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30, 2009

探索馬英九「盲從」民進黨版本的背後

紐約大學終生教授也是馬英九的老師熊玠說的好,馬英九總統的兩岸政策跟隨民進黨版本舞動。

自從馬英九上台執政以來,馬英九給人的印象是一位不善形塑與駕馭民意的領導人,熊玠對他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他尚無法善用執政黨的優勢與資源來領導民意,「只做不說」,與民眾欠缺有效的策略性溝通。

探索國民黨兩岸政策的制衡作用:馬英九的領導風範內張外懈,除了保持兩岸的三不政策外,在許多課題與場合上彰顯國民黨緊點民進黨的動作跑。這些都是為了反應而反應的,旨在為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消毒,而非領導,旨在洞察與尾隨民意,而非引領塑造民意(進一步評論請參閱筆者特區前文之一「高矚遠矚與領導素質」)。

所以,現階段一般評論指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是欠缺景願的,並非空穴來風(當然馬英九的長期兩岸政策是否如此仍然可圈可點)。問題是,如此的中短期「策略」對兩岸的前進,反映台灣對大陸是有所期待的。這也應驗了馬英九的兩岸政策的突破點,是建立在「以逸待勞」(請參閱相關標題的前文)的互動基礎上,動靜互制。馬英九對大陸兩岸政策取得突破的期待,顯然是一個膠著點,也可能是一個轉捩點(胥視大陸如何下放身段)。鑑此,它釋出一個現象:問題在大陸,不在台灣。換句話說,解扣問題的主動權是操在大陸手中。

從這個角度分析,或許馬英九對兩岸政治關係取得突破是處於「不是不為,而是不能」。馬英九給人的印象是:只要中短期得以保持現狀(三不),得以把持兩岸大局,兩岸政治關係取得突破只是時間上的問題:馬英九因應綠營的攪局自我塑造一個「軟弱,妥協「,甚至營造」隨著民進黨的尾巴起舞「印象的心理戰術的運用,藉此設立一個防火區,緩衝民進黨及綠營從中破壞,硬扯後腿的負面影響。

由此觀之,此戰術在微觀方面,能達到減緩民進黨與綠營對國民黨兩岸政策發動的攻勢帶來的侵蝕,權宜保住兩岸「以經帶政」穩住大三通的格局的目的,讓大三通的格局繼續發酵;在宏觀上,確保兩岸關係的總路線與方向得以保持不變,即在平和中遞進;或許,從這個角度探索,台灣的兩岸政策在兩岸關係遞進中找到一個重要的平衡支撐點。

※ 正中馬英九的下懷 熊玠先生的分析正中馬英九的下懷!

國民黨可能基於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需要一個歇腳的平台,得以在這個平台上進一步穩住陣腳,就是釋出「表面」呼應民進黨的「中和策略」。隨著兩會的陳雲林訪台與同僚江丙坤會談後,馬英九的靖安戰略顯然發揮效益。換言之,馬英九對民進黨「節節退讓」取得了初步成效:留給人民判斷取捨既得利益的思維空間,是否要繼續讓民進黨製造不靖的局勢延燒下去? 危害台灣的整體與既得經濟利益!

如此分析馬英九兩岸政策似乎有陷入中間灰色的地帶,有模菱兩可之嫌(有中道觀的味道);回去原點再問:現在再看看,馬英九兩岸政策是否真的欠缺願景? 乏善可陳?

兩岸關係並非一湖死水,根據本小組的深入分析,兩岸關係表面與暗流都一樣湍急;今後兩年將是馬英九兩岸政策的試金石:從現在至2011年底之前,馬英九如何把握這兩年的時間,確保取得大陸的「默契」與「諒解」,與關鍵性的信任,將是馬英九尋求連任總統之前面對的最大挑戰,這將取決馬英九是否能夠順利交差(即取得台灣所訴求的對等與尊嚴的地位);換言之,要看國民黨的兩岸政策的「真面目」判斷是「良性獨台」或「良性促統」,還必須等待未來兩年的局勢的後續發展。這也關係到馬英九連任的時機;如果大陸「從善如流」,到時,馬英九兩岸關係「願景路線」的出鞘,將確定兩岸政策的真章,「和平與統一」的思路大局將鐵定之。

鑑此,如上所言,要一窺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全豹,恐怕還要等待未來兩年才能完全浮出水面! 時間是馬英九最大的敵人,也反映大陸為了達致促統的上軌,儘量給台灣好處與優惠的良苦用心。

顯然,現階段的兩岸關係的解扣已晉入關鍵時刻,相信大陸已準備提前促成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時間表,兩岸一切已俱備並逐漸就緒,只欠和平政治談判解決台灣地位與名份的問題,向前挺進,為和平協議談判準備就位的時機已降臨!

新舊交替,2010年伊始之際,全球華人對兩岸晉入和平台階,尋求和解繼而展開和平談判的前景滿懷憧憬。中華民族能否跨進一個和平,以民為本,成功擺脫意識形態糾纏的光輝時代,且看今朝兩岸領導人对洞察历史大格局演绎和非凡政治的睿智。(完)

Friday, December 25, 2009

從茅台酒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

我不是酒客,尤其是剛烈的中國酒更是滴水不沾,所以茅台的香,與我無緣。不過這絲毫不影響我對中華文化的熱忱,既使遠在南洋,已是馬來西亞的第三代公民,可是對民族文化的根,傳統文化價值傳承的執著卻是與日俱增,敢與日月共比高。

近日小組成員傳來一篇好文章,作者是來自湖北省武漢市的陳希剛先生。他寫的文章標題是「國酒茅台,日本人偷不走的中國文化」。儘管非愛好杯中物者,陳先生對中華文化的執著與深愛,讓我這個海外華人深深感懷。

與茅台酒客沈涇在「和諧的醇香」,享受物質與品茗文化香的朋友,與我輦不識酒香的感覺或許不一樣,然而形態的不同,在傳統文化生活浩瀚深廣中,正是點綴了有形無形,物質非物質文化的多姿多彩,反映的即是傳統中華文化固有的繽紛多元性的面貌,包容更新的特性:生在文化主體環境的兩岸朋友有感覺傳統文化的陣陣幽香嗎?如認知與感性不足,只緣人在畫中。

中華傳統文化的雋永價值,在於傳統文化體系吸納外來良性文化的容量與能量,並通過時空整合與圓融之,對我這個海外華人而言,或許中華文化的海綿特性就是讓中華文化能與日月長存的韌性。有一天,中華文化的韌性遭受打壓,被扭曲,並基於既得利益隔絕普世價值的薰陶,那一天就是中華民族沈淪沒落的黑暗日子的開始。有人說,兩岸的傳統文化的生活化在台灣被保留的最好。這說明重要的一點:傳統文化的活化(Revitalization) 與更新 (Renewal) 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它正如中華文化如國酒茅台歷久彌新,保持它的雙R(更新活化)的特性為必備的前提。換句話說,沒有更新,那有活化?有了活化,活化的細胞被注入與文化基因重新排列(打造Re-engineering),就變成更新的原動力。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兩岸互相「推陳出新」,文化的與時並進就自然順流而行了。

※ 兩岸互照盲點

回顧中華民族百年興衰史,滿清封建制度以來,中國人的社會發生的最大政治革新大事,就是推翻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及較後的「五四運動」的開展,這即是民主價值的引進與灌輸。過去百年,民主價值的傳播與建樹是圍繞在民主體制的遞進上。既使是已經建立民主體制的台灣的民主形式與內涵,還是在改進中(舉例說,「亂象民主」即是台灣民主體系的「肉中刺」,有待台灣政黨與全體台灣人的認知與參與革新,這可說是台灣民主政治的「盲點」)。(當然,彼岸民主的斷層現象又是另一個「更大的盲點」。兩岸隔岸挑燈互照盲點,就能明暸筆者的中道觀點是有根有據的,畢竟兩岸的「盲點」是不可同日而語)。

話說回頭,信仰的真諦是要生活化的,信仰不能脫離群眾的根基,傳統文化與民主的傳播要超越,要走出論壇與教室(黨校),讓人民對傳統文化與民主的信仰,恢復在群眾基礎重新紮根;大陸不是主張「百花齊放,百鳥齊鳴」嗎!?這樣崇尚自由思想的主張,其實是符合民主精神與價值的,也徹底讓中國人獲得如「久旱逢甘露」的思想解扣(中國人一旦思想自由化,那一天就是中華新文明改變世界的開始)。中國要爭取全球的話語體系下的包容精神,除了以民主體制以載道外,筆者不作第二選項想。

陳希剛先生在文章中引述著名經濟學人郎咸平教授日前在他的個人博客上所說的一句話,「核心是不能改變的,這個核心就是歷史」,當然,這種歷史有所影射,茅台酒與瀘州老窖的核心是微生物,但筆者認為這種歷史更寓意的是中華民族經過5000餘年歲月的塵埃沉澱下來的文化的總和。如何保留、傳承、發揚這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這值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深思熟慮與與時俱進,如何將有形抑或無形的古籍文化與現代商業相結合,從而讓廢墟下的瓦礫重新閃耀歷史與現實的光芒,我們應該具備歷史思維與時代眼光,但我們更應該摒棄狹隘的文化孤傲主義。將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適度合理的開發同樣需要我們有一種全球話語體系下的包容精神。」
   
本小組借用陳希剛先生與郎咸平教授以上的話語,與兩岸熱愛中華傳統文化與民主的朋友共勉之,並以同道者的一顆顆炎黃子孫無比熱誠的心期待這一天早日降臨大中華兩岸,齊齊與全球中華民族沐浴在這文化甘露中。茅台的魅力果然不同凡響!

兩岸關係用語新解: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關鍵2R或3R(Renewal, Revitalization,& Re-engineering)秘方的泡制=傳統文化價值與民主的整合=取得全球話語體系下的包容精神。

Monday, December 21, 2009

「特殊法」呼應:兩岸理性思考,感性擁抱

兩岸關係好事多磿,終於看到一個整體觀的切入點:內化(internalization of cross Straits relationship)。

馬英九的兩岸關係特殊性──非國與國的「特殊法門」──可謂再貼切不過把兩岸歷史政治遺留下來的民族統一問題畫龍點睛化。

兩岸跳脫主權字眼,簽署金融MOU,把兩岸的整體關係推至一個新里程碑:一個理性與務實帶頭的關係起點:一個面向未來,充滿憧憬的前瞻門檻關係;這也是標誌著兩岸民族開始放下歷史恩怨包袱的起步。

如今兩岸關係已晉入「特殊法門」;今後的兩岸關係會出現怎樣的特徵/特性?

隨著金融MOU的簽署絕對是今後兩岸關係的一個實用的內化參考模式。這意味著本小組提出的「內化」不再是一個理念:是一個被採用落實的模式。

打個比例,筆者來自的馬來西亞人口稠密,卻面臨水源短缺問題的中樞州屬雪蘭莪州,與東部水源豐富的彭亨州接壤,兩州不久前簽署一份水源輸送協議,兩州皆屬馬來西亞,為組成馬來西亞國家的部份,兩州簽署協議為「對內協定」,不涉及主權問題。

跨入內化的兩岸關係,關係晉入內化後,兩岸簽署協議可參照此模式,其可能出現的特徵如下:

●兩岸關係處於「互不否認」彼此為政治實體的關係(符合大陸的新三段論核心:兩岸(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

●這個政治實體的關係,亦符合馬英九的非國與國的特殊法;

●兩岸關係立於兩體一國(兩個政治實體組成的一個國家)的九二共識框架內;兩體一國即九二共識框架「正視現實」內涵的四步曲之二(四步曲為:「重返現實,正視現實,尊重現實,出發現實」。)


●兩岸對內內化,對外分享一個主權國家,內外有別,層次分明;對內稱為內務(internal/domestic affairs),對外稱外交(foreign/external affairs),對外依照分治現實狀況,分享外交資源與個別代表同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名字叫中國);並繼續根據這樣的慣例(內化)維持兩岸的「特殊關係」(筆者按:實際運作上,兩岸已在根據此模式處理兩岸關係事務,只是「心照及行而不宣」,即對內與國際社會上行使分治與代表權,差別只是沒有共同承認這樣的關係與慣例吧了。)

特性/功能:

●兩岸非政策性事務/普通行政事務可根據內化模式照常營運,交涉;亦可根據內化模式,以及涉及政策性的先例交由兩岸以下建議的管道上呈銜接:

●兩岸關係跨入內化的後續挑戰:建立一個跨越海峽的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本小組曾在相關前文中建議兩岸設立一個跨越兩岸的兩岸共同事務小組;無獨有偶,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長劉國深之後在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提出成立「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的構想,由兩岸共同處理兩岸共同事務的合作問題(詳情見筆者特區前文「成立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兩岸第一道實體橋樑」)
台灣政治體實可獲默認(小題)
●●兩岸關係內化模式跟蹤與預見的步驟圖:

一,晉入內化(避開主權等意識形態的字眼的干擾,不用白手套的兩會,改由兩岸具有官方地位的金融監管機構代表簽約);

二,以上建議設立的跨越兩岸的共同行務委員會/小組(筆者按:之前台灣已設有一個稱為小組的內部組織);

三,以兩岸政治實體之實,通過兩岸事務委員會處理共同事務;實例為剛簽署的金融MOU,以及為即將啟動的ECFA談判鋪路 (背景解析:實際上,ECFA是否得以順利簽署將是兩岸關係晉入內化後,最大的考驗,因為ECFA不同於金融MOU,前者內外皆通用,後者只限兩岸;如此視之,兩岸的政治智慧的挑戰不限於避開跨越對內主權的字眼 (金融MOU已有實例可循) 那麼直接,可要應對對外的法理與法規問題,特別是明年1月起生效的東盟自由貿易區 (AFTA) 10加1計劃的落實推行免減產品關稅帶來的區域化集團。

所以,兩岸必須設立諸如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或小組的跨海政治權機或類似AGENCY,以協商與籌辦兩岸如何通過東盟10加1的區域化的進程,讓台灣產品享有與大陸同樣的關稅優惠。話又講回頭,中國大陸是否默許台灣直接與東盟成員國簽署自由貿易區協議(並不樂觀),以繞過兩岸分治形成的政治屏障,台灣又能以什麼政治身份那麼做?這樣的問題不是單憑台灣的經濟意願既可謀得解決方案的。除非兩岸能達致協議以WTO的關稅區的模式讓台灣自成一個關稅特區,嵌入中國經濟版圖內,間接導入東盟加1的區域經濟體,這不失為一個權宜之計。);●(本小組建議台灣與大陸各別以「中華台北」與「中華北京」的稱號,解決兩岸政治實體引起的政治身份問題,以解決簽署ECFA引起的名號上的安排問題,此舉亦符合兩岸關係進入「內化」的特徵。)

四,這裡出現一個問題,兩岸政治和解為先,還是簽署ECFA為先?ECFA肯定不是經濟課題,因為它涉及國家集團之間締結區域化的協議,所以馬英九單純化ECFA議題的根據可圈可點,實有以偏概全之嫌。除非如上所言,馬英九政府能取得大陸的協商與諒解,直接讓台灣以關稅特區的身份嵌入中國的經濟版圖,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如此的安排不僅符合內化兩岸關係,也讓台灣獲得所訴求的對等與尊嚴的「準政治實體」的身份獲得北京默認。

五,基於台灣的經濟導向(先經後政)的兩岸政策,台灣急著要簽署ECFA,台灣可能會繞過政治法理的問題,把兩岸的和解問題延後解決;如此一來,預料對準台灣的整千枚飛彈,與台灣訴求的外交休兵可要被延後處理了。(基於現實,ECFA的簽署台方的需要多過陸方,滿足經濟需求顯然超越台方的政治考量,台方的經濟主導性可見一斑。)

六,除非兩岸能及時在年內解決ECFA引起的對外法理與法規問題,否則兩岸關係的預見發展進程即到此為止。之後才能部署兩岸和平談判的啟動,以確保2011年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日之時,兩岸得以舉行政治談判,解決台灣政治實體的問題;

七,台灣的政治實體的問題必須擺上台面,成為兩岸和談的議題,這是兩岸政治談判的核心,否則兩岸關係將止於「和而不解,靜態和平」的偏安格局。至此,顯而易見的,一天和平協議不能到位,兩岸關係仍然屬於偏安,如此特徵的「偏安」格局與馬英九「樂於」保持的「不獨,不統,不武」(一),(二), (三)…… 的特徵是同出一轍的(詳情見筆者特區的相關前文「馬英九大陸戰略已進入「以逸待勞」階段」);說穿了,這就是兩岸迴避政治實體問題,繼續折騰對方,因噎廢食引致的「政治恐懼症」 ,最終被迫付出延誤民族大業的代價。誰之過?

小結:正所謂「特殊法」呼應的是:兩岸理性思考,感性擁抱,與吳敦義提的「志同道合,兩情相悅」的說詞相輝映。

Saturday, December 19, 2009

大陸面對的三個選項:政治實體、獨台以及′台獨′

兩岸的政治關係有日漸清晰化之勢。

隨著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的舉行及其他前序與後繼的發展,兩岸智囊學者短兵相接揭露兩岸政策歧見已日益明朗化。(兩岸隔岸演義已有一段時日的「中道觀」間,也要從模糊重返明確了!)

綜觀各界的論據與建議不難看出兩岸的政治歧見不外圍繞在兩岸的政治地位與身份的問題,因為兩岸學術界已把重點縮小至兩岸以什麼身份(或以台灣的角度,台灣以什麼身份地位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

這是兩岸政治關係帶出的「關鍵難題」(胡錦濤語):根據本小組的分析兩岸現階段的關鍵難題就是「身份與地位」 ,或正如馬英九總統顧問黃國光所說,台灣需要大陸給予「面子」,才能下放解決後繼問題(後面那半句是筆者補上的)。

有學者在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上提出尚未簽署和平協議的兩岸關係是一個中國還是兩個國家的關係。儘管這樣的問題有「綠色」的傾向,然而,如此的問題卻標出胡錦濤的「難題所在」:大陸如何看待台灣的現狀!?

台灣的現狀是什麼?大陸的說詞是分裂出去的中國部份領土;台灣國民黨的說詞是中國分治的台灣;綠營可能堅持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至少是名號上的「台獨」)。

這對大陸是一個嚴正考驗政治睿智的問題,它可能是一個選擇題,也可能是一個理性夾雜感性的問題,不過它絕對是一個影響兩岸成為一個正常,正道國家的福祉與右左國民幸福的指數的關鍵問題。只有中共政府與他們的領導人知道答案。

可能有人會問,以上的標題單獨把「台獨」套上引號,為何政治實體與獨台沒有套上引號?答案得簡單,政治實體是存在的選項(根據其他國家的實例,並非兩岸獨創),獨台是台灣的現狀,英文是指independence against China;「台獨」嚴格來說,並非大陸的選項,不過卻是大陸面對的最壞的後果;也是一些人的憧憬,或說一些堅持獨處一偶台灣人的顛倒夢想,他們包括繪出「台獨」之路的李登輝與陳水扁(儘管他們兩人也承認「台獨」是不可能的)。

其實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旨在一個沉澱的空窗期,提供一個第三眼的中道觀的客觀分析,探索掌握要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的大陸,還是要在「和而不解」的環境中繼續兩岸的畸型的現狀:基本上選擇權還是操在大陸手中。

這麼說,是與時間賽跑,凡是都必須放在時空的框架內檢討,或說與時併進,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的認知都不能逃避時空的檢視。否則,兩岸的統一仍然是鏡花水月,儘管吃不到的葡萄可能到時已經感覺上不再「酸溜溜」了!

蔡英文被定性為台獨份子的背後隱憂

根據中評社報導,大陸外交部將蔡英文定性為台獨份子,這應該是大陸方面首次對蔡英文的台獨立場表態。 大陸在此刻將蔡英文定性為台獨份子,擁有一定的時空意義。意味著大陸很可能不再對蔡英文存有「幻想」,或說「幻想已經破滅」。

首先,從宏觀視野,大陸現行的兩岸關係政策中的台灣各政黨的地位與排位必然重新調整。最令人關注的是中短期民進黨與大陸的關係除了「滿懷敵意」外,絲毫沒有正面可言,所以形容民進黨與大陸的關係「何去何從」,應是足以讓蔡英文與後蔡英文時代的民進黨領導人深思的一個重大的問題;除非民進黨準備長期做個只問鬥爭,不問執政的反對黨。

如此斬釘截鐵的把蔡英文定性的緣由,應該是馬英九去年上任總統以來,兩岸的非政治關係取得勢如破竹的進展放在兩岸框架內加以檢視:國民黨的靖安政策,與民進黨逢中必反的「黷武」政策的分野,令人馬上一清二楚。

在國民黨的執政下的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取得長足的改善是不爭的事實。反而在野的民進黨與大陸的關係,自從失去政權後,故態復萌,反對黨的尾巴與習性再次露出來,導致台灣的政局繼續沈溺於西方媒體形容的「政治亂象的民主「(ruthless democracy)而不自覺中,這樣的格局只有讓兩黨關係「深陷泥沼」,並在一片敵對的氣氛中繼續使台灣處於不安與緊繃。(這裡有必要指出,不安與緊繃的是此岸)

民進黨善於搞街頭示威,煽動地方情意結,卻沒有培植經驗老到的執政班底,完善化台灣民主的體系;既使在陳水扁執政八年,依然故我的陳水扁的街頭武士的鬥爭心態一覽無餘,令明眼人一眼,就看穿民進黨的後天不足;不幸言中,下一任總統寶座由蔡英文之流的「庸才」重奪,台灣勢將晉入一個黑暗的時代。安寧與和諧將離台灣遠去!

兩岸的先天關係

事實是,不管你喜不喜歡,任何一個能理性思考,務實面對兩岸關係的台灣政黨都不能,也無法擺脫大陸因素對台灣前途具有的先天左右力量。這裡所謂的「先天「是指與生俱來的影響,要摔也摔不掉也!也無從摔起!

最重要的試金石就是來臨的陳江會,一旦在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繼續依然故我,頑固不靈,發動有如去年大規模的街頭示威,掀起暴亂,民進黨將會被大陸蓋棺論定。根據本小組的分析,這可能就是大陸定性蔡英文暗喻的第一道警鐘,後繼行動可能包括概括性把民進黨定性為「台獨政黨」,屆時,自掘墳墓的民進黨,要怪誰!?(勿忘反分裂國家法的陰影還在。)

大陸發出警號

如是觀之,繼續擾亂台灣治安與公安的的日子會陰魂不散般從陳水扁執政台灣八年的「墓園「中復活出來,到處作惡,民進黨在台灣還有前途嗎」還能繼續維護陳水扁所說的「台灣是亞洲自由民主的燈塔嗎」? 本小組只能點出問題,沒有答案,這個問題留待台灣人在「冷智慧」中去好好思考一番!

高瞻遠矚與領導素質

兩岸領導素質的差異在那裡,在眼光,膽識,與魄力。

有時,人民要考驗領導人的是領導素質,領導素質是決定庸才與政治家的分野,領袖可來可去,一個領導人在國家,民族,甚至世界能留下什麼給後人緬懷事跡,不在他的貢獻多少。關鍵在於他遺留在世的價值;沒有價值,常言說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都無法成立。

關心兩岸關係與前途的人相信都會緬懷蔣經國在台灣留下的民主的體制,沒有蔣經國的對民主信念與價值的堅持,今天的台灣會怎樣,沒有人會知道。

蔣經國留給世人的不朽除了民主價值的治國基礎外,就是對統一的堅持;國民黨能夠從一個專制的政黨下放權力,自我改造為成為一個尊崇民主的政黨,反映國民黨能發揮政治意願與時併進,不僅改造了國民黨的命運,也植根了兩岸民主的基地,否則中華民族與普世價值的融合點的迷失,中華民族的歷史必定會改寫。所以有人揶揄擺在眼前的國民黨已經不再是當年豪情壯志,氣慨萬千的中國國民黨,已淪落為一個獨處一偶的「台灣國民黨」。此話具有一定的地理歷史根據。

領袖是領導群倫的,不應是被群眾領導(不然何必大費周章去票選總統!),只有「高瞻遠矚」才能把民族國家帶上改造歷史的高度的領袖,才配領導廿一世紀的大中華。因為這樣素質的領袖肩負的不只是和平統一兩岸,也是把古老五千年的的中華文明帶至一個新舊交替,復古翻新,溫故創新的新時代;不管他是來自大陸還是台灣,兩岸分治六十年,台灣被滿清割據給日本統治五十年,與老祖宗留下的輝煌五千年文明史對比,從中華民族淵遠流長的歷史長河與高點眺望未來,五六十年的分離又算得了什麼?

創造中華民族的歷史時刻就在當下。中華民族不能容忍庸才治國,更不能容忍大中華的氣勢被庸才砸壞,當然也不能容忍隨波逐流,被群眾的情緒牽著鼻子走的「膽怯」領袖,動不動就徹底檢討政策,搖擺不定的心智:最近落幕的台灣地方選舉講求的是利益的結合,地方發展與勢力情意結的考量,民眾對民生問題包括八八風災事件等民生事件投下抗議的一票,情有可原,反而執政黨的得失心太重,企圖面面俱圓會壞了大事。(還好,125地方選舉失利後,國民黨總算重申兩岸政策保持不變的調子,速度會否放慢,則有待觀察。)

有時我在想,台灣的執政黨是中國國民黨、台灣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問題不在民進黨(亂世總會有亂象),也不在中國國民黨,問題的關鍵在身處台灣國民黨的心智與心態,悠關領導人的膽識,眼光與魄力。儘管馬英九上台後「練身」多時,給人的印象仍然是後天欠缺渾厚堅韌不拔的體質與精神(這可能與他得到上天的寵愛,仕途平步青雲的有關)。

魚與態掌不能兼得,與「全民總統」的心智心態是同出一轍的。

天降大任於斯人,必勞其筋骨,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体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

其實這是孟子教人要有EQ (情緒智商) 去面對逆境時的態度。無論如何能用正面處理逆境,過後必定有所得益,對將來再面對困難必定更容易解決,這樣的人必定更容易成功做出一番大事。

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它在刺骨的寒風和凜洌的冰霜中開顏面世,與已經凋落的其他花類不一樣……「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正是大中華的共同理念。梅花不是台灣的「國花」嗎?台灣人 梅花抖擻的精神還在嗎?

馬英九必須緊記他是以歷史性多數票贏得台灣總統的寶座,他的任重道遠不在話下,此舉反映台灣選民分得出什麼是地方利益,什麼是台灣整體政治利益,兩者的差異「差之毫里,別之千里」;就如現在已曉得「民族大義」為何物,要去大陸訪問扮演監督和平協議角色的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所說:「台灣的福祉在中國」。難道稍受挫折的領導人看不清呂秀蓮也看到的景象與大勢嗎!?從政者心太軟,對敵對派仁慈會被詮釋對自營者殘忍,這樣淺顯的道理馬英九先生現在應該懂了吧!

探索一體兩面(兩個政權)與兩體一國的關係

最近大陸智囊學者出席在台灣舉行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指出的兩岸「兩個政權論(一體兩面)」,與本小組提出的「兩體一國」的論述吻合。

「兩個政權論」其中一個吸引人的特徵,以一體兩面輪廓化兩岸的描繪予人深切的印象,值得玩味探索。其論述有把兩個政權論納入「一體兩面」的特徵。這個創新點與兩體一國有著層次上的不同,可能就是一體兩面(兩個政權)論最引人注目的特點。

實際上兩岸政權即是兩個政治實體的政府,放在大陸與台灣的現實狀況,即是一個主權國家由兩個分治的政府組成;間中的存異點為,如此兩個政權之間的關係是完全獨立著呢!抑或是擁有一種特殊的關係連繫著。這一點將關鍵性影響兩岸如何重返與正視兩岸政體分開的既定現實的必經之路:也可能就是兩個政權論與兩體一國之間的現實差異點。

換句話說,兩岸分治那是事實,兩岸分治現實的程度為互不隷屬的情境必須獲得尊重與認清;兩個政權的分治的確是建立在不同的政體上,它們之間的連係屬於什麼性質?這一點需要兩岸進入正視現實的第一階,重返兩岸情境(scenario),才能協助釐清現實與構想之間的差異,梳理兩岸現狀異同點。

初步了解,一體兩面思所呈現的靈活性,或許劉國深能夠基於「國家球體」構思給予兩岸當局一個在「互不隷屬與特殊關係之間」的差異提供一些創意的靈感點子?

劉國深提到另一點亦是不乏新意:玆特加以引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球體』只有一個政權代表這個國家,而中國這一『國家球體』的球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家球體』兩個競爭中的政權構成,她們分別在背靠背的空間和場合代表著中國,雙方形成了事實上『國家球體』的關係。」

無論如何,在理論上,一體兩面的構想具有很好的政治凝聚力,使兩岸的關係開始即處於一種先天性的良性互動,如果兩岸能跳出分治互不隷屬的情境,直接進入一體化的第二階,那一體兩面即是一劑催化素。

重回本小組提出的兩體一國實際上是確認兩岸的即成現實,協助兩岸政府重返現實,全面及整體認清兩岸六十年來完全分治,在互不隷屬的格局中運作自如。唯有重返釐清現實,才能正視現實,繼而尊重現實,並出發現實也!這個「隙縫」(missing link/gap)應是重返現實必經面對的實質挑戰。

兩岸政治關係至今之所以仍然纏綿不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為兩岸至今仍然無法全面科學,實觀,理智看待彼此分治六十年形成的特殊關係,所以馬英九提出的兩岸關係非國對國,非地區對地區的關係特殊論是有其一定的法理根據的。

實際上,不管你喜不喜歡,現實就是現實,這裡要重申,本小組提出的兩體一國並非兩岸的願景,大中華共和國才是願景,兩體一國只是重返,正視,尊重,以致出發現實的四步曲的初階,大中華共和國作為兩岸政治實體的中介體,才是兩岸民族終極的統一融入一體化願景;如是觀之,一體兩面可能就是形塑兩岸統一的階段性特徵。因為要從兩體蛻變為一體化的需要一個中介體,這個中介可能就是融合後的大中華共和國的新體制新國體,而「克隆台灣」即是融合體的母體概念。

Thursday, December 3, 2009

胡錦濤暗喻:一個沒前提的九二共識解扣兩岸?!

寫這篇分析文章旨在探索兩岸政治關係如何在最短及最有利的情況下,尋求一個突破點。這個突破點是最近翻看上任不久的台灣行政務院院長吳敦義說的一句蠻有意思的話,靈機一動,窺見兩岸政治膠著僵持不下湧現的一記靈光。

「志同道合,兩情相悅」放在九二共識的框架內,讓人意識到兩岸政治難題,有「眾裡尋她千百度,那人即在燈火欄杆處」的慨嘆。

此話怎說,九二共識是兩岸談判重歸統一的基礎,源頭,與框架所在,是汪辜兩位兩會領導人當年立下的汗馬功勞。今天,兩岸政治關係的解扣仍然立於九二共識的框架內,說明九二共識的重要性與其歷史性。然而談判統一的框架必須被善用,必須發揮它的歷史作用,原因很簡單,框架是死的,政治是人為的,框架的存在價值必須與人的政治需要併駕齊驅,即根據變動的局勢進行必須的調適,不然即有以馬擋車的之嫌。

且讓我們回顧兩年來,兩岸領導人針對九二共識重要隔岸喊話/發言的啟示:

去年3月,胡錦濤與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通電話時,兩位領導人認可了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大陸與台灣可以各自表述一中的內涵。

去年8月,馬英九下旬通過外媒表態: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即是中華民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是非國對國,而是一種特殊的關係;

至今,大陸始終未有正面回應九二共識即一中各表,以及馬英九的表述一中即中華民國;

今年10月,事隔一年多,胡錦濤在致賀電給馬英九國民黨慶祝雙十慶典時重提九二共識,可是未提一中各表。

胡錦濤此舉實有下放一中前提之暗喻:也讓人窺見九二共識的演進最終可能會超越一中,超越一國,重返九二共識原點。這個原點本身即是自然統一框架的起點:即確定統一的功能與作用後,在原有的九二共識的統一框架內設立前提,是否多此一舉的問題即告浮現。


積極創造條件

胡錦濤11月14日在新加坡出席APEC峰會時對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講了一句涵意深長的話:雙方(陸台)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難題積極創造條件。

這句話可謂觸中兩岸政治關係膠著的解碼,把這句話放在兩年來,兩岸經濟民間緊密互動互信的基礎上解剖,讓人看到兩岸的政治關係已經望見一道曙光,這道曙光非常具有前瞻性,與源自雙向互動的認知。

其實,兩岸關係的前瞻是充滿靈活與變通的,所謂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就在此。這裡的萬變是切入法則,其宗是兩岸統一的最終目標的不離不棄的宗旨。

最近胡錦濤多次提及兩岸的政治難題在於如何破解一中的原則,所構成的兩岸意識形態的執著。兩岸政治關係如何演變,只要九二共識還在,都不會影響兩岸民族統一的目標,問題只是在如何在九二共識尋得一個雙向的交匯點展開雙向統一旅程;換言之,鑑定統一過程的路向圖,實際上比統一目標的實現來得重要,其竅門即在此 (兩岸政府如果深諳此中奧妙,兩岸心結的鑑定與化解指日可待也)。

如此觀之,試摘要比較一中的框架,一國的框架,甚至沒有前提性的框架有何不同?

本小組多篇前文連續探索一中與一國的框架的異同,現在加入「沒有設防前提」的框架,來探討三者的不同與特性,做個非臨床的比較:

●一中前提框架:大陸向來堅持九二共識的前提性在一中(一個中國),大陸認為,一中原則是不可以妥協的,在大陸當局的認知中,即使九二共識的框架是談判兩岸和平統一事務,大陸基於「雙重安全」,沒有後顧之憂而堅持要把「果」變成「因」,導致因果有被倒置的之虞。這可能是大陸傾向意識僵化的「盲點」(所謂「盲點」是要由他人指出的,即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一國前提框架:基本上,一國框架與一中框架其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因為只要進入九二共識談判的門檻,兩岸統一的最終目的地即一覽無疑,就如本小組多次提及,難道由中國人組成的國家的名字不叫中國?鑑此,把九二共識放在尋求解決兩岸統一的議題內,「一國」與「一中」是互通的。彼此之間沒有茅盾,只有互通點。「一國」有見樹亦見林之妙。

●一個沒前提的九二共識:兩岸從此角度探索,一個可以沒前提的九二共識即浮現在眼前了!不難發現,沒前提性的框架較有前提性九二共識,其目標與手段可以來得清晰與其乾淨利落;換句話說,附上前提的九二共識反而如人背了包袱一樣,沉甸甸;這話與本小組前文之一詮釋的「法尚須捨,何況非法」如同出一轍,頓時有豁出去,卸下心頭大石的快感。

以上三個與其說為三個選擇,不如說是兩岸互信基礎的試金石,具有進程式與演進式的層次。目前兩岸仍然膠著於初階的「一中」爭議中,大有僵持不下之勢;跳脫「一中」的泥沼才能看到「一國」的優勢;兩者都不行,唯有重返「空性」的九二共識,還原起點也!或許即能見到全豹。

如此嘗試詮釋胡錦濤「更上層樓,創造條件」的心路歷程,推演成變通之道;願以此文章獻給不遺餘力為兩岸謀求和平統一之道的兩岸政府,領導人,與全球心懷中華民族的兒女共勉之。

Friday, November 27, 2009

奥巴马靠拢中国,马英九大陆政策紧贴?

奥巴马最近的中国行对台湾的意义影响深远,奥巴马一句「美国全面支持一个中国政策」,让人窥见中国持续崛起带动的格局在形成中,并辐射至台湾。

这个格局带来的震撼,应是使反对马英九与大陆谋求和平统一的部分岛民如梦初醒。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大,的确对台湾如何与大陆和平相处带来沈重的压力。奥巴马的一句话就足以让夹在隙缝中的台湾本土意识派,看清现实,向来让台湾「美首是赡」的阿美利坚合众国也有改弦易辙的一天。

有人说,十九世纪是属於英国人的,廿世纪是美国人的,风水轮流转廿一世纪则转向东方的,重返中国为中心。尽管中美实质国力仍然悬殊,最新预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提早到2019年即能达超越美国,届时按照目前的比例,中国人均收入仍然只占美国目前的四分之一。可是以综合国力,特别是相对持续增值的人民币的国内外购买力,中国在世界市场经济的位置及影响力将是有增无减。中国也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外汇储备的约三分之一(8千亿美元)为美元国库债券。这些简单的数据,如何实观科学去消化,而不致於沦落至被社会边缘化成为遭遗弃的一群,这对坚持台湾本土意识派将是无法不正视的深沈考验。

这只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经济崛起连带的各领域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甚至教育,包括西方媒体津乐道的中国软实力,在在如拼盘凑成一幅「石破天惊」的图画,这幅画将在未来20至30年形成,台湾人怎样看待这个历史性机遇,应对牵动社会结构性变化的融合与整合的过程中带来的连连震动,其中至为重要的应是--在变数中为台湾人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应是马英九政府最大的挑战所在---也是大势所趋。

从这样的景象中,钩勒出一幅台湾前景的示意图:台湾人如何在政策,行动上务实,正视现实,理智配搭马英九政府处理两岸大格局,大气势,不只成为落实633目标的幕后推手,尤有进者,成为马英九的「和平进步搭档」,放眼更远大的愿景,而不是沦为观众,或只做隔岸观戏的旁观者,则要看台湾人的整体观与智慧。

最近有学者推出中国实力论,来支撑两岸的和平谈判不宜推迟太久,认为大陆人口超过13亿,台湾人口 2300万。领域面积大陆超过960万平方公里,等于台湾的300倍,尽管大陆的年均收入只有3千美元,不及台湾的六分之一。不过,国际形势与实力的衡量,是讲求综合国力的。两岸目前的实力悬殊,从质量化的角度,这样的差距只会扩大不会减少,这是众所皆知的事实。

奥巴马的务实何尝不是从中国崛起的现实学来的,连美国,这个世界唯一的超强亦明白什么叫「锐不可挡」,选择做为中国和平崛起的伙伴,暗示美国默认台湾问题属於中国的核心利益,完全不提台湾的地位。这也反映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事实:台湾在李登辉与陈水扁时代,特别是1995年李登辉提出脱轨的「两国论」,与之后陈水扁再接再厉提出「一边一国论」,继而惹恼中国,加上陈水扁后期试图提出全民公投以台湾名义进入联合国,实行法理「台独」,使两岸经历了十多年关系的纷扰与不安,或许,这就是造成台湾今天最终要认清的残酷现实吧:美国大佬也会以大局为重,识时务,「硬起心肝来,变心去了」。

看样子,在即得利益与全球战略的布局上,美国没有更好的选择;在外交及防务上「美首是瞻」的台湾能有吗?这也反映台湾岛民对传统方法中道观内涵「冷智慧」有无传承。

Wednesday, November 25, 2009

两岸关系跨入内化:两岸避开主权签署金融MOU

随着两岸於本月16日签署搁置主权争议的金融MOU后,两岸关系即迈入新的里程碑。

两岸同步在北京与台北签订金融MOU的方式刻意避开敏感的「主权」字眼,互称「台湾方面」,与「大陆方面」,这样的案例可谓开创了两岸政治互动的先例,为毅然跨入「内化」两岸关系的象征,对两岸统一的大业产生积极的作用。

这样的案例对两岸关系带来的影响层面不再局限经济,金融,民间,它对解扣两岸今后的政治关系的方法论必定带来深远影响,起着手法切入的指导作用,有助於开启两岸全方位关系的发展。

同样重要的是两岸内化的轮廓已清晰呈现,改由两岸的金融监管机构各自代表大陆与台湾签署MOU,从代表民间两岸的白手套的两会(海协会与海基会)提升至政府级的证券及金融监管机构的代表,这一点意义深长。

根据了解,将於明年1月15日生效的三项金融MOU已是被指望多时签订的两岸金融互相开放的备忘录,相信是经过马英九的慎重过滤,考量台湾民情及两岸金融业的整体利益的需要后最终过关,在短时间内给予批准,反映马英九办事仍然考量大局的慎审作风。

新三段论浮现

深入分析这三项金融MOU的手法,让人窥见「新三段论」浮出水面,本小组在其中两篇前文(「好一个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论!及「新三段论有望成为两岸政治关系的指导原则」)点出「新三段论」的核心「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将是两岸跨越「主权」字眼「干扰」的要诀,以让两岸搁置争议,共同迈步启开「聚同化异」之门,在在符合内化两岸关系的准则。

进一步解析,既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国家主权的意识与问题存在吗?从这个角度去诠释两岸关系,金融MOU的签署即如代表台湾签字的金管会主委陈冲说,以往两岸签署文件都是透过海基会、海协会办理;MOU是首次由两岸金融监督机构签署,替两岸交流创立新模式。

预料这种新模式也为两岸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整合及起著良好示范的作用,包括预定年内签署的ECFA协议。

一旦金融MOU生效,两岸金融领域可自由申请在对岸开设分行,民众在台湾就可以开设人民币`存款帐户,此外,亦有助於两岸金融业者的整合。为了避开不必要的宣传干扰,两岸低调处理金融MOU的签字仪式。

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兩岸學者激辯的癥結解扣:「一中」不行,「一國」替代?

兩岸智囊學者在「一甲子研討會」上針對九二共識內涵中大陸設下的一中前提,進行激辯,擦出璀燦的火花,讓人欣慰看見兩岸課題獲得兩岸智囊空前自由的氣息在繞樑,儘管針鋒相對,君子坦蕩蕩的,真理越辯越明的崇高規則,幾乎毫無保留。這無疑是兩岸課題發揮「存異求同,聚同化異」守則與精神的良好開端。

辯論的症結顯然維繫於「九二 共識,一中各表」的認知與詮釋上。根據本 小組的初步解析,辯論的進度顯示兩岸學者的爭議點已縮小。拉近的觀點超越了九二共識的內涵是什麼,大陸方面顯然認定九二共識只是一種協商談判的精神所在,並堅持一中原則的前提性。

台灣方面則非常針對性的指出,一中並非九二共識的內涵,進而提出要大陸淡化一,重新檢討一中在兩岸關係的指導原則位置。換句話說,台灣認為,一中前提只是大陸的一廂情願;因為馬英九重覆提出一中各表為「九二共識」內涵,台灣的表述一中即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此外,台灣方面提及重要的一點為大陸堅持要一中原則,卻架空各自的表述權(馬英九去年已表述一中為中華民國,至今大陸仍然對一中的表述三緘其口)。

(筆者提出的「重返」與「正視現實」的解扣兩岸政治意識膠著的四步曲中,再三提出基於兩岸正重返現實,釐清兩岸格局,可是仍然膠著於「重返現實」的初階徘徊,未能一舉跨進「正視現實」的二階門檻。馬英九去年表述一中為「中華民國「,只是基於中華民國為一個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換句話說,兩岸尚待進入「正視現實」的二階,兩岸現階段仍然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實體/國家身份(胥視你是站在什麼角度看待現階段的兩岸關係而論);鑑此,馬英九詮釋一中為中華民族並非台灣,實際上已經進入「重返現實」的初階,本小組深入剖析,這樣的表述符合「重返現實」的狀況;然而,或許大陸基於黨派利益的詮釋的右左,無法突破以黨治國的思維框框去看待「中華民國」,未能付諸各表(各自表述),以附和台灣進入「正視現實」的二階狀況,誠實可惜。筆者提出這一點,是解釋及評論研討會中台方提及的台灣主權論的據點。所以,台方學者釋出統一是選項的看法,是因為大陸之前選擇不表一中,鑑此,台方智囊認為,九二共識已淪為「政治隔絕體」,只能用以協商兩岸非政治問題的共識框架了!除非大陸能及時中和解除之。)

※ 台灣發出和解訊號

這次在台舉行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鉤勒出兩岸的交集點的共識點為「九二共識」四個虛字。胡錦濤最近致給台灣雙十紀念的賀電中,事隔整年重提九二共識的兩岸關係這是值得慶幸的:兩岸政府仍然未有背棄兩會當年立下的談判共識的框架,連繫兩岸的共同框架仍然保存;與此同時,台灣智囊斬釘截鐵對大陸一如既往重申一中原則,「勇敢」的發出不滿的聲音,誠屬難能可貴;從台方的角度,點出大陸堅持的「先入為主」,是被認為繼續使兩岸的政治關係的解扣陷於膠著的困境。反面文章正面看:這顯示台灣智囊此次赴會交鋒已是「有備而來」。

從兩岸智囊的「戰略性」探索交鋒,可以看出兩岸終於重回九二共識的桌面,被鉤出的癥結在於九二共識是否具有一中的前提性;或說台灣認不認可大陸的一中原則地位。因為如上所說,這是大陸提出的先決性 (predetermination/precondition) 。

鑑此,台灣直指九二共識,提出台灣要大陸淡化一中不只「大膽」且「前瞻」,應是有所指,多少反映台灣主流的看法:大陸未有諮詢台灣的觀點,即確定一中前提性,有單邊作業的傾向。換言之,大陸應小心傾聽台灣的絃外之音。如此的表白,間接發出台灣準備與大陸共同「斟酌」以界定九二共識的框架內涵的訊號。

至於九二共識的交集點,除了原有的談判與協商的精神外,應有所涵蓋及應時展現方法靈活性的一面。這可能也是大陸探索的空間,兩岸不妨以心比心,沿著這個空窗進行探索一番,想必有所得。

再說,在理論上,大陸提出的一中原則是有其局限性與排外性的。兩岸統一的課題,如果能夠改以更大的包容空間與雙向作業的對等觀,取代一如既往的「我設限,你尊從」的手法,困擾兩岸關係多時的意識形態的詮釋將有望從沼澤中解放出來。這裡再次重申,只要大陸能釋懷與開懷適時引進這樣的切入方法,既不違背「兩岸最終同屬一個稱為中國的國家的守則」,兩岸民族必能共同沿著這樣的共識價值前進,聚同化異之道,在深化及穩固互信的過程中,見到桃源。

※ 考驗兩岸變通性

有鑑於此,本小組試提出七道問題讓兩岸參考如下,以打破思維框框:

一,難道兩岸致談判不是談論統一的議程,難道九二共識的正題非統一?

二,只要確定統一為九二共識的正題,大陸何懼有之?最終的結果仍然是統一莫屬!不會脫離正軌。

三,只要確定以上兩條答案;退一步而論,在切入統一的課題上,大陸堅持的一中前提是否多此一舉?乾脆將之撤除,由此觀之,一中前提有畫蛇添足之虞,它的撤除或替代,能滿足台灣要大陸淡化一中的訴求。

四,變通一下,如果不設前提,兩岸能夠展開和平協議,經濟一體化,統一等的課題嗎?

五,大陸堅持前提性的一中,與不設一中的前提有何不同?如果大陸就此變通一下,台灣就有必要投桃把李,作出相應的讓步,促使兩岸不約而同進入和平與統一的前奏狀況。這樣的互退一步,絲毫不影響兩岸最終統一的目標,因為相對而論,非統一的議題並不存在(不然兩會奠下的九二共識尋求大一統的基礎要來做什麼?)。

六,另一個權宜的名號/稱號:建議兩岸政府今後一律改稱「兩岸統一」取代「一中統一」,向台灣展現友善與台灣訴求的雙向性對等性?藉此大陸可向台灣展現其靈活性與變通性。

七,最後,「一中」與「一國」的是否互通的?難道一個屬於中國人的國家名字不叫中國?鑑此,一國替代一中的名號為權宜之計。

雖然研討會只舉行兩天,這兩天開誠佈公的坦蕩已為兩岸今後的兩岸統一的學術探討設下一個優良的標竿作業。

隨著一甲子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兩岸智囊學者對兩岸詮釋兩岸國家意識形態的努力已望到一個鑑定差異交叉點,達到存異求同,聚同化異的初階,這無疑是一個良性的開端,寄望兩岸智囊學者繼續努力,集思廣益,發揮學術界不偏不倚,勇於形塑兩岸中道輿論的目標任務,進而拉近兩岸政府與民眾對兩岸統一的認知落差。

後記:值得一提的是,本小組發表的「『一中共表』替代『一中各表』,契機來臨?」等的相關文章,獲得大陸一些半官方與民間網站的轉載,並得到大陸網民的不錯回饋,積極參與討論;有者的帖子認為「一國」好過「一中」;有者確定一國共表才是九二共識內涵裡雙方達成的默認。特此簡報心懷中華民族的各界。

Tuesday, November 17, 2009

成立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兩岸第一道實體橋樑

建立兩岸軍事與外交休兵互信機制,挺進政治對話,解除敵對狀態(正式和解),搭橋鋪路簽署和平協議(進入和平實況)。

以上是本小組預見的兩岸今後3至5年的遞進式兩岸政治關係的進程路段;訪台的大陸「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大陸重要涉台大陸智囊、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長劉國深提出成立「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的構想,由兩岸共同處理兩岸共同事務的合作問題。大陸智囊提出設立的兩岸共同委會的建議,即是兩岸互相尊重政治實體(正視現實)邁開的重要一步,符合兩岸通過(社會)和諧,(兩岸)和解,國家和平(三和)的環環相扣建構的政治平台,必定獲得全球心懷中華民族的華人支持,如此的思路也符合馬英九「內化」兩岸關係的軌跡。

這項建議中的兩岸共同委員,旨在探索兩岸如何通過一個政府對政府的機制,把兩岸事務區分為高層政治與普通行政事務,實為一個明智,適時,務實之舉,該建議與筆者前文兩岸空窗期之8/紅利篇/「是設立兩岸事務小組時機?」的建議類似(雖然跨海的委員會與小組的職權與功能有些層次上的不同)。這標誌著經過兩年來大三通的緊密經濟與民間互動交流後,兩岸政府已看透兩岸兩岸空窗期帶來的契機與機不可失。兩岸共同委會的首要任務,應是著手解決兩岸軍事與外交休兵建立互信須必備的機制,才能續而處理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和解問題及鋪平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之道。

兩岸政府對兩岸關係如何解扣,其實是一個思維的問題,也必是一個先知先覺思路的探索。大陸智囊提出兩岸共同委會的建議,必定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與考量,相信旨在平衡「先經後政」導致的傾斜的需要,讓兩岸關係板回政(正)軌,這樣的思路透露大陸積極且雙向看待兩岸的問題,一舉跳出單邊思維的牢籠,反映傳統價值的中道觀發揮務實的效用。還有重要的一點,此建議讓人看到兩岸關係即將從空窗期進入調整期。

可以預見,未來3至5年將是兩岸關係進程的關鍵階段,兩岸袞袞諸公能夠站在歷史與民族的制高點,從民族團結統一的至高利益進一步探索與共同塑造統合的路向圖;並帶著謙卑,超越小我(意識形態)的民族大愛精神對待彼此,大一統中華民族最終是可以預期的。

隨著大陸通過智囊透露雙向與互相尊重立場的塵埃開始沈澱,兩岸「政治和解」的問題再次浮出水面,兩岸政府,特別是馬英九政府如何回應大陸伸出的和解橄欖枝,這粒球現在又從大陸腳下踢回給馬英九。看樣子,馬英九須繼續「練身」以把兩岸進程推上更上層樓的挑戰/機遇已屆臨。

寄望兩岸政府以不折不撓,當仁不讓的無畏精進,繼續耕耘兩岸的政治心田,守得雲開必見月明,最後的勝利必定屬於勇者與智者的綜合體,兩岸堅定不渝努力吧!

馬英九大陸戰略已進入「以逸待勞」階段

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是互動與遞進式的,它建立在台灣的政治體實上的認知與認同上(內化)。過去兩年馬英九向大陸發出強烈的信號,九二共識(中共重提)一中各表帶出的跡象,在在顯示馬英九認真整合式看待大陸在兩岸關係中仍然處於政策性擔綱的角色。

儘管如此,這裡帶出一個嚴正的問題,藉以說明既使馬英九能在2012年後連任,沒有人能擔保馬英九的「整體觀」政策能保持不變,或說,被迫「保持現狀」已變成兩岸關係的寫照,這才是馬英九兩岸政策面對的最關鍵挑戰(對大陸而言也是關鍵難題的部份)。

兩岸關係不是一湖死水,經過兩年來的過江之鯽的進程,經濟與民間這兩股勢力拉扯的張力對政治形成緊縮,兩岸關係只有兩個易數:保持膠著現狀一二三,或突破政治瓶頸,繼續前進。

保持現狀惡性演變

先說保持現狀,這裡所謂的保持現狀與馬英九政治上的保持現狀的「三不」(不統,不獨,不武),其實是一個變調曲,這個曲子的曲調不同,歌詞唱的內容(內涵)與「三不」卻是一樣的,包裝上有它一定的吸引力。它是介於三不與統一之間的變相曲,就好像一首「三不歌」的第一集與第二集。它與「三不」是相互輝映,仍然百變不離其宗,換湯不換藥,最重要的一點,它沒有終極統一的思維,也沒有進程與目標,只是純然著眼在保持現狀。筆者把它稱為保持現狀(二)。

打個比喻,今天沒有人會忽視兩岸關係兩年來取得之進展,既使政治關係停滯不前 ,經濟/民間的非政治領域已非吳下阿蒙。反觀兩岸的政治關係不只沒有發揮引導作用,反而淪為經濟民間的負累:即經濟民間受制於政治瓶頸。這即是保持現狀(二)的特徵;另一個特徵為在大三通下,保持現狀(二)獨缺政治滋養,任由經濟與民間關係狂亂飛舞。如是觀之,總有一天,兩岸關係在長期保持現狀(一)、(二)、甚至(三)……會淪為一個「民族怪胎」。一個低智商(政治空白),畸型,空有驅體與四肢的弱智胎兒,或營養過良(經濟發達),智力有待開發的低能兒。

政治低能兒

兩岸政治關係無法突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階段的兩岸關係陷入膠著的「不三不四」,兩頭不討好的「苟且偷生」狀況,表面上是歌舞昇平,經濟整合持續深化,人民交往頻密,暗地裡是劍拔弩張,整千導彈對準台灣是最佳的寫照,台灣人對中共兩岸政策欠缺透明度與彈性不足,包括一中表與不表之間的遲疑引發的猜測,恐怕只會加深台灣人對中共的疑慮。或許套用西諺所說的兩岸的「時間是借來的(On borrowed time),是有期限,有代價的,及快要到期了(some one got to pay for it as the timeline is nearing)」,足以寫照兩岸現狀。

其實,早在李登輝時代的台灣一度提出兩岸由兩個政治體實組成的一個國家,即一國兩體的概念,所以承認台灣為一個政治實體並非新鮮事。本小組倡議的「兩體一國」與「一國兩體」原則上的互異,在於切入點是優先秩序策略上的運用的不同,讓「體」與「國」各就各位,各司其職(順帶一提,「兩體一國」為一個願景驅動,肩負民族團結與統一使命回歸現實的方法論)。

馬英九對兩岸關係展現的透明度與「先知先覺」是讓人會心的。他連兩岸政策最後戰略的牌底也已揭開──承認台灣的政治實體對等地位與應有尊嚴,馬英九政府的透明度與大陸形成強烈的對比。只要他繼續保持務實與不乖離台灣政治主體性的靈活把關,大陸亦相對處於「以勞易逸」的被動位置,直到台灣地位與身份受到「重返現實,正視現實,尊重現實」以及最終的「出發現實」的認同為止。

總括一句,大陸有必要務實,雙向,與高瞻遠矚看待台灣的訴求,站在歷史的高點處理兩岸民族的關係,才能引導台灣進入「內化」的架構,繼續更上層樓;否則一味拖延,兩岸統合的夢魘遲早將登場,保持現狀一、二、三……的咀咒將繼續困擾兩岸的思緒。

Tuesday, November 10, 2009

「一国共表」替换「一中各表」,契机来临?

有迹象显示,大陆已参透两岸统合的玄机──探索把一中原则调适为一国的「窍门」──这意味着九二共识下的「一中各表」很可能由「一国共表」取而代之。

本小组综合大陆近期对台政策与战略的调转:大陆开始把深植民间的「一中原则」的理念进行调适,通过官方媒体布局造势,疏导以形塑民情,配搭两岸政治格局的灵活性需要,达到凸显「一国共表」的务实性与超越地位。

大陆显然发觉,开政治对话的关键一点维系於把「一中」转为「一国」的前提,基於一国已为两岸政治和解和平统一的前提,付诸表述时触及大陆坚守的「一国」红线的问题已不复存在,可免除制造「两国」的疑虑。

换言之,这关键性的一点,将能全面隔绝生成制造之前李登辉与陈水扁时代提出的两国论的后遗,并符合了台湾要获得「对等尊严」的政治地位与其身份的诉求,从此观点切入,「一国共表」可谓两全其美,双赢到位。

在两岸关系课题上,大陆领导人向来斩钉截铁坚持,只要不制造两个中国/两个国家,什么都可以谈。严格解剖「一国共表」框架,确确符合这样的下划线。

追述前因,自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被提出以来,两岸最难达成共识的一点,向来都围绕在「一中」的表述上。一旦一中调适为一国,十多年来陷入窘境的一中,就会被一个「转念」改写了两岸民族统合的命运。思维的屏障将一扫而空!舒展大陆政治灵活性的更上层楼,与大中华气魄的高瞻远瞩。

此话怎说?在一国共表(即一个国家,共同表述)的前提下,两岸直接进行表述的不再是「国家」而是政体(政治物理),即使名称、名号上仍然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然而,这样的表述触及的核心地位的诠释,在於把这里的「国」表述为一个国家底下的政体。监此,「两国论」、「一边一国论」,以及最近学术界提出的所谓「一中两国论」,在置於一国论一国共表的框架内已经不复存在。(讲得直接一点,「一国论」之一国共表刀锋一出鞘,什么两国论,一边一国论,以及一中两国论统统将立即被判死刑,魂飞魄散。)

本小组多篇前文再叁诠释与厘清一中与一国的对等与互通性(详情参阅李惠群特区专文的相关文章,包括「一国论」;「两岸政治对话,谁会受挑战」,以及两岸空窗期的「一国共表」等相关文章),给于两岸斟酌两岸政治地位的课题上超越「一中」的灵活性与变通空间,且绝不乖离坚守一个国家的大前提与大原则;在此关节与实效上,基於台湾对在现阶段其政治地位与身份「不明」的隐忧下,加上对「一中」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与排斥性,「一国论」远胜「一中论」;有一句老话还管用,殊途同归,何况它涉及只是名号名称上的调适而已,并不影响两岸民族在一个国家的框架下进入和平统一的一扇正门,继而取道向和平协议挺进。

一国共表替换一中各表/一中共表的窍门,在於深谙突破两岸政治凝结之门,一个思维转念,使两岸政治关系眼前一亮,望见政治对话/谈判的「和解门」,以及签署和平协议的黎明前的一道曙光。

进一步分析,只要大陆开放胸怀,让一步(想),海阔天空,腾出空间换取释放巨大能量,灵活调遣一国共表替换一中各表/共表;如此权宜的作法,马英九的空间将相应收紧,两年来两岸隔岸交手的「模糊空间」释放与其凝聚的浩然正气,将能转为政治收成期。

本小组认为,两岸政治「对话门」打开与后续四步曲为:
*撤除对准台湾的千枚导弹,以示善意;
**进入政治议题,两岸举行对话/谈判台湾政治地位与身份的显议题(摆上台);
*签署ECFA(台湾的政治身份确定后才能签署?);
*布署两岸领导人在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举行两岸峰会,为迈向和平协议展开准备运动。

**注释:其中的第二步为胡锦涛一度挑出的关键难题(一中的表述),只要台湾的名分与政治地位获得确定,两岸关系即可取得突破一点,带动全面的效应:凸显这点旨在点出突破两岸难题在於思维障碍 (Barrier of thought)。

小结:历史证明,现阶段正常化两岸关系的一切努力,单靠经济与民间的交互力与凝聚力已行不通;八十年代台商蜂涌到大陆投资设厂,尽管带动了两岸的经济集成的进程,两岸政治关系不进反退,是一个显例。台湾尊严地位与对等名分解扣的问题,有如肉中刺;说穿了,一天地位名分无法确定,问题继续困扰两岸关系,没完没了,两岸关系无从取得实质的改善,不只统一变成镜花水月的奢谈,连基本的「正常化」亦变成可望不可及的大饼,两岸关系停滞不前是可以预料的:日子一久,关系倒退是可以想象的。两岸衮衮诸公请慎思!

心得(建议):既然台湾不能接受「一中原则」,大陆也无法正视「一中各表」,折衷方案,两岸都能接受的方案就是一国共表了!

Sunday, November 1, 2009

從出爐到實驗:「克隆台灣」在福建平潭建橋頭堡!

中華網10月6日未引述源頭的一項報導捎來一項振奮人心的消息說,位於福建省最接近台灣的平潭島,將帶頭啟動兩岸經濟民間統一的先驅角色:意味著「克隆台灣」的經濟民間版將由面積只有372平方公里的平潭島(約莫半個新加坡大小)扮演領頭羊的重任。大陸對台灣人流、金流、流物、宗教文化流都提供了空前開放的優惠,甚至大膽為台灣提供「租借地」的特惠措施,讓人眼前一亮。

大陸在推動福建省作為整合台灣的「腹地」帶出的策略非常明顯,雖為經濟主導權宜之計;台灣人及台灣工商農界的積極反應叫人為之側目,這可從參與福建省福州市主導的經濟領域發展的數以千計的繁多項目與資金密集度看出,確切反映中國中央政府至2020年總共斥資超過5千億人民幣的基建覆蓋福建全省交通網絡的巨大吸引力。

現在,試探索兩岸經濟民間的互動形成大陸的「以經導政」的福建先試先行全盤佈局,如何引導台灣在政治整合(統合)上扮演一個先鋒角色,從此角度,福建省領導層「跨越經濟」的創意與膽識受到空前的考驗!

這是一個非一般的宏圖大計,福建省及連帶受惠於利益外溢的周邊省份,如何在這個沒有前例可循的實驗中,走出一條屬於中華民族整合與統一的道路,福建省冷手執個燙手的山芋,機遇空前,挑戰也一樣空前!

※ 招攬華人專才

為了加速兩岸的融合與整合的進程,本小組建議福建省成立一個省級的議合小組,負責招攬及匯集全球華人精英專才的參與,並邀請國務院轄下的中央級智庫協助設計一個涵蓋未來數十年大中華願景的遞進式實驗。

在中共中央力挺與主導的強大背景下,要開發龐大的經濟區絕對不是問題,以過去開發沿岸華東的兩個三角洲的經驗為例,單憑大陸的財力,物力都不在話下,人力也不欠;問題是如此一個高瞻遠矚的「民族大計」,它的開發形式與模式必定超越了福建南北兩個三角洲經濟導向的發展模式與挑戰,其進程與目標的深遠與廣度,將會對中華民族的統合帶來「實驗性」的影響。

從一個「高瞻遠矚,更上層樓」(胡錦濤語)的歷史高企點探索,由平潭島帶頭啟動的實驗多元性目標,要取得願景式的成功,其前提必須先由跳脫舊框框的思維著手,絕對不可依據過去發展的成功經驗因循延續之,否則會為民族大計埋下失敗的伏線。事因新思維並非依據及建構在過去式成功的慣例,模式經驗,甚至守舊的價值上。換句話說,除非中國當局勇於完全跳脫30年經濟改革成功局限的桎梏,從新的實驗中一步一腳印,整體觀開拓未來,否則福建的實驗充其量只是複製另一個經濟三角洲的量化成功案例而已。

※ 思維的空前挑戰

有鑑於此,中共中央 與福建當局受到考驗的層面包括:

--思維挑戰 :具有高瞻遠矚的大時代視野,以跳脫舊框框,面對建立新思維的挑戰;

--創造未來 : 由於人類文明中難以找到類似的經驗借鏡,當局必須大膽嘗試,小心求證,只要不乖離實驗再造中華文明的理念與原則,定期與逐步對各項計劃的進度給予檢討與調整,符合科學及開創未來 (先試先行) 的發展觀與策略,即能與時併進;

--創造價值:發展計劃必須符合天人合一,中道觀的中華核心價值,超越西方的發展以人為中心的舊框框/舊模式。特別是要繞過「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森林存活法則。資本主義依據自由市場導向的競爭經濟制度暴露的弱點,是浪費地球有限寶貴資源的禍首,引發生態與環保的全球暖化,氣候劇變引發的天災,全人類生存迫切面臨的課題,更是一個全球民族所應帶頭引領發展模式的變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最近在國家集團峰會上表承諾中國帶頭推行保護環境的政策與措施,建議由良性協作取代惡性競爭,即是一個很好的指引,可見中國做為一個泱泱大國在環保道德課題上已義不容辭挑起先鋒重任;

--可持續發展模式:選擇性的優質發展計劃主導,不可重蹈兩個三角洲初期為了吸引外資設廠的勞工密集,導致環境高度污染,高成本投入低收益投出的模式,已經證明不可持續,及對地球造成摧殘與生態破壞的嚴重後果;以及

--塑造未來資本家:這個實驗可以探索建構新一代良知資本家 (conscientious capitalist) 的新構思上,引導及形塑新一代良知資本家的誕生與凝聚成形,為催生未來的綠色生態經濟建立平台。

※ 非中國莫屬

「克隆台灣在福建」如果能夠在探索全球新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擺在上一個全球構思的大視野平台上,肯定的,它將激發全球平衡發展的腦力激盪,如此的前瞻性大計,到目前為止,只有中國有這個能力、魄力、文化包容性,與最重要的政治凝聚力與非常吃重的執行力去承擔,承辦與落實之;除了中國,不做第二人想。

※ 兩岸統合實驗區

本小組的管見,中華民族的最終復興的啟動,維繫於這個民族的文化包容性與核心價值的塑造性。經過兩年來的兩岸互動,建立初階的互信的共識機制後,「聚同化異」面對一個進程式的考驗期,即是一個關鍵的階段,目前已漸漸進入一個轉捩點;這個階段從歷史不進則退的前瞻性而論,所謂的「轉捩點「即是進退皆可的遞嬗。本小組曾在其中數篇前文中以中華文化的兩千年核心價值--中道觀--立論,探索從歷史的長河逆向解析中華民族的文化及再造新文明的挑戰,維繫於於活學活用傳統智慧,把傳統智慧配搭並融於現代新文明的出發使命。以福建為實驗「福地「的「克隆台灣「肩負的新文明任務,有別於之前的三角洲的純經濟發展模式之獨特歷史性使命,已是昭然若揭了。

世界上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之所以偉大因它所承載的價值是普天下皆準,皆涵蓋,宏觀包容世界民族的大視野,西方文明即是一個顯例。這一代兩岸中國領導人何其有幸,歷史長河,民族新文明的再造的基業,即操在兩岸袞袞諸公的智慧與果敢;數十年後,兩岸人民,全球中華民族,以致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回首,都要懷念這一代中國人的智慧與大愛。一個超越意識形態,以和平,和諧,共存共榮,反映中道觀,天人合一締結的東方智慧與普世價值融為一體的「實驗」在福建啟動了!

※ 新文明出發點

總之,一個世界級的「天下為公」的包容性民族計劃願景,已在福建平潭昭示於世並啟動。本小組要深深祝福兩岸民族與領導人本著民族大愛的同理心,返回「正視現實」的起點,檢討及總結兩岸六十年來文明的得失,正際中華民族兩年後就要慶祝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此刻啟動重返中華民族重歸統合的共同點,格外引人注目,通過實驗聚同化異,大步跨前,指日可待。(特別引人注意的是,胡錦濤在慶祝新中國誕辰六十周年檢閱儀式上不就是站在孫中山先生的肖像前發表講詞嗎!?)

期盼兩岸平統合之道,找到兩岸的共同價值的願景之行,就由平潭這個歷史性橋頭堡起步與循序漸進幅射至大中華大地!

Friday, October 23, 2009

突破:兩岸終認同九二共識即一中各表!?

經過一年多來的蹉跎,大陸國家主席兼中共中央領導人胡錦濤終於打破冗長的沈默,在致給國民黨的雙十賀電中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國民黨主席兼台灣總統馬英九10月18日上午出席國民黨第18屆中央評議委員第1 次會議時,才珊珊來遲給予回應:重提九二共識,強調兩岸在1992年11月所達成的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果真如此,陷入膠著的兩岸政治關係終於露出了曙光。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兩岸的政見差距將首次呈現靠攏的跡象。無疑對兩岸去年來的政治立場停滯於「互不否認」為一項巨大的進步。

眾所周知,兩岸的政治關係好事多磨,其中最大的「禁忌」非如何取得雙邊解讀九二共識的內涵莫屬。向來台灣的解讀是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大陸則對台灣的解讀諱莫如深,不置可否,始終未有解讀一中各表。儘管馬英九去年中旬以來,通過外媒與台灣媒體多次表態,連「一中」的底牌都揭開,大陸還是保持高度緘默,令各界非常納悶,不知大陸的葫蘆裡賣什麼藥。

如今「雙邊禁忌」已除,胡錦濤終於再次肯定九二共識,讓一度面臨「胎死腹中」的九二共識浮出水面,有望協助打破兩岸政治困境,跳脫兩岸意識形態上的捆綁。

兩岸最高領導人在用詞中皆使用「堅持」九二共識,可惜胡錦濤未提一中各表,未有直接了當,正面肯定九二共識的內容即是一中各表,還是有「猶抱瑟琵半摭面之嫌,與胡錦濤上回直接了當指出兩岸關係的關鍵難題在於一中的詮釋(即各自表述) 的明確性說法還是有所保留。

有鑑於此,這次胡錦濤解讀兩岸政治關係的「表現」,與上回比較有些退步(遜色),因為只解扣一半,未能觸及九二共識的內涵核心,一舉釐清大陸對台政策的「誤點」,從善如流,事因,這正是兩岸建立正常政治關係的「關鍵難題」(胡錦濤語)所在也!

儘管如此,從正面探索,這是邁向政治和解跨出的第一大步,反映兩岸兩年來建立的共識協商的精神,建立了新的標竿,取得實質的發展。這個標竿的核心就是敢於面對問題的凝結,不迴避,不蹉跎,以「重返與正視現實」(馬英九箴言)。

這個標竿對兩岸政治關係的進程可謂在兩岸沈淀期反思的取得之果實,讓人窺見兩岸政治關係不宜拖延太久,以免失去火花。(馬英九延遲回應胡錦濤的賀詞的「要點」,正反映兩岸關係的熱度不能單靠馬英九單邊的獨角戲去維護)。

希望錦濤能秉承「鑑定一中為關鍵難題」的精神,勇於解扣與面對兩岸的政治凝結,繼續「一如既往,步步面對,層層解扣,愈解愈勇,從善如流;火花靈光,中道化異,共建價值,統合可期」。經過近年的持續努力取得之實質進展,兩岸的政治關係可能已經到達一個微妙的階段,大陸釋出任何一個一個積極正面的信號,都可能具有「釋放一點,帶動全面」的連環效應。問題是「善意與誠意」不宜拖延太久,「保鮮有期」(詳文見李惠群特區的兩岸空窗期系列文章),時間是兩岸關係的最大敵人。

胡錦濤留下的謎底何時揭開,關懷兩岸關係的全球華人殷切期待九二共識的後續!


附件:

中華民族統一團結露出曙光!

新華社發表的英文稿,引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布什日前通電商討台灣與西藏課題時,胡錦濤提及「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說法給予認同,對於陷入膠著狀況的的兩岸關係,可謂石破天驚的演變,它將是馬英九先生中選台灣總統一周內,一份最振奮全球華人的心的大禮!

一中各表本是九二共識的內容,可是大陸對此台灣提出的詮釋,並未表態,即使連戰後期訪問大陸時,大陸仍然保持不表態的一貫立場。

今日傳來的胡錦濤的表態,可謂中國應對邁向統一的課題上最明確的表態,且是正面的表態,對於多年來處於戰戰競競應對兩岸關係時好時壞的兩岸政府與渴望中華民族重歸統一的兩岸民眾以至全球華人,無疑是卸下心頭的一塊大石,因為阻礙和解和平和諧統一的絆腳絲帶已解除。相信全球仍然關懷中華大地福祉的人民,包括熱愛和平,熱愛民主,主張以大愛,中庸思維化解任何恩怨的,解開意識形態心結的世界公民,都會對大陸伸出的橄欖枝,表示釋然與釋懷(包括大陸本身),另加欣慰望外。這也是大陸以最積極的良性互動,詮釋與印證了筆者主張的兩岸平等良性互動所取得之初期果實。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和平統一的話語內,「一中各表」中,一邊是提出一中各表的「中華民國」(台灣),另一邊是最終認同一中各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份屬兩個政治實體(或稱「政權」);一中各表的被接納,不約而同精準地吻合本小組提出的「兩體一國」(TWO ENTITIES WITH A SINGLE STATE)的中間載體(中介體)是什麼?最令人玩味!。根據本小組的倡議,中間的中道載體即大中華願景下的「大中華共和國-REPUBLIC OF GREATER CHINA」。這個載體確切結合與兼收並容兩個政體,符合重返一中或一國的基本原則。只是國號與名稱不同,不管是大中華,或其他名號,仍然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中國!

中華民族本來即是充滿圓融智慧,中庸處事,兼容並蓄的民族,否則中華文明的光輝不會與時並進,與日月爭鋒,天地並存;現在是展現中華睿智,超越意識形態,超越黨派之分,重新定位,整裝待發,向世界大同的普世價值觀挺進。堅信全球中華兒女都在盼望這一天的降臨。國共和解,攜手共創一個和諧,共存,共榮,甚至共治大中華的歷史時刻已在門檻外等候!

Chinese, U.S. presidents hold telephone talks on Taiwan, Tibet

www.chinaview.cn 2008-03-27 00:16:16

Special report: Dalai clique's separatist activities condemned


BEIJING, March 26 (Xinhua) --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expressed his views on the Taiwan and Tibet issues to his U.S. counterpart George W. Bush during talks over the telephone held Wednesday, a statement released by the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aid.

During the talks, President Hu voiced his appreciation of the U.S. stance, repeated many times by Bush and his administration, that the U.S. adheres to the one-China policy, abides by the three Sino-U.S. joint communiques, opposes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a referendum on Taiwan's U.N. membership, and is against Taiwan's bid to join the United Nation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hich only sovereign countries can join.

Hu also expressed hope that the Chinese and U.S. governments will continue to make joint efforts to secure peace and stabil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He said it is China's consistent stand that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should restore consultation and talks on the basis of "the 1992 consensus," which sees both sides recognize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but agree to differ on its definition.

Hu also expressed his expectation that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will make joint efforts and create preconditions to formally end their hostility through consultation, to reach a peace agreement, to construct a framework for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s relations, and to usher in a new situation of cross-Straits relations.

Talking about the recent Lhasa riots, Hu said they were by no means "peaceful demonstrations" or activities of "non-violence" as claimed by the Dalai Lama clique, but undisguised serious and violent crimes.

No responsible government would sit by and watch when faced with this kind of violent crime, which gravely violated human rights, seriously disrupted social order, and seriously endangered the safety of public life and property, he added.

Hu sai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policy toward the Dalai Lama is clear and consistent,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l along kept in touch with his side with great patience.

President Hu further reiterated the government's willingness to continue contacts and consultation with the Dalai Lama, as long as he truly abandons advocating "Tibet independence" and stops activities aimed at splitting the motherland, especially activities to fan and mastermind violent crimes in Tibet as well as in some other regions and to sabotage the upcoming Beijing Olympic Games, and accepts that Tibet and Taiwan are inalienable parts of China.

Hu and Bush also exchanged views on the nuclear issue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other matters of mutual concern.

Friday, October 16, 2009

試解扣中共心中的「三毒」(獨)

中共促統的中心思想裡,不能不提統戰下的三毒(獨),即台獨,藏獨與最近人氣比較盛的所謂「疆獨」。

這裡所指的心中三毒,無獨有偶與佛教裡荼毒人的心靈的「貪瞋痴」同音。

實際上,這所謂的三獨,都不能相提並論,不宜把它們一覽子處理,因為它們的性質,歷史背景,問題的根源都各有不同,否則就會陷入嚴重的誤區,侵害統一大業的根基。

「三獨」其實是心念中的毒素,荼毒心靈的「毒咒」,這些「毒」把兩岸的心靈分開,如果兩岸任由三毒的破壞力滲透,兩岸人民誤信兩岸的「公敵」為「三獨」,兩岸的整合與融合將漸行漸遠。

共同價值觀的建立是兩岸最大的挑戰,也是考驗兩岸最終能否統一的先決前提,建立兩岸共同價值的平台不容破壞,破壞容易,建設艱難。

兩岸脆弱的互信最大的考驗來自台獨意識與迷思的化解。台獨衍生防獨,防獨源自統戰。環環相扣,彰顯因果關係循環。

三毒一天無法獲得解扣,兩岸人民的思維將繼續被捲入相互對立的意識形態的旋渦中,其中的惡性循環難以平息。

兩年來,成功建立和平基礎的兩岸關係屬於初階,難容背道而馳的統戰思維的攪局。從中影射出一個問題,台灣在被統戰的陰影下,其中「三獨」與統戰的關係有難以擺脫瓜田李下之嫌!

*最大敗筆

和平的初階與佈局在兩岸進入大三通時代後,與統戰及三獨的關係,已出現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格局,漸行漸遠。儘管三獨的性質與背景互異,最大的敗筆是把三毒籠統的歸納為兩岸民族團結與統一的威脅力量。

如此的作法將適得其反,提供機會把三獨的勢力匯合在一起,間接拉攏三股勢力勾結,弄巧反拙。可能讀者會如前初醒般提問,三股性質,背景互異的所謂「三獨」。

本小組認為,基於兩岸關係兩年來取得令人側目的改善,大陸與台灣在繼續被捲入台獨與其他「二獨」的惡性旋渦中,切割與區隔勢在必行。

※ 冷戰思維作祟

假想敵人是冷戰時期的敵我戰略產物,後冷戰結束時代如此的思維夾帶的意識形態,已經不管用,本小組在其中一篇評論中提到中共對台戰略有必要進行全盤的檢討,以與時並進,事因冷戰時代衍生的戰略思維,並不能與後冷戰時代的廿一世紀的需要呼應。反之,有開倒車的徵象。

中共在促統大道上繼續使用統戰思維,顯然停滯在冷戰時代的敵我分野,這樣的策略不僅模糊視線與目標,也讓促統與防獨成了兩條間歇性對立的航線,防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拖累促統,久而久之,壞了兩岸民族統一團結的大事。

曾經有一位有「真知灼見「的網民,大膽發表一針見血的短評說,兩岸政治關係停滯不前,持續「保持現狀「的膠著狀況,最後會導致兩岸統一遥遥無期。如此的後果,中共與國民黨最終都要成為「民族歷史的罪人」。

*誰會淪為民族罪人

中共與國民黨會否成為民族罪人,本小組無意參與辯論如此感性/煽動性的課題,也不想挑起歷史的禍根,到底時代已經不同了,亂套帽子的作風即將成為過去;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中共繼續在三獨(毒)邊緣徘徊,糾纏不清,把三獨與促統掛鉤,兩岸要步上統一大道,還是夜長夢多,惡夢連連,輾轉難眠。最後,仍然掌握政治主導權的大陸唯有長嘆一聲時不與我也! 兩岸的政治關係只有被迫長期陷入「保持現狀」的膠著,這要怪誰?

中共要啟動革新民主的政改之道,統戰就必須從善如流,改絃易轍,以配搭中共民主化的班車啟程,齊頭上路。否則,難以讓全盤檢討兩岸策略所必備的新思維立足,進而誘發民主與促統目標的雙行線的出發。

說穿了,民主與促統才是兩岸真正相輔相成,愈走愈近(與三獨/防獨的統戰一套剛好相反) 的雙行線。中共不能以切割的取角看待三獨,特別是台獨,及有意無意之間營造「三獨」同一鼻孔出氣的假象,構成變相的「三獨聯成一線」的冷戰格局;這是不切實際與一廂情願的,除非另有潛議程(不在本文探討的範圍)。

簡而言之,把三獨放在兩岸整合與統一的進程框架內,促統與民主雙行線的雙面夾攻下,三獨(毒)自然消聲匿跡,無所遁形,從兩岸關係的前瞻,何獨有之!?

感想:拔除心中「三毒」的迷思,除了能夠順應大局,並制定與時並進的促統策略外,最重要的是發揚「無邊大愛中華情」跨越民族,立足全球的大視野,與普世價值接軌,彰顯中華的普世情操,進而引導培育大國民風範的成形。

打破意識形態迷思,勇於擁抱政治改革

正當大陸在中共的統治下跨出門檻一步,由革命黨蛻變為執政黨之際,新中國60慶典游行的口號標語帶出的意識形態問題隨即浮出水面;在一片熱血飛騰的吶喊中,可能有人會問:被高舉的「社會主義」旗幟能裡表一致看待中國的政治改革的前瞻嗎?

實際上,全世界的人都心知肚明,共產主義在大陸已經是名存實亡,流於口號與標語,只剩一種形式上的符號與精神上的「自慰」。

引用鳳凰網一位政治評論員的話說,「盛世還未到來,現在是中國在步上第二階段改革的起點。」信步向前是好事,革命先驅孫中山的那句老話,「革命還未成功,同志尚須努力」仍然管用。

或許,中國人是一個非常注重形式與禮儀的民族,禮儀表彰的形式有時勝於內涵的表達。就好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不能全盤照收一樣,特別是歌頌壓制基本人權,法治的封建思想的餘毒更是潛伏在傳統思維中而不自覺。如果要追究新中國60慶典游行的口號標語,中共的宣傳機器難逃其責。所以,輿論界才有「中共從革命黨步下神台蛻變成為執政黨」的比喻;外媒才有把毛澤東時代的中共比喻為中國最後一個「專制朝代」,毛澤東為最後一位「專制皇帝」的說法。是時候為未來立的改革下標竿與典範,把餘毒一併清洗。

60年的歌功頌德如今應是劃上休止符的時候,如果中共十七大四中全會民主革新的議決,探索中國式民主的道路是義無反顧,與堅定不渝的,中共有必要檢討口號標語式檢閱的作法,否則它發出錯誤的信息,給人墬落時光遂道的錯覺,在潛意識上重返五,六十年代的「無知與狂熱」。儘管走回頭路是不可能的,然而,此次外媒對檢閱有異樣的評價,包括被形容為使用冷戰語言的外媒,或多或少與檢閱呈獻的口號標語的表達的方式有關。這是值得思考的外套層面。

中華民族已經走過「驚心動魄」、「刻骨銘心」的60年,畢竟它們已經成為過去,檢討過去不一定要「秋後算賬」,最重要的是中共與大陸向前看時有必要裡表一致,起碼符合民主革新價值的「透明」與「問責」,因為更重要的是通過檢閱的內涵,是要向世界傳達一種中國未來大方向的信息,不只要勇於糾正錯誤 (步下神台),更要避免重蹈覆轍,世界,特別是心懷中華民族的全球兒女最為關注的是,未來3、40年中國如何走過完善化 (套用中共本身的用語)民主的革新,建立一個中國式民主道路與的模式。

為了達致溫家寶所說的「富強民主的中國社會」,放棄意識形態的包袱吧!塑造一個把改革班車導入迎向大中華體制與盛世的康壯光明大道,契機就在第二階段改革啟動的當下──或許,這即是中共肩負對中華民族尚待完善的歷史性民族使命。還是孫行者的那句老話:「革命還未成功,同志尚須努力」。

Sunday, October 4, 2009

認同一個中國(民族國家)與「台獨」陰魂的攪局

兩岸的政治關係牽動的一個國家認同的問題,圍繞的卻是政治實體的正視。一天兩岸無法就此達致協議,「台獨」的陰魂就會繼續拉住兩岸關係的前進的後腿,糢糊了兩岸的視線,形成無影的破壞。

過去兩年兩岸關係的緊密互動,建立了初步互信,這是由經濟民間的關係主導,目前兩岸已進入大三通時代,緊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帶動兩岸建立政治的互信機制。

可能有人會問,兩岸建立政治關係的起點在那裡?

本小組認為,在策略上,兩岸政治關係的起點有必要繞過「台獨」意識迷思的作祟,走入兩岸關係全面的一條康壯大道!這條康壯大道維繫於兩岸能否勇於擺脫「台獨陰魂」的糾纏,超越台獨的「小心眼」,進而把兩岸的班車開入更寬敞的促統大道,由和平主導的促統,擔綱兩岸關係,台獨自然取而代之──防獨自然變成畫蛇添足了。

這個問題繼續尋根究底下去,明眼人一看就洞悉問題出在那麼──台灣的政治地位與身份沒有著落。

兩岸政治議題的拖延,對全面正常化兩岸關係絕對不利,在夾縫中的「台獨陰魂」對兩岸經濟民間關係的中長期發展也一樣陰影相隨。

本小組其中一篇前文提出大陸「防獨」戰略的敗筆,之前本小組曾提出「台獨可防不可攻」的策略;表面上看起來有自相矛盾之嫌;關鍵在於兩者是一前一後的策略,必須放在時間的格局內加以調適,即與時並進也!

從高空鳥瞰兩岸關係並非一池死水,在被確認「特殊性」的照射下充滿活力,如急緩不一的潺潺流水,細心檢視會發現兩個時段(兩年內的變化),兩岸關係已不可同日而語。大三通時代的來臨,正是兩岸流水加速/減速,反映了兩岸關係正常化之前的「特殊性」。有鑑於此,要邁向全面發展兩岸政治關係,就應捨棄「防獨」戰術的「外套」,直接進入兩岸的戲肉----這對大陸可能是一項全盤戰略重新部署的挑戰(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換言之,兩岸關係具有與馬英九所稱的「特殊性」,否則也不會叫做「非國與國的兩岸特殊關係」。馬英九如此形容兩岸關係已經把它的特殊/特徵的非一般性呼之卻出了。問題是大陸/中共如何看待,與如何在一個特定的框框詮釋馬英九的特殊性,並引導兩岸關係的發展納入特殊性的框架內 (這是打開兩岸政治關係症結的關鍵所在。)

嚴格說,兩岸政治症結並不在「一中」(民族國家)的認同,而是方法上怎樣讓兩岸取得「聚同化異」的前提,不只認同一中(一國),並逐步解決目前陷入膠著的政治通路。(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取得政治地位與身份的台灣,會無條件直接認同「一中」!)

這個前提的框架即本小組提出的「重返現實,正視現實,尊重現實,出發現實」的四(部)步曲;兩岸多位學者紛紛提出「政治認同」的問題,為兩岸發展政治關係關鍵所在,在此引述數位學者的表張,其中包括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張麟徵指出,兩岸關係中最大的難題還是認同問題。如果不設法增進台灣人民兩岸一家,一個中國的認同,會給「台獨」勢力可乘之機。因此,兩岸都得費心費力做點事。張教授可謂一語道出兩岸政治的要害──台灣政治地位的真空。另一位學者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熊玠提出「這必须要兩岸組成一個高階層合議小组,密切磋商、彼此琢磨,方能定案。」但兩岸必須就台灣地位、一個中國的涵義達成共識,才能讓民進黨無隙可乘。這項建議與本小組在兩岸空窗期系列之一的「是設立兩岸事務小組時機?」(詳情見李惠群特區)不謀而合。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王鴻志說,大陸三代領導人對開啟兩岸政治談判始終持積極態度。馬英九勝選後,堅持「一個中國」,承認「九二共識」,為兩岸政治談判奠定了政治基礎。島內主流民意支持兩岸關係持續改善,也為未來開啟政治談判累積了民意基礎;從中撮合兩岸的政治意向的學術主張,將有助於兩岸政見的磨合。

儘管部份來自大陸的學者仍然滯留在民進黨等同台獨/拒統的調調上,這似乎有簡單化,把兩岸問題的關鍵全推給民進黨台灣本土意識的從中作梗上;整體而言,兩岸學者在推動輿論的造勢上,已顯示拉近見解上的距離。

可見兩岸學者經過近年的頻密交流,針對解扣兩岸政治症結問題看法的落差已在縮小中。兩岸的學術性認同與達致基本共識,無異對兩岸政治關係的解凍會起推波助瀾之效。

然而,再重返現實,在政治現實的層面上,兩岸一天不認同一中(民族國家),台獨自然會陰魂不散,形影相隨。認同一個中國的前提,與正視現實──兩岸的政治實體──息息相關。兩岸必須先過這一關,才能清除兩岸政治關係的第一個絆腳石──承認台灣政治實體地位=消滅台獨迷思=認同一中。

兩岸誠心誠意要邁開政治關係的正常化,首先必須解下台獨的包袱,台獨無疑是旁門左道,就好像出軌的意識,促統才是光明大道的正軌;一旦光明大道被認同,旁門左道就會自然消失,自然死亡。現在的問題是,兩岸如何認同光明大道,防獨是治標不治本,是短打非終極的。可能在此問題上反映的是大陸的短期應對策略的不足,及反映短線的著眼處──關懷兩岸關係的全球華人不禁要問,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止於防獨嗎!?

簡而言之,台灣對大陸的互信前提建立在大陸解下台獨的迷思(停止一切模糊兩岸視線的統戰台獨攪局),續而承認台灣的政治實體地位,兩岸即順序進入「認同一中」的階段,這就是一中的內涵,正本清源,重返促統的光明大道,促統將眼前一亮, 防獨/台獨還存在嗎?

如是觀之,大陸的兩岸政治關係基於因應台獨的策略,是否有因噎廢食之嫌?!

生活化民主與「中國式民主政治道路」的探索

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完善民主化中共推行黨內小民主,擴大至社會大民主的議決,標誌著中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前夕做出的一個歷史性的承諾;意味這個逐漸從革命黨蛻變為執政黨的專制政黨跨出門檻的這一步:中共已做好思維變革,在建國六十年之際準備展開第二個階段的改革--政治革新。

中國是文明大國,中國的改革,不管是經濟、政治、文化,都會對世界帶來難以評估的影響,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鄧小平啟動的市場經濟改革以來,對世界資本市場經濟帶來的衝擊已浮現,眼前最引起全球注目的莫過於剛結束十七大四中全會採納的政治承諾;這項足以左右中國今後幾十年方向的「政治承諾」,令人一窺中國正致力探索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中國式民主政治道路」。

擁有7千6百萬黨員的中共的黨內民主的目標,可視為一個小型民主規範化的運動,執政黨內部的還政於民過程。在一個可以掌握的機制與範疇內,中共的實驗式小民主只許成功不能失敗。

十七大提出了「尊重黨員主體地位」的論斷,這在中共歷次黨代會報告中是首次出現。這標誌著黨內運轉機制從高度集中向民主化轉變的開端,其重要意義不可小視。

「黨內民主的實質是全體黨員是黨的主人,黨的一切權力屬於黨員。『黨員主體地位』的提出,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蔡霞指認為,這意味著黨內權力重心將逐步向黨員轉移,改變黨主要依靠骨幹力量驅動廣大黨員的狀況,這將帶來一系列關係和制度調整。」

「中共充分認識到黨內民主對推進人民民主的重要作用。」中央黨校黨建部主任王長江說,「黨內民主發展具有緊迫性,否則就要落後於時代。」

這無疑是個體制改革跨出的重要及英勇的第一步,眾所皆知,大陸的政改滯後經改已是公開的秘密,在理論上,可謂政改已「等待了30年」,如今由黨內啟動的「完善化民主機制的改革」,並非試驗性民主,應是由實驗性切入。

兩者有何不同?試驗性民主是根據民主理論以實驗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實驗性民主則依據普世價值觀的實踐民主原則,以生活化為基礎,配搭中共黨內的初階民主實驗,走出一條適宜中國民情,體現中國文明,反映中國特殊性的道路,即所謂的「中國式民主政治道路」。

換句話說,除了民主的普世價值觀外,中國人必須從中走出一條屬於中國人特性的民主政治道路,這就是今後幾十年中國面臨的體制挑戰。

這個過程不只對中共重要,對中國民主體制的革新重要,更攸關中國人的社會最終生活民主化的轉型;這個被譽為「本世紀最偉大的人文工程(民主大業)」,旨在與世界體制接軌,並扮演關鍵性的文明復興的引路燈。它牽涉的不只是中共如何由一個革命黨轉至執政黨,也牽涉中國由一黨專政轉型至自由民主體制與內部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化的遠大目標。

民主的真諦來自生活,民主的實踐來自生活化,唯有生活化的實踐民主,才是檢驗民主真理的唯一標準。民主不能在真空內檢視,因為淘空了實踐,理論民主脫離了民眾檢驗的基礎,就好像一場春夢了無痕。換言之,中共黨內民主的完善化,最終必須擴大至中國社會層面,使中國人的生活民主化,因為從中國全民社會的立場,全民生活民主化才是終極的的偉大目標。中共黨內民主扮演的是個民主先鋒實驗的角色,是為了適應中國民情與國情而設計。

有鑑於此,全世界包括心懷中華民族的兒女都在緊密觀察「中國式民主政治道路」的啟動;從另一個角度探索,它實際上也是一個新文明的出發;對兩岸民族的團結與統一的共同制度與心路落差的融合大有裨益;這即是本小組所謂的「三味一體「的體現(詳情請參閱李惠群特區的「一個新文明的破繭與出發」兩個系列文章)。

小結:最後要強調的一點是,從中華民族宏觀人文進化的角度,中共有必要牢記,中共黨內民主化是對傳統文明進行「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以與現代文明的結合,進而整合之,為重新出發肩負的文明重任的開端。必須提醒,在過程中(未來30年),扮演歷史長河的中驛站與催化角色的中共,必須創造屬於全體中華民族的價值,走上民主化道路堅定不渝,不可逆轉,以不辜負塑造一個新文明使命的民族重託。從此角度探索,其意義非凡深遠。

本小組僅以此文贈予慶祝六十周年紀念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同仁:全球華人萬目期待民主化政改實驗的啟動!

Friday, September 25, 2009

兩岸空窗期之9/紅利篇/「防獨為先」戰略的商榷

戰略上防獨不促統,會導致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後遺。因為在一個變化的格局下,防獨與大勢所趨的促統客觀兩股力量各走各路,中間的落差會離心,越走越離,形成一個找不到中間凝聚的合心。這兩股方量是間歇性對立,有欠協調,與欠缺中間線的引導。

儘管大陸認為現階段促統的功力與時機不成熟,或客觀誘因不足,但是,兩條非平行的軌道最終會構成兩敗俱傷的格局。雖然防獨與促統在表面上並非處於對立的方向與目標。然而,從有限時空的觀點推演,這兩條分叉線會因客觀與主觀條件的僵化與成形,變成一個持續分叉的向前行走。

馬英九堅持的底線變數不大,這是可以預料的,1949年以來,台灣自行運作的政治實體已有60年,這是不能改變的現實,馬英九還是後馬英九時代的台灣領導人必定會諸如大陸所堅持的一中或一國不可踰越的底線,同樣的情況,也可適用於台灣的政治的紅線---主體性的堅持上。

本小組認為,防獨與促統表面看起來有關連,因為一般關懷兩岸民族課題者包括一些政府智庫的認知,一旦成功防獨,建立防獨的平臺與鞏固防獨的前線,接下去就可開展促統的部署與基礎工作。換句話說,先防獨後促統是二部曲。這是傳統思維引導下詮釋的誤區。

然而,深入探討與分析後,這種把兩者關連性生硬扯在一齊的思路,會有破格的遭遇,而出現新的不利格局。新的格局帶來的變數非同小可。最壞的演變可能招惹防獨前功盡廢的惡果,甚至進一步影響往後的促統大計的開展,對兩岸民族的統一之道,最終埋下鎩羽而歸的伏線。

此話怎說?要解釋這個議題,就必須拉回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去。

本小組多次強調,兩岸關係的特殊性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一個非常罕見的個案。從多個角度探討,它與兩德,兩韓,甚至比較奇特的巴勒斯坦兩個政治實體的演義都不一樣。除了一般性的共同點外(即民族文化的認同),中華民族的重歸統一的案例,可謂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這麼強調是因為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帶來的挑戰,非比尋常,它關係到世界一個重要民族的和平,統一及文化上的復興,這個過程足以影響到世界的和諧,和平,及自由民主的價值重建的如何與傳統文明結合成為一個新的普世價值鏈。

有鑑於此,兩岸政治關係的縫合,必須放在一個全球視野的平臺中給予檢視,這並不意味外界有權干預中國和平統一的「內務「,而是要點出全球胸襟與視野的高瞻遠矚的吃重性,沒有了這樣領銜性視野的界定,兩岸的政治議題將難找到終極的解決方案。因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華民族是雙行線。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處於真空的,須知,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是跟時間在賽跑。

所謂兩岸關係特殊性是指中華民族尚未作好充分準備之前的前序功夫。這個特殊性就是處於內化下的兩岸關係,如何依據這樣「獨特的特質」走下去,尋找屬於中華民族的出路--最大化統一之道,將嚴峻考驗中華民族浩翰的智慧。

現在講到戲肉,兩岸關係特殊性如何左右兩岸政治關係的策略的演義?難道防獨為先,促統延後有謬?其中最大的商榷之處,在於和平統一之道階段性的和平「與」統一,最重要的秩序並非「和平」,也非「統一」(兩者都是當然的要素,已不必解析);「與」才是兩者凝聚兩者最大的仲介聚合元素(the clicking/binding element)。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和平「與」統一是一致與一體化的,這就是欠缺細化(segmentization)與區隔(differentiation) 構成的傳統思維的束縛,兩岸關係千絲萬縷,兩岸文化,生活,甚至價值觀都存有明顯的差異。即使是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出現落差。這是兩岸政治文化最大的挑戰。

在防獨的角度上,大陸的出發點表面上非常明顯及務實,即有轉而求其次的委屈求全(以保全促統主體)。然而,這樣的出師表不見得是高招,多屬「偏招」,往往偏招就會忽略一些主體性問題的困擾。這些問題一天得不到正視,它們會繼續干擾兩岸的和平「與「統一正軌的運行。

現在看看本小組所謂的和平「與」統一正軌的運行是什麼?

正如以上所指,關鍵介詞就在這個「與「字的區隔與細化,進而如何被操弄以利大局!

和平是當然的嗎?兩岸已接受兩岸必須確定和平的先決前提,兩岸才能在遵循一定的和諧--和解--和平的軌跡迎向未來的統一秩序前進。沒有和平一切免談,一切前功都會盡廢。這是兩岸關係的最大主柱。

和平不是當然的,卻是必要的,把必要的和平擺兩岸框架內,切入防獨的議題,就可看出,大陸旨在維持兩岸最基礎的和平氣氛的格局內,以讓最終的和平能經過一段較長時期的和諧,達到和解,以致締結兩岸重要的和平協議,解除兩岸技術上仍然處於交戰對峙。

這應該是大陸的盤點。由此觀之,在戰略上,大陸的對台政策,不在攻,而志在守。不在統一,旨在不台獨(當然大陸現階段不致力促統,除了統一客觀條件難行外,必有其整體政治利益的策略性考量,這不在本文的討範範圍) 。

反觀台灣,當然問題不在台獨,或大陸所謂的「獨台」(變相的台灣現狀);問題反而是防獨引發導致台灣保持現狀的膠著問題。

這個層次上的問題可大可小,可圈可點,因為兩岸的政治關係嚴竣欠缺一個政治互通資訊的高層管道的情況下,防獨會淪為一個一廂情願的「統戰」的議題( 對於台方這也不是一個兩岸議題)。

問讀者一個問題,防獨是台方的議題嗎? 當然不是。此外,如何界定防獨/台獨也可能超越界線,拋出一個最近的問題給讀者,達賴刺麻最近訪台是防獨/台獨範圍的議題嗎?這是兩岸見人見智的問題,唯對大陸答案是肯定的。

鑑此,防獨可說是大陸統戰策略的重要部份,構成大陸對台整體戰略先披頭籌。所以,防獨大陸主動,台灣處於被動位置。

說說「統戰」,實際上,在兩岸關係的戰略上,「統戰」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課題,把這個問題帶進台灣,相信台灣全民都不贊同統戰這個字眼,與其議題的存活。原因也一樣單簡,把兩岸關係論擺在上述和諧──和解──和平的平臺上,台灣不必也不應被統戰!換句話說,「促統」取代「統戰」可以消弭「防獨」的懸念;如此,「防獨「的問題已不復存在了!

這是一個嚴峻考驗思維的問題。除非大陸成功解下統戰「戰袍」的一天,「防獨」的思維將與「統戰」形影相隨,難以擺脫其糾纏。也對兩岸關係的前向邁進陰魂不散。

如此觀之,「防獨」有如「統戰」陰影下心上的一把無影刀,晃來晃去,大陸難安,台灣難寢,互相煎熬,那又何苦呢?

小結:綜觀上述,再再反映兩岸互信不足的現態,兩岸有必返回促統的原位,把和平的基調定位在一個非敵對的格局上,解扣統戰與防獨的思維構成的枷鎖,使兩岸恢復和平主導的初階,循序漸進建立和諧---和解—和平的格局,讓兩岸人民長享太平盛世的氣氛,深化兩岸各階層的互信,假以時日,兩政治與文化落差得以拉近,水到渠成,兩岸自然步上統一的大道。

心得:兩岸政治關係必須區隔與細化處理,包括消弭任何敵意,才能窺見其症結所在,對症下藥,把兩岸關係的正常化當做一個旅程/療程,將能令人進入必須望,聞,問,切,把脈按絡個別看清掌握其症兆,病情的特殊性,層層解開其中的不同症結,逐個擊破,如此,勢將引領兩岸關係的「關鍵難題」(一中)獲得按部就班的大解扣。「與「就是和平統一的中間線,一舉取代「防獨「的迷思,使兩岸政治關係板回促統正軌也!

後記:有跟進本小組兩岸專題文章的讀者,可能會記得本小組其中一篇前文曾重覆提出「台獨宜防不宜攻」的策略,如今為何改變?其實兩岸關係「昔非今比」;兩年來整體關係大幅改善,流水湍急,人們已經不能在兩年後涉水經過同樣的河水,只是兩年的光景,兩岸關係跨進,連帶策略的變遷,也引發思路做出必要的調整,否則難以跟上兩岸關係的快板,這就是「統戰」引發「防獨」迷思的竅門所在--擱置防獨守略,放眼促統正軌。

兩岸空窗期之8/紅利篇/是設立兩岸事務小組時機?

兩岸關係經過兩年來的積極溝通,建立基本互信,諒解協商的三通,經濟,航運,金融協商非政治的橋樑後,顯然已進入一個沈澱期。

這個沈澱期會維持多久,依目前的情況難以預料,因為目前兩岸的共識是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至於政治問題仍然難以越過雷池半步;換句話說,政治關係仍是在原地踏步﹕沒有建樹可言。

兩會(海協會,海基會),這兩個民間組織扮演白手套的角色,協助兩岸達致九項協議與一項備忘錄,自認已功德圓滿﹕下來是要考驗兩岸如何通過兩岸國共論壇(或提升為「兩岸海峽論壇」,容納其他政黨參與)﹕在兩岸欠缺一個直接溝通協商的橋樑下,這對國共論壇也好,兩岸海峽論壇也好,都是一個直接的挑戰。

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後,兩岸的政治關係會陷入一個膠著的狀態,還是取得一個突破一點的機遇,還是個未知數;兩岸錯綜複雜的關係由此檢討出一個「墟」﹕這個「墟」字令人難以預見往後的3至5年變數,主因為突破政治屏障兩岸仍然無法取得政治共識:這個共識圍繞在兩岸的大陸堅持的「一國(中)」底線與台灣堅持對政治實體的承認。

根據兩岸關係的演進,過去兩年為兩岸最「夯」的時期,非政治的經濟與民間關係搞得有聲有色,兩會打下的「十全十美」協議與備忘錄,已是兩個民間組織盡了最大的努力,緊接下來是擔綱兩岸溝通的是回歸主體性的政府機構。

然而,在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後,兩岸國共(海峽論壇)似乎出現難以兼顧之憂。一方面,是基於兩岸政府至今尚無法建立直接溝通,互通資訊的橋樑 (特別是高層的互通),達賴刺麻訪台即突出了兩岸處理兩岸事務的真空地帶。因為達賴訪台非兩會民間組織可處理,也不輪到兩會插手。問題來了,一個仍然解缺直接溝通,互通資訊的兩岸政府,在現階段要依據怎樣的管道,去保持政府資訊傳達,確保往後任何這類影響兩岸關係的事務,不致於橫空飛來,擾亂兩岸秩序!

即使國共論壇提升至海峽兩岸論壇,這個機制如何發揮其應有效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論壇屬於學術性,參考性質,並非決策的制定,與執行決策的政府部門,亦不應如兩會那那麼,去擔當另一個「白手套」,代辦互通與傳達政府資訊的管道。(除非國共兩黨能協議在短期內舉行國共胡馬黨魁峰會,正式建立「以黨領政」的高層管道。不過,按目前的政治關係演變,這個可能性不高。)

※ 合乎內化兩岸關係機制

如果兩岸政府能理性務實看清及處理這個真空地帶,勇於跨出直視現實的第一步,設立一個「內化兩岸特殊關係」機制下的兩岸事務小組(由各自政府授權)。兩岸的政治關係的處理手法可能會一個難得的契機;根據瞭解,台灣政府不久前已靜悄悄成立了一個顯然依據「內化」軌跡行事的「兩岸事務小組」,直接向行政院報告,並由陸委會協調。

※ 兩岸小組呼之欲出

鑑此,本小組認為,一個依據兩岸「特殊關係」共識,由兩岸政府各立的兩岸事務小組,已是呼之欲出。這樣的小組不只符合內化兩岸關係的演進,也得以在一個務實,前進的框架內,讓關係兩岸的事務,得到一個不涉及外交/國際事務,讓兩岸主體性的爭議繞道而行的方法,避開觸及「一中」與「政治實體」的兩岸紅線,確確實實反映兩岸政府的理性與務實的態度與手法。

建議中的兩岸事務小組,將是兩岸超越非經濟,民間事務,著眼在政治領域,帶動一點,取得零的突破的關鍵機制!使兩岸政務在兩岸政治屏障解扣之前,得以在一個平臺上順暢運行,解決政務性問題,以防兩岸政治關係不致於遭到預料不及的傷害甚至破壞,影響兩岸關係這數年來取得的和解進和平進程。因為胡錦濤已鑑定「一中」為兩岸政治關鍵難題;一旦兩岸皆成立之,這個「內化」小組,小組的運作功能,將能在中短期內兩岸難以取得突破的情況下,扮演及發揮一個重要的緩衝(防火)的角色,即使空窗期會維持至少3年,悲觀看待台灣矚意的ECFA在這期間亦無法簽訂,及較為棘手和平協議也無法取得突破,兩岸關係至少能維持現狀,不會倒退!相信這是全球華人對兩岸關係進程,最起碼的期許。

兩岸空窗期之7/紅利篇/馬涼當馮京?法制非法治!

中國著名政治理論學者兼有中國共產黨「文膽」之譽的俞可平最近延伸導謮他的《民主是個好東西」(http://news.ifeng.com /mainland/200909/0902_17_1331701.shtml)。其中一段挑出中國的「法制」與「法治」的落差,畫龍點睛指出中共的對民主真諦詮釋的誤區,令入得以一窺法治與民主互為因果的相關性;筆者大膽的導謮,法治是民主體制的母體,有法治才能產下符合常理常規的民主體系(肉體)與價值(精神)。

俞可平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現有的法制之上還有一個皇帝;符合自由、民主、人權、平等原則的法治,則沒有人或組織能超越之。俞先生採用的「皇帝」這兩字眼描述見解與筆者上篇評論「台灣人叫總統太沈重」中提到「民選皇帝」的比喻不謀而合(詳情請參閱今日新聞2009/08/26 00:17李惠群特區)。

如果中共領導人與中共黨校理論學者還有人到今天仍然堅持中國現有的法制=法治,這將是中共的悲哀,也是全球華人的不幸。

中國當然是一個有法制的國家,但並非相等於中國是個擁有健全法治(法律制度治理)的國家;兩者差之一字,別之千里。

根據英文原文,法治是rule of law ,法制是rule by law。兩者的落差有天淵之別。差別在於前者是根據普世價值觀(universal values )為基礎所制定的法律,包括指導國家最高的憲法制度;後者比較寬鬆,並未指明是根據什麼價值觀做為準則。

前者的指導價值原則涵蓋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公正,透明,公信等。後者法制的一套,價值准則並不明顯,它們可以是當今一些非選舉民主體制所自行制定的法律。它們未必彰顯法治的價值精神所在。

當今世界上,任何國家無論是民主或非選舉民主的一黨專政體制,包括軍人政府,回教原教主義及極端主義政府,都有法制(實際上,連基本法制都沒有,已是野蠻時代的產物,不可能管理一個國家的基本保安與治安,與保障人民行使日常生活作業的必須,也不可能會構成或凝聚成為一個國家,而生存到今天)。其中的差別只程度上有違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的普世原則而已。畢竟,普世價值下符合民主原則所構成體系的前提性,是不可商議的。

換句話說,價值准則寬鬆的法制其人治成份比較強,其有欠完善的「法治」體系的內涵比較弱,所以會有法制之上還有皇帝之比喻。

鑑此,法制的寬鬆特性,的確有些天馬行空,到底它是根據什麼價值,什麼標準,與最重要的準則去擬定如此重要的國家法律,上至國家最高憲法到國家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以致民事法與刑事法,下至界定地方政府行使權力的法規與規範權限等。民主體制的三權鼎立的層次劃清,更是規範一個民選政府不能踰越的界線,以保護人民擁有的基本選擇權與監督施政權的行使不受侵犯。

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成立六十周年,當務之急就是不可再拖延對法制的謬誤進行全方位的檢討,以配合不久前分佈的中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書的執行,來個徹底的,全新的,擺脫馬涼作馮京的舊框框變法;或乾脆推出全新的框框,即不必打破舊框框,也能自然取而代之也!(Instead of smashing the old box, just think out of the box, it is naturally replaced) ,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步上一條邁向一個尊崇及奉行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公正,透明,公信普世價值的現代民主體制的大道。這將是全中國人民的幸福,也是全球華人的福氣!更加是全球民族的福報!

兩岸空窗期之6/後補篇/鄧小平開放!胡錦濤民主?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這八個字,涵蓋及濃縮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智慧與民族歷練。這個歷史的進程,轉轉折折,歷代智慧的結晶的傳承並非理所當然,其中關鍵繫於領袖的「高瞻遠矚」。

自由市場經濟,是根據市場規律的供求原理制定的經濟體制,它是民主體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它的前提是經由市場的力量配以政策的調適主導經濟的成長或駕御衰退,去年來暴發的全球金融體系的危機,即是由歐美自由經濟體因過度借貸,貨幣供求失去平衡而導致的金融與貨幣危機,進而引發人們對的市場現行金融貨幣制度的信心。

總講一句,主導世界的錢(美元)的價值因為過量供應,導致美元的依據腳下踩空,許多國家,包括持有美元債券最多的中國紛紛轉向增加黃金的儲備,以抗衡美元急速貶值帶來的貨幣巨大風險。

帶出這一點,主因為從全球金融與貨幣風險個案讓人窺自由經濟體制與民主體制一樣也是存有人為瑕疵的弱點,並非完美的體制。民主制度歷經數百年的實驗,至今仍然未至完善,因為人是活的「人」的因素才是真正主導制度的好壞,制度是死的,我們不必苛求制度完美,廣東人說的「一本通書看到老」,根據實況與需求參與改善才是硬道理。就如中共黨校理論家俞可平的名言之一:民主是陀螺,其意義在於不停運轉。

鄧小平是位高瞻遠矚的領袖,他銳利的遠見在於敢於實踐,30年後的今天,煮酒論英雄,鄧小平始終都忠於一個原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硬道理。他深知要轉型中國的經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最大的關鍵在於如何通過市場機制的優勢調適,釋放中國人的原動力,把它化為經濟的創新力量,周而復始,達到扮演市場經濟的推手。今天中國的經濟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在政府的引導下,合作的天衣無縫,靈活配搭,不只推動中國經濟的成長,不只避開貶值人民幣的消極作法,且「更上層樓」帶動了國內消費模式經濟的可塑性,並飛躍成長,減輕過度依賴出口市場模式的牽制,形成了中華特色的民主社會的經濟體。

鄧公就是敢於實踐,一步一腳印,摸著一塊塊後來發亮的石頭過河,成功引領中國建立一個初具規模的中華特色市場經濟模式,為市場經濟體系奠定了靈活的務實價值,這就是實踐與執行力的偉大結晶體。

如今,改革開放步入第31個年頭,可能全世界的華人要問,鄧小平成功了嗎?

他的改革開放後繼有人嗎?往後的第二個30年的第二階段改革開放如何走下去?或許再問一個問題,中國還需要繼續改革開放嗎,還是以30年改革開放的成績沾沾自喜,自行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話,繼續沿續一黨專政下去? 因為改革已大功告成,功德圓滿!革命已成功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主導這一切「變」的中共,可達到一個初步的結論:中共並非一成不變,也不是不能變的政黨。至少鄧小平領導中共勇於求變,改變了一個一度充滿悲情的民族的命運,這個民族開始擺脫怨天尤人的宿命,進而掌握了民族的個性,主動積極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告別一度「狂熱與無知」閉關自守的日子。

全球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敬畏來自四個字:勇於求變。一個文化底蘊如此渾厚的民族,「勇於求變」配以「求變求新」的思維,是多麼讓人打從心底敬佩。兩者的結合產生的超越增值,不只將主導中國如何和諧融入世界,也讓人一窺東方價值如何自我打造,制造自身的優勢,去輔助普世價值鏈不足之處。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尊嚴所在。一個古老的民族歷久彌新的蛻變,會為世界帶來怎樣的變數?不變好呢!還是勇於改變好?就如動態和諧與靜態和諧一樣,誰優誰劣,答案明顯。

伸延導謮:如果中共真的堅信鄧小平是中國現代化的總設計師,他已針對經濟體制的改革開放,引領中共完成改革開放的首30年;第二個30年即是後續「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的改革開放;胡錦濤在2012年卸任中共總書記與2013辞去國家主席職之前,會否伸延鄧公的遺志,把一個《自由民主》價值的基礎架構留給中華民族,也正是未來3至5年,全球華人對當代中國領導人的期待。本小組推出這個兩岸空窗期,正為此反思而設。

高瞻遠矚,前仆後繼,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必能更上層樓。

本小組要以胡錦濤自己說過的」高瞻遠矚,更上層樓」,回贈胡錦濤:讓中華民族后代在若干年後懷念一位曾经為民族《自由民主》架構奠定根基,作出不可磨灭贡献,杰出的国家和党領導人。

最後,再補上一句:最終決定中華民族會否走上《自由民主》的康壯大道,在此關鍵時刻仍然是人,不是法,因為沒有「人」的高瞻遠矚,當機立斷,鄧公的「法」的遺志會後繼有人嗎!?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成立60周年之際,本小組僅以此系列文章獻給大陸同仁,敬祝中國「國泰民安,勵精圖治,國強民富,和諧共榮,幸福快樂」。

Sunday, September 20, 2009

兩岸空窗期之5/給予台灣政治實體地位

最近一些兩岸學者提出要摧毀「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問題。把焦點放在台獨身上,筆者認為這觀點本身即是製造迷思的關鍵。「台獨」本身即是一個迷思,把焦點集中在迷思VS 迷思的思維上,後果是形成兩岸關問題的迷團(迷思加迷思)。兩岸的問題將平添亂象。

基於過去兩年兩岸關係取得勢如破竹的改善,如果兩岸學者把兩岸問題歸納於政治現實的,而不是台獨迷思的「邪見」,陷於「防獨」的自築框框,進而引發台獨的氣焰與李登煇與陳水扁執政20年借屍還魂(兩人早已表明台獨是不可能落實的選項),那才是見樹亦見林的高見。

防獨與促統是兩碼事。防獨只在促統取得政治共識與方案後才會隨影消除,正視促統之道才是自動連根拔起一舉摧毀台獨的假象。

兩岸問題儘管千頭萬緒,其中最關鍵的難題就如胡錦濤一語道破,在於「一中」的詮釋(一中的詮釋可以與一國互通)。那就是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地位的正視與承認,這才是兩岸必須做出的先頭工作。

兩岸的政治症結在於彼此尚未正視彼此的政治地位,其中主動權操在大陸心中。去年下半年馬英九上台後已多次通過外媒的訪問向大陸表達了台方的政治立場,可惜大陸依舊對台灣的政治地位與身份保持三緘其口。

馬英九甚至在不久前進一步詮釋他所謂維持現狀的「不統,不獨,不武的「不統」為「不排除統一為未來的選項」。對於馬英九,這是一項大膽的詮釋,一度引起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大肆抨擊,可見馬英九政府已敢於嘗試「統一的雷池」,可惜言者敦敦,聽者藐藐。

「防獨」並非不可取,促統價更高,兩岸的統一策略宜置於較高的層次;在這個問題上馬英九已經開宗明義,大陸要止於「防獨」,還是要集焦「促統」,如果是前者,兩岸政治關係的解扣還是夜長夢多,就如心田只除草不耕種,野草春風吹又生。

筆者要果敢指出,大陸未能正視兩岸政治實體的一天,重返現實的四部曲,兩岸的政治膠著依然原地踏步,繼續沒完沒了在兜圈子,兩岸的政治資源殆盡。

其中一位學者認為,兩岸政治膠著狀態的突破工作放在「先頭」,要台海兩岸對這些問題達到共識,必須由兩岸組成一高層研商小組(包括精通國際法專家於其間)共同斟酌,以求達成一個既合乎事實真相又能為兩岸接受之權威版本--這才是畫龍點睛的建議。

摧毀「拒統」迷思是為推進兩岸和平發展的第一步為除草工作;建設性的正視兩岸政治現實才是根治「台獨」之本,堅定不移重返促統正道的第一步共識。

學者不應繼續與台獨的影子打架,製造不必要的迷團,正如過去兩岸經濟民間關係達成的「大三通」的促統前序實例,積極秧苗種良田促統才是兩岸的正道。

小結:要恢復與正常化兩岸關係的第一步,就是摧毀兩岸的「迷團」,其中「台獨「就是以「拒統「為煙霧的最大迷思了。下一個被點名的「迷思」則是「台獨」的「孿生兄弟」--非「統戰」莫屬了!

系列總結:由此延伸鄧公語錄:改革開放=自由民主;自由民主=空氣陽光----啟動思維解扣吧!

本小組謹以這五篇板塊文章獻給全球心繫中華民族的兒女,共赴時義。(系列全文完)

兩岸空窗期之4/意識形態篇:學習放棄是一種睿智

一位非常相信佛陀的人走到了懸崖時不小心腳下一滑,從高處跌入深谷,幸好抓住一根樹枝。他非常緊張的求佛陀救自己,結果佛陀真的出現了,佛陀讓這個人放下手中的樹枝,可是那個人卻不肯,繼續把樹枝抓得緊緊的。佛陀搖了搖頭說,「你自己不放手,誰也救不了你!」

我們面對複雜人生不能僅僅掌握一套哲學,以為懂得了一個道理便可以通暢無阻。其實得到往往只要心理坦然,而放棄則需要巨大的勇氣。想要駕禦好生命之舟,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那就是學會放棄。(以上轉載自某健康雜誌的心理診室版)

一個人的生命體與一個社會國家民族的命運,最大的不同點是個人的生命自己可以掌握,社會國家民族命運則非常複雜,並非少數人可以掌握,主因它涉及政治體制,可是一個體制的領導卻可以左右一個民族國家的興衰,甚至一個民族的復興與否。這個問題在自由民主體制裡並不尖銳,因為政黨組成的政府只是國家委託的管理者,它並不擁有這個國家,人民自有權力每隔4或5通過民主選舉制檢討這個政黨的表現,如果政黨績效不符合要求,可以堂而皇之把它撤換,另選賢與能;在一個一黨專政的國家人民則沒有這樣普天下皆準的權力。

進入21世紀,99%的國家已根據人民的意願奉行選舉民主制,自由民主已經不是什麼敏感的課題,人民當家做主也不是施捨,它是天經地義的人民的基本權力。沒有人可以說給予人民基本的權力,也不應說「權力下放」,因為權力原本屬於人民,頂多是「還政於民」,掌權者履行一種對人民的義務。

人要不斷學習才能適應變遷的環境,政府與政黨也一樣,不能學習新東西新概念的政府與政黨註定要失敗收場,歷史是一面照妖鏡,它不只適時照出心中的牛鬼蛇神,也照出戀權者醜陃的一面,使學不會放棄者的猙獰面目暴露在人民的眼前。

有人把自由與民主比喻為太陽與空氣。這樣的比喻令入深深感慨!

根據鳳凰網8月11日引述香港大公報北京的報導,中國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凱訪時表示,四中全會可能 從具體操作層面出臺措施,改變党淩駕於政府之上的革命党的思維和現狀,真正實現向黨政高度融合的執政黨模式的轉變。

如果這項消息屬實,並在四中全會後繼而公佈一個執行的時間表,那將是中共從革命黨步下神台成為執政黨,邁開政改的重要第一步,值得觀察。

報導說,「要真正實現由革命党向執政黨的轉變,可能會通過兩個路徑去展開和實現,第一是推進黨內民主,並由黨內民主輻射到社會民主。具體措施可能包括黨的領導幹部的選舉實施差額選舉、擴大差額選舉、基層党的領導直接選舉,做到有『選』有『舉』,而不再是有『舉』而沒有『選』」。

「第二是對民眾反映強烈的黨政、領導官員的問題敢於出牌,果斷採取改革舉措,改善黨群關係和官民關係。比如推行官員財產申報制和公車改革,搞了很多年也沒有建立起來,使民眾是大失信心,現在國家完全有能力,有條件自上而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讓老百姓看到希望。」

本小組的建議:任何政治改革方案的出爐與執行往往是兩回事。既使是初步的政改必須具有具體的行動計劃外(就如近期公佈的「中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一樣擁有兩年的執行期),也必須公佈一個推行的時間表,一個沒有時限性的計劃,與一個沒有保鮮期(保用期的藥物一樣)是沒有療效/政治約束力或公信力的;把話說在前頭,倘若如此,中共是不是走下神台,形式上從一個革命黨蛻變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擲地有聲」的執政黨,對渴望自由民主的人民已經不再重要,反正兩者在一黨專政的框架內只是名稱的差別而已。

中國人有兩句非常管用的成語,在這裡可以派上用場:「紙上談兵,畫餅充饑」,但願筆者是錯的!

兩岸空窗期之3/「一國論」有保鮮期嗎?

一國論與一國共表關係密切;一國論基本上是建立在一國共表的基礎上。

沒有一國共表就沒有一國論,兩者是互為因果。

沒有一國共表,一國論就變成沒有內涵的框架,兩岸都不到岸。就好像九二共識如果沒有一中各表,還是九二共識嗎?

兩岸關係的癥結在於兩岸政府如何在一國論的框架內行使共表。這將超越九二共識的一中國各表的癥結,做到兩岸擺脫九二共識自去年以來陷入的膠著狀態,導致兩岸政治關係的解圍深陷兩頭不到岸的窘境。這是誰的問題,答案已寫在牆頭上!

眼前提出的問題比較嚴峻,「一國論」有無保鮮期?

答案可以是有,也可以是無。至今兩岸都未能觸及這個比較敏感的議題,因為大陸繞道而行,未能對馬英九的提出兩岸政治實體的多次訴求給予「正視現實」。馬英九只能無言以對。

馬英九曾經向大陸伸出橄欖枝,大陸錯過了!還記得馬英九今年上半年最新詮釋「不統,不獨,不武」的所謂「保持現狀」時,把不統詮釋為「不排除把統一列為未來的選項」的說詞嗎? 可惜,大陸未能聽得懂或選擇聽不懂(筆者未能確定是前者還是後者)。

在此情況下,「一國論」會是有保鮮期的獻議(OFFER),還是「穿越時空永恆不變的「愛的獻議」!? 筆者無法預知。

平心而論,以本小組的認知,這些年來,筆者跟蹤,觀察兩岸關係演變,兩岸關係應該無法擺脫「一國論」變質可能性陰影的籠罩。這個可能性是基於兩個內外因素的左右:

其一,內在因素:時間不予我,兩岸關係的正常化必會受到「一國論」擺脫不了時空的變化,而形成新一代兩岸人民對兩岸關係價值的全新認知與民族情意結淡化的影響:時間拖延越久,籠罩的陰影就越長。

其二 ,外在因素的影響在於全球化的兩岸定位,與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形成Globetrotters全球民族的進程(這個新因素已在成形中)。這個因素會對中華民族的地緣性政治定位形成一定的挑戰,進一步衝擊落地生根,認祖歸宗的觀念。

這兩股內外夾攻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其中中華民族的全球化與開放化必銳不可擋。

筆者大膽預測,兩岸關係在未來3 至5年內,無法簽訂和平協議,兩岸關係邁向統一的根基將被侵蝕進而變質,快速崛起的新一代華人,配上全球化民族意識日益淡化的趨勢,將使兩岸關係維持和平共存共榮的格局定調,屆時新的變數將出現在兩岸的關係上,統一可能已是遙不可及的事。

如此觀之,在現有政治互信基礎淡薄的基礎上「一國論」的保鮮期最長相信不超過5年。

本小組認為,兩岸下一代領導人看待兩岸政治凝聚的認知價值,將形塑兩岸民族如何走上統一與復興之道。他們肩負的民族使命感,將超越統一的更大願景;除非當代領導人能夠為兩岸的和平統一與民族的復興奠定一個良好的基業,包括兩岸領導層的緊密溝通與建立加深互信的政治平台 (非現有的隔岸喊話作業),否則,兩岸統一的前景依然未卜,這是可以預料的。在此情況下,「一國論」的架上保鮮期已是順理成章的事。

兩岸空窗期之2/為何是「兩體一國」而非「一國兩體」?

本小組倡議的「兩體一國」基本上與眾所周知的「一國兩體」有何不同?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重返一國兩體的背景;基本上,後期「離經叛道「的台灣前總統李登煇初期提出的兩岸兩個政治實體是非常接近一國兩體的概念。問題出於李登輝把持不住他的底線,使到一國兩體脫離正軌,把它伸延至兩國論,抵觸了大陸一國/一中的紅線。(這個伸延與陳水扁時代提出的一邊一國論是換湯不換藥的同出一轍的調調。)

「一國兩體」的概念並不新鮮,也並非創新,但它確實是兩岸進入九二框架的原則認同。然而,一國兩體本身欠缺的是一個凝聚性的中介體,因為一國在先,兩體在後,優先秩序不同。這就點出了具有被動與傳統框框的一國,難以在精神與機制上促成兩體的整合與融為一體的啟動與進程。

筆者在過去的多篇評論中一再提出兩岸民族和平團結與統一的問題,是全球僅存的最引人注目,影響世局最深的民族課題,也是和平課題,以及同樣重要的是中華民族「准普世價值觀」整裝待發的課題。即所謂的「三味一體」也。

本小組提出兩體一國的構思是經過多年來的追蹤報導,觀察、綜合、分析,與總結後得出的一片心血。其中最重要的體驗是中華民族特性與傳統價值觀,必須得到一定參與,而與和平「與」統一的進程熔於一爐才能稱得上「繼往開來」,及「承先啟後」,八個淵遠流長的字,進化為老祖宗的亦古亦今的劃時代智慧結晶。

也唯有如此,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質才得以在一個框架內,得到應有的揮灑,否則最終的和平統一之道,將失去中華民族的靈魂,淪為一個只有軀殼,沒有精神內涵的「政治空架」。

基本上,兩體一國把中國文字的被動主次秩序重新編排,以讓「兩體」擔當促進和諧、和解及和平的主角。「國家是死的,兩體是活的」。可能這樣粗俗的白話,能說清兩體在國家的主動地位,國家是目標,那是不變的,會生變的反而是兩體如何整合與融為一體,那才是最心繫全球華人的關鍵所在。也是文以載道的「文」(內涵)。

兩體一國正中下懷,把中華民族「聚同化異」的精神給予一個承載體去先試先行。聚同化異需要時間,需要時間不是問題,問題是共同價值的認同與力行。

正值兩岸關係進入沈淀期,除了兩會簽訂的十全 十美協議與備忘錄外,可以預料在中短期內,兩岸不會有太大的動作,在此沈淀期應是最好的抽絲縛繭各項可行政治方案,包括「兩體一國」的時機吧!

※ 「一國論」永久保鮮?

此外,值得大陸關注的是,世間任何概念,理念,構思都是有時限性的,既使「一國論「亦是如此,世事無常,都不是永恆的,所謂緣起性空,這個道非常淺顯。由此伸延的問題是:「一國論」有保鮮期嗎!?(請留意系列另一篇評論)

兩岸領導人在九二共識的框架內必須認清一個擺在眼前的實況:唯有遵循「重返現實,認清現實,尊重現實,以及出發現實「的四部曲,兩岸的政治關係才有望撥亂反正;否則,在可望的將來,兩岸政治關係還是原地踏步,走不出舊思維的「夢魔「的糾纏。

兩岸空窗期之1/政體表述通路:「一國共表」論

緣起:兩岸關係進入沈淀期會維持多久,沒有人能預知。本著愛我中華民族之心,本小組有意在這個不知多久的「沈淀期」(反思期)推出一個系列--稱為「兩岸空窗期」;這個系列至少有5篇不同角度的板塊文章,與兩岸讀者見面、切磋、交流。這個系列文章匯集近年來本小組收集兩岸情懷的點點滴滴,理性分析,務求精簡厄要,希望能達到畫龍點睛之效,儘量避免學術泥沼,以達到雅俗共賞。若讀者網友認為這樣的海外來鴻 (針對兩岸思維的凝結切入),中道角度,能對兩岸民族的和平共存共榮地催化作用,提高兩岸民族的視野,藉此收取拋磚引玉之效,為兩岸來臨的和平與統一之道的探索有所啟發,即為所盼。

獻給:全球心懷中華民族的兒女

第一篇/政體表述通路:「一國共表」論

跟進最新的演變,在九二共識的框架內,兩岸的政治表述,只剩兩個選項,一個是一中各表(或共表),另一個則是一國各表(或共表)。

既然過去兩年,馬英九持續提出的一中各表,大陸仍然保持緘默,三緘其口,未有表態;所以可說,「一中各表」已被卡住,或束之高閣。

如此觀之,實際上,兩岸的政治表態只有一中共表,或一國共表。

這是兩岸過去兩年頻密溝通,建立共識與基礎互信的條件下,全球華人可以看到的一個兩岸政治關係向前挺進的一個縮影,及縮影的景象。

馬英九仍然一如既往,表明兩岸要「正視現實」的新鮮明立場,才能破除政治障礙;胡錦濤則強調要繼續』深化互信」。至此,兩岸的政治落差(癥結)的前景已告明朗化。

兩岸政治的凝結來自思維的突破,及共同價值的建立。其中的關鍵難題涉及秩序,與方法論的切入。

胡錦濤要深化互信,馬英九要正視現實。就如筆者在′兩岸政治對話,誰會受挑戰!′的評論中直指兩岸的政治落差在於詮釋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是否能夠靈活應對「一中」,或者讓一國變通之,就如文中強調「一中」與其「一國」是相通的,在此不再重覆。

兩岸繼續在觀念上輾輾轉轉,也不會有答案的一天。

※ ECFA不樂觀

既然中短期的兩岸關係,仍然無法釐清觀念上的糾纏,兩岸唯有暫時打住政治對話,等待一個突破的玄機的出現,繼續任由經濟與民間層次繼續揮舞兩岸交流,至到出現轉機;與此同時,觀察ECFA 與和平協議的命運的進程,能否水到渠成了,且拭目以待,兩岸關係冗長的沈淀期,會為兩岸帶來的什麼信號?

兩岸無法從「互不否認」,進步至「相互承認」出現的瓶頸,可能意味著原訂今年下半年的ECFA無法搞定--第一個超越經濟民間線的兩岸政治試金石--被胡錦濤指望更上層樓的兩岸關係,已不容樂觀了! 也好,這不啻是兩岸關係一個看清整體格局,梳理思路的沈淀期,一個沈淀梳理帶來的空窗期!進行反思,直到兩岸找到共同價值的對等平台為止。

後記:可能,兩岸領導人對兩岸過去兩年取得之「十全十美」協議的成就仍然享受其「受寵若驚」,還未完全度過蜜月期;果真如此,最新的「一國共表」會否成為兩岸政治通路?就讓未來三兩年去證明兩岸和平共處的「虛實」,包括有待考驗的關鍵性大陸政治誠信度!

按:根據鳳凰網8月11日引述台湾《旺报》报道說,去年代表马英九参加APEC领袖会议后,连战似乎就从媒体消失了。沉寂八个月,连战首度接受媒体访问指出,大陸會給予台灣一個合理的名份嗎!?)

兩岸用語新解:(一) 共同價值的對等平台;(二)大陸的政治誠信度。 (三) 兩岸政治通路。

Thursday, September 3, 2009

台灣人叫總統太沈重!

台灣的問題是初期民主與人治期望的問題的混淆!

台灣八八風災引發的是台灣民主體制不完善的問題,加上華人傳統殘餘封建寄望皇帝的權威形成的混雜的情景,導致馬英九承受比封建皇帝更大的批判,也讓人一睹華人怨尤人天的天性。

現在馬英九把所有救災不力的責任一個人扛起來,並已傳出內閣改組的消息,許多部長級人馬都會丢官,連日來,馬英九受到媒體,網民,公眾討伐的程度,只能以四個字形容:狗血淋頭。

這樣被自己人民蹧蹋的體無完膚的總統,以馬英九的性格,他的腦海裡浮現不宜戀棧的念頭,也不奇怪,否則媒體不會那麼快就傳出宋楚瑜頂替行政院長職,以強化馬英九的團隊。對於馬英九及他所代表的理念與其價值,他改組內閣的重新整合,達到強化內閣團隊的力量,搞好雙首長制,輔助總統施政,吸取此次天災的教訓,改善執行力,再出發,贏回民心,無疑是一個重要關口,為馬英九新團隊提供借力「練身」的挑戰。

話說回頭,這是一個天災嗎!?馬英九救災行動遲緩是事實,導致山區過度開發,泥土流失,山區的自然平衡被破壞,又是又誰的過失?在馬來西亞我們有所謂的環境評估報告(EIA),由政府的專家在一個地方發展/開發之前,展開一個對環境可能帶來的破壞情況的鑑定報告,之後才由政府決定是否適宜批准有開發計劃;根據台灣媒體的報導,小林是屬於過度開發的山區,所以在風災引發的沙石泥土暴發很快得在數分鐘既把小林村淹沒,沒有聽從政府勸告的村民難以及時逃走,才會造成如此慘重的人命損失。

身為海外華人,筆者認為港台媒體對馬英九的鞭撻,出發點是良好的,原是無可後非,然而,許多評論的切入點,仿佛使人忘了分野人格化的馬英九與政策性的馬英九,給人一種印象:個性化的馬英九與馬英九團隊的政府已經混為一體。如此的評論取角,令入想起中國封建時代天子「人治」的霸權時代,難怪一些自命活在民主體制與價值的媒體竟然把封建時代皇帝的用語套在馬英九這位民選總統的身上,而一時大快人心。

或許,這就是筆者所謂的天災的降臨「天子」難逃其咎。儘管台灣自詡為自由民主之邦,也印證了台灣民主的瑕疵與初期性的欠缺完善。幾千年的殘餘封建思想仍然在作祟,就好像陳水扁因洗錢案被扣初期形容自己被民主的司法制度「誅連九族」一樣離譜。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美國,受到卡特里那風災襲擊的紐奧良州,小布什總統遲了3天才去災區,美國人並沒有吶喊總統下台。印證美國法治駕馭一定人治的成熟性。其體制的健全性反映的卻是台灣民主體制度的積弱成疾。

媒體這樣的思維與批判的角度,與災民的吶喊搶天呼叫的發洩沒有兩樣,同樣加深華人民族性的負面--怨天尤人。

實際上,發生如此慘重的天災政府必然難逃其咎,除了繼續搜索,救災與展開善後的安頓,重建工作之外,各界應深入檢討台灣的地方發展政策是否符合台灣的地理環境,特別是對引發天災的後遺,畢竟台灣是 一個面積不大的島嶼,過度的開發山林,特別是原住民區,已經證明非明智的發展政策。

筆者來自的馬來西亞的面積相等於台灣的10多倍,有山地旅遊區,包括台灣人比較熟悉的金馬崙、福隆港,以及著名的雲頂高原。山區屬於非常敏感的地帶,因為它們的發展不當,隨時會引發脆弱生態的平衡,會牽動平原生態的失衡引發災難,包括水災、土崩、泥土流失。早期馬來西亞政府有意以促進旅遊業為名,開闢一條公路,把三個海拔2千公尺以的三個自然旅游區連貫起來;後來環境評估專家與自然生態保護組織聯手反對,主因是這條公路橫貫,從中破開馬來西亞中央山脈的原始處女森林地,嚴重影響中央山脈的生態。當局最後被迫放棄這個計劃。當然,考量到這些高原旅遊區也有一些山地原住民聚居,也是放棄建築公路的原因之一。

筆者不知小林村的情境與馬來西亞是否類似,或能從中吸取什麼教訓或啟示。不過身為總統也是凡人一個,他不是殘餘封建思想妄想症下的「民選皇帝」,他是人,也不是人治一黨專政下的產物。媒體討伐大快人心之餘,也應該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包括協助推輿論與啟迪民諸去共同建設一個理性務實,科學驗證的精神的社會,不再延續「怨天尤人」民族悲情,加深人民自己完全沒有責任的病態人文社會。筆者如此說,並非偏袒當權者,而是在主流媒體一面倒鞭撻馬英九的性格弱點,把整個天災遲緩的責任姚推諉給馬英九一夫承擔,且講句公道,以正視聽。

值得一提的是,港台一些媒體對馬英九的尖酸刻薄,打落水狗的評論,簡直就是人格謀殺加上外媒插一腳,包括CNN的推波助瀾,形成了一股內應外合的倒馬浪潮;對於一個海外華人而言,這些嘩眾取寵的媒體已經乖離了社會第四權,媒體公正中立不亞,為真理奮關的立場,與啟迪民智的角色。

總統一定要有霸氣不可嗎!這也是封建制度的思維在作祟吧!?

這只是一個海外華人的看法。但願如此獨立的觀點能獲得網開一面,與大家見面。

Tuesday, August 25, 2009

「兩體一國」與「中道觀」,攸關中華民族命運(下)

其二,「兩體一國」與「中道觀」有何關係?

或許有人會問,兩體一國與三教融合的濃縮人文精華「中道觀」(「冷智慧」)有何瓜葛?中道觀如何協助兩岸民族「聚同化異」?找到兩岸統一的模式/ 方案。筆者要詮釋中道觀的價值,就在它的平等觀,靈活性,模糊性,中介性,兼容性,兩千年來,從中塑造及印證了中華民族的理性務實的天性。

把定論說在前頭,其實,兩體一國的孕育源自中道觀的人文內蘊!為地道中國智慧與普世價值觀的融合結晶體!(筆者強調,把老祖宗的三合一多元智慧,稱為過濾沈積後的「冷智慧」,因為三教結合的優勢在於多元思維,打破了中國先秦獨崇一個本土宗教哲學體系的文化格局。)

此話怎說?以下的各亮點(highlights)提供案例及人文背景解析:

(一)兩體一國出自「中道觀」的演義,最新的案例:台灣最近舉辦世運會開幕時,馬英九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份宣佈開幕式。大陸沒有公開反對。這次馬英九以中華民國總统的身分宣布世運正式開始,大陸卻没有公開反對,顯示大陸對台政策重大改變。但是,這到底是權宜之計,抑或是進一步改變的開始,值得關注。最為重要的是,大陸的對台政策要達到承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地步,只須跨前突破思維屏障的「一步之差」;這一步之差製造的空間性,為大陸對向台釋出「中道觀」信息的「和平演義」。兩岸把握此「冷智慧」要扼:這種猶抱瑟琵半遮面之姿態,不正是直指冷智慧「模糊詮釋」曠世視野的一紅點?也唯有曠世的視野,才能單挑一點紅(思維的切入口)。

(二)從文化宏觀,實際上,中道觀已深入兩岸民族的價值體隨中,文化價值是潛移默化的,並非機動性,而是有機性的東西。兩千年來,中國人通過儒釋道三味一體的融合,早已在生活中自如運用中道觀,而不自覺。

(三)儘管大陸面對30至60年的文化斷層,民族文化基因還在。老一輩與學者/知識份子仍然末數典忘祖,再說,在這中片土地上,遍地渾厚的文化歷史硬體遺產,無時不刻對當代中國人起著靈性的呼喚。幾十年「狂熱兼無知」所造成的摧殘與扭曲,兩千年的渾厚,輝煌人文根基還抵擋得了!

(四)這裡要深入引述新疆7.5事件突現的實例:一個令人可喜的現象,兩岸重返老祖宗的「冷智慧」,思考兩岸民族的課題。大陸的文化復興彷彿看到一些傳統價值重新揮灑的影子。這個復興的影子,可從大陸最近相當冷靜,中道,成熟地處理新疆7.5事件,從國際打壓恐怖組織可能滲透/包庇維族暴動的角度,進行介入而非對抗的權宜戰略(employment of engagement & non-confrontation tactical approach)的調整,這樣的策略思路讓中國對外一舉跳脫被妖魔化的危機,遏止國際輿論與其背後勢力集團企圖利用種族利害關係進行抹黑中國的潛議程 (受到考驗的,反而是對內少數種族政策的調適。相關詳情參考筆者特區的「『好心做壞事』的反思」一文)。

從國際社會聯手打擊恐怖活動的觀點,中美站在同一陣線是看得出的。雖然中美兩國在許多國際利益的考量不一致,然而,就如筆者多次指出,國際關係只是利益戰略考量,沒有永久的朋友與敵人。同床異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聯手對付的對象受到牽制的勝算有多高。

在這個課題上,中美的同仇敵慨,兩個強國如果被迫認清回教原教旨主義為它們的共同敵人,儘管動機出發不一,這對國際恐怖活動將是一個嚴重的打擊。所以,在某個程度上,先發制人把熱比婭抹黑為國際恐怖組織的人,也會讓基地組織三思是否要照單全收熱比婭,或與她的勢力劃清界線,以免美國奧巴馬總統推行靖緩與回教國家關係的政策受到衝擊,後果是導致回教原教旨主義在國際受制於中美兩強的聯手。

(中國向來與國際回教國家與非洲國家的良好關係,也是回教原教旨主義/恐怖組織要衡量是否要採取強硬襲擊中國利益的重要考量因素。)(連帶一提,筆者強烈認為,新疆與西藏的問題並不一樣,在策略上,應該區隔處理,不宜同等視之,否則讓兩分離股勢力湊合,連成一氣,形成嚴竣的威脅。)

當然內外有別,對內的種族政策不一定與對外的國際關係直接掛鉤。從這個角度探索,一個負責,冷靜,中道,及帶有幾分圓融的智慧的大國,與不久前處理西藏暴動事件的手法的比較,已有長足的進步了。(就如大陸處理兩岸關係與對外關係一樣「內外有別」。) 當然美國也深知其底線,亦一樣內外有別,不能涉入或支持中國的內政種族政策 (站在國際人權的角度這是不可想像及不可為的。)

說穿了,土耳其國際借藉回教原教主義通過新疆7.5事件向中國發難的謀略「暫時」徒勞無功。因為巧遇「冷智慧」的逐漸成形,紮馬把關。(鑑此,兩岸繼續拿捏「中道觀」提供的曠世視野的「冷智慧」,營造一個有利兩岸的內外皆俱的環境下,和平統一必須將可按圖索驥了!)

(五)可見圓融具足的中道觀,成為後普世價值觀的輔助價值,不只輔助兩岸和平統一,亦在國際上營造必備的外在和諧的氣氛,相輔相成,彌補了國際關係的一些價值面的真空,面向未來全球一體化的挑戰,為重新打造的普世價值觀注入新的生命。


(六)以上的實況顯示,在某些程度上,兩岸領導人已經在演義兩千年來沈積的智慧結晶。把它的精隨揮灑在促進兩岸的和平共存共榮的建構上,如何把它揮發國際關係舞台上,形成面面皆通的格局,兩體一國的孕育與中道觀的有機結合已是呼之卻出;

(七)退一步想,兩岸政治制度的鉅大差異,唯有擁有巨大凝聚力的中道觀古文明智慧的結晶,才能讓兩岸「聚同化異「找到一個價值觀宜古宜今的共同平台。

中華民族的未來命運如何形塑,在一定程度上,就仰賴兩體一國(和平統一平台的建構)與中道觀如何融為一體,組成一個前進的新文明,形成一個團結,統一,以致復興的中華文明,這就是未來幾十年全球化文明的「大中華版本」,及中華文明對普世價值鏈終極的偉大演義與貢獻。

筆者要把此兩則挑燈伏案寫完的上下篇文章,奉獻給普天下心懷中華文明的兒女。

兩岸關係用詞新解:(一) 冷智慧…的一點紅; (一) 全球化文明的「大中華版本」。(全文完)

Monday, August 24, 2009

廣邀天下心懷中華民族的兒女參與和平統一的挑戰 An Open Invitation


邀誠中華兒女共赴時義

致給 :普天下心心繫中華情懷的兒女

由 :中國和平統一海外促進小組

項目:匯集全球華人心力協助兩岸共建一個和平共存共榮,復興中華文明的統一及促進一個強化的中國文明社會,從中華文明出發放眼貢獻全球文明人的凝聚。


因緣:明顯的,經過過去兩年的緊密溝通,建立初步互信與協商精神後,目前兩岸政治關係已進入一個關鍵性的沈淀期;未來3至5年的兩岸關係如何依據深化互信基礎,繼續向前挺進,奠定和平共存共榮,簽訂和平協議,不只攸關兩岸民族的福祉,也攸關,關係共同攜手以和平及民主的共同與普世價值觀,協助兩岸建立一個和平共存共榮的共同體制。

討論課題:由本小組倡議的和平與統一路線圖。歡迎有志於促成中國和平統一的淑全球中華兒女,來郵索取路線圖資料,共同開展一項中華民族統一,腦力激蕩,即感性,亦理性的建設之旅。

中國和平統一--海外促進小組(馬來西亞)成員李惠群,王嘉雄同啟

AN OPEN INVITATION

To: Any body who love peace and democracy

From: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China--Oversea promoter working group(PRC-Op)


Re: To assist both shores of Straits of Taiwan by mean of peaceful and democracy to build a common entity reunifying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into a common embodiment of a Greater China as a unified nation state for co-existence ,co-prosperity,and renaissa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ortifying the underlying universal values.

How: To explore all likelihood of unifying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by mean of peaceful approach and democracy base on the common freedom will of the people of cross Straits communities .

Proposal : To begin the journey of exploration and exchange of views and ideas start up with the proposed road-map of journey of reunification put forward by PRC-Op working group as follow:

THE ROAD MAP of PEACE & REUNIFICATION of ONE CHINA :by PRC-Op working group,Malaysia
(outline of the proposed Chart plan can be provided by request to facilitate the like-minded to brain-storming sessions and deliberations of the mission.

fr king Lee & Philip Wong
members:PRC-Op working group,Malaysia
e-mail:dazhonghua.001@gamil.com

Saturday, August 22, 2009

Senior Chinese official calls for government reform-

Comments on this article
Total 2

reform 2008-09-05 17:16
I rather think the government is already doing that for the last 30 years and is doing very well. The art of administration is a SERVICE to the people.

There is no need the fix machinery when it is working well and productive. No need to upset the apple cart now.


king Lee 2008-09-05 16:00
'He stressed that the core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is to abandon the "omnipotent" government and build a limited government.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must change from administration and control to service.' quote and unquote.

Mr.Ma Kai you have strike the core of the nerve by suggesting that the govt change from the perceived "omnipotent" to limited govt, and from control to service oriented, taking the role of service provider similar to that of the private sector to the people and "clients" per se.

After 30 years of economic reform, it is time for the authorities to take a bold stand and be action oriented to review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structure in a way that it is changed in-tune with the motto of "serving the people' rights " ,and thus earning value from people's appraisal, not the other way round.

But first of all, in order to do this, the authorities must do away with the inherited mentality that they are the controller but regulator in time of necessity. In fact, "facilitators" would be more appropriate role play of the future govt structure and machinery, cutting down excessive interventions and regulatory measures unless necessary.

"Invisible govt" might be the aiming goal suggested by Mr. and also beneficial for the value of a civic society to take deep root in China land, where people go about their daily businesses and dealings as if the govt doesn't exist. This is inline with the core principle of a "wuwei" govt proposed by great saga Laozi.

As understood, the worst demerit of "visible" govt is nothing but bureaucracy. Not only the size is great, redundancy but the layers (red tapes)of accessing the govt and officials is enormously unappealing.And the result is inefficiency and creating loopholes for bribery ,corruption, misuse of power decadency culture etc.

Nevertheless ,as this writer see it, the authorities is not ready for this to happen yet ,this can be done only after political climate is mature ,as indicative of the result and valuation/ assessment of the recent "da pu zhi"(major departmental) reforms remain unannounced.

However as the credential s of Mr. as ex-chairman of the powerfu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fagaiwei), and now the secretary to the cabinet and main official to the govt administration of the above, the writer is confidence that Mr.Ma understood well what are the challenges and the political "prerogatives" facing the govt if it were to carry out necessary reform to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to realize the goal of a service oriented govt machinery.

Good luck to you, Mr.Ma!

(comment posted in China Daily(China official English Daily)
by this writer.)

We’ve come a long way,still miles to go!革命尚未成功!

We’ve come a long way,still miles to go


Comments on this article


king Lee 2008-12-19 14:24
China had come a long way, but miles ahead.

To the writer the best, effective and significant way to celebrate the success of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us continue with the wishes of the late chief architect of modern China Master Deng,is to implement long overdue political reforms from 2009.Execute the promised CHANGE to the people as pointed out by president Hu yesterday in his speech in celebration of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i.e.according to people three wishes 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wen zheng yi ming,wen xi yi ming,wen ji yi ming).

That would be the paramount challenge to China in the next few decades to come, and thereby the realization and fulfillment of a strong zhonghua mingzhu,debut of a new civilization and attainment of ultimate reunification of China, a three in one formula of Greater China.

The current leadership under Hu and Wen of China would be remembered by the global Chinese community for their credit and contribution by laying a strong foundation of a Greater China towards achieving this great mission.

Salute to Hu and Wen!!!

Comments posted in China Daily(China official English Daily)by this writer.

CHINA CAN DO IT AGAIN! 中國可獨善其身平天下!

What China can do best is to maintain growth: Zoellick


Comments on this article
Total 1

king Lee 2008-12-16 17:50
CHINA CAN DO IT AGAIN!

"What China can do best is to maintain its growth," Zoellick told reporters after a day's talk with Chinese key economic officials, adding that "it will not be easy given the downturn China is already experiencing in international trade".(quote and unquote)

Indeed this is plain truth that what China can do best is to ensure that the financial turmoil to maintain her growth at around 8% in 2009.

Though China is rich in forex reserve reaching USD 2 trillion, by don't forget that with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3 billion, and average per capital income of not more than USD3,000,China is still classified as medium range developing country .These are the hard earn money of the workers by selling their hard-labour from tens of if not hundreds of thousand manufacturing plants scattered all over China ,and accumulated over the last 20 over years.

There is a good proverb aptly describing China situation of which the writer has corrected to suit the case"du xan qi shen peng tian xia" 獨善其身平天下(it means to say taking good care of oneself, is as good as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 of the world).

In this aspect, the writer earnestly wishes that China would stand by her commitment and obligation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at she would focus on her stimulating package to expand her domestic demand and spur domestic investment, not only expanding domestic consumption but also create more jobs,through her fiscal expansionary measures.

The writer feel that China can do it as domestic consumption only contribute to about 40% of her GDP, and Chinese people have the highest saving rate of the world of close to 40% the domestic market to be tapped is great, without unnecessarily resorting to depreciating RMB ,of which might trigger off a round of currency war with the regional countries, in the wake of failing demand from the US and EU consumers as a result of the on going financial tsunami.

China has did it during the 1997-98 Asia financial to stabilize the Asian currency crisis ,for sure this time around ,a much stronger,resilient and assertive China can do it again! to help herself and assist the world to stabilize the uncertainty!



Comments posted in China Daily(China official English Daily)by this writer.

Saturday, August 15, 2009

小女兒難以感受父母的愛

小女兒學院畢業不久即任職華文小學臨教(臨時教師),臨教的待遇中規,課餘勤勉教補習,為了儲蓄學費,他日繼續上大學取考一張學位。改善學歷與爭取更佳的出路。


博主的這個小公主,性格與姐姐類似,也是比較倔強,臨教的工作待遇與責任不成正比,非常繁重,學校的要求偏高,周六也要上課,學生來自不同背景,還好她比較喜歡與孩子相處,當然俏皮的學生有時也有問題。


小女兒感受到工作的壓力,要應付教務工作,又要補習,雙重壓力下,父母親要傾聽與開解女兒的心事。


小女兒計劃明年繼續上周末大學,現在要儲蓄學費,又要負擔部份家用,想要買車代步,多重的張力,看著她成長承受的壓力確實不少,身為父母的只能憐惜有加,寄望她早日適應。


小女兒的成長,有如蛻變的蛹,變成美麗的蝴蝶一樣,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成長是一種歷練與智慧,所謂′經一事,長一智′,個人的成長與國家民族的成長也是一樣,卻與領袖的思維息息相關,挑戰重重,意識形態一波接一波,青春少年期可以蹦蹦跳跳,跌跌撞撞,因為那是屬於青蔥歲月。


開始步人成年期的小女兒,要學習,要適應,要以小大人比較成熟的角度與態度看得身邊的人與事物的′成長′,或許是一種′痛苦′。


小女兒的性格比較剛烈,外表像老爸,外剛內柔,有問題比較不會表達,與大女兒不一樣,表達的能力比較強。可能家中三個孩子,她排行中間,主觀上認為父母親對她的關愛不如大女兒與小兒子。這是問題的吧!


為人父母能做的是盡量做到對孩子的關愛達到一個平衡。中間的孩子總認為自己吃虧,這是生天的狀況,即使到了成年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因為孩子對父母的愛的期許是難以以數量化的。


博主想到粯子的愛是一種無悔的付出,現在已年過半百,也在學習如何處理親子融洽關係。給博主的啟示是,人活到老學到老,一點也不錯。它提供給博主一個反思的機會。過去幾年是否花太多時間在電腦與寫作上,特別是情牽兩岸的民族課題上,以致忽略,家庭,令孩子及老伴,令他們也有怨言。


儘管是屬於半退休,人在家庭的角色必做好。有一句老生常談的俗話,一個人如果在家庭的角色做不好,沒有盡到身為父母關愛孩子的′心′,這也是一種疏忽與失賣。


但願,博主能重新安排適當的時間分配,多抽一些時間關心家裡的成員,改變一下家裡的氣氛,增增潻溫馨的感覺,增進親子關係。


但願這則′心′的散文,能讓可能忽略家庭溫馨重要的為父母帶來一些啟示,有者改進,無者勉之,特別是來自傳統中國人背景的家庭,多些互動,多些表達,少些說教,尤其是愛的表達方式,一句I LOVE YOU與擁抱,遠勝說教的方式。很可能這是上了50歲家庭父母家庭的問題吧,歡迎有這面對類問題的博客朋友交流經驗與心得。19.08.09

Thursday, August 13, 2009

「兩體一國」與「中道觀」,攸關中華民族命運!(上)

根據大陸各著名官方網站的探測性報導分析與影射,最近一年,大陸對兩岸統一的課題保持相當的低調,主要談論局限在如何促進兩岸的和平相處(即所謂的和平共存共榮的層次上),不再如以往般強調兩岸統一的必然性那麼熱衷。

為何如此?其間兩岸互動出現對統一框架與前提,即與九二共識下的一中表述(詳情參閱筆者特區文章:「一中」關鍵難題終被鑑定!)有關。換句話說, 兩岸統一的隔岸喊話互動已觸及大陸的「雷池「。因為大陸深知如果接受「一中「的表述為政治解決方案,大陸必對此「協商」付出「代價」;此舉對大陸的後續策 略帶來一定的「後顧」考量。相信這樣的解讀,會讓關心兩岸民族課題的全球中華兒女,窺見未來兩岸關係要與統一接軌,問題的關鍵性挑戰來自何方。

從此角度,即觸及與切入筆者代表的「中國和平統一海外促進小組」倡議的「兩體一國--大中華願景」。

經過過去一年多的兩岸關係演進,如今有必要與時併進詮釋「兩體一國」,以跟進兩岸關係的互動演變,在這裡有必要做出一些觀念上的澄清,進一步把兩體一國引導的漸進/遞進式的構思的輪廓釐清,同時把老祖宗悠悠兩千年融為一體的「中道觀」請出,以繼往開來之。

*其一:關於「兩體一國「一些觀念上做出九點澄清與解析:

(一) 兩體一國並非最終統一目標:必須慎重指出,所謂的兩體一國並非兩岸的終極統一;所以才有「願景」這回事的出現;讀者切記,兩體一國是起點,不是終點,是進入和平統一的必備前提;

(二) 兩體一國只是重返現實:筆者去年初發表的其中一篇相關評論文章中,曾經解釋兩體一國實際上只是兩岸民族「返回實現」,完成統一的過程的起步,並非終極統一本身 (敬請心懷中華民族的讀者參閱筆者特區「兩體一國」為題的相關文章) ;

(三) 這一點必須慎重釐清,不能混淆,因為即使兩體一國被接受為兩岸統一的方案,它只是一個前提,一個必備的驛站 (兩體一國是兩岸朝向統一目標出發的政治意願) ;

(四) 兩體一國是統一切入方法的「驛站」:一個可謂兩岸統一過程的休憩站兼「添油站」空間。它涉及的是一個方法觀念上,從「互不否認」提升到「互相認同與認可」的階段,並非立即即可完成統一的大業,掀開統一進程的前序;

(五)這個「驛站」也是統一的初階: 正如多次指出,統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過程要怎樣走,實際上比抵達目標更重要。這是一個觀念上的突破,也是嚴峻考驗兩岸「聚同化異」,進而糾正思維,遵循共同守則的啟步。沒有起步(前提),何來統一之道?

(六) 兩體一國是構思也是現實:心懷中華民族命運的全球兒女必須認清一個即成事實,兩體一國是基於兩岸現狀 (兩個即有政治實體) ,重新造訪現實 (revisiting reality) ,執行在兩岸政治關係上「還原現狀」 (reconfiguration) 的做法。

換言之,接受兩體一國=重返現實:為「重返現實,正視現實,尊重現實,出發現實」的四部曲的第一部,它並非最終完成統一的圓舞曲,因為「大中華願 景」的實現,須要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是就是兩體一國--一個由兩個現成政實體組成的一個民族國家,這個國家的名稱叫中國。這就是彼此之間階段性的互認關係 與其先後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對海岸兩岸和平與統一政治動向有見地時事評論員-eastandwest先生 7月26日在臺灣聯合新聞網 (city.udn.com) 發表的一篇政治評論文章題為《海峽兩岸的情況可以說是一國兩體 兼回復江城子--天下縱橫談專欄 》提出的「一國兩體」兩岸現況;與去年8月28日筆者發表的《 兩體一國―塑造兩岸共同願景 》(詳情見筆者特區) 的構思與理念中心不謀而合。可結合成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宏偉的大中華願景,相信對推進中國和平與統一業事向前跨進一步產生積極作用。)

即兩岸認清兩體構成一國(兩體一國)的現況,才能還原至階段性的一國兩體,並依照下述統一進程推演,嵌入大中華願景的仲介體。(詳情參閱第(七)條。)

(七) 綜觀上述,順序推演兩岸民族統一的程式:兩體一國 (兩個對等政治實體構成的一個民族國家名叫中國) --大中華願景 (融合仲介體)--大中華共和國 (共同體) ;同步落實克隆台灣 (兩岸統一的母體概念) --海峽西岸先試先行實驗區計劃--逐步擴大海西計劃到其他省市與自治區。(筆者預見兩岸民族的統一將依據先試先行「克隆台灣」經驗的民主拓荒在大陸);

(八) 海西計劃為先試先行實驗區:基於海西計劃的「可為性」巨大,發揮的空間,思維的突破性,及策略塑造的「可塑性」在 中華民族的這片土地上皆屬空前,堪稱中華文明與現代文明價值融合的試點。它考驗的正是兩千年「紮實文明」如何與現代文明 (普世價值觀) 熔為一體;大陸參考對岸本土民主式民主的實驗,將能為中華民族的未來統一提供一個渾厚堅實的跳板,為未來的大中華願景的實踐提供紮實的歷練;

同樣重要的是,它是純粹中華民族版本「進行內化」的民主經驗的轉移與改善。所以,台灣的民主經驗儘管存有瑕疵,對中華大地這片土地非常寶貴,為` 難能可貴的經驗(「克隆」具有改良改善原有設計素質的特性,除了克服原有設計的弱點,並把設計提升至一個優質超前的起點,遠遠超越「複製「的低層次與原有 局限性,所以「克隆」並非「複製」,兩者不可相提並論。);

(九) 退一步說,沒有兩體一國的前提性基礎,兩岸的統一前景與鏡花水月沒有兩樣。全球心懷中華民族的兒女也只有愛莫能助地仰天長嘆三聲!奈何!奈何!奈何!

(預告:下篇解析「中道觀」如何在「兩體一國」的平臺上揮灑渾厚人文內蘊,形塑中華民族的命運。)

Sunday, August 9, 2009

兩岸政治對話,誰會受挑戰!


非常明顯的,馬英九在回覆胡錦濤的賀電時,重申九二共識框架的關鍵性,寄望大陸能「正視現實」,把兩岸關係板回和解和平的正軌,為結束兩岸技術上的對敵狀態跨出的第一步。

兩岸關係進入空窗期帶給大陸的思維檢討之際,馬英九名正言順當選國民黨主席的後續動作,稍來胡錦濤的賀電:胡錦濤把重點放在「深入互信」,未提兩岸關係的九二共識框架;馬英九的覆電則重申九二共識基礎的歷史重要性。

昨今兩日,那一邊廂再傳出消息,大陸準備與台灣展開政治對話;從兩岸互動的最新格局,胡錦濤要「深化互信」,馬英九「正視現實」。不容否則,明眼 人一看,這即是兩岸政治關係的落差。胡錦濤要兩岸關係在「模糊空間」中繼續挺進;馬英九則提出他要訴求政治定位:釋出先確定定位後,才繼續挺進的強烈信 息。

從以上的分析,可輕易看出兩岸直接展開政治對話是解決政治分歧,釐清政治分野的辦法;無他,所謂「政治對話」是朝向談判的前序(只是許多前序之 一),顧名思義「對話」的功能,作用與權力是有限的,問題在於台方對政治地位不確定下,仍然對「一中」抱有戒心,這一點大陸應備案調適之。

本小組以中道觀,跳脫即得利益者(vested interest parties)的中觀切入點詮釋,要政治對話,兩岸關係先對一中進行各表的時機已來臨;原則問題懸而未決,身份不明的障礙一天不清除,如何對話,即使是「小門」也難開!

實際上,兩岸政治對話,受挑戰的反而是馬英九,他的繼續「練身」達到什麼程度。功力幾許,是否改已準備好接受政治對話考驗等?有跡可尋,過去兩年 他建立對大陸隔政治岸攻勢的主動架勢,馬英九在應對大陸的政治攻勢招架從善如流,見招拆招,頗令大陸有難以招架之勢,積極探索兩岸關係的前路,直迫黃龍; 目前不可謂不是馬英九接受政治考驗的時候。(馬英九的積極態度,坦蕩蕩直指兩岸關係的關鍵所在──正視兩岸對等尊嚴政治實體的現實──已擺明在隔岸喊話的 台上。)

然而,兩岸關係並非維擊於馬英九個人榮耀的問題那麼簡單。從兩岸對等關係論,台灣絕對不可能在未獲政治定位與地位之前,冒冒然與大陸簽訂任何政治 協議包括ACFA與比較中期的和平協議。(對於馬英九國民黨政府或其他民選政府,包括民進黨等,都不可能違背台灣人民的委託去簽署沒有政治地位的協議。)

這就是兩岸關係要向前挺進的政治絆腳石。也是九二共識做為兩岸達致和解和平至今的框架仍然欠缺的「政治協商」的前因。

本小組將繼續一如既往,以超越兩岸即得利益的立場者詮釋兩岸的中道觀;此番大陸智庫傳出大陸有意要召開兩岸政治對話,儘管存有刺探的含意,令人感 到納悶的是,為何大陸一定要堅持「一中」,活腦筋轉得快,「一國」與「一中」差別在那裡,兩者是相通的,只是名象上,稱呼的區別。實質上,是沒有差別,因 為屬於中國人的國家名字叫「中國」,難道最後由中國人組成的國家會變成美國不成!

一旦大陸釋懷,把「一中」易為「一國」,相對的,馬英九對大陸的「讓步」亦冒著政治風險,因為馬英九不可能跑回前任者拋出的兩國論調調,去否定 「一國論」,再行泡製「退化」的兩國論,不管是李登煇的,或是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還是近期某位台灣學者所提出的白馬非馬的「一中兩國論」(退化兩國 論!) 。如此,將兩全其美,各司其職,何樂不為?

順勢再帶出兩岸政治關係的關鍵:大陸應正視一中表體,擺脫被視為關鍵難題的「一中」,或乾脆把「一中」轉化為「一國」,即擁有兩政治實體的一個民 族的主權國家(「一國論」也)。(當然未還原重返兩體一國的現狀之前,台灣與大陸都是互不隸屬的「獨立」政治實體,這一點,大陸必須認清。)

由此觀之,兩岸政治能否打破思維上的隔閡,眼前關鍵難題為大陸能否如馬英九回覆他中選國民黨主席時胡錦濤發予的賀詞,放話要大陸「正視現實」各自 「一中表體」,讓兩岸「重返,正視,尊重,與出發」兩個政治實體的現實,這將是突破一點帶動全面的「一刀切」,值得兩岸領導人,特別是大陸領導人深思熟 慮,為高瞻達贍關節所在。除非大陸採取主動,否則處於被動的馬英九仍然只能繼續寄望大陸「正視現實」,兩岸難以踰越雷池半步。

另一方面,兩岸對政治對話的立場不一,正好反映兩岸的互信基礎還未深化到足以建立「聚同化異」的層次關係。正如兩岸關係除了政治地位外,仍然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令台灣難以釋懷,包括軍事(撤除對台飛彈),當然無法建構實務又兼顧兩個政治實體的兩岸外務關係的安排。

除非大陸果斷,毅然脫下以經濟民間利益「模糊化」兩岸關係的面紗,主動進入兩岸互認政治實體的現實,否則,台方在現階段基於政治身份地位不明,相 信不會那麼輕易同意召開政治對話,儘管這只是一個政治「小門」。因為小閘門一開,水位持續湧入,利益淹腳,若有差錯,就如青蛙涇在慢熱水中而不自覺一樣, 再關閘可能為時已晚矣。

一個釋懷的大陸,在九二共識的框架基礎上,與台方找到共同平台,繼續一如既往的隔空互動,繼續向台釋出善意,持續深化互信的基礎,而非如過去兩年 對兩岸九二共識的框架與精神「諱莫如深」;對被胡錦濤鑑定的關鍵難題「一中各表(表體)」不予正視,恢復兩岸的「準政治議程」(對等政治實體)。如此,兩 岸順理成章展開政治對話與談判為可預期。

從這個角度切入正題,讓台灣對政治體實的對等地位訴求圖個安心,才能進一步推進兩岸關係的內化;如此,兩岸必然泰然踏上「和談,和解,和平」的兩岸之道。兩岸和解協議的第一道「小門」自然會打開,亦為全球華人眾望所歸的兩岸進程所在。

顯然,一旦兩岸舉行政治對話,一岸受挑戰的是思維的突破,另一岸受挑戰的則是勇氣。儘管要對話是由大陸傳出,筆者最後還是要問兩岸都準備好了嗎?

是否有些雞與雞蛋誰先的問題?繼續「深化互信」,還是重返「正視現實」?

平湖秋月----和諧倒影




一塊石頭的生命來自生命的歌頌者,中國的人文山水獨一無二。其細膩之處在於它借藉對於人生的體驗寄情山水加以頌揚。


洞簫吹奏的′平湖秋月′是一首千古絕唱,它經由洞簫的哀怨與無悔,抒發的不只是個人思念的情緒,也從中體現了亦古亦今的幽思,把人帶進穿梭時空的情境,這種滋味與石頭的三維立體,即文字中有書,畫,及小小的大自然的縮影石觀景象,集簫,字,書,畫及景於一爐,可謂中華影視景觀的縮影。


這是一塊眾裡尋她千百度的奇石,因為她在博主深度探索兩岸民族關係的時空,不請自來,闖進了我的兩岸情懷世界,從一家進口自台灣的室內裝飾店的巧遇,並把她帶回家。


我不是詩人,也不是文人,只是一個文字工作者,一位不知名,自稱′邊陲文化遺珠′者的情愫。


把它稱為平湖秋月----和諧的倒影,因為它的水過留痕,水印輪廓呈獻的生命之源,讓人知道水性與民心的相通。就如心與靈的無間。水的旋渦象徵生命的力量,也象徵生命的波濤起伏,中華民族的天性洋溢著天地有為的一面,並同時給予超越的出世間詮釋。


生命的力量以可為而為止,時機未到即為不可為,它有世間心與靈的相通。


石頭的圖案之美在於它在小小的畫面持之以恆,掀起千層浪的英勇,與成為千層浪參與的部份,人民不再是過客,也不是觀眾,這就是民心與水性的心靈相通的之奧妙!


同樣一塊流沙石擺在普通人家,至多只是一塊′驚鴻一瞥′ , 或許就是博主要詮釋 的′動態和諧′吧!


她,仍然是平湖秋月的倒影,平湖秋月在洞簫的吹奏下,秋月依舊迷人,平湖倒影的和諧能夠演進為民以載道的動態和諧嗎? 寄望有一天民心如月,月雖有陰明圓缺,動態的民心能與′天有日月,家有父母′一般照耀中華大地,映照民族智慧。


正是′秋月彎彎照九洲,平湖石影藏玄機′。11.08.09

Saturday, August 8, 2009

兩岸關係進入沉淀期

兩岸關係經過兩年的頻密交匯與改善後,顯然已進入一個沉淀期。

這個沉澱期預料可維持數年之久,介於兩年到三年之間。(很可能延至馬英九的下一總統任期,即2012年之後,與胡錦濤2003年卸下黨總書記職與 國家主席時間交匯)。兩會(海協會與海基會) 在陳雲林與江丙坤的領導下,近乎完成了這個半官方/半民間組織的任務,就如 江丙坤 所說達到「十全十美」 (涵蓋經濟,通運,文化,及金融的九項兩岸協議及一項備忘錄) 的交差,意味著這個民間組織已經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了。

※ 建立兩岸行政作業標竿

沉澱期的作用,在於提供一個空間與驛站,讓兩岸政府對各項兩岸協議展開落實的監督,並提供檢視的機制,以確保兩岸以大三通名下達致的各項協議/備 忘錄得以順暢執行;並為兩政府提供一個政策執行與行政效率的評估基礎。畢竟兩岸大三通下簽署的各領域的協議/備忘錄,對於兩岸都是新鮮的事兒,儘管它們以 民間,經濟,文化為名,經由政府行政上的涉及是難以避免的,兩岸務必在協調與行政上建立一個有用的兩岸行政標竿作業,讓往後的兩岸的交流行政工作在執行流 程上更為順暢。

除了由政府監督屬於技術與行政上的兩岸十項涉及各領域的進度外,更重要的是,這個相當悠長的沉澱期,為兩岸領導人針對過去數年的兩岸所執行的策略,提供了一個適當的冷卻期,與反思空窗期。

2005年以來,國共兩黨領導人建立的緊密聯繫,加上2008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頻密隔空喊話交流,讓人看到一個兩岸關係問題的層次與其秩序。這 個反思空間,正好為兩岸領導人進行解剖與檢視的空窗期:到底兩岸關係今後中短期的三至五年內,如何通過經濟民間文化上的較頻密的關係,取得政治上瓶頸的突 破,相信這個關節,仍然是全球華人關懷的大事。

過去兩年兩岸關係經濟民間聯繫取得突破,這已不在話下,問題的關鍵仍然是胡錦濤所說的「一中」的表述。(詳情見筆者特區的評論「『一中』,關鍵難題終被鑑定了!」)

筆者認為,反思應基於幾個層面給予檢視:

(一)基於兩岸已達到的基本共識----兩岸關係的改善不應局限經濟民間層面--在適當時機應靈活採納「宜經宜政「手法,以全力促成兩岸關係的突圍;

(二)兩岸關係應設法突破經濟民間被切割脫離政治的領航作業,意味著「先經後政」的策略應擴大至全定位兩岸關係,以防兩岸關係出現局部被切割的後遺症,藉此以時併進;

(三)ECFA 與懸而未解的和平協議應被擺上兩岸平台,即通過國共海峽論壇,兩會論壇,甚至新近的博鰲亞洲和平論壇積極協商,為兩岸今後數年的後續高層接觸鋪好路,包括 被指望的國共黨魁馬胡峰會。(根據兩岸關係的進度,相信ECFA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會達成協議,否則將會對兩岸致力鋪平政治對話之路,開啟和平協議的談判之 門形成絆腳石。屆時,台方鎖定的重大經貿利益,特別是東盟區域自由貿易將不得其門而入,鍛羽而歸。這應是馬英九政府當前最大的顧忌。)

※ 突破政治瓶頸最佳時機

可見未來數年,將是兩岸關係突破政治瓶頸的最佳時機,「十全十美」的能否按照時間表落實,把關的不只是兩岸的經濟民間意願,最重要的是考驗兩岸的政府官僚能否不負民眾所望,按時交差,為兩岸民族的和平共存共榮提供一個穩健的基石與平台。

十全協議/備忘錄已簽訂,大勢已趨,且把兩岸焦點暫時轉移至監督兩岸官僚的執行效率上;與此同時,繼續關注未來一兩年,兩岸如何善用該空窗期,共同揮灑中道觀的「冷智慧」,把兩岸帶進「聚同化異」的情境,繼增兩岸上緣。

Friday, August 7, 2009

國事,民族事,家事...放下心頭一塊石


國事風雨飄搖,民族事兩岸未見到岸,家事有些告慰。小兒子今天被錄取,下周上班。(son ,you make my day!)


身為馬來西亞的華人,除了國家的正經(政治)大事外,中華民族的大事也在牽掛,也在關懷。家裡的事,眼見三個孩子已長大成人,學院畢業後,兩個女兒已分別就業,就只剩小兒子,去了台灣佛光山學習基礎佛法回來後,大半年終於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找到一份教小學電腦的工作,投入社會。


今天是老爸快樂的一天,小子接錄取信,兒子情格比較文靜內向,是一個典型的電腦迷(好像後期的老爸),可能在家裡受到訶護過久,不知人必須經過社會一番磨練,才能自我成長,蛻變成人。才20歲的兒子未來要走得路還長。既然暫時不想深造上大學,就讓他先磨練磨練。在工作中學習找個定位,尋求 志向才說。


馬來西亞國事並不簡單,經過52年的立國後,國運終於走到一個轉捩點。一個朝向政治開放包容多元或多數種族繼續獨攬國家資源的路口。一個績效主導,抑或種族主導的分而治之的分水嶺。


眼前國家資源的分配不當,資源的濫用,在維護多數種族的障眼政策下,國家資源被佔5%的國家精英與其他們層層包圍的朋黨榨取壟斷,一般人民的生活水平依然進步有限。自308(2008年)大選以來,各族人民已經開始甦醒,的看清如此的格局,不能被繼續容忍下去,挑戰假象種族主義政策與精英集團路線的號角已響起。這是一個政治權力重回平民的運動。


這只是一個開始,馬來西亞的多元性是它的資產,也是它的挑戰,要由資產變成無窮的人力資本之前必須經過重重考驗,華人的負重,華人忍辱,使這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語言,多元宗教的走了一段相當曲折的建國興邦的路。今天,終於看到各族人民的踏出′聚同化異′的步伐,儘管仍然是波折重重,這是真正愛國者期待盼望的另一個50年,塑造一個尊重多元化馬來西亞民族的的開端。


筆者要以一顆謙卑的心祈禱,佛光庇佑,即使是政權的轉移,變成人民所期望的議會民主的兩黨制,能得以平順進行,馬來西亞民主制度,存有瑕疵,也好像台灣民主一樣,能夠提供一個動態的和諧的環境,讓議會民主得以在這一片富饒的土地上穩穩紮根,使到參與民主能開花結果,真正落實均富,公正,公平,人權的價值,因為人民的幸福感至上,國家機制的使命,就是為人民提供最佳找尋及達成幸福感(a sense of well-being)的硬體設備。


就好像博主的兒子一樣,他今日開始他的另一個階段的人生,需要更多的磨練,更多的曝光,更多人情事故的歷練才能成人,不成才,至少做個對自己,社會,國家,甚至對民族有用的人。朋友,你說是嗎? 07.08.09

Monday, August 3, 2009

善用頭腦的領袖來自有主見的社群(下)

A thinking leader draws its strength from its thinking society

今天,在馬來西亞某家中文日報讀到筆者來自的馬國某位領袖講的一句簡單的「珠璣之言」。他說,馬來西亞要進步就必須塑造一個會用頭腦思考的國民。 這句話的英文原文非常簡單 To train people to think。假如要翻譯成中文,恐怕不能直譯為會思考的國民,筆者認為比較恰當的譯法應是塑造善用頭腦(思考)的國民。

筆者看了這句深入淺出的這句話,把它伸延為:一個用頭腦思考的領袖,他的力量來自其有見解,有主見的社會,他必須深知人民的思潮,並勇於搭配領導,把前路的障礙掃除。這是為了確保領袖的思維仍然能與民併進,繼續領導下去,引導隨即而來的變革…

A thinking leader draws its strength from its thinking society and its people .He must know what the people are thinking ,and by reciprocate his actions, lead and clear the way forwards to ensure that the leader's mentality are still relevance to the people’s needs, and continue to lead the pending CHANGE…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特別對於自認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偉大在於敢於挑戰意識形態的枷鎖,勇於求變,脫離一成不變的僵化思維。西方社會儘管人文制 度,體制,系統經過數百年的改進,如今遇上全球金融海嘯蓆卷而來的經濟危機的衝擊,也深陷思考,應如何「變」才能脫困,才能打破放任自由市場經濟導致弱肉 強食帶來惡性競爭的宿命;西方是深思如何「變」才好,東方呢?東方思考的是要不要「變」!

猶豫,蹉跎,延誤,欠缺勇氣並不屬於這個年代;人們的思想在變,有時變得無法捉摸,然而,變,如果無法出自內心,只是表象的變,只是人云亦云,只 是為了滿足社會裡某些大勢所趨的需要,而不惜塗脂抹粉,狀腔作態,攀炎附鳳,或時不時發出一些曲高和寡,包含意識形態的呻吟,令人聽了暫時麻醉,醒來時, 社會的所謂「變」仍然是不著邊際,畫餅充飢,就好像某位領袖所說的「黑夜仰望星空,星辰依然閃爍。」

萬變不離其宗,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筆者在其中一篇評中分析國家最大或終極的使命是帶給人民幸福感。是不是超級強國對於一般人民而言,是沒有意義的。除了極少數精英從政者及其隨伴的利益集團外,可說99%的普通人民心中的「幸福感」都與超級強國論沒有直接的關係。

難道這是「國家幸福」與「人民幸福」的差距分野嗎?

一個善用頭腦,有主見,有見地的人民是國家民族的福氣,只有具有善用腦袋的國民的素質,才會提出要求,才會有訴求,才會自我期許去負責監督國家進 步的任務。曾經有一位大陸學佛的網民在與筆者交流時,說了一句非常智慧的話。他說,靜態的和諧,與動態的和諧,基本上的不同是前者表面一團和氣,不動聲 色,暗流難測,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後者儘管有時吵吵鬧鬧,表面看起來,有欠和諧,卻是探測問題的制度優勢所在,有助於防範,趁早尋得對策。

「CHANGE」什麼時候到來?只有一個獲得有主見國民支持的領袖知道,也只有「當機立斷」會領悟。

兩岸用語新解:(一) 靜態的和諧與動態的和諧。

(全文完)

Saturday, August 1, 2009

洞簫的強大感染力

最近從CD店買了一個平沙落雁的洞簫華樂CD,讓我這個邊陲中華之子有如獲至寶之感。特別是其中的平湖秋月的旋律,更是扣人心絃,令入不期然的墜入一個深淵,一個深炯,深沈的難以自拔的遠古思念。


對於我這個華樂的門外漢,發現洞簫的思古幽情還是最近的事。早於十多年前,首次在電影中聆聽′鐵坦尼′感愛情電影的主題曲時,已經愛上主題曲那悠揚深炯的愛爾蘭的笛子曲,旋律那麼優美,那麼行雲,寫意,卻不帶半點懊悔,十多年後的今天,才驀然發現在華樂中也有愛爾蘭笛子深遠呼喚的鸞生--洞簫。


身為一個寫作人,生活平淡無奇,對我而言,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因為華樂從來就不被視為我生活的調劑範圍,直到近年把寫作體材縮小至兩岸民族關係的課題上,才開始專注一切相關中華民族的東西,即愛烏及屋也,把藏於心中某個角落的私密解開。原來愛一個民族,會連同民族的文化生活的藝術亦必須染指,才會發自內心的潛移默化圓融的欣賞。


如果朋友你問我,為何獨挑洞簫?我一時也答不上,可能與海外的環境大有關係。生活在馬來西亞這個多元種族,多元語言,多元文化的社會裡,離開中華大地的滋潤非常遠,在偏遠的地區落地生根,在我的文化心目中有邊陲的感覺。


然而,這些年來,隨著歲月的增長,歷練的駕馭,我發現在海外的華人,非常壯重自強,自強不息,就如馬來西亞華人在這片土地上歷經滄桑,披荊斬棘 ,不辭勞苦,不惜血汗,建立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可謂在陸港台兩岸三地以外,世界僅有的小學至高中的中文教育體系。


超過百年,海外華人已不負中華文化的滋潤,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建立起宏揚中華文化使命的硬體設備與培育春風化雨前仆後繼的老師,使我辛辛弟子得以在中士以外開闢另一個中華文化的天地,開枝散業。從那時起,完整的基礎中文教育體系,在一個少數種族,仍然堅持根植民族教育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引來自國外及鄰近國家華人子弟的前來報讀的興趣。


如果洞簫能代表我對中華文化的敬仰,的孕育,的飲水思源,它可能就是一位海外華人對文化祖國的無盡牽掛。這有些神交的感覺。而神交的感覺最上乘的表達方式,除卻深炯的洞簫,不作第
二人想。


我想借藉洞簫的深遠,無限幽思,就如'平沙落雁' 介紹文字所說,溫柔,凄婉,靜聽,楊柳岸的微風,坐在新月初升...最後一曲′妝台秋思′不得不把我的思緒拉回現實,繼續面對生活的考驗。01.08.09

Tuesday, July 28, 2009

中國的可見將來操在用腦思考領袖手中(上)

China‘s imminent future in the hands of leaders who think

近日在網絡上看到大陸好些網民的「怒火」在燃燒,要求自由民主政治的聲音有湧進的跡象,如「星星之火」般在燎起( 會不會燎原難以揣測)。雖然有些過火的言論在不到10個小時內已被刪除,但是它們曾經被允許在網絡上流傳,說明瞭一個事實:大陸按捺不住的民主呼聲,在草 根網民群體掀中起陣陣浪花,在超過3億網民中傳閱,議論,令人關注其後續會否形成「初長民主派」與「保守反動派」之間的口水戰。

網民是針對博主斐語的「兩岸差異,是上帝送給中華民族的厚禮」的文章熱烈參與討論,議論主要圍繞著兩個議題,其一是台灣式民主與台灣式政治民主, 及其二台灣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與保留的經驗是否適合大陸採納。(台灣式民主是中華大地道地民主的實驗區,並非移植自老外的純西式民主,這是鐵一般的事 實。)

這兩個議題相關性與層次性很強,帶出的一個是大陸政治制度的改革,一個是傳統文化的斷層現象與復甦的期望,能否借藉台灣經驗進行對岸「克隆」?

筆者在想,兩個議題連接起來,不就是大陸所尋尋覓覓所謂的建構一個擁有中華特色的(民主)社會制度嗎!? 中華特色的社會制度,或中國特色的社會制度,涵蓋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特質,也是中國領袖一度強調的「古為今用」與「承先啟後」的綜合體,然後才能談得上「繼往開來」。

筆者無法獲知,網民訴求民主的聲音為何會通過該議題借題暴發, 難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抑或壓抑過久,總會渲洩。箇中因由留待大陸當局研究,研究。

這則讓近30萬網民熱烈點擊,吸引近2千個回貼的熱切討論的議題為「兩岸差異,這是上帝送給中華民族的厚禮!」的博客文章(http://blog.ifeng.com/article/2955113-141.html#comments)。
這篇由在台灣住過6年的大陸人寫的評論文章,獲得大陸網民的熱捧,支持與讚賞其觀點者佔壓倒性90%以上。這位新聞從業員背景的作者,整篇文章洋 溢著兩岸民族情懷,給人印象是一篇不折不扣,歌頌民族大愛,滿懷陽光熱忱,突現兩岸從差異中溝通,以「耐心傾聽對方」中,促進諒解關懷「散發」大愛文 章。(筆者覺得,以散文角度去欣賞作者的兩岸情懷的抒發,也是不錯的內蘊的釋放。)

寫慣硬文章的筆者,也讓他的大愛情愫感染,斐語的包容傾心,誠如許多網民所說,兩岸民眾多一些這類撮合兩岸情懷,穿針引線的仲介個體,兩岸的差距 將會縮小,政治人文的距離將能達到「聚同化異」,轉為兩岸的融合啟動點。筆者要加一句「即此兩岸情緣一線牽」。這是一個好的起步。

這位作者的「愛的呼喚」,讓人窺見新聞從業員比較陽光的一面,也印證了心中有愛,是一種強大 感染力的磁場,照耀著「少些批判,多些包容」的真諦。

博主鉤勒出的兩個議題,相關台灣式民主政治,及台灣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留與表表揚模式,在兩千個短評中,獲得絕大多數網民的認同。

回到實況,大陸的一黨專政的事實告訴心懷中華民族的全球華人,唯一和平途徑展開政治民主化的改革,就是上情下達(top-down approach)主動推行政治民主化;筆者認為,多年來,「草根運動」通過網絡表達心聲,持續「下情上達」的情愫,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它的「和平使命」的 陳述;近年來,草根網絡渴望民主的心聲此彼落,就如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豈能「不聞自過」萬重山嗎?

「春江水暖鴨先知」,用腦思考的領袖應該洞悉「還政於民」講過就算數 (我們新聞從業員有句老話,趕稿不能過了截稿的時限,平面媒體的印刷機時限一到,就必須開動機機器印報了!正是印證了廣東諺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無論如何,筆者與正面評論斐語文章的網民的感想一樣--喜迎「一位」兩岸民間親善大使的登場;至於如何推波助瀾,形成大氣候,展示「水的力量」,筆者預見隨著兩岸民眾更頻密的接觸,瞭解,更多「兩岸親善大使」將登場,並煥發兩岸相互欣賞的視野與情懷!,形成民間一股大勢。

不管是一黨專政,還是民選領袖,領袖,當然是用腦袋思考的,不是嗎?

兩岸用語新解:(一)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豈能「不聞自過」萬重山;(二) 「蘇州過後無艇搭」(待續)

Saturday, July 25, 2009

久違了,台灣第一胡,溫金龍!

大女兒與男友去了桂林游玩幾天,回來時帶回 一份驚喜的手信給這個老爸。女兒的性格比較硬,有點像老爸,想不到也有溫柔體貼的一面,大學畢業後,出來社會工作幾年,這是她第一回帶給爸爸一份′心′的禮物。也算是博主的生日禮物吧!


博主的個性外剛內柔,外表看起來剛陽,內心其實柔順,是一個人不可貌相的典型。因為我喜歡聽溫金龍的二胡曲子。大女兒就是帶回來幾年來在本地市場找不到的′寶島第一胡′的二胡金賞曲子之′動你心弦′的特輯。


原來,這些年來博主驅車舉家外出時,時常在車上播放溫金龍的二胡樂曲,三個孩子與太座都′被迫′聽得啷啷耳熟。女兒深知老爸因為舊的溫金龍唱帶因車內氣溫關係已損毀報銷。多次找上音樂CD公司都無法找回′舊愛′。唯有被迫暫時放棄。


年逾半百的半退休生活(仍然每天從事房地產經紀業務),物質的享受已非重點,精神生活隨伴的重心,除了例常經紀業務外,寫作為精神重點,音樂,與唱K,收集雅石活動也不缺。


這份禮物是一份親情的表達,生活在傳統華人家庭的人,還是不善於直接表達親子的愛,可能是博主家族背景關係吧,也與博主寫慣硬文章有些關連,所以現在才開始學寫比較感性的文章。對於女兒的手信,那份心意傳達的信息,遠比其他物資的表達方式來得窩心。


在博主的心目中,溫金龍的二胡堪稱一絕,在諸多華樂中,博主最愛古箏與二胡,近期又不期然愛上洞簫。說回溫金龍的二胡既現代又古典,聽了幾十年的華樂,他是第一個讓我一聽鍾情的華樂。


記的十多年前首次聽到他的二胡樂曲時,有被震撼的感覺。向來二胡予人的印象是悲,沈悶,讓人難以釋懷的昏昏入睡,特別是傳統的演奏法,不免陷入單調乏味。最嚴重的是沒有時代感。


溫金龍把二胡帶進一個全新的境界。也讓我這個華樂門外漢突然間聽出耳油,原來二胡可以那麼現代,在演奏技法上,演譯內容上賦予二胡全新的時代生命。博主要強烈向不喜歡二胡的朋友推荐成功把二胡帶入現代,而又不失二胡特質的溫金龍。喜歡二胡,尚未接觸溫金龍的朋友,更是不能錯過溫金龍。


特別是溫金龍的′不變的愛′,′動你心弦′,及′九月′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不知溫金龍近期有無新作;希望喜愛溫金龍或華樂的朋友知會。

Thursday, July 23, 2009

「好心做壞事」的反思?

新疆7.5事件不能以零星或獨立事件處理。它必須放在國家整體發展政策的前提下看待,少數種族優待政策的制定與推行有「好心做壞事」的現象:維族少數滋事暴民心中 對漢人的怨恨,可以反映在暴徒的行徑上。

「冷智慧」下退一步的思考,把新疆少數種族的優待政策放在中國發展最落後的貴州與甘肅,這兩區的人民,必定對中央政府的恩典感恩不盡,這些落後地區的人民也不會對少數種族獲得的優惠覺得眼紅。

根據報導分析,基於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中央政府即以「大義之舉」讓新疆與西藏的少數種族享受豁免「一胎」政策,多年來,維族與藏族的人口即急速增 長一至二倍,超過全國的增長率,而至目前的900萬及700萬。在天然環境非常惡劣的這兩個自治區,對有限資源的調配,這無疑一個重大且艱鉅的挑戰。(筆 者不知道中國政府除了對這兩個少數種族的人口特別寬容外,向來的其他輔助性政策是否有配搭有關人口的增加的需求,以支撐人口增長的社經需要)。這應該是制 定少數種族對策欠缺深思熟慮與整體觀,遺留下來有待解決的歷史問題。

提出這個論述點是很重要的,因為另一邊廂,主體/主流漢族的人口受到政策性的限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被降至最低,造成一個在原有比例上,少數種族 的人口多於主體漢族的人口,儘管從整體人口的數量,比例的增加不明顯,也不會影響國家原有種族的平衡格局(即漢族與少數種族的比率還是漢族佔超過 93%)。然而,從少數種族的角度探索,增加比例超過漢人的現象,會帶來一些資源配搭出現嚴重不足的問題。)

如此優惠政策的有效性多年來未被檢討,與時併進的嚴重失衡的後果顯而易見。比例上,少數種族人口的增加,與比例上漢族人口的減少,兩者之間的差距形成對社會有限資源的爭奪,因而造成的磨擦就昭然若揭了。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經過30年的突飛猛進,一胎政策形成了「小皇帝」時代的來臨,許多中國家庭對「一代單傳」的獨子獨女,集萬般寵愛於一身,家裡所有資源,盡讓「小皇帝」們揮霍的反常現象,已不在話下。

誠想想,漢人子女嬌生慣養,獲得父母經濟能力範圍內能提供最好教育與福利 ;另一邊廂,少數種族自然生育的子女的素質又如何? 這個社會問題,放在整體中國發展步伐的顯微鏡下,自然會發現相關政策未定期檢討滋生問題的浮現。除了教育問題外,眾所皆知,少數種族的地區天然環境與資源 條件的惡劣,也會導致生活生計受到限制;儘管這並非政府原有政策的錯,不過,欠缺靈活性的單向優惠政策,反而導致資源配搭出現緊張的後遺症,從此伸引,不 難發現少數種族問題關鍵所在。

近年,素質比較好,天生「具有「要拼才會贏」求進精神的漢人大量湧進少數種族的地區,帶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這原本是好事),再次突現漢 人與少數種族之間的社會經濟差距。對於當地少數種族而言,地方商機與資源被「外來者 「奪去而產生的不平衡心理狀況,應該是可以想像的,反映少數種族政策與社會結構嚴重脫節的現象。

所以筆者把此社會差距的現象形容為「無心的種族隔離「(repercussion of unintended racial segregation),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所謂的「好心做壞事」了。由此點出,突顯少數種族的政策欠缺一個國家整體觀的深謀遠慮。明顯的,它(少數種 族政策)被抽離國家主體/主流思維的框架,而受到偏頗的處理。(可見單向的優惠政策,先後秩序與執行不當,欠缺周全思維的引導,與定時檢討的機制,不只暗 藏敗筆,甚至會滋生目前的問題,弄巧反拙。)

筆者分析與進一步探索中國少數民族的課題後,試提出四點矯正建議:

(一)以中華民族取代區分少數種族與漢族的分野,廢除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國家的說詞,如有必要,可改為….是由56個種族 (族群) 組成的國家;一律以中華民族為統稱,除非情況必要。或許可參照「華裔」、「藏裔」、「維裔」等專有名稱的使用;

(二) 廢除把各種族稱為「民族」的分野,改以「種族」、「族群」稱之;以整合及融合性的方法,從稱號上修改做為起步,促進中華民族的認可與逐步認同 (民族有構成一個國家的種族統稱;如果繼續使用56個「民族」的說詞,大有離心之含意。鑑此,筆者認為,有必要檢討,並以種族,族群取代之。);

(三)如果還沒,應考慮制定權宜的激勵措施配套,包括提供稅務優惠鼓勵少數種族從商,從而讓「本地人「積極參與地區性的社經發展,包括各種族(漢 人與其他種族的合營合資),並為少數族群提供深造大專的一定管道,從源頭改善少數族群的教育水平,人力的素質,藉以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做為中短期拉近與 漢人經濟社會差距的策略;

(四) 從中華民族的融合,團結,以致完成遠大統一目標的宏觀與願景的切入點,及國家民族整體觀的角度,全盤檢討一切相關少數種族的政策的時效性,以在行政與政策 制定一舉打破種族藩籬的思維,跳脫目前的切割式與自治的應對手法;包括從文化與教育體制切入角度,鼓勵少數種族學習中文普通話,推行雙語甚至三語教育政 策,強調中華文化多元性特徵,及包容性,因為文化認同是促進種族融合的最務實及基礎的方法。(在此環節上,或許,筆者來自的馬來西亞的國語政策可以借鏡, 全民大小,凡是上過學的各族國民都諳馬來語,讀完中學以上的華裔本身更是個個通曉三語,符合國家多元特質的形象。)

小結:是時候,中國中央政府處理少數種族問題也一樣如兩岸關係那麼高瞻遠贍,主動走進少數種族社群,中道地聽聽少數種族不滿的心聲,做個草根智慧 的政府,從中調整步伐,配以新思維出發,並從中華民族思維的角度處理全民發展與和諧的問題,取代以往切割式的應對方法;制定全新政策,穩健引導多年來被少 數種族政策定位定形的所謂「少數民族「,鼓勵他們走出舊框框的限制,逐步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遂以中華民族自居及為榮。

兩岸關係用語新解:(一「無心的種族隔離」;(二) 「好心做壞事」;(三) 切割式與自治。

Sunday, July 19, 2009

西方輿論假借新疆暴動考驗中國的「冷智慧」

土耳其借藉新疆7.5暴動事件向中國發難,指中國進行種族清洗,西方輿論保持「冷酷的中立」,不明就理傳出基地恐佈組織要向海外中國的利益設施發動攻擊;明眼人一 看,就明瞭這一切都是圍繞著西方本位利益向中國發動的「制衡輿論」,以拉住中國的後腿,減緩中國崛起的速度帶來的「中國效應」,挑戰西方文明。

這並不是一般所理解的「陰謀論」。它是世界權力傾斜,美國世界中心地位(單極)不保,為達到糾正違反「普世利益」的潛議程就位了:兩個各懷鬼胎的利益集團向中國展開一場國際博奕戰略的序幕,7.5事件即是導火線。

最近傳出因收購澳洲礦業公司鬧出公司的高級職員被中國當局拘留,引發向來被認為親中國的澳洲總理陸克文趁機登高一呼,向中國發出警告。這一切連串起來,彰顯中國崛起的負面效應在發酵。

如果7.5事件發生在美國反恐高潮時期的九一一前後,或者小布希總統全力反恐戰略部署,以掩飾美國侵略伊拉克的錯誤情報時期,中國面對的壓力不會那麼大。因為當時全世界以美國馬首是瞻的國際輿論,與利益本位的口徑是一致對著恐怖組織。

誰會想到西方媒體與基地恐怖組織會口徑調整,一致對準中國,即使新疆暴動事件被殺害的平民大部份是漢人。其實對潛議程,被視為威脅西方文明的東方文明,並不重要,重要的新疆暴動事件能否引發更大國際輿論的力量,以牽制中國元素(概念)的急速冒起。

儘管西方與恐佈組織同床異夢,各懷鬼胎,但是基於擁有共同目標,動機不一並不重要。有時候中國的想法有一廂情願的傾向,感性有加,理性不足,敵友 分明,不理灰色。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關係,沒有永久的朋友或不能化敵為友的可能,因為國際關係不能把個人喜惡,恩怨放在一起考量。個人必須依附在國家制度 之下,為國家民族利益本位驅動。這說明西方媒體與恐怖組織在某種利益的撮合下,也會把恩怨放在一邊,口徑一致向外。

西方輿論的「冷靜」,與土耳其的「發難」,連帶基地組織的首次「突圍」,說明了一個中國必須接受的國際舞台慘酷的事實,即國際關係遊戲,沒有親 情,沒有恩情,沒有三代追述的情誼。「飲水思源」的價值在文化上可能還有作為,在現實的政治利害關係的考量與中國威脅論的併發下,只是中國單邊思維在發 脹。

說穿了,這是一場針對中國心理戰術的序幕,正面文章反面看,借此挫一挫中國的銳氣。一來先發制人,制造假象以牽制任何揣測會發生的種族事故,達到 宣傳的效果,在輿論上佔了上風;二來,就如點破的,挫一挫中國的銳氣;三來,借此機會讓維族/東突課題國際化,增潻中國少數民族的問題;如果維族與東突課 題,能夠借力搬上國際輿論取得一個立足點,將能與西藏接近「等量齊觀」,可以同日而語了,最後中國在國際上將兩面受制。

如此,西方媒體與其背後龐大勢力將能聲東擊西,不費一槍一 彈,借刀殺人,在合作中牽制中國,招安恐怖組織(特別是美國奧巴馬總統上台後的格局),進而轉移視線,收取左右逢源之效,何樂而不為?這是現實!

這是一個斗智斗冷的年代。意氣風發並不管用,低調務實,以免招惹誤解,所謂樹大招風。事實告訴我們,中國再不能以發展中國家的手法處理本身的對外事務。

在7.5事件中,所幸中國處理新疆事件的新聞與善後手法相當的理性,透明與中道,(已從西藏暴動事件得到教訓?) ,沒有給另有議程的土耳其發難的把柄,也讓西方媒體輿論只有保持冷靜的份,沒有煽風點火的機會。儘管「種族清洗」的潛議程已弓在箭上,難以收發自如。這是 值得慶幸的事。

順帶一提,中國和平崛起在面對外來壓力擴張之際,中國的外交官外交使節的素質的提高已是非常迫切的挑戰。美國的掮客(LOBBYIST) 的機制,可讓中國借鏡;筆者認為,中國與國際社會整合與接軌的過程中,一個稱職的外交管的能言善辯,幽默無礙的外交團隊,已是泱泱大國不可或缺的先鋒部 隊。

一個崛起中的中國在面臨「後單極時代」帶來的新氣象的挑戰時,有必要加強向外宣傳中國和平與和諧社會的價值核心,以身言教非常重要,中國多年來對 非洲國家的積極無償援助即是鐵證。為此,是時候,中國對內制定超越種族藩籬的政策,調整策略,處理少數民族因長久脫離主體政策,構成「靜態的偏安」,引發 的社會與治安問題;也應借此機會向國際社會宣揚中國價值,包括中道觀的核心價值。

儘管7.5事件,讓中國在國際輿論略處挨打的劣勢,那只是外界一時同情暴民對當權者的反彈。筆者有信心中國發揮的「冷智慧」,告訴世人一個負 責,成熟,中庸,冷靜,不以個人喜惡判斷事物的泱泱大國正在穩健形塑中。西方輿論假借新疆暴動與恐怖組織聯手考驗中國的「冷智慧」掀起的一場博奕,能輕易 絆倒中國嗎?

兩岸關係用語新解:(一)冷智慧;(二)「後單極時代」

Friday, July 17, 2009

特邀”變色的太陽”登陸A special invitation to savour spectrum of colors and only EARTH


本博主的好友′愛地球′畫家黃苗洋,應邀拔刀相助,湊湊熱鬧,把他近年的佳作客串搬上本部落格,以插圖方式與各界見面,希望藉此增潻評論的可讀性,一硬一柔 陰陽調配,與各界分享。


第一批共8張,分為大地之母系列,與太陽系列。體材圍繞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變化,通過畫家的心靈描繪,展現出來。博主覺得苗洋的畫作體材與所反映的遼闊空間,正好寫照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的包容性,兼收並蓄的胸襟,悲天憫人,天人合一的精神。這種普世價值,愛護大自然,人與大自然的共存性,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當之無愧。因此啟發了博主的靈感,希望能通過苗洋的創作,以圖文皆具的形式,吸引更多心懷中華民族的普世兒女,共同走一趟兩岸和平共存共榮,統合的感性之旅,感受和平與統一的不可分割。


因緣巧合,本為紅色的太陽上載到部落格後,即變成藍色。所以,博主′將錯就錯′,把標題取為′變色的太陽登陸′經過一番努力,一時間尚無法把太陽變回紅色。


其實苗洋的創作在本國與東亞區域,包括新加坡,中國,日本已是知名頗高的藝術家。特別是他獨樹一格的體材風格,通過畫作宣揚愛護地球的信息,孜孜不倦,幾十年來如一日,在藝術愛好者,及收藏界早已豎立本身的地位與藝術收藏價值。


本期推出的8張作品,3張為大地之母系列,其餘5張為太陽系列。備有限量版版畫,編號順序為,民進登陸啟示國民黨′三不′的翻版(S5013) ,天有日月,家有父母(M5018),"新三段論"有望成為兩岸關係的指導原則(S5018),中道觀下的"兩個選項"之間的精彩演義(S5016),星星螢火可燎原(M5017),推動兩岸的人文原動力--"中道觀"(M5015),一中表體(S5014),經濟版克隆台灣在海峽西岸出爐了(S514),歡迎詢問。電話:6016-3842527,e-mail: alwinking@yahoo.co.uk。

Please welcome ,The Invited Weird Sun!

These are indisputable among the master pieces of art work of love-our-earth artist Mr.Wong Miao Yong , a close friend of this blogger .The style and content of Miao Yong's creativity is unique not only among local Malaysian art scene ,but unique in East Asia ,including mainland China ,Taiwan, Singapore and Japan, of which he had have help numerous solo exhibitions .His bold MOTHER EARTH and THE SUN series echo the message of no ordinary kindness , augue well with his calling for sympathetic of human kind's love for our ONLY EARTH.The message is loud and clear,written on the self -mission of his inspiration.As far as this blogger is concerned ,and comfirmed by the artist himself,he has yet to come across artists championing the same cause with the same style and content with theme focus on cosmology ,the sun and our mother earth and their changing interelationship.


It is with the same cause and seeing the same mission that this blogger has invited Miao Yong to be a guest of honor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roject of promoting peace,harmony and democracy to pursue the reunification of cross Straits ,and the artist gracefully accepted to lent his moral support ,by hand-picked his master art works of the last 5 years as visual illustration of the commentaries ,as his works reflects his value of inclusiveness and integrative with wide expense of horizon of inclusiveness towards mankind and the nature, fostering great love and moving away from mankind's self centerness of predator 's fittest of the survival jungle law ,to live in harmony of c0-existence with mother nature.


Due to some technical matter ,the red hot-burning sun depicted in the master pieces were "magically transformed" into benign blue sun when uploaded into the blog.This blogger takes this for granted as a blessing, and name this introductory as "The Invited Weird Sun ".


If at all you were impressed and like the art-works,limited reprints are now available ,for enquiry,e-mail to :alwinking@yahoo.co.uk;or call Mr king 6016-3482527 .

蓋棺論定,「後蔡英文時代」來臨了!

一旦蔡英文禁止民進黨黨員登陸成為事實,「後蔡英文時代」已經來到民進黨的大門口。

筆者前文「民進黨登陸,啟示國民黨三不政策的翻版」為最後一根釘上了,一根操縱在蔡英文手中的釘:自己蓋棺論定?

英文有句諺語:proof me wrong!

蔡英文有必要正視她領導下的民進黨前路何去何從,從整體黨的長遠利益,重返黨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權斗爭路線與目標去看待兩岸關係的建立與進程,為識時務者順應大勢之舉,而非一味採取消極對抗的自我封閉手法應對兩岸關係對台灣帶來的影響。

蔡英文給人的印象是她被兩岸關係的緩和迫近牆腳,以正義化她把民進黨的前途當注賭,頑抗兩岸關係到底。她放聲要禁止黨員登陸的做法,禁止任公職黨員參加國共論壇交流的行為,如果得逞,將會摧毀民進黨的前途,掉入沒有選項的深淵----萎縮繼而夭折。後果是理性務實的黨員被迫走後門,搞到眾叛親離,如此專橫非民主的做法,會否引起黨員與深綠派的反思,特別是理性務實的一派的強烈反彈,有待觀察中。

蔡英文是否已顯露「走火入魔」的跡象,把民進黨從陳水扁的frying pan 轉進火炕,就要依賴民進黨上下各級成員的集體慧眼去判斷了,如果判斷錯誤,代價可能是民進黨要賠葬,變成兩岸關係的無意義犧牲品。沒有人會因而感謝蔡英文使民進黨走上自取滅亡之路。

蔡英文有必要三思,即使她無法連任黨主席,至少在任時做對最後一件事,以免民進黨被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裡,眾叛親離的她,成了民進黨的劊子手。

已經開始變得理性務實的民進黨人,以及任由蔡英文擺佈的黨的領導層有要三思! 慎防兩岸最有生命力的民主政黨淪為蔡英文的政治賭注! 後悔莫及!

鑑此,筆者不禁要問,「誰來救民進黨?」

Wednesday, July 8, 2009

民進黨登陸,啟示國民黨「三不」的翻版?



(code no: S5013)

過去兩年兩岸關係取得積極的發展,主要是建立在國共兩黨的「以黨輔政「謀略的奏效。從兩岸關係的特殊性,這個案例已顯示兩岸善於開拓黨政合一的路徑,推動兩岸和平與統一的模式。

或許有人會問,國共兩黨能夠全面代表兩岸的民意嗎?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在未來三兩年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還有一個未知數,即悠關民進黨的態度的矯正。民進黨「逢中必反」的杯弓蛇影的妄想症能否及時糾正。民進黨的及時醒悟,不只有機會搭上兩岸關係正常化的最後一列快車,不讓國民黨專美,也能在團結及振興中華民族的大義上名留青史。

其實對民進黨這是個歷史性的契機,對兩岸也是一個加速正常化兩岸關係的機遇。打開閘門的要歸功「做多說少「低調的民進黨高雄市長陳菊,及其他靜悄悄登陸的務實派成員與領袖及一些已明顯調整步伐的前領袖,勇敢的跨出和解的前瞻。君不見民進黨在蔡英文的領導下竭斯底裏的吶喊的集焦點,已由對外的「逢中必反」,轉折至「內化」的「逢扁必救」的掙紮。

最近蔡英文縱湧「獨派」放話要劫扁囚車,蔡英文在「救扁連署」的上千字聲明,反映的正是一個政黨領導患上嚴重的政治妄想症(paranoid),不只欠缺勇氣,反映其心理狀態極之不平衡,非常不穩定,沒有謀略可言,如此「目無法紀」的話也講的出,她的英勇已經用在刀口上,嚴重挑撥民主法治的原則。

民進黨登陸,擴大兩岸關係的接觸面觸及一個「務實民進黨」的可塑性,可以詮釋為民共兩黨對話的中道觀,這個中道可理解為不偏不倚具有「融合兩極」功能的匯合點。

本小組認為,民共關係層面上,採納「聚同化異」非常管用,即不談「統」,不談「獨」,務實超越統獨之爭的泥淖,將能協助兩黨開啟兩岸關係的嶄新格局--一個全方位政治對話,超越統獨爭議--一個面向兩岸政治基本定調--和平共存共榮的對話--兩岸和平共存共榮放眼和解的框架,無疑是超越統獨議題最務實的政治定調 (順帶一提,也是國共關係正在經歷的階段性過程。如此,兩岸三黨的政治協商將能看到一個全方位的「政治和解門」)

如果民進黨內的務實派有機會抬頭,屬於陳菊「做多講少」的務實理性派,將能協助民進黨展開必要的內部整頓,扭轉被邊緣化的宿命,重拾信心去面對一個趨緩的兩岸關係的事實。

※ 「三不」的啟示

擺在民進黨前面的只有兩個選項,繼續頑固不靈,繼續逢中必反,逢扁必救,或調整至勇於面對中國選項,一舉跳脫統獨泥沼。(馬英九的「三不」兩岸策略值得借鏡?)

以現代領導素質而論,有能力,魄力,與高瞻遠矚帶領民進黨走出「否認中國群侯症「悲情的領導人恐怕不是蔡英文。根據分析,蔡英文的領導路線學術多於務實,果斷力不足,煽動有餘,建設空洞,欠缺周全的謀略,有流於脫離領導團隊的趨向,與陳水扁切割與其不切割之間的搖擺不定,糾纏不清,暴露了然她的弱勢領導;即使群眾路線已弱化,她仍然沈弱於街頭示威煽動民情的舊橋段,如此,唯有寄望陳菊理性務實一派的抬頭。

以一個當年曾成功協助台灣爭取民主基業的「有為反對黨「,民進黨的沒落與各層組織的持續變質,正是一個政黨鬥爭失去了方向的最好教材;與國民黨比較,以一個沒有歷史包袱的年經政黨,這是一個可悲的例子,不只在台灣,也在全球華人社會,對台灣的民主建議與深化是一個「夭折「的損失,甚至對未來的中國民主自由的建設,亦未嘗令人惋惜。

※ 認清鬥爭核心

平心而論,如果有一天民進黨重拾她一度失落的鬥爭目標,認清一度迷惘的方向,重新確定把自由民主列為她的鬥爭的核心價值,掙脫台灣「地方國粹」的狹隘主體性的情意結的糾纏,繼而重投大中華懷抱,大中華民主必將增潻了一支生力軍。在台灣運作的有為民主政黨也不會讓國民黨一枝獨秀。

綜觀蔡英文出任民進黨主席以來,勇於煽動島民內鬥的表現,一個執意要重返現實的民進黨,應該準備「後蔡英文時代」快速來臨帶來的挑戰;兩岸能夠等,恐怕民進黨成員,支持者,同情者,與中間派不能。民進黨最大的敵人就是時間。

君不見日前連「台獨之父」李登輝最近也大力調整反中立場嗎?他不只絕口否則曾主張台獨,並拋出與大陸化敵為友的「兩岸朋友論」以爭取訪華的機會; 民進黨這個把「台獨之子「奉為精神領袖的第二大政黨還等什麼?是時候把神主牌解下,清源正本,還民進黨本來為民主自由鬥爭的真面目;除非民進黨要自掘墳墓,自覺地淪為兩岸民族團結的無意義犧牲品,若是如此,思維如此吃古不化的政黨被人民唾棄,變成恐龍是遲早的問題。

※ 一個「後扁蔡時代」的民進黨,來臨了嗎!?

中國一位已故偉大政治家生前曾經講過一句名言:「政治工作者沒有正確大方向,宛如一個人失去靈魂一樣樣,仿佛一葉沒有根的浮萍在大海中飄泊不定。」今朝,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政治生涯中能夠覺悟,懸崖勒馬,回頭是岸,將難能可貴,並認清正確的政治大方向,堅定不移。這位可能是未來政治女強人的形塑,將舉足輕重,可以想像,一個「懸崖勒馬」的蔡英文,具備了監督及參與台灣兩岸民族共同命運改寫的條件,歷史的轉捩點就在蔡英文的腳下…。

如果是這樣,筆者被迫把上述「後扁蔡時代」,暫時改為「後扁時代」了!

正所謂「逢中必反,逢扁必救,濫用人權,騎劫民主,兩頭不到岸;何時正本清源,理性務實,重返正道? 」

兩岸用語新解:(一)融合兩極;(二)重返正道。

龍的傳石 Symbolic of Dragon's descendents





編號 2.

這塊奇石象徵兩岸三地統一而形成的′大中華′,這條若隱若現的終極′巨龍′,意義非凡。石身光滑亮麗如雨花碧玉,渾然天成的圖案玲瓏剔透,龍影處處,為不折不扣的′龍的傳石′。其中三條龍呈顯性,融合統一而成的′天龍′則呈隱性,作騰飛狀,變化無窮,最讓人賞心悅目,在燈光的照明下,多角度,多視覺,多繽紛的′神龍′才顯現,可謂難得一見的′龍畫面石′。細心把玩,對於心懷中華情的大地兒女,的確為人生一大樂趣。年前,本博主在南京秦懷河畔步行街一游時,在一家紀念品檔口無意間發現這塊′龍的傳石。當時大有′驚艷′之感,立即買下,為博主珍藏之一。想不到今天′她′會化為博主演譯,抒發岸情懷的三維立體之對象也。果然真誠感應自然來,確實令人愛不釋手。請看官注意,其中最讓人驚艷的一點,是滿佈′血脈′的石面,彰顯其躍動的生命力,它們其實是連接畫面的三條龍,反映兩岸民族血脈相連,千絲萬縷的骨肉情。




ART PIECE 2.

This art piece is symbolic of the present scenario of cross Strait three shores relationship of which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each assembles by the dragon-like image grain of the curio rock.The fourth dragon is not so conspicuous,it is sublime in the reflection of image under the light ,in a ascending posture to the sky,being multi-angle ,multi-dimensional and in a spectrum of colors depending on your views to console one's heart, admiring the nature's awesome creativity .This is an exceptional piece,to explore its grains and attentively playing with .It was spotted by the blogger a couple of years ago ,while visiting Nanjing Jinghuai riverside ,the blogger happen to step upon the piece in a stall selling Nanjing curious stones ,and were taken aback by its natural beauty, and immediately grabbed hold of it from the stall. It is among one of the few treasured collection item. It now turned into my three dimensional expression of the bond ing of cross Straits .What a remission of art de cross straits of fusion of the mind and heart of this blogger.If you are attentive,try to look out for the intricately
interwoven "dragon veins" spreading out all over the rock's surface ,and they are linking to each and every dragons.These are "LIFELINE" interconnected to the three dragons before the ascending "spiritual dragon" of the aspired Greater China is integrated and format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