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4日】
共存榮譜新章,新文明露端倪
從千年文明看60年迷思
前言:啟後不承先,千年悲情一刀切!
千年歷史悲情的沈積帶出探索中華新文明,努力仍處摸索階段,從大格局出發,我輩要預測從現在起百年的文明演義,並非完全無跡可尋。希望藉此小小的摸索能帶來一些共識,起拋磚引玉之效,對中華文明最終提供一個全新思維供新人類參考,是一樁好事。
國際原油市價帶著市場面具被持續炒至歷史新高,米糧也一樣不遑多讓,違反人性,違反人道,及違反人倫理道德的國際商品市價,帶來的全球物價連鎖反 應,人慾橫流的反思,從生態環境失衡招惹的溫室效應,到文明衝突論引發的九一一事件,都再再上演著文明失衡的發展模式;沈淪,毫無節制的自由經濟運作,這 一切繼續由資本家扭曲的供求原理說詞; 從佛教點觀,一個人類共同承擔的可怕眾業,正在上演著,似乎沒有任何道德或精神方量足以力挽狂瀾。
工業革命起的兩百年內,人類繼承的精神文明與道德操守,與人類以發展為名,借助發達的科技,豪取掠奪,達到滿足私慾為實的無窮盡財富累積的追求,兩者之間的拉鋸戰提早謝幕了。
整個地球已淪為自由資本家的無窮競爭的戰場,即使自由競爭制定的游戲規則是公平的,自由的,沒有人會理會它是否違反人道,中道,天道,從此伸引出 對人天合一的「新文明」的指望;筆者大膽提出,除了受中國文明薰陶的天人合一理念外,過去兩百年西方文明載道的價值觀,經暴露其先天不足之處,尤以人類自 我中心的宇宙觀必受嚴厲考驗;看起來,非我類的地球生態是輸家,提早扯起白旗──投降。
中國人崇尚自然,親近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的天性,自古亦然,中國文化中無論是藝術,琴棋詩畫,消閒活動,如愛好盆栽,雅石,甚至鍛練體魄的武術 等,都與觀察與融合大自然脫離不了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文人雅士,更是無竹不歡,無石不雅,可見中國人很早即在生活起居飲食,藝術活動中把生活融入大自然的 懷抱,再再體驗與其傳承了天人合一的本性,與大自然共存共處,只要看看詩人雅士創作詩詞的雅興,歌頌大自然的內容,天人合一的情愫流露無遺,驗證中國人的 傳統生活離不開大自然。
另兩個中華寶貴傳統,中醫與武術亦是中華文化中可詮釋中國人入世精神的典範;豪無節制破壞大自然,臭氧層薄化,全球溫室效應惡化,北極冰山融化,森林資源受飽受摧殘,動物流離失所,珍貴稀有的動植物品種瀕臨絕跡,這一切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提倡背道而馳!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崛起,既入世且出世的中華傳統價值觀,開始受到學術界與普通民眾的重視,近年西方社會掀起陣陣的重返大自然生活的熱潮,提倡簡 樸寡慾的復古生活的「樂活族」(LOHAS,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簡寫;即健康及自足型態過生活,在大陸剛剛萌芽)即是歐美社會把良性價值觀融入生活的鐵證(不抗拒來自東方的好東西)。這個 源自西方草根的公民醒覺運動,關心生病的地球,也關心自己的健康,樂活族吸取了東方的精神文明,特別是「禪」的返樸歸真與「道」的無為的思想:崇尚自然, 生活節約,簡樸,綠化,有機化,素食,用二手物品,在西方社會開始紮根。這一接近復古親近大自然的社會運動在短短的20年,在歐美各國吸引了超過5千萬人 的響應,成為簡樸生活的指南。
如上所言,其主體的概念點子來自佛家與道家的修身養性,由內省觀達到調控物慾的攝取與需求,從「心」減少對地球的污染。可見中國傳統文明中的精神 瑰寶已開始在西方社會引起共鳴,只是中國人自清末以來長期經歷物質落後與社會動蕩不安,及接觸西方文明洗禮後,在五四運動破舊立新觀念的作祟下,把渾厚富 饒的精神文明擱置一旁,全力去追求通過復興物質文明(刻意證明中華文明的偉大)。這一點從台灣的角度審視大陸再彰顯不過。儘管傳統文化在大陸有復興的跡 象,然而它仍然局限民間的清談,或政治導向的說詞,無法與文化政策攀上關係,給人印象是停留於表彰層面,欠缺實質的重視。
與此同時,一股覺悟(筆者稱之為漸悟運動)的清流在西方社會的「有識之士」圈子流轉,以改變世界(change the world)的價值生態為號召出現,其中一個主張的議題為conscious capitalist(有良知的資本家),從個人,企業著手,基本上以鼓吹自身人心的改變(change yourself to change the world),來改變世界的身心受到物質主義污染。兩股運動一草根,另一著手精神價值層面,在歐美關懷地球共業人類福祉。
可見東西方文明有交匯點,殊途同歸,共享的交叉與貫通點,有共建「更新價值觀」的伙伴平台,世界兩個主流文明自馬可波羅發現中士之後正面碰撞的歷 史匯點;它其實是過去30年集中火力,集中國力,集中民族內憸自強不息的內力,把經濟自強置於民族復興的首要通道上的反射;它昭示著,30年後經濟民生的 基本目標已落實的今天,後續轉型與增值務必與精神文明齊頭併行,這將是未來30年民主建設文明建設併行的最大挑戰。文明價值的建設與價值的輸出,最終將是 中華民族,文化,與文明「三華」皇冠頂央上最後嵌入,唯卻是最耀眼的藍寶石。
早在30多年前,英國歷史學家,也是「文明衝突論」的作者湯恩比說,「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世界統一 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湯恩比所說的「統一」當然不是指極權或武 力,而是可供人類借鑒的一種文化理念,可為世界追求的一種社會模式 。
寄望文明中國
從世界文明的制高點,中國做為一個文明大國,做為一個文明民族(civilization-state)它的一舉一動,對世界的影響舉足輕重,一 個四川地震就引發全球媒體輿論對中國的重大評估(可見西方社會也已看清中國崛起的大格局,專注中國的「蛻變」持續對中國做出適時的策略性調整),它並非欠 缺智慧,膽識與勇氣去「以身試法」,走了30年的經濟改革之路是最好的鐵證,鑑此,中國應堅定意志,大無畏地繼續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的全方位現代化之道。 也只有中國最有可能走出一條新的現代化道路。正如湯恩比所說,中華民族「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的思維方法。」這就是追求「天人合一」、「人本和諧」的儒家傳 統,及佛教的「悲天憫人」的精神。(中國傳統思想的芬芳,兩千年後再出發,注入新生命後,其風采依然歷久彌新。)
在筆者的眼中,中華文明的重新崛起,必定屬於重新打造式(re-engineering),注入新的元素,與時(大趨勢)併進,是一項整合性 (integrative nature)的進程,並非破壞性,替代性,或獵食性,進而威脅現有文明鏈;說穿了,它是在強化現有普世價值體系的基礎上,提供一個增上緣的空間(屬於改 良性),畢竟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並非建立在排外,唯我獨尊,恰恰相反它的價值體現在於它的包容性,宏觀,內憸,內省,注重個人品德制約性的能容德乃大的信 仰上的(否則中華文明不會淵遠流長,照古耀今),這有助於引導人類重返天人合一,建立一個圍繞人本人倫思想中心的入世系統。可能現有的普世價值觀過於注重 與強調個人主義的價值,過於強調以人為中心的價值,使到萬物的在存與權力都是圍繞著人類利益的出發,而致人類忘了人類的本性,恪物致知,與外在環境和諧共 處的自然法則。
起源於西方文明信仰的普世價值,過度的強調個人的權力,以個人為中心的倫理價值顯然在科學文明的衝擊下,已超越文明社會價值容忍的維繫(反觀儒家 思想的倫理中心),形成一股狹隘的思維紐帶,暴露普世價值的不足之處,西方社會維護個人權力(人權)而發動的戰爭,侵略,制定越界extra –territory)先發制人的法律與行動,包括個人及小集團借助IT與先進科技發動的越界恐怖活動,也是源自西方無法里清個人與社群國家利益的倫理價 值,再再顯示西方文明主導的普世價值觀,已今非昔比,無法因應世界快速整合,融合,及一體化無疆界的過程中,而帶出的原有普世價值的後天缺陷:失去因應全 球化的能力──無法適時注入人文倫理觀──應對人類面臨價值危機的挑戰。
這個問題顯然已非中國傳統價值觀所能預見的全球道德義務的來臨(古人口口韾韾要平天下,不過他們想像中的「天下」並非「洋」價值通行的天下);也非先秦聖賢諸子百家傳承的價值與普世價值碰撞擦出的璀燦火花。(根源是誰,不是已昭然若揭嗎?)
換言之,起源於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在可預見的將來必須多多加速走向世界,而非被動地等待世界走向中國,發覺中國,以加速世界對源自中華文明的價值 觀的汲取與認知。以筆者戲劇化的形容,這是自玄裝法師1多千年前往來西方取經以來,中國文明在吸納外來文明後對世界文明的回吐與回報,正如大地兒女回報地 球母親的三春暉一樣,帶出愛的溫馨。(是時候中國為豐富人類共同價值做出自己的貢獻。)
佛教精神價載道
從一個傳統文明的制高點,儒家道家碰上佛教的西來,是中國文明史上的絕配,也是中士上三個耀眼的古文明思想碰撞的義演。從歷史長河的推演,兩千年 前,佛教因緣成熟傳到中土,正值東方的兩股文明繞過西方文明的義演交匯,照示兩千年後的今天,中國負起歷史使命,輸出東方價值觀,補足起源西方文明普世價 值的不足的歷史性契機。在此,長聲一歎,千年文明的輪迴。(不過這回重新出發附帶「重新打造」的條件:否則中華傳統價值還是出了門之後很快就會被「退 貨」!)。
筆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大膽講一句:儒釋道帶出的「準」普世價值觀出的了世界殿堂,很大程度上維擊於未來的兩代在大中華這塊富饒的土壤上,培育出的中華民族後人的價值觀,是否先與普世價值觀接軌,身起力行傳承與肩負演譯中華現代價值的重任。
值得褒揚的,來自台灣的兩個佛教志願組織,慈濟與佛光山過去30多年,以身言教,足跡幾乎遍佈世界各個角落,散播中華大愛,不求回報,與大陸六十 年代奮不顧身,本身經濟仍然落,在國際大義的感召下,對苦難的非洲國家施救的民族大愛的精神同出一轍(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以 嶄新的姿態恢復對非洲的「無償」援助,拉動了非洲的基建,協助非洲重啟經濟建設,聲譽日隆)。
或許從歷史長河而論,佛教兩千年來與中華民族結下不解之緣,造就了佛教今天可能以一個載道者傳承中華核心價值角色,向世界出發(這一點非常值得學者專家深層研究),並肩負文化精神文明的再造的「雙重使命」。
順道引述一位針對同一課題發表單純唯滿有意思的建議的大陸網民的話分享:「重視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我國軟實力 為了增強我國的軟實力,必須重視民間外交的力量並儘量支持其發展,尤其是宗教的對外交流和宣傳,這將是非常有效的。縱觀歷史,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多是宗教 先行並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宗教領袖人物超越國界的精神影響力是很大的。西方國家有著很深的宗教情結,宗教人物和宗教文化很容易在西方人心中引起共鳴。所 以我國要大力扶持愛國愛教的宗教領袖人物走向世界,尤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進行重點支持。因為我國傳統文化儒釋道只有佛教最具有走向世 界的基礎和可能。
為此,我國要向世界各國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教士』,向世界各國大力傳播中華文化,尤其是中國的佛教文化。試想當世界各國從政要到各界很多人都 成為我國宗教領袖人物的弟子和信徒時,那麼我們和世界各國的關係將會更加緊密。現在主要靠經濟,那麼未來將主要靠文化。如何大力向世界各國傳播以我國傳統 文化儒釋道精華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是攸關我國如何崛起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件十分迫切的大事,應該馬上抓緊實施進行。具體實施辦法應該是政府支持,民 間運作,建立一個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基金會,負責文化傳播工作。」
儒家為體,佛教載道
與中華本土文化融為一體的佛教文明,勢必在中華文明走出中士的過程中,被指望扮演一個精神文明指導的,尤其是出世價值體系的特殊角色;從另一個觀 點詮釋,佛教以出世,超然的角度出發,做入世的事業,所累積的「功德」(goodwill)能輔助中國本土價值觀偏向入世的「不足」。
佛報能夠在相對文明的中土成功滲透中國信仰價值,並建立一個完全融合於中國社會的信仰體系,普遍受到中國人的景仰與奉行,必有它的深厚根基,哲理 與草根性。(這裡不另行詳述)。筆者是要帶出一點,這個唯一影響與參與塑造中國核心價值觀的「宗教」(儒家與道家並不符合「宗教」的定義),在與中士文化 緊緊融為一個思想系體後,典型中國人的思維價值中已難分彼此。這裡伸引出 2 千年來,中土與一個具有普世價值的思想系統成功接軌與整合,連為一體,並體驗出中國人的天性比較傾向佛教雅俗共賞,悲天憫人,包容大愛的特質。
這一點有畫龍點睛之妙,讓人覺得中華核心價值的重塑,在精神層面以佛教為主(出世),世俗則以儒家為體,道家的「虛無」、「無為而治」、「無為而 為之」、「尊從自然法則」、「不可破壞自然界法則的平衡」等,提供的「虛無」空間,可歸入啟發個人創意的修煉(為輔),扮演宗教及人本價值以外的個體潛能 啟發的方法,即心靈與思維的開發;如此,儒釋道各有定位,三個傳統思想構成的體系,各就各位,即能相輔相成,各施所長,三贏齊全,中華文明有了三個思想體 系強大後盾,協助重塑普世價值的任務,必能開花結果,為中華傳統文明注入一番新的生命力,開創新文明的格局。
必須指出,價值的傳承與潛移默化,是一個成長,適應,羽化的過程,傳統價值必須吸納,及進行重新包裝以符合現代社會的設計需求,核心在不變中求 變,以前衛的設計包裝,走進平常人家,再從平常人家,走回殿堂,循環不息;起源於中士的禪宗與禪學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禪宗從禪堂佛寺個人的修行走進時代 的前端,走進現代設計,走進園藝,走進家居,走進時裝,走進人群,再返回修行(短期修行與出家日益普遍),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幾乎無不與禪沾邊。 「禪」與「道」融為一個現代簡樸生活要求的參透性價值,已走在時代的前端,成為現代人生活的靈感泉源,它的影響力已超乎單純的信仰的界線。
這就是傳統價值現代化走進平常人家與社會結合展現的無形震撼力。也是兩個古老文化神交(印度與中國)「熔基」,結為一體的奇葩。禪宗的精神與點子的吸納,再再反映人性的光輝,符合師法自然提供自我升華的自由思想空間。
儒釋道的傳統價值觀,是中華文明的精神依歸的泉源,無論是入世,出世,或試圖從在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可以入世出世兼顧,也可以出世的精神擔當出世的事業,兩者兼宜,中國的精神文明的就具有這一特質。
依照中國傳統價值,許多做出傑出貢獻的偉人,無論是立功,立德,還是立言,他們並非全然如西方愈接近上帝就愈接近真理。中國人可以沒有上帝,可是他們的大愛,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超脫精神已不言譬喻。
兩千年前佛教傳入中士,融入中國成為中國本土化的宗教信仰,圓融了中國人較高精神層次的需求及提供心靈慰藉,的確滿足了中國文明的一個出世精神信 仰的缺口;這並不妨礙許多中國人雖然沒有宗教依賴,體現中國人天下為公的精神價值,這就是中國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不一定具有宗教,卻做「近乎」 宗教情操的事業;歷代杰出的治國者 ,民族偉人,哲學家,文人雅士的身上都可嗅到中國精神文明體現的獨特氣質與典範。這是中國文化內憸,外王內聖,寧靜致遠,文化瑰寶沈積的氣質使然。
此外,史實證明中國人即使在國力最強的時期,也並無侵略他國疆土的野心,鄭和七下南洋,並無佔據他國擴張疆土,掠奪資源的野心,反而一些小國唯恐 受到強國的侵略,而自動歸順中士為屬邦。(即使外國專家重新發現,原來第一個發現新大陸(北美洲)並非哥倫比亞而是鄭和,今天美國的歷史也不會改寫。)
結語:今天中國人的傳統思想的價值,需要的是中國人以身試「法」的驗收,或說以身載道,社會日益富裕與開放,驅動更多中國人走向世界,這樣的傳承 絕配價值的宣示,簡單的說「以身言教」,正是草根化大國民風範的最佳運動,隨著中國人走向世界,及更多外國人走向中國的雙向交流,斷層了至少30年的傳統 文化復興的前衛角色,非老百姓莫屬,中國人準備接棒!(待續)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