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 2009

「兩岸共同體」呼應大時代

【2008年12月28日】
「中國評論」月刊10月號刊發了台灣大學張亞中教授的「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筆者有幸拜讀了旅加國際問題研究學者陸剛對張亞中的評論文章(刊於 「中國評論」月刊12月號)。筆者覺得陸剛的評論四平八穩,繞有新意,可讀性非常高,對於心懷中華民族與中國統一的全球華人,了解中國統一的邏輯思考與法 律架的認識大有裨益。

如此充分理性思考,中道,實觀分析的評論文章,將有助於提高兩岸民眾對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磨合,啟迪民智,在眾說紛紜中,讓人看到一股理性意識思潮力量的抬頭,超越單邊主義思維傾向的崛起。

筆者要針對張亞中的幾點建議及陸剛的評語提出本身的看法,希望能夠達到集思廣益的作用:

一,張教授把兩岸命運共同體看成是兩岸和平統一最理想的路徑,對此筆者與陸剛的看法一致,也完全贊同。一個在原則上,法律上,政治理念上形成的共 同體的構思,將是兩岸最終重歸統一的載體。只是在這個構思共同體先行,融合隨後的問題,或說,「載體外殼先行,內涵充實容後」之中,張亞中提出了「兩岸三 席」的新概念,主張讓「兩岸共同體」代表團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又如提倡兩岸的統一,可以從創建兩岸共同體開始,即「先建立一個總體性的法律與政治 框架」,再推進兩岸的融合與統一進程。對此,筆者也與陸剛的見解類似。

筆者要補充的是,共同體的概念在諸如歐盟體制的融合為一體化的進程上被採用。儘管歐盟成員是以國對國的基礎上進行整合與融合為一個跨越經濟的共同 體,不過歐盟成員國仍然保持國家的組成與主權,它是以經濟市場人文導向的基礎為單一的共同體,基本上,以各國為單位的成員國的國家組織與主權領土完整仍然 原封不動。依附在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體系下的防衛,外交,保安及政府的各階層組織在共同體實施通行後,仍然有效存在與運作。它的最大特徵為促成人流,物流, 資金流與資訊流的一個無疆界共同體。

當然兩者最大的不同點是兩岸非兩國,兩岸實際上為運行自如的兩個政治實體。所以,張亞中建議的這個共同體是一個催促統一架構的手法,最終的目標是 達成兩岸和平統一,所以兩者(歐盟與兩岸)原有體系,相互關係,地位,最終目標不一,其模式只能在形態上供參考,而不能實質上早照搬(基於即定政治利益與 不同民族意識,民情各異,經濟實力不一,諒歐盟最終不會變成單一國家,反而區域主義的整合,匯集的龐大市場的競爭力量到是它的策略考量。)

如此觀之,共同體從歐盟案例的經驗上,方法上的借鏡,對兩岸個案上的參照,是一個方法上切入的「權宜手段」。

回到兩岸關係,一個民族國家開啟統一進程之前的原點是什麼,基於什麼兩岸能夠互相尊重,平等甚至對等相對?兩岸必須先釐清與確定兩岸的原有關係的 基礎,否則類似「一國兩制」先入為主的問題,將繼續困擾兩岸謀求統一的出路。兩岸的法律變革必須因應政治關係的需求而與時併進,宜以「內化」事務的精神處 理。

二,兩岸稱呼(此岸台灣,彼岸大陸)宜保持現狀:以防節外生枝。關於「整個中國」和「一個中國」的提法。台灣人反對「一國兩制」,並非不承認一中 國的原則,依筆者所見,台灣人包括許多泛藍人士之所以反對一國兩制,只是要大陸尊重與認清既存事實,即在「重返現實,師法自然」的法則下,看清兩岸的現狀 尚非「一國兩制」(所以不宜把它框架化),兩岸的關係尚未擁有直接進入一中框架的前提(「一中各表」),因為它(「一國兩制」) , 試圖抄一個捷徑,即繞過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既存現實,而把兩岸納入一國兩制內,有否認現實之嫌。

換言之,儘管一中是底線,目前的實況卻是兩岸實為「有待合成(整合與融合宜併駕而行)為單一一個國體的兩體一國」(詳情參考李惠群特區專文): 意即擁有兩個政治實體的一個中國才是千真萬確,鐵一般的存在的實況(在掌政初中期尚未變節的台灣前總統李登輝,亦直認兩個政治實體的實況),所以除了「台 獨」外,台灣並未反對一中底線。

陸剛在其評論中引述中評社在轉發張亞中的建議時,在原文標題上加了「超越一國兩制」一語,使人聯想到張亞中主張用「整個中國」取代「一個中國」, 以免兩岸陷入爭執。因此相信這也是張亞中教授的意思。不過,在筆者看來,兩岸關係這一年來勢如破竹的良好進程與獲取的共識,「一國兩制」其實已被現實超越 (這是好事!難怪今年來,大陸已少提「一國兩制」,只堅持一個中國的底線)。所以,以「整個中國」代號取代「一個中國」對兩岸關係的推進,不會帶來任何實 質的意義(因為兩岸的非政治融合已啟動了),且恐怕會在稱號上混淆良好的現狀進程,維持上述兩岸公認的稱號為最管用及務實之舉 (這一部份筆者的見解與陸剛有同亦有異)。

三,和平協議優先:在現階段應是優先處理的重大事宜,是至關重要的政治工具與議程。兩岸尚未簽署和平協議之前,所有兩岸關係的相關和平統一的進程皆是學術探討,學術交流,處於概念上的學說。

筆者向來堅認,兩岸在政治地位上的關係無法互相確認之前,兩岸實質的關係不會取得真正的突破,兩岸似乎在這個關節上「有所默契」。然而,正面文章 反面看,顯然的,兩岸還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去應對這個政治關係的議題:一個確實踏入「內化」(詳情請參閱李惠群「內化」相關評論)的兩岸關係,「和 平」或「和解」的字眼稱號的問題不大,只要兩岸繼續遵守台灣與大陸的任何問題都份屬兩岸的內務(「內化」)精神,在一中原則的引導正,問題就根據兩岸共增 強的識去尋求政治方案。

四,政治談判為一中表完後續:陸剛在評論中認為,張亞中文中「試圖通過中國概念內涵富有新意的解釋,以此糾正兩岸在一個中國的表述上的內在邏輯矛 盾,卻與歷史事實有出入」。就如第二點所提,筆者的觀點是「一中各表」,為進入和平(政治)談判框架的前提,讓兩岸兩個政治實體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詮釋, 這個空間就是中華民族創新的天地。

只要不乖離一個中國的底線,兩岸都有相對的自由表達各自的政治詮釋。縱然在現實中,中華民國無法代表整體中國,大陸也一樣。政治各表無可避免會出 現重疊的現象,這是政治議題,就好像早年陷入內戰的巴勒斯坦民族陣線與哈馬斯組織一樣,各自都聲稱代表巴勒斯坦國家的情景有所類似。那倒不是問題,問題反 而為雙方是否在策略上把「一中各表」列為展開政治談判前的「緩衝」地帶(大陸尚未各表是事實),也可能或反映雙方誠意有加,政治意願不足,因而在中短期內 選擇「保持現狀」,導致兩岸政治關係「停滯不前」。(馬英九基本上今年下半年已率先完成了一中各表,大陸方面只是「認同」,可還是對此保持緘默)。(這裡 引出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兩岸是否在增強共識的基礎上,已更上一層樓對何時展開政治談判的時機達致默契?留待各界去判斷。)

打開政治禁忌

話說回頭, 對什麼是一中內涵的表態,其實是兩岸關係打開「政治禁忌」的活門前的「熱身舞」。諒大陸這方面應有其盤算,畢竟大陸應對的考量因素,衡量問題的層面,特別 是因應大陸本身的政治改革議程的拿捏所冒的風險代價錯綜複雜,加上大陸已傾巢應對蓆卷全球的經濟海嘯帶來的震撼(畢竟民生經濟課題比「漫長」的和平統一課 題來得迫緊急迫切) 。

此外,馬英九已承認台灣視大陸為其經濟生命線的指望,也給大陸帶來更大的經濟壓力(近日大陸宣佈銀行撥出1300億人民幣的特惠融資協助在大陸營 運的台灣企業渡過金融海嘯危機);可見大陸面臨質量的挑戰遠比台灣的位置來得錯綜複雜與沈重得多!(註1:根據各界媒體報導,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 統布希今年3月通電話,新華社英文稿中,胡錦濤提及「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說法。國民黨對此感到十分欣慰與肯定。可見兩岸的共識已進階一中各表。) (註2:相關認同一中各表的評論見李惠群特區「中華民族統一團結露出曙光」一文)

一國兩制被超越

五,超越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概念及方案,必須與時併進,即使是當年由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也應與時併進,時至今日,在兩岸良性溝通,互信增長 下,大陸今年來已少提一國兩制了。如果學術界民間能提出比一國兩制更好,更能被兩岸民等普遍接受的統一制度與方法,那何樂而不為!再說,一國兩制並非被取 代,只是被超越(兩者不同,後者仍然涵蓋前者)。(註3:詳情見李惠群特區評論「為何「兩體一國」超越「一國兩制」且可行?」)

時代不斷前進,時代的巨輪不會停滯不前,有時停滯不前是人的思維,尤其是領袖的政治思維必須走在時代前端引領民眾接受變革,而不是相反。就好像陸 剛所說的其中一段評語,筆者倒是覺得蠻有意思──既然當前的重點是簽署確立兩岸最低信任度的「和平協定」,那就沒有必要對許多敏感的、有爭議的問題一次性 理清楚,不如採取模糊的方法,讓後人,特別是八十年代後的「網路一代」去理清這些問題吧。他們好像特別有智慧,將像玩雜技一樣輕鬆地解決困擾前輩多年的兩 岸和平統一問題。

筆者特別喜歡陸剛最後那一句「留一些空間……讓後人,特別是八十年代後的網路一代去理清這些問題吧。他們好像特別有智慧,將像玩雜技一樣輕鬆地解 決困擾前輩多年的兩岸和平統一問題。」總之,時空如果能轉移,前人也不必站在後人的肩臂上,替他空愁悵。何況時光到流只是夢幻。我們有必要放下殘餘民族歷 史悲情後顧的負荷,改以以遠大的前瞻眼光,超越前人,創造未來,在此引述杜甫講的一句話並大膽改為:「人無千歲命,只懷百歲憂」,與兩岸心懷中華民族的同 仁共勉之。

感想:本小組以中道思維分析兩岸各界提出的兩岸關係的各項名目,發覺往往有犯下主次倒置之嫌,實際上,兩岸必須返回兩岸現狀,認清現實之後才宜提 出兩岸關係是什麼,如果無法認清與接受兩岸關係的現狀,企圖改變即成現實,或筆者斗膽的說,「以偏概全」,將無助於兩岸關係的沈積與景象的清晰化。

可喜的是,如今兩岸學術界已逐漸從單邊主義走向雙邊的中道與實觀思維,上述兩位學者的交流即是典型的案例,彰顯泱泱君子風範,「和而不同」也;此 例開了先河,理性取代情緒,實觀取代黨性,中道取代單邊,對兩岸民眾循循善誘,進而與民情磨合之,如此和諧中的謀合,中華民族偉大幸福,邁向和平統一美好 的日子離我們還會遠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