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6日】
在胡錦濤提出兩岸過渡政治安排時,他的腦海裡可能是全球華社殷切期盼兩岸關係在伊始的2009年取得政治突破的景象,帶動兩岸在未來數年達成和平協議。
做為一個文明大國,散佈世界每個角落的海外華人華裔對文化祖國的關懷備至是中國及中國人的福報。今天中國能否實現和平進程,以致最終落實統一宿願那麼引起世界媒體的關注,反映一個獨特的現象,世上可能沒有一個國家的民族統一事業會如此成為全球的焦點。
筆者那麼說,是因為邁入21世紀,這個民族未來的20,30年「中國概念價值」在落實和平進程以致統一;中國的強國夢;及中國新文明的出發,茁 長,壯大將帶給世界一個嶄新的選擇,一個增強普世價值的抉擇。筆者所見,從2009年起計算的中國「文明變革元年」,都必須放在全球的角度衡量與分析,中 國的一舉一動不再只是華人的事,它對世界的影響、得失,各民族如何在一個無疆界的新事實中整合,不同價值的融合,即所謂的「和而不同,不同而合」,都會產 生無法評估的影響。
※ 全球華社期盼
所以,胡錦濤在2009新年獻詞中向台灣釋放的六點建議,有必要放在一個世界平台上剖析其對「和平」的涵意帶來的新的啟發,包括間接回應探討取代 「一國兩制」,為統一前的兩岸政治關係尋找框架。這個「主張」意義非凡,開始展現前瞻性的視野,試圖擺脫舊框框維思的桎梏,令全球華社引頸企盼。
兩岸關係良性進展中,胡錦濤深諳和平是有秩序,節次層次分野,缺一不能成事,必須按部就班,經過一定的進程,是雙向的,是雙贏的,是靠發自內心的 信念與價值的,尤其涉及民族團結事業,它簡直就是一項龐大考驗民族心靈與心智建設的千秋大業。因此,胡錦濤的踏出穩健的政治步伐,可謂中華民族在2009 的一份新年獻禮。
胡錦濤提出過渡政治關係框架的主張,帶出的新意可能顯示大陸領導班子已有先見之明—即使和平定調也要驗收雙贏--和平的內涵在不同的體制有不同的 詮釋。在點明放眼的目標中,胡錦濤把建立軍事互信,台灣爭取國際空間,及兩岸達致和平協議列入一覽子內相提併論,顯然的,建立軍事互信中把飛彈瞄準台灣逐 漸撤走,及適當安排台灣放眼的國際空間代表權建立的「內化」共識(一中對外)與解決方案,將帶來簽定和平協議的成果。
表面上,這是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前二部曲,實際上,筆者的見解,要邁入政治談判的階段,還有一道關口要過--雙方皆完成一各表--鑑於大陸似乎對一 中各表尚有保留的餘地,一個「過渡性質的政治關係」的安排,才順應趨勢被推出。如此解讀大陸的策略,一項過渡性的政治安排,將具有緩衝作用,並暫時迴避 「一中各表」的「兩難」,緩和來自全球華社與輿論對大陸決策構成的巨大壓力。筆者認為這應是大陸權宜及緩兵之計。( 由此帶出馬英九面臨的一個問題--大陸未有按照遊戲規則落實一中各表下--台灣當局會否照樣接受大陸過渡政治關係的建議?抑或暫時擱置大陸一中內涵的表述 的期望,以示善意?以先解決上述三項特定事宜,因為這是過渡性質的政治關係!)
深入分析,兩岸關係要正常化必須經過三道關 口的考驗(詳情參閱筆者特區上文http://www.nownews.com/project/0010/936_1.htm)。鑑此,除非台灣方面接 受區隔過渡政治關係與「一中各表」為兩回事,互不相干,否則,台灣對大陸的過渡政治關係的建議,不會全盤照收,態度應有所保留。換句話說,九二共識的「一 中各表」的原則,將受到過渡政治關係的嚴厲過慮。
這裡要交待的是,顯然的,大陸高層仍然還未對「各表一中」做出最後圓融的決策,因此未坦然表態,繼續保持糢糊的空間,類似大陸之前對「一國兩制」 的諱莫如深。其中的考量莫過於大陸付諸一表,兩岸和平統一路線的將暴露大陸的底牌 (或間接「引馬入室」) 。再者,在考慮兩岸目前的情境,一旦各表,大陸將陷於被動的地位;在戰略上,大陸應該無法接受被馬英九掌控主導權,問題出現在行動上,大陸仍然難以履行與 台灣平起平坐的承諾(即台灣所要的「兩岸對等關係」地位)。
綜觀上述,胡錦濤在此刻推出兩岸過渡政治關係框架的建議,實有應急之須,一來可緩和全球華人的施壓,讓大陸擁有更充裕的時間去部署取決如何一中各 表,抑或強行加以否決(收回「新華網」已對全世界發佈的胡錦濤與布什總統2008年3月接受兩岸一中各表的選擇權力之英文稿);所以,筆者之前的一篇評論 昭示兩岸關係正進入微妙的內化階段;二來,在兩岸和平關係的進程中,在把陣腳穩住於上述三項中短期目標的落實,舒緩大陸所承受的壓力,這裡牽引出大陸高層 內部已自覺策略協調上的吊詭--決策的行使,已跟不上兩岸關係勢如破竹的進展--所以胡錦濤適時提出過渡關係建議。
此現象反映出在馬英九一中先表後,大陸高層已處於被動的「劣勢」(優劣勢是相對的,才有互補長短的互動,故縱還擒的遊戲,對兩岸良性進程未必是壞 事)。表面上的跡象顯示,大陸已窮於招架,無法招架馬英九去年來發動的一系列兩岸凌厲攻勢,如今才被迫出鞘,提出過渡關係一招,昭示大陸處於被動位置。
※ 下大棋氣魄待補
有鑑於此,胡錦濤推出過渡「安撫」一招(至少能抵擋馬英九凌厲的攻勢),令全球媒體輿論稱頌之餘,也暴露出大陸的兩岸策略已無法應對兩岸關係進展 帶來的嚴竣思維挑戰,至少目前是如此,才會使大陸的兩岸策略制定與運作處於被動的下風。儘管兩岸以致海外媒體的輿論一致稱許胡錦濤思維新意前所未有,筆者 認為,兩岸關係演進至此,大陸應全盤檢討大陸的兩岸政策可能欠缺一個大膽,全方位思維,前瞻變革的思路引領,改以下大棋的氣魄與胸襟,迎向兩岸的和平統一 路線出現新的格局,而不是沿續舊思維的戰戰競競的敵我討伐心態,由前瞻思路取代板塊策略;從另一個積極的觀點探討,這何嘗不是大陸伸出觸鬚投石探路,因為 兩岸關係一旦邁入敏感的政治領域,將難以轉折,可能會出現兩個極端,在此眼節上,大陸的「審慎」是可以理解的,以做好充分的準備,把足以影響到兩岸良性循 環的任何風險降至最低點。從這一點探討,大陸的用心良苦應受到正面評價。
兩岸和平統一是共同目標,現在兩岸政府所做的一切都向著這個民族目標挺進,雖然統一不是兩岸關係的終點,卻是兩岸民心歸向的指標,除非兩岸能共同 描繪出一幅民族團結統一的願景與景象的路線圖,兩岸關係唯有依賴頻密的互動,增強互信機制的框架的出爐(包括六點建議中的軍事,外交,和平領域的事項), 延續現行的見機行事至到兩岸和平協議簽定後,或「提前」時機成熟時,才處理兩岸共同願景事宜。
※ 一中各表VS.一國兩制
結語: 總括而言,兩岸關係走來不易,2009年大陸推出統一前的過渡政治關係的建議,最大的目的,可能另有玄機,儘管如上文所說,大陸至今尚未正式表態她是否認 同「一中各表」,然而,根據胡錦濤改革開放30年紀念座談會的獻詞及新年的獻詞的兩項重要場合,都隻字不提九二共識的唯一共識一中各表,已露出內藏的玄 機;基於此,筆者大膽判斷,一中各表可以已「難產」,甚至「胎死腹中」的可能性不可被排除;另一方面又,如上所指,一國兩制在胡錦濤下半部的獻詞中被間接 提出探討,也意味著,兩岸過渡期的政治關係框架將為兩岸的互動帶來「策略性交鋒」,在這個關節上,「一中各表」是否仍然存在,以及一國兩制可能出現的的變 通性,又意味著兩岸關係各自主體性的短兵相接將是無可避免,為遲早必須面對的問題。「一中各表」碰撞「一國兩制」,甚至」一中原則「(復原至起碼的「一國 原則」? )已有跡可尋;所以有些評論默認,現階段的兩岸關係才真正進入上述「和而不同」的考驗,至於能否「不同而合」則先過進一關,為另一個層次及關乎兩岸未來融 合的問題,暫且不談。
從積極的觀點看待兩岸不同體制不盡相同價值的磨合,這不啻是一件好事,起碼,胡錦濤已提出過渡關係的建議,讓兩岸得以在一個框架內,認真存異求 同,或說異中求同。並從中撮合拉近彼此的差異,這遠比隔岸各說各話的作業不可同日而語。如此解讀兩岸應該不會干擾到有關方面的擔憂,會影響到兩岸近年來努 力建立起來的良性互動與互信機制吧!深切寄望兩岸不同社會的領導人,會認真探討兩岸價值觀與方法上的差異,畢竟兩岸生活在不同的社會制度與體系內至少已有 60年,只要以包容,寬大的胸襟,雙贏的標準,如實面對差異,建立經得起考驗的兩岸關係,磨合只是時間問題。
如此觀之,更上一層樓策略頻密互動擦出的第一次火花的兩岸關係,如筆者所預見果真進入微妙的「內化」階段了!而統一前過渡政治關係的建議,正應驗了筆者在大中華願景下,描繪兩岸和平統一路線圖的第一個驛站所在(重新洗牌乎?)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