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5, 2009

兩岸空窗期之9/紅利篇/「防獨為先」戰略的商榷

戰略上防獨不促統,會導致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後遺。因為在一個變化的格局下,防獨與大勢所趨的促統客觀兩股力量各走各路,中間的落差會離心,越走越離,形成一個找不到中間凝聚的合心。這兩股方量是間歇性對立,有欠協調,與欠缺中間線的引導。

儘管大陸認為現階段促統的功力與時機不成熟,或客觀誘因不足,但是,兩條非平行的軌道最終會構成兩敗俱傷的格局。雖然防獨與促統在表面上並非處於對立的方向與目標。然而,從有限時空的觀點推演,這兩條分叉線會因客觀與主觀條件的僵化與成形,變成一個持續分叉的向前行走。

馬英九堅持的底線變數不大,這是可以預料的,1949年以來,台灣自行運作的政治實體已有60年,這是不能改變的現實,馬英九還是後馬英九時代的台灣領導人必定會諸如大陸所堅持的一中或一國不可踰越的底線,同樣的情況,也可適用於台灣的政治的紅線---主體性的堅持上。

本小組認為,防獨與促統表面看起來有關連,因為一般關懷兩岸民族課題者包括一些政府智庫的認知,一旦成功防獨,建立防獨的平臺與鞏固防獨的前線,接下去就可開展促統的部署與基礎工作。換句話說,先防獨後促統是二部曲。這是傳統思維引導下詮釋的誤區。

然而,深入探討與分析後,這種把兩者關連性生硬扯在一齊的思路,會有破格的遭遇,而出現新的不利格局。新的格局帶來的變數非同小可。最壞的演變可能招惹防獨前功盡廢的惡果,甚至進一步影響往後的促統大計的開展,對兩岸民族的統一之道,最終埋下鎩羽而歸的伏線。

此話怎說?要解釋這個議題,就必須拉回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去。

本小組多次強調,兩岸關係的特殊性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一個非常罕見的個案。從多個角度探討,它與兩德,兩韓,甚至比較奇特的巴勒斯坦兩個政治實體的演義都不一樣。除了一般性的共同點外(即民族文化的認同),中華民族的重歸統一的案例,可謂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這麼強調是因為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帶來的挑戰,非比尋常,它關係到世界一個重要民族的和平,統一及文化上的復興,這個過程足以影響到世界的和諧,和平,及自由民主的價值重建的如何與傳統文明結合成為一個新的普世價值鏈。

有鑑於此,兩岸政治關係的縫合,必須放在一個全球視野的平臺中給予檢視,這並不意味外界有權干預中國和平統一的「內務「,而是要點出全球胸襟與視野的高瞻遠矚的吃重性,沒有了這樣領銜性視野的界定,兩岸的政治議題將難找到終極的解決方案。因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華民族是雙行線。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處於真空的,須知,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是跟時間在賽跑。

所謂兩岸關係特殊性是指中華民族尚未作好充分準備之前的前序功夫。這個特殊性就是處於內化下的兩岸關係,如何依據這樣「獨特的特質」走下去,尋找屬於中華民族的出路--最大化統一之道,將嚴峻考驗中華民族浩翰的智慧。

現在講到戲肉,兩岸關係特殊性如何左右兩岸政治關係的策略的演義?難道防獨為先,促統延後有謬?其中最大的商榷之處,在於和平統一之道階段性的和平「與」統一,最重要的秩序並非「和平」,也非「統一」(兩者都是當然的要素,已不必解析);「與」才是兩者凝聚兩者最大的仲介聚合元素(the clicking/binding element)。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和平「與」統一是一致與一體化的,這就是欠缺細化(segmentization)與區隔(differentiation) 構成的傳統思維的束縛,兩岸關係千絲萬縷,兩岸文化,生活,甚至價值觀都存有明顯的差異。即使是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出現落差。這是兩岸政治文化最大的挑戰。

在防獨的角度上,大陸的出發點表面上非常明顯及務實,即有轉而求其次的委屈求全(以保全促統主體)。然而,這樣的出師表不見得是高招,多屬「偏招」,往往偏招就會忽略一些主體性問題的困擾。這些問題一天得不到正視,它們會繼續干擾兩岸的和平「與「統一正軌的運行。

現在看看本小組所謂的和平「與」統一正軌的運行是什麼?

正如以上所指,關鍵介詞就在這個「與「字的區隔與細化,進而如何被操弄以利大局!

和平是當然的嗎?兩岸已接受兩岸必須確定和平的先決前提,兩岸才能在遵循一定的和諧--和解--和平的軌跡迎向未來的統一秩序前進。沒有和平一切免談,一切前功都會盡廢。這是兩岸關係的最大主柱。

和平不是當然的,卻是必要的,把必要的和平擺兩岸框架內,切入防獨的議題,就可看出,大陸旨在維持兩岸最基礎的和平氣氛的格局內,以讓最終的和平能經過一段較長時期的和諧,達到和解,以致締結兩岸重要的和平協議,解除兩岸技術上仍然處於交戰對峙。

這應該是大陸的盤點。由此觀之,在戰略上,大陸的對台政策,不在攻,而志在守。不在統一,旨在不台獨(當然大陸現階段不致力促統,除了統一客觀條件難行外,必有其整體政治利益的策略性考量,這不在本文的討範範圍) 。

反觀台灣,當然問題不在台獨,或大陸所謂的「獨台」(變相的台灣現狀);問題反而是防獨引發導致台灣保持現狀的膠著問題。

這個層次上的問題可大可小,可圈可點,因為兩岸的政治關係嚴竣欠缺一個政治互通資訊的高層管道的情況下,防獨會淪為一個一廂情願的「統戰」的議題( 對於台方這也不是一個兩岸議題)。

問讀者一個問題,防獨是台方的議題嗎? 當然不是。此外,如何界定防獨/台獨也可能超越界線,拋出一個最近的問題給讀者,達賴刺麻最近訪台是防獨/台獨範圍的議題嗎?這是兩岸見人見智的問題,唯對大陸答案是肯定的。

鑑此,防獨可說是大陸統戰策略的重要部份,構成大陸對台整體戰略先披頭籌。所以,防獨大陸主動,台灣處於被動位置。

說說「統戰」,實際上,在兩岸關係的戰略上,「統戰」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課題,把這個問題帶進台灣,相信台灣全民都不贊同統戰這個字眼,與其議題的存活。原因也一樣單簡,把兩岸關係論擺在上述和諧──和解──和平的平臺上,台灣不必也不應被統戰!換句話說,「促統」取代「統戰」可以消弭「防獨」的懸念;如此,「防獨「的問題已不復存在了!

這是一個嚴峻考驗思維的問題。除非大陸成功解下統戰「戰袍」的一天,「防獨」的思維將與「統戰」形影相隨,難以擺脫其糾纏。也對兩岸關係的前向邁進陰魂不散。

如此觀之,「防獨」有如「統戰」陰影下心上的一把無影刀,晃來晃去,大陸難安,台灣難寢,互相煎熬,那又何苦呢?

小結:綜觀上述,再再反映兩岸互信不足的現態,兩岸有必返回促統的原位,把和平的基調定位在一個非敵對的格局上,解扣統戰與防獨的思維構成的枷鎖,使兩岸恢復和平主導的初階,循序漸進建立和諧---和解—和平的格局,讓兩岸人民長享太平盛世的氣氛,深化兩岸各階層的互信,假以時日,兩政治與文化落差得以拉近,水到渠成,兩岸自然步上統一的大道。

心得:兩岸政治關係必須區隔與細化處理,包括消弭任何敵意,才能窺見其症結所在,對症下藥,把兩岸關係的正常化當做一個旅程/療程,將能令人進入必須望,聞,問,切,把脈按絡個別看清掌握其症兆,病情的特殊性,層層解開其中的不同症結,逐個擊破,如此,勢將引領兩岸關係的「關鍵難題」(一中)獲得按部就班的大解扣。「與「就是和平統一的中間線,一舉取代「防獨「的迷思,使兩岸政治關係板回促統正軌也!

後記:有跟進本小組兩岸專題文章的讀者,可能會記得本小組其中一篇前文曾重覆提出「台獨宜防不宜攻」的策略,如今為何改變?其實兩岸關係「昔非今比」;兩年來整體關係大幅改善,流水湍急,人們已經不能在兩年後涉水經過同樣的河水,只是兩年的光景,兩岸關係跨進,連帶策略的變遷,也引發思路做出必要的調整,否則難以跟上兩岸關係的快板,這就是「統戰」引發「防獨」迷思的竅門所在--擱置防獨守略,放眼促統正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