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0, 2009

兩岸空窗期之2/為何是「兩體一國」而非「一國兩體」?

本小組倡議的「兩體一國」基本上與眾所周知的「一國兩體」有何不同?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重返一國兩體的背景;基本上,後期「離經叛道「的台灣前總統李登煇初期提出的兩岸兩個政治實體是非常接近一國兩體的概念。問題出於李登輝把持不住他的底線,使到一國兩體脫離正軌,把它伸延至兩國論,抵觸了大陸一國/一中的紅線。(這個伸延與陳水扁時代提出的一邊一國論是換湯不換藥的同出一轍的調調。)

「一國兩體」的概念並不新鮮,也並非創新,但它確實是兩岸進入九二框架的原則認同。然而,一國兩體本身欠缺的是一個凝聚性的中介體,因為一國在先,兩體在後,優先秩序不同。這就點出了具有被動與傳統框框的一國,難以在精神與機制上促成兩體的整合與融為一體的啟動與進程。

筆者在過去的多篇評論中一再提出兩岸民族和平團結與統一的問題,是全球僅存的最引人注目,影響世局最深的民族課題,也是和平課題,以及同樣重要的是中華民族「准普世價值觀」整裝待發的課題。即所謂的「三味一體」也。

本小組提出兩體一國的構思是經過多年來的追蹤報導,觀察、綜合、分析,與總結後得出的一片心血。其中最重要的體驗是中華民族特性與傳統價值觀,必須得到一定參與,而與和平「與」統一的進程熔於一爐才能稱得上「繼往開來」,及「承先啟後」,八個淵遠流長的字,進化為老祖宗的亦古亦今的劃時代智慧結晶。

也唯有如此,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質才得以在一個框架內,得到應有的揮灑,否則最終的和平統一之道,將失去中華民族的靈魂,淪為一個只有軀殼,沒有精神內涵的「政治空架」。

基本上,兩體一國把中國文字的被動主次秩序重新編排,以讓「兩體」擔當促進和諧、和解及和平的主角。「國家是死的,兩體是活的」。可能這樣粗俗的白話,能說清兩體在國家的主動地位,國家是目標,那是不變的,會生變的反而是兩體如何整合與融為一體,那才是最心繫全球華人的關鍵所在。也是文以載道的「文」(內涵)。

兩體一國正中下懷,把中華民族「聚同化異」的精神給予一個承載體去先試先行。聚同化異需要時間,需要時間不是問題,問題是共同價值的認同與力行。

正值兩岸關係進入沈淀期,除了兩會簽訂的十全 十美協議與備忘錄外,可以預料在中短期內,兩岸不會有太大的動作,在此沈淀期應是最好的抽絲縛繭各項可行政治方案,包括「兩體一國」的時機吧!

※ 「一國論」永久保鮮?

此外,值得大陸關注的是,世間任何概念,理念,構思都是有時限性的,既使「一國論「亦是如此,世事無常,都不是永恆的,所謂緣起性空,這個道非常淺顯。由此伸延的問題是:「一國論」有保鮮期嗎!?(請留意系列另一篇評論)

兩岸領導人在九二共識的框架內必須認清一個擺在眼前的實況:唯有遵循「重返現實,認清現實,尊重現實,以及出發現實「的四部曲,兩岸的政治關係才有望撥亂反正;否則,在可望的將來,兩岸政治關係還是原地踏步,走不出舊思維的「夢魔「的糾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