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8, 2009

兩岸關係進入沉淀期

兩岸關係經過兩年的頻密交匯與改善後,顯然已進入一個沉淀期。

這個沉澱期預料可維持數年之久,介於兩年到三年之間。(很可能延至馬英九的下一總統任期,即2012年之後,與胡錦濤2003年卸下黨總書記職與 國家主席時間交匯)。兩會(海協會與海基會) 在陳雲林與江丙坤的領導下,近乎完成了這個半官方/半民間組織的任務,就如 江丙坤 所說達到「十全十美」 (涵蓋經濟,通運,文化,及金融的九項兩岸協議及一項備忘錄) 的交差,意味著這個民間組織已經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了。

※ 建立兩岸行政作業標竿

沉澱期的作用,在於提供一個空間與驛站,讓兩岸政府對各項兩岸協議展開落實的監督,並提供檢視的機制,以確保兩岸以大三通名下達致的各項協議/備 忘錄得以順暢執行;並為兩政府提供一個政策執行與行政效率的評估基礎。畢竟兩岸大三通下簽署的各領域的協議/備忘錄,對於兩岸都是新鮮的事兒,儘管它們以 民間,經濟,文化為名,經由政府行政上的涉及是難以避免的,兩岸務必在協調與行政上建立一個有用的兩岸行政標竿作業,讓往後的兩岸的交流行政工作在執行流 程上更為順暢。

除了由政府監督屬於技術與行政上的兩岸十項涉及各領域的進度外,更重要的是,這個相當悠長的沉澱期,為兩岸領導人針對過去數年的兩岸所執行的策略,提供了一個適當的冷卻期,與反思空窗期。

2005年以來,國共兩黨領導人建立的緊密聯繫,加上2008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頻密隔空喊話交流,讓人看到一個兩岸關係問題的層次與其秩序。這 個反思空間,正好為兩岸領導人進行解剖與檢視的空窗期:到底兩岸關係今後中短期的三至五年內,如何通過經濟民間文化上的較頻密的關係,取得政治上瓶頸的突 破,相信這個關節,仍然是全球華人關懷的大事。

過去兩年兩岸關係經濟民間聯繫取得突破,這已不在話下,問題的關鍵仍然是胡錦濤所說的「一中」的表述。(詳情見筆者特區的評論「『一中』,關鍵難題終被鑑定了!」)

筆者認為,反思應基於幾個層面給予檢視:

(一)基於兩岸已達到的基本共識----兩岸關係的改善不應局限經濟民間層面--在適當時機應靈活採納「宜經宜政「手法,以全力促成兩岸關係的突圍;

(二)兩岸關係應設法突破經濟民間被切割脫離政治的領航作業,意味著「先經後政」的策略應擴大至全定位兩岸關係,以防兩岸關係出現局部被切割的後遺症,藉此以時併進;

(三)ECFA 與懸而未解的和平協議應被擺上兩岸平台,即通過國共海峽論壇,兩會論壇,甚至新近的博鰲亞洲和平論壇積極協商,為兩岸今後數年的後續高層接觸鋪好路,包括 被指望的國共黨魁馬胡峰會。(根據兩岸關係的進度,相信ECFA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會達成協議,否則將會對兩岸致力鋪平政治對話之路,開啟和平協議的談判之 門形成絆腳石。屆時,台方鎖定的重大經貿利益,特別是東盟區域自由貿易將不得其門而入,鍛羽而歸。這應是馬英九政府當前最大的顧忌。)

※ 突破政治瓶頸最佳時機

可見未來數年,將是兩岸關係突破政治瓶頸的最佳時機,「十全十美」的能否按照時間表落實,把關的不只是兩岸的經濟民間意願,最重要的是考驗兩岸的政府官僚能否不負民眾所望,按時交差,為兩岸民族的和平共存共榮提供一個穩健的基石與平台。

十全協議/備忘錄已簽訂,大勢已趨,且把兩岸焦點暫時轉移至監督兩岸官僚的執行效率上;與此同時,繼續關注未來一兩年,兩岸如何善用該空窗期,共同揮灑中道觀的「冷智慧」,把兩岸帶進「聚同化異」的情境,繼增兩岸上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