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 2009

感性統一與顛覆思維

【2008年11月22日】
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兩岸統一的呼喚,充滿中國人的感性訴求。可謂感性十足,思維「顛覆」。其實這是名義上統一的先聲。中國人有禮有體,是先有禮還是先有體!值得玩味;把兩岸課題擺在中國傳統價值的框架內,置於一個全球化進程的架構,統一似乎有「禮」,唯獨無「體」。

兩岸統一必備的價值體系認知了嗎?兩岸不是早已熟透「和而不同」的價值嗎!佛法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述說的卻是與孔子兩千多年前的主張同出一轍的道理,難道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孔子學說再次興邦強國的時機,兩岸從政者無法洞悉儒家學說照耀兩岸民族重歸統一之道嗎?

古代中國社會是禮儀之邦,今日的兩岸社會要延續孔子的精隨即應從此起步。

從孔子開始,儒家就非常重視「禮」與「和」的關係,《論語》中已經明確道出兩者的關係,即所謂「禮之用,和為貴」其中又將「仁」引入「禮」,建立了「仁禮」統一的倫理模式。

後來孟子顯然發揚了孔子的這種思想,他進而將「禮」內化為人性四端之一。將孔子的仁禮統一的倫理模式轉化為「以仁化禮」,「禮融於仁」的「內聖」 路線,從而完全將外在的禮儀規範內化為人的道德修養(以上兩段節錄自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師段江波的「先秦儒家「禮論」的現代詮釋及其意義「專文,為 「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一書的部份內容)。

綜觀兩岸近年來的頻密良性互動,非官方平台的建構與發揮效用,「禮」,「仁」及「和」形影相隨,兩岸關係以「和」為主軸價值的進程已定調;四項涵 蓋大三通各領域的合作協議的簽署,意味著民間,經濟,商業,交通,貨運,物流,衛生,通訊的協商合作已不再是瓶頸,一旦大三通全面啟動,兩岸焦點自然會集 焦於政治層面。這是遲早的問題(早好過遲)。由此鉤勒出,兩岸關係即將邁進「體」的關鍵階段。

以此觀之,兩岸關係的進程,將順序從「禮」(「一中」定調及各表空間),「仁」(互釋善意建立互信),「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進一步提升 至最具挑戰性的「體」(政策主導與兩岸關係系統化及體制化)的層面。這個層面的突破需要思維的「顛覆」。所謂思維的顛覆在兩岸關係的情境上是指非一般的特 性,這與馬英九較早前形容兩岸關係特殊性一樣;如果兩岸關係的特殊性涵蓋非一般的情境(extraordinary /exceptional scenario),那麼其特殊的情境即需要特殊的手法應對。所謂特殊情狀需要特殊手法,就是兩岸關係不宜墨守成規,須突破框框:「應對非常時期,應用非 常手法」,符合以上「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的睿智。

吳敦義感性呼喚兩岸兩情相悅,假以時日,統一又何妨!是發乎儒家思想的仁愛本性,即從人之性情來論證「禮」的存在的合理性,充滿人性的光輝及人本思想,「發乎情,止乎禮」,而闡述「禮「的目標在於追述和諧,又何曾不是影射了當時社會動亂分裂的現實。

依筆者的看法,儒家思想的有禮有體,獨缺其一不完整,兩岸關係的人本,人性思想價值已初步具備,良性互動亦上路,非正式平台已建構(包括兩會的 「江陳二會」及國共論壇);如今兩岸關係經過陳雲林訪台一些民間強烈反彈的考驗後,從正面與積極角度評估,顯示兩岸關係的和平進程是經得起考驗的。兩岸和 平共存共榮的關係(「和平共存」是胡錦濤提出的;「和平共榮」是馬英九的呼應。相關詳文見李惠群特區http: //www.nownews.com/project/0010/936_1.htm),已是此階段兩岸關係挺進的必經之道(驛站)。

兩岸領袖互相肯定對岸的善意與持續良性溝通,釋放正能量充斥海峽兩岸社會,踏踏實實「擱置爭議,共謀雙贏」共識,將能一步引導及帶動兩岸民眾聞風 起舞(特別是網民),把兩岸營造良好感覺的氣氛擴散至草根百姓,進而拉近兩岸政治意願的差距。兩岸網民口徑向外,要嗆的是偽台獨分子(必須注意,要嗆的是 他們的思想,不是與他們的人為敵)。

感性呼喚,需要的是思維的顛覆作後援。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兩岸政治主體性思維有必要讓步給兩岸政治融合「體「,從單邊論過渡至雙邊論詮釋一個中 國(相關詳文見李惠群特區),常規與守舊的思維是要來突破,是要來摒棄的,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日新才能又新。如今一個融合兩岸的「體「(載體)即能順勢 而上,由此,一個「有禮,有體,有仁,有和」,的大中華載體不是已經展現在全球華人的眼前了嗎!「融合體」涵蓋傳統與普世價值鏈,把有禮有體內化為 「仁」,外化為國家與民族沐浴在一片祥和瑞氣之中。

復興儒家思想菁華中的兩岸核心倫理政論,方法與切入必須與時併進,才能古為今用,耀古照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