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6日】
兩岸和平統一的路儘管漫長,不過有一點幾乎可以肯定,在實現終極統一之前,台獨的「陰影」將形影相隨。兩岸 黨政領導人在胡吳會前後持續取得共識的基礎上應繼續加強與深化,國共黨政領袖的挑戰才剛剛開始,這個挑戰是在擱置意識形態爭議下,如何引導兩岸社會結構的 差距現象進入一個共同價值觀平台進行磿合,把和平發展兩岸關係從共識面落實在實踐面。
如上所說,縮小兩岸的政治人文差距,必須具體化在草根面紮根;在九二重大共識的框架內,台獨已不必刻意打壓,只要兩岸始終如一強化互信,深化共 識,配以兩岸黨政必備的政治意願保溫,全心全力堅守中華民族的信念,去兌現對兩岸人民的政治承諾,台獨傾向自然落得消聲匿跡,全無市場可言。
必須指出,該「政治承諾」現階段並非指終極統一目標,而是界定兩岸領導人所共識的「和平共存共榮」,探索落實共識的綱領與框架,把它化為政治融 合;唯有如此,兩岸的政經融合方能立於全方位的歷史與民族的高點,制定必備的功能性方向,目標,策略,避免重蹈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的「經濟隔離政治的畸形 融合」的樣板。
鑑此,本小組建議兩岸黨政有必要設立一個跨海峽官方組織—「兩岸和平共存共榮委員會」──負責制定兩岸「和平共存共榮」的政治綱領,做為與統一大 目標接軌的中期願景大藍圖,為邁向統一大業打好穩固的基石;基於兩會(海基會與海協會)屬於事務性組織,決策超越其權限,本小組建議在跨海官方組織成立之 前,交由國共黨際和平論壇(吳伯雄建議恢復)負責學術性探討及可行方案,然後提呈建議書給政府高層參考。經由此管道與機制,可考慮確定兩會民間代表性的地 位,賦予收集民意的功能與職能,引導民意進入中期綱領的擬定,以供參考,做為邁向統一的「中驛站」。
總之,兩岸關係唯有堅韌不拔,義無反顧,立於和平統一目標的正軌,長遠來說,不能「和而不統」,在兩岸黨政領導人持續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打鐵趁熱,身起力行,共同制定上述中期目標,為和平共存共榮框架,才是排除台獨的自我兌現。
如果說中華民族是現階段兩岸最大的公約數,兩岸領袖高瞻遠矚,從民族願景,民族統一復興,進促民族政治進化的大格局出發,同舟共濟,努力不懈,攜 手打拚建構民族共同價值互信的平台,民族和解和平共生共榮的中期目標,必能水到渠成。也只有制定與勇闖「中期願景」的考驗,邁向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的基業才 能四平八穩。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前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的一次國際政治大會上發表的一段精辟的演講:
「我們可以為了共同的利益採取共同步伐而行動的,我們知道虹有多種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混合成一條五色繽紛,灿爛奪目的彩練;我們各自的國家也 是如此,我們有不同的習慣,哲學生活方式,我們每一個國家都按照本國人民的願望和理想來擬定我們處理各種事情的計劃,我們治國的不同理想是可以匯合成一個 和諧的整體,團結一致地為各國人民的利益而採取行動的。」(為海峽兩岸同胞的不同利益而採取行動的)。
這一次,我們做出一個歷史性的獻議,創建跨海官方政治組織──「海峽兩岸和平共存共榮委員會」──成功的希望就如我們能夠在天空第一次看見希望的象徵──彩虹。那麼,讓我們多方面共同努力,密切合作下,去實現海峽兩岸的中華民族共同的心聲輿願望。
故此,設立跨海官方組織,引領兩岸制定「和平共存共榮」的中期藍圖的機遇,不正是立於眼前政治氣候春暖花開的最佳機遇嗎?
後記:值得一提,5月28日胡吳會時,胡錦濤認同中華民族為發展兩岸關係的底線,正面回應馬英九520總統就職演說的認祖歸宗的提示,之前,本小 組於2月28日的評論「兩體一國──塑造兩岸共同願景」中,經提出兩岸人民務必認同同屬一個民族與國家,才能找到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的共同價值。或許兩德的 統一經驗可供參照,東西德在統一之前互相承認彼此為政治實體,並非外國(據瞭解,西德與東德統一有一條重要明確條件,德意志民族只認同一個民族,一個國 家。海峽兩岸的中華民族要認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觀念,可以媲美,借鑒東西德統一方案模式,至關重要。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