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 2009

「內化」兩岸關係的省思

【2008年11月24日】
今年來,所有跡象顯示,兩岸關係融冰,春暖之後,花開季節已降臨,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將在「可預見的未來」成為事實。

從兩岸同意談判世界衛生大會(WHA)的台灣觀察員代表,在秘魯召開的亞太組織經合峰會(APEC) 首度出現「馬英九總統」頭銜與相片,顯示北京採務實靈活策略應對兩岸國際關係。這與北京跳脫單一政治實體的範疇,迎接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現狀關係密切。

過去三個月馬英九積極詮釋兩岸關係的凌厲攻勢,使到大陸感覺有些窮於應付。馬英九把兩岸關係的詮釋搬上國際輿論,製造外交休兵的訴求,迫使大陸不得不在適當的外交空間上騰出適當的位置,以紓解台灣推出兩岸關係「特殊論」帶來的壓力。

從WHA到APEC這類國際組織的代表權,北京的讓步不只使到馬英九有功而返,在政治上能向台灣民眾交待,特別是所謂的深綠派,包括在野民進黨的外圍支持者。

北京的外交/國際休兵展現的「讓步姿態」對台灣的「對等與尊嚴」的兩岸關係的訴求,攸關兩岸關係在達成政治和解之的前提,並有助於袪除台灣被矮化心態,對兌現馬英九不久提出的兩岸將締結和平協議的期票,的確有收取鋪路的效用。

(另一方面,民進黨黨員及支持者在陳雲林最近歷史性訪台展開的大規模街頭暴力示威,在一定程度上恰好反映民進黨洞察兩岸關係即將取得重要突破而做 出歇斯底里的反應;所以民進黨不惜煽動支持者展開「失控」的暴力場面。不過仍然無法阻擋民進黨深知的「大勢已去」,因為兩岸關係近期呈現勢如破竹之勇 態。)

北京採取「中道」策略應對台北的國際外交爭取一席代表的訴求。字裡行間洩露出北京向來重申的對外主權的緊抓,已把兩岸外交休兵歸類為現有兩個活生生實體的內部事務(內化)。北京的這個靈活變通的取向,對往後兩岸關係呈現了「活門」解決各項問題的意義非比尋常。

就如不久前,中國大陸外長陳潔箎斬釘截鐵指出,對外的國家主權性不可磋商。由此伸延,及從兩岸談判WHA台灣的代表權與APEC台灣取得代表一席 議題而論,實際上台灣已找到「反正台灣不搞」「獨立」,則一切好談的「定位空間」。腳踏實地、寧拙勿巧仍適用於兩岸關係。準此,「迂迴經由北京,系通往世 界的捷徑」。(後半段引述自台灣中國時報評論)

這也符合兩岸關係是大中華的內務原則,既然是內務,台灣當局就沒有必要大費周章往外兜圈子,浪費寶貴資源,如以往通過小國施壓爭取外交地位。

有關APEC「馬英九總統」被擺上桌在國際社會見光,對於台灣應是莫大的鼓舞,連代表「馬英九總統」與會的連戰「前副總統」的名銜也被「承認」。光從這一點,兩岸的兩個政治實體的對等關係實際上已被默認執行。換言之,馬英九的「對等與尊嚴」訴求已間接被驗收。

今年來,兩岸關係的高層隔岸良性互動持續互放善意,已有磨合的跡象;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兩個政治實體最起碼的「互不否認」,塵埃落定,只欠擺上台面。

(筆者認為,互不否認政治實體是「默契的共識」 (implicit understanding) 不需要明文協議 (explicitly binding) 。一旦政治協商的機制啟動(亮起綠燈),談判的程序進入狀況,互不否認的情境已自動進入;除非雙方多此一舉,明文規定「互不否認」列為必須核準的前提,否 則雙方一旦進入談判,借用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所形容的「輕舟已過萬重山」也。此外,「互不否認」沒有附帶障礙,屬於中性,反而「互相承認」是設有路障的 「敏感」政治議題。)

台灣經由兩岸「內務」途徑展開務實協商,取得一定的國際空間及代表性,對於兩岸多年來僵持不下的意識形態的問題顯然迎刃而解,這的確是自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後,導致十多年來兩岸陷入膠著,一度劍拔弩張狀態以來,兩岸關係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令海內外華人倍感雀躍。

花開季節終降臨
台北「圍陳」事件的擴散,回頭再看WHA與APEC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意境,兩岸關係要重返正軌是經得起考驗的,經得起波折的互信才能增上緣,不經一番寒風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呢!

後記:兩岸關係進入「內化」時機,巧遇全球金融海嘯,及接踵而來的全球經濟危機/蕭條。中國在金融領域的實質崛起,正逢其時;在本屆APEC峰會 上討論世界金融體系的改革,配合各國紛紛推出的經濟刺激配套,或許卸任美國布什總統向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告別時,有些懷舊傷感,因為美國就要讓位給「信心 滿滿,有主見,有主張」的中國,等同把未來兩年的焦點放在中國如何引領群雄──拉動內需振興全球──一個內外都主張和平和諧,共存共榮的中國,如何把它的 政治理念擴大至經濟領域。

「和平內化兩岸關係,引領全球安渡蕭條」。兩者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干,不過非洲蝴蝶效應的比喻,兩者成功落實背後的模式與價值,都可一線牽;在兩 岸關係處於全新階段,順應一個和平中崛起的中國政經模式所起的示範演義,從全球宏觀角度,真正受到考驗的反而是中國!台灣與全世界都一樣是看官!考驗也 好,挑戰也好,機遇也好, 即使是危機,主角是中國人,舞台是屬於中國人的。

再補上一句,這是中國人的舞台,你自認是中國人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