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 2009

中國政改要追求上經改步伐,面對阻力?

【2009年2月2日】
「胡六點」釋放的重要變革信息明顯不過,中國大陸的政治改革與兩岸的政治「解凍」需同步而行,不應落在大陸經濟改革的後頭,或筆者形容的雙軌制,兩手一翼經濟,一翼政治,齊頭併進,儘管這還是一個一黨專政治國的理想。

政改的號角在「胡六點」中吹起,政治改革被點明要奮力追上經濟改革,進一步分析,中共黨內反對民主化政治改革的勢力有蠢蠢卻動的跡象。最近媒體刊 登一位身居高位的領導就發出反對民主化政改的強烈信息,令人有些愕然他的強硬,鮮明與公然表達的立場。這樣標榜立場的「反動」阻力令人有些莫測高深(此人 的言論受到大陸網民的廣泛嚴厲抨擊)。

緊接著,官方新華社,中共黨校的智庫亦打破緘默,為文表達中國政治體制的改革將與經濟體制一起深化;中共黨校學者則為文形容黨內的一些專家學者為 了討好反民主勢力而淪為黨內「麻木病態」的幫手。這些勢力與專家學者甚至基於全球金融海嘯對中國影響有限的案例,而自我膨脹,「更有者乾脆得出結論,認為 中國現行政治體制就這樣挺好:挺優越,無需改革。」

(美國「新聞周刊」1月19日提前出版的文章,原題: 為什麼中國能夠良好運轉,評論說,「中國很可能是今年出現顯著增長的唯一主要經濟體,因為它是唯一打破經濟學者本書常規的國家。中國沒有像其他主要經濟體 一樣快速減速,其主要的原因在於具備的經學家通常嗤之以鼻的國家干預能力。 中国没有像其他五大經濟體一樣迅速减速。」不過,該刊物以調侃中國的語氣形容說,沒人擔心中國政府的處事能力,正如中國領導人曾說的「信心比黃金重要」, 至少眼下的中國人仍然相信他們的國家的制度。詳情登錄環球網(http://www.huanqiu.com/)

「不折騰」阻力浮現
根據觀察,經濟改革30年,現代中國面對的最嚴竣的挑戰並非經濟,反而是政治改革的議程擺在何方?(政治議程也應包括兩岸關係的政治的和解與和平 基業的奠定),攸關政治改革的課題已經豪不含糊的從之前的黨內議程擴大至兩岸民族議程的層面。馬英九的講話直接了當,誠如馬英九總統去年在紀念「六四」的 專文中所言,「自由、民主必須是兩岸的共同語言,只有自由民主才能真正促進兩岸有效對話,建立互信基礎。」

經濟改革開放30年,如果有關方面包括學術界繼續在喊: 路在何方?筆者認為這不只對中國大陸,甚至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勇氣都是一個極大的諷刺!(不是嗎?)30年是鄧公領導群倫,敢於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 腳印,今天的政治改革的挑戰已經有發光的石頭在「坐鎮」,縱然向前摸索也是一步一腳印,大陸領導人最近在應對全球金融海嘯時不是喊出信心比黃金還重要嗎? 這個信心不單純是來自經濟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社會主義在市場經濟起穩定作用與扮演有意義角色的起點,並被國際認同;顯然的,這並非社會主義在市場經濟起 重要平衡作用的唯一一個考驗,至少未來20、30年社會主義如何融入政治改革的挑戰中,形成完整的中國特色政體的重戲肉,即將要掀開序幕了。

兩岸關係的和平登陸不是單純兩岸的政治和解,也不是台灣對中國政治改革起示範作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民當家做主必須從民主,自由,人權起 步,這是普天下放諸四海皆準的價值,這才是兩岸關係和平登陸的示範。政府政黨是政治權力的代理組織,就如胡錦濤在30年改革開放的紀念講話中提醒,沒有人 能保證中共能永遠執政,可見胡錦濤的講話認同一個非常基本的事實:政黨不是永恆的,是可以被代替的。同樣的,國民黨,民進黨也一樣可以被取代。無論是以人 為本,以民為本,人民當家做主的說詞,它最終極彰顯的價值依然是「人民才是老闆」。

當然期望中共跳脫一黨專政在現有政治體系體制下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延後多時的政治改革開放的啟動有如箭在絃上,隨著「胡六點」對政經改革發出齊頭併進的「大膽」訊息,它如何被各級幹部組織有效解讀吸納,並做出應有的一致政治步伐的調整,目前尚有待觀察。

共和與公民相呼應
除了向來強調的鄉鎮層面的民主選舉代表的微型改革措施外(建立了「鄉政權」,設立了縣人大人大代表,並由公民直接選舉縣和縣以下的人大代表,筆者 主張中國應允許公民社會的代表制做為引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切入點,以符合共和主義制度引導社會組織注入民主選舉的改革開放前線。公民社會是以社會中堅層面的 知識份子專業人士的非政府組織(NGOs)組成的「社會良知」,具有引領塑造社會對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的認知與擷取,為中國的政治改革鋪設社會草根接 觸面(在一個真正奉行民主的社會裡,社會介面的公民社會是代表非政府組織跨越政黨的「社會良知」的象徵)。

在諸如中國幅員與各地源資,包括人文素質差距如此巨大的大陸型社會,隨著民眾的政治與公民意識的提高,公民社會切入面是最務實先頭改革部份;根據 了解,中國利用互聯網的便利促使地方官員必須在3天內解答各地居民提出的民生問題,是一個很好的進步,但願地方官員能正確解讀此措施的用意(不是止於奉命 行事)。然而,就如所說,中國在推行政治改革的措施,是善用「社會良知」與公民權利日益提高的社會分子,進而扮演一個非政府的管道,不只旨在疏通民意,也 能扮演監督地方政府行政的效率,提高廉潔度,可見度,及官員問責度,有助於減低大陸一些地區居民不滿地方官員施政措施不公指責,引發的暴力衝突事件的後 果,尤其是經濟風暴吹襲時期的民生問題將更趨尖銳化。

筆者在「迎接一個新文明的破繭」評論中主張大陸政府不應,也不宜扮演一個包辦式的政府,否則它將淪為單向溝通的政權,不符民主體制的監督權的行 使,致「還政於民」永遠只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理想。龐大政府組織在執行功能性任務時,其民眾的介面需要公民社會組織調解,公民社會自動填補了這個空缺與功 能。有人可能會問,那麼在公民組織出現後,政府應扮演什麼角色?筆者認為,政府應扮演素量皆佳的各項政府服務的便利提供者 (Facilitators ), 與適當監管的角色。(正如老子所說,政府的存在應被降至最低點的「於無形」,為「有為寓於無為」。它的存在不在於它的實質現象,而在於它的功能)。比喻 說,社會治安有序良好的國家,值勤站崗維持秩序的警察可能很少見,但這不等於治安不靖,事實是剛好相反;同樣的道理,政府干預市場運作越少的國家,顯示國 家社會制度已健全並上軌道,所以從國家整體常規營運而言,政府干預少是好事,當然也有例外,如目前的金融海嘯,源於美國奧巴馬總統就職儀式所說的人們的 「貪婪與不負責任」(當然他沒有提及政府政策的短視與不負責任的部份)。這也是公民社會的特質之一。

實踐公民社會時機

大陸政府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認真考慮採納公民社會的組織形態,可選擇性在一些有條件的大中型城市做為公民社會組織的先驅試點計劃,讓它在 社會層面的政治改革有所依據,與縣以下的鄉鎮選擇措施相輔相成,互相輝映;這樣的橫向的改革措施,有些類似鄉村與城市雙軌併行漸行漸近的特色,相信也是具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特有中國民情中植根茁長的滋養。

(建議:選擇性於一個期限內,分階段在大中型城市推行公民社會的試點計劃,順暢後,逐步推廣至其他中小城市,配搭鄉鎮的基層民主選舉措施的經驗, 使民主生活融入草根,要讓公民社會生根,完全獨立的非政府組織是否能被允許公開自由營運,可能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法律問題。因為筆者了解,大陸的所謂民間組 織大都是半官方的。)

既然大陸政府已跨出政治改革的初階,政改措施擴大至城市社會層面引進民主組織生態,應是時候了。當年鄧公摸過河的石頭之一,現在開始發亮的就是公 民社會,事因社會中堅份子也是經濟改革開放最大的得益社會階層,由他們去扮演社會良知,啟迪民情,民智,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任務及角色,應是回饋社會的 義務,同時扮演共和社會的催化劑,從實踐公民民主的切入試點中引導與教育草根跟上中國政治改革的發展的步伐,讓老百姓新身體驗及參與民主改革的進程,這不 啻「人民力量」的「溫和參與版」在大陸的演義! 廈門PX設廠投資污染的案例成功停建,就是一群中層知識份子與專業人士與當地民眾和政府積極溝通的結果。

這個案例與其他大陸內地類似案例雖屬零星,不啻是中國政治變革在社會層面的幾顆耀眼的星星,可見中國的政治改革與其開放,並非與30年一樣前保持 不變。問題是執政黨在現行體制下欠缺外在反對力量下,能否自動自發凝聚政治意願化為一股強大的社會動力,匯為推動社會改革的政治體系力量,而不是反之,外 界,一般民眾,及黨基層幹部對「政改計劃」都未有「知的權力」;全球金融海嘯被指望能加速中國推行政改的動力之一,畢竟那只是外在因素,執政黨應該掌握與 善用的是人民的信任,順應天命,以民意為依歸,主動,有系統,有秩序展開政改才是源頭之計,把引導政改措施化為屬於人民的政改動力,那將是人民「最佳的搭 檔」的政府;而不是被動地等待社會經濟因素驅動下,展開壓力下的改革開放,主動改革與被迫改革,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兩者差之毫米,失之千里,慎思之!

在資源分配失衡,華東沿海地區與內陸大西北各地的社會經濟條件差距如此迴異的大陸,大陸政府的經濟改革成就與應對全球金融海嘯的對策,並領頭公佈 刺激配套,受到全球媒體輿論的熱捧,及兩岸內地民眾普遍認可之際,昭示著大陸不能再延後政治改革的啟動──不能再錯失中華文明再造的黃金機遇----因為 如此匯集天時,地利,加上兩岸與內地皆人和的歷史契機,可能要等待另一個30年後才重現!

小結:2009年不僅是一個新文明的出發,也是兩岸政治關係的新的起點,以及中國政治改革的轉捩點(強國夢),三位一體,併駕齊驅,如果能達到齊頭併進的效益,筆者要引用胡錦濤的常用的一句「堅定不移,始終一致」的精神力量將照亮2009年全年改革議程上路的啟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