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 2009

啟後不承先,兩岸關係迎來人本互信的前瞻 !

【2008年5月31日】
無可否則,中國歷史充滿悲情,有人那麼評論,從宋朝滅亡起,延續至今日,只有間中的明朝例外,中國歷史可分 成三個階段揮之不去的歷史悲情;可見大陸與台灣網民都不自覺沉緬於千年不輕沈痛的回顧中。兩岸諸多差異之中,卻找到一個共同點,不自覺地投入歷史悲情的懷 抱看待兩岸關係,兩岸對歷史悲情的認知,只屬程度上不同而已,都有鑽塵封的習性。

任何涉及國家,主權,民族,尊嚴等的課題都難以擺脫歷史陰影的糾纏,陷入「自信(互信)乏力,前瞻不足,後顧十足」的旋渦中,無法自拔;在某個層面上,兩岸社會這種潛在的意識,對兩岸關係三和的發展構成的「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的情境。

誠試換個角度,讓兩岸三月來的四次互動,持續強化於剛建立的互信的機制上,改以「切斷式」,「非持續性「的新思維,迎接兩岸關係:啟後不承先,開來不繼往的「一刀切」;敢敢把千年的民族悲情棄之腦後,不僅擺脫歷史的咀咒,反之面向未來,以創新的精神開拓民族的一片新天地。

歷史的真諦是呼喚沈睡的靈魄,再創新猶,而非受歷史格局的咀咒,淪為中華文明「啟後」的絆腳石。

記得曾經有一位前中國領導人訪問美國時,被問及中國的文明之處,領導人說我們有悠長的5千年文明史,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隨意檢起一塊石塊木頭, 都有好幾百年以上的歷史,讓人引以為榮;反觀美國領導 人被問及其文明之處時(美國建國只有兩百多年,不能與文明古國相提併論),領導人的答覆非常妙,他說,「美國人偉大之處是持續不斷的前瞻,以前瞻性的科學 觀的價值,來創造新文明。」這就是(歷史淺短)美國的價值所在。

有時,淵遠流長的歷史觀,太重的古文明價值觀的包袱,會不自覺的使我們在面對前瞻性的問題時裹足不前,自信不足;似乎無法從老祖宗的智慧堆裡找到多少蛛絲馬跡的依據,使我輩心生崇敬先賢先德的智慧, 仿佛就愧對老祖宗的金科玉律,歷代累積智慧結晶的訓示。

那並非表示歷史一無是處,白話一些: 歷史是死的,人是活的。孟子的言論中指人是最大,馬英九就職演提出中華民族(人)為最大公約數,之後再向媒體講解他推崇孟子學說中「人」超越國家意識;隨 之,吳伯雄在南京中山陵中也展示孟子學說:人是最大;現在歷史性的胡吳會,胡錦濤隱然確定了中華民族為兩岸最大公約數。

如是觀之,我們要回歸民族(人)大於國家,大於政府,大於政黨的人性的時代。這次四川大地震悲劇,給中華民族最大的體驗即是回歸人道,人本,悲天 憫人的中華傳統價值觀,它不只應驗了人本主義的抬頭,也帶出人和,人性,人本與和諧,和解,和平的相呼應,讓久違了的中華傳統價值觀重拾信心,出發與普世 價值觀碰撞。此次四川地震的災情,也體現大陸政府與領袖悲天憫人的崇高人道精神,在全球救災賑災的人文歷史中立下新的標竿,廣受全球媒體關注與各國的推 崇。此外,估計來自全中國各地高達廿萬的民間志願人員與個體,陸續趕往災場救援的情景,可能為全球民間救災賑災的記錄再創新猶。

與其讓歷史悲情折騰,任由負面情緒延燒,筆者要發出美麗的呼呼:熱愛和平,渴望統一的兩岸民眾,把悲情轉為協助兩岸締結和平發展的正能量吧!兩岸正能量的相互發放及量化,化為民族大愛,兩岸和平統一指日可待。

這一切都說明瞭重要的一點,中國社會重返人本,人道價值的正軌,昭示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浴火重生;啟動中國傳統價值繼續向前,向上,向善挺進;重返 人本匹配前瞻,與「以人為本,結束過去,多些前瞻,共謀雙贏」劃上等號。鑑此,一個文明大國的崛起,由前瞻性引路,兩岸領導與民眾同心協力打造中華民族和 平統一及復興的共同願景。

這裡引述胡錦濤2006年4月間訪問美國在於耶魯大學演講,引用美國民族英雄內森•黑爾, 耶魯大學校友的一句名言「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沒有第二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如果馬英九有生(或說在朝)之年無法完成統一大業;從此刻起,可以肯定胡錦濤 在他有生之年,將竭盡所能,全力以赴把他的生命奉獻給中華民族的統一與復興。如果兩岸後續努力,包括當下的三通與兩會的重啟預期兌現,可以期許召開兩岸中 華民族領袖的峰會,離現實已不遠矣!

謹以此七言詩與心繫民族和平統一的中華兒女共勉之:

千年悲情此時了
國共平臺建價值
兩岸人民共禍福
患難情真破藩籬
大愛無邊中華情
人本互信迎和平
前瞻領航闢新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