一主要經濟體,因為它是唯一打破經濟學者本書常規的國家。中國沒有像其他主要經濟體 一樣快速減速,其主要的原因在於具備的經學家通常嗤之以鼻的國家干預能力。 中国没有像其他五大經濟體一樣迅速减速。」不過,該刊物以調侃中國的語氣形容說,沒人擔心中國政府的處事能力,正如中國領導人曾說的「信心比黃金重要」, 至少眼下的中國人仍然相信他們的國家的制度。詳情登錄環球網(http://www.huanqiu.com/)

「不折騰」阻力浮現
根據觀察,經濟改革30年,現代中國面對的最嚴竣的挑戰並非經濟,反而是政治改革的議程擺在何方?(政治議程也應包括兩岸關係的政治的和解與和平 基業的奠定),攸關政治改革的課題已經豪不含糊的從之前的黨內議程擴大至兩岸民族議程的層面。馬英九的講話直接了當,誠如馬英九總統去年在紀念「六四」的 專文中所言,「自由、民主必須是兩岸的共同語言,只有自由民主才能真正促進兩岸有效對話,建立互信基礎。」

經濟改革開放30年,如果有關方面包括學術界繼續在喊: 路在何方?筆者認為這不只對中國大陸,甚至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勇氣都是一個極大的諷刺!(不是嗎?)30年是鄧公領導群倫,敢於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 腳印,今天的政治改革的挑戰已經有發光的石頭在「坐鎮」,縱然向前摸索也是一步一腳印,大陸領導人最近在應對全球金融海嘯時不是喊出信心比黃金還重要嗎? 這個信心不單純是來自經濟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社會主義在市場經濟起穩定作用與扮演有意義角色的起點,並被國際認同;顯然的,這並非社會主義在市場經濟起 重要平衡作用的唯一一個考驗,至少未來20、30年社會主義如何融入政治改革的挑戰中,形成完整的中國特色政體的重戲肉,即將要掀開序幕了。

兩岸關係的和平登陸不是單純兩岸的政治和解,也不是台灣對中國政治改革起示範作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民當家做主必須從民主,自由,人權起 步,這是普天下放諸四海皆準的價值,這才是兩岸關係和平登陸的示範。政府政黨是政治權力的代理組織,就如胡錦濤在30年改革開放的紀念講話中提醒,沒有人 能保證中共能永遠執政,可見胡錦濤的講話認同一個非常基本的事實:政黨不是永恆的,是可以被代替的。同樣的,國民黨,民進黨也一樣可以被取代。無論是以人 為本,以民為本,人民當家做主的說詞,它最終極彰顯的價值依然是「人民才是老闆」。

當然期望中共跳脫一黨專政在現有政治體系體制下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延後多時的政治改革開放的啟動有如箭在絃上,隨著「胡六點」對政經改革發出齊頭併進的「大膽」訊息,它如何被各級幹部組織有效解讀吸納,並做出應有的一致政治步伐的調整,目前尚有待觀察。

共和與公民相呼應
除了向來強調的鄉鎮層面的民主選舉代表的微型改革措施外(建立了「鄉政權」,設立了縣人大人大代表,並由公民直接選舉縣和縣以下的人大代表,筆者 主張中國應允許公民社會的代表制做為引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切入點,以符合共和主義制度引導社會組織注入民主選舉的改革開放前線。公民社會是以社會中堅層面的 知識份子專業人士的非政府組織(NGOs)組成的「社會良知」,具有引領塑造社會對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的認知與擷取,為中國的政治改革鋪設社會草根接 觸面(在一個真正奉行民主的社會裡,社會介面的公民社會是代表非政府組織跨越政黨的「社會良知」的象徵)。

在諸如中國幅員與各地源資,包括人文素質差距如此巨大的大陸型社會,隨著民眾的政治與公民意識的提高,公民社會切入面是最務實先頭改革部份;根據 了解,中國利用互聯網的便利促使地方官員必須在3天內解答各地居民提出的民生問題,是一個很好的進步,但願地方官員能正確解讀此措施的用意(不是止於奉命 行事)。然而,就如所說,中國在推行政治改革的措施,是善用「社會良知」與公民權利日益提高的社會分子,進而扮演一個非政府的管道,不只旨在疏通民意,也 能扮演監督地方政府行政的效率,提高廉潔度,可見度,及官員問責度,有助於減低大陸一些地區居民不滿地方官員施政措施不公指責,引發的暴力衝突事件的後 果,尤其是經濟風暴吹襲時期的民生問題將更趨尖銳化。

筆者在「迎接一個新文明的破繭」評論中主張大陸政府不應,也不宜扮演一個包辦式的政府,否則它將淪為單向溝通的政權,不符民主體制的監督權的行 使,致「還政於民」永遠只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理想。龐大政府組織在執行功能性任務時,其民眾的介面需要公民社會組織調解,公民社會自動填補了這個空缺與功 能。有人可能會問,那麼在公民組織出現後,政府應扮演什麼角色?筆者認為,政府應扮演素量皆佳的各項政府服務的便利提供者 (Facilitators ), 與適當監管的角色。(正如老子所說,政府的存在應被降至最低點的「於無形」,為「有為寓於無為」。它的存在不在於它的實質現象,而在於它的功能)。比喻 說,社會治安有序良好的國家,值勤站崗維持秩序的警察可能很少見,但這不等於治安不靖,事實是剛好相反;同樣的道理,政府干預市場運作越少的國家,顯示國 家社會制度已健全並上軌道,所以從國家整體常規營運而言,政府干預少是好事,當然也有例外,如目前的金融海嘯,源於美國奧巴馬總統就職儀式所說的人們的 「貪婪與不負責任」(當然他沒有提及政府政策的短視與不負責任的部份)。這也是公民社會的特質之一。

實踐公民社會時機

大陸政府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認真考慮採納公民社會的組織形態,可選擇性在一些有條件的大中型城市做為公民社會組織的先驅試點計劃,讓它在 社會層面的政治改革有所依據,與縣以下的鄉鎮選擇措施相輔相成,互相輝映;這樣的橫向的改革措施,有些類似鄉村與城市雙軌併行漸行漸近的特色,相信也是具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特有中國民情中植根茁長的滋養。

(建議:選擇性於一個期限內,分階段在大中型城市推行公民社會的試點計劃,順暢後,逐步推廣至其他中小城市,配搭鄉鎮的基層民主選舉措施的經驗, 使民主生活融入草根,要讓公民社會生根,完全獨立的非政府組織是否能被允許公開自由營運,可能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法律問題。因為筆者了解,大陸的所謂民間組 織大都是半官方的。)

既然大陸政府已跨出政治改革的初階,政改措施擴大至城市社會層面引進民主組織生態,應是時候了。當年鄧公摸過河的石頭之一,現在開始發亮的就是公 民社會,事因社會中堅份子也是經濟改革開放最大的得益社會階層,由他們去扮演社會良知,啟迪民情,民智,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任務及角色,應是回饋社會的 義務,同時扮演共和社會的催化劑,從實踐公民民主的切入試點中引導與教育草根跟上中國政治改革的發展的步伐,讓老百姓新身體驗及參與民主改革的進程,這不 啻「人民力量」的「溫和參與版」在大陸的演義! 廈門PX設廠投資污染的案例成功停建,就是一群中層知識份子與專業人士與當地民眾和政府積極溝通的結果。

這個案例與其他大陸內地類似案例雖屬零星,不啻是中國政治變革在社會層面的幾顆耀眼的星星,可見中國的政治改革與其開放,並非與30年一樣前保持 不變。問題是執政黨在現行體制下欠缺外在反對力量下,能否自動自發凝聚政治意願化為一股強大的社會動力,匯為推動社會改革的政治體系力量,而不是反之,外 界,一般民眾,及黨基層幹部對「政改計劃」都未有「知的權力」;全球金融海嘯被指望能加速中國推行政改的動力之一,畢竟那只是外在因素,執政黨應該掌握與 善用的是人民的信任,順應天命,以民意為依歸,主動,有系統,有秩序展開政改才是源頭之計,把引導政改措施化為屬於人民的政改動力,那將是人民「最佳的搭 檔」的政府;而不是被動地等待社會經濟因素驅動下,展開壓力下的改革開放,主動改革與被迫改革,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兩者差之毫米,失之千里,慎思之!

在資源分配失衡,華東沿海地區與內陸大西北各地的社會經濟條件差距如此迴異的大陸,大陸政府的經濟改革成就與應對全球金融海嘯的對策,並領頭公佈 刺激配套,受到全球媒體輿論的熱捧,及兩岸內地民眾普遍認可之際,昭示著大陸不能再延後政治改革的啟動──不能再錯失中華文明再造的黃金機遇----因為 如此匯集天時,地利,加上兩岸與內地皆人和的歷史契機,可能要等待另一個30年後才重現!

小結:2009年不僅是一個新文明的出發,也是兩岸政治關係的新的起點,以及中國政治改革的轉捩點(強國夢),三位一體,併駕齊驅,如果能達到齊頭併進的效益,筆者要引用胡錦濤的常用的一句「堅定不移,始終一致」的精神力量將照亮2009年全年改革議程上路的啟動。

中國政改要追求上經改步伐,面對阻力?

【2009年2月2日】
「胡六點」釋放的重要變革信息明顯不過,中國大陸的政治改革與兩岸的政治「解凍」需同步而行,不應落在大陸經濟改革的後頭,或筆者形容的雙軌制,兩手一翼經濟,一翼政治,齊頭併進,儘管這還是一個一黨專政治國的理想。

政改的號角在「胡六點」中吹起,政治改革被點明要奮力追上經濟改革,進一步分析,中共黨內反對民主化政治改革的勢力有蠢蠢卻動的跡象。最近媒體刊 登一位身居高位的領導就發出反對民主化政改的強烈信息,令人有些愕然他的強硬,鮮明與公然表達的立場。這樣標榜立場的「反動」阻力令人有些莫測高深(此人 的言論受到大陸網民的廣泛嚴厲抨擊)。

緊接著,官方新華社,中共黨校的智庫亦打破緘默,為文表達中國政治體制的改革將與經濟體制一起深化;中共黨校學者則為文形容黨內的一些專家學者為 了討好反民主勢力而淪為黨內「麻木病態」的幫手。這些勢力與專家學者甚至基於全球金融海嘯對中國影響有限的案例,而自我膨脹,「更有者乾脆得出結論,認為 中國現行政治體制就這樣挺好:挺優越,無需改革。」

(美國「新聞周刊」1月19日提前出版的文章,原題: 為什麼中國能夠良好運轉,評論說,「中國很可能是今年出現顯著增長的唯一主要經濟體,因為它是唯一打破經濟學者本書常規的國家。中國沒有像其他主要經濟體 一樣快速減速,其主要的原因在於具備的經學家通常嗤之以鼻的國家干預能力。 中国没有像其他五大經濟體一樣迅速减速。」不過,該刊物以調侃中國的語氣形容說,沒人擔心中國政府的處事能力,正如中國領導人曾說的「信心比黃金重要」, 至少眼下的中國人仍然相信他們的國家的制度。詳情登錄環球網(http://www.huanqiu.com/)

「不折騰」阻力浮現
根據觀察,經濟改革30年,現代中國面對的最嚴竣的挑戰並非經濟,反而是政治改革的議程擺在何方?(政治議程也應包括兩岸關係的政治的和解與和平 基業的奠定),攸關政治改革的課題已經豪不含糊的從之前的黨內議程擴大至兩岸民族議程的層面。馬英九的講話直接了當,誠如馬英九總統去年在紀念「六四」的 專文中所言,「自由、民主必須是兩岸的共同語言,只有自由民主才能真正促進兩岸有效對話,建立互信基礎。」

經濟改革開放30年,如果有關方面包括學術界繼續在喊: 路在何方?筆者認為這不只對中國大陸,甚至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勇氣都是一個極大的諷刺!(不是嗎?)30年是鄧公領導群倫,敢於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 腳印,今天的政治改革的挑戰已經有發光的石頭在「坐鎮」,縱然向前摸索也是一步一腳印,大陸領導人最近在應對全球金融海嘯時不是喊出信心比黃金還重要嗎? 這個信心不單純是來自經濟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社會主義在市場經濟起穩定作用與扮演有意義角色的起點,並被國際認同;顯然的,這並非社會主義在市場經濟起 重要平衡作用的唯一一個考驗,至少未來20、30年社會主義如何融入政治改革的挑戰中,形成完整的中國特色政體的重戲肉,即將要掀開序幕了。

兩岸關係的和平登陸不是單純兩岸的政治和解,也不是台灣對中國政治改革起示範作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民當家做主必須從民主,自由,人權起 步,這是普天下放諸四海皆準的價值,這才是兩岸關係和平登陸的示範。政府政黨是政治權力的代理組織,就如胡錦濤在30年改革開放的紀念講話中提醒,沒有人 能保證中共能永遠執政,可見胡錦濤的講話認同一個非常基本的事實:政黨不是永恆的,是可以被代替的。同樣的,國民黨,民進黨也一樣可以被取代。無論是以人 為本,以民為本,人民當家做主的說詞,它最終極彰顯的價值依然是「人民才是老闆」。

當然期望中共跳脫一黨專政在現有政治體系體制下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延後多時的政治改革開放的啟動有如箭在絃上,隨著「胡六點」對政經改革發出齊頭併進的「大膽」訊息,它如何被各級幹部組織有效解讀吸納,並做出應有的一致政治步伐的調整,目前尚有待觀察。

共和與公民相呼應
除了向來強調的鄉鎮層面的民主選舉代表的微型改革措施外(建立了「鄉政權」,設立了縣人大人大代表,並由公民直接選舉縣和縣以下的人大代表,筆者 主張中國應允許公民社會的代表制做為引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切入點,以符合共和主義制度引導社會組織注入民主選舉的改革開放前線。公民社會是以社會中堅層面的 知識份子專業人士的非政府組織(NGOs)組成的「社會良知」,具有引領塑造社會對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的認知與擷取,為中國的政治改革鋪設社會草根接 觸面(在一個真正奉行民主的社會裡,社會介面的公民社會是代表非政府組織跨越政黨的「社會良知」的象徵)。

在諸如中國幅員與各地源資,包括人文素質差距如此巨大的大陸型社會,隨著民眾的政治與公民意識的提高,公民社會切入面是最務實先頭改革部份;根據 了解,中國利用互聯網的便利促使地方官員必須在3天內解答各地居民提出的民生問題,是一個很好的進步,但願地方官員能正確解讀此措施的用意(不是止於奉命 行事)。然而,就如所說,中國在推行政治改革的措施,是善用「社會良知」與公民權利日益提高的社會分子,進而扮演一個非政府的管道,不只旨在疏通民意,也 能扮演監督地方政府行政的效率,提高廉潔度,可見度,及官員問責度,有助於減低大陸一些地區居民不滿地方官員施政措施不公指責,引發的暴力衝突事件的後 果,尤其是經濟風暴吹襲時期的民生問題將更趨尖銳化。

筆者在「迎接一個新文明的破繭」評論中主張大陸政府不應,也不宜扮演一個包辦式的政府,否則它將淪為單向溝通的政權,不符民主體制的監督權的行 使,致「還政於民」永遠只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理想。龐大政府組織在執行功能性任務時,其民眾的介面需要公民社會組織調解,公民社會自動填補了這個空缺與功 能。有人可能會問,那麼在公民組織出現後,政府應扮演什麼角色?筆者認為,政府應扮演素量皆佳的各項政府服務的便利提供者 (Facilitators ), 與適當監管的角色。(正如老子所說,政府的存在應被降至最低點的「於無形」,為「有為寓於無為」。它的存在不在於它的實質現象,而在於它的功能)。比喻 說,社會治安有序良好的國家,值勤站崗維持秩序的警察可能很少見,但這不等於治安不靖,事實是剛好相反;同樣的道理,政府干預市場運作越少的國家,顯示國 家社會制度已健全並上軌道,所以從國家整體常規營運而言,政府干預少是好事,當然也有例外,如目前的金融海嘯,源於美國奧巴馬總統就職儀式所說的人們的 「貪婪與不負責任」(當然他沒有提及政府政策的短視與不負責任的部份)。這也是公民社會的特質之一。

實踐公民社會時機

大陸政府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認真考慮採納公民社會的組織形態,可選擇性在一些有條件的大中型城市做為公民社會組織的先驅試點計劃,讓它在 社會層面的政治改革有所依據,與縣以下的鄉鎮選擇措施相輔相成,互相輝映;這樣的橫向的改革措施,有些類似鄉村與城市雙軌併行漸行漸近的特色,相信也是具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特有中國民情中植根茁長的滋養。

(建議:選擇性於一個期限內,分階段在大中型城市推行公民社會的試點計劃,順暢後,逐步推廣至其他中小城市,配搭鄉鎮的基層民主選舉措施的經驗, 使民主生活融入草根,要讓公民社會生根,完全獨立的非政府組織是否能被允許公開自由營運,可能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法律問題。因為筆者了解,大陸的所謂民間組 織大都是半官方的。)

既然大陸政府已跨出政治改革的初階,政改措施擴大至城市社會層面引進民主組織生態,應是時候了。當年鄧公摸過河的石頭之一,現在開始發亮的就是公 民社會,事因社會中堅份子也是經濟改革開放最大的得益社會階層,由他們去扮演社會良知,啟迪民情,民智,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任務及角色,應是回饋社會的 義務,同時扮演共和社會的催化劑,從實踐公民民主的切入試點中引導與教育草根跟上中國政治改革的發展的步伐,讓老百姓新身體驗及參與民主改革的進程,這不 啻「人民力量」的「溫和參與版」在大陸的演義! 廈門PX設廠投資污染的案例成功停建,就是一群中層知識份子與專業人士與當地民眾和政府積極溝通的結果。

這個案例與其他大陸內地類似案例雖屬零星,不啻是中國政治變革在社會層面的幾顆耀眼的星星,可見中國的政治改革與其開放,並非與30年一樣前保持 不變。問題是執政黨在現行體制下欠缺外在反對力量下,能否自動自發凝聚政治意願化為一股強大的社會動力,匯為推動社會改革的政治體系力量,而不是反之,外 界,一般民眾,及黨基層幹部對「政改計劃」都未有「知的權力」;全球金融海嘯被指望能加速中國推行政改的動力之一,畢竟那只是外在因素,執政黨應該掌握與 善用的是人民的信任,順應天命,以民意為依歸,主動,有系統,有秩序展開政改才是源頭之計,把引導政改措施化為屬於人民的政改動力,那將是人民「最佳的搭 檔」的政府;而不是被動地等待社會經濟因素驅動下,展開壓力下的改革開放,主動改革與被迫改革,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兩者差之毫米,失之千里,慎思之!

在資源分配失衡,華東沿海地區與內陸大西北各地的社會經濟條件差距如此迴異的大陸,大陸政府的經濟改革成就與應對全球金融海嘯的對策,並領頭公佈 刺激配套,受到全球媒體輿論的熱捧,及兩岸內地民眾普遍認可之際,昭示著大陸不能再延後政治改革的啟動──不能再錯失中華文明再造的黃金機遇----因為 如此匯集天時,地利,加上兩岸與內地皆人和的歷史契機,可能要等待另一個30年後才重現!

小結:2009年不僅是一個新文明的出發,也是兩岸政治關係的新的起點,以及中國政治改革的轉捩點(強國夢),三位一體,併駕齊驅,如果能達到齊頭併進的效益,筆者要引用胡錦濤的常用的一句「堅定不移,始終一致」的精神力量將照亮2009年全年改革議程上路的啟動。

嚴竣考驗腦筋的靈活性,捨棄「九二共識」,重新洗牌?

【2009年1月31日】
兩岸在一中議題上的詮釋出現落差並非對「一個屬於中國的國家」有矛盾,而是互信不足以承擔如此重大的原則,並暴露兩岸的對等地位尚待建立的問題。

實際上,「胡六點」對馬英九政府釋放的政治空間帶出的問題,可詮釋為技術性與兩岸互信基礎的考驗,相信自去年來,兩岸已對一中/一國的選項有融匯貫通的共識,各自表達一個政治立場只等待時間。

基本上,無論兩岸最終接受的是一中的概念,抑或同屬一個民族下的一國,都無礙兩岸「民族兩岸」的前提,如此的靈活性反而會加速消除兩岸的政治障 礙,朝向達成和平協議的中短期目標。(筆者始終認為,兩岸無法釐清及互認政治地位(政治實體),兩岸的和平協議的簽署是沒有基礎的,與望梅止渴沒有兩 樣。)

筆者要從「民族兩岸」的角度探索無論是先從一中,或權宜性從一國串連至一中的結果,去比較兩者的異同,及結果的殊途同歸。

大陸向來堅持的大前提是只要一個中國的原則,其他問題都可以通過兩岸協商謀求解決。自從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的定調開始,這個基礎原則並沒有錯,也應 是兩岸可以接受的大原則。如果台灣連中國人都不能接受,兩岸的任何協商,任何共識,任何互動與善意的累積都是徒然的。因為連「中國人」的身份都沒有共識, 統一,談判和平方式的統一已沒有任何意義。

從大陸的角度,統一的條件都可以談,只要不觸及一中的紅線。

一中各表有無觸及一中的紅線? 從大陸的角度顯然是有的。否則大陸延至今日仍然沒有在馬英九去年表述一中即是「中華民國,兩岸兩區關係特殊論」後,大陸仍然按兵不動,沒有隨之各表一中。

筆者前文已提及大陸不表一中的「憂慮」非常明顯(請參考筆者特區文章),現在再檢視這個角度,與「胡六點」的政治主張中不提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的前緣,顯示大陸始終只堅持一中原則,其他都可以談了(既使九二共識沒了,也一樣)。

對於大陸而言,兩岸的政治談判只剩一個大原則──一個中國──其他都可以談(涵意應該是其他的可以磋商,唯獨一個中國不可觸及)。

從台灣的角度,顯然台灣並無反對一中的大原則,問題是台灣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必須各表。所以,要台灣接受一中是有付帶條件的。馬英九去年下半年已付諸表述一中。台灣堅持這也是九二共識的唯一共識──一中各表──台灣只是根據共識表述一中的內涵。

筆者的前文分析「胡六點」政治內涵中提及大陸尚未能完全接受台灣要求的「對等地位」,這也是導致兩岸的思維停留在一中的議題上,陷入有些僵化的意識;換句話說,如果九二共識的內涵已經無法跟上兩岸政治關係的演變,九二共識有必要讓路。

綜觀上述,可以達到一個初步的結論,大陸堅持一中,台灣堅持各表。這就是兩岸九二共識的爭執臨界點(Point of argument) (必須指出,一中各表是概括台灣藍綠兩營的泛營政見,連陳水扁也支持)。

現在要向讀者提出的問題,一中各表是兩位一體,還是一體兩位(two in one or one in two)?所謂兩位一體是指兩個部份構成一個完整的單位,一體兩位是指一個單位由兩個部份組成;兩者不同處,是前者是由可以自行營運的部份組成,後者是原 本即組成不能分開的,分開即體解。就好像在政治裡治理權是可以分開的(政治實體就擁有治理權),國家主權卻不能分開(政治體實未必擁有主權。國家的政治實 體就一定擁有主權。這一點較早的文章已有交待)。顯然的,一中各表在政治現實中已變成一體兩位的連體嬰(任何一個部份被扯開都會導致體解);鑑此,(兩 岸)僵持不下,解除僵局的是另尋出路,唯有一併完全擱置(或繞過)九二共識。

顯然大陸堅持「一中」,台灣堅持「各表」。單簡而言,這就是兩岸目前詮釋兩岸政治關係出現的膠著點。有無另一選項,有! 如何?

「一中」與「各表」都擱置,另闢出路,這個出路就是一國,返回一國兩制乎?或接受現實的兩體一國(兩個政治實體構成一個民族國家)。前者台灣已表明不會接受,後者是台灣的屬意。

至於大陸能否接受兩體一國,至今尚未表態。未置可否。

其實,兩體一國,乾脆俐落,大陸接受兩岸對等地位,互認政治實體不會有問題(互認政治實體等於對等地位);如此,兩岸政治關係正常化的發展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歷史的障礙得以迎刃而解。

筆者所見,九二共識帶出的膠著點即在此。

小結: 如果「胡六點」迴避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馬英九迴避九二共識的一中,也是出自平衡。互有往來。有學者提出不同而合(agreed to disagree),在這個重大的原則上,似乎難以三級跳至不同而合,唯一的折衷方案是按照兩岸十六字箴言中的「擱置爭議」,然後加上筆者建議的「另尋出 路」。由「一國」權宜性情暫代「一中」,實行兩岸一線牽,打開一個新的天地,統一個圈重返一中。

只要兩岸領導人持續跳脫思維的屏障,在發展兩岸政治關係上,勇於接受開創未來的挑戰,以一個「中介線」推敲兩岸的兩體一國,兩位一體的演進,兩岸的政治分歧點必能被繞過,進而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到一個真正的全新的起點。這應該也是「胡六點」對台指導政策的新意吧!

建議:模糊空間的創意到了一個層次,就應面對現實,舉行直接政治談判,把兩岸的政治議題擺上台面,以釐清各項課題的定義,包括互認政治實體,(模 糊空間是為往後的實際談判製造創意條件,問題是兩岸認同時機已到了嗎? 沒有展開政治談判的兩岸,既使是要達成擺脫「技術上敵對」的和平協議,也是沒有基礎的,就此,筆者不禁要問,兩岸門在何方?)

Sunday, February 1, 2009

請細想,何曾有過「台獨」?

【2009年1月29日】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到目前為止(堅信以後也不會有,除非大陸放棄以和平統一台灣),都未曾有過「台獨」這門事。到今天仍然死抓「台獨」不放的台灣人,都被一對被稱為「台灣的父子」的兩位前總統騙得醉生夢死。

坦白說,這些年來,筆者關注兩岸課題在先,轉而愛烏及屋關懷起台灣的前途在後,其中緊密關注及分析台灣奇特現象前後只有幾年,尤其是最近嚴密追蹤的兩年,筆者發現到台灣好些以「愛台自戀狂」為出發點的島民,仍然活在顛倒夢想,脫離現實的情境中,久久不能自拔。

可能對於許多對台灣父子情有獨鍾執意推售「台獨意識」的台灣人,他們寧願選擇有台獨理論家之稱的林濁水的新書不要出爐,點破公開秘密──陳水扁的 假台獨面目───中看出端倪,林濁水對於所謂的陳水扁擁護台獨,極不以為然。他認為觀察陳水扁上任「總統」到現在貪污起訴的所作所為,看得出來陳水扁對於 台獨的認知其實就是工具。

對於這樣赤裸裸的「招認」,應該不是新聞,也不是新知,畢竟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情願選擇活在自己設定的世界,也不願重新調整,而活在一個無情的 現實世界裡(因為這需要極大的勇氣)。這種情愫是可以理解的。歸根究底,問題其實並不在陳水扁或更早的李登輝,問題的癥結在於一部份台灣人對這個島偏執的 情意結;台獨父子只是適時提供一個情意結的避難所而已,他們「真知灼見」可稱得上「識時務為俊傑」也!當然台獨父子為什麼明知這是一個「顛倒夢想」,還要 引導許多民眾去前繼後仆追隨,陷入不能自拔的田地,到今天陳前總統仍然從拘留所的會客中對他的死忠支持者曉以「台獨大義」,這一點筆者不要擅下判斷,留待 相關者去冷靜思考。

筆者最近的評論已提出「偽台獨」的現象,這是一個關懷台灣前途的局外人的觀察與分析,沒有即得利益,也不是兩岸關係和平與統一的利益相關者 (stake holder),只是站在全球15億中華民族一份子的筆者,關懷同種同文的台胞;得悉「偽台獨」這個字眼在大陸相當敏感,卻不知在此岸的台灣是否也有敏感 度?

普遍上,被認知台灣人對兩岸關係的立場只有維持現狀(不獨,不統,不武)或認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統一是遲早的問題,對台獨的信仰只是一個單純的理念或說烏托邦,抑或對某些政黨而言,是一個達致潛議程的權宜之術。

根據林濁水說,「陳水扁在上任總統提出『四不一沒有』,也接受『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根本是已經拋棄了台獨,為的是想在兩岸突破,以求 諾貝爾和平獎大名。」(筆者評論:是否如此則不得而知;單從這點而論,民進黨初期的兩岸路線與國民黨馬英九有類似之處;難怪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胡六點 「中願意接納民進黨的存在現實。」

再說,一個頭腦清醒,有正確政治信仰,沒有潛議程的從政者,是不會主張同文同種同宗的台灣脫離中國的,台商20多年前湧至大陸投資,撇開大陸龐大 的商業誘因不談,同種同文應該是台商的首選考慮(為什麼台資不去印度?)。今天證明了台商在大陸投下整千億美元的資金抉擇是正確無誤的。在商言商者都會那 麼想那麼抉擇,何況是從政者,難道會背棄民意,與大趨勢背道而馳嗎?

陳水扁的假台獨面具被扯開,或套台灣人的說詞,遮羞布被扯開,應是政治控訴,政治審判陳水扁的開始,受害的苦主(台獨追隨者)又如何善後呢!這個 問題比陳水扁個人的問題更嚴重,它將是台灣今後面對兩岸關係的改善,從兩岸建立長期的和平基業以至最終統一都會形成台灣背負的一個不小的解獨(毒)包袱。 (看樣子背負政治包袱的不只是大陸而已。)

這些台獨的忠誠追隨者只有兩個選擇:繼續堅定不移,罔顧現實,信仰與支持台獨;或改變初面對兩岸關係的現實,自行調整政治步伐,回歸現實,認清現實,尊重現實,出發現實,撥開雲霧見月明。

去年5月馬英九總統上台時展開的台灣民調顯示,高達80%的民眾認為馬英九任內最大的挑戰就是搞好兩岸關係,為台灣帶來最大的利益。不管受訪民眾 支不支持兩岸統一,在他們的心目中兩岸關係主宰了台灣的前途與福祉。以此論之,眾所周知,台獨是兩岸關係以外的政治選項,如果頭腦清醒,沒有潛議程,沒有 陰謀論,沒有被人誤導,憫心自問,你會繼續內耗自己寶貴與有限的精力與時間,去支持及信仰沒根的台獨嗎?

如此觀之,筆者其中一篇以局外人身份針對民進黨前途的評論中有提到,民進黨不是沒有政治前途,本土意識的政黨仍然有其政治基礎,問題在於領導人, 包括以蔡英文為首的現任黨領導層,是否願意跨出台獨意識,重新打造一個屬於台民的健全本土政黨,而不是一個繼續沿著「偽台獨「路線永無止境步向自我淪陷, 自我折騰的「圖騰」?答案幾乎一清二楚寫在壁上。

如果你(台獨死忠者)選擇越陷越深,或把它當成一個出氣筒,以名正言順推銷「賣台論」的精神缺口,那就另當別論好了,何況台灣是民主社會,況且人 總是要發發悶氣,怨氣,出去吹吹風吧,可能心情會好些。(筆者寫完這篇稿時,剛好是大年除夕傍晚,覺得也有些納悶,也要出去吹吹風,消解消解!順祝台胞牛 年如意吉祥,身心安康。)

互認政治實體,解毒兩岸「統戰」疑團

【2009年1月25日】
中國人有句老話,船到橋頭自然直(只要目標清晰,方向正確);去年來,兩岸領導人策略交鋒擦出的火花不斷,這是好事。大家目標開始清晰,方向在調準中,留 待撤除的絆腳石不只是瞄準台灣的導彈,更是妨礙兩岸萬眾一心,協力併進的「剩餘意識形態」;兩岸政治議程被擺上台,有如一場跨欄賽,沿途障礙必須一一清除 或跨越。

鑑此,台灣民眾的潛意識中最敏感的字眼莫過於「統戰」,尤其是「被統戰」的一方。一些台灣民眾仍然堅持被統戰是政治上的「俘虜」,有被收復的砭 意,處於下風(尤其對綠營);不反對與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台灣民眾有何選擇,才能化解「統戰」帶來的陰影?筆者堅認,就是把台灣的政治地位「提升」至政治 實體,與大陸「齊頭併進」(引述馬英九的用詞,符合筆者前文之一的「主權意識擺兩旁,民族大愛走中間」),如此,「統戰」併發的負面情緒自然會解毒。(同 出一轍的道理,兩岸政治實體對等關係的出爐,意味兩岸政治關係和平的定調塵埃落定,這麼一來,前路茫茫的「台獨」勢力,前相對越走越窄,最後落入死胡同, 宣告自然死亡。

嚴格而言,「統戰」也應置於兩岸關係「內化」的框架(一國或一中論)被探討,儘管它(「統戰」)是一個極其敏感的中共內務,以達致內外統合戰略目 標的議題,所以筆者要慎重聲明,只有在評論兩岸統一與「統戰」相關課題上,才會觸及「統戰」一詞,皆因「統戰」多年來散發的「潛」意識形態,對於台灣構成 負面情緒的累積,遲早都必須被面對與梳理;鑑此,筆者並非冒然提出「統戰」,事出有因,無意干預中共內務,特此聲明。)。換句話說,「統戰」有無牽涉兩岸 和平政治議程的問題值得大陸深入探討。

筆者所見,在「一國(中)論」的前提下,兩岸關係對台灣利益形成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台灣取得「對等與尊嚴」(馬英九的訴求用詞),這也是台灣 進入一中或一國框架的台灣「軟」前提。在此情況下,除非兩岸進入兩個政治實體,同一民族的「內化」框架,「對等與尊嚴」仍然是一個有待兌現的訴求;無他, 對於兩岸關係的對等論,任何一個主張,包括已被超越的「一國兩制」都無法圓滿賦予探討對等的地位,因為只有「重返現實」對具有對等地位的政治實體的互相承 認,才能達到「平起平坐」的對等資格。

「胡六點」已發出一個非常重要且積極的訊號(請參考筆者上文),如何落實則依靠兩岸領導人的智慧與大無畏的精神,順應大時代賦予領導的使命感。這是大時代領導群倫所須背負的神聖任務 (天降大任於斯人嗎?)

為何互認政治實體會消毒「統戰」的疑雲? 一旦兩個政治實體都互相承認,及互相認同對等地位(有如對等的企業伙伴關係一樣),試問,誰被統戰的問題還存在嗎?這不正是「胡六點」立意回復兩岸政治關 係至1949年時代的前提嗎?如此,相信連綠營的「台灣之父」李登輝也不會反對當年由他首創提出的兩個政治實體論(儘管是由中途晚節的老李提出,卻應驗了 鄧小平的白貓黑貓論)。

本小組倡議由兩個政治實體論伸延而出的「兩體一國」主張,可謂兩岸關係「重返現實,出發現實」的貼切寫照與兩岸政治關係協議起點的示意圖;除此, 至今兩岸仍然無法找到一個兩全其美,互補長短,雙贏互惠,最可行政治方案的出發點(請注意,「兩體一國」是出發點不是終點;找不到出發點,何來終點?)。

一來,兩個政治實體伸延而出的「兩體一國」可繞過目前階段發展兩岸政治關係出現的各個盲點,即「一中過敏症」,「統戰疑團」;二來,避開一中各表 帶出的「可能併發症:」牽動「兩國論」的神經(大陸的憂慮)。事因在此層面,大陸的顧慮正是台灣的「優勢」所在: 大陸無法預見在大陸依序完成一中各表後的「關鍵時刻」,台灣的「能信度」到那裡。這可是魚與態掌不能兼顧的問題,也是外國人所說的雞與雞旦的問題。表還是 不表?也難怪大陸真的是難以取捨也!

鑑此,筆者試圖探索,大陸在詮釋九二共識的唯一共識──一中各表後,整整10個月大陸仍然諱莫如深,緘默如故,有所保留,甚至帶過不提胡錦濤2008年3月與即將任滿的美國布什總統的認同一中各表的權利(新華網的英文新聞稿)。

筆者所見,兩岸在進入和平協議階段之前,必須解決的問題並非賦予台灣適當的國際空間與代表權,或建立軍事互信包括撤除對準台灣飛彈的議題(這兩個 議題並不複雜,大陸可以控制及就如胡錦濤所說「大陸可以安排。」);反而,兩岸關係的政策事宜的前路,並非大陸獨掌可鳴!鑑此,兩岸的互動務必提高至政策 層面的互動,才能釋放兩岸政策協商協議發放的正能量。這才是考驗兩岸領導人之處!所以它必須提升至政策層面的深層互動。

「兩會」宜功成身退

兩岸互動建立的互信能否提升至政策上的協商,正是兩岸立意要達成和平協議的考驗,兩岸不應及不宜繼續依靠民間式的「兩會」傳達政治訊息,「兩會」 的角色應屬過渡與暫時性,其功能應至兩岸建立政治共識為止,並恢復其非政府組織身份,繼續回饋民意與擔綱兩岸論壇。兩會穿針引線的圓滿,功成身退已是時 候,並逐步退出第一線的代言人,順應現在是提升兩岸關係至政府對政府的層次的時機。不管以什麼名譽,國台辦與陸委會分別代表兩岸政府,兩岸政府應名正言順 接替兩岸民族和平統一大業!

大陸表/不表?須抉擇

筆者認為擺在眼前的選擇:「表」還是「不表」有必要做出抉擇:

各表:大陸根據九二共識,完成一中各表:一中的內涵: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岸關係特殊論,非國對國,而是區對區,在內化框架,兩個獨立營運的政體 (政治實體)自然呈現。如此兩岸獨立營運的政治體實之間的關係,形成兩個政治體實構成一個國家的關係,並對內為一個共享主權,共享領土完整的共同體(請對 照馬英九去年下半年詮釋一中各表的內涵)。

不表:大陸不對一中表述:收回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收回(帶過)胡錦濤與布什一中各表的權力認同:如此,九二共識已經變成沒有共識的共識。既然一中各表一方不表,意味著一中各表面臨流產或自然死亡的嚴重後果。(兩岸回歸一國原點,重新洗牌乎?)

選擇一中不表,等於一中的內涵空洞化,變成一個沒有內涵的空殼,形同虛設;替代選擇是「一國」。一國內涵準則不必表述,放諸四海皆準,無須各表;鑑此,一國各表的問題並不存在。

鑑此,大陸不能也不應對「一中」持有模稜兩可的立場,或採取拖延的手法。如此有礙兩岸政治關係的啟動,耽誤兩岸政治談判的進展。

一個「過敏」VS一個「過慮」

前文提及,台灣對一中過敏,大陸對一中何嘗不是「過慮」(憂慮一表即淪為變相的陳水扁「一邊一國論」,是故至今未對一中表述)。兩岸的感性有相互 抵消的作用(以恢復理性),所以一中議題被中和了;雙方都應勇於面對一國的替代帶來的改變。此一改變絲豪無礙和平議程的推進,反而有助於清除兩岸面對一中 的「敏與慮」情意結。

兩岸同屬一國提供去政治化的選擇;如何撮合促使兩岸認同同屬一國,有待兩岸領導人及政府去思考。筆者的替代方案建議為:兩岸互相承認政治實體,在 一中內涵空洞化的前提下,一中各自表已自然死亡或至少孤掌難鳴(被擱置),一國順應替代。唯有把兩岸列為具有對等地位,相互承認的政治實體,並置於之前共 識的中華民族最大公約數下,「兩體一國」才能把兩岸一線牽,順理成章的復原至組成中國的一個國家。(一國=一中)。實際上,中華民族成為兩岸最大的公約數 後,演譯至此,一國與一中已是雙向皆可替換的同義詞。(筆者高度評價國台辦主任王毅最近所說,兩岸應該「共同努力、創造條件、擱置爭議、相互協商」,話中 有話,更是值得大家思考。)

鑑此,兩岸有必要從「外交休兵」處理兩岸事務,包括胡錦濤所說的「安排」台灣的國際空間要求,所帶出的「活切角」,順應「內化」,打破國家主權的 自我設限,超越雙方只能有些默契,但不能達成或簽署正式協議的局限。如此觀之,一個大時代,大格局,站在歷史創造未來的制高點,全方位探索「大中華思維」 的挑戰已降臨!

結語:至於兩岸是否俱備了「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思維與準備工夫?邁向和平協議,筆者大膽預測2009年春節後的數個月內即見真章!

後補:值得一提的是,愈來愈多的兩岸專家學者力主大陸承認台灣的政治實體地位,包括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中共重要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位副研究員安 京最近在以「兩岸要簽署什麼樣的和平協議」為題的評論中,建議大陸承認台灣為一個高度自治的政治實體。特此摘錄安京的部份評論:「目前需先規避對」中國加 台灣「這一概念進行明晰解釋,把清楚表述放到未來,承認台灣是一個高度自治的政治實體,視台灣與大陸有共同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以此展現大陸方面和平解決 台海問題,避免戰爭的誠意,給台灣以出路,最大程度地獲取台灣人民,世界人民的支持,最大程度地獲取台灣輿論,國際輿論的支持。」

兩岸互讓一步,促成和平基業

【2009年1月24日】
「胡六點」釋出前所未有的善意,是放眼為未來幾年兩岸關係發展設立指標,兩岸如果繼續從善意如流,讓流水找到自然的位置,將能開拓中華民族文明的新格局, 加速帶出一個和平統一的憧憬;筆者大膽預測,兩岸領導人以民族利益至上,結束內耗為重的視野,一個統一與民族復興的起步就在眼前成形。

去年下半年以來,兩岸關係風起雲湧,勢如破竹,兩岸當局的良性溝通建立的互信增進,應驗了民族大愛的感召下,幾十年來的人為的障礙,意識型態的阻撓,一一被破除,現在是把善意化為行動的時候了。

胡錦濤持續解放思維,製造民族和解的空間與創意,拋出未統一的過渡政治關係框架的探討,這樣的循序漸進的思路,已是兩岸政治關係的沈積後的再出 發,儘管胡六點仍然還有主次的非對等觀念情意結的摻雜,唯它離「彼此對等,尊嚴」的要求已跨前一大步,冬天幾乎已到盡頭,春天還會遠嗎!?

「三段論」改變兩岸關係

筆者分析其中一段胡錦濤的講話可謂具有歷史性意義。筆者要摘錄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大陸所教授兼所長邵宗海的論述:「一中原則」三階段論的重新調 整。以「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用以取代「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說法,具有相 當的意義。其實「胡四點」已說明:「兩岸目前尚未統一」的事實,但這次又特別點出是「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是否暗示北京可能接受一九四九年「中華 民國」當時存在的事實,實在值得台北關注。

卲先生的這段評論有畫龍點睛之妙,點出了自鄧小平把兩岸統一定調為一國兩制以來取得的突破點;因為回復至1949年兩岸關係的歷史起點,意味著大陸可能放下身段,以「對等觀」看待兩岸--承認當時存在,現在在台灣延續的「中華民國」這個政治實體。

胡錦濤的「一中原則」的三段論的重新調整出發,攸關兩岸和平「與」統一的推演與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進程,這樣的細分將能釐清進程式階段的不盡相容 的特徵與特性,解除混為一談導致的癥結,並給予空間強化和平和諧的共同價值。(有必要解釋,筆者加上「與」字顯示兩岸統一的階段論,是根據「重返現實」的 階段論推演,即先有和平才會有統一,統一是建立在和平的基前提,基礎與基業上,這與之前的和平統一的秩序有所不同;現時兩岸體制差落仍大,人文價值的差距 也有待縮小,和平和諧是初期兩岸共享的共同價值,緊隨著兩岸關係進入和平價值主導時代,其他普世價值與其中華傳統價值觀將能在一個長期和平和諧盛世營造的 氣氛環境中逐步融合之;所以,筆者主張,和平統一,應改為「和平與統一」彰顯不同階段關係與最終目標 。儘管統一漫漫長路,有必要強調,和平協議將被視為兩岸和平進程的起點。)

第一段的「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 這一點的帶頭,間接驗證了筆者上文之一的「重返現實,認清現實,尊重現實,出發現實」四階段重塑(reconfiguration) 現實的程序,顯示大陸不再一成不變咬定一國兩制的論調,轉而師法自然,畢竟兩岸僵持了60年,終於看到從「互相敵對,互不承認,以及互相承認」三段式關係 「之演變。 大陸的「醒覺」,從本質上而論,有檢討先入為主的一國兩制之妙。(筆者的特區上文之一有解釋一國兩制已被超越,不過請留意「超越」並非取代。)

大陸領導人罕有強調「尚未統一的兩岸關係「的事實,這樣的直認,在去年之前是難得一見的。胡錦濤的遺調用字把似乎有把兩岸的關係擺在平台的對等地 位上。昭示著兩岸關係不再是不對等的「中國對台灣」,合乎平等談判伙伴關係本位;筆者向來強調,「民族兩岸」的定位是來解決問題,不是製造問題的。關係上 的地位平等,非主次性,非隷屬性一旦被釐清後,歷史遺留下來的混淆誤區內的單邊觀念,將能一一被清除,甚至包括「內化論」之前的所謂「主體性」,從而撥亂 反正,還歷史一個客觀的真相,如此將能讓兩岸關係跨出踏實的第一步。

中國人是一個非重注重歷史的民族,「以史為鑑」常常掛在口頭,實際上,兩岸各自為政的史學家與政論者難以務實,中觀的梳理過去60年的兩岸關係的 千絲萬縷,正是反映了主次性,隷屬性,政治主體性,加上意識形態的左右的困境,造成兩岸難以釐清情理的糾纏。以此觀之,胡六點中的「三段論」可謂兩岸關係 開創了。理性引導感性標竿的先河,以此疏導兩岸學術論壇開創嶄新立論,勇於跳脫意識形態的桎梏,改由民族大義,大愛,超越政治藩籬,超越黨性利基,迎向民 族統一的大業,以昭大信。

從「內化」兩岸關係與相關事務的角度觀之,中國領土與主權的分裂的問題並不存在,兩岸的關係在於「內化」框架,何來領土與主權的分裂? 就如構成中國的任何兩部份體制在商討任何議題時都不必牽涉領土與主權事宜。因為領土與主權完整的問題只是對外才必須宣示(引述自中國大陸外長陳潔篪的言 論) 。換言之,「對內」領土與其主權完整並不構成問題。

鑑此,第二段的涵意是向外宣示中國的領土與主權由兩岸共享,共擁,共護。換句話說,無論對內對外中國領土主權還是完整的,並非處於分裂的狀態。

胡推敲兩體一國乎!

第三段的「而是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一段把人的時光到回流至爆發內戰的中國,使人回顧至國共內戰的後果,一個政權在大陸建立起來, 另一個政權撤退至台灣。如果引用現代人的形容詞,即是在大陸的政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台灣的是中華民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political entity (regime) based and operating from mainland China; Similarly, Republic of China----a political entity (regime) based and operating from the island of Taiwan) 。筆者正確詮釋胡錦濤的三段論,大陸勢已步入推敲具有一定敏感度的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即存現實,由此,兩個政治實體構成的一個國家(兩體一國)的景象呼之 即出了!

這裡要點出關鍵性情的一點,兩體構成的一國,是民族國家( nation state),這一點與兩德的同屬一個民族類似,不同點是兩德在完成統一之前,已是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所以,嚴格而言,兩德實際上為合併,成為一個民族國家,兩岸則是統一,有異有同。

胡錦濤拋出三段論的大氣魄與大氣概,簡直是義薄雲天,在進一步分析胡錦濤的政治內涵後,一個兩岸關係前景的描繪已看到願景。顯然胡錦濤留有餘地與 空間,因為兩岸平等夥伴關係的建立,在系列互釋善意的良性溝通中,已接近完成與確定。兩岸中短期關係的路線圖層次已鉤勒出來。筆者的觀察,胡錦濤前所未有 的使用「中性」的措詞,來形容描繪兩岸的關係。單憑這一點,就已是「胡六點」內涵特性的其中一顆耀眼的星星。(筆者建議: 兩岸在謀求和平統一道路上的探討 ,應多用中性 (符合中道思維),少用偏頗,或拗著一邊思維的措詞字眼,同時儘量避免陷入單邊意識形態的主張,如此,兩岸政治關係的路線圖將加速湧現。)

何來政治對立?胡錦濤一語道破兩岸60年前內戰延續未來的困境--政治對立(放眼達成和平協議)。胡錦濤把它詮釋為「(國共)政治對立」,意義深 長,國民黨與民進黨是政治主張不同而對立的政黨嗎!?內戰早已結束,只遺留下政治對立,政治對立是在一個內化政治框架,就如國民黨與民進黨儘管政治對立, 仍然是一個國家兩個政黨對立的問題,政治問題要回歸政治處理,尋求和平時期的文明政治解決方案。

顯然的,胡錦濤眼中兩岸領導人面對的未來共同挑戰所在--如何克服兩岸政治體系與人文價值雙差異的阻力--找出一個「中道並蓄」的融合體(或稱共同體)的初階--達成和平協議。

兩岸回歸「內化」

從胡錦濤的政治談話,大陸對兩岸關係最明顯的主張即是兩岸關係回歸「內化」框架,探討兩岸關係如何從現實出發(詳情請參考筆者上文之一的「重返現 實,正視現實,尊重現實,出發現實」)的原點。唯有出發現實,才能有效梳理兩岸過去千絲萬縷的關係。然後再出發。兩岸大三通的民對民,商對商的事務性關係 的付諸解決,顯然比政治關係的安排來得簡單,因為它基本上不涉及思維與意識形態的牽制。

總括而言,「胡六點」的思維建樹閃耀的星光至少有以下四顆:

一,首次立意重返兩岸現實--兩個政治實體的存在;跳脫以往「統戰「台灣姿態;
二 ,兩岸邁向對等觀的伙伴關係跨前一大步(叩門政治實體);突破以往主次的關係地位;
三,持續內化兩岸關係;包括把主權領土議題「內化」處理;
四,把兩岸建立和平共存共榮(達成和平協議)的目標,列為兩岸領導人中短期(至2012年胡馬任滿時)的最大政治挑戰,即把政治拉回主導兩岸關係的正軌,與經濟的雙軌制,併駕齊驅,而非以往慣性的經濟先行,先經後政,或先易後難。

結語:經過這一年來的模糊創意空間,互釋善意,增強互信,兩岸中華民族的政治關係已取得零的突破。領導人的遠見,立足於兩岸民眾包括網民從見解對立至和而不同的共識,以胡錦濤展露的自信與眼光,兩岸政治關係在2009年取得啟動點,不再是水中撈月,海市唇樓。

兩岸領導人以民族大業為重,從善如流,兩岸關係的前瞻性發展已臨界一個分水嶺: 一中不表,互讓一步,抉擇一國,進入兩體,對等尊嚴,和平奠基,統一有望。

歌詠(贈予兩岸領導人):互讓一步,海闊天空,模糊空間藏玄機,賦創意,兩岸思維泉湧,翩起舞;併火花,天地馳騁,「驚天動地」,「指天劃地」,雙劍合璧,舉世無敵,任翱翔,璀璨星光耀中華,兩岸攜手,共織一片新天地,開!

「一中」過敏,「一國」取代乎

【2009年1月11日】
中國人(尤其是大陸人)有個天性,似乎提到一中(一個中國)就馬上顯現敏感度,就知道筆者是要講一個中國的原則,關乎兩岸的和平統一,關乎兩岸中華民族的團結,關乎離別了60年的骨肉,非與一中直接掛鉤不可,所以特別敏感。

假如把改為一國(一個國家)敏感度馬上降溫,理性升起,情緒比較容易梳理,看到了許多情意結的左右,避之趨吉。

為何中國人的腦筋裡天生對「一中」如此敏感,難道是近60年來潛移默化兩岸對峙調教下得成民族的集體記憶中的DNA不行!還是中華民族集體中了媒體輿論日夜疲勞轟炸的受害者(集體中了媒體的毒) 。

人的腦筋是活的,民族統一與團結是死的,是一個移動的目標,可能千百年後中國人豁出去了,華人已成為世界標準或典範的世界公民,國籍與國界已不再 重要,因為地球只有一個,觀念應與時空轉移。別的不說,就只說中國人「性」的道德觀念,同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日本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人對「性」 的道德觀念與尺牘是否越來越開放!打個簡單的比喻,今天的鳳凰網與NOWnews對「性」的審核,特別是兩性圖像的寬鬆尺牘,遠勝於許多亞洲國家,包括筆 者來自的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正統網絡媒體不會出現暴露敏感三點圖片,連線除外)。(國家觀念的開放是否與性觀念的開放有無關連,筆者不敢妄下定論,留待社 會學家去研究。)

講講互聯網科技與全球化的互為因果,人的觀念一直在變,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的衝擊下,現在變成擁抱全球化,人們不再保守地抗拒全球化(因 為全球化不只是大勢所趨,且是生活必備的技能,溝通的工具),且設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科技生活中找尋自己的定位,然後善用全球化科技去駕馭全球化的浪 潮(ride the storm),進而把全球化轉為自己的優勢,許多科技新產品,尤其是通訊產品推除出新令人目不暇給,就是頭腦靈活的一代通過科技促進人們的創意 ;大陸的情況是一樣的,如果提問沒有全球化的資訊工藝,大陸在互聯網擴散下,網民如何推波助浪,成為中國社會加速改革開放的網上民主的力量?如何協助政府 塑造政策,包括刺探及掌握民情,知己知彼,調適政策措施,百戰不殆。

有人說,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往往落在現實後頭,兩者的落差難以平衡,電子化全球時代就是帶來如此的便利,政府不應也不能繼續以同樣的借口,耽誤,拖延改革及調整過時的政策。

閉關自守,沒有活水源頭的衝擊洗禮,沒有全球化的浪潮,中國人的觀念不會出現改變的趨勢,也不會提出改變的要求。世界已經變得很快(價值保持), 對於許多人來說,能抓住任何東西,那怕是一塊漂浮的朽木,對他而言,也是好事,總算「我找到了」(引用多年前某宗教教會宣傳其教義信者得救)。筆者不禁要 問,我們華人也好,中國人也好是否屬於懼怕改變的一群,害怕改變是來自外在難以掌控,還是來自己思維不盡相同的「骨肉相連」的兄弟,深怕他的思維比我們 強,暴露我們的落後!

人往往拒絕改變,因為深怕未知,所以拒絕,欠缺面對未知的勇氣。 假如中國人連最敏感的兩性道德觀都已開始放寬,這種開放的態度遲早未能排除政治思維的改革?當你放開胸襟,擁抱改變時,你本身就已變成改變的一部份,在科 技助長改變的世界裡,世間永恆不變的真理只有一個,就是「變」,為何有「民心求變」這一回事,因為過去30年中國變了許多,有人說翻天覆地的變,就只有政 治上的「變」有如變相的龜兔賽跑。

中國人的科技包括航天科技近年來突飛猛進,已開始征發太空,神舟七號,八號,九號會陸續而來,為何人為的意識形態還是那麼落後?也難怪,改革開放 只有30年,過去30年中國大陸各領域進步令人自豪,有目共睹,唯獨政治思維被隔離,中國還需要加把勁,以中國人渾厚的文化根據,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不 過,不可能,也不容許再蹉跎另一個30年,中國 人你們說是嗎?

民族認同為底線

言歸正傳,本文要探討斟酌的是「一國」放在中華民族的框架等同「一中」,反之脫離中華民族的框架,就未必等同一中。淺白地打個比喻說,中國人也是 華人,華人未必是中國人。因為中國人是有政治涵意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的國家嗎?民族國家原文的nation-state即由一個民族組成的國家,所以 認同中華民族是前提,才有資格組成一個稱為中國的國家,兩岸是中華民族嗎?這正是組成一個民族國家的前提。在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前提下組成的國家,當然是 「一中」,推演至此,兩岸已經進入一個民族的政治涵意。故此,一國(一個國家)並未具有政治涵意,只是互相認同同一民族,也是兩岸所能接受的中性身份。至 於統一後的「國家」的身份該如何稱呼,它仍然可通稱為「中國」,政治的稱號,或說國號如何,下文有建議。

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國」沒有政治涵意,兩岸都可接受,屬於中性,敏感度被解除,因為兩岸在斟酌一中或一國正處於尚未準備進入政治關係的階段,構 成一個政治(民族)國家的時機或許還未成熟,不過不等於兩岸非同屬一個民族(文化上地緣上同屬一個民族無法否認),這是兩回事。問題是現階段兩岸都還未找 到共同認同的民族國家的體制或稱政體。避開一中,兩岸都不必在詮釋一中的議題上吃虧,各說各話,甚至出現嚴重的分歧,導致節外生枝「兩國論」的冒現,這是 很正常的顧慮;故此,帶出一國而非一中,問題就比較簡單,因為它不涉及一中的表述。繞過上述枝節,因為兩者只是一一線之差。

其實問題並不想像中那麼複雜,只要走出舊有框框,就會海闊天空,一國比較中性,概括性強大,沒有敏感性,一中比較狹義,一國政治涵意普遍,具有兩 岸去年釋出的空間創意的自由,一中就是一中,沒有空間的靈活性,組成一國的未必是單一民族,組成一中的就必定是認同中國人標準的人; 全世界的國家主要是由民族認同組成,包括認同中華民族組成的中國,以此推論,只要符合由認同中華民族標準的人群組成的國家,就是中國,所以在此民族框架 下,詮釋一國與一中是同義詞,彼此相連。並無異議。

至今,兩岸在一中或一國的課題出現的不同訴求,可能迫使兩岸重返一國的原點(彼此都能接受一國,兩岸都可避過「一中各表」可能衍生的一些敏感的議 題,直接進入一國乾淨俐落),誠然屬於雙贏的方案,且未必是壞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積極的觀點,兩岸的對一中的分歧清晰化了,「和而不同,存異求 同」可以上路了,何樂而不為!

要解決問題首先必須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梳理問題的裡外層次,釐清表象與鑑定真相,然後才能對症下藥。兩岸關係走到今天並不容易,兩岸領導人應該 認清一中與一國的適當性。撥開雲霧見月明。在內化與中華民族最大公約數的共識下,應避免在意識形態上「折騰」自己的兄弟。一中不各表(對於大陸),一中的 政治涵意不能被接受(對於台灣),就乾脆換個角度改為一國嘛!反正兩岸的中國人不會把一國變成一個外國,結果還不是一個中國,不要再執著名號,七十二變的 孫悟空,變來變去,還是孫悟空, 萬變不離其宗,最終還是逃不過佛祖的五指山。

腦筋僵化的年代已經過去,中國人的政治靈活性,變通性的年代已降臨。否則高瞻遠矚的胡錦濤不會推出筆者類似向來主張的政經雙軌制論,一改過去經濟 先行的策略(符合筆者評論中的見解:兩岸政經應同步融合)。台灣人不接受一中原則,大陸又不要一中各表,大陸就靈活一點,把一中改為內涵一樣的一國!套一 句鄧公的老話,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不管一國一中,能統一民族的就是好名。

由衷建議:「國」與「中」的議題被超越,兩岸對一個國家達致共識後,不妨再接再厲,更進一步,把同屬一個國家的兩岸政治實體的一國(「兩體一國」 也)一線牽,定位為一個包容萬有的「大中華」的「準」政治涵意,兩個政治實互認或互不否認同屬一個中國,那不是兩全其美,雙贏互惠嗎?和平統一的願景就此 露出曙光,妙哉!稱頌吾巍巍大中華!兩岸領袖名留千古矣!

「一中各表」胎死腹中? 過渡關係另有使命

【2009年1月6日】
在胡錦濤提出兩岸過渡政治安排時,他的腦海裡可能是全球華社殷切期盼兩岸關係在伊始的2009年取得政治突破的景象,帶動兩岸在未來數年達成和平協議。

做為一個文明大國,散佈世界每個角落的海外華人華裔對文化祖國的關懷備至是中國及中國人的福報。今天中國能否實現和平進程,以致最終落實統一宿願那麼引起世界媒體的關注,反映一個獨特的現象,世上可能沒有一個國家的民族統一事業會如此成為全球的焦點。

筆者那麼說,是因為邁入21世紀,這個民族未來的20,30年「中國概念價值」在落實和平進程以致統一;中國的強國夢;及中國新文明的出發,茁 長,壯大將帶給世界一個嶄新的選擇,一個增強普世價值的抉擇。筆者所見,從2009年起計算的中國「文明變革元年」,都必須放在全球的角度衡量與分析,中 國的一舉一動不再只是華人的事,它對世界的影響、得失,各民族如何在一個無疆界的新事實中整合,不同價值的融合,即所謂的「和而不同,不同而合」,都會產 生無法評估的影響。

※ 全球華社期盼

所以,胡錦濤在2009新年獻詞中向台灣釋放的六點建議,有必要放在一個世界平台上剖析其對「和平」的涵意帶來的新的啟發,包括間接回應探討取代 「一國兩制」,為統一前的兩岸政治關係尋找框架。這個「主張」意義非凡,開始展現前瞻性的視野,試圖擺脫舊框框維思的桎梏,令全球華社引頸企盼。

兩岸關係良性進展中,胡錦濤深諳和平是有秩序,節次層次分野,缺一不能成事,必須按部就班,經過一定的進程,是雙向的,是雙贏的,是靠發自內心的 信念與價值的,尤其涉及民族團結事業,它簡直就是一項龐大考驗民族心靈與心智建設的千秋大業。因此,胡錦濤的踏出穩健的政治步伐,可謂中華民族在2009 的一份新年獻禮。

胡錦濤提出過渡政治關係框架的主張,帶出的新意可能顯示大陸領導班子已有先見之明—即使和平定調也要驗收雙贏--和平的內涵在不同的體制有不同的 詮釋。在點明放眼的目標中,胡錦濤把建立軍事互信,台灣爭取國際空間,及兩岸達致和平協議列入一覽子內相提併論,顯然的,建立軍事互信中把飛彈瞄準台灣逐 漸撤走,及適當安排台灣放眼的國際空間代表權建立的「內化」共識(一中對外)與解決方案,將帶來簽定和平協議的成果。

表面上,這是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前二部曲,實際上,筆者的見解,要邁入政治談判的階段,還有一道關口要過--雙方皆完成一各表--鑑於大陸似乎對一 中各表尚有保留的餘地,一個「過渡性質的政治關係」的安排,才順應趨勢被推出。如此解讀大陸的策略,一項過渡性的政治安排,將具有緩衝作用,並暫時迴避 「一中各表」的「兩難」,緩和來自全球華社與輿論對大陸決策構成的巨大壓力。筆者認為這應是大陸權宜及緩兵之計。( 由此帶出馬英九面臨的一個問題--大陸未有按照遊戲規則落實一中各表下--台灣當局會否照樣接受大陸過渡政治關係的建議?抑或暫時擱置大陸一中內涵的表述 的期望,以示善意?以先解決上述三項特定事宜,因為這是過渡性質的政治關係!)

深入分析,兩岸關係要正常化必須經過三道關 口的考驗(詳情參閱筆者特區上文http://www.nownews.com/project/0010/936_1.htm)。鑑此,除非台灣方面接 受區隔過渡政治關係與「一中各表」為兩回事,互不相干,否則,台灣對大陸的過渡政治關係的建議,不會全盤照收,態度應有所保留。換句話說,九二共識的「一 中各表」的原則,將受到過渡政治關係的嚴厲過慮。

這裡要交待的是,顯然的,大陸高層仍然還未對「各表一中」做出最後圓融的決策,因此未坦然表態,繼續保持糢糊的空間,類似大陸之前對「一國兩制」 的諱莫如深。其中的考量莫過於大陸付諸一表,兩岸和平統一路線的將暴露大陸的底牌 (或間接「引馬入室」) 。再者,在考慮兩岸目前的情境,一旦各表,大陸將陷於被動的地位;在戰略上,大陸應該無法接受被馬英九掌控主導權,問題出現在行動上,大陸仍然難以履行與 台灣平起平坐的承諾(即台灣所要的「兩岸對等關係」地位)。

綜觀上述,胡錦濤在此刻推出兩岸過渡政治關係框架的建議,實有應急之須,一來可緩和全球華人的施壓,讓大陸擁有更充裕的時間去部署取決如何一中各 表,抑或強行加以否決(收回「新華網」已對全世界發佈的胡錦濤與布什總統2008年3月接受兩岸一中各表的選擇權力之英文稿);所以,筆者之前的一篇評論 昭示兩岸關係正進入微妙的內化階段;二來,在兩岸和平關係的進程中,在把陣腳穩住於上述三項中短期目標的落實,舒緩大陸所承受的壓力,這裡牽引出大陸高層 內部已自覺策略協調上的吊詭--決策的行使,已跟不上兩岸關係勢如破竹的進展--所以胡錦濤適時提出過渡關係建議。

此現象反映出在馬英九一中先表後,大陸高層已處於被動的「劣勢」(優劣勢是相對的,才有互補長短的互動,故縱還擒的遊戲,對兩岸良性進程未必是壞 事)。表面上的跡象顯示,大陸已窮於招架,無法招架馬英九去年來發動的一系列兩岸凌厲攻勢,如今才被迫出鞘,提出過渡關係一招,昭示大陸處於被動位置。

※ 下大棋氣魄待補

有鑑於此,胡錦濤推出過渡「安撫」一招(至少能抵擋馬英九凌厲的攻勢),令全球媒體輿論稱頌之餘,也暴露出大陸的兩岸策略已無法應對兩岸關係進展 帶來的嚴竣思維挑戰,至少目前是如此,才會使大陸的兩岸策略制定與運作處於被動的下風。儘管兩岸以致海外媒體的輿論一致稱許胡錦濤思維新意前所未有,筆者 認為,兩岸關係演進至此,大陸應全盤檢討大陸的兩岸政策可能欠缺一個大膽,全方位思維,前瞻變革的思路引領,改以下大棋的氣魄與胸襟,迎向兩岸的和平統一 路線出現新的格局,而不是沿續舊思維的戰戰競競的敵我討伐心態,由前瞻思路取代板塊策略;從另一個積極的觀點探討,這何嘗不是大陸伸出觸鬚投石探路,因為 兩岸關係一旦邁入敏感的政治領域,將難以轉折,可能會出現兩個極端,在此眼節上,大陸的「審慎」是可以理解的,以做好充分的準備,把足以影響到兩岸良性循 環的任何風險降至最低點。從這一點探討,大陸的用心良苦應受到正面評價。

兩岸和平統一是共同目標,現在兩岸政府所做的一切都向著這個民族目標挺進,雖然統一不是兩岸關係的終點,卻是兩岸民心歸向的指標,除非兩岸能共同 描繪出一幅民族團結統一的願景與景象的路線圖,兩岸關係唯有依賴頻密的互動,增強互信機制的框架的出爐(包括六點建議中的軍事,外交,和平領域的事項), 延續現行的見機行事至到兩岸和平協議簽定後,或「提前」時機成熟時,才處理兩岸共同願景事宜。

※ 一中各表VS.一國兩制

結語: 總括而言,兩岸關係走來不易,2009年大陸推出統一前的過渡政治關係的建議,最大的目的,可能另有玄機,儘管如上文所說,大陸至今尚未正式表態她是否認 同「一中各表」,然而,根據胡錦濤改革開放30年紀念座談會的獻詞及新年的獻詞的兩項重要場合,都隻字不提九二共識的唯一共識一中各表,已露出內藏的玄 機;基於此,筆者大膽判斷,一中各表可以已「難產」,甚至「胎死腹中」的可能性不可被排除;另一方面又,如上所指,一國兩制在胡錦濤下半部的獻詞中被間接 提出探討,也意味著,兩岸過渡期的政治關係框架將為兩岸的互動帶來「策略性交鋒」,在這個關節上,「一中各表」是否仍然存在,以及一國兩制可能出現的的變 通性,又意味著兩岸關係各自主體性的短兵相接將是無可避免,為遲早必須面對的問題。「一中各表」碰撞「一國兩制」,甚至」一中原則「(復原至起碼的「一國 原則」? )已有跡可尋;所以有些評論默認,現階段的兩岸關係才真正進入上述「和而不同」的考驗,至於能否「不同而合」則先過進一關,為另一個層次及關乎兩岸未來融 合的問題,暫且不談。

從積極的觀點看待兩岸不同體制不盡相同價值的磨合,這不啻是一件好事,起碼,胡錦濤已提出過渡關係的建議,讓兩岸得以在一個框架內,認真存異求 同,或說異中求同。並從中撮合拉近彼此的差異,這遠比隔岸各說各話的作業不可同日而語。如此解讀兩岸應該不會干擾到有關方面的擔憂,會影響到兩岸近年來努 力建立起來的良性互動與互信機制吧!深切寄望兩岸不同社會的領導人,會認真探討兩岸價值觀與方法上的差異,畢竟兩岸生活在不同的社會制度與體系內至少已有 60年,只要以包容,寬大的胸襟,雙贏的標準,如實面對差異,建立經得起考驗的兩岸關係,磨合只是時間問題。

如此觀之,更上一層樓策略頻密互動擦出的第一次火花的兩岸關係,如筆者所預見果真進入微妙的「內化」階段了!而統一前過渡政治關係的建議,正應驗了筆者在大中華願景下,描繪兩岸和平統一路線圖的第一個驛站所在(重新洗牌乎?)

2009年兩岸政治談判的起點─互認政治實體

【2009年1月3日】
胡錦濤在人大委員發表「告台灣同胞書」30周年紀念的座談會上,呼籲兩岸展開和平協議談判,結束兩岸的敵對狀態,讓兩岸民眾得以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中謀求幸福的生活。

胡錦濤的談話讓人聯想到大陸已把兩岸的和平共存共榮擺在第一位,為現階段當務之急,顯示談話涵意重點是,大三通還是不足以取代填補維續了60年兩岸政治禁忌帶來的「真空」。

兩岸關係經過2008年取得的勢如破竹的進展後,顯然兩岸領導人在政治上深切覺察到沒有一個政治橋樑的關係,是隨時經不起考驗的;民對民,商對商的三通必須有一個政治依歸,否則過去3年來的兩岸取得的進展,尤其是剛剛揮別的2008年的利好勢頭將功虧一簣。

步入2009年,現階段的兩岸關係正進入一個微妙期(詳情參考李惠群特區評論),一個處理不當,有兩種可能性會發生:一,因意識形態的作祟而「怠 延」導致陷入膠著狀況,錯失2008鋪下的利好基礎;二,策略上高瞻遠矚的運籌(源自領袖的高瞻遠矚),為和平協議的談判與簽署取得一點突破。

筆者所見,現階段的兩岸關係(先不談統一)取得政治突破瓶頸的三步曲為:完成一中各表;互認政治實體;及在認同或不否認同屬一個民族的前提下,啟動和平協議的談判。

有鑑於此,兩岸沒有必要在展開政治談判之前單方設立障礙,兩岸的關係應是平等(對等)的,一旦經由一中各表,及互認政治實體後,兩岸有必要在言行 都反映兩岸關係的平等觀,否則會乖離之前的取得之共識。在「內化」關係的引導下,兩岸關係呈現動感的生命力令人欣慰,與過去隔岸喊話或「各講各話」的情景 相較,已發生本質上的變化。

兩岸關係要取得突破,進而促進開拓民族和平團結而新的格局,胡連會以來3年的進展是最佳的借鏡: 兩岸必須互認對方政治實體;根據「水」流向的本性,它自會在適宜的水位自動調適;只要沒有一方單方設下人為的障礙卡住,反而持續以開放,包容,雙向的務實 態度處理開啟政治談判之門。實際上,從兩岸「內化」的角分析,互認政治實體已是水到渠成必然與自然之能事。

所謂的三步曲為一條價值鏈,三合一,順序而成,缺一不能成事;而且都是基於內化兩岸關係的「共識」,包括台灣據力爭取的適當國際空間(胡錦濤在「告台灣同胞書」的紀念會表明會適當安排台灣力爭的國際代表權,包括讓台灣以WHA觀察員身份出席會議)。

現在的問題並不是意識形態的議題,正如胡錦濤所說,啟動和平談判,結束敵對狀態才是當務之急;兩岸沒有必要在車前擋帥,見林不見樹。可能歷史的包 袱摻雜黨性過強的單邊意識,蒙蔽了兩岸無法在見林亦見樹之間保持平衡,導致兩岸關係的處理失衡,難道經過大三通後,兩岸關係會重陷「理性不足,感(黨)性 有餘」的咀咒,提早結束兩岸的「蜜月期」不成?

除非兩岸「重返現實,正視現實,尊重現實,出發現實」,兩岸關係再次陷入膠著狀態的可能性高於取得突破,又是主體意識的情意結作祟?希望兩岸步入2009年向「兜兜轉轉,原地踏步,難以自拔」說不。

值得再提的是,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已針對一中各表完成表述。根據官方新華網的英文發稿大陸領導人胡錦濤2008年3月26日與美國布希總統通電話時 亦提及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原則。在此特地附上新華網英文原稿,引述胡錦濤向布希表示,中國向來的立場是根據「九二共識」恢復兩岸的磋商,而「九二共識」中 雙方(指兩岸)皆認同只有一個中國,不過卻同意對一個中國的內涵各自表述。(He(Hu) said it is China's consistent stand that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should restore consultation and talks on the basis of "the 1992 consensus," which sees both sides recognize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but agree to differ on its definition(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08-03/27/content_7865209.htm )(有一點耐人尋味,大陸當局至今,包括領導人仍然不願對新華網只向外發佈英文稿,對內則靜若寒蟬,未有中文版本進行解釋。)

無論如何,由此顯示大陸最高領導人最低程度已「默認」一中各表的原則,現在只待大陸加以落實 (表述) 。再說,如上所言,大陸當局事後並無否認新華網的報導。

根據慣例,如果報導出錯,或與事實不符,大陸當局必定加以否認,不會保持緘默,特別因它涉及重大敏感的兩岸關係政策議題。對於2008年下半年表 述在先的馬英九無疑是一記定心丸。鑑此,大陸的學術界與政界有必要調整步伐,避免繼續以「一國兩制」混淆視廳,應讓路予「一中各表」,給予空間讓兩岸釐清 「後」一國兩制出現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學術界應跟進大陸領導人思維的變革,因為「一中各表」仍然堅守一個中國的底線。差別是一國兩制已被超越,避免繼續 以僵化的思維解讀兩岸政治思維,應積極跟上兩岸關係的變動,改以實觀中道取角協助推進兩岸的和平進展。

筆者要借此良機重溫兩岸突破政治禁忌,邁入政治談判的三步曲如下:

一,完成一中各表;
二,互認政治實體;
三,互認或互不否認同屬一個民族。
(進入啟動政治談判階段)

2009新年伊始,謹此與兩岸及全球心懷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共勉之。

「兩岸共同體」呼應大時代

【2008年12月28日】
「中國評論」月刊10月號刊發了台灣大學張亞中教授的「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筆者有幸拜讀了旅加國際問題研究學者陸剛對張亞中的評論文章(刊於 「中國評論」月刊12月號)。筆者覺得陸剛的評論四平八穩,繞有新意,可讀性非常高,對於心懷中華民族與中國統一的全球華人,了解中國統一的邏輯思考與法 律架的認識大有裨益。

如此充分理性思考,中道,實觀分析的評論文章,將有助於提高兩岸民眾對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磨合,啟迪民智,在眾說紛紜中,讓人看到一股理性意識思潮力量的抬頭,超越單邊主義思維傾向的崛起。

筆者要針對張亞中的幾點建議及陸剛的評語提出本身的看法,希望能夠達到集思廣益的作用:

一,張教授把兩岸命運共同體看成是兩岸和平統一最理想的路徑,對此筆者與陸剛的看法一致,也完全贊同。一個在原則上,法律上,政治理念上形成的共 同體的構思,將是兩岸最終重歸統一的載體。只是在這個構思共同體先行,融合隨後的問題,或說,「載體外殼先行,內涵充實容後」之中,張亞中提出了「兩岸三 席」的新概念,主張讓「兩岸共同體」代表團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又如提倡兩岸的統一,可以從創建兩岸共同體開始,即「先建立一個總體性的法律與政治 框架」,再推進兩岸的融合與統一進程。對此,筆者也與陸剛的見解類似。

筆者要補充的是,共同體的概念在諸如歐盟體制的融合為一體化的進程上被採用。儘管歐盟成員是以國對國的基礎上進行整合與融合為一個跨越經濟的共同 體,不過歐盟成員國仍然保持國家的組成與主權,它是以經濟市場人文導向的基礎為單一的共同體,基本上,以各國為單位的成員國的國家組織與主權領土完整仍然 原封不動。依附在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體系下的防衛,外交,保安及政府的各階層組織在共同體實施通行後,仍然有效存在與運作。它的最大特徵為促成人流,物流, 資金流與資訊流的一個無疆界共同體。

當然兩者最大的不同點是兩岸非兩國,兩岸實際上為運行自如的兩個政治實體。所以,張亞中建議的這個共同體是一個催促統一架構的手法,最終的目標是 達成兩岸和平統一,所以兩者(歐盟與兩岸)原有體系,相互關係,地位,最終目標不一,其模式只能在形態上供參考,而不能實質上早照搬(基於即定政治利益與 不同民族意識,民情各異,經濟實力不一,諒歐盟最終不會變成單一國家,反而區域主義的整合,匯集的龐大市場的競爭力量到是它的策略考量。)

如此觀之,共同體從歐盟案例的經驗上,方法上的借鏡,對兩岸個案上的參照,是一個方法上切入的「權宜手段」。

回到兩岸關係,一個民族國家開啟統一進程之前的原點是什麼,基於什麼兩岸能夠互相尊重,平等甚至對等相對?兩岸必須先釐清與確定兩岸的原有關係的 基礎,否則類似「一國兩制」先入為主的問題,將繼續困擾兩岸謀求統一的出路。兩岸的法律變革必須因應政治關係的需求而與時併進,宜以「內化」事務的精神處 理。

二,兩岸稱呼(此岸台灣,彼岸大陸)宜保持現狀:以防節外生枝。關於「整個中國」和「一個中國」的提法。台灣人反對「一國兩制」,並非不承認一中 國的原則,依筆者所見,台灣人包括許多泛藍人士之所以反對一國兩制,只是要大陸尊重與認清既存事實,即在「重返現實,師法自然」的法則下,看清兩岸的現狀 尚非「一國兩制」(所以不宜把它框架化),兩岸的關係尚未擁有直接進入一中框架的前提(「一中各表」),因為它(「一國兩制」) , 試圖抄一個捷徑,即繞過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既存現實,而把兩岸納入一國兩制內,有否認現實之嫌。

換言之,儘管一中是底線,目前的實況卻是兩岸實為「有待合成(整合與融合宜併駕而行)為單一一個國體的兩體一國」(詳情參考李惠群特區專文): 意即擁有兩個政治實體的一個中國才是千真萬確,鐵一般的存在的實況(在掌政初中期尚未變節的台灣前總統李登輝,亦直認兩個政治實體的實況),所以除了「台 獨」外,台灣並未反對一中底線。

陸剛在其評論中引述中評社在轉發張亞中的建議時,在原文標題上加了「超越一國兩制」一語,使人聯想到張亞中主張用「整個中國」取代「一個中國」, 以免兩岸陷入爭執。因此相信這也是張亞中教授的意思。不過,在筆者看來,兩岸關係這一年來勢如破竹的良好進程與獲取的共識,「一國兩制」其實已被現實超越 (這是好事!難怪今年來,大陸已少提「一國兩制」,只堅持一個中國的底線)。所以,以「整個中國」代號取代「一個中國」對兩岸關係的推進,不會帶來任何實 質的意義(因為兩岸的非政治融合已啟動了),且恐怕會在稱號上混淆良好的現狀進程,維持上述兩岸公認的稱號為最管用及務實之舉 (這一部份筆者的見解與陸剛有同亦有異)。

三,和平協議優先:在現階段應是優先處理的重大事宜,是至關重要的政治工具與議程。兩岸尚未簽署和平協議之前,所有兩岸關係的相關和平統一的進程皆是學術探討,學術交流,處於概念上的學說。

筆者向來堅認,兩岸在政治地位上的關係無法互相確認之前,兩岸實質的關係不會取得真正的突破,兩岸似乎在這個關節上「有所默契」。然而,正面文章 反面看,顯然的,兩岸還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去應對這個政治關係的議題:一個確實踏入「內化」(詳情請參閱李惠群「內化」相關評論)的兩岸關係,「和 平」或「和解」的字眼稱號的問題不大,只要兩岸繼續遵守台灣與大陸的任何問題都份屬兩岸的內務(「內化」)精神,在一中原則的引導正,問題就根據兩岸共增 強的識去尋求政治方案。

四,政治談判為一中表完後續:陸剛在評論中認為,張亞中文中「試圖通過中國概念內涵富有新意的解釋,以此糾正兩岸在一個中國的表述上的內在邏輯矛 盾,卻與歷史事實有出入」。就如第二點所提,筆者的觀點是「一中各表」,為進入和平(政治)談判框架的前提,讓兩岸兩個政治實體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詮釋, 這個空間就是中華民族創新的天地。

只要不乖離一個中國的底線,兩岸都有相對的自由表達各自的政治詮釋。縱然在現實中,中華民國無法代表整體中國,大陸也一樣。政治各表無可避免會出 現重疊的現象,這是政治議題,就好像早年陷入內戰的巴勒斯坦民族陣線與哈馬斯組織一樣,各自都聲稱代表巴勒斯坦國家的情景有所類似。那倒不是問題,問題反 而為雙方是否在策略上把「一中各表」列為展開政治談判前的「緩衝」地帶(大陸尚未各表是事實),也可能或反映雙方誠意有加,政治意願不足,因而在中短期內 選擇「保持現狀」,導致兩岸政治關係「停滯不前」。(馬英九基本上今年下半年已率先完成了一中各表,大陸方面只是「認同」,可還是對此保持緘默)。(這裡 引出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兩岸是否在增強共識的基礎上,已更上一層樓對何時展開政治談判的時機達致默契?留待各界去判斷。)

打開政治禁忌

話說回頭, 對什麼是一中內涵的表態,其實是兩岸關係打開「政治禁忌」的活門前的「熱身舞」。諒大陸這方面應有其盤算,畢竟大陸應對的考量因素,衡量問題的層面,特別 是因應大陸本身的政治改革議程的拿捏所冒的風險代價錯綜複雜,加上大陸已傾巢應對蓆卷全球的經濟海嘯帶來的震撼(畢竟民生經濟課題比「漫長」的和平統一課 題來得迫緊急迫切) 。

此外,馬英九已承認台灣視大陸為其經濟生命線的指望,也給大陸帶來更大的經濟壓力(近日大陸宣佈銀行撥出1300億人民幣的特惠融資協助在大陸營 運的台灣企業渡過金融海嘯危機);可見大陸面臨質量的挑戰遠比台灣的位置來得錯綜複雜與沈重得多!(註1:根據各界媒體報導,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 統布希今年3月通電話,新華社英文稿中,胡錦濤提及「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說法。國民黨對此感到十分欣慰與肯定。可見兩岸的共識已進階一中各表。) (註2:相關認同一中各表的評論見李惠群特區「中華民族統一團結露出曙光」一文)

一國兩制被超越

五,超越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概念及方案,必須與時併進,即使是當年由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也應與時併進,時至今日,在兩岸良性溝通,互信增長 下,大陸今年來已少提一國兩制了。如果學術界民間能提出比一國兩制更好,更能被兩岸民等普遍接受的統一制度與方法,那何樂而不為!再說,一國兩制並非被取 代,只是被超越(兩者不同,後者仍然涵蓋前者)。(註3:詳情見李惠群特區評論「為何「兩體一國」超越「一國兩制」且可行?」)

時代不斷前進,時代的巨輪不會停滯不前,有時停滯不前是人的思維,尤其是領袖的政治思維必須走在時代前端引領民眾接受變革,而不是相反。就好像陸 剛所說的其中一段評語,筆者倒是覺得蠻有意思──既然當前的重點是簽署確立兩岸最低信任度的「和平協定」,那就沒有必要對許多敏感的、有爭議的問題一次性 理清楚,不如採取模糊的方法,讓後人,特別是八十年代後的「網路一代」去理清這些問題吧。他們好像特別有智慧,將像玩雜技一樣輕鬆地解決困擾前輩多年的兩 岸和平統一問題。

筆者特別喜歡陸剛最後那一句「留一些空間……讓後人,特別是八十年代後的網路一代去理清這些問題吧。他們好像特別有智慧,將像玩雜技一樣輕鬆地解 決困擾前輩多年的兩岸和平統一問題。」總之,時空如果能轉移,前人也不必站在後人的肩臂上,替他空愁悵。何況時光到流只是夢幻。我們有必要放下殘餘民族歷 史悲情後顧的負荷,改以以遠大的前瞻眼光,超越前人,創造未來,在此引述杜甫講的一句話並大膽改為:「人無千歲命,只懷百歲憂」,與兩岸心懷中華民族的同 仁共勉之。

感想:本小組以中道思維分析兩岸各界提出的兩岸關係的各項名目,發覺往往有犯下主次倒置之嫌,實際上,兩岸必須返回兩岸現狀,認清現實之後才宜提 出兩岸關係是什麼,如果無法認清與接受兩岸關係的現狀,企圖改變即成現實,或筆者斗膽的說,「以偏概全」,將無助於兩岸關係的沈積與景象的清晰化。

可喜的是,如今兩岸學術界已逐漸從單邊主義走向雙邊的中道與實觀思維,上述兩位學者的交流即是典型的案例,彰顯泱泱君子風範,「和而不同」也;此 例開了先河,理性取代情緒,實觀取代黨性,中道取代單邊,對兩岸民眾循循善誘,進而與民情磨合之,如此和諧中的謀合,中華民族偉大幸福,邁向和平統一美好 的日子離我們還會遠嗎?!

2008,中國新文明出發的元年!

【2008年12月22日】
引言:2008年果然不同凡響,中國新文明夾著剛出爐的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模式,整裝待發與普世價值觀共舞的元年,那麼快就來到!

筆者可以很肯定的說,未來20、30年是塑造中國新文明的一個成敗的過程,也是中國市場經濟帶動社會政治改革,傳統價值結合科學發展觀,從而引導普世價值觀與中華特色價值鏈進行整合平台的形成。

這個起點就從2008年12月具有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改革滿30年算起。

從一個新文明的破繭(詳文見李惠群特區)算起,2008即是中國新文明與普世價值結合的元年。無論是對中國、亞洲,還是世界文明的價值觀,這是一 個重大的日子,象徵的意義已超越表象;然而,既使中國立意低調處理歷史性的表彰,西方媒體與西方社會都不會輕易放過未來2,30年它(新文明出發)對輿 論、媒體、社會體制帶來衝擊的重要性。所以一個崛起中的中國或中華民族,它的意義已不局限中國,放眼的是未來一個大中華帶動形成的嶄新大格局,影響所致已 是無弗遠近,就好像眼下尚在蓆卷全球的金融海嘯一樣,起了示範作用。(實際上,全球金融海嘯只是 凸 顯東方價值觀的崛起,無巧不成書,適逢遇上中國市場經濟改革成功的關鍵30周年。)

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中國式市場經濟的推行初顯效果,屬於初期收成期(有如中國與東盟達致的農產品特惠關稅制「早期收成」Early Harvest的名稱一樣令人鼓舞);為了取得真正的豐收,更大挑戰應由2009年開始。中國還是需要步步為營,掌握軟硬兼施,收放自如,適中拿捏調適它 的過程。事因成敗取決於過程。

這是一個文明碰撞的轉捩點,而蓆卷全球的金融海嘯與緊隨而來的經濟衰退,適時扮演了催化劑的作用。事實擺在眼前,東風壓倒西風這句名言,開始注入 新的生命,當然凡事都不會如此順利,世間多變善變的因子到處潛伏,否則我們不會講危機中有生機,生機中當然也潛伏著順變應萬變的調子。

筆者認為中國要確保新文明的出發與塑造不會變調或轉折,最大的挑戰並非來自外在環境或變化,包括潛伏的不明朗因素,反而來自內在因素;這些組成的 元素包括中國從政經揉合的方法,找出對統一共識的共同價值觀,以及兩岸兩個政治實體正視政治磨合下產生的一統模式,這些才是成敗關鍵所在。就如中國總理溫 家寶強調的,「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並非資本主義所獨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

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為過去兩百年西方主導的普世價值觀成形及被環球接受而採取隔離或抗拒心態,以致偏離中道,失去中華文明原有的理性主義, 所謂情理皆通,情義兩全。今天的全球金融海嘯不是昨天才發生的。舉例說,美國人受鼓勵濫用未來錢消費,包括窮人通過次級信貸買屋,以及資本家在股匯期貨等 受允許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體系中過度的炒作操弄的不道德行徑,是積惡,是惡性循環的後果,違反中庸之道,違反人性的作法,以致一些先進國淪為此次金融海嘯 的禍首,卻由全世界「埋單」,受害者包括發展中國家與中國, 引發的全球衰退尚在發酵中。

先進國家政府引誘民眾在普世價值受到扭曲的情況下,破壞了普世價值鏈,暴露了西方普世價值觀公德的破產,及呼之卻出有待修補/改造依附在西方民主 體制下的價值觀 (全球金融海嘯下,民主政府出資拯救金融機構大企業已嚴重違反了自由經濟的基本信條,也是「負罪」的卸任美國布什總統,口口聲聲要維護的價值,因為他仍然 無法承認普世價值已被他扭曲。)

返回眼前中華文明的出發,近30年來中國就是拜中華固有傳統價值中的「中道」思維所賜,採納市場經濟,注入與結合中華色彩的社會主義特徵,摸著石 頭過河,可謂一步一腳印,終於殺出一條「史無前例,後有來者」的社會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模式。這該是中國人「外為中用,中為外導」的混合體政治智慧結晶的 出爐吧!

如果有人問,中國色彩的市場經濟是否證實已成功,答案是中國經濟改革的經驗是獨一無二 的,能否複製,各國民情國力不儘相同,相信全盤複製的機率不大,反而它提供了某種調適的克隆式改良基礎的空間,這可能是圍繞著中國未來學的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項目。

過去30年中國一步一腳印,「輸入」市場經濟進行未有先例的實驗,30年來的碰碰撞撞換取的成果,如今風水輪流轉,變成「輸出」具有社會主義特色 的市場經濟制模式;想必鄧小平當初推行改革開放亦未曾預測到,即使到了近年,中國當局亦從未預見全球化的格局下,中國的市場經濟會帶來如此的環球效應。由 此觀之,如果有人說,中國沒有普世價值觀這是管中窺豹,閉關自守的成見,否定了淵遠流長中華文明的自我價值。從另一個角度探索,這也是中華文明價值與普世 價值的良性碰撞吧! 在相互整合,碰碰撞撞中,怎麼會想到,中華固有價值遇上有待修補破損的普世價值,竟然是面對「加強重新打造的挑戰」。

為應對眼前的全球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的嚴竣挑戰,中國率先世界推出經濟刺激配套,讓人聯想到這是中國人破天荒領導群倫因應一項全球危機,儘管中國並非引發危機的源頭禍首,它卻顯現中華軟力量的抬頭,一個滿懷自信,果敢,以科學發展觀檢視硬道理的中國已初現眼前。

推出刺激配套可視為中國改革元年的試金石,各國競相仿傚即是最好的說項。站在歷史高點俯瞰,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自由經濟體制從未如此影響全 球的未來走向,單從這一點,「中國輸出」的價值已是洛陽紙貴。誰還敢妄自菲薄再說,符合人文科學發展觀的中華傳統價值,未具備普世價值地位?!

如是觀之,這個硬道理檢視的成敗不只關乎中國的強國夢的兌現,也關乎世界經濟新模式的探索,從而重新界定政府扮演制衡道德的角色,應對/制止自由放縱式炒作與無節制使用未來錢市場導致經濟崩潰的危機,再者這更關乎中國新文明的成敗,可謂三味一體,任重道遠矣!

這裡要提出一個問題,經過30年的摸索式改革,一步一腳印後,今後的20、30年中國的社會改革路在何方?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表象複雜的核心元素只維繫在一個詞:政治意願。

想當年,鄧小平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契而不捨,無堅不摧信念的鄧小平,以大無畏的精神落實改革開放的信念 ,當年沒有推行「進口」的自由市場經濟的改革,配搭中國民情與國情的特徵,義無反顧走上經濟改革的不歸路,今天的中國會是怎樣,沒有人會知道,也沒有人能 想像,或願意去想。

結語: 有鑑於此,中國在現階段成功改革本身的經濟後引發世人對未來中國「變身」的揣測,及給予極度關注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一個經濟改革成功的中國是否意味政治改 革的上路,即使中國是要走出一個擁有中國特色的政治體制的改革,它的成本已非局限中國,它的效應將是再造中國的全球效應了。換言之,中國的強國夢放在全球 化的大格局下檢驗,是世界影響中國,還是在未來的日子裡,中國政經模式的揉合影響著世界找尋經濟亂象中對絕對自由經濟體制模式失望中的新出路?!在此關節 上,誰影響誰,已是次要,兩者的界線開始模糊了;以社會主義指導市場經濟已經不是兌現中國強國夢那麼簡單!這個問題已經超越中國本身的政經體制的改革,而 是思維的解放,另類經濟甚至政治(儘管現住提及尚言之過早)模式的選擇,而其中思維的解放的刀口,就維繫在中國一黨專政的政治意願。問題是挺進還是保持現 狀?說真的,答案只能在中共的衣袖裡。全球金融海嘯及緊接的經濟蕭條考驗的不僅是中國的經濟智慧,也迫緊中國的政治智慧「利劍」的出鞘,中國下一步怎麼 走,舉世矚目也!

感想:30年前鄧小平不是經以身作則!在沒有前例可循的「荒野」下,摸索出一條經濟改革之道嗎?!30年後的今天,誰會如鄧公拓荒精神再造,為中 華民族終極的復興開拓中華民族的政治改革之道?!系承鄧公開創持續改革開放路線的遺志,讓中國新文明的出發開啟必備體系之革!或許這就是2008年12月 慶祝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滿30周年兼中華新文明出發元年的雋永意義。

即使從海外的觀點,中國改革開放帶出的人文社會意義及方法上的改善,可謂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個不可多得的寶貴經驗,特別是社會經濟層面領先政治改 革的作法對穩定社會基本民生的需求更是無可置疑;然而,中國的實踐的借鏡,也成為中國本身集體智慧的挑戰,因為「中國經驗」實踐帶出的集體智慧如何引導中 國走向完成終極(政治體制)之路,目前還是一個有待揭曉的迷底。

最後要引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堅定不移改革開放的政策,保持在持續開放改革中,向前挺進……。」

兩岸關係「內化」進入微妙階段

兩岸關係進入甚深微妙階段。隨著中華民國馬英九總統向大陸民眾播音,兩岸關係正步入一個非常微妙的階段。可謂一切皆備,只待東風。

中華民族的政治創意在這個關節上發揮的空間是難以想像的。近60年的兩岸隔離、分治、隔閡,在無垠創意創新的空間裡,正考驗著中華民族的集體智 慧,馬英九已勇敢的踏出象徵性的第一步,向大陸民眾廣播,下來的路怎樣走,就要看兩岸領袖的智慧與拿捏兩岸歷史性機遇所展示的功力。

根據馬英九跨海播音的媒體記錄,馬英九吸引上萬則大陸網民的貼子提問,最關心的議題是兩岸關係的進展與統一,在在應驗了大陸民眾心懷兩岸和平統一的宿願,這是一個普遍反映彼岸13億民眾關懷國家民族「心事」的寫照。

「甚深微妙法」是依境而生,世間法不是從天而降,不能單憑一方的意願行事,凡事都應正視事實,不可強加於對方,否則孤掌難鳴也! 它依附在重返自然的情境,世人是否深諳情境顯現的規律,這是老子師法自然的法則,也是佛家法不孤起的應驗。

兩岸關係尋求政治上的突破,也是如此,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結晶累積的智慧庫加上科學的前瞻,配予超越歷史的視野,東西結合,渾然天成,形成古為今 用,耀古照今,這一股思潮若能善用之,結合民眾的力量,勢將匯成古今中外新思維的結晶,助長中華民族的軟實力偉大的升華;這就是大中華放眼世界的出發與價 值的提煉。

兩岸關係的進程不只影響到全世界華人的團結,兩岸體制的融合,價值的認同,也左右了中華新文明的崛起,兩者息息相關。在一個全球的架內重新塑造世 界對中華民族的認知,進程必將引領中華新文明融入世界,世界接納中華新文明的價值,最終強化普世價值的不足(詳情見李惠群特區「一個新文明的破繭」)

讀者應該記得,不久前的四川大地震,全球海內外的華人,特別是大陸首次組成的數十萬民間救災慈善隊(NGOs),「一方有難,八方援助」風起雲湧 趕往現場救災救難,散發的中華大愛與悲天憫人的精神嗎? 中國人的大愛慈悲的精神體現首次體現在國際社會。這只是一個價值鄒型的例子。換言之,它是中國「準價值」破天荒展現在國際舞台上,西方媒體廣泛競相報導是 最好的佐證。

※ 兩岸獨欠共同價值?

兩岸關係的內化程序的啟動是中國重歸統一的第一步,不過,這個過程,兩岸是基於什麼共同價值去塑造這樣的統一願景,將影響兩岸內化的成數與內化的 速度。所謂「內化」是雙向的,是互動的,是基於共同價值的實踐與體現而進行協商,找到共同的目標,它非有共同價值的守則不可。所以,目前的內化為充其量只 可稱為「一項探索」;一項進入沒有前人的境域(uncharted territory)的拓荒。換言之,兩岸關係穩健邁向和平共存共榮及統一之道,必須以共同價值為依歸( 在現階段這還是一個很大的問號!),所以值得兩岸政治領袖省思一番。

無論如何,今年來,兩岸領導展現的新思維,新思路,已讓人窺見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兩岸領導已讓人看到他們「多些前瞻,少些後顧」的定調。這不 啻是前路的照明燈。內化的方案必定是建立在「前瞻超越後顧「的基礎上,中國人唯有持續解下歷史的包袱與渣滓,超脫歷史的悲情,才能看到美好的未來。這個美 好未來的中心思想只有四個字「民族大愛」。

只有抱著近乎宗教情操的民族大愛,擁抱中華價值,兩岸內化的步伐才能稱得上悟道,求道,及步上修道,再配以「拓荒」的勇者精神與氣魄,去開拓一個真正全新的兩岸關係(政治領航),在大海中決不迷失大方向與大目標,揚帆循著軌道前進。

套一句社會主義老話,扛起「民族大愛」的鮮明旗幟,繼續突破舊框框,勇往直前吧,兩岸民眾必定在期盼中歡呼喝采!

最後要濃縮以上的評論,贈予「民族大愛走中間,意識價值擺兩旁」。有愛就有包容,有包容就能修練價值,意識形態又算什麼!

一個審時度勢的馬英九

【2008年12月8日】
馬英九總統以「時機不宜」婉拒達賴訪台的試探,讓人充分理解到大陸對達賴的敏感度仍然未曾改變或鬆懈過。

如果有人問,難道一位出家人訪台也會敏感嗎?筆者本人對達賴作為宗教領袖崇敬有加。不過兼任政治人物就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評估達賴,因為宗教是超越政治的,如果身兼兩職,再也不能以超然的角度去評估也吃人間煙火,看不透紅塵的「政治人物」身份。

達賴選擇此時訪台必定有其政治動機,那是毫無疑問的。眼下,大陸因為法國總統堅持再會見達賴而大動肝火,可能搞到不只法國經濟受累,連歐盟也可能在此金融海嘯尚未平息之際受到大陸抵制風波的連累。

主要的問題就出在達賴還是不願接受不管是西藏還是台灣(儘管台藏問題性質不一樣不能相提並論)都是中國人的內政事務,不容外國插手,否則被視干涉內政。

此外,還有一點對大陸是相當敏感的,即是達賴身為精神領袖,在大陸而言,絕對不容許涉及政治。

有些事情是可為,有些則在適當的時候才為之。尊貴的達賴是否深諳道家的學說。

當然作為政治流亡海外的政治領袖,達賴身負雙重任務,他也有他的權力選擇與政治盤算何時訪台,至於台方接受與否那又是另一回事。

從兩岸關係進展好不容易挺進「內化」情境的觀點,達賴實在是不宜在此刻訪台。馬英九與陸委會主任賴幸媛的口徑都一致:「歡迎訪台,時機不宜」;如 果說,國民黨立委有雜音,聲稱西藏是台灣與大陸談判的籌碼,這種聲音是沒有跟進兩岸關係的演變。反面文章正面看,西藏問題與台灣課題混為一談,絕對是點出 台灣的「地雷」。

如上所言,達賴在政治上步伐的調整不如馬英九,幾十年來無論是西藏問題還是台灣問題(請注意,現在已變成兩岸問題了)都無法獲得大陸的諒解,主因 在兩個問題都不能接受被國際化。這也是法國總統難以在情理上透視大陸的情意結(當然如果你的國家處理「異議」地區的事宜,也不容外國勢方干涉,除非是受邀 請例外;如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在電話中談論「一中各表」),堅持以國際支援人權的立場屢屢做出被視為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

這是馬英九在兩岸關係「內化」後,首次針對如此敏感性的課題發表鮮明的立場,並不令筆者感到意外,反而有些小驚喜,因為他如此乾淨俐落。無論如何「內化」形成的初階應是屬於敏感期,需要額外的互相體諒,牽就與照應是不難想像的。

達賴審時度勢?

最後,佛弟子(筆者)要審時度勢,大膽向達賴剌嘛進言:放棄國際化西藏問題吧!以佛陀的無諍的言語,讓西藏安身立命於大中華!願我佛慈悲,慧光加被。

馬英九總統「輻射」西岸,兩岸關係「內化」啟動了!

【2008年12月2日】
根據台灣「今日新聞」日前的獨家報導,馬英九總統將於12月2日首次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份對大陸播音,並間接接受大陸網民的CALL IN提問。緊隨著APEC 馬英九總統的名號通過兩岸的協商正式出現在國際外交社會後,馬英九繼續「練身」,這次練身的領域,首次「跨海」以中華民國英九總統的身份在空中向大陸民眾 播音。

近期的兩岸關係取得勢如破竹的進展,令人側目,也令人喜出望外。馬英九選擇擺脫優柔寡斷,改以堅定不移,勇往直前,堅持「練身」的精神,讓他煥發 出一個全新的馬英九,一個不折不扣,名正言順來自「中華民國」的總統。近來,許多大陸網民對馬英九年中上台前後一派優柔寡斷的印象也隨之一掃而空,完全改 觀。

換句話說,兩岸關係「內化」的輪廓已開始顯現,兩岸關係建立政治橋樑可望在近期落實。

馬英九不按牌理出牌,先聲奪人,勇於一中各表,把頭臚伸出台上,筆者上文提及他採納的是近乎「顛覆思維」的策略,這樣的馬英九對兩岸關係循經按絡 後,已深諳政治突破的「竅門」源自「內化」;就如中國大陸當局一再強調「主權對外」不可磋商。大陸留給台灣的創意的空間(詳情見李惠群特區) 已交待其蹊蹺;換言之,只要把兩岸關係的協商放諸「內化「的軌道範疇內,此岸擁有一定的創意自由爭取台灣所要的「對等與尊嚴「。在現階段,兩岸關係的發展 速度維繫於馬英九是否「有所為而為之」。面對全球大環境的急速惡化,為了「保經促政」的台灣利益,馬英九還有選擇的餘地嗎?

全球金融遇上海嘯及接踵而來的經濟蕭條,給馬英九的兩岸關係進度的拿捏,相關政策與應用策略帶來很大的衝繫;慢郎中遇上急驚風,慢條斯理已不管用,馬英九必須有備無患,以「備用」的政治護航開闢兩岸「通行道」,確保台灣這艘大海中的一條船能夠乘風破浪,安渡海嘯。

中國人的危機意識中潛伏著「生機」的意識,似乎帶給馬英九做事的勇氣,與堅定不移練習勇氣的意志與毅力;這些價值依附在中華民國總統的精神,顯現 從求道,悟道,到修道的心路歷程。一個勇敢的馬英九終於看到兩岸關係的大方向,及民族的神聖使命! 經由建立內化的管道,才能協商謀求兩岸任何事務的解決方案,可能這就是馬英九兩岸之道也!

此番中華民國總統向中國大陸播音是天經地義的事嗎?兩岸網民怎麼說?兩岸網民會因此感覺到中華民族在「一中」的原則下,兩岸訊息的互通界線已開始 糢糊了嗎? 彼岸的數億網民,以致老百姓聽到中華民國總統向他們廣播,並由一位民選總統間接接受CALL IN有何感想,有何感觸?

不管馬英九的該項創舉是否事前經由兩岸協商好,還是他敢於「顛覆思維」,邁出一個「大的小步」,大時代就在馬英九的腳下,就如在筆者特區內的評論所說,只有庸才才默守成規!

義無反顧「豁出去吧」!以求道行者鋼般的毅力,勇者般擇善而固,智者的大無畏,呼應時代,大時代呼喚英雄,英雄順應大時代,持續不斷製造利好條 件,放眼與抱定遠大的目標,創造與開拓未來,兩者二合為一,英雄人物就變成大時代,英雄與時代已不分彼此,這就是「體」的先行者,「體」的條件,「體」的 氣魄。經由「禮」(累積善意,增建互信)而成形,成制,融合,最終合成一體。

既然在「兩岸特殊兩區論」的一中各表下,彼岸亦是「一中」的疆域領土,中華民國的總統向大陸民眾播音開講解答兩岸課題是遲早的問題(早好過遲)。 另一方面,既使是「中華台北馬英九總統」在國際外交社會「見光」;顯而易見,兩體一國的一中各表已浮出水面,兩岸協商的精神已不在話下,最終形成融合的機 制。明眼人一看,兩岸「內化」關係的協商 (從共識提升為協商) 的精神已建立起來。

如今,馬英九已站在中華民族悲歡離合滄桑史的轉捩點,兩岸有形,無形的隔閡,兩岸意識形態的爭議,有形的分治,無形的分歧;他能否創造歷史,創造 兩岸的未來,即在他的信念中定形,全都在一念之差。佛說念念皆善即天堂,這就是正能量,憑藉行者(拓荒者)的智慧,心念(信念),意志,毅力不斷接受考 驗,求道與拓荒二合為一,即是兩岸的「道」。

這就是馬英九總統「精神」西向輻射,兩岸關係「內化」的雋永象徵意義。

※ 回歸政治

兩岸關係快速地走向無垠創意,「思維與價值共舞建構兩岸「心」的橋樑「(詳情參閱李惠群特區);幾十年來因意識形態分歧,築起的人為藩籬/隔閡, 如今已到達政治與民間接軌,政治必須汲取草根滋養,把百姓對民族統一的心聲與民意帶進政治融合,成為構成統一理念的基礎。皆因,搭橋的工作始終都要回歸政 治的領航。

綜觀上述,兩岸關係定調在以下兩個元素:

一,互不否認

在互不否認政治實體的基礎上定調兩岸關係(這樣的定調會促使兩岸關係在中短期內處於一個相對穩定與明確的位置上,有利於兩岸共謀未來關係的正常化發展,亦有利於為兩岸和平協議的簽字鋪路;

在現階段的兩岸關係需要一個超越三通,超越經濟民間,商對商的定調。互不否認給予兩岸關係一個休息驛站,一個能沉澱沈積,看清狀況的指標。

二,內化:

如上所言,「內化」兩岸關係已不再是兩岸關係規範化與約束性的「純概念」,馬英九向西岸播音意味著兩岸關係「內化」的實踐,啟動的象徵(馬英九領 頭各表一中的後續),它不再是紙上談兵。在內化共識下確定「以兩岸內務處理一切兩岸相關事務與任何出現的課題」,包括新舊,懸而未解的問題,以及在「兩岸 內務」的規範下,對未來方向進行探索;

「互不否認」與「內化」兩個元素構成兩岸現階段關係正常化的指導守則與基礎;不過,光有守則還是不夠,仍然需要建立一個機制化的協商;也唯有如此,把兩岸多年來累積的課題逐一解決。欠缺這個機制,兩岸的互否認與內化的價值難以彰顯,及找不到一個落實點。所以──

三,設定目標:協商機制化

通過內化 (內務) 協商機制,處理台灣提出國際空間的訴求。成功協商的案例包括避免諸小國利用兩岸外交承認國的矛盾分化兩岸,導致浪費兩岸資源,避免第三國從中牟利。

協商解決兩岸分享與善用外交資源,對外建立一個中國的認知與形象,內外通達,裡表一致 (這是第一步) ;

建議:

如果陸委會與國台辦還不宜出面,馬英九政府最近不是成立一個兩岸事務小組嗎?(顧名思義「小組「為內務單位) 這個小組應予啟動,以與大陸類似的組織挑起負責兩岸兩岸溝通協商機制的任務,名正言順成為兩岸的「官對官的」小橋,在兩岸正式簽署和平協議之前,做為兩岸 政府的交叉點。一旦時機成熟,才交由具官方地位的陸委會與國台辦出面擔綱。

三,對此岸有深一層的策略意義:

兩岸高層溝通,互動放話,啟動協商的模式,除了「兩會」與國共論壇機制在發揮穿針引線的作用外,過去半年馬英九持續主動性與積極詮釋一中,對往後 兩岸高層邁向大政策性議題的探索,帶來非比尋常的影響,這已是現階段兩岸關係在一中各表下發揮的良性互動取得之「特別效果」;鑑此,馬英九有必要繼續加強 與善用這種「顛覆策略」,使兩岸現階段的關係的即定目標—建立直接的政治橋樑與簽署和平協議--從協商提升到落實的階段。另一方面,兩岸小組式的「內務單 位」,可挑起兩項相關任務,即一,為鋪路簽署和平協議與建立直接的政治橋樑,擔當先頭部隊的任務(實際上,小組獲得授予這項任務等於是認可與自我實現小組 「內化「的政治溝通地位)。

※ 政治通路循環圖

上述兩岸政治溝通平台機制化後,領袖通過媒體包括外國媒體隔岸喊話的作業勢將調整。事因兩岸關進入內化後,兩岸有必要善用及通小組進行跨海互動, 協商相關事務。並在「特定授權」下通過各自的陸委會/國台辦審核,向各自政府高層提出工作評估甚至建議,再經由兩岸政府高層通過陸委會/國台辦下達決策予 小組協商斟酌,一個兩岸政治通路循環圖即告形成。如上所言,小組是兩岸政治通路的聯繫先頭部隊,對跨海進行政治領域的溝通,必須知己知彼,在細節與微觀 上,應無所不涉,春江水暖鴨先知也!* (筆者的觀察是,兩岸領袖隔海放話與通過「兩會」互相傳達信息的形式,似乎是兩岸特殊關係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盏兩岸期待跨海建立足夠認知的 照明燈,正好反映大陸「以逸待勞」的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台灣則抓緊機會「以勞易逸」?)

必須強調,馬英九現階段的主動性是受到「諒解」下發揮的主導性角色,其中的必然性與其偶然性皆具,最重要的是它影響了兩岸關係的過程;兩岸關係發 展的過程比最終目標更重要,最終目標是和平統一,除非發生突變,否則不會改變。會生變的到是兩岸關係從「互不否認」,到「和平共存共榮」(包含和平協 議),到統一的過程如何走出一條屬於中華民族的路。既然馬英九過去半年內所行使的主動努力已對兩岸關係進程產生積極作用,產生激化作用;從此觀點,馬英九 未來採納的策略與其行動值得關注,它將大大左右兩岸關係發展的過程,精彩之處莫過於此!

有鑑於此,筆者認為,馬英九必須適當拿捏他的策略,抓緊機遇,順勢而上,以「攻」為上策。只要馬英九心懷中華大地與民族大義,堅定不乖離一個中國的底線,他的空間就是他的創意。

兩岸通過務實的「兩會」與國共平台進行「對等協商」,是立於共識與良性溝通互信的基礎上,好不容易才把兩岸關係內務化,這個全新的起點必須好好珍惜,明確定調後,已具備挺進的初階。

鑑此,兩岸關係定調於「互不否認」與「內化」基礎上應被善用與最大化,以共謀兩岸關係在此基礎上繼續與時併進,繼續向上向善,使兩岸關係在中短期取得更大的增值。

有一點非常重要,世間上任何事物的關係都非一成不變的,否則「法」不會仗境而生。兩岸關係的進展不能長期立於一個點上,停滯不前,兩個政治實體必 須設法在兩岸氣氛最佳,人氣最旺的時機,突破一點,帶動全面,舉步邁向兌現對世代子孫的承諾──和平統一;過去李登輝時代兩岸關係遭遇的變調變質,是最好 的說明,否則陳水扁也沒有機會去繼承「偽台獨」的路線展開偷襲,盡其破壞兩岸關係的能事。

※ 好景不常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正值中國崛起,適逢全球金融經濟陷入危機,大中華氣慨義薄雲天,兩岸關係融冰,春暖,花開之際,全世界聚焦都投向中華民族時, 慎防蟄伏的敵人在暗,我在明,不怕一萬,只怕萬一:面對來自內外潛伏的破壞力量,兩岸不能滿招損,不宜掉以輕心。花是開了(好好訶護花蕊);結不結成果, 目前還言之過早。兩岸必須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充份把握歷史的機遇。所謂歷史的契機,即是來之不易,失去才來惋惜,已豪無意義可言。

祝願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大陸播音成功,早日促成兩岸政治橋樑的建立,開放兩岸民間網絡媒體溝通,把握時機的湧現,就在當下! 老子說得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筆者贈予「互不否認,內化兩岸,以民為本,健步挺進」


後記:今年下半年,為對兩岸關係取得良好勢頭的發展有更深入的了解,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李惠群特區內的另兩則分析文章,即「感性統一,顛覆思 維」,與「內化兩岸關係的省思」,三則文章順序閱讀,加上前幾則關於馬英九詮釋兩岸特殊關係論,將有助於掌握兩岸政治互動輪廓,並對於兩岸可預見將來的發 展,約略看到一些蛛絲馬跡,從中窺見馬英九心繫台灣(中華民國) 主體性的情意結,堅持台灣獲得對等與尊嚴對待的「執著」並未白費。馬英九請善用您的舞台!

「內化」兩岸關係的省思

【2008年11月24日】
今年來,所有跡象顯示,兩岸關係融冰,春暖之後,花開季節已降臨,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將在「可預見的未來」成為事實。

從兩岸同意談判世界衛生大會(WHA)的台灣觀察員代表,在秘魯召開的亞太組織經合峰會(APEC) 首度出現「馬英九總統」頭銜與相片,顯示北京採務實靈活策略應對兩岸國際關係。這與北京跳脫單一政治實體的範疇,迎接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現狀關係密切。

過去三個月馬英九積極詮釋兩岸關係的凌厲攻勢,使到大陸感覺有些窮於應付。馬英九把兩岸關係的詮釋搬上國際輿論,製造外交休兵的訴求,迫使大陸不得不在適當的外交空間上騰出適當的位置,以紓解台灣推出兩岸關係「特殊論」帶來的壓力。

從WHA到APEC這類國際組織的代表權,北京的讓步不只使到馬英九有功而返,在政治上能向台灣民眾交待,特別是所謂的深綠派,包括在野民進黨的外圍支持者。

北京的外交/國際休兵展現的「讓步姿態」對台灣的「對等與尊嚴」的兩岸關係的訴求,攸關兩岸關係在達成政治和解之的前提,並有助於袪除台灣被矮化心態,對兌現馬英九不久提出的兩岸將締結和平協議的期票,的確有收取鋪路的效用。

(另一方面,民進黨黨員及支持者在陳雲林最近歷史性訪台展開的大規模街頭暴力示威,在一定程度上恰好反映民進黨洞察兩岸關係即將取得重要突破而做 出歇斯底里的反應;所以民進黨不惜煽動支持者展開「失控」的暴力場面。不過仍然無法阻擋民進黨深知的「大勢已去」,因為兩岸關係近期呈現勢如破竹之勇 態。)

北京採取「中道」策略應對台北的國際外交爭取一席代表的訴求。字裡行間洩露出北京向來重申的對外主權的緊抓,已把兩岸外交休兵歸類為現有兩個活生生實體的內部事務(內化)。北京的這個靈活變通的取向,對往後兩岸關係呈現了「活門」解決各項問題的意義非比尋常。

就如不久前,中國大陸外長陳潔箎斬釘截鐵指出,對外的國家主權性不可磋商。由此伸延,及從兩岸談判WHA台灣的代表權與APEC台灣取得代表一席 議題而論,實際上台灣已找到「反正台灣不搞」「獨立」,則一切好談的「定位空間」。腳踏實地、寧拙勿巧仍適用於兩岸關係。準此,「迂迴經由北京,系通往世 界的捷徑」。(後半段引述自台灣中國時報評論)

這也符合兩岸關係是大中華的內務原則,既然是內務,台灣當局就沒有必要大費周章往外兜圈子,浪費寶貴資源,如以往通過小國施壓爭取外交地位。

有關APEC「馬英九總統」被擺上桌在國際社會見光,對於台灣應是莫大的鼓舞,連代表「馬英九總統」與會的連戰「前副總統」的名銜也被「承認」。光從這一點,兩岸的兩個政治實體的對等關係實際上已被默認執行。換言之,馬英九的「對等與尊嚴」訴求已間接被驗收。

今年來,兩岸關係的高層隔岸良性互動持續互放善意,已有磨合的跡象;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兩個政治實體最起碼的「互不否認」,塵埃落定,只欠擺上台面。

(筆者認為,互不否認政治實體是「默契的共識」 (implicit understanding) 不需要明文協議 (explicitly binding) 。一旦政治協商的機制啟動(亮起綠燈),談判的程序進入狀況,互不否認的情境已自動進入;除非雙方多此一舉,明文規定「互不否認」列為必須核準的前提,否 則雙方一旦進入談判,借用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所形容的「輕舟已過萬重山」也。此外,「互不否認」沒有附帶障礙,屬於中性,反而「互相承認」是設有路障的 「敏感」政治議題。)

台灣經由兩岸「內務」途徑展開務實協商,取得一定的國際空間及代表性,對於兩岸多年來僵持不下的意識形態的問題顯然迎刃而解,這的確是自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後,導致十多年來兩岸陷入膠著,一度劍拔弩張狀態以來,兩岸關係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令海內外華人倍感雀躍。

花開季節終降臨
台北「圍陳」事件的擴散,回頭再看WHA與APEC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意境,兩岸關係要重返正軌是經得起考驗的,經得起波折的互信才能增上緣,不經一番寒風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呢!

後記:兩岸關係進入「內化」時機,巧遇全球金融海嘯,及接踵而來的全球經濟危機/蕭條。中國在金融領域的實質崛起,正逢其時;在本屆APEC峰會 上討論世界金融體系的改革,配合各國紛紛推出的經濟刺激配套,或許卸任美國布什總統向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告別時,有些懷舊傷感,因為美國就要讓位給「信心 滿滿,有主見,有主張」的中國,等同把未來兩年的焦點放在中國如何引領群雄──拉動內需振興全球──一個內外都主張和平和諧,共存共榮的中國,如何把它的 政治理念擴大至經濟領域。

「和平內化兩岸關係,引領全球安渡蕭條」。兩者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干,不過非洲蝴蝶效應的比喻,兩者成功落實背後的模式與價值,都可一線牽;在兩 岸關係處於全新階段,順應一個和平中崛起的中國政經模式所起的示範演義,從全球宏觀角度,真正受到考驗的反而是中國!台灣與全世界都一樣是看官!考驗也 好,挑戰也好,機遇也好, 即使是危機,主角是中國人,舞台是屬於中國人的。

再補上一句,這是中國人的舞台,你自認是中國人嗎?

感性統一與顛覆思維

【2008年11月22日】
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兩岸統一的呼喚,充滿中國人的感性訴求。可謂感性十足,思維「顛覆」。其實這是名義上統一的先聲。中國人有禮有體,是先有禮還是先有體!值得玩味;把兩岸課題擺在中國傳統價值的框架內,置於一個全球化進程的架構,統一似乎有「禮」,唯獨無「體」。

兩岸統一必備的價值體系認知了嗎?兩岸不是早已熟透「和而不同」的價值嗎!佛法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述說的卻是與孔子兩千多年前的主張同出一轍的道理,難道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孔子學說再次興邦強國的時機,兩岸從政者無法洞悉儒家學說照耀兩岸民族重歸統一之道嗎?

古代中國社會是禮儀之邦,今日的兩岸社會要延續孔子的精隨即應從此起步。

從孔子開始,儒家就非常重視「禮」與「和」的關係,《論語》中已經明確道出兩者的關係,即所謂「禮之用,和為貴」其中又將「仁」引入「禮」,建立了「仁禮」統一的倫理模式。

後來孟子顯然發揚了孔子的這種思想,他進而將「禮」內化為人性四端之一。將孔子的仁禮統一的倫理模式轉化為「以仁化禮」,「禮融於仁」的「內聖」 路線,從而完全將外在的禮儀規範內化為人的道德修養(以上兩段節錄自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師段江波的「先秦儒家「禮論」的現代詮釋及其意義「專文,為 「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一書的部份內容)。

綜觀兩岸近年來的頻密良性互動,非官方平台的建構與發揮效用,「禮」,「仁」及「和」形影相隨,兩岸關係以「和」為主軸價值的進程已定調;四項涵 蓋大三通各領域的合作協議的簽署,意味著民間,經濟,商業,交通,貨運,物流,衛生,通訊的協商合作已不再是瓶頸,一旦大三通全面啟動,兩岸焦點自然會集 焦於政治層面。這是遲早的問題(早好過遲)。由此鉤勒出,兩岸關係即將邁進「體」的關鍵階段。

以此觀之,兩岸關係的進程,將順序從「禮」(「一中」定調及各表空間),「仁」(互釋善意建立互信),「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進一步提升 至最具挑戰性的「體」(政策主導與兩岸關係系統化及體制化)的層面。這個層面的突破需要思維的「顛覆」。所謂思維的顛覆在兩岸關係的情境上是指非一般的特 性,這與馬英九較早前形容兩岸關係特殊性一樣;如果兩岸關係的特殊性涵蓋非一般的情境(extraordinary /exceptional scenario),那麼其特殊的情境即需要特殊的手法應對。所謂特殊情狀需要特殊手法,就是兩岸關係不宜墨守成規,須突破框框:「應對非常時期,應用非 常手法」,符合以上「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的睿智。

吳敦義感性呼喚兩岸兩情相悅,假以時日,統一又何妨!是發乎儒家思想的仁愛本性,即從人之性情來論證「禮」的存在的合理性,充滿人性的光輝及人本思想,「發乎情,止乎禮」,而闡述「禮「的目標在於追述和諧,又何曾不是影射了當時社會動亂分裂的現實。

依筆者的看法,儒家思想的有禮有體,獨缺其一不完整,兩岸關係的人本,人性思想價值已初步具備,良性互動亦上路,非正式平台已建構(包括兩會的 「江陳二會」及國共論壇);如今兩岸關係經過陳雲林訪台一些民間強烈反彈的考驗後,從正面與積極角度評估,顯示兩岸關係的和平進程是經得起考驗的。兩岸和 平共存共榮的關係(「和平共存」是胡錦濤提出的;「和平共榮」是馬英九的呼應。相關詳文見李惠群特區http: //www.nownews.com/project/0010/936_1.htm),已是此階段兩岸關係挺進的必經之道(驛站)。

兩岸領袖互相肯定對岸的善意與持續良性溝通,釋放正能量充斥海峽兩岸社會,踏踏實實「擱置爭議,共謀雙贏」共識,將能一步引導及帶動兩岸民眾聞風 起舞(特別是網民),把兩岸營造良好感覺的氣氛擴散至草根百姓,進而拉近兩岸政治意願的差距。兩岸網民口徑向外,要嗆的是偽台獨分子(必須注意,要嗆的是 他們的思想,不是與他們的人為敵)。

感性呼喚,需要的是思維的顛覆作後援。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兩岸政治主體性思維有必要讓步給兩岸政治融合「體「,從單邊論過渡至雙邊論詮釋一個中 國(相關詳文見李惠群特區),常規與守舊的思維是要來突破,是要來摒棄的,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日新才能又新。如今一個融合兩岸的「體「(載體)即能順勢 而上,由此,一個「有禮,有體,有仁,有和」,的大中華載體不是已經展現在全球華人的眼前了嗎!「融合體」涵蓋傳統與普世價值鏈,把有禮有體內化為 「仁」,外化為國家與民族沐浴在一片祥和瑞氣之中。

復興儒家思想菁華中的兩岸核心倫理政論,方法與切入必須與時併進,才能古為今用,耀古照今。

汪洋中的一艘破船!

【2008年11月17日】
偽台獨氣勢兵敗如山倒,民進黨已無法自救了嗎?

隨著陳水扁被收押後,偽台獨的精神領袖已被拉下神台成為名符其實吃人間煙火的凡人一個,精神的光環不再,偽台獨的真面目暴露無餘。

偽台獨新陳代謝的第二位精神領袖,與金錢政治脫離不了關係,現在只有自認為被邊緣化的土民會為陳前總統衝鋒陷陣。連民進黨的各級議員都不再「義正嚴詞」挺扁,只在枝節抨擊陳水扁被聲押後戴上手拷的小動作,包括不明就理,不知所謂的前副總統呂秀蓮。

經過一輪歇斯底里的暴力圍陳事件後,看樣子,無法與陳水扁切割,由暴力小英領導的民進黨,已元氣大傷。筆者曾建議陳水扁被爆出涉及海外洗錢的醜聞 後,民進黨洗心革面,為清除黨內的瘀血,第一步即與陳水扁切割,各級黨員要卧薪嘗膽;可惜民進黨作為一個曾經執政的在野黨仍然執迷不悟,相信競選鬥爭。

一個人最要害的是不知身在何處,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與鬥爭的目標。政黨與組織也是一樣,時間到了不能從善如流,只有急流勇退,否則會被大時代淘汰。

過去數月國民黨二次輪替上台前後,觀察民進黨的所做所為所言,還是依然故我,包括暴力小英的再見街頭的放話,民進黨各層領導,下至市議員,立委, 上至主席玩民主遊戲,卻不遵守民主法治的游戲法則,敢做不敢當,敢為不敢認,民進黨的領導素質出狀況暴露的眾生相,左看左看都不像是個曾經風光兩屆8年的 前執政黨。

民進黨的現狀宛如汪洋中的一一艘破船(沉沒的速度由船上的人包括舵手掌握。本來,精神領袖棄船後,民進黨由形象清新的蔡英文接棒,前路仿佛突現一道光芒,讓人錯覺民進黨失去政權後,終於韜光養晦,迎來改革的希望,可是事實證明它又是一場夢幻泡影。)

一艘正在沉沒的破船,對於船上的人而言不管是船員,乘客還是舵手副手等,眼前最大的切身問題不再是方向目標,方向目標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求生求存;試問如果你在船上你會在乎船去那裡嗎,難道最重要的不是確保在破船沉沒海底之前,自己能夠活命自救嗎?

失去智慧,迷失方向,無法冷靜下來的組織還是個人面對危機時,有如一個亡命之徒,在森林中狂奔,掉進池沼中一樣,失去了冷靜智慧,只會拚命掙扎。 常識告訴我們,掉進池沼的人犯下最大的致命錯誤就是拚命胡亂掙扎。只有打橫身驅,保持冷靜,千萬不可胡亂無序掙扎擺動身驅,如此才能拉長往下沈的時速,與 此同時,等待求兵或者時機到來。

可能這就是民進黨這個只會動不會靜,不知沈積沉澱反思為何物的政黨動物,學不會靜觀其變化,過去數月的一味亂搞蠻幹與前精神領袖假借偽台獨幌子的行為有何兩樣。所以民進黨與陳水扁切割只是假象。這與偽台獨的假象一時無兩。

老實說,台灣一些民眾可能不會理解,過去8年在民進黨掌政時間,台灣的政治政壇被搞到一片烏煙瘴氣,台灣最寶貴的軟資產與價值──民主與法治── 停滯不前。很多台灣民眾特別是民進黨的支持者,已分不清什麼是民主,什麼是法治,什麼是和平合法的示威,什麼是政治暴民文化,許多民眾被煽動,假借民主之 名踩踏民主之實,令全球華人社會為之痛心。

難道再也分不清兩岸關係的主軸價值/民主,法治,自由,人權,中道,和諧(這個價值鏈至少為首的四個寄望在台灣民主植根開花結果)。說穿了,本土意識被偽台獨分子勢力騎劫而不知,或知而不覺。

從兩岸關係和平進程而言,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哀。皆因,兩岸的最終和平統一,台灣的民主法治,特別是三權之一的司法被街頭群眾勢力扭曲,台灣在兩岸關係和平進程軟實力價值的建構上,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那些迷糊的民眾應趁早看清兩岸和平互動格局的主鈾,最少與政治瘀血劃清界線,讓台灣政壇儘速清本還原,重回民主法治的正軌,恢復台灣最寶貴價值的 光芒,減少社會與政治亂象,發揮民主價值的正能量,珍惜台灣的體制吧!讓它發光發亮,繼續成熟發展,更上層樓,為未來兩岸的大中華體制打下一個永固的價值 基礎。

在此要引述台灣中國時報11月12日的社論的標題與結語供參考──貪污犯或政治犯,請讓司法講話(標題);扁案的訴訟程序還會拖很久,既然是司法安件,就只有司法有權說話,這是台灣邁入民主法治的第一課。

淺談一中各表,共表與互表

【2008年11月10日】
最近有評論提出把一中各表,改進為一中共表,或一中互表;從字面解釋,一中各表屬於單向的表述,對對方並無約束性,對方只有道德上的義務性去取決是否要表述。

從這樣的解釋,在此岸馬英九推出兩岸關係特殊論的概念(即單方表述後),基本上應該是輪到彼岸(大陸)表述的次序;不過,基於馬英九的國民黨政府 尊重彼岸的自主權,基於協商精神,同時基於禮儀,彼岸存有一定的空間去慎審時空上的適當性,才做出表述的決定;這樣的了解一中各表,是基於此岸政府並不能 掌控彼岸對一中各表的認同程度到那裡去,也是試探性的跟進;另一方面,正好也能反映兩岸在一中各表認同的層面或許存有一定認知上的落差,而落差又在那裡; 換言之,現階段的一中各表,在一定的時空上增進兩岸良性互動的創意,從中釋放得多正能量,達到收取隔岸切磋交手的鋪路的作用。

回顧兩岸過去3年通過海協會與海基會,及周旋在國台辦與陸委會,及兩岸領袖隔岸放話,終於建立了良性互動及互信的基礎;跟進兩岸政府的心路歷程, 兩岸關係的和平進程目前正是「卡在」一中各表的關節上。馬英九政府自8月以來,通過內外媒體的表述基本上已完成推出九二共識下的一中各表為何物 (內涵) 的概念。兩岸關係特殊論是根據此岸中華民國的憲法表述,完成了的表述完全符合一個中國即是中華民國的表述。馬英九表述後,理應輪到大陸對一中表述,問題是 兩岸的溝通管道屬於探索性質(非正式),否則就不會產生所謂的「隔岸放話」了。在一個官對官橋樑建立之前,此岸也不可能向彼岸提出回應的訴求。所以,筆者 多次在評論兩岸課題時一再重申,兩岸關係要有實質的進展,非建立官對官(G2G)的層面不可。

這次海協會會長林雲林訪台,原本要會見馬英九總統舉行一小時的會談,顯然已受到民進黨煽動的暴民文化干擾。民進黨深知,近60年來,來自大陸的最 高級領袖訪台的政治重要性,遠遠超過兩會的大三通的事務性議程達致的四項協議;所以民進黨不惜不擇手段,歇斯底里展開圍城鼓動暴力戰略,迫使重要的陳馬會 縮短至只剩「象徵性」的7分鐘,讓陳雲林訪台沒有帶回驚喜,只達到完成事務性的使命(反正正如馬英九所言,他只是延續前朝政府未完成的的三通政策,並未 「越踰而行」,所以馬英九能為而為之,並不值得大呼小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卻是此番陳雲林訪台,兩岸關係的最大敗筆,無法達到突破一點,帶動全面的破局。儘管馬英九事後留下口風,陳雲林還會訪台,並 會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破壞兩岸和平關係建立的良好氣氛的環節上,街頭式的暴民示威已對兩岸關係產生不良的示範,相信這是馬英九政府措手不及的演變。馬 英九政府應認真評估暴民文化滲透兩岸關係帶來負面影響的課題,及早尋求對策,避免重蹈覆轍。

實際上,從大陸對台灣的態度,特別是今年上半年的胡蕭會,與胡吳會,及北京奧運會後,馬英九詮釋一中各表的空間及自信與視野應該是受到鼓舞的,因 為一個有自信,有視野,正視中華民族大義大愛的馬英九,無論他詮釋的一中是中華民國與否,只要是「一個中國」,相信基於一中原則,大陸都不會給予否認(即 互不否認)。

問題是這是一個關係兩岸和平關係方案影響和平統一路線的重大議題,相信大陸需要的是更充裕的時間,進行推敲,琢磨各項概念,所以沒有約束性的一中各表,在目前的階段,比較適合初具互信基礎,欠缺官對官橋樑的兩岸關係。

有鑑於此,一中共表,一中互表也好,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一旦時機成熟,大陸一表,兩岸的一中各表即水到渠成提升為一中各表,或一中共表。實際上, 這只是進程;除非,兩岸業已建立官對官橋樑管道,擁有正式溝通的平台,共表或互表可擺上桌面。以兩岸關係的現狀,在現階段,兩岸應專注於九二共識的一中各 表,只要減少外來干擾,繼續增進良性互動,釋放善意,建構互信基礎,預料兩岸關係在可預見的將來,在大三通落實後,將能取得令人鼓舞的進展,並順應大勢, 打開政治禁忌之門,朝兩岸和平協議的簽署挺進。

重要的是馬英九已表述,把兩岸關係的特殊性概念的輪廓釐清,大陸如何正視台灣兩岸關係的心聲,才是戲肉,這個問題留待大陸領導人審時度勢去解答。

是誰讓民進黨暴民文化打亂兩岸和平步伐?

【2008年11月8日】
大陸海協會的兩位領導人訪台先後受到暴民政治文化的對待,不僅破壞了兩岸苦心營造的良好氣氛,也使到政治流氓假借台獨勢力的幌子阻撓兩岸關係向和平挺進。

筆者所見,這次政治暴民的行動得逞,打亂兩岸關係從事務性提升至政治階層的進程步伐,具有以下馬英九政府不可忽視的徵兆:

一、兩岸關係在暴民文化的滲透下已蒙上一層陰影,台灣民權的詮釋下,和平示威與暴民示威已混淆不清;

二、充分暴露了馬英九政府執行法治與維持公共秩序環節的弱點,讓人聯想到馬英九在維護公共秩序的投鼠忌器的心態;不管這次來的是大陸官員或其他不 受民進黨歡迎的外國官員,民進黨大可如法泡制,濫用和平示威的民權把它推給失控,自己不必負責。說穿了,民進搗亂分子是看穿了馬英九的懷柔政策,溫文雅爾 的個性,才會毫無忌憚的發揮他們的搗亂計倆;

三、不知馬英九在拍桌子震怒後會有什麼後續行動與對策,內政部長需不需要負責;繼續懷柔政策,還是執法如山;

四,馬英九把他與陳雲林的會面從原來的一小時縮短至7分鐘顯然是向暴民(流氓)政治文化底頭,也釋放了一個非常不健康的信息—-兩岸關係的和平進 程可以受到暴民示威的干擾—-民進黨的流氓政治文化有能力假借民主來踩踏民主;這次馬英九政府應對暴民政治文化已開了不良的先例,暴民政治有能耐干擾民選 政府執行國策,特別是受到至少65%民眾支持的兩岸和平政策的進程。最後的演變,馬英九政府應對65%支持兩岸謀求和平關係的民眾負責,還是反對兩岸和平 關係的20%民眾交待。馬英九政府必須堅定立場,高舉法治。既然民進黨不遵守和平示威的民主游戲規則,並已有前科,民進黨暴民在黨主席帶領默許下再次公然 挑戰法紀,除非台灣已淪為法紀鬆懈的社會,否則涉及者應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馬英九不是口口聲聲承諾選民中選後要成為社會公正的締造者嗎?

另一方面,兩起事件也暴露了民進黨既使換了新主席,政策與路線還是換湯不換藥,前主席陳水扁陰魂不散,已成功通過兩起「偽台獨」勢力借屍還魂,蔡 英文與陳水扁切割不成,藕斷絲連,重新復合。這兩起事件讓人洞察民進黨精神領袖陳水扁即是民進黨,其肉身民進黨即是陳水扁,兩位一體。換言之,民進黨與陳 水扁切割只是一個假象。這也反射出民進黨在行動上,已放棄重新執政的希望。因為他( 它)深知兩岸關係和平進程已大勢所趨,非民進黨所能左右,破壞是唯一可以做的,就好像陳水扁最近慫恿民進黨暴民去濫用私刑捉拿陳雲林,及由一位曾經是民選 總統的他將現任總統馬英九及陳雲林「私判」死刑一樣,同出一轍。(如果不是兩起事件影響到兩岸和平進程的氣氛,筆者認為去評論如此歇斯底里荒繆的事,是有 辱正常人的智慧與智商。)

總之,筆者認為此事件過後,馬英九政府有必要成立一個專案小組從社秩序與維護法紀的角度去調查民進黨及各造涉及干擾公共治安的妨礙國策執行的行 徑,釐清和平示威的公民政治權力,與擾亂治安包括以暴力傷害他人(包括無辜的記者)的行為劃清界線,因為兩岸和平關係的進程不能也不可受到一小一假借「偽 台灣」之名搞破壞的滋事分子的顛覆。

敬請馬英九政府拿出勇氣與公正嚴明的法治精神秉公處理兩起事件,還中華民國司法法治體制一個公道。是時候馬英九「練身」對付內在擾亂公秩序者,不管他們是民進黨黨員還是其他滋事者。

突破一點,從「總統」開始!

【2008年11月5日】
如果說,陳江會已建立兩岸良性溝通的政治平台,那麼這個政治平台的首個政治意識形態的考驗即是陳雲林與馬英九的會面,彼岸的陳雲林如何稱呼此岸的領袖馬英九。

這並不是考驗智慧的問題,反而是檢驗真理與尊重事實的標竿。兩岸領袖如果能善用此次的59年來歷史性的契機,切實與如實的認清兩岸的政治現實,師 法自然,突破思維框框,打破思維的隔閡(barrier of thought),把考驗轉為機遇,以前瞻取代後顧,就如筆者前文所主張的「放下包袱,共創未來」超越兩岸的政治分野,問題不只被超越,持續和平發展兩岸 關係的前景將大放光明。

這是一個59年來融合兩岸政治關係的臨界點,只要腦筋一轉,靈光一閃,兩岸的和平關係的挺進即定調,中華民族重歸統一團結,將取得一個關鍵的突破關口。

--馬英九是否名正言順的中華民國的合法總統;
--中國是否仍然有待統一;
--兩岸的關係擺在一個中國,一中各表的九二 共識架構內目前仍然有待完成表述;換言之,至今兩岸的政治關係仍然停留在概念的階段。嚴格來說,在兩岸政府(政權)正式公佈政治接觸啟動之前,兩岸政府還 是通過民間代理性質的機構,包括海基會,海協會去扮演事務性民間代理機構的角色,包括處理大小三通事務;
--大小三通已非兩岸關係懸而未解的議題,真正的議題是兩岸尚未正式建立兩岸政府對政府的聯繫與平台;

有鑑於此,兩岸的關係事實上尚未進入一個中國的範疇內,如此觀之,馬英九是不折不扣,名符其實,名正言順的中華民國總統,因為在一個中國的底線下面對的事實,兩岸仍然處於分治的格局。

基於上述根據,馬英九應被稱呼為總統,或總統先生,以示尊重台灣是一個政治實體,甚至一個完整的政權實體。

只要彼岸能洞察,重返及尊重現實,胡錦濤主席不是強調過--只要一個中國的底線保持,什麼東西都可談--何況是一個禮儀上的稱呼呢!

這道象徵性的問題,就有勞陳雲林去解決吧!反正他已初步完成他要簽署四份涵蓋大小三通領域的備忘錄,就給他一項有待解決的「桌面下「的空間,看看他有無能耐為兩岸中華民族的福祉與政治發展帶來突破一點,帶動全面,更上一層樓的全新格局!

一點點創意的揮灑,一個名稱的改變,一個觀念的扭轉,兩岸中華民族的福祉就在「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即在欄杆處」。陳雲林請把握當下!

放下包袱,共創未來

【2008年11月3日】
十六字箴言果然成為兩岸關係的指導價值,這回輪到馬英九發揮他的創意,把兩岸關係定調在「正視現實,互不否認,為民興利,兩岸和平。」

根據台灣媒體引述國民黨人士消息透露,大陸海峽協會會長陳雲林即將訪台與江丙坤舉行的歷史性會議,馬英九把它定調為上述十六字。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互不否認」,這是十六字箴言中畫龍點眼的四個字。亦把馬英九為兩岸和平譜下啟動之門,或許這就是馬英九心中和平之譜的創作部份。

「互不否認」是建立在什麼共識基礎上?馬英九認為是建立在正視現實的基礎上,這是兩岸今年上半年的「胡蕭會」與「連胡會」首發四句偈精神所延續的共識。

(●胡錦濤:「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5月「連胡會」

●蕭萬長:「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3月「胡蕭會」)

這次的兩會「陳江會」兩岸關係能以和平為主題,前提是兩岸能否「實質上」正視現實,這個現實無他,即一個中國兩岸上兩個政治實體仍然活生生,各自為政,營運自如的事實。

「互不否認」是前提,馬英九的建議是互不否認(政治實體),這與互相承認都是「正視」,唯獨前者是消極的,被動的,後者卻是積極與主動的,就如當年兩德對德意志民族重歸統一的起碼的條件一樣,互不否認對方為屬於同一民族的政治實體。

儘管如此,兩岸中華民族能夠互不否認,對延後了17年的兩岸關係的修復已是一項突破,經過過去兩位台獨傾向總統的蓄意破壞後,重新來過,雖然已是去日苦多,可是來日可期。只要兩岸中華民族能本著中華民族大愛的普世精神,沒有問題是不能解決的。

自1991年以來,互不否認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它標誌著兩岸為了中華民族的和平,團結,統一與復興,努力放下耽擱民族大義的意識形態,重返人本, 人和,人性(「三人」)的原點,以人為本,為民興利,建構兩岸和平的基石。儘管兩岸跨海的政治建設是最棘手,難以一帆風順,然而只要凡是以「三人」為重, 以民族大義為依歸,必能勇往直前,迎戰未來。

「陳江會」是兩岸跨出歷史性的第一步,以和平為定調,起點就是互不否認,既然「一個中國」的底線已跨越,前路既使考驗重重,總方向,與大目標已確定下來,兩岸就應義無反顧,放下包袱,挺進吧!

全世界的華人都會深深祝福兩岸的和平之旅,願「陳江會」順利,成功,掀開和平的頁章,共創未來!

馬英九兩岸政治實體對等觀就位了!(下)

【2008年10月31日】
馬英九接受印度媒體的書面訪問的確洩露了他的最新動向與手法,顯然的,他已開始調整步伐,從「單邊爭取「策略轉至雙邊互動的整體觀;最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馬英九從迴避兩岸關係的利害,調整手段至敢於全方位的鳥瞰。

順序探索馬英九的前後優先處理的課題,他把「兩岸」國際空間的議題列在和平協議之前,從秩序與字眼而論,這已比之前的定調有所調整;值得注意的 是,馬英九不再「單邊」要求或提出「訴求」去爭取台灣的國際空間,而是以「兩岸互動的雙邊」關係切入去謀求雙贏的方案與策略。這樣的手法如果持續貫徹下 去,兩岸的國際空間,在「兩岸特殊關係論」下已開始步入兩岸關係特殊框架內,間接導入及印證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為「根」的本位;換句話說,根據馬英九的兩岸 關係特殊論的調節下,明眼人可能已覺察到兩岸實體關係已「對號入座」了!

馬英九果然整裝待發,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對等觀首先是「兩岸關係特殊論,非兩國,亦非兩個中國的關係的包裝推出,實質卻是經過包裝推出」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對等論「的內涵。

可能馬英九心中的一把尺是,只要彼岸認同兩個政治實體對等觀,馬政府即能認同兩岸把所有的意識形態,即主權,主體性及體制的問題擱置兩旁(請參閱 筆者特區的相關主文)。如此觀之,國際空間變成不是台灣單邊的議題(也只有把台灣所要的國際空間變成雙邊議題,台灣對國際空間的訴求才能謀得全方位與整體 性解決)。

筆者在論述馬英九處理兩岸關係的手法與切入點時,曾提及馬英九在部署兩岸關係的氛圍上,必須在適當時機掌握某種程度的主動性,甚至主導性。兩岸關 係是一個「等待與製造空間」的遊戲,台方適當的主動與獲取主導性的戰術,將能試探大陸的進退維谷的反應。相信大陸也樂得「以逸待勞」,只要不觸及一國/一 中的底線。

馬英九上台前後兩岸關係成功營造的的「良好感覺氣氛」(sentiment of feeling good) ,是大陸「最厚待」台灣政權的時期,這當然要感謝陳水扁掌權8年來的胡搞與蠻幹,加上之前李登輝掌握後期搞定「台獨意識」的臨門一腳,也幫上一個不小的忙。

今年上半年,兩岸關係奠下的的良好感覺基礎,是馬英九把握施展政治抱負,發揮才華的絕佳歷史時機與空間。換句話說,馬英九如何善用大陸的「厚道與 寬容」而且散發的民族大愛,很大程度上將取決馬英九在任期內的主見作為。因為兩岸關係特殊論的到位,其實並非政策,只是一個依附在實體平等觀的策略/謀 略,一件外套,並非戲肉,真正的內涵是「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對等論」。不過,它附帶的條件是在往後3年半的任期內,策略運用得法,將決定馬英九能否推動兩 岸關係取得實質的進展,包括簽署開出的和平協議期票,進而為和平進程的後續加把勁。

或許,在馬英九的內心世界裡,唯有取得兩個政治實體的對等地位(到時不再是概念),台灣的兩岸的政治談判才能在平等、公平、公正、雙贏下,擱置所 有意識形態問題的阻攔,從而保住最大化台灣的本土利益的交換(可以預見,在兩岸關係特殊論的共識下,到時這就是台灣的底線,也是兩岸互相承認兩個政治實體 的最佳試金石也)。

一旦兩個政治實體對等地位被確定下來後(當然不會那麼快,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危機與經濟蕭條比兩岸課題更需緊急處理),正式的談判即會揭幕。如果 你是大陸領導人,你會怎樣回應馬英九短期顯得有些「咄咄迫人」的連消帶打,從墨西哥到印度外媒的爆料詮釋兩岸關係特殊論,到任期內儘量簽署和平協議的「出 擊」,都讓人有些意外的驚喜(有一點值得關注,馬英九在台灣扁密帳鬧得滿島風雨,及外來的全球經濟危機引發下的內外夾攻下,不正是馬英九連續向來大陸主導 攻勢,轉移島民視線的最佳時機嗎?)

一個全方位,改用整體觀( comprehensive and holistic approach)處理兩岸關係和平向前挺進的馬英九是否已浮現在腦海中! 如此推演,海峽協會會長陳雲林的到訪,必定有特別任務在身。

後記:馬英九先生請緊記「把握當下,創造未來」。兩岸關係有了明確的方向,有了政治意願,還是要繼續努力,眾志成城,集沙成塔,偉大的民族願景及 路向圖的出爐,應是和平協議後的下一個目標!或許現在言之過早,無論如何,全球心懷中華民族大義的華人及愛好和平的世人都會獻上深深的祝福。 (全文完)

※ 本文上篇:馬英九跨出政策性的第一步—-簽署和平協議(上)→http://www.nownews.com/2008/10/30/142-2357415.htm

馬英九跨出政策性的第一步—-簽署和平協議(上)

【2008年10月30日】
根據中新網10月18日報導, 馬英九在接受印度英文戰略學術季刊「印度暨全球事務」採訪時稱,他願努力在任期內儘量完成與大陸簽署和平協定。這標誌著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有望邁進一個實質的軌道,跳脫「三通」的藩籬。

*********

從戰略性觀點,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才是兩岸開啟兩岸關係正常化的第一步。因為根據兩岸交往的型態特徵而論,即使兩岸大小三通都齊全通暢而行,兩岸關 係仍然被迫返回政治橋樑的層面,由政治領航,以取得實質官對官(G2G)的突破,這才是關鍵所在。畢竟止於經濟及民間交往(P2P & B2B) 的大小三通,並非不重要,只是行政上的溝通,政治的脈絡無法打通,民間經濟與政治的隔離將使政策與經濟民間的差落漸行漸遠。

政治層面的關係向來都是兩岸關係最大的挑戰,也是兩岸關係中最棘手的盲點,似乎是誰需要誰,誰先折腰的面子問題。

自從兩岸關係的和平進程,給掌政8年胡搞蠻幹的陳水扁與之前後期掌政晚節不保的李登光搞砸後,兩岸十幾年來的關係即從膠著狀態,反覆陷入片片驚濤 駭浪中,令全球華人「親者痛」,兩岸的公敵「仇者快」。到了今年初,民進黨的陳水扁政權搞台灣入聯公投與總統選舉綁在一起,兩岸關係的惡化到達沸沸騰騰, 一度吃緊,幾乎劍拔弩張(這種局面也導致大陸制定現已過時,並主張加以廢除,由「統一國家法」取代的「反分裂國家法」(請參閱李惠群特區相關評論)。

回到馬英九的這番「和平口風」,已是一張政治發票的承擔,儘管期限可更改。可喜的是,馬英九在訪問中列出他任期內的兩岸關係可行及可為的計劃步 驟,這一點是馬英九上臺以來針對兩岸和平關係的發展,表達一個最清晰的階段性循序漸進,讓人看到馬英九不再「優柔寡斷」,而是「果斷」出場,有備而來,這 有別於他消極性堅持的「三不」,靈活變通,明顯的進步了(在這裡筆者聯想到副總統蕭萬長的「不急統」策略)。

馬英九鉤勒出現階段的兩岸關係的議程表,可行的及已行的除了大小三通外,與大陸建立軍事互信的機制或和平協議卻沒有時間表。其中提到「建立軍事互 信機制「與「和平協議」,他的用詞是「或」並非「與」。他表示,大三通的兩岸海空直航搞定後,再來才是「有關兩岸國際空間及和平協議問題」。值得留意,他 很巧妙地淡化兩岸建立軍事互信的機制的問題(馬英九政府尚未釐清台灣向美國添購軍備問題引起的爭議)。

以馬英九的個性與保守的作風,他必定胸有成竹,才會如此淡定,向外媒發表一個初具輪廓的兩岸未來關係的政策藍圖,這才是一個勤於「練身」的馬英九,把決策與執行力結合的徵兆,正面,且積極,令全世界心懷中華民族的華人欣慰及有所期待。

和平協議是啟動與發放兩岸浩然正氣及正能量之匙,經由此,一個良性互動,累積互信的共識,已開始由「概念」轉為馬英九團隊的「政治意願」。

兩岸未來之道不會是一條直路,彎曲中挑戰還是滿滿的,儘管馬英九已初步鎖定任期內兌現和平協議的簽署,對於前瞻性的兩岸關係展露出一道曙光。從他 的書面談話分曉,馬英九已把「和平」列入兩岸政治和解必備的優先議程,這是「師法自然」散發的智慧,也是中華民族傳統價值中「和諧」綻放光輝的一刻。(待 續)

大陸有必要正視馬政府的兩岸關係特殊論概念

【2008年10月28日】
※逐段註解馬英九的兩岸關係特殊論的最新詮釋(括孤內為本小組的註解)

(中央社記者黃名璽台北二十四日電)總統馬英九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有關台灣地區與中國大陸地區的「兩區概念」,不是他發明的,而是前總統李登輝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改變了大陸定位,基於這樣的定位,兩岸只要相互不否認(1.是什麼?政治實體也!) 就好,兩會會談就是在此架構下進行。

總統強調,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2.以兩岸關係特殊論的台灣單邊詮釋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看待兩岸關係,中華民國當然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基於兩岸關係仍然未進入特殊論,因特殊論尚處於「概念上的兩區」。)「我接見任何人都是以民國總統身分接見,這不會改變」。

總統八月接受墨西哥太陽報訪問時表達,兩岸是一種特別的關係,但不是國與國的關係。總統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具體論述所謂兩岸關係非國與國的關係,是「因為我們不承認大陸是一個國家」否則台灣與大陸怎麼會是國與國的關係呢?3. 要進入「兩區概念」的框架,大陸也必須與台灣達致政治上的共識,即兩岸在完成和平統一之前,接受擱置包括主權意識形態的爭議,或在形式上維護「共享主權, 共護主權,共同維護一個中國的國體」的象徵(註1),以符合兩岸的憲法皆不承認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中國國土上仍然還有另一國存在。)他指出,為什麼台灣不能承認大陸是一個國家?(4.在兩岸分屬兩區的概念下,兩岸都是構成國家的部份,有鑑於此,兩岸都不能單獨構成一個完整的國家)。因為有關主權的部分目前還無法解決,怎麼可能承認在自己的領土上還有另一個國家;儘管世界上已有一百七十一個國家承認大陸是一個國家,但台灣在憲法上、法律上沒有辦法承認。因此總統表示,台灣只能在事實上與大陸互動,「雙方不可能相互承認(5.為同一個民族國家),但是可以做到相互不否認」(6.為同一民族國家的政治實體)。
總統舉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即將來台為例指出,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六月到大陸去,與陳雲林進行第一次「江陳會」;這次陳雲林來台,重要的象徵意義就是「對等與尊嚴」。(7.這是台灣開啟在兩區概念下政治談判的前提吧:(註2))
總統表示,「兩區」概念不是他發明的,是李登輝任內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一方面讓中華民國憲政恢復常態,另一方面也改變了大陸定位。


馬總統指出,中共成立時是1949年十月一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台灣已宣佈進入動員戡亂時期,「中央人民政府就是我們要戡的亂」,那時把大陸看成叛亂集團。


他說,四十二年後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臨時條款後,不再這樣看待大陸,「而是看成事實上對大陸有統治權的統治當局」(8.即政治實體),但台灣無法承認大陸是一個國家(9.因為台灣也是對等與尊嚴下的政治體實也!)所以才說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但台灣無法承認大陸是一個國家(10.如是觀之,如果台灣承認大陸是一個國家,這才是變相的「兩國論」了!)

總統表示,他理解兩岸做不到相互承認,因此他主張,雙方只要不否認就好。不論是江丙坤到大陸去談判、陳雲林來台協商,都是在這樣的架構下,「這樣是可以相容的、可以解決問題的」。這樣的定位,是目前時空環境下唯一能採取的,且歷史從1991年至今已有十七年。(11. 這一段騰出的空間的提示,才是馬英九政府給予兩岸共同推敲,琢磨,使兩岸在互不否認為政治體實下穩住陣腳,向前挺進,商議下一步怎麼走達到另一個共識,推 進互信,建立政治橋樑;如此,一旦政治橋樑建立,謀求簽署和平協議的的空間才會冒現。因為兩岸浪費蹉跎了17年,止於三通的格局必須被打破,否則兩岸關係 只能止於民對民,商對商。) 他說,在過程中,不是沒有出現其他說法,包括 1999 年「特殊國與國關係」、2002年「一邊一國」,但2003年十二月九日,美國總統布希接見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時說,「台灣有領導人企圖片面改變現狀」,顯示這兩種說法不但沒有強化台灣主權,反而影響台灣安全。(12.馬英九政府重提這一點,顯示台灣國民黨政府在馬英九的掌權下,實質反對任何要改變台灣現狀的企圖。)

本小組的評論:

相互不否認為中國的政治實體,或相互不否認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政權。這兩者有些差別,前者比較直接與明確,後者比較文化,因為民族國家是根據 nation state 而來,政權regime為政府的別稱,是用在出現某些爭議的政府身上。本小組所見,兩岸政權理應把兩岸關係的未來方向定調在兩岸政治實體,而非同一民族國 家的兩個政權上,前者的概念比較清晰,後者應從同一民族(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下的前提下去具體化為「一個中國」加多了一個步驟(既然兩岸都認同「一 中」,那就不必引進中華民族的文化前提);如此,在於一個中國的範疇與規範下,和平協議,和平共存共榮,與最終和平統一的議題才能按步就班尋求解決方案。

按照馬英九的字面解釋,兩岸必須先進入兩岸關係特殊論的架構內,兩岸兩區論才能成為事實。否則兩岸只能保持現狀的關係。必須注意,現狀的關係並非 兩岸關係特殊論,也非兩岸兩區論(實際上現狀即一個中國上存在的兩個政治實體);皆因,沒有進入何來「特殊論」,何來「非國對國」關係,何來「非兩個中國 論」?

關鍵:在此刻的兩岸關係上,大陸理應對「以台灣為營運基地的中華民國政府「的上述在兩岸關係特殊論下的各論點概念,給予正式回應,或召開政治對 話,提出大陸的看法與論點。然而,根據本小組的觀察興分析,很明顯的,大陸在短期內,基於各項內外因素,包括在目下的全球金融與經濟海嘯的解決與拯救甚而 重組國際金融體系中,扮演吃重角色,相對而言,兩岸關係的的緊迫性相信已降低,因為它(台獨勢力)已在控制的安全範圍內,國民黨政府亦已拋出和平協議的建 議。兩岸敵對動武的可能性已幾乎降至零。

大陸如何回應馬英九的和平攻勢,相互不否認兩岸政治實體,或繼續保持緘默,現在是輪到台灣掌控發問權。馬英九兩個月內,連續三次向內外媒體放話, 可謂「猛攻」,反映馬英九政府已有先見之明: 一日和平協議未獲簽定,兩岸和平共存共榮的方向的門檻打不開,在國際與全球經濟形式日益嚴竣的格局下,兩岸關係的浮動,最終吃虧的是台灣,不是大陸;政治 橋樑一天未搭建,台灣的政經格局亦將飄浮不定。這才是馬英九政府民調每況愈下的源頭。

小結:馬英九政府基本上已完成一中各表:

*一中各表根據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憲法行事,遵循一個中國原則,在中國的主權領土內並未詮釋出現另一個國家。

下來,請讀者循序進入本小組的中道分析:

馬英九堅持抱定一中各表原則,一中原則不違反中華民國的憲法,也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兩岸憲法都不容許中國國土出現另一個國家。(必須注 意,這是兩岸兩區論悠關一個中國的「匯合點「有待填滿的空間)。在以上原則及底線的引導下,請讀者有條不紊的去循序理解兩岸關係現階段的詮釋及推演:

一,在進入兩岸關係特殊架構之前,兩岸的所謂關係是「保持現狀」(現狀即是以上註解的政治實體);

二,在進入兩岸關係特殊架構後,兩岸的關係才是「關係特殊」,否則何來特殊前提?(特殊前提為兩岸都按照各自的憲法表述一中。大陸仍然有待明確認同一中各表,大陸應對一中各表,與台灣不吝交流,而非靜若寒蟬,讓馬英九自說自話,有違良性互動的共識?);

三,很多兩岸讀者包括一些所謂「評論」,無法跳脫思維的隔閡(barrier of thought )在與時併進下的情境(scenario)去了解兩岸關係,因為兩岸關係並非一成不變,它是屬於感性與理性兼具的人性價值的體現,不能以一廂情願硬崩崩去 了解一個多層次性,時進時退,時緩時速,進化式,充滿人性節拍的「關係」。它不可能一拍即合,並非簡單的二元論,灰色地帶充斥其間,任何的情境的醞釀都有 其因果。所以,筆者曾再三強調,兩岸需要很多空間,很多思維,很多概念的推敲與琢磨;

四,既然如此,既使馬英九說明兩岸關係特殊論並非他的發明,把它追塑到李登輝掌政時代的的概念,這也不影響兩岸關係特殊論的基礎,因為李登輝並非 天生的台獨,他只是掌政後期變節,化為一條變色龍。(離題一提,這可能也反映老李是「偽台獨」,台獨只是幌子),所以本小組認為,兩岸關係的演進其中充斥 著灰色地帶,可見一斑;

五,兩岸關係即使錯綜複雜,剪不斷,理還亂;只要跳脫選邊或靠邊站的感性傾向,改以理性梳理,配以中道,再以第三者的超然取角即能窺見一瓶混濁水 逐漸沈澱的原貌;然而,這顯然不是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單邊角度所能辦到的。既使馬英九嘗試那麼做(接受兩家外媒訪問時),他也引來台灣綠營的無情的鞭撻 (這也說明馬英九此時選擇向本地媒體進一步闡述他仍然立足中華民國台灣的情懷。張銘清事件或多或少再次反映了馬英九保守的個性與謹慎的作風,牽動了他的神 經線,但願只是短暫影響了他的判斷的定力;

六 ,儘管兩岸關係與過去比較已改善了許多,特別是陳水扁掌政時代的緊張格局,馬英九顯然已認清一個無情的事實---- 兩岸關係仍然無法取得突破點----如果馬英九不幸只能執政四年;鑑此,他才提出「儘量在其剩餘的任期內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的建議。最少使他可向歷史交 待----他沒有虛渡及有負中華民族所托----他反而有些慨嘆兩岸關係自1991年以來已蹉跎了漫長重要的17個年頭。換句話說,兩岸關係的進程只有在 牢抓和平協議簽定後,兩岸和平關係才能定調,塵埃才能落定,才能朝向和平共存共榮的方向挺進;
七,馬英九最後回歸本位,國民黨政府堅定了其謀求兩岸和平發展關係的立場,不會讓台灣領導人片面改變現狀的企圖得逞。這句話是說給大陸領導人與 民眾聽的。不過,他「務實地「重申在進入兩岸關係特殊的架構之前,馬英九要繼續保持現狀的基礎與決心,卻是說給台灣人聽的(馬英九重申維護台灣人本土利益 有情有義有理,台灣人夫復何求!?);

最後一點要寄給大陸參考,既然代表中華民的馬英九政府,不能承認大陸政府(否則會淪為「兩個中國論」);如此推論,大陸口口聲聲稱呼台灣領導人為 「地方領導人」;退一步說,那麼大陸領導人在兩岸關係特殊論的架構下,也不同樣是地區領導人嗎!這符合馬英九提出的對等,尊嚴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兩岸和平 統一的相關課題下,是屬於內政事務,這是兩岸對內達成的共識,主權,主體性,體制,及統一都是一個中國的內政(或許有人會問,對外如何,實質上,對外兩岸 不是已經在分享主權,分護主權了嗎?)。 如此觀之,唯有兩岸認同兩岸地區論,共屬一個中國,一個在政治上整合兩岸的匯合點才會出現;這就是巍巍的大中華體制(不一定是本小組所倡議的大中華共和國 體制)。

註1:外合內分的象徵,即把「中國主權」的爭議歸入中國內政事務,並暫時擱置之,對外才宣示主權。

註2.如果台灣有底牌,兩岸同意進入兩區論後,「對等與尊嚴」即是馬英九政府開啟政治談判的前提,換句話說,「兩區論」必須與「對等及尊嚴」化為一體,形成談判的守則。

短評張銘清被推打

【2008年10月22日】
本來想要略為休息幾天才繼續寫稿,看了大陸海峽協會副會長張銘清被推打的新聞「突發事故」後,還是技癢,要給自己一個交待。起初還以為如民進黨某議員所說是張銘清自己不小心被擁擠時絆到樹根跌到,隨後看了「今日新聞」網的現場還原報導後,心中有一陣莫名的痛楚。

「利用民主之名踩踏民主,流氓政治,政治流氓」。希望正如張銘清所說,只是一小撮暴民,並非代表民進黨或深綠台獨的分子的行勁。對於有一名民進黨 議員涉及帶頭推打張銘清,政見的不動,竟然訴諸暴力,而且事後還振振有詞正義化暴力行為,加上其他同黨推出陰謀論更是令人費夷所思,難道這是李登輝與陳水 扁時時代′台獨分子′被訓練培養出來的精英思維方式?

做為以提倡和平價值為核心促進統一中國為目標的海外民間微型組織,本小組對台灣這一小撮政治暴民的行徑感到惋惜與痛心。

站在維護民主,貫徹法治的角度,這些暴民必須受到法律應有的制裁,另一方面,台灣政治暴民以民主為名,踩踏民主為實的行徑,必須受到遏止。就如一 位長者所說,民進黨的縱湧,國民黨政府的放任,是否顯示台灣的法制與司法受到挑戰已失去捍衛者,這是懦弱怕事的政權,面對政治暴民束手無策的縮影嗎?社會 公正的締造者去了那裡?是時候正本清原,重建台灣司法公正廉明的形象了!

噢!中國人與台灣人,你們都好嗎?

【2008年10月20日】
中國人是華人嗎,台灣人又是誰?中華民族又代表誰?

步入21世紀,我們,全世界的華人都知道我們是誰,不知「身份危機」為何物體。因為既使我們的國籍不同,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華人都能分辨自己身上流著的血是龍的傳人的族群身份,儘管有所謂的華裔,華族之分,可是我們都很清楚我們是炎黃子孫,絲豪不會含糊。

中國人是政治身份,台灣人也是,他們之間有分野嗎?答案是一樣的,中國人是中國人,台灣人是台灣人,他們是華人嗎?這要看他們講話的對象,因人因 地而異;當我們提及華人時,筆者心中就有一份莫名的欣慰,欣慰的是我們海外的華人比較幸福,比較有福報,因為我們不必為身份而懊惱,紛擾,憂心,爭議不 休,甚至互相抨擊,我們海外的華人雖然遠離了「祖國」(ancestor’s land,NOT motherland),可是我們還是會認祖歸宗,少了一份地緣,增潻了一份文化上的認同,與強化了血脈的情意結。

筆者任職媒體時曾認識的一位作家陳漱石博士(台灣大學畢業),在有關兩岸關係的著作系列中,這麼形容自己對中國族群情意結的認同,「…全世界的華 人雖有國家認同的差異,卻沒有華人因而否定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更沒有華人華裔否認對中國祖先的歷史文化及血脈的關係。」陳博士的這句話,讓筆者感同身受。

陳博士繼續寫道,「但台灣領導人(2004年陳水扁掌政時代)竟然將對中國大陸領土主權的爭議本末倒置,轉化為對民族文化認同的決裂切割,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報本返始的傳統精神蕩然無存,而台灣今天的族群極化又說明什麼?」

突然間,筆者想起一句話「喜渡人生多惱河」,這30年來兩岸都經歷了可謂翻天覆地的蛻變,此岸是自1986年的蔣經國解禁黨報,體制邁向民主化的 里程碑;彼岸是市場導向經濟改革1978年啟步,從此兩岸都義無反顧,興革,變法,維新,使兩岸關係,即使政治仍然隔離,也各有各精彩,各有各貢獻。一個 政治,一個經濟,可見兩岸領導人深諳「變則通」乃是保持政權(體制)恆長「不變」之道。這種歷練不是隨手可得的,是要以身試法,才能悟道的。兩岸領導若能 以同樣求道的心,以過去二,三十的歷練智慧,配以喜樂的心,必能带領兩岸「華人」超越昨天的自己,超越這二、三十年的統一基業。

有時筆者在思考,全世界可能只有「華人」這個名詞是沒有政治涵意的,普天下的民族也可能只有這樣的民族,在於世界任何角落,持有任何國籍生活的華 人,沒有不承認自己是華人;中國人與華人是有差別的,海外的華人畢竟非中國國籍,也非台灣的中華民族「國籍」(這樣的稱呼可能有些爭議,不過,在中國重歸 統一之前,權宜之法唯有如此稱呼此岸的「中國人」了)。然而血脈相連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海外華人仍然知道認祖歸宗,飲水思源是什麼一回事;可見心懷天 下,是從「放大(各自)優點,專注未來」中找尋「華人」的天下為公的大義。

在英文的世界裡,我們可以一概被稱為Chinese,如果是中國國民則可進一步稱為Chinese Nationals,海外華人可被稱為Chinese descendants,或Chinese origin,然而,難以找到一個統一的名稱,只有在中文的世界裡,「華人」這個稱呼可放諸四海皆準,且承認自己是「華人」的華人在圈內並無異議。

Are you Chinese? 你是華人嗎?者都可被接受,不是嗎?然而,如果你不是中國國民,你會稍做解釋你是來自那裡,屬於何國國籍的Chinese,問題是以中文交談發問,你是華 人嗎?你可能不會再進一步解釋你是何國國籍,因為華人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民族代號,他不一定涉及國籍,問你的人可能只是要問路,或確定你懂得用中文交談,以 獲取一些異鄉遇知己的親切感而已。

筆者不知道台灣的2千3百萬國民當中仍然還有多少巴連自己是華人都不敢承認,還要顧左右而言他(如果問題是否中國人,出現有些保留還情有可原,畢 竟「中國人」是具有政治國籍的涵意 )。不過這並不妨礙華人認同中華民族,認同文化,認同血緣,認同歷史。如上所言,「華人」與「中國人」在華人的中文世界裡是有分別的也!

總講一句,全世界的華人沒有一個不承認自己是華人,這麼說,反而有些語病,為何華人不承認自己的民族呢?這就是筆者要探索的「綺夢」。說它綺夢是 因為,在佛教的金剛經裡說人生如夢,如電,亦如露,應是如是觀(可能部份台灣人寧願選擇活在自己「鎖國」的世界內,繼續享受如夢,如電, 亦如露的感覺 )。

筆者不知道台灣人是否致力擺脫這種與中華民族切割的群侯症困擾,筆者肯定一點,好些台灣人(相信不是大多數)仍然活在島國,圍城的所導致的排外思維當中而不自知,或自知而不自覺(即知而不自覺的潛意識內)。

擺在台灣人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就是繼續如兩岸猿聲啼不盡,繼續讓負面情緒及消極思維左右,弄到社群陷入決裂而不能自救,或者收拾紛亂的思緒,認清中華民族的定位再重新出發,迎向兩岸和平共存共榮的雙贏格局,同心協力,共謀民族和平統一的願景。

台灣一位知名學者石 之瑜說得好,「民族統一是道德上的需要,無關經濟。」兩岸關一味往經濟領域推,遲早會出問題,重蹈80年代台商沒有政治護航的大陸投資絕緣體後遺症「重商 輕別離,隔岸猶唱後庭花」。法國歷史人物拿破崙說「金錢沒有祖國,金融家不知何為愛國和高尚,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獲利」。

民主有個好處,選民以自己手中一票決定政府,沒有家長式的安排,也沒有人坐在構權威座上發號施令,台灣街頭式,號稱橫跨台灣的游行示威讓人贊歎, 開了眼界,特別是紅衫軍號召百萬和平示威壯舉更是參與民主的典範。可是,政治人物的藍綠派系之爭,進行對抗撕裂社會運動,加上自我正義化審判,感性有加, 理性不足,煽情缺堤的這股能量,能轉為和平進程的正能量,台灣福報將綿綿不絕。可惜為了黨派的利益,可以族親不認,搞到台灣社群撕裂,失去民族定位,迷失 及深陷於地方情意結的桎梏,不能自拔。

*突然間,想起1991年爆發海灣戰爭,伊拉克進攻庫威特發生的一件鮮為人知的兩岸血脈相連的事故。當時約有一批60多名台灣人正在為當地一家石 化油公司工作,戰爭爆發,這批技術人員正欲撤離,不過由於伊拉克政府不承認台灣政權,伊拉克軍權不讓台灣人離境。在危難一刻,台灣人唯有向駐伊拉克的中國 大使求援,結果獲得中國使館快速發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給予這批「華人」一個受承認的國際身份,最後得憑藉中國護照的身份安然撤離(大約情況是如此, 消息是來自相關中國企業的負責人)。

最後筆者要敢敢問,兩岸的領導人是華人嗎,兩岸的民眾是華人嗎? 還是只是中國人,與台灣人,筆者在懷疑自己的眼睛!如果筆者有這個機遇代表海外華人的聲音,擁有一席話語權,筆者要講一句公道話,吶喊一聲「雖然在海外,我們確定是華人!」

後記:回頭想想,為什麼筆者要如此介懷,我即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台灣人,吹皺一湖春水,干卿何事?寫到這裡,對於「華人」這個名詞有些「納悶」,擱筆出去吹吹風,下堂去了!

從盲人摸象說起--金融風暴中,誰是下個倒下的經濟體?

【2008年10月15日】
看問題最怕犯上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在眾多「盲摸」的文章中,慶幸看到一則中肯與尊重現實評論馬英九兩岸地區論的文章。劉性仁先生有力扼要的淺析讓人看到下筆理性與重返現實的爪影。也讓人窺探台灣論壇在偏激,漫罵聲中,閃爍著一絲絲理性的光芒。

評論如此重量級的兩岸決策性課題,理應服膺理性,有根有據,不能單憑個人的喜惡,展開喧洩個人情緒的抨擊。否則將持續引發惡性文章的循環。

馬英九詮釋兩岸關係遵循「一中」憲法的精神,沒有乖離兩岸個別憲法的範疇,這是理性與務實手法的起步,是好事,也是兩岸關係必經的階段。理性與務實彰顯情緒與空喊口號的卑劣。

解決兩岸共存共榮,最終找到和平統一方案之路,遵循憲法規範固然重要,憲法為審時度勢,必須反映國家社會與時併進的國家最高法律,為兩岸兩個政治 實體領導人推敲方案的底線依據。不過,即使推出憲法規範,其中一岸在尋找和平之道中沒有勇氣把最終統一列為願景,迴避最終統一目標的列入(連提出構思也不 敢),這是本末倒置。一個欠缺願景的民族是不會團結的,更不必奢談民族復興。一個只奢談經濟利益,視統一願景如洪水猛獸的社群,將會因嗝廢食。推出願景不 等於馬上就必須統一,所謂願景意即終極目標的兌現。它必須列入民族願景落實的路線圖。

勇於正視兩岸最終統一的願景,並非好高務遠,就好像經濟學者推出大陸設定最遲於某某年,達到趕上美國平均國民生產總值的目標一樣,唯有探索制定民 族統一路向圖,一岸的政權追求和平關係的真誠度才會受肯定,反之,時間一到,必定會受到歷史置疑政權要負起歷史性任務的真誠度;唯有兩岸政權在兩岸憲法的 精神引領下,共同攜手努力找出憲法賦予的靈活之處,善用其妙,必能在不違憲的範疇下呈現奧妙的空間。

兩岸的課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前人無法因應時勢,審時度勢,謀得解決途徑,主要是受到歷史格局的限制。步入21世紀,許多意識型態的問題已不 復存在,因為進步的人類已從教條主義中自我釋放出來。人類的進步是在前進,前瞻,創造未來中取得,後顧往往會形成包袱,甚至變成扯後腿的絆腳石。

如何解決兩岸問題,不能單憑片面的方案,循序漸進固然非常重要,然而穩扎穩打的信心與視野,是更上一層樓卻窮千里目的雄心下取得。

目前在概念的推敲上,兩岸已對擱置爭議,包括國家主權,主體性與體制的項目達致「隔岸互喊共識的基礎認知」,目前只欠缺政治對話與橋樑的搭建,把 兩岸的「真誠」擺上檯面。或許,馬英九在推出兩岸地區論後,大陸最高領導層保持緘默,未有如過去半年多隔岸積極的回應,其信息似乎是大陸也未做好準備,進 一步探索兩岸和平關係的前景。

現在馬英九從應對,到主動處理兩岸議題上已經找到憲法的依歸,要更上一層樓,必須在憲法的規範下繼續探索,即不乖離憲法精神,又不受到憲法的肘制,兩岸的考驗即在此也!

找到兩岸問題定位及憲法依據的馬英九真正的考驗才開始,憲法只是規範,要找到兩岸憲法共同立足點,必須發揮崇高的政治意願,標誌著兩岸政權起碼應正視兩岸問題的全方位,而不是犯上如一般漫罵評論文章的「盲摸「,見步走步,以偏概全,屢錯屢試,無功而返。

就如馬英九在雙十慶典演詞中所說,保持所謂的「不統,不獨,不武」並非一廂情願的,它是要保持台灣的尊嚴與本土的最大利益。以此話詮釋馬英九的兩 岸關係地區論的最新註解及定調,馬英九並無在兩岸議題上「讓步」,它只是勇敢詮釋地把「地區論」維繫於現狀的「三不」上,這樣詮釋兩岸地區論,馬英九在向 大陸釋出善意的同時,也維持了他的「三不」(隱性台獨)(或許是為了滿足深綠勢力的挑撥);如此觀之,除非最終出現一個中介或第三體制詮釋「一中」的內涵 (請參閱主文),在可預見的將來,兩岸關係概念上的演進將到此為止「被卡住了」;保持「三不」(國際空間也是奢談)。換言之,如果馬英九止於「地區論」見 好就收,迴避與「三不」掛鉤就好;壞就壞在他心中的一把尺把「台灣主體意識」與維護台灣「主權」劃上等號,仍然在作祟)。

台灣主體性的意識還是馬英九心中揮之不去的一把尺。這把尺將是以經濟導航,易行先行,難行後行,政治儘量延後。不過,有一點,馬英九可能不願正 視,就如大陸可能也不願正視, 與馬英九的兩岸地區論一樣同出一轍,把大陸列為中華民國的地區(反之對方把台灣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區),那就是,沒有政治解禁,獨缺政治橋樑,兩岸關 係的進程依舊是若即若離,即大方向原地踏步;即使兩岸三通全面開啟,諸如兩岸自由經貿區,兩岸共同市場,甚至連台灣與福建省的沿岸共同開發區構思,也只是 不雨的空雷,繼續望梅止渴,畫餅充飢。難怪馬英九有自知之明,在推出兩岸地區論後,點到為止說,「現時還不是會見胡錦濤的時機」。

總講一句,一個沒有鉤勒出願景的民族,是一個沒有政治凝聚力的民族,兩岸政治對話的政治橋樑一天未能搭建起來,中華民族的和平共存共榮(暫且甭奢 談和平統一)也是脆弱及經不起任何考驗的,因為它們仍然止於「隔岸互喊共識「的話語。目前兩岸關係中擔綱的經濟篇正進入一個嚴竣的考驗期。筆者不希望馬英 九再三「拖延」會見胡錦濤或兩岸召開政治對話之前困擾馬英九的「台灣主體意識情意結」,不會是台灣在全球上演著的金融風暴擴散為全球經濟風暴中,台灣最終 付出的慘痛政治代價。

理由很簡單,希望沒有避風港灣的台灣不會是第一個向大陸發出SOS求救的經濟體。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在金融大海嘯中,有誰會想到冰島將是全球第 一個宣佈破產的國家,韓國的金融體系有欠穩定在亞洲已亮起第一把紅燈。又有誰會想到名列世界第一的經濟體美國,要向國民平均生產總值只有前者十分之一的中 國救援呢,世事難料,禍福無門啊! (韓國前強人總統朴正熙生前寫得一手好書法。其中一句成語是他的最愛「有備無患」,他常常以此警惕自己,給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感觸; 綜觀現狀,兩岸的領導除了個別嚴正應對尚未見底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外,欠缺政治橋樑的兩岸關係,船到橋頭未必自然直,沒有港灣停泊船如何直呢?但願這是筆者杞人憂天!天佑大中華台灣!

一點澄清:概念與現實之間的混淆

【2008年10月8日】
在討論兩岸關係上,必須分辨概念/構思,與事實之間的分野。如果概念與事實混為一談,界線含糊不清,只能混淆視聽,無助讀者了解評論者的論據(讀者有權接 受筆者的論述,那是民主賦予的權力)。如果評論繼續充斥著宣洩個人情緒的漫罵,譴責與攻擊,那根本就是不屑一讀,那就任由論壇亂象持續下去。

馬英九推出兩岸地區論,只是一個概念或構思,概念是可以辯論的(漫罵除外)。事實上,兩岸在重返現實,師法自然的原則下,仍然還不是地區對地區的關係。然而為何馬英九會提出如此特殊的「兩岸關係論」,相信是基於策略上需要。

在討論兩岸關係上,必須把兩岸關係置於一個框架內,英文所謂的deliberation of content within a certain context。我們不能天馬行空,帶著個人的喜惡,抒發個人情緒,站在自我正義化,聲討對方的判官高點原寫評論文章,否則,這樣的作風,與文字上顛覆基 本價值觀的文化大革命有何不同,即與「文字屠場」有何兩樣?

這個框架的起點為承認彼此為政治體實,就如主文所說,脫離了這一點,即如無根的浮萍,到處飄泊,一切徒勞,兩岸找不到融合統一的歸宿。

兩岸關係需要很多概念,構思以及思維上的突破才能找到一條持久和平最終統一的出路。前提只有一個認同中華民族下的中國(內涵) 為何物? 如果連同一個民族都無法認同,那麼討論這個課題不再有任何意義,理由很簡單,兩岸的華人都不再是華人,何來統一?何來團結?何來復興?又與誰統一,團結與 復興呢?雖然兩德的統一之路不能模擬,最低程度兩德以「互不否認彼此為外國(同一民族)」為統一談判起點,單是這一點,勝於兩岸的所謂「華人」。

何為兩岸關係?為什麼有所謂的「兩岸關係」如此的課題?在下筆漫罵之前,請深思! 漫罵解決不了問題,也沒有理性的人會浪費時間理會一味罵人,情緒充斥的所謂評論。

至於「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前者只是一個名號,後者才是內涵,且是唯一的內涵,九二 共識如一個軀壳,一中各表為靈魂;有必要強調,後者雖有一些爭議,讀者有跟進時事發展,兩岸對此的異議已在縮小(特別是今年初胡錦濤與布什總統的通話正面看待一中各表的共識)。

兩岸關係需要很多空間去推敲,琢磨,配以前瞻性的胸襟與視野,創造未來,才能找到和平共存共榮,以致統一的可行方案,台灣目前能做的是以台灣既有的價值(民主自由體制與經驗),在政治談判中充當槓桿的角色,在兩岸框架內爭取台灣本土的最佳利益。

明顯不過的是,把兩岸關係的互相制衡置於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框架內,主權,主體性與體制的意識形態等問題都相對的不存在(相對的不存在是屬於兩岸 的「特殊關係論「的特徵);這意味它(意識形態)是兩岸兩個中華政治實體認同同屬一個民族的內務。這就是所謂的框架下情境的推演(the envisaged scenario within the relevant context)。

如此推演,兩岸的關係在概念上的確屬於兩個地區;不過,馬英九「似乎忘了」重要的一點,兩岸相對而言,都是不折不扣的政治體實(詳文請參閱正 文)。所以,他也可左右逢源的宣示,他是以中華民國的憲法詮釋地區論,因為這吻合此岸與彼岸的兩岸的憲法限制--兩岸皆不允許中國國土上出現另一個國家。

總括而言,台灣人 如果嚴正看待本土利益,即應以「跨出台灣,立足大中華,放眼世界」(詳文請參閱李惠群特區)的胸懷與視野看待和平統一的大趨勢。部份的台灣人越早脫離否認 症候群越好,無論是對自己或台灣社會都是好事一樁,每日皆沈迷在漫罵聲中:搞到族群對立分裂的日子並不好受,反之,把胸襟打開,迎接一個即有挑戰,即有機 遇的大時代的來臨;一來可收歛亂象,化戾氣為祥和的正能量,減少內部族群的無謂斗爭,二來,為塑造一個前進的民族做出呼應時代的貢獻。

小結: 實際上,筆者所見,從兩岸謀求和解,和平,統一方案的各項議題上,此岸的台灣絕對佔有優勢,特別是體制,經濟潛能發揮的空間,問題是馬英九政府如何把握,拿捏及槓桿,把統一的「威脅「轉為空前的機遇。

儘管台灣政壇與政論亂象持續,上台才4個多月,馬英九幾乎每日都面對其「兩岸關係」的口誅筆伐,有如「兩岸」的猿猴啼聲不絕般,不留餘地,不給機 會,加上之前他宣佈延後落實633目標,啼聲音量加劇,更是不勝其煩,他的民調又再跌至新低點;他仍然不為所撼,不為所惑 ,堅持「練身」,練身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感言:智者不惑,勇者無懼,道心果定,無堅不達。此法本無諍,諍者失道義。

兩個政治實體的整合體--迎接「大中華共和國」(下)

【2008年9月28日】

隨著馬英九推出「地區論」,根據兩岸平等觀(台灣所說的「對等觀」),此岸在台的政府與在大陸的政府已是「等量齊觀」,或者套用馬英九之前的一句話: 兩岸「齊頭並進」的平台已建起,諒馬英九政府已做好準備,與大陸展開政治對話及談判「一個中國」為何物也; 由此伸延導讀,既然兩岸對話為內務,意識形態的主權課題被擱置兩旁,是順理成章的事,或說主權的問題並不存在也! (難道地區跟地區對話也要扯進主權嗎?)

由此觀之,意識形態的主權擺兩旁,兩岸的政治對話已是箭在弓上。

馬英九推出的兩岸關係特殊論已把兩岸關係的和平進程鉤勒出一個收窄範圍,他的出擊很大程度上顯示此岸的「中華民國在台灣」至少在輿論與造勢上拋磚 引玉,以驗收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自表是否說了算數,求證一中各表的「虛實」,是一廂情願?還是兩情相悅!(退一步說,基於「師法自然,重返現實」的法則,大 陸對「兩岸皆為政治實體」的認同,亦為兩岸謀求和解的起步。)

這一點對此岸政府關鍵所在,基於兩岸皆未敲定一個中國的體制(沒有體制前提的「一中」與中華民族的認同一致),固然擁有推敲,琢磨「一中」的自由,再再符合「存異求同」,「共謀雙贏」的箴言精神。

※ 考驗大陸回應

馬英九的地區論,尚待大陸在政策層面上作出回應。如何回應關乎大陸對一中各表的正式承認與否。也關乎兩岸和平關係進程是否準備回到兩個政治實體的 平等關係上(或台灣堅持的對等觀);這可能是考驗大陸對兩岸關係要從什麼基礎談起,以及大陸能否如十六字箴言所說的擱置主權的爭議,說到做到 (近日大陸外交部長楊潔箎表明對外必須宣示主權)。

所以,筆者認為大陸領導層遲遲未做出正式的回應,應是非常審慎處理。這個關節將影響兩岸未來的協議與和解談判的基礎,方向與兩岸未來和平統一的框架;可謂事關重大,非比尋常 (顯然馬英九推出「地區論」後,在策略與聲勢上已「將」住大陸)。

(提示: 大陸如果「驗明正身」馬英九的地區論正確無誤,大陸就必須詮釋緊接下來的一個臨界點-- 一中為何物--至此,大陸的一中各表底牌即無所遁形。相信這正是大陸不願被迫入牆角,處於被動的認同一中各表原則。一旦大陸能跳脫臨界點的困擾,取得雙方 的共識,不急於詮釋「一中」,即能迴避憲制問題,亦能製造條件與營造有利氣氛增進兩岸互信的基礎,利惠兩岸和平關係的發展,可謂一箭雙鵰也! 充裕的時間與利好互信的氣氛,為最佳謀事的增上緣。)

話說回頭,馬英九的兩岸關係特殊論的政治涵意非常深遠,可能在一個短時期內,大陸在突破意識形態的環節上會被馬英九「卡住」了;如此將有助於馬英 九在現階段把持一些主導性,以退為進,緩兵為上。因為以馬英九的個性與作風,他不可能那麼快即「轉性」英勇起來。除非他的智庫獻計影響了他的兩岸政策的方 向。

如今,馬英九已拋出非兩國,非兩中的「兩岸關係特殊論」,暫時他應該不會再出招,除非大陸正式回應接招,在短期內,兩岸關係特殊論將繼續停留在此 造勢階段;輿論,學術論壇也要一段時間去消化、研究,與深入分析,詮釋一番。如果馬英九止於詮釋兩岸為「政治實體的非兩國,非兩中的兩岸關係特殊論」,可 是出人意表的他把兩岸的政治實體進一步詮釋為「地區」。這與大陸的「一中」的主張簡直就是同出一轍,只欠兩岸都止於沒有詮釋「一中」的內涵。否則,理論 上,兩岸統一已找到共同價值(共屬一個民族國家及地區)的底線,達到「存異求同」的箴言。可見一旦大陸回應台灣,大陸的底線即一覽無遺!(this is a catch!)。

所以,馬英九的這記連環三節棍,入肉很深,連消帶打,看準時勢,趁機而挺,奠定了馬英九未來啟動政治談判的主導性,這粒球已經踢到大陸守門的腳下。

表面上,馬英九完全附和了大陸向來主張的地區論(不過大陸並未自稱亦是地區關係的主張),暗地裡,他的盤算離不開復興以台灣為基地的中華民國主體性 (單邊論或直接了當的一中各表) 。

有鑑於此,最終兩岸還會是返回兩個政治實體的平等關係的眼節上,即根據兩個政治實體的基礎,兩岸才能承認彼此為一個中國的地區;只要大陸能擺脫其 緊握的主體性的意識形態,交換上述馬英九所放眼的台灣主體性,這一心態的扭轉,「乾坤」即展現在眼前—一條康壯的民族和解之道已為兩岸敞開;一個邁向認祖 歸宗,在文化上同屬一個中華民族的最大公約數的民族國家,不是已展現在你我眼前嗎?問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尚待正視馬英九發出這個強烈的信息—把主權,與主 體性的意識形態擱置兩旁,整頭併進走中間,共謀民族和平統一之法則。

如此推論,兩岸心態真誠,手法務實,最後還是會返回兩個政治實體平等觀的主軸上。換言之,唯有採納地位平等的伙伴價值觀,兩岸才能找到一個符合民 主,共和,中道的雙合體;而尊重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重訪現實(revisiting reality)的基礎,並認同與接受兩體一國的實況,兩岸才能找到平等,互相尊重的談判平台。離棄了兩個政治實體,就好像是沒有根的浮萍,永遠都找不到 歸宿。

※ 進入政治協商階段

隨著馬英九地區論的推出,兩岸已具備共識進入框架,談判一中各表下的一中是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唯有雙方找到一個一中各表的共同載體,兩岸的政 治實體才有望融合或整合成為一個「雙載體」。本小組的倡議是呼之即出的「大中華共和國」的「雙載體」--政治意願整合在先,實質融合在後--大中華共和國 中介體也!

從此觀點而論,馬英九首次根據九 二 共識的唯一共識「一中各表」,表述出的兩岸「特殊關係」論 「與大陸的行動表述(以地區看待台灣),沒有什麼兩樣;只欠雙方在檯面上(兩岸正式協商和談) 提出。

為了全球中華民族的福祉與兩岸的和平進程,本小組在此提出建議,兩岸最高領導 召開象徵式兩岸高峰倡議(symbolic Cross Straits Summit) ,以開啟兩岸的正式協商,展現政治和解的善意,及展現兩岸簽約結束仍然在技術上處於敵對狀態的決心。

或;

在香港召開解禁的政治對話,把和平發展兩岸關係列入唯一的政治議程;如果為了化解中日宿敵,大陸領導人都可有「融冰與破冰之旅」,同文同種的中華民族何時會在海峽兩岸開展政治破冰及融冰之歷史性會談!

顯然不懼預料中深綠勢力與「偽」本土意識派的口誅筆伐圍攻,膽敢提出「兩岸地區論」的馬英九,重拳出擊「練身」詮釋兩岸關係非兩國,非兩中,再進 一步跨過障礙欄,從兩個政治實體到「地區對地區」的演譯,令人對馬英九的後續充滿期待,儘管前路荊棘滿佈,馬英九做為中華民國的最高領導人展現的勇氣與膽 識已初露頭角,現在是考驗他的睿智, 及輪到十六字箴言展現公信力的時候。

做為中華民族海外的一分子,馬英九一口氣果敢的跨過高低欄,這種英勇令人不得不另眼相看,「日久見人心」相信不是問題,真正的考驗還是「路遙知馬力」;歷史,只有青史將是最佳的見證人! 堅信全球15億海內外華人與馬英九的「和平使命「的征發同在。

後記: 兩岸領袖今年上半年建立的兩對十六字箴言的價值,仿佛言猶在耳,重溫一下也無妨:

●胡錦濤:「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5月「連胡會」

●蕭萬長:「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3月「胡蕭會」

在推動兩岸關係向前挺進,持續「建立良性互動與累積互信「的過程中,兩對箴言已形成兩岸關係的精神指導,最終能否把箴言價值化為執行力 (power of execution),它考驗與印證的正是兩岸領導人的睿智,功力與政治意願,為了全球15億中華民族的大義,無畏無私,超越政治,政體,主體與主權的意 識形態的左右,排除萬難,齊心協力,去完成江山一統大業;而非止於紙上談兵,隔岸互相觀望,各得其「爽」。這個歷史功過的問題,只能留待後人去定論。

一點感言: 至此,全球15億華人應可觀想一個「新中國」的誕生;這個新中國即是大中華共和國,一個包容「兩個中華政治實體」,具有超凡與卓越民族大愛思維價值體系的來臨。讓我們萬眾拭目以待: 一個思維的改變即將改變一個民族的共同命運!

全文完

●編按:本文原標題為:

獻給普天下心懷中華民族的兒女:

兩個政治實體的整合體--大中華共和國--呼之即出! (下)

完成一中各表後,下一步是什麼 (what’s next) ?

兩個政治實體的整合體--迎接「大中華共和國」(上)

【2008年9月27日】
兩岸關係根據什麼框架被定義為地區與地區的關係。這種地區關係與兩個政治實體的關係有何差別。

根據一般的解釋,兩岸關係特殊論的涵意為: 超乎尋常,可能也超乎正常,例外,不能完全以普遍性的常理來理解,具有一定的內在即成事實與積因,因而構成今日的「關係特殊性」。

地區的詮釋非常直接,即是一個國家兩個地區,兩個地區分屬國家的部份,地區可大可小,面積資源幅員並不影響地區共屬一個國家的地位與資格,也無任何特別 ,特殊的情況可詮釋地區在國家的地位,資格,或附屬或直屬的情況。

反而政治實體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政治實體,並不一定構成國家的資格與條件,反而政治實體的特殊性在於它與國家的微妙關係。因為政治實體不 一定擁有主權,可是擁有主權形成國家就一定是政治實體,因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家與體制。國際法並不承認不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所以沒有主權的政治實體才是 一個特殊情況存在的政權體系。

以此詮釋巴勒斯坦在獲得國際社會的外交承認之前仍然是一個政治實體,這與兩韓的情況有別,兩韓都是擁有完整主權的政治實體,所以在國際社會外交 上,各國都分別承認韓國(南韓)與朝鮮(北韓),而不出現爭議。南北也因而相安無事,只欠一個有待兩韓重新統一的民族意願與目標的實現。

如果把兩岸關係置於兩個政治實體的框架內,它必須有一個中介整合體(integrative embodiment )去引導兩個政治實體認同及透過一個基本共同價值介體,涵蓋同一民族的認同才能進入這個框架。兩岸已把中華民族置於兩岸的最大的公約數 ,然而 這只是概念上的認同,並不代表兩岸的特殊關係已進入狀況。在兩岸達致「政治協議」 之前,兩岸仍然是對外擁有主權(各自受到數目不同國家的外交承認),對內主權可共享或共護,或擱置爭議的(請參考本小組在李惠群特區內的一篇相關評論「主 權意識擺兩旁,齊頭雙贏走中間」)擱置並不代表不存在,主權還是存在的,只是為了兩岸和平關係的發展暫時「對內」把它擱在「兩旁」;因為兩岸都應有共識我 們是來解決問題,不是製造問題)。

換言之,對外兩個政治實體都各自獲得各國的外交承認(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於中國大陸佔大多數,中華民國在台灣佔少數,那並不問題),內外有別; 所以兩個政治實體對外都獲得部份國際社會承認的「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國家」,分別是一多,一少;從某個角度而言,兩岸兩個中華政治實體已經在分享主權,分 護主權,不過,因為兩岸欠缺政治橋樑,並未在政治上互相承認彼此的存在(或最低程度互不否認為同一民族),以致形成今日的兩岸政治僵局。

兩岸兩個地區論尚未進入框架,以「返回現實,師法自然」的原則,兩岸存在的是兩個政治實體,現階段還不是「地區對地區」的關係。地區論充其量是兩岸進入框架後放眼的目標或兩岸關係的構成的部份特殊特徵之一(這是雙邊論的論點,單邊論或一中「各表」則另有文章)。

在嚴正評論與討論兩岸和平發展與統一的重大議題上,為了避免見樹不見林 或者見林不見樹的失誤,陷入偏頗,執拗,筆者管見,兩岸三地包括海外華人專家學者,及政府本身的智庫真誠踏實要找出解決問題的癥結與可行方案,下筆時應避 免在評論與探索兩岸的雙贏政治方案中,滲入歷史包袱與捲入非理性的漩渦,確保證據與見解見樹亦見林,秉持實觀,達觀,心懷民族大愛胸襟的中道精神,配以前 瞻的視野去創造民族的未來: 鑑此,筆者大膽建議評論者應 :

--避免翻舊賬;

--避免掉入歷史的泥沼;

--避免選 / 靠邊站 (以兩岸最大公約數--中華民族--為依歸) ;

--避免向後看,歷史是一面鏡子,或許能夠提供靈感,未必能夠提供答案;多些前瞻,少些回顧 ,以創造未來的胸襟與視覺,與無限的空間,迎接兩岸三和 (和諧,和解,和平) (兩德的民族認同而完成統一的使命,儘管值得參考,並非兩岸統一的復新;兩岸的華人必須依靠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與開拓民族團結統一的未來道路) 。

--不應獨挑諸如「國家主權,獨立完整」、「誰出賣誰」意識形態與煽動性的眼節,導致和平關係進程未戰先餒,輿論及評論自亂陣腳,擾亂視聽,浪費兩岸政治資源,原地踏步,望梅止渴,畫餅充飢;

--不應把體制的爭議拉下水,對體制的課題儘量在民族大義下保持開放的胸懷;

--務必拋開政見包袱,跳脫歷史悲情,以民族進取大愛的胸襟與精神,尊循中道,中立的角度,以超越兩岸的整合性手法(integrative approach ),從中撮合,促進兩岸的融合;學術界應引領開創新風,胸襟一旦獲得釋懷,天地浩然正氣的磁場能量也同時被釋放,必能為兩岸的和平關係帶來一番新氣象,開 拓新天地。(以上簡稱「四免二不一必」)

在認同中華民族為兩岸最大公約數的前提下,兩岸獨缺的上述中介整合體是什麼?

正是大中華共和國REPUBLIC OF GREATER CHINA (RGC) 。

只要兩岸認同大中華共和國,它即能肩負中華民族的歷史性團結使命,把此岸的中華民國,與彼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線牽,把兩岸政體導入一個扮演催化融合的交匯點的框架體系內。

最近,兩岸和平論壇建議兩岸成立跨海的政府對政府的兩岸委員會,即是跨前此目標的積極建議(馬英九積極看待台商建議,有意透過修法方式,讓台商可擔任中國政協委員,以保障大陸台商的權益 。一旦成事,將是兩岸事務司法交匯的一個重大突破點)。

根據重返現實的演譯,兩岸的關係在理論上只欠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中介體,這個中介體的出現將能扮演兩岸載體的要角,有鑑於此,兩岸政界,學術界 的智庫精英必須跳脫本位主體性的思維,以和平締造者的自我使命 ,協助中華民族締結一個大中華願景,有了願景,路線圖的描繪,和平→統一→團結→復興的景象將會浮現在全世界華人的腦海中,屆時,和平統一只是時間的議 題。

按照兩岸實況,兩岸和平關係的發展,一旦兩岸各自詮釋一中各表後,一個因應兩岸融合的中介融合體即呼之即出—根據本小組的建議這是一個涵蓋民主、共和及中庸體制--大中華共和國—將是兩岸融合及邁向和平統一與復興的整合體系,最終把兩岸中華政治實體二合為一。

馬英九在大膽詮釋地區論時並未跳脫中華民國的憲法,儘管國民黨已廢除保留大陸代表在台灣議會的席位,不過,中華民國的憲法仍然把大陸歸納為中華民 國(中國)的疆土部份)甚至還包括外蒙古。目前或現階段的中華民國是在台灣基地營運;在理論上,大陸認同兩體一國的構思,大陸亦可根據自己九二 共識下的一中各表的「共識」去詮釋「一中各表」,就如目前大陸稱呼台灣為隸屬的「地區」一樣,如法泡製(這麼說可能已是多此一舉,實際上,大陸早已那麼做 —即在法理上,對待台灣為中國的地區,及馬英九與國民黨為地區領導人及地方政黨的稱呼,表象上與禮儀上,大陸已行使一中各自表。這意味著大陸自行詮釋或表 述一中各表的已是既成,無可爭辯的事實,米已成炊!)

現在,且讓我們重返當下的事實,根據「一中各表」這個唯一共識的認知,了解及重溫兩岸現狀是什麼?

※一個分治的兩岸構成的兩個政治實體;

※一個兩岸都互相聲稱代表中國的個別政治實體 (一個是中華民國在台灣,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大陸) ;

※自從兩岸分治後,大陸即在稱呼上把台灣列為「地區」,包括把台灣政府及領導人列為「地區領袖」;意味著大陸已執行了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的唯一共識 (僅次於昭告天下) 。換言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已「一中先表」,構成了一個無可置疑,鐵一般的客觀事實;

※台灣的實際狀況仍然是個不折不扣,一個在大陸的主權管範圍外運作自如,擁有主體性及一定國際與外交空間的政治實體。所以,兩岸關係的「地區論」 尚處於一個概念性的階段,換言之,在概念上兩岸已經承認彼此為同屬一個國家的兩個地區;在現實中,兩岸依然各自為政,各自以一個政治實體營運自如,兩岸獨 缺的是一座「政治橋樑」(凡是心懷中華民族的全世界華人都知道那是什麼。)

(間中出現一個議論點,即兩岸選擇直接進入一個中國的關係,抑或是一個國家關係;還是先國後中?那一個比較務實,或就直接一點,即如馬英九跟進詮釋的「兩岸分屬一個中國」吧?筆者大膽把這個間中出現的框架課題拋給兩岸統一學者、專家、智庫去做腦力激盪。 )

※一中已各表:以「返回現實,師法自然」的原則,必須再三強調,大陸比台灣主張一中各表之前即已自行根據實況一中「先」表 (單方表態是在於政治言行上,也即是台灣在九二之後才堅持一中各表,延至現在,馬英九才認真「各表」。儘管大陸在九二共識之前與之後都「先表了」很久,讀 者記憶猶新,胡錦濤亦延至今年初與美國布什總統通話時才終於認同了一度出現爭議一中各表的原則,間接向台灣發出「各表」信息) 。

馬英九推出地區論的非兩國,非兩個中國的兩岸特殊關係,外面上非常大膽與果敢,深入分析之,即會發現馬英九仍然根據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的共識原則 表態,並未乖離九二 共識的軌道。此舉也附和了大陸(中共) 一開始統治中國大陸即實行一中各表對待台灣。一前一後各表(如上而言,靈感可能來自胡錦濤與布什的共識通話)。

※如今在兩岸特殊關係論上,兩岸已各自詮釋了一中各表,這是基於兩個政治實體的地位與條件 (想想,沒有政治實體地區論會構成嗎?) 。實際上,馬英九的地區論已更上一層樓,跨過並超越(應注意超越並非排除,兩岸仍然是各自為政的政治實體)兩個政治實體,即構成從政治實體基礎出發的表 釋。

更重要的是,儘管兩岸政治實體各自對一中各表間接表述 (還是「表」「的不徹底) ,不過兩岸在詮釋一中的議題上仍然有所保留。大陸政府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直接表態它所謂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政府的保留也因應了中華人民共 和國為體制,並不完全與「中國」(民族國家nation state)劃上等號;同樣的,馬英九政府也未一口咬定它所謂的一個中國即是中華民國。從兩岸特殊關係論而看,充滿玄機,意義非凡,也是兩岸關係特殊論的 扼要「生門」。這種製造空間「留有餘地」的詮釋,對兩岸在未來找到政治協商的竅門,活現一個雙向靈活的空間,也就是出現一個充滿生機的「交匯點」,這個百 川匯集的交匯點,讓兩岸在詮釋,探索或推敲一個中國的涵義可能出現分歧提供包容性,充分體現了博鰲胡蕭會兩對十六字箴言的「存異求同,共謀雙贏」的精 神。)

換句話說,兩岸深明大義,準備聆聽雙方的「餘音」,顯示兩岸都保留「餘地」。這一點對中華民族及兩岸的最終達致和平統一,團結,與復興具有「畫龍有待點睛」之妙,也為兩岸和平共存共榮的叔展營造雙贏的伏筆,值得心懷中華民族的全球海內外炎黃子孫的釋懷。

單憑這一點, 基本上已看到兩岸「以和為貴,存異求同」的精神,輔以一個服膺「共和、民主、中道」的價值,為未來建構一個涵蓋中華民族的統一雙劍合璧的體制鋪路。(根據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都不容許在領土內出現另一個「國體」,如果兩岸任何一方或雙方過早或不當詮釋一個中國即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 國」,雙方往後展開協商和談時將被肘制,不只違反各自的憲法精神,也沒有空間去尋找一個兩個政治實體都能接受的中介整合體)。

這也解說,雙邊詮釋沒有保留,與單邊詮釋有所保留的一中各表的推演,兩岸都深知沒有保留的詮釋會扼殺整合體的空間,有礙和平關係的發展;尤有進 者,從另一角度窺探,無論是「雙邊論」或「單邊論」,兩者的詮釋一中的落差已相對縮小。基此,「齊頭併進」的兩岸平等觀平台的建立,只是順理成章的程序吧 了。從此歷史高點眺望,一個由大中華共和國為雙載的兩體一國,不是已呼之即出嗎!?

可能有人會問:「兩區一國」不是更好,及直接了當嗎?在兩岸未能對「一中」的內涵達致全面的共識及政治協議之前,「兩區論」只是一個概念或構想 (所以說,馬英九快速向外媒拋出「地區論」,必有其政治動機)。實際上,「地區論」為構成一中各表內涵的部份(其他部份當然包括一中的體制等)。由於馬英 九是根據「一中」的原則去各表,所以受制於一個中國的規則才能表述,然而,他不能也不可能忘了他各表的根據是來自台灣這個如假包換的政治實體(不應忘記沒 有政實體何來一中各表)。所以,在推理上,兩岸理應先進入兩體一國的框架,互相承認彼此同屬一個民族(中華民族的最大公約數) ,然後才循序進入「兩區論」,馬英九兩三步作一步跳,可謂「超級跳遠」的壯舉(在策略上馬英九進退兩相宜,以逸待勞) : 情同未買票先上車;後果只有被趕下車或補票(車已啟程如何趕他下車?)。他選擇對外媒放話,也可圈可點。鑑此,大陸的如何回應,想必已在馬英九的股掌之 間。

小結: 換言之,在馬英九推出地區論後,一度迷惘的「一中各表」已撇開烏雲見月明,兩岸重返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原則的精神,標誌著馬英九根據一中各表跨出勇敢的步 伐,探索與大陸展開政治對話(唯有政治對話才能使兩岸地區論定調在共識一中各表,讓九二共識成為真正有內涵的共識,否則九二共識將淪為空洞的歷史名詞), 讓九二共識成為兩岸名符其實「謀求雙贏,擱置爭議,認清現實,累積互信」的道德源頭。否則「兩岸義士」不辭勞苦為兩岸達成唯一的共識的心血將付諸東流。為 了全球中華民族的福祉,兩岸政權應抓緊果時機,積極響應全球華人的呼聲,不要再兜圈子了(九二共識後蹉跎了十多年,「顯性台獨」從中搞破壞造成的後遺症, 還不夠採折騰嗎?)

另一方面,兩岸政府真誠,踏實要取得關係的進展,並非難事,難只難在兩岸是否存有默契克意被動的「保持兩岸現狀」,或基於兩岸在各領域已實際休兵,而鬆懈下來: 安於(樂於)保持現狀的不只是台灣一方?

●編按:本文原標題為--

獻給普天下心懷中華民族的兒女:

兩個政治實體的整合體--大中華共和國呼之即出! (上)

推出「地區論」: 馬英九手握王牌--一中各表!

對台灣人的政論亂象之有感而發

【2008年9月23日】
陳水扁涉及洗錢的案件,及馬英九推出兩岸地區論延燒台灣的「政論」與「政見」,令人眼光撩亂,大有論壇兵荒馬亂之慨;這些所謂評論,素質談不上,實則拖累 台灣論壇政論的水平,很多評論下筆即胡言亂語,一片漫罵,欠缺根據,顛三倒四,只有揣測,純粹個人情緒的宣洩,觸目驚心,已經氾濫成災,可能成為台灣另一 異象。

做為一個海外華人對於台灣媒體假借民主自由的名堂,放任這些垃圾上網,以論壇之名,登堂入室,充拆論壇,不只降格,其嚴重程度已經到了橫行無阻的地步,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好好的論壇已淪為憑個人喜惡胡亂開戰掃射的「文字屠場」。

尤其那些一竹桿橫掃一船人的作風,不只素質其差,完全沒有可讀性,捕風抓影,以偏概全,實有污辱民主,新聞自由,法治的體制與價值。

其實這些個人宣洩的文章,最適當的位置應是在部落格上的個人宣洩。在此呼請今日新聞總編檢討選稿尺牘,勿再鬆懈放水,慎防氾濫成災,民眾的是非黑白被顛倒,牽連社會良知與輿論正義的無力感每況愈下。

台灣原是中華大地的一塊寶島,也是中華大地唯一實施民主的搖籃。涉嫌犯科洗錢的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曾經講過一句罕有良知的話:台灣是全世界華人民主的燈塔,也是引領華人世界邁向政體改革的希望。

台灣民主的第四權--媒體—是不是失去了方向,筆者不敢妄下定論,不過,做為一個受尊重的多媒體今日新聞的編輯方針與放任胡言亂語的評論出閘的態度,筆者是遺憾與痛惜有加。

有時筆者在想,社會亂象層出不窮,媒體是扮演放大鏡的角色,還是忠實反映的角色,還是兩者皆有,身為一名在媒體工作了超過30年頭的前新聞從業員,不禁要問,社會良知還是媒體秉承的社會道義與價值嗎?還是筆者的觀點已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或說跟不上台灣的亂象/異象。

希望「爛」的源頭是由外來環境污染而引發的,或是暫時性的惡性競爭的策略使然,那還是有的得救的。是嗎?

●編案:

暑假快結束前,我帶小孩南下墾丁去捕捉夏日的最後尾巴。有天下午,在一個不知名的小漁港的旁邊用餐,剛好看電視在報扁家海外帳戶的新聞,我立刻發揮實事求是的精神,問正端菜而來的老闆「您怎樣看阿扁的新聞」?

我的用詞相當中性,目的就是希望不要造成誤解(因為不知老闆立場,怕表態錯誤,會影響還未上桌的菜色。一笑)。結果老闆停止工作,立刻慷慨激昂的痛罵某某黨,認為一切都是該黨的陰謀。我也很認真的聆聽,頻頻點頭稱是(希望老闆結帳時能否算便宜點。一笑)。

其實,任何一種聲音都是真實聲音,包括海風吹拂的聲音。對我而言,每種觀點都存在於台灣,存在不必然代表真理,但至少是當下的某種「道理」,否則不會無緣無故的出現。您說是嗎?更何況,這種聲音不會因為論壇不刊登就嘎然而止。

p.s.您日前寫的一篇文章,有大陸讀者來信大表贊同,我沒有轉寄,不知您要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