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8, 2009

印度的前景超越中國 ! 誰說的? 可惱也!

印度總理辛格出席在倫敦20國峰會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罕見地表示,印度的經濟前景要好於中國,因為「印度的民主政治制度更有希望將經濟改革堅持下去」。《金融時報》評論說,印度領導人如此直言不諱地發表與中國對比的論斷是非常罕見的。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個經濟議題,是一個隱喻的政治議題。印度以一個硬體設施遠遠落後於中國的「世界人口第二大」,兼「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很少以這樣的調調來「調侃」「世界人口最大」,「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之際,印度更是低調養晦,避免與中國「爭鋒相對」。

在經濟建設方面,印度落在中國的後頭,無論是中國當局,經濟學家,智庫專家,甚至國際機構都會幫腔,搬出一籮籮的數據,排山倒海的佐證中國過去 30的經濟基礎建設,印度都難望其背項。這是公開的秘密,全世界都知道,中國經濟上的崛起已經成為橫跨廿及廿一世紀的全球大事,稍微有常識的人都會認同這回事,包括印度。

印度總理這回敢於在20金融峰會前夕與中國一較高低,硬碰中國,會被認為「夜郎自大」 ,「不自量力」,必招來口誅筆伐(果然如此);然而印度似乎「有持無恐」,理由很簡單,只因為印度手握一把人民(民主) 賜予的「尚方寶劍」。

從表像看待,中國樣樣都勝過印度,唯獨政治體制仍然俳回在政治改革的門口,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也難怪,經濟改革成功的30年後,中國在政改方面仍然躊躇滿志,滯留在只聽樓梯聲不見人下來。

如果是西方民主國家講民主,相信中國的異議不會太 大,向來都是西方先進民主國家時不時或在適時場合,以民主向中國曉以大義,指指點點,特別是人權紀錄更是西方民主每年循例針對中國的制衡點,用以過橋,充當抨擊中國民主價值的平臺。

如果是印度這個向來被中國「睥視」的「大笨象」跟中國講民主,不是「笨象」撩中國龍的龍鬚嗎 中國會受得了嗎!

※ 民主寶劍搖幌

中國心中有劍? 還是無劍,還是口中有劍,心中的劍時有時無,虛虛實實,劍光幌幌忽忽中,若隱若現,行動中的劍難以捉摸。筆者不是中共當局肚裡蛔蟲,這個答案只有中共才能答;還舊只是虛張聲勢,心中跟本無劍,又何來尚方寶劍呢?!或許這也是所謂欠缺透明度的虛實之道吧!

其實印度總理向中國打民主牌,還有一個較深沈的意義,旨在搖撼並刺探中國對民主認同與認可之間搖擺的程度。根據大陸專家學者的評論回應,卻有「否認症候群」之態,此舉證實了,儘管中國面對一個比較上弱勢的「死對頭」印度,在提及民主中國的這塊「軟肋骨」,中國的反應仍然離不開傳統的捍衛心態,慣性反擊強悍,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反照。

如果說,印度對前景的信心超越中國,筆者認為,那是印度在一個強大的中國身影籠罩下展現的「難得的英勇」(儘管這種英勇有些裝腔作態,或筆者的前文之一的形容詞「假像」)。

印度總理在如此重要的20國金融峰會前夕上的表態,在形勢上使中國吃虧。因為印度出鞘的不是經濟成長,也不是硬體建設,高速公路的長度,而是民主的軟體,反映印度「吃軟不吃硬」。

龍象之爭,最終是體制之爭,是民主法治體制與一黨專政非民主體制的優劣的比較,還是只是單純的經濟建設數據的總量,這是一個爭議性課題,也是兩個大國誰的前景較佳之爭,至於經濟成長的持續性是否攸關民主體制的建立,從公佈的兩國經濟數據總量度而言,印度肯定不是中國的對手,然而,值得中國專家學者留意,印度總理曼莫漢星格的論據是「前景」,並非過去30年中國沾沾自喜守成的經濟光輝史。

辛格的話中有話,反面文章正面解讀,顯然的,他也認為,中國已面臨經濟持續成功成長或大逆轉萎縮的歷史性轉捩點。這一點他與力主中國不再延誤政治改革的中共黨校政論家俞可平的看法類似,面臨轉折點(以繼續超越印度)的是中國而不是印度,否則中國難以持續其經濟轉型至較高的增值發展階段。

中印競爭已超越印度前景能否超越中國的議題範疇了!這個前景(未來式)的問題,帶出一個必須正視的核心議題:一個沒有民主的中國最終能否確保往後的發展,尤其是未來關鍵性的20、30年得以持續及增值;如此觀之,問題置於這個相對性與層次性,印度是否中國的對手已經不重要!即使是循序漸進的民主之道,也應有開始,反而這在政治領域講究穩紮穩打,守成思維稱霸的中國,民主的市場難以捉摸? 它暴露的卻是中國專家,學者,智庫評論的盲點!

在此要引述宋魯鄭發表於2009年3月30日,以「民主何以終將毀滅印度?」為題的評論反擊印度的文章,最後一段「…還有(印度) 的知識精英雖然承認目前印度落後於中國,但提出,要從更長的歷史時間進行比較,從長遠看,民主制度更有利於效率和經濟發展。不知道這個『長遠』是多少年,至少印度六十年還不足夠,泰國七十多年了也仍然不夠,哪就要一百年吧,只是中國人民會為了發展而需要等民主一百年嗎?別忘了,中國拋棄中華民國只不過用了三十七年,拋棄蘇聯模式甚至還不到三十年!?」

宋魯鄭這段以年數遊戲為界定民主發展標準的收尾論調,蠻有意思,也引人入勝。令人連想到,以中國人的民族性,肯定不需要這些亞洲鄰國民族「那麼多年」,才能建立「有利於效率和經濟發展」的民主模式。(因為中國人會以渾厚的文化根基兼收併蓄海量的天性,把「民主」融化,使它成為中華文明的部份,就如兩千年前佛法東來融化為組成中華文明與信仰文化的重要部份一樣。)

筆者引述宋先生這段文字並非唱反調,旨在畫龍點睛道出大陸的學者專家並非真的反對民主,相反的,它牽引出大陸學術興輿論界擁有一個共識的傾向,那就是民主並非不適宜中國,只是發展才是硬道理,國家社會發展層次水準達致一定的質量後,即是推行民主制度的時機,問題回歸宋魯鄭所言,這個「長遠」是多久?中國要等待多少年才「需要」民主(「需要等民主一百年」只是一個框框,並非答案)!

而有權力決定多久的又是誰?人民有話語的權力嗎?

從這裡,可以預見「龍象之爭」方與未艾。這對中國,畢竟是良性競爭的開端。有一點幾乎可以肯定,中國的民主之路與印度民主之路絕對不一樣,成果也不一樣,因為中華民族與印度民族的民族性與文化主導性迴異。筆者好幾年前代表報館出席菲律賓的一項亞洲貧窮與民主的研討會時,目睹馬尼拉市民流離失所,街頭廣泛赤貧的現象,而與一位西方媒體長駐馬尼拉代表交流,「菲律賓是承繼西方民主制度與文明價值的國家,人民為何會如此貧困,發展如此落後?」

她不假思索回答說,菲律賓人不會善用(珍惜)民主,視民主為理所當然。這令人想起菲律賓早年掀起反獨裁政權的英勇「人民力量」運動,動不動就展開街頭示威,結果得來不易的民主權力終於失去了社會原動力與方向。長期受到殖民地統治的印度社會,動不動就訴諸暴力的思維解決問題,是否也犯下同樣的毛病!?

無論中國,還是中共當局會否欣賞曼莫漢辛格的「直言不諱」;辛格的「聲東擊西」顯然志不在經濟。然而,如此的直言來自一個經常被睥視的「落後髒亂」的古老鄰國,不僅有些刺耳的,簡直是可惱也!

寫到這裡筆者有些突發奇想,用中國30年來主要依靠出賣廉價製成品硬拼出來的經濟成就的「心得」,交換民主這把尚方寶劍,如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