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8, 2009

跨海的兩岸關係,有共同價值觀嗎?

時至今日,兩岸關係的發展被一致認同的共同價值是民主(參考筆者前文引述大陸總理溫家寶的「民主是屬於全球的價值」言論佐證);放眼兩岸關係是否能在近期內成功突破阻撓和解和平障礙的一關,關鍵並非源於體制,而是圍繞在民主價值的力行與彰顯,一個兩岸務必遵守的跨海潛規則,否則兩岸的「政治遊戲」不能再玩下去了,很快就會無疾而終。

現階段兩岸的最大爭議仍然是共同價值「陽奉陰違」,或點到為止,流於表象,就如大陸持續向台灣發放善意止步於不能表述的一個中國原則。其實台灣並無反對一個中國,大陸設下一個中國的底線,台灣沒有反對,台灣亦有權提出此岸的看法,即使沒有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台灣可以接受一中,大陸為何拒絕對一中內涵付諸表述!

兩岸陷於膠著的一中主題上的「不協和」,關鍵在於一中的內涵,而非一中的守則。兩岸在於課題上都有堅守一個中國。為了展現誠意,大陸應把焦點放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的一個中國的內涵詮釋(表述)上,而非每次向台灣發放善意時,都如數家珍把一個中國的原則循例機動性的重覆一遍!

不表違反民主?

台灣的立場非常鮮明,馬英九已就此表述一個中國的內涵。大陸的立場則含糊曖昧,有些「牛皮燈籠」之嫌。

兩岸關係互動發展至此,由隱性進展到顯性,彼此已露出一個主觀的歧見,似乎有互不相讓的膠著。台灣堅持表述,大陸不置可否。隻字不擬九二共識的唯一共識一中各表。

兩岸在此課題上的短兵相接,從正面的觀點而言是好事,最底程度兩岸都明瞭彼此爭執的交集點在那裡。然而這樁「好事」追述至1992年即如此。如果兩岸堅持重溫歷史,會發現,「過」不在歷史,過在人類的善忘,溫故知新是不夠的,溫故創新才不致於姑負兩岸先賢種樹的恩典。

寫到這裡,不禁要想起兩岸「兩會」的已故領導人汪辜奠下的兩岸良性關係的基礎。當年的氣氛會否較今天的來得通透,當年阻隔兩岸的意識形態會否比今天少(特別是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之前)?或許對於超過四分三選擇中間(保持現狀)的台灣人而言,儘管兩岸氣氛改善許多,1992年與現在的2009年,時隔 17年,兩岸還是跳躍不過保持現狀的「思維屏障」,可見贊同保持現狀的中間多數的台灣人,仍然是識時務者。

政治,與其他世間事物一樣,是沒有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凡事都必須置於一個框架內才能做出公平,合理與其適時的評估;好壞也一樣,今天我們覺得兩岸關係的確已改善許多,這是因為我們把兩岸關係置於國民黨與大陸關係被指望的改善的前提,同時把它與陳水扁的民進黨掌政時代「盡情挑撥離間,胡作非為」比較。現在陳水扁民進黨都不再掌權,兩岸有必要重新評估兩岸關係的標竿,而不是處處與 陳水扁時代相提併論。這是一般「分別心」所營造的錯覺。

這麼做才能符合把兩岸關係的進退擺在一個比較務實的國民黨與大陸關係的得體框架內(民進黨與「台獨」糾纏不清是脫軌的兩岸關係),如此,才能脫離評估兩岸關係普遍被接受卻誤導的「分別心」。

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兩岸關係進入一個微妙的階段,處理不當的後果也一樣微妙。

關係改善是假象

換言之,兩岸關係獲得改善實際上只是一個「表面的假象」。因為兩岸關係的被引導向前挺進,的確是需要這樣的假象;這個假象就是民間對民間,航運對航運,企業對企業,文化對文化的往來「大三通」。或許筆者使用「假象」這個字眼來形容兩岸關係,會引起異議,然而兩岸關係層層被撥開,進入核心的政治,可能就會發現兩岸關係與當年達致九二共識類似,仍然停留在九二共識是否唯一共識的爭議上。

令全球華社心寒的是,爭議了接近17年的九二共識,兩岸還沒有共識,連共識的共識也無法共識,兩岸關係又如何能向前挺進呢?

出題考驗兩岸瓶頸

這是一個典型考驗中華民族領導人的思維與其智慧的議題,海外華人看在眼裡,憂在心裡。筆者被迫嘗試出三個問題,探索兩岸民族的思維瓶頸:

第一,保持現狀:兩岸關係真的可以保持現狀嗎!真的有所謂不變的現狀嗎?兩岸關係從去年三通逐步啟動後,兩岸關係的實況已不可能保持原狀了。兩岸關係是流水,是動靜交替,順逆皆宜,快慢參雜,進退交匯的,它不能以一個二分法來形容總結。

第二,真的有所謂「不統,不獨,不武」嗎(這個問題馬英九能解答)?在同屬一個民族的最大公約數下,現實的兩岸關係是兩個政治實體的「非」對等關係。馬英九的「三不」實際上是台灣單方面詮釋台灣對兩岸關係的見解與所持的立場,不增不減,如此而已。台灣此說有制止,有捍衛台灣本土利益的反彈(問題這是誰造成的)?

第三,兩岸是進行統一,還是台灣被統一?這個問題比較敏感及爭議。大陸先入為主取角是統一台灣。相信很多台灣人不會認同被統一的取角及「君臨天下」的視野。鑑此,大陸與台灣應把字眼改為兩岸統一或兩岸進行統一,採用比較中性的措詞,摒棄誰統一誰的說詞,取角與思維。

上述三個問題並非意識形態,它們可協助鉤勒兩岸一些情意結上的絲 絲死角,讓兩岸重新登上平對等的關係與地位上;而非向來主次,依據老大小弟不平等的關係,一舉消除不平衡的心理,一方可能被矮化的心態。

以引導兩岸關係進入政治主題而論,兩岸關係頂多是恢復至1992年取得共識之前的原點而已。這是進步嗎?評估兩岸關係的進退的標竿是根據兩岸關係的正常流程而進行評估。並非根據台灣本身政權的更替做比較。如此觀之,兩岸的核心關係是否大步前進?抑或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至1992年前後的階段,答案已是昭然若揭。

小結:問題的癥結只有一個──民主平等的共同價值觀還未跨海定調──或說的更貼切一點,「民主」政治游戲規則忽暗忽明,或隱或現,令人難以捉摸。憑藉這樣的思維,兩岸關係能突破屏障嗎?一個沒有共同價值的兩岸關係,「三通」還可以,要改善政治關係,連「和解門」都摸不到,又何必奢談和平協議! 兩岸還是現實一些,繼續專注搞好三通吧!不談政治,說不定,有朝一日,讓兩岸跨海水位按照自然規律找到自己,假象自然會變成「真象」。兩岸袞袞諸公還是務實一些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