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3, 2009

胡錦濤暗喻:一個沒前提的九二共識解扣兩岸?!

寫這篇分析文章旨在探索兩岸政治關係如何在最短及最有利的情況下,尋求一個突破點。這個突破點是最近翻看上任不久的台灣行政務院院長吳敦義說的一句蠻有意思的話,靈機一動,窺見兩岸政治膠著僵持不下湧現的一記靈光。

「志同道合,兩情相悅」放在九二共識的框架內,讓人意識到兩岸政治難題,有「眾裡尋她千百度,那人即在燈火欄杆處」的慨嘆。

此話怎說,九二共識是兩岸談判重歸統一的基礎,源頭,與框架所在,是汪辜兩位兩會領導人當年立下的汗馬功勞。今天,兩岸政治關係的解扣仍然立於九二共識的框架內,說明九二共識的重要性與其歷史性。然而談判統一的框架必須被善用,必須發揮它的歷史作用,原因很簡單,框架是死的,政治是人為的,框架的存在價值必須與人的政治需要併駕齊驅,即根據變動的局勢進行必須的調適,不然即有以馬擋車的之嫌。

且讓我們回顧兩年來,兩岸領導人針對九二共識重要隔岸喊話/發言的啟示:

去年3月,胡錦濤與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通電話時,兩位領導人認可了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大陸與台灣可以各自表述一中的內涵。

去年8月,馬英九下旬通過外媒表態: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即是中華民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是非國對國,而是一種特殊的關係;

至今,大陸始終未有正面回應九二共識即一中各表,以及馬英九的表述一中即中華民國;

今年10月,事隔一年多,胡錦濤在致賀電給馬英九國民黨慶祝雙十慶典時重提九二共識,可是未提一中各表。

胡錦濤此舉實有下放一中前提之暗喻:也讓人窺見九二共識的演進最終可能會超越一中,超越一國,重返九二共識原點。這個原點本身即是自然統一框架的起點:即確定統一的功能與作用後,在原有的九二共識的統一框架內設立前提,是否多此一舉的問題即告浮現。


積極創造條件

胡錦濤11月14日在新加坡出席APEC峰會時對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講了一句涵意深長的話:雙方(陸台)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難題積極創造條件。

這句話可謂觸中兩岸政治關係膠著的解碼,把這句話放在兩年來,兩岸經濟民間緊密互動互信的基礎上解剖,讓人看到兩岸的政治關係已經望見一道曙光,這道曙光非常具有前瞻性,與源自雙向互動的認知。

其實,兩岸關係的前瞻是充滿靈活與變通的,所謂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就在此。這裡的萬變是切入法則,其宗是兩岸統一的最終目標的不離不棄的宗旨。

最近胡錦濤多次提及兩岸的政治難題在於如何破解一中的原則,所構成的兩岸意識形態的執著。兩岸政治關係如何演變,只要九二共識還在,都不會影響兩岸民族統一的目標,問題只是在如何在九二共識尋得一個雙向的交匯點展開雙向統一旅程;換言之,鑑定統一過程的路向圖,實際上比統一目標的實現來得重要,其竅門即在此 (兩岸政府如果深諳此中奧妙,兩岸心結的鑑定與化解指日可待也)。

如此觀之,試摘要比較一中的框架,一國的框架,甚至沒有前提性的框架有何不同?

本小組多篇前文連續探索一中與一國的框架的異同,現在加入「沒有設防前提」的框架,來探討三者的不同與特性,做個非臨床的比較:

●一中前提框架:大陸向來堅持九二共識的前提性在一中(一個中國),大陸認為,一中原則是不可以妥協的,在大陸當局的認知中,即使九二共識的框架是談判兩岸和平統一事務,大陸基於「雙重安全」,沒有後顧之憂而堅持要把「果」變成「因」,導致因果有被倒置的之虞。這可能是大陸傾向意識僵化的「盲點」(所謂「盲點」是要由他人指出的,即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一國前提框架:基本上,一國框架與一中框架其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因為只要進入九二共識談判的門檻,兩岸統一的最終目的地即一覽無疑,就如本小組多次提及,難道由中國人組成的國家的名字不叫中國?鑑此,把九二共識放在尋求解決兩岸統一的議題內,「一國」與「一中」是互通的。彼此之間沒有茅盾,只有互通點。「一國」有見樹亦見林之妙。

●一個沒前提的九二共識:兩岸從此角度探索,一個可以沒前提的九二共識即浮現在眼前了!不難發現,沒前提性的框架較有前提性九二共識,其目標與手段可以來得清晰與其乾淨利落;換句話說,附上前提的九二共識反而如人背了包袱一樣,沉甸甸;這話與本小組前文之一詮釋的「法尚須捨,何況非法」如同出一轍,頓時有豁出去,卸下心頭大石的快感。

以上三個與其說為三個選擇,不如說是兩岸互信基礎的試金石,具有進程式與演進式的層次。目前兩岸仍然膠著於初階的「一中」爭議中,大有僵持不下之勢;跳脫「一中」的泥沼才能看到「一國」的優勢;兩者都不行,唯有重返「空性」的九二共識,還原起點也!或許即能見到全豹。

如此嘗試詮釋胡錦濤「更上層樓,創造條件」的心路歷程,推演成變通之道;願以此文章獻給不遺餘力為兩岸謀求和平統一之道的兩岸政府,領導人,與全球心懷中華民族的兒女共勉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