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 2009

從盲人摸象說起--金融風暴中,誰是下個倒下的經濟體?

【2008年10月15日】
看問題最怕犯上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在眾多「盲摸」的文章中,慶幸看到一則中肯與尊重現實評論馬英九兩岸地區論的文章。劉性仁先生有力扼要的淺析讓人看到下筆理性與重返現實的爪影。也讓人窺探台灣論壇在偏激,漫罵聲中,閃爍著一絲絲理性的光芒。

評論如此重量級的兩岸決策性課題,理應服膺理性,有根有據,不能單憑個人的喜惡,展開喧洩個人情緒的抨擊。否則將持續引發惡性文章的循環。

馬英九詮釋兩岸關係遵循「一中」憲法的精神,沒有乖離兩岸個別憲法的範疇,這是理性與務實手法的起步,是好事,也是兩岸關係必經的階段。理性與務實彰顯情緒與空喊口號的卑劣。

解決兩岸共存共榮,最終找到和平統一方案之路,遵循憲法規範固然重要,憲法為審時度勢,必須反映國家社會與時併進的國家最高法律,為兩岸兩個政治 實體領導人推敲方案的底線依據。不過,即使推出憲法規範,其中一岸在尋找和平之道中沒有勇氣把最終統一列為願景,迴避最終統一目標的列入(連提出構思也不 敢),這是本末倒置。一個欠缺願景的民族是不會團結的,更不必奢談民族復興。一個只奢談經濟利益,視統一願景如洪水猛獸的社群,將會因嗝廢食。推出願景不 等於馬上就必須統一,所謂願景意即終極目標的兌現。它必須列入民族願景落實的路線圖。

勇於正視兩岸最終統一的願景,並非好高務遠,就好像經濟學者推出大陸設定最遲於某某年,達到趕上美國平均國民生產總值的目標一樣,唯有探索制定民 族統一路向圖,一岸的政權追求和平關係的真誠度才會受肯定,反之,時間一到,必定會受到歷史置疑政權要負起歷史性任務的真誠度;唯有兩岸政權在兩岸憲法的 精神引領下,共同攜手努力找出憲法賦予的靈活之處,善用其妙,必能在不違憲的範疇下呈現奧妙的空間。

兩岸的課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前人無法因應時勢,審時度勢,謀得解決途徑,主要是受到歷史格局的限制。步入21世紀,許多意識型態的問題已不 復存在,因為進步的人類已從教條主義中自我釋放出來。人類的進步是在前進,前瞻,創造未來中取得,後顧往往會形成包袱,甚至變成扯後腿的絆腳石。

如何解決兩岸問題,不能單憑片面的方案,循序漸進固然非常重要,然而穩扎穩打的信心與視野,是更上一層樓卻窮千里目的雄心下取得。

目前在概念的推敲上,兩岸已對擱置爭議,包括國家主權,主體性與體制的項目達致「隔岸互喊共識的基礎認知」,目前只欠缺政治對話與橋樑的搭建,把 兩岸的「真誠」擺上檯面。或許,馬英九在推出兩岸地區論後,大陸最高領導層保持緘默,未有如過去半年多隔岸積極的回應,其信息似乎是大陸也未做好準備,進 一步探索兩岸和平關係的前景。

現在馬英九從應對,到主動處理兩岸議題上已經找到憲法的依歸,要更上一層樓,必須在憲法的規範下繼續探索,即不乖離憲法精神,又不受到憲法的肘制,兩岸的考驗即在此也!

找到兩岸問題定位及憲法依據的馬英九真正的考驗才開始,憲法只是規範,要找到兩岸憲法共同立足點,必須發揮崇高的政治意願,標誌著兩岸政權起碼應正視兩岸問題的全方位,而不是犯上如一般漫罵評論文章的「盲摸「,見步走步,以偏概全,屢錯屢試,無功而返。

就如馬英九在雙十慶典演詞中所說,保持所謂的「不統,不獨,不武」並非一廂情願的,它是要保持台灣的尊嚴與本土的最大利益。以此話詮釋馬英九的兩 岸關係地區論的最新註解及定調,馬英九並無在兩岸議題上「讓步」,它只是勇敢詮釋地把「地區論」維繫於現狀的「三不」上,這樣詮釋兩岸地區論,馬英九在向 大陸釋出善意的同時,也維持了他的「三不」(隱性台獨)(或許是為了滿足深綠勢力的挑撥);如此觀之,除非最終出現一個中介或第三體制詮釋「一中」的內涵 (請參閱主文),在可預見的將來,兩岸關係概念上的演進將到此為止「被卡住了」;保持「三不」(國際空間也是奢談)。換言之,如果馬英九止於「地區論」見 好就收,迴避與「三不」掛鉤就好;壞就壞在他心中的一把尺把「台灣主體意識」與維護台灣「主權」劃上等號,仍然在作祟)。

台灣主體性的意識還是馬英九心中揮之不去的一把尺。這把尺將是以經濟導航,易行先行,難行後行,政治儘量延後。不過,有一點,馬英九可能不願正 視,就如大陸可能也不願正視, 與馬英九的兩岸地區論一樣同出一轍,把大陸列為中華民國的地區(反之對方把台灣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區),那就是,沒有政治解禁,獨缺政治橋樑,兩岸關 係的進程依舊是若即若離,即大方向原地踏步;即使兩岸三通全面開啟,諸如兩岸自由經貿區,兩岸共同市場,甚至連台灣與福建省的沿岸共同開發區構思,也只是 不雨的空雷,繼續望梅止渴,畫餅充飢。難怪馬英九有自知之明,在推出兩岸地區論後,點到為止說,「現時還不是會見胡錦濤的時機」。

總講一句,一個沒有鉤勒出願景的民族,是一個沒有政治凝聚力的民族,兩岸政治對話的政治橋樑一天未能搭建起來,中華民族的和平共存共榮(暫且甭奢 談和平統一)也是脆弱及經不起任何考驗的,因為它們仍然止於「隔岸互喊共識「的話語。目前兩岸關係中擔綱的經濟篇正進入一個嚴竣的考驗期。筆者不希望馬英 九再三「拖延」會見胡錦濤或兩岸召開政治對話之前困擾馬英九的「台灣主體意識情意結」,不會是台灣在全球上演著的金融風暴擴散為全球經濟風暴中,台灣最終 付出的慘痛政治代價。

理由很簡單,希望沒有避風港灣的台灣不會是第一個向大陸發出SOS求救的經濟體。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在金融大海嘯中,有誰會想到冰島將是全球第 一個宣佈破產的國家,韓國的金融體系有欠穩定在亞洲已亮起第一把紅燈。又有誰會想到名列世界第一的經濟體美國,要向國民平均生產總值只有前者十分之一的中 國救援呢,世事難料,禍福無門啊! (韓國前強人總統朴正熙生前寫得一手好書法。其中一句成語是他的最愛「有備無患」,他常常以此警惕自己,給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感觸; 綜觀現狀,兩岸的領導除了個別嚴正應對尚未見底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外,欠缺政治橋樑的兩岸關係,船到橋頭未必自然直,沒有港灣停泊船如何直呢?但願這是筆者杞人憂天!天佑大中華台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