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7日】
兩岸關係根據什麼框架被定義為地區與地區的關係。這種地區關係與兩個政治實體的關係有何差別。
根據一般的解釋,兩岸關係特殊論的涵意為: 超乎尋常,可能也超乎正常,例外,不能完全以普遍性的常理來理解,具有一定的內在即成事實與積因,因而構成今日的「關係特殊性」。
地區的詮釋非常直接,即是一個國家兩個地區,兩個地區分屬國家的部份,地區可大可小,面積資源幅員並不影響地區共屬一個國家的地位與資格,也無任何特別 ,特殊的情況可詮釋地區在國家的地位,資格,或附屬或直屬的情況。
反而政治實體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政治實體,並不一定構成國家的資格與條件,反而政治實體的特殊性在於它與國家的微妙關係。因為政治實體不 一定擁有主權,可是擁有主權形成國家就一定是政治實體,因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家與體制。國際法並不承認不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所以沒有主權的政治實體才是 一個特殊情況存在的政權體系。
以此詮釋巴勒斯坦在獲得國際社會的外交承認之前仍然是一個政治實體,這與兩韓的情況有別,兩韓都是擁有完整主權的政治實體,所以在國際社會外交 上,各國都分別承認韓國(南韓)與朝鮮(北韓),而不出現爭議。南北也因而相安無事,只欠一個有待兩韓重新統一的民族意願與目標的實現。
如果把兩岸關係置於兩個政治實體的框架內,它必須有一個中介整合體(integrative embodiment )去引導兩個政治實體認同及透過一個基本共同價值介體,涵蓋同一民族的認同才能進入這個框架。兩岸已把中華民族置於兩岸的最大的公約數 ,然而 這只是概念上的認同,並不代表兩岸的特殊關係已進入狀況。在兩岸達致「政治協議」 之前,兩岸仍然是對外擁有主權(各自受到數目不同國家的外交承認),對內主權可共享或共護,或擱置爭議的(請參考本小組在李惠群特區內的一篇相關評論「主 權意識擺兩旁,齊頭雙贏走中間」)擱置並不代表不存在,主權還是存在的,只是為了兩岸和平關係的發展暫時「對內」把它擱在「兩旁」;因為兩岸都應有共識我 們是來解決問題,不是製造問題)。
換言之,對外兩個政治實體都各自獲得各國的外交承認(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於中國大陸佔大多數,中華民國在台灣佔少數,那並不問題),內外有別; 所以兩個政治實體對外都獲得部份國際社會承認的「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國家」,分別是一多,一少;從某個角度而言,兩岸兩個中華政治實體已經在分享主權,分 護主權,不過,因為兩岸欠缺政治橋樑,並未在政治上互相承認彼此的存在(或最低程度互不否認為同一民族),以致形成今日的兩岸政治僵局。
兩岸兩個地區論尚未進入框架,以「返回現實,師法自然」的原則,兩岸存在的是兩個政治實體,現階段還不是「地區對地區」的關係。地區論充其量是兩岸進入框架後放眼的目標或兩岸關係的構成的部份特殊特徵之一(這是雙邊論的論點,單邊論或一中「各表」則另有文章)。
在嚴正評論與討論兩岸和平發展與統一的重大議題上,為了避免見樹不見林 或者見林不見樹的失誤,陷入偏頗,執拗,筆者管見,兩岸三地包括海外華人專家學者,及政府本身的智庫真誠踏實要找出解決問題的癥結與可行方案,下筆時應避 免在評論與探索兩岸的雙贏政治方案中,滲入歷史包袱與捲入非理性的漩渦,確保證據與見解見樹亦見林,秉持實觀,達觀,心懷民族大愛胸襟的中道精神,配以前 瞻的視野去創造民族的未來: 鑑此,筆者大膽建議評論者應 :
--避免翻舊賬;
--避免掉入歷史的泥沼;
--避免選 / 靠邊站 (以兩岸最大公約數--中華民族--為依歸) ;
--避免向後看,歷史是一面鏡子,或許能夠提供靈感,未必能夠提供答案;多些前瞻,少些回顧 ,以創造未來的胸襟與視覺,與無限的空間,迎接兩岸三和 (和諧,和解,和平) (兩德的民族認同而完成統一的使命,儘管值得參考,並非兩岸統一的復新;兩岸的華人必須依靠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與開拓民族團結統一的未來道路) 。
--不應獨挑諸如「國家主權,獨立完整」、「誰出賣誰」意識形態與煽動性的眼節,導致和平關係進程未戰先餒,輿論及評論自亂陣腳,擾亂視聽,浪費兩岸政治資源,原地踏步,望梅止渴,畫餅充飢;
--不應把體制的爭議拉下水,對體制的課題儘量在民族大義下保持開放的胸懷;
--務必拋開政見包袱,跳脫歷史悲情,以民族進取大愛的胸襟與精神,尊循中道,中立的角度,以超越兩岸的整合性手法(integrative approach ),從中撮合,促進兩岸的融合;學術界應引領開創新風,胸襟一旦獲得釋懷,天地浩然正氣的磁場能量也同時被釋放,必能為兩岸的和平關係帶來一番新氣象,開 拓新天地。(以上簡稱「四免二不一必」)
在認同中華民族為兩岸最大公約數的前提下,兩岸獨缺的上述中介整合體是什麼?
正是大中華共和國REPUBLIC OF GREATER CHINA (RGC) 。
只要兩岸認同大中華共和國,它即能肩負中華民族的歷史性團結使命,把此岸的中華民國,與彼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線牽,把兩岸政體導入一個扮演催化融合的交匯點的框架體系內。
最近,兩岸和平論壇建議兩岸成立跨海的政府對政府的兩岸委員會,即是跨前此目標的積極建議(馬英九積極看待台商建議,有意透過修法方式,讓台商可擔任中國政協委員,以保障大陸台商的權益 。一旦成事,將是兩岸事務司法交匯的一個重大突破點)。
根據重返現實的演譯,兩岸的關係在理論上只欠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中介體,這個中介體的出現將能扮演兩岸載體的要角,有鑑於此,兩岸政界,學術界 的智庫精英必須跳脫本位主體性的思維,以和平締造者的自我使命 ,協助中華民族締結一個大中華願景,有了願景,路線圖的描繪,和平→統一→團結→復興的景象將會浮現在全世界華人的腦海中,屆時,和平統一只是時間的議 題。
按照兩岸實況,兩岸和平關係的發展,一旦兩岸各自詮釋一中各表後,一個因應兩岸融合的中介融合體即呼之即出—根據本小組的建議這是一個涵蓋民主、共和及中庸體制--大中華共和國—將是兩岸融合及邁向和平統一與復興的整合體系,最終把兩岸中華政治實體二合為一。
馬英九在大膽詮釋地區論時並未跳脫中華民國的憲法,儘管國民黨已廢除保留大陸代表在台灣議會的席位,不過,中華民國的憲法仍然把大陸歸納為中華民 國(中國)的疆土部份)甚至還包括外蒙古。目前或現階段的中華民國是在台灣基地營運;在理論上,大陸認同兩體一國的構思,大陸亦可根據自己九二 共識下的一中各表的「共識」去詮釋「一中各表」,就如目前大陸稱呼台灣為隸屬的「地區」一樣,如法泡製(這麼說可能已是多此一舉,實際上,大陸早已那麼做 —即在法理上,對待台灣為中國的地區,及馬英九與國民黨為地區領導人及地方政黨的稱呼,表象上與禮儀上,大陸已行使一中各自表。這意味著大陸自行詮釋或表 述一中各表的已是既成,無可爭辯的事實,米已成炊!)
現在,且讓我們重返當下的事實,根據「一中各表」這個唯一共識的認知,了解及重溫兩岸現狀是什麼?
※一個分治的兩岸構成的兩個政治實體;
※一個兩岸都互相聲稱代表中國的個別政治實體 (一個是中華民國在台灣,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大陸) ;
※自從兩岸分治後,大陸即在稱呼上把台灣列為「地區」,包括把台灣政府及領導人列為「地區領袖」;意味著大陸已執行了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的唯一共識 (僅次於昭告天下) 。換言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已「一中先表」,構成了一個無可置疑,鐵一般的客觀事實;
※台灣的實際狀況仍然是個不折不扣,一個在大陸的主權管範圍外運作自如,擁有主體性及一定國際與外交空間的政治實體。所以,兩岸關係的「地區論」 尚處於一個概念性的階段,換言之,在概念上兩岸已經承認彼此為同屬一個國家的兩個地區;在現實中,兩岸依然各自為政,各自以一個政治實體營運自如,兩岸獨 缺的是一座「政治橋樑」(凡是心懷中華民族的全世界華人都知道那是什麼。)
(間中出現一個議論點,即兩岸選擇直接進入一個中國的關係,抑或是一個國家關係;還是先國後中?那一個比較務實,或就直接一點,即如馬英九跟進詮釋的「兩岸分屬一個中國」吧?筆者大膽把這個間中出現的框架課題拋給兩岸統一學者、專家、智庫去做腦力激盪。 )
※一中已各表:以「返回現實,師法自然」的原則,必須再三強調,大陸比台灣主張一中各表之前即已自行根據實況一中「先」表 (單方表態是在於政治言行上,也即是台灣在九二之後才堅持一中各表,延至現在,馬英九才認真「各表」。儘管大陸在九二共識之前與之後都「先表了」很久,讀 者記憶猶新,胡錦濤亦延至今年初與美國布什總統通話時才終於認同了一度出現爭議一中各表的原則,間接向台灣發出「各表」信息) 。
馬英九推出地區論的非兩國,非兩個中國的兩岸特殊關係,外面上非常大膽與果敢,深入分析之,即會發現馬英九仍然根據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的共識原則 表態,並未乖離九二 共識的軌道。此舉也附和了大陸(中共) 一開始統治中國大陸即實行一中各表對待台灣。一前一後各表(如上而言,靈感可能來自胡錦濤與布什的共識通話)。
※如今在兩岸特殊關係論上,兩岸已各自詮釋了一中各表,這是基於兩個政治實體的地位與條件 (想想,沒有政治實體地區論會構成嗎?) 。實際上,馬英九的地區論已更上一層樓,跨過並超越(應注意超越並非排除,兩岸仍然是各自為政的政治實體)兩個政治實體,即構成從政治實體基礎出發的表 釋。
更重要的是,儘管兩岸政治實體各自對一中各表間接表述 (還是「表」「的不徹底) ,不過兩岸在詮釋一中的議題上仍然有所保留。大陸政府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直接表態它所謂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政府的保留也因應了中華人民共 和國為體制,並不完全與「中國」(民族國家nation state)劃上等號;同樣的,馬英九政府也未一口咬定它所謂的一個中國即是中華民國。從兩岸特殊關係論而看,充滿玄機,意義非凡,也是兩岸關係特殊論的 扼要「生門」。這種製造空間「留有餘地」的詮釋,對兩岸在未來找到政治協商的竅門,活現一個雙向靈活的空間,也就是出現一個充滿生機的「交匯點」,這個百 川匯集的交匯點,讓兩岸在詮釋,探索或推敲一個中國的涵義可能出現分歧提供包容性,充分體現了博鰲胡蕭會兩對十六字箴言的「存異求同,共謀雙贏」的精 神。)
換句話說,兩岸深明大義,準備聆聽雙方的「餘音」,顯示兩岸都保留「餘地」。這一點對中華民族及兩岸的最終達致和平統一,團結,與復興具有「畫龍有待點睛」之妙,也為兩岸和平共存共榮的叔展營造雙贏的伏筆,值得心懷中華民族的全球海內外炎黃子孫的釋懷。
單憑這一點, 基本上已看到兩岸「以和為貴,存異求同」的精神,輔以一個服膺「共和、民主、中道」的價值,為未來建構一個涵蓋中華民族的統一雙劍合璧的體制鋪路。(根據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都不容許在領土內出現另一個「國體」,如果兩岸任何一方或雙方過早或不當詮釋一個中國即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 國」,雙方往後展開協商和談時將被肘制,不只違反各自的憲法精神,也沒有空間去尋找一個兩個政治實體都能接受的中介整合體)。
這也解說,雙邊詮釋沒有保留,與單邊詮釋有所保留的一中各表的推演,兩岸都深知沒有保留的詮釋會扼殺整合體的空間,有礙和平關係的發展;尤有進 者,從另一角度窺探,無論是「雙邊論」或「單邊論」,兩者的詮釋一中的落差已相對縮小。基此,「齊頭併進」的兩岸平等觀平台的建立,只是順理成章的程序吧 了。從此歷史高點眺望,一個由大中華共和國為雙載的兩體一國,不是已呼之即出嗎!?
可能有人會問:「兩區一國」不是更好,及直接了當嗎?在兩岸未能對「一中」的內涵達致全面的共識及政治協議之前,「兩區論」只是一個概念或構想 (所以說,馬英九快速向外媒拋出「地區論」,必有其政治動機)。實際上,「地區論」為構成一中各表內涵的部份(其他部份當然包括一中的體制等)。由於馬英 九是根據「一中」的原則去各表,所以受制於一個中國的規則才能表述,然而,他不能也不可能忘了他各表的根據是來自台灣這個如假包換的政治實體(不應忘記沒 有政實體何來一中各表)。所以,在推理上,兩岸理應先進入兩體一國的框架,互相承認彼此同屬一個民族(中華民族的最大公約數) ,然後才循序進入「兩區論」,馬英九兩三步作一步跳,可謂「超級跳遠」的壯舉(在策略上馬英九進退兩相宜,以逸待勞) : 情同未買票先上車;後果只有被趕下車或補票(車已啟程如何趕他下車?)。他選擇對外媒放話,也可圈可點。鑑此,大陸的如何回應,想必已在馬英九的股掌之 間。
小結: 換言之,在馬英九推出地區論後,一度迷惘的「一中各表」已撇開烏雲見月明,兩岸重返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原則的精神,標誌著馬英九根據一中各表跨出勇敢的步 伐,探索與大陸展開政治對話(唯有政治對話才能使兩岸地區論定調在共識一中各表,讓九二共識成為真正有內涵的共識,否則九二共識將淪為空洞的歷史名詞), 讓九二共識成為兩岸名符其實「謀求雙贏,擱置爭議,認清現實,累積互信」的道德源頭。否則「兩岸義士」不辭勞苦為兩岸達成唯一的共識的心血將付諸東流。為 了全球中華民族的福祉,兩岸政權應抓緊果時機,積極響應全球華人的呼聲,不要再兜圈子了(九二共識後蹉跎了十多年,「顯性台獨」從中搞破壞造成的後遺症, 還不夠採折騰嗎?)
另一方面,兩岸政府真誠,踏實要取得關係的進展,並非難事,難只難在兩岸是否存有默契克意被動的「保持兩岸現狀」,或基於兩岸在各領域已實際休兵,而鬆懈下來: 安於(樂於)保持現狀的不只是台灣一方?
●編按:本文原標題為--
獻給普天下心懷中華民族的兒女:
兩個政治實體的整合體--大中華共和國呼之即出! (上)
推出「地區論」: 馬英九手握王牌--一中各表!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统一后的中国宜径称“中华共和国”
ReplyDelete筆者在《共和主義統一中國綱要》、《以一綱四目共和統一觀踐行胡六點》等文中主張“統一后的中國為中華共和國。有遠方朋友問:《中华共和国》英文正确译名应该是-Republic of China而台湾-中华民国正确英译名同样是-Republic of China。如果從深层政治角度分析《中华共和国》就是等同《中华民国》。请问天人合一先生是否采用回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建的老国号《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
其實很抱歉,我不懂英文,不知英文里“中华共和国”与“中华民国”竟只是同一个词汇。我主张的“中华共和国”既非“中华民国”,亦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尽管三者之间千丝万缕,甚至可以说应该有着相同的DNA、某种意义上也可说“中华共和国”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是“中华民国”。
称谓并不重要,定论有赖协商,根本在一个中国,关键在历史认知,难点在各方摆平,急要的是开启未来,途径在超越私利、超越党派、超越历史。
统一后的中国不宜称中华民国
我,相信还有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万分尊崇中山伟人,尊崇辛亥先贤。中华民国是中华民族觉醒、奋斗、复兴征程上的第一块丰碑,应受世人景仰。辛亥至今,波澜壮阔,风雷激荡,然百年不过一瞬,皆属中华民族由蒙昧到觉醒、由分散到团结、由专制到民主、由闭塞到开放、由贫弱到富强,由落伍到进步、由屈辱到尊荣的伟大复兴期,在这段历史长河里,一切进步的弄潮儿,都是在继续、坚持、宏扬中山先辈们开创的事业。尽管我们(两岸四地)有了长足进步与傲人成就,但“复兴期”的大背景未变,总任务依然。因此,统一后的中国国号,回顾历史起点,亦有一定的理由和可能。至少可以回避两岸对毛、蒋们的争议、纠缠。但细斟慢酌后又觉其合理性不足,可行性较差。
一, 未能正视历史
中华民国虽有草创时的辉煌与抗战胜利的丰功,但中山先生后军阀割据的内战、袁世凯窃国的荒唐,老蒋时期的专横腐败给人们、给历史留下了不好的观感。国民党因自身的腐败和无能而弄砸了中华民国的金字招牌(此论有蒋老先生的检讨为证),绝对多数的国人选择、认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铁定的历史事实。49年以后,两岸经历了长期、激烈的军事对峙和外交斗争,形势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得到绝对多数的世人认可,成为法理上的中国,这也是铁定的历史事实。近30年来,大陆改革开放成为了世界经济引擎,大陆强力制独、坚守一个中国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守护,大陆持续发展、和谐稳定、志存高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的引领者和主力军,这还是铁定的历史事实。所以,尽管天佑民国,海峡天险、易守难攻、保留了不同观点不被斩草除根,保留了另一种生存发展模式用以竞争、比较,保留了一种另类呈现出多样性才是世界本质;尽管国民党据台后痛定思痛、改造、改革,致台湾有了“四小龙”美誉;尽管台湾在东西方文化、制度交流上比大陆先行一步;尽管百万台商是大陆经济发展功勋卓著、不可或缺的方面大军,统一后的中国径称“中华民国”,仍有点对历史不客观、对世界不严肃、对统一有倒忙、对未来有局限。
二,难以摆平现在
虽然中共“以暴力取天下”,但确实是当年国民党丧尽了民心,国军兵败如山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心所归,依法而立。虽然中*人49年后做了些傻事,走过一些弯路,人民跟着也吃了一些苦头,但中共大节是好的,总旗帜、总路线是对的,成就也是卓然而然、有目共睹的。虽然当前中国社会存在尖锐矛盾、复杂问题、巨大困难,但民心是凝聚的、政权是稳固的、信心是高昂的、前景是美好的。虽然大陆无论官民皆备同胞之情、手足之爱,和平之诚,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胡锦涛“什么都可谈”;笔者亦主张两岸代表了中国政治差异的两个方面,统一是共建、共生、共和,不是解放、收复、纳降,两端共和、两端变是必然的,“谁带领谁?不一定、不重要、不着急、不要言之过旱,主张“尽一切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包括国号、国名、国都、国旗以及中央政府组织形式、什么都可谈、什么都可变,主张以最大诚意亮出统一底线、让到无可再让时,但“共和”毕竟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体谅。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一个正在闪光耀眼、受国际尊重、为大陆人骄傲的光荣称号,为了尊重台湾人民,避免“矮化”、“投降”、“征服”、“并吞”的误解,为了台海的永久和平,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大利,大陆官方“两岸同属一中”、“对等协商”、“什么都可谈”,以及笔者“两岸四地五方共建共和”、为了和平统一“什么都可变”以及将国号完善的建议,应该是至真至诚、到了无可再让了。如果还要回到“中华民国”,不啻是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否定十多亿人几十年的业绩、自信和荣光,不啻是开国际社会大玩笑,不啻是在大陆平静的家园中扔炸弹。台湾要尊严、要对等,要不否定、不矮化,大陆何尝不如是!台湾有人较敏感、好冲动、有激情,大陆何尝不如是!不要以为大陆人在台湾问题上从不上街,少有争吵,君不见十年文革,几亿人激动、火烧大使馆、揪斗刘少奇,远比台北围攻陈云林宏大,远超台南推倒七十多岁老人张铭清的豪情。中东、南亚之乱,殷鉴在目,惊心动魄,理智的政治人物应当体察民情、平衡利害、防患未然、规避冲突、维系安定。跳出民国、人民共和国的纠缠,少回头,向前看,方能引领中华民族柳暗花明、一览众山小。
三,不能大利于将来
历史往往循否定之否定发展、做螺旋式上升,简单地回应过去,当前难以息争,很可能不利于将来。中国人可以也应当总结百年、更上层楼。
字面上讲,民国,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几近相同:老百姓、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为老百姓、人民服务、谋利益的国家;老百姓、人民和平、和睦、和谐的国家。联结历史背景,她们各有特色与局限:民国相对的是帝国、是皇帝、是皇权;人民共和国相对的是“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民国中的民是否包括皇帝、皇族,是否等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我未加考证,人民共和国中的人民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将一部分公民排出在外的,这恐怕是大陆几十年极左路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宪政源头。这里产生了几个问题:1,两个国号中民(人民)的对立面已经消失,民有无保留、强调、自诩的必要;2,若保留,内涵为何?范围多大?官民何处?如何防范极端主义以民的名义分化人民、撕裂族群、对立官民。3,统一后国号中的民(人民)取自海峡东还是海峡西,还是就此争它一万年。
我的意见是统一后的中国径称“中华共和国”。理由如下:
1, 统一是共和。
两岸分隔是中国人民在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因以国共两党为突出代表的政治路线激烈分歧、斗争、冲突而形成的历史负债。两岸代表了中国政治差异的两个方面,和平统一,是共建、共生、共和,不是解放、收复、纳降(当然对“台湾国”自然要另当别论,只有以武力去解放去收复)。统一后的中国应是两岸四地加海外华人五方共襄盛举。两端共和,不是大吃小,不是历史的复印,不是简单的地理拼合,两端变是必然的、让是必需的、含糊是合理的,与其争持不休,不如另辟蹊径。
2,统一应体现时代发展。
民国和人民共和国肇建之际,均系社会矛盾异常尖锐、阶级冲突异常激烈、斗争形式异常火爆的时期,各个社会阵营无不以“民”为旗帜号召追随、以“非民”为指称斗争异类。故在两个国号中的民(人民)都有着浓烈的时代烙印。斗换星移,在新、旧民主革命的对象已经消失,和平、建设、改革、开放、发展、替代了斗争、对立、革命、抵抗、战争,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代,民或人民当然应该和现代意义的公民趋同。民或人民的地位、作用、国体性质,如主权在民、人民最大、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等政治原则可以通过宪法表述和确定,但不一定、不必要、或许不应该在国号中成为共和、或国的定语,因为共和需要宽泛、包容和开放的意境,如区域、族群、阶级、官民、党间、国际、贫富、不同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对立面的共和。最不应该的是在统一中,两岸为民或人民两个同义各表的用语扯皮内耗。
3,统一要为万世开太平
我主张径称中华共和国,不只是要为两岸僵局解套,更在于寻求中国政治伦理、政治文明的超越。
中国有太多斗争,几千年里,意志的施行、利益的取守、政权的更迭、声名的毁誉,无不遵循实力(主要是枪杆子)原则,采取斗争形式。而斗争的绝对性、排他性、暴烈性、非理性,往往使人、哪怕是善良的人直至圣贤,也变成了利器,丧失良知和理性,表现得“春秋无义战”:党同伐异、不问是非;成王败寇、不择手段;睚眦必报、不讲宽容;斩草除根、不留余地;唯我正确、不知反省;党利至上、不顾百姓;你死我活、不死不休。就算当年同以反对封建专制为根本任务的国*人,也是不自觉践行旧的潜规则,将分歧扩大化、斗争绝对化、自我神圣化、对手妖魔化,都以“东风压倒西风”为能势,以致兄弟成仇、战友反目,走上极端对立的道路。就算几十年来,历史已经证明,台湾能出经验,港澳能出奇迹,大陆也能现辉煌,两岸四地的黑猫白猫花猫们,在各自旗帜的集合下可以生存在同一片蓝天;当年主义、路线、制度的争论本应当稍息,国裂、家破、人离的殇痛本应以弥合,但两岸的政治家仍难跳出是非对错、多错少错、名分、传承、老大、老二的纠缠,不能坐下来什么都谈。遗憾的是,部份台湾政客,以民主为旗帜,却不尊重大陆同胞和海外华人的情感,非要闭关、锁岛闹独立;以爱台湾为口号,却肆意挑畔大陆、制造麻烦、把玩战争引信、置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以清廉自诩,却贪污腐败、弊案重重、吃相难看;以进步为名号,却处处表现得党派利益至上:不计是非、不管黑白、不计后果、活脱脱一付文革造反派的小家子样。
中国独缺少共和。千年专制,缺共和;近代战争,缺共和;49年以后,台海对峙、文革十年、蓝绿恶斗,缺共和;至今,你低我高、你错我对、不统、不独、不武、不谈,一触一中便撒娇、发泼、缺的还是共和。在一些政治人物的思维里,自己总是正确的,别人总是错误的,自己的利益、意志、自由、生命才是宝贵的,别人的是不重要的;捍卫己见、已利是神圣的,斗争、讨伐、消灭异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往往以已利、已见判别是非、区分敌友,然后以“人有亡斧者”的眼光把世界一分兩半、看敌友一成不变。于是乎,“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见了;于是乎,“费厄泼赖应當缓行”,第三条道路、第二种选择、另一類雜音没有了;于是乎,“宁可错杀三千,不可错放一个”,“民”的自由、权利、生命不重要了;于是乎,贪腐可因台独而脱羞,不认罪的老子可以共犯儿子的认罪而公然自豪,人最基本的是非、廉耻丢尽了; 于是乎,至今还有人在高论“以民主对抗共产主义”,时空象已停滞,八十年、六十年前那两场争论還需要繼續,几百万亡灵的遗恨、近千万离散人儿的情愁、十五、六亿华人复兴的热望,還不足以填補意識形態的差異、對競爭對手的缺乏了解甚或是权力的沟壑,“生活方式”的差距大得比台湾海峡还要宽;“优质的民主”神圣得可以置民族国家的分裂于不顾了。
共和,是出路、是旗帜。历史在前进、人会变聪明。反省当年,人们会思考是否斗得太凶、分得太急、也许还有另一种选择。历史启迪我们:人类正进入地球村的时代,人口、资源、环境、气候、疾病、灾害、对未知世界的无尽探索、对可持续增长的无量追求,正在将人类结成不可分割的生命、利益共同体;保持人群个性、竞争和活力,同时又防范自我耗损、戕害和毁灭,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人类的共同价值需要维护,其主要途径是民主,民主有多样实现形式;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全体人价值的有机融合,不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制”,不是一个地域的人们对另一地域的人们的拒隔;在采纳主流意见的同时,要尊重、保护少数人的意见甚至反对意见;人类共同价值在历史中形成、完善,接受历史的检验和扬弃,是与非不应由一家说了算,不宜匆忙下结论,不必要一次就弄明白;不同的路线、主义、模式、观点、应该允许共存、试验、比较、竞争甚至碰撞;解决社会矛盾,斗争不是唯一形式,战争只是无奈的手段,协商、容忍、宽恕、尊重、和解、等待甚或退让才是基本选择;人们的政治活动,不应该以任何理由、那怕是崇高的理由颠倒是非、欺骗民众、撕裂族群、煽动民粹、挑动战争、分裂国土;仇恨不能化解仇恨,对立不能縮小对立,无论小家庭还是大社会,矛盾、冲突往往是斗出来、斗大了的;“和”方能养生、齐家、谐众、利国民。当年孙中山提五族共和,毛泽东称人民共和,共和曾經是革命的旗帜。在皇权被打倒、外侮已消除,民(人民)的国度建立,民(人民)的观念普及,民(人民)的宪政基本搭建的今天,革命、斗争已成为过去式,改革、发展、和谐是为主旋律,共和自然是建設的旗帜、是立国之本。就两岸而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台湾人或已嫌老,“共产主义统一中国”,大陆人或许要笑,“共和统一”或许正好。“共和”的思想、主义应是两岸统一的政治基础。就世界而言,兩岸共和统一,不仅仅解决中国统一、消弥台海战祸,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不同思想、主义、观点、制度、族群的人们和平共处、和解共生、共求发展的示范,为全世界化解地区、文化、宗教冲突、贫富矛盾、经济生态危机、历史种族仇恨,寻求到出路,给人类大同带来曙光。“共和”成為統一后中国国號的主旨、精髓,是中華民族復興、發展、升華的必然,是人類社會進化、世間滄桑的的正道。
愿新春的祥瑞、共和的光輝、統一的民意、復興的熱望,驅散海峽的愁云,涌動統一的風帆,高揚崛起騰飛的翅膀!!!
《作者:大陆 四川省南充市 天人合一》
《名称的改变可以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
ReplyDelete名称的改变可以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 ————“一中各表”不如“一中共表” 作者:中华统一者摘要:“九二共识”所包含的“一中各表”,既对两岸关系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又潜藏着不确定因素。本文提出了“一中共表”的概念,并论证了其对大陆、台湾和美国在目前阶段都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最后提出从“两岸和解”到“形式统一”再到“实质统一”的五个阶段。关键词:中国、一中各表、一中共表、和平统一。
一、前言中国从1949年以来,两岸事实上的分裂、分治和对立已近60年。随着2008年马英九和国民党在台湾执政,两岸都将认同“九二共识”,这为两岸的和平谈判带来的新的契机。但双方对“一中各表”既有共识也存在这分歧。“一中各表”所表达“一中”概念的模糊性使得在具体操作中会遇到现实的冲突。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中共表”的概念。“一中共表”可以实现大陆、台湾和美国三方的共赢,对维护两岸和平,逐步实现国家统一将具有现实的深远意义。
二、“一中各表”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 “九二共识”指的是1992年海基会及海协会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共识,即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国家,两岸同为一个中国,但大陆认知的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认知的中国是“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是包括大陆和台湾的中华民国。 “九二共识”的积极意义在于在复杂的主权争议里求同存异,在谅解中开展两岸交流并以此为基础恢复两岸协商谈判。
三、“一中共表”概念的提出要破解“一中各表”的潜在威胁,又要维持目前大陆、台湾和美国的现实利益和政治格局,必需要有新思维。这就是“一中共表”,即双方共同表述一个中国的唯一含义。 “一中共表”是指双方都放弃“中华人民共和国” 和“中华民国”是各自唯一代表中国的主张,而用新的名称取代,比如双方把一个中国都叫“大中华共和国”或“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或“大中华民主共和国”等。大陆议会通过法律承认,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都属于“大中华共和国”。只要台湾不独立,不拥有和研发核武器,不发展进攻性武器,大陆保证10-20年内不对台湾动武。台湾议会也通过法律承认,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都属于“大中华共和国”,并承诺台湾不独立、不拥有和研发核武器和不发展进攻性武器。台湾用“中国台湾地区”的名义与外界交往,参加除联合国外的一切国际组织。双方共同组团作为“大中华共和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参加联合国,人员比例由双方协商决定。“大中华共和国”在初级阶段(10-20年内),只设立象征一个中国的统一国旗和“总统和副总统”,不设立其他象征性或实质性的政府机构。中国大陆地区领导人被中国大陆地区议会选举出来后自然兼任“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统,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被台湾直选选举出来后自然兼任“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总统。10-20年后“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否设立象征议会和政府或实质性议会和政府,到时双方再谈。
四、“一中共表”可实现三方共赢 1、首先“一中共表”获益最大的应该是台湾。 台湾的根本利益是什么?首先是政治上求得长期和平安定的环境,其次是经济上求得台湾地方利益最大化,再次是求得国际空间。“一中共表”则同时满足上述三种的根本利益。首先,双方在名义承认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即“大中华共和国”,既然都是一家人,大陆就没有发动战争的理由和动机,所谓撤销飞弹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一中共表”可以使台湾获得永久的和平环境。任何有远见的政治家都会看到,无论台湾怎样备战都不可能止战的,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解放军是不怕牺牲的,大陆也不会吝惜经济遭受到重创的。其次,既然都是一家人双方协商就会更融洽,台湾就可抓住大陆经济崛起的历史契机,使台湾经济长期繁荣,台湾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这才是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再次,“一中共表”在名义上和形式上承认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而在实际上台湾和大陆互相不统治对方,双方也互不隶属,台湾不存在被矮化的问题,在实质上仍然是维持现状。台湾地区领导人用“大中华共和国”副总统身份出访一切国家,台湾用“中国台湾地区”的名义与世界所有国家建交,参加除联合国外的一切国际组织,则使得台湾的国际空间无限扩大。实际上,从历史的长远眼光看,大陆与台湾力量对比,时间是越来越倾向于大陆一方的,两岸最终的实质性统一是必然的历史规律。因此,台湾越早越主动地谈统一问题,台湾的发言权才越有分量,才能真正地对台湾根本利益有利。 2、“一中共表” 在目前阶段对中国大陆也是获益匪浅。对于中国大陆来说,维护祖国统一是其根本利益,尽管“一中共表”只是名义上和形式上的统一,但毕竟比“一中各表”所带来的“一中”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前进的一大步。名义上和形式上的统一为实质上的统一赢得了时间。在中国大陆的总体实力没有超越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的总和实力之前,大陆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因此两岸能和平统一才是上策。“一中共表”名义上和形式上的统一为迈向实质性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由“形式统一”迈向“实质统一” 任何有历史远见的人都会认同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可阻挡的,中国最终完全地实质性统一也是不可阻挡的。因此,中国将来必然会从“形式统一”迈向“实质统一”。本文为其规划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2010年):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和解谈判阶段。第二阶段(2010年-2020年):在“一中共表”的基础上,实现形式上统一的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双方议会通过法律承认,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都属于“大中华共和国”,只设立象征一个中国的统一国旗和“总统和副总统”,不设立其他实质性的政府机构。第三阶段(2020年-2040年):发展“一中共表”的内涵,实现形式上统一的高级阶段。 这一阶段,不仅在形式上设立象征一个中国的统一国旗和“总统和副总统”,还设立其他象征性的政府机构,比如象征性的全国议会和政协组织。第四阶段(2040年-2060年):实现实质统一的初级阶段。(此阶段可以等以后再谈)这一阶段,双方谈判设立实质性的政府机构,比如实质性的全国议会、政府行政机构。第五阶段(2060年以后):实现实质统一的高级阶段。(此阶段可以等以后再谈)这一阶段,在实质性的全国议会、政府行政机构运作的基础上,双方谈判如何对全国军队实现统一指挥和管理的问题。综上所述,从“一中各表”到形式上统一的“一中共表”再到实质上的统一,是个凝聚共识的长期渐进过程。 只要把两岸人民真正解放思想,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两岸关系和谐快速发展,必然会给两岸人民带来真正的长期和平和永久幸福,一个和平统一的新中国最终会到来。只要双方把名称改变,就可以给双方带来永世的和平与安宁,就可以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领导人必然会在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名垂青史、流芳百世。这比起无休止地争当中国的“正宗”河谋求连任哪个更有意义呢?
《作者:中华大陆江苏省南京市 马尧海─南京工业大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