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3, 2010

放棄台獨高舉民主:扭轉國民黨的兩岸優勢(下)

本小組要對民進黨放棄台獨的前景,展開學術性探討民進黨所面臨的選擇:

●棄獨不統

●棄獨漸統
VS. 國民黨的不獨不統
●棄獨和統

●棄獨統合

以及最上乘最能從源頭建立民進黨歷史性地位箝制國民黨的:

●棄獨復統

選項一:棄獨不統:如果誠如蔡英文所說,超過86%的民進黨黨員贊成民進黨與大陸對話,那麼應是民進黨兩岸關係的起碼著眼點,即使如此,這個定位仍然優於國民黨的所謂「不獨不統」的僵化政策,因為它開宗明義放棄台獨。國民黨的「不統」並非選項,它只是權宜之計,「不獨」與「棄獨」只是一線之差,深入研討,前者是適時採取以阻撓統一的應對措施,並非排除適時的可能性;「棄獨」是開門見山的斷絕與獨立的關係。

兩者性質接近,層次卻不同;所以,兩岸專家學者把馬英九的「不獨不統」稱為維持現況的「獨台」(只要兩岸關係能維持現況,台灣實質上仍然是一個營運自如的國家/政體,視讀者的取角而定。)。馬英九的「不獨不統」表面上看起來,非常中和與中性,深入探索,「不獨」等於是不主張獨立,並不等於放棄獨立;同樣的,「不統」也是不主張統一,並未放棄統一。兩者並非固定的選項,而是一種權宜之計,之間存有一定的變動性與互為因果的連帶性。換句話說,只要民進黨亮出斷絕排除台獨的選項,即使開出的附帶條件是不統,就可一舉駕空超越所謂的「不獨不統」。再三強調,不獨不統不是選項,只是一項應對大陸的權宜之計!

※ 兩岸攜手開拓新天地

選項二:棄獨漸統:這個選項較選項一,更上層樓,因為它已經突破了對統一的排斥與恐懼感。至於漸統的時限性,這個空間讓兩岸存有旋轉的充足空間,有助於兩岸舒解政治凝結,讓兩岸跨前攜手開拓一片新天地;

選項三:棄獨和統:在層次上能讓民進黨脫胎換骨,進入一個以和諧為主的兩岸政黨關係。顧名思義,「和統」即通過和平的手段進行合作,促進兩岸和平為基礎的統一的選項進程;

選項四:棄獨統合:這個層次強調的是兩岸政治體制上的磨合,只有通過普世價值觀的自由民主政治體制的融合,經由時間的磨合,聚同化異,兩岸才能實行體制的一體化;等於是放棄台獨,高舉民主的選項;

選項五:棄獨復統:這個兩岸政策最接近孫中山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理念。也就是由民進黨取代國民黨,直接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解除國民黨壟斷孫中山遺志的情景;乍聽起來,可能很多讀者認為有些天馬行空。一個全然台灣本土孕育的民進黨如何能肩負兩岸統一的大業興使命!?孫中山先生是兩岸尊崇,地位超然的民主之父,即使兩岸政體不同,兩岸政府亦沒有挑戰孫中山的地位,尤有進者,從整體大勢而言,孫中山的地位會隨著兩岸關係日趨密切的大勢而日益鞏固,為兩岸提供自由民主燈塔,引領兩岸邁向一個共同體的。如此的趨勢只有前進不會倒退:民進黨領導層如果深諳與掌握這個竅門,回歸兩岸正道,最佳與直接了當的做法即承認孫中山的地位。這也是民進黨認祖歸宗的第一步。

※ 蔡英文民進黨歷史定位

(***如果蔡英文果敢英勇一舉採納棄獨復統,蔡英文與民進黨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地位將就此奠定!)

回到現實,民進黨目前處境,基本上而可以下28個字形容:「民進黨不能做的,國民黨也一樣做不到,國民黨能做的,民進黨做不來。」

※ 翻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如果民進黨一味採取迴避應對國民黨兩岸對策的政策,民進黨肯定無法超越國民黨設計的兩岸互動的範疇。從這個角度探索,這可能就是民進黨的政治宿命吧!一個在兩岸策略上無法突破思維,掌握主動權的在野黨,就如孫悟空翻十萬八千個 筋斗一樣,無法掙脫如來佛祖的手掌心那樣無奈。

緊接著,探索民進黨若放棄台獨,返回正道,它較國民黨的優勢如下:

一,民進黨沒有國民黨那樣負荷兩岸的政治與歷史包袱,即國共恩怨;
二,民進黨為比較年青的政黨,接受改革(轉型)較老樹盤根,組織老化的國民黨來得容易;
三,民進黨曾協助台灣擺脫兩蔣一黨專政的統治,建立台灣的民主體制,功不可沒;
四,民進黨街頭民主斗爭與參與民主監督施政的經驗遠勝國民黨;
五,民進黨是個從典型在野奮斗成功,促成台灣政黨輪替的一股可大可小的民間力量
六,民進黨草根性強;
七,最重要的一點,民進黨為台灣土生土長的台灣政黨。

本小組認為,做為學術性探討,無論民進黨選擇那一項,都會超越國民黨的「不獨不統」,前提是「棄獨」。這是嚴峻考驗民進黨突破思維框框,改革,轉型的要害;沒有棄獨,民進黨的兩岸路線必定處於下風,這是無可否認的現實。無論大陸最終會否與民進黨舉行對話,都不會觸及民進黨的的既定政策。就好像蔡英文自己所說,「如果民進黨與大陸只是見見面,喝喝茶,寒喧一番,那是沒有意義的。」

※ 放棄台獨,高舉民主

小結:一個勇於改革以轉型的民進黨時機正成熟。做為一個開始擺脫街頭斗爭,敢敢面對大陸的的台灣在野黨,「人和」是僅存的客觀優勢也!蔡英文傳達的「不設政治前提與大陸對話」的信息,啟開了全球華人對民進黨轉型的一線希望,這一線曙光是幻覺,還是實況,只有蔡英文知道,民進黨的前路是窮途末路、還是康壯大道,很大程度上維擊與指望在蔡英文的領導素質上。在此奉上一句:」蔡主席,請善用優勢,好自為之!讓民進黨從獨處一偶提升至全球視野--放棄台獨,高舉民主。」

後記:以上個五選項,無論是漸進式方法,或變身法,任何一個能以理智理性在兩岸關係安身立命的台灣政黨,包括民進黨,必須尋求的思維突破,沒有取得突破,台灣政黨只能繼續在原地踏步,兜圈子沒完沒了,這才是民進黨踏實的十年政綱。除非民進黨開竅,否則,它的政治宿命可以提早蓋棺論定了!

放棄台獨高舉民主:扭轉國民黨的兩岸優勢(上)

民進黨是否與生俱來的台獨黨?這個問題的問法與台灣是否與生俱來屬於中國的部份同樣令人深思。兩者最大不同點是前者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後者是一個台獨式的問題,充斥著潛議題。

本小組提出這樣的問題主要是要打破自從李登煇於1995年讓台獨隨著兩國論被擺上臺後,台灣的政治生態自始就添加一個不定時炸彈般的迷思兼變數 ---台獨思維;如此,也讓找不到政治定位的台灣政客終於搭建了另類(標新立異)的政治主張,從此,兩岸台方對「中國」與「統一」的字眼即淪為禁忌,就此掉入一個不能自拔的迷思,久而久之,這個迷思就變成一個漩渦,一個天旋地轉,昏天暗地,讓台灣陷入內鬥加劇,台灣人相互折騰,沒有贏家的「兩岸遊戲」:一部政治悲劇史在演繹著。

實際上,台獨的思維是經由台獨之父李登輝與台獨之子陳水扁精心炮製,續而騎劫,借屍還魂在民進黨身上的幽靈。

這15年來,對兩岸關係中的台方是一場沒完沒了的內耗:消耗在意識形態的鬥爭的資源與寶貴的人力,把15年來資源數量化,善用在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上,台灣可能早就榮登日本之後亞洲第二個先進經濟體的地位,不必害怕被南韓苦苦追趕了。也不必擔心台灣的優秀人力被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大陸開出優厚的條件招攬而去了。

從這個觀點,台灣的競爭優勢是被眼光如豆,實行「鎖國」,玩弄民粹,撕裂民族的政客出賣掉,換取他們短暫政治利益,與民族仇恨的代價。

台灣的政治生態,令人慨歎,「勇者無懼」只能在字典中出現:一邊是不獨不統,一邊是台獨(中間是空白),即使台灣選民想要支援統一,政黨也不敢打出統一的選項:儘管台灣自詡是一個自由民主的政體,到今天,仍然沒有實力的政黨敢於站出來打出統一的黨網與路線的主張。

國台辦發言人楊毅評論蔡英文不設政治前提與大陸對話的立場鮮明:民進黨不放棄台獨,中國大陸不會應允對話,與本小組的分析不謀而合。

儘管「台獨」只是一個思維,是一些台灣人的政治理想;也儘管標榜台獨的是民進黨,可是民進黨並未對何謂「台獨」的構思與理想給予清晰明確的定義。如果現在在台灣展開民調,叫台灣民眾給予台獨界定,相信許多台灣人只能說,台獨是脫離中國獨立,自成一個擁有主權自主,獨立運作的國家體系。

針對台獨,陳水扁曾經說過一句非常務實的話:「實際運作上,台灣已經是一個擁有主權,行使著它的國家賦予的權力。」確實如此! 所以法理上來說,「台獨」並不存在,這只是一個構想/理想(烏托邦);真正存活的反而是「獨台」。世間沒有自行獨立的「法」,民進黨爭取的應是脫離宗主國控制的殖民地,或者叛變爭取脫離原宗主國。就如泰國從來就沒有受到殖民地統治,爭取獨立的問題並不存在,反觀菲律賓,就曾受到西班牙的統治,所以,相對而言,菲律賓就有獨立之父理查的民族英雄。筆者來自的馬來西亞獨立的案例與菲律賓類似。

可能有人會說,台灣之前曾經受到日本的統治50年,然而,二戰之後,日本也已把台灣的主權歸還給中國,所不同的是中華民國或中國人民共和國的「政體」。不管它是前者還是後者,它仍然是「一個中國」,這個原則/底線是始終如一,無法改變的現實。

無論在文化上,血緣上,地理位置上,民進黨追逐的是一個夢幻,一個讓民進黨深陷自建的囹圄的雷池;作為一個自認自由民主的政黨,這不僅可悲,也是深陷泥漿的自殘,因為在中國這塊偉大的土地上,自由民主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筆者有一個夢想,期盼有一天,民進黨飄洋過海,到彼岸去發展之時,即是全體中國人呼吸自由民主空氣理想的宏願兌現行的天機。(待續)

Tuesday, May 18, 2010

答覆一國論,兩體一國,與兩岸共處法的疑問


“一國論”與“一個中國”是相通的;“兩岸和平共處法”實際上已經在實施!

有讀者在筆者部落格詢問:本小組倡議的“兩體一國”,“一國論”,與大陸提出的“一個中國”有何關係? 對台灣企業家曹興誠倡議的“兩岸和平共處法”有何看法?

其實,“兩體一國”與“一國論”連串起來,是就在中華民族的框架內,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相互承認,組成的一個國家(一國),它的名字就叫中國(筆者按:如此乾淨俐落的答覆,可能會讓一些讀者感到吃驚。其實真理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人心。)

在兩岸互認政治實體之前,兩岸如何相處的問題,實際上,馬英九已經“代勞”解決了。它就是馬英九提出的“不獨不統不武”的功能與效用,即維持現狀。這是現階段,馬英九政府在國民黨堅持中華民國既定政策的範疇內,以及有待獲得政治定位之前,可以做出的“讓步”。

統獨公投皆不通

顧名思義,所謂“兩岸和平共處法”是兩岸在建立正式政治關係之前的權宜和平相處的法理的依據,馬英九現行的“不獨不統”策略,基本上已經非正式取代了“兩岸和平共處法”的功能性。只要讀者回顧兩年來兩岸的關係進入和平的階段的形態,即能覺察(領悟)到馬英九的“不獨不統”的對策已經在奏效。

筆者認為,“統”或“獨”的公投的問題並不存在(英文說its’ irrelevant)。既使要不要“統”,通過台灣單方的公投問題也不存在,縱然中華民國的憲法經過多次修改,仍然沒有統獨法理的依據。換句話說,要統要獨,如果確定要公投,公投的應該是全體十三億中國人。退一步考量大陸的政治現實,在現階段任何涉及公投的民主機制的設立也是不可能的。

和平共處政治意願主導

其實,兩岸和平共處是一個政治課題多過法律問題,基本上維護兩岸和平的關鍵是政治意願,就好像兩兄弟,兩個鄰居要維持和諧的關係,並不依據法律的條文來維持,而是當事人的從心出發的意願。當然民事法的約束是概括性的,這是文明社會的契約。

本小組認為,目前兩岸進入和平發展關係非依據法理,是一個過渡時期的兩岸特殊關係下的特徵。它有如馬英九引用中道觀在初階兩岸關係無法定位之前演繹的糢糊境界的特性一樣,這就是老祖宗傳統智慧下馬英九揮灑最佳的實務版“和平共處法”。

鑑此,也非需要通過立法或制定特別的法律,只要遵守和平的準則,在模糊間把政治的干擾減到最低點,讓兩岸通過自然融合,特別是民間對民間,企業對企業,團體對團體的頻密交流,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就能聚同化異;為兩岸在達成和解,簽署和平協議,使兩岸關係正常化之前,最管用的就是不需要“政治干預”的靈活手法。

鑑此,有關方面提出和平共處法的統一要通過台灣公投的建議是行不通,皆有違兩岸的憲法的

近日,台灣前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蘇起通過外電證實,兩岸已建立非正式的管道處理洽商兩岸交往的非行政課題(即敏感政治課題)。隨著蘇起最近辭台灣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一職,續而出任文化總會會長的因緣即浮出水面。這也讓人聯想到兩岸和平共處法已經被融入兩岸目前運作中的非正式管道的特殊關係上了!

媒體報導,「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兩岸密使幾乎是半公開秘密」,此外,蘇起受訪表示,兩岸已建立約20條溝通管道,除政府部門事務性聯繫機制,還有不能公開的秘密溝通管道;可是蘇起並不願意多談兩岸秘密管道運作模式,僅提到非透過國安會直接與對岸對話。

共處法已被消化

這麼一來,本小組相信曹興誠努力向兩岸推荐的兩岸共處法的用意與好意,已經被馬英九現行的“不獨不統”策略,與蘇起穿梭兩岸建立的上述非正式管道消化了(導讀:讀者只把要兩者放在一起解讀,即能一窺其中的奧妙。)


曹興誠針對的兩岸關係的解套,比較可取的建議是承認中華民國(政治實體)的存在。

這一點對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唯一合法的政府,似乎難以接受。然而,如果兩岸都能互讓一步,一個海闊天空的格局即告出現:所謂的兩岸都承認彼此政治實體的地位,抑或台灣以小獲得大的相讓,就如溫家寶總理所說的“兄弟讓利”,大陸就承認台灣為一個政治實體,一個在中國內稱為“中華民國”(符號)的政治實體的地位。這個觀念一轉,兩岸敏感的主權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因為政治實體可以是一個國家,也可以是屬於一個國家部份的政治實體;如此的靈活性有助於兩岸解扣主權意議帶來的難題。

無論如何,本小組對曹興誠努力獻計,促進兩岸和平的精神與勇氣致予崇高的敬意。曹先生順應大勢,支持兩岸和平發展就是最好的和平共處。(相關“一國論”,“兩體一國”,“一個中國”等多篇論述可參閱本部落格或瀏覽www.nownews.com.tw論壇:李惠群特區)


(附圖說明:中道觀:中國人傳統智慧光芒含蓄)

「民主法治才能夠保證長治久安」讀後感

俞可平最近接受「鳳凰網」的專訪,讓人對他的民主主張又有了深一層的認知。

這位中共黨校首席理論家,也是中國國家主席兼中共總秘書胡錦濤的智囊的言行舉止,往往站在中國政改的先鋒,讓人一窺中共政改中的自由民主濃郁的氣息,具有動向標的指引。

他在訪問中把增量民主改革從漸進式民主區隔開來的論述,給予筆者一種新鮮感。

向來,在討論建立中國式民主制度的課題時,許多專家學者都提出相當一致的漸進式民主這樣的說法,來概括中共眼中的民主必須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啟動與進程。

可以這麼說,「漸進式或遞進式民主」已經成為中共專家學者形容中國民主化政體的標準用語的口頭禪,有定論之趨向。

俞可平文中強調中國政改不要「突變」,卻要有突破性的發展。這樣的說詞似乎反映一個客觀的現實:中國當下開展的政改仍然處於尚待尋得一個突破點。這個突破點可能就是俞可平所謂的突破一點,帶動全面的內涵。

這兩段文字的詮釋就讓人一窺中國政改所處的臨界點:要突破一點帶動全面,還是繼續沿著漸進式的保守路線走下去。

做為一個經由兩岸關係的互動觀察中國政改的海外華人小組,兩岸關係的頻密互動,特別是過去兩年來兩岸經由經濟,文化,民間搭建的雙向橋樑,除了大陸人外,台灣人與海外華社,如果能夠跟進大陸的政改,將相等於掌握形塑未來大中 華政體的寒署表與軌跡。

最近中共人大通過的鄉區民眾與城市民眾享有一人一票的選擇權,取代過去四個鄉民等於一個城民,可謂黨內增量民主改革跨前了一大步。根據本小組了解,這項選舉權法的改革,將在大約半年內正式成為法律付諸實行,換句話說,從全國人大下至省及以下的地方人大代表的選舉,農民與城將享有一人一票的選舉權,票選他們心目中的人選出任人大代表(相等於民主國家體制的國會議員,省與地方立法議員)。根據了解,一些特定階層的代表,包括海外華人也會有少數保留的議席代表。

俞可平在文中畫龍點睛指出,改革的結果要「增量」,他解釋,所謂增量不在改革過程的漸進式,而在增進民眾利益的實際結果。他的註解,讓人預見漸進式民主的手法不再是重點,人民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享有自由民主下的幸福才是終極目標,為了達致此目標,應訴諸突破一點帶動全面的效應。這樣解讀,應可吻合中國經改初步成功,帶來的延續加速政改的巨大挑戰,應因後鄧小平開啟的民主化政體的大格局。

換言之,政改終極目的是確保民眾的幸福感(英文講的a sense of happiness )獲得增長,而載道(幸福)的載體,非自由民主體制莫屬也!

鑑此,俞可平主張「中國急需盡早完成從以堵為主的静態穩定,到以疏為主的動態穩定的轉變。這就需要實質性地推進民主法治的進程。」所謂的實質性地推進民主法治的進程就是不可停留在學術性,或紙上談兵的階段,是時候付諸執行了!

俞可平的民主化的政治主張與思路,正好填補了中共邁向建構中國特色民主體制的與時併進帶出的針對性空檔。

這意味著人大的增量民主選舉法的出爐只是政改千里之行的開端,可以預期其他相應的政改措施將會陸續出爐,以製造機遇讓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取得必備的突破,進行中間的接軌。

最後,本小組要引用俞可平訪問中的一句話:「要想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只能通過民主法治的方式,中華民族的振興也只能依靠民主法治。經濟發展了,如果民主法治跟不上,只會更加不公平,更加不穩定。社會主義最應該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義,我們不僅應當有這個認識,也應當有這個信心和能力。」(延伸導讀俞可平的原文:news.ifeng.com/special/2020/a/201004/0430_9039_1617211.shtml)

三評:胡錦濤與蔡英文心中各有一把尺

蔡英文伸出的橄欖枝,大陸會接嗎?

這個問題會觸動兩岸關係頻密互動帶出的和平進程的前景,有助於突破意識形態,讓兩岸政黨關係邁進一個比較健全的發展階段。

然而,根據過去兩年來兩岸互動的「特性」,本小組分析認為,「一中各表」的命運與蔡英文的政治前途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話怎說,問診把脈,自從馬英九隔岸喊話提出一中各表,既使經由胡錦濤主席與布什總統2008年3月的電話交談確定了兩岸認同各自表述一中後,延至同年8月間馬英九接受外媒的專訪才非正式提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即一中各自表)的認同,自始,一中各表即陷入膠著。

本小組已經再三把大陸針對馬英九提出的一中各表進入不尋常深沈的緘默。至今已接近兩年的光景大陸仍然是三緘其口,集字不提一中各表。至今仍然未有跡象,大陸會對馬英九的主張表態,突出兩岸的政治關係持續處於糢糊的狀況。

基本上,兩岸關係特性過去兩年來取得之頻密連繫,是根據5年前(2005年)胡連會達致的諒解形成的輪廓;以兩岸兩黨(國共)形成的互動為基礎;民主進黨延後了5年,才從夢中驚醒,既使不算陳水扁掌後的3年,民進黨進入蔡英文時代也同樣視大陸為無物,持續抗拒了大陸2年。

明眼人一看,就會窺見民進黨現在才來搞兩岸關係,實屬後知後覺,有如上斜坡般吃力。當然後知後覺,遠比不知不覺強了許多。上篇的分析,蔡英文的善意吃力不討好,只剩「人和」因素讓蔡英文去操心。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可能說明凡事都有代價的,無論如何,午餐已經端上台面,總是要吃的(對於蔡英文)。

彼岸領導人心中的一把尺是非常清晰不過的,只有四個字:民進黨必須「放棄台獨」;此岸的在野黨黨魁蔡英文則擺明陣勢,不設政治前提,與大陸舉行對話:這是否等於要把大陸設定的一中(一個中國)的底線,及民進黨的台獨路線一併擱置?

就算如此,本小組解讀:兩者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台獨在大陸的眼中是不能妥協的。

至截稿為止,中國大陸仍然堅持一中的原則/底線;雖然有跡象顯示,大陸可能會權宜接受本小組倡議的一國的原則(詳情見筆者特區的「一國論」專稿),即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權宜轉為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因為兩者是相通的(back to back)。

※ 兩岸實際在分享主權

現在,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果敢提出無條件對話,等於在兩岸關係的重大課題上,兩岸關係得由原有的國共兩黨變成國共民進三黨的參與,形成三個利益方;眾所皆知,國共現有的互信是經過重重波折與考驗才得以建立的基礎,並非從天而降:兩黨堅持的底線是一個中國;即使國共對中國的表述互異,其實兩黨爭論的關鍵最誰才是中國政府(政治實體)(如果讀者深入分析,兩黨實際上已經在國際上分享敏感的主權,既使是民進黨掌政時期,實況也如此。兩者的不同只是一個默認,一個拒絕承認這個既成的事實。)

再深入客觀探索,這意味著,當今兩岸確實存在著兩個政治實體。胡錦濤在「胡六點」中說的很清楚:「這是歷史(國共內戰)遺留下來的內政對立的問題。」換言之,民進黨要加入成為利益一方(to be included as another interested party),它必須符合一個政治前提:即民進黨的加入,是來爭取代表中國政府的政治權。而不是搞分裂中國的台獨。

然而,明眼人一看,除非民進勇於黨斬釘截鐵公告天下放棄台獨,廢除黨網中追求台獨理想的明文,否則,民主進黨應繼續保持目前的路線,與大陸對話的問題是不存在的,而且是違反黨網的。

民進黨不能一方面維持台獨路線,另一方面,與大陸對話尋求和解,因為對話一旦舉行,民主進黨的兩岸政策就自然進入民進黨的黨網。退而轉其次,民主進黨在沒有制定一個完整的兩岸關係政策,讓黨中央通過之前,就擅自與大陸對話是削足適履的作法。民進黨如果認定因為大勢所迫,貿貿然這麼做,反映的是民主進黨領導層欠缺長期的兩岸與對外的戰略,除非它只是緩兵之計,為達到凝聚黨內部勢力應對台灣選舉的策略。

※ 民主進黨政治定位?

換言之,民進黨在搞清楚自己的政治定位之前,不應也不宜貿然與大陸對話。除非它勇於修正自己的定位:放棄台獨。當然,堅持台獨路線的風險特別高,難道陳水扁掌權時期,兩岸關係動蕩不安,每每處於戰爭邊緣的危機,台灣人以至綠營人那麼善忘? 選擇後者,就要準備做出最壞的打算。

三篇評論,最後的結論是,民進黨不能也無法在謀求與大陸和解的立場上採取模菱兩可的手段,大陸不可能與一個隨時變色,「易獨不統」的政黨和解的,甚至只是對話,理由已經是寫在白板上!

至此,大陸會否與民進黨對話?答案已在不言中了。這樣的命運與「一中各表」的前途堪虞是一樣的。民進黨宜三思!

Wednesday, May 12, 2010

再評:蔡英文先為自己解套面對大陸


面對一條崛起中巨龍日益擴散陰影的籠罩,民進黨除了與龍共舞外,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蔡英文向大陸伸出的「不設政治前提」對話的橄欖枝,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觀察,似乎有些「神女有夢,襄王無心」之窘境。蔡英文所謂的回應胡六點的位置,有駕卸民進黨方向之舉。

後陳水扁時代的民進黨,與大陸關係對著幹的持續,導致蔡英文被定性為台獨份子,可惜蔡英文仍然橫蠻不靈,未能及時解讀大陸對她的不滿,還是一如繼往,視大陸為無物,在言語間刺激大陸的神經中樞。反觀聰明務實的陳菊,只做少說,非常低調,儘量避免向大陸嗆聲;鑑此,在現階段,中國大陸與民進黨或蔡英文舉行對話的的機機率並不樂觀。如果蔡英文是在今年較早前被中國外交部定性為台獨份子之前,提出這樣建設性的「無條件」對話,它的可能性較高,然而,「兩岸猿聲啼不絕,千舟已過萬重山」,天時與地利已經不在民主進黨那邊。

其實,從兩岸關係互動與交融頻密的觀點,蔡英文的確高估了民進黨對外的實力,儘管馬英九是僅以60對40的票率贏得總統寶座與政權,然而,兩岸關係仍然著力於台灣在政治上與大陸展開和解的杆桿能耐上。換言之,無論民進黨2012年是否重奪政權,台灣仍然要融入中國元素的政治宿命,這並非台灣可以選擇的,就如蔡英文已經自己跨前一步與胡錦濤隔岸對話了!世事的成敗與進退往往取決於天時也!

與生俱來摔不掉

競爭力大師Michael Porter最近訪台時形容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是台灣的唯一選擇,筆者要把這句良言擴大至與大陸和解是台灣的唯一選項,有些東西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無論是蔡英文還是民進黨要摔也摔不掉;如果不能深諳兩岸民族、文化、歷史千絲萬縷的前緣,甚至堅持誤導黨員支持者包括中間派者,去相信台獨路線的可行性,就算蔡英文真的無條件與大陸對話,也是各說各話,只能達到宣傳及緩兵的效果。退而轉其次,如果這是蔡英文而要的,那麼她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大陸會否回應蔡英文的橄欖枝,目前還不明朗,大陸一旦回應,大陸的態度將能看出蔡英文這招管不管用。

再說,蔡英文如此擺明陣勢要與大陸對話,的確是明智之舉,可謂一箭四鵰,第一,消除黨內逢中必反的雜音;第二,匯合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第三,間接隨性大陸的回應,為民進黨未來的兩岸政策鋪好定位;以及,對於蔡英文本身最關鍵的,是刺探對台獨策略的可變動性/容忍度,進而,為蔡英文的「台獨定性」解套。

綜觀上述,民主進黨顯然已經失去一些與大陸的對比的優勢,現在只剩下「人和」未有盡失,這個人和的因素,將取決於蔡英文的領導素質;民進黨能否挽回與大陸關係對比的一席定位,也是關乎蔡英文能否板回她在黨內的處境,如此才能趁順應勢這一招,團結民進黨,促成政治凝聚力,轉型為一個兩岸都能接受的中華政黨,基本上放眼的為今年底的五都選舉戰役,與2012的總統選舉造勢的成敗,將為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面臨的重大試金石。

開竅、轉型、超越

一句說完,除非民進黨能痛下決心,一舉修改黨網擺脫台獨夢魔的糾纏,進入務實可行的「政治實體」,高舉兩岸鮮明的自由民主台灣核心價值的旗幟,以政治實體為依歸;否則,民進黨的前景只有「窮途末路」四個字;目前的格局,只有寄望一個重返理智,發揮成熟,理性政治思維(開竅)的一個「轉型」的民進黨,才會出現自我「超越」。時間就是民主進黨最大的敵人,也是蔡英文最大的敵人!

如此觀之,民進黨要亡羊補牢,是否為時已晚,目前還有待觀察。諒全球華人期待的是一個轉型、蛻變、立足兩岸民族的政黨誕生的新一頁!

(附圖:民進黨的兩岸曙光在那裡!?)

Monday, May 3, 2010

蔡英文伸出的橄欖枝


雙英的辯論後,蔡英文隨即主動對大陸做出重大的政策調整:伸出橄欖枝,不設政治前提準備與大陸展開對話。


筆者之前就兩岸簽署ECFA舉行的雙英會發表的評論指出,辯論的效應彰顯蔡英文的弱點,因為她的辯論內容沒有交待台灣對大陸與台灣對外的政策。特別是所謂的中國元素,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台灣需要中國大陸遠遠超過大陸需要台灣。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台灣需要中國元素去加強它的生存能力,以及加強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在這個競爭劇烈的世界,世上每一個國家都在奮力融入中國的元素。與大陸同屬中華民族的台灣能夠置之度外嗎?


隨著雙英會後蔡英文跨出的”主動”,此舉對兩岸關係可謂意義不尋常:

其一,它彰顯民進黨為了政治生存及與時併進,它是可以改變的,特別是在中國快速崛起,這個無情的事實必須給予正視;


其二,中國元素必須給予面對面的正視,而不是如鴕鳥般逃避。此舉有助於台灣綠營以及民進人黨跳脫四面楚歌的心態。


其三,由民進黨主導的綠營人力與資源,包括對中間路線選民掌握的影響力,能藉此被引導至改善台灣的競爭力與建設上,而不是如目前的藍綠營之間的勇於內斗,糾纏不清,沒完沒了的格局中,而不自覺;

最後,民進黨將能從中板回國民黨兩岸兩年來持續壟斷的與龍共舞,大跳探戈,獨占鰲頭。

最大的問題是,民進黨準備好了嗎以全面以對大陸?


再看看,蔡英文如此的改變,大陸會領情嗎? 大陸會重新檢討把蔡英文列入台獨份子的”定性”嗎?其中相關重要的是,蔡英文與民主進黨準備改絃易轍嗎?把它的台獨路線消除掉嗎?這些問題的答案,相信不只蔡英文一人能提供答案,黨內的勢力,包括”四大天王”與新生代如何應對蔡英文的”大陸主動”?


如此觀之,蔡英文的”主動”可能會見招惹更多的問題,就如不久前筆者提及蔡英文被列入台獨份子的名單,提出的問題是這份名單是否只有”進” 沒有”出”,一旦如此,蔡英文如何得以清除她的台獨”污名”,根據大陸反國家分裂法的詮釋,大陸是不會與搞民族分裂者對話的。 除非他/她從台獨份子的名單中被除名。
t.

無論如何,蔡英文與民進黨已經踏出正確,英勇,與重大維護建構兩岸持久和平的第一步,這是值得讚許的。讓我們密切追蹤蔡英文的後續,看看一個”覺悟”的蔡英文如何為了兩岸的和平事業的增建而繼續堅持立場,始終如一,走出一條屬於民主進黨的兩岸之道!還是有始無終,或者無疾而終。在此刻,筆者不想置疑蔡英文的政治誠信。

(附圖說明:民進黨有全球視野嗎?)

DPP makes peace with the mainland!?

Important development of Cross Straits relationship updated 3.5. 2010 for your premium earlier preview.


Chai(蔡英文) extended a significant step to reconcile with mainland China

--------------------------------------------------------------------------

Almost immediately after the debate with president Ma ying-geou, Chai ying-wen the president of DPP has initiated a significant step to reconcile with the mainland ,by offering an olive leave :announcing the unconditional dialogue of DPP with the mainland.


This writer has earlier commented that the debate of two Yings ' with regards to the impending signing of ECFA with the mainland has shed a bad light on Chai's policy both towards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as her debate failed to touch on the crucial China factor for Taiwan.It is an open secret that Taiwan needs China (mainland) than the other way round,both for survival and to jump start i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is fearsly competitive era of the world ,and China factor has gripped every nation on earth .


However ,the response consequential of the debate of Chai is significant in several aspects :


Firstly ,it demonstrates that DPP can change both for political survival and relevancy in the new era of the re-emergence of China as a force to be reckoned with ;


Secondly,the reality of China (the mainland) had to be confronted with head-on , not to escape like a ostrich for the good and once for all helps to clear up the under seize mentality of the supporters and members of the green camp spearheaded DPP;


Thirdly ,the energy and resources of the green camp maneuvered by DPP ,especially the middle camp can be influenced and be diverted to the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and betterment of Taiwan ,instead of continue wasting on the never -ending internal fightings with the blue camp spearheaded by the ruling Kuomingtang.


And lastly , to share the limelight and balance up of re-conciliation so far exclusively monopolized by Kuomingtang to tango with China


Its DPP prepare to go for broke?


But the question confronting DPP and Chai were, is the mainland ready to drop the precondition imposed upon DPP that it should abandon the pro-independence position all along the way"?And not least important, is Chai and DPP prepare to come up with a no fuss and clear cut stand that it forgo independence stand? .


The new stand towards the mainland of Chai might invite more serious question than answer ,as not long ago China has just declared Chai a pro-independence element to be watched ,and this writer has highlighted the pronunciation of China as "in" only whether without an "exist" for Chai to clear up her name in relationship to the bad guys within the anti-reunification List.


Nevertheless,Chai and DPP have made an correct, bold and significant move towards building sustainable peace for cross Straits of Taiwan,This is indeed laudable both to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we would closely watch how a "enlightened" Chai walk her path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with the giant ,and to follow thru the correction.

台湾也出现小拿破仑?

台湾媒体作者评论台湾出现「小李登辉」与「小陈水扁」之说的文章精采,一针见血,阅後心有感触;这与马来西亚执政党党团与公务员的胡作非为,而被形容为「小拿破仑」,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就如一些媒体作者所谓的,这些选(靠)边站的党员党干部与媒体工作者的前路已经越走越窄,因为他们对大势背道而驰,背向民心所趋,已经迷失方向,包括不知先见之明为何物的媒体工作者;後者由原本扮演的舆论塑造的主导者角色,已沦为被台独思维误导者,与台独迷失者乱成一团,导致台湾舆论与民意的乱象持续横向。

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思维与视野必须超然,公正不二,站在群众的肩膀上,就算无法做到这一点那麽前瞻,也应与时代同一呼吸。据实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客观判断,而非凭借一己的感性与片面的见解那麽做,尽致--风点火之能事。

这些藏身媒体与所谓的政治评论员的「小李登辉」与「小陈水扁」,一谈到两岸关系,就失去理智,胡言乱语,早已把媒体工作者与舆论无畏无私的价值,客观分析,理性思考的情操忘得一乾二净,就因为台湾的舆论自由的空间没有界线,没有检举的单位,只依赖媒体本身凭良知的自律。所以,抒发政见是在几乎绝对自由的空间里运作;如果说,大陆没有新闻自由,在这些人的眼中与笔下就是滥用新闻自由者,两者之间的差距只是伯仲之间。

与马来西亚不同的是,台湾这些自我迷失者是潜伏在在野党,马来西亚的小拿破仑则是藏身在执政党的始作俑者与受到执政党主使的公务员。台独思维如影相随,它潜伏在人心意识,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台独思维造就的是一批已经迷失方向的评论者。

没有愿景的政客

实际上,站在自由民主体制里,台独思维并非万恶不赦,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是到当前为止,笔者仍然无法接触到台独倾向者的一套瓷实,务实的政论,蔡英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说,两岸关系应循序渐进,可是,民进党仍然无法提出完整的两岸关系路线图(民进党掌政8年陈水扁对两岸关系做了什麽?),这个情况与马英九无法提出完整的台湾愿景是「异曲同工」的。所以,台湾媒体直指台湾是一个没有愿景,没有长远计划的政体:只是在「锁台」、「倾中」,与「卖台」的指责声中混日子吧了!

无所适从的政局

这些台湾人如果依然故我,顽固不灵,继续误导一般民众与支持者,大限一到,台湾将失去唯一的核心优势:自由民主的体制。大陆钱财淹脚迟早把3万6 千平方公里的台湾小岛淹没窒息;这些年来,观察台湾的台独意识份子另加已移居海外的台独思维份子的从中作梗,--风点火,他们的横蛮不灵,延续李登辉与陈水扁的「遗志」,只会加剧台湾政治的乱象,撕裂台湾族群,导致台湾无法创建一个矛头向外,划一的政治话语权,与大陆打开政治谈判;届时台湾选民能怪谁,毕竟台湾是个民主的政体。

两岸无论是签署ECFA,和平协议,进而和解,创建和平体系结构,抑或是长远的统一框架,台湾与大陆展开政治谈判是迟早的问题,问题不在大陆,问题确实在台湾,因为台湾的政治乱象的确令人无所适从。无论2012年的总统大选,执政的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任何一党都务须拟定一个务实与可行,能照应台湾应得利益的两岸关系的政策与大计,否则,这些政客的面孔将如梦魔般折腾台湾民众。

台湾迫切需要的是一位真正能体恤民众利益高瞻远瞻的领导人,不是持续玩弄意识形态的政客,使局势继续陷於混淆撕裂的深渊,民众不知何去何从;如果蓝绿阵营天天处於胶着的政宣拉锯战,这样质量的领导人不要也罢!

马英九应记功

监此,台湾的小拿破仑们要深思熟虑,如果心中还珍惜与会善用台湾得来不易的自由民主,不要再折腾台湾唯一的核心优势,否则,最後,他们可能会沦为真正的卖台者,届时,台湾将丧失硕果仅存的优势。因为没有政治统一谈判的话语权,矛头继续向内(勇於内斗)的台湾人,一个在政治上处於分裂的台湾,如何与大陆展开有利的谈判;反观这一点,马英九似乎有远见,请求台湾获得「对等,尊严」的政治地位为前提,才肯与大陆展开政治谈判。尽管,马英九民调声望仍然低微,马英九团队运行民生对策效率不彰,他对大陆提出的上述诉求,理应加分或至少将功赎罪,实际上他已经帮助台湾未来领导人与大陆立下谈判的标干,的确功不可没。

单凭这一点,台独意识份子已经不应再搅局,混淆视听,就让台湾民众对政治作出清晰的判断与裁决,这是媒体工作者的良知,也是写作人/政治评论员的良心所系之处。台湾尽早走上和平与全力力拚竞争力的时代,最大化大陆的「让利」将能帮助台湾一举跳脱抗拒大趋势所陷入的迷思与困扰。

最後补上两句:台独意识者及早自己改弦易辙,认祖归宗,好过被无情的时代巨轮辗过,遗恨终生。换言之,及时回头,将是台湾小拿破仑们对中华民族的最大功德。

双英会」效应助长两岸关系挺进

被喻为台湾世纪之辩的「双英会」後续散发的影响,预计将对两岸关系带来正面的作用,使关键性的ECFA处於弹簧效应的优势。

马英九与蔡英文针对课题的辩论,没有扯开话题,没有把政治与选举因素牵涉其中,让台湾民众对主题ECFA深入了解,已经为两岸关系的积累互信启动带来良好的感受,也为马英九对ECFA的民间宣教取得亮丽的成绩。

辩论会後,根据民调,台湾民众支持两岸签署ECFA的比率已从之前的30 % 增至41%,再再彰显理性的政策辩论仍然能获取民众的支持。

马英九开场白的台湾要「国际化还是边缘化,开放还是闭塞」,大有开门见山,对台民晓以大义之慨,可谓乾净利落,开宗明义;反观蔡英文完全没有中心内容与策略,无法交待民进党的两岸关系政策,她那一句两岸关系应「循序渐进」,也显得非常空洞。

就如舆论界所言,马英九的临场与掌握课题的表现,显然出乎预料之外,这也要取得蔡英文的「默契」。之前蔡英文对ECFA的一句「不懂」,已经为她的辩论设下败笔。她掌握ECFA课题的准备不足,似乎有无法克服抗拒非政治课题的自我设限的心态,暴露民进党领导层与干部向来对非政治课题的排挤,对非政治课题疏於做功课,甚至也不恶补的一贯作风。

蔡英文的辩论中心显然围绕在请求马英九作出保证ECFA的签署,不会逾越台湾主权的思维上(「捍卫台湾的主权,避免台湾利益被伤害」)。如此观之,难怪民调对民进党领导人的打分偏低。因为她无法提出反对签署ECFA的不当性,间接的显示陷入转而求其次的盘算,即处於「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附属地位。如果是这样,在声势号召上,已经自我矮化了一大截。

马英九最近曾表明,两岸关系对台而言,是要择善固执,积累善意,积累谈判筹码,如此画龙点睛,使他的两岸政策,开始露出接轨而上的迹象。

经过这场明辨是非利害的世纪「双英会」後,无论2012年是马英九连任,还是变天,两岸关系现阶段的挺进的轮廓已经清晰:「以经促政」的路向图与障碍已被厘清及有望扫除。如果民进党仍然顽固不灵,拒绝触及中国的因素,进补非政治领域包括经济与民生课题的弱点,并拟出实务可行的两岸关系政策,接踵而来的五都会选举与2012年的总统大选,受惠於ECFA,享受大陆继续「让利」好处的民众会把票投给谁,台湾人与绿营都应该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