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5, 2009

是時機跨前建立兩岸民主政治的橋頭堡了!

一年前的兩岸關係,與一年後的兩岸關係有何不同?如果形容兩岸經濟民間關係如過江之鯽,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吧!

兩岸關係60年來未曾如親近過,兩岸的民間與經濟關係未曾如此融洽過!這是「兩會」的汗馬功勞,也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從來,時勢先造英雄,英雄領導群倫再造時勢,不管是動蕩時代,還是偏安時局,英雄都以不同的姿態,不同的方式,受民眾指望出現,進而挑起興邦建國,或締造太平盛世的偉大使命。

時代變了,過去的英雄多半是披起戰袍打江山的「豪傑」,或解救萬民於水深火熱的近乎宗教受崇拜的「救星」。

21世紀的所謂「英雄」是指高瞻遠矚的卓越領袖,不只要有一定的領導才能,還要適時敢做應做的事,並善於用人,選賢與能,才可稱為有資格接受大時代挑戰的「仁者」(無敵乎),敢於承擔領導團隊問責的領航人。網絡上有人問中華民族现在最需要什麼?兩個字「民主「。台灣最珍貴的價值是什麼,民主的經驗也!

● 領導功力再上層樓

考驗現代領導人的功力是在他如何領導民族國家社會建構/強化一個正義公平的體制,一個民主,法治,自由,人權,均富的體系,讓人人都有追求他們心中的幸福感的權力與機會。

這就是民主的真諦(使人人有能力追求自己的「幸福感」),台灣社會1986年奠定民主體制以來,儘管碰碰跌跌,建立了大中華區域的「實驗民主」,到了今天,兩次政黨輪替完成後,沒有人敢說台灣沒有民主,儘管台灣民主存有瑕疵,然而三權分立的民主機制體系已成功建立起來,並在操作。此階段的台灣民主體制的不斷完善化,實有賴於領導人的素質,即所謂leadership的高瞻遠矚,與果敢的團隊執行力(power of execution)如此才配稱社會公正的締造者;凡事都有風險,特別是政治上的大小風險應是家常便飯,對於一個政治家,時代賦予的使命感,勇於取捨承擔,歷煉而成的判斷力與睿智,除非天生異稟,否則常人無法假手,這是後天練就的領導才能,只有時間才能證明。

「領導」就是拿得起經過評估判斷的風險(take calculated risk),勇於承擔風險並向前挺進(dare to face up and move on),做大事的人不是沒有犯錯,而是具有承擔的胸襟與氣魄,以解懷及釋懷。

適逢兩岸大中華多事之秋,「好事多磿」,體制與權力相互滲透的時代,這可能是當代中華民族追求寧靜致遠,窺見一個構思的大中華願景框架的對人性至高的啟發。

眾人皆知,兩岸關係對台灣的影響深遠,留下烙印已不在話下,畢竟重歸大中華家庭只是時間問題,如何重歸才是問題所在!台灣做為大中華的區域,能對未來的大中華國家的「體」留下怎樣的烙印,做出怎樣的貢獻,「台灣人」應該心裡有數。怎樣的價值最是寶貴?這與超過13億中華民族追求終極「幸福感」的框架也不無關係。

大時代來臨是一種感覺,就好像民眾追求的「幸福感」要有寬容與包容,能彰顯公正與正義的體制框架一樣,自然產生。先知先覺的嗅覺很多人都會有,當機立斷就不是人人做到,平庸之輦與英雄風範的領導,差別即在此。

有些事情可以延後,有些決策就要當機立斷,這也是leadership的崇高素質。還記得馬英九總統上台時曾經自我期許為「社會公正的締造者」嗎?

斬釘截鐵,做為「兩岸公正社會的未來締造者」馬英九有必要慎重檢視其策略,考慮採納五大因應策略如下:

● 善用以黨領政

(一)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以黨主席身份訪問大陸,黨對黨展開兩岸關係談判,勿再好事多磨,建立國共橋樑,為往後的黨政權力轉移鋪路;

(二)機制化國共領導層直線聯繫:國共論壇,博鰲亞洲論壇,及新近成立的兩岸海峽論壇都是為了國共和解而設。(可見中共用心良苦,設計了許多機制,國民黨應善用之)。這些機制都是為促進,深化兩岸的和解鋪路,所建構的多元化的協商機制,以深化互信的橋樑;鑑此,兩岸應服膺現階段的「政治現實」(國共的歷史淵源,權力結構性特徵),以黨領政一線牽,是基本的游戲規則;

(三)建立和平論壇品牌:強化國共/兩岸海峽論壇平台的機制性,配搭博鰲亞洲論壇的崛起,把三者打造成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內外塑造及凝聚思維,開拓思潮,以和平統一為目標,長遠貢獻與建構具有中華特色的三和價值(和諧,和解,和平)的全球平台;

(四)「兩會」達成協議的步伐是否過快?應予檢討,如果過快,應爭取沉澱期:適時予檢討「兩會」對兩岸政策的機制性功能,避免兩岸政治結構權力的特殊性被中介,橫生枝節,確保「兩會」不致變相成為兩岸的「代理」。兩岸簽署協議的速度給予調適:在這個環節上,筆者檢視近期兩會「簽約」的速度(江丙坤所謂的「十全十美」),有使溫度急速上升之態(筆者大膽形容為「慢火煮青蛙」的效應);這是基於另一邊廂,政治和解無法跟上經濟民間的進度,此現象持續下去,勢將使兩岸關係嚴重失衡,造成「和而不解」嚴重滯後,導致過度傾斜經濟民生的「兩岸政治怪胎」再現,這絕對不是兩岸健全關係的發展之道;

(五)把兩岸關係拉回正軌:靈活拿捏「宜經宜政」,最低程度政治步伐必須緊貼經濟民間的後頭。英文所說的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and people to people(P2P) of cross Straits relationship had to be updated with political rectification and political alignment not by mean of so-called loose-end political consensus ,of which the later (political )is obviously lagging far behind the former 。A required prescriptive and indicative time table for politics ”to be aligned back to the proper tracking ” of cross Straits relationship is clearly missing.即緊貼經濟民間關係的後頭,而非只是政治協商。緊貼後頭,不是無時限性的延後。換言之,政治終歸必須領航兩岸關係,使兩岸關係回歸自然。

小結:現階段的兩岸關係已到了兩岸黨對黨實質工作關係的建立,兩岸喊話的作業已過時。這亦是兩岸現階段關係特徵的寫照(即通過黨對黨工作關係的建立,為兩岸建立正式政府對政府關係的先遣部隊)。

國共論壇及最近兩岸海峽論壇機制的出現,證明兩岸關係的廣度已有多元化的準備。不過如所強調,原點還是要從國共兩黨關係的建立做起,然後推廣至海峽兩岸的各領域去,最終涵蓋俱全,達到以黨領政的過渡任務。

另行建議:行政院設立一個追蹤兩岸經濟民間關係執行效應的預警小組,以備相關政策領域有所應對警惕,及時尋求政策上的調適及提早佈署。

馬英九在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適時表達了: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將是兩岸人民共同語言。值得一提的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五四運動90周年紀念當天不約而同澄清,民進黨並非反對台灣與大陸交往。她也同樣用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印證了台灣在朝與在野黨皆服膺以普世價值觀為締結兩岸跨海的共同的價值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