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 2009

淺析「中華民族」新義與兩岸統一

【2008年6月22日】
誰是中華民族(我是誰)?

實際上,根據實況演進的詮釋,中華民族即是廣義的華人,不只涵蓋兩岸四地的華人或說政治上的中國人,也包括生活在海外同種同文的華僑、華裔、華人。

稱其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尊稱,就如梁啟超當年創造中華民族的名稱後把中華民族的範圍涵蓋了中國的其他非漢族的民族。這一「涵蓋」政治、歷史、文化 的意義非比尋常,因為在統一中華民族的制高點上注入多元化內涵角度的民族詮釋,超越了狹義的「漢族」(儘管漢族佔了中國各民族人口的超過90%)。

今天的中華民族已提升為統一兩岸的公約數或說歷史的制高點,至少在文化上,歷史上認同全球華人(不管他在那裡,身居何國)為同一民族,其「認祖歸宗」的意義如上所說,非同小可。

中華民族已演變為一個包容,兼收併蓄,與時併進,能容德乃大的代名詞,無論是兩岸的中國人(華人),還是散佈海外的華人,中華民族的確是一個令人 肅然起敬,胸襟開拓,視野超越的代名詞。中華民族經過這一重要的內涵推演,在歷史的洪流中已被升華至一個氣概,氣勢不凡,體現與釋放大愛的依歸,已具有普 世觀的視野(內涵有待增上),中華民族的人文圓融性不受地理制限的詮釋,超越了國家、政府(政權)、政黨,讓全球華人被納入一個民族大愛的框架,放眼世界 公民。

必須補充一句,隨著中國人獨特的人文特質,對中華民族的中華民族與英文原文的nation、national、nationalism,都不盡相 同,它可以是一政治實體(政治實體不一定擁有主權,唯一個主權必定屬於政治實體)。也具有超越政治實體的靈活性,成為跨國,跨民族的精神價值。

雖然根據詮釋,中華民族的涵義起源於西方民族主義的框框(即nationalism),可是,從兩岸的和解,和諧與和平的進程而言,以及中華新文 明的崛起,中華民族這個反映海內外華人特質的的集體名稱,已超乎民族主義本身傳統的涵義,實為一個世界文明實體,也不一定與符合西方民族國家 (nation-state)定義下的主權國家掛鉤,即使它的原義是指民族或與國家的融合體(中文本身缺少一個既表達民族涵義又表達國家涵義的詞匯,反而 在外國用語中則存在這樣的詞匯。)

所以,筆者之見,建議今後在提及中華民族時,儘管避免使用具有民族與國家一體化的Chinese nationalism,應多多提倡使用Zhonghua Mingzhu(以中華民族主體性演譯,大不必根據西方的詞匯標準),因為此詞再再超越了一個以地域地緣為準的民族主義;精神價值層面超越地緣疆界的詮 釋,從中釋放出的巨大正能量,超乎相對狹義的民族主義的局限性,從此角度,中華民族已具備放眼全球的胸襟與格局,並在全球化的現實中找到嶄新的定位;有朝 一日,中華民族渾厚,淵遠流長的文明底蘊的再造出發,將成為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大愛詞匯。此符合中華價值提倡的大同世界價值觀,中國民主先行者孫中山的天 下為公精神。換句話說,中華民族是「天下為公,以民(人)為本」的版本普世價值,超越了西方定義的民族主義的狹隘涵義。

一個詞匯的涵義應反映時代的需求,應與時併進,尤其是中國加速走向世界之際,中華民族這個百年詞匯,經過梁啟超的兩次修正擴大其包容性與內涵後, 看來現在是進行第三次的歷史性重新詮釋,讓中華民族傳統價值的傳承與精神升級,在全球化無疆界的時代,滿懷信心,主動走進世界,擁抱世界,讓世界擁抱中華 民族核心價值,破除普世價值鏈(universal value-chain)雖起源於西方文明唯並非西方專利,實為世界文明共同遺產的迷霧,使它感受需要與經過重新打造的東方新文明的核心價值進行整合,與 時併進;同樣的,有朝一日,中華核心價值觀榮登世界價值殿堂,也亦非中華文明的專利,份屬全球文明的共同遺產。

中華民族以東方價值觀身份出發塑造普遍核心價值的可行性,悠關它是否具備全球定位,其成敗維繫於兩岸的和諧,和解,終極和平架構的建立,欠缺一個 政治實體的修煉,中華價值觀難成氣候,難以擔當大任。所以筆者認為,中華民族既然已成為兩岸最大的制約,在認同一個國家的原則下,制定一個和平統一的長中 期路向圖,包括本小組建議的跨海兩岸和平共存共榮委員會,及委員會下的第一個先鋒計劃(詳情請參閱李惠群特區),實為順應大勢之舉。

「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創造價值,普世共享。」

全球化無疆界的現實,以文明進化而論,凡事不進則退,從積極的觀點,儘管以西方主導的普世文明對中華民族的諸多指指點點,「教誨」與「不吝賜 教」,卻成了中華民族的反面教材,受益良多;回顧過去超過百年的東西文明碰撞形成東西方文明對峙的格局,如果中華民族的崛起有潛在的敵人,它即是過去中華 民族相對衰弱時期,西方文明為維護主體性的既定利益,支援殖民地擴張主義與之後的超強軍事與經濟金融利益,進而因應全球戰略的佈署需要下,通過媒體造勢, 廣為全球宣傳的中國/華人威脅論(Sinophobia);現在正是思量全球精神文明建設的部署,為制衡與「平反」對中華民族/文明國際形象破壞,做出良 性反擊,清源正本的時機。

如果在兩岸統一的框架內,能帶出「中華民族」肩負歷史使命的定位,那麼即不負梁啟超百年前制定中華民族一詞的高瞻遠矚。梁啟超立言的不朽,所昭示的啟後與民族啟示篇章不言而喻。

2 comments:

  1. 中華民族整合統一的大智慧的三個方面


      中華民族整合統一的大智慧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每次面對分裂,統一立即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理想,并且絕不動搖。

      民族的最高榮譽總是給予能够領導統一的英雄領袖,民衆追隨的目標也立即汹湧澎湃的倒向統一力量。中國人總是將分裂內亂視為“國破”,又總是將“國破家亡”連成一條最簡單的因果直綫,將“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視做天經地義的邏輯。這就是中華民族面對分裂的思維定式,一種永遠不能改變的民族價值觀。請每個中國人牢牢記住,這就是中國人歷經數千年鍛鑄出來的精神利劍,光芒閃爍,充滿霸氣——對分裂者沒有道理好講,就是必須統一!

      其二,痛下殺手,毫不手軟。中華民族對分裂勢力的殺伐決斷遠遠狠於對外來勢力的運籌抵禦。對外用兵,中國人在歷史上一般都極為謹慎。但對內消除分裂完成統一,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優柔寡斷。在是否統一的問題上, 中國人從來沒有決策過程。要決定的只是一個,如何打?而且,統一戰爭從不顧及力量對比,打敗了也要前赴後繼的再打。每每是統一戰爭,中國史書都觸目驚心的記載著“血流漂杵”“浮屍百萬”!那些最大規模的戰爭,往往不是發生在抵禦外侮中,而是發生在統一戰爭中。戰國的長平大戰,秦趙兩國共出動雄師百萬,一戰消滅趙國五十萬大軍,從而創造了古典戰爭的最高典型。對外戰爭雖然也同樣有著名戰例,然則就戰爭規模而言,遠遠不如中國內部的統一戰爭。誠實的說,幾千年歷史上,能在中國人馬前走幾個回合的外敵,還確實沒有幾個,雖然近代以來我們也有過戰敗的恥辱。但是,內部分裂勢力卻是同樣優秀的人種,就不能不碰撞出最為絢爛的戰爭火花。這種為了統一不惜付出最大代價的拼命精神,最充分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剛猛勇武的一面,足以使任何分裂勢力先自氣短三分。

      其三,沒有談出來的統一,只有打出來的統一。這是殘酷的事實,痛苦的經驗。從本質上講,統一意味著分裂一方的陰暗命運,丟失政權并遺臭萬年,盲目追隨分裂的民衆也將付出慘重的代價;設若抵抗并戰而勝之,安知分裂者不能爭得統一的權柄?這種幻想每每支撑著形形色色的分裂勢力與動亂勢力,使他們幾乎永遠不可能回到“和平統一”的軌道,而總是選擇刀兵相見——戰場上說話。

      國有國情,族有族情。不要說世界上已經有和平統一的先例,更不要說和平是世界的主流。請牢牢記住,世界在變,但人性沒有變,各民族的獨特精神也沒有變,殘酷競爭的主流更不會變,而且永遠不可能改變;中華民族幾千年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統一經驗,絕不會因為世界出現了電腦、原子彈、衛星、航母等一大批新勞什子而突然過時。

      從本質上看,統一沒有玄妙的技巧,更沒有我們祖先沒有想到的奧妙。中國人縱橫捭闔施展謀略,那可是如同兒戲。幾千年幾百代無數能踢能咬能不够者看穿了的東西,絕不會走眼的。想要中國統一強盛,還得有祖先強勢生存的錚錚傲骨與巍巍霸氣。

      世界上沒有一個大民族象中國這樣歷經如此多的分裂內亂而每次都能整合自己,最終回歸統一潮流!分裂勢力在中國歷史上沒有成功過一次,中國的國土沒有因為分裂內亂而永遠丟失那怕一寸!不能不說,這是世界民族史的奇跡。 中華民族智慧中最為眩目的明珠就是統一意識。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將統一意識化做如此恒久的民族精神。

    作者:馬堯海 南京 教師

    ReplyDelete
  2. 李先生所论述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既是台海两岸的公约数,也是凝聚世界华人力量的精神磁石,欣赏!另注:“中华民族”的族字,在普通话拼写中读(zu),不读(zhu)。

    评语:大陆 刘召琢。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