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1日】
兩岸在一中議題上的詮釋出現落差並非對「一個屬於中國的國家」有矛盾,而是互信不足以承擔如此重大的原則,並暴露兩岸的對等地位尚待建立的問題。
實際上,「胡六點」對馬英九政府釋放的政治空間帶出的問題,可詮釋為技術性與兩岸互信基礎的考驗,相信自去年來,兩岸已對一中/一國的選項有融匯貫通的共識,各自表達一個政治立場只等待時間。
基本上,無論兩岸最終接受的是一中的概念,抑或同屬一個民族下的一國,都無礙兩岸「民族兩岸」的前提,如此的靈活性反而會加速消除兩岸的政治障 礙,朝向達成和平協議的中短期目標。(筆者始終認為,兩岸無法釐清及互認政治地位(政治實體),兩岸的和平協議的簽署是沒有基礎的,與望梅止渴沒有兩 樣。)
筆者要從「民族兩岸」的角度探索無論是先從一中,或權宜性從一國串連至一中的結果,去比較兩者的異同,及結果的殊途同歸。
大陸向來堅持的大前提是只要一個中國的原則,其他問題都可以通過兩岸協商謀求解決。自從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的定調開始,這個基礎原則並沒有錯,也應 是兩岸可以接受的大原則。如果台灣連中國人都不能接受,兩岸的任何協商,任何共識,任何互動與善意的累積都是徒然的。因為連「中國人」的身份都沒有共識, 統一,談判和平方式的統一已沒有任何意義。
從大陸的角度,統一的條件都可以談,只要不觸及一中的紅線。
一中各表有無觸及一中的紅線? 從大陸的角度顯然是有的。否則大陸延至今日仍然沒有在馬英九去年表述一中即是「中華民國,兩岸兩區關係特殊論」後,大陸仍然按兵不動,沒有隨之各表一中。
筆者前文已提及大陸不表一中的「憂慮」非常明顯(請參考筆者特區文章),現在再檢視這個角度,與「胡六點」的政治主張中不提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的前緣,顯示大陸始終只堅持一中原則,其他都可以談了(既使九二共識沒了,也一樣)。
對於大陸而言,兩岸的政治談判只剩一個大原則──一個中國──其他都可以談(涵意應該是其他的可以磋商,唯獨一個中國不可觸及)。
從台灣的角度,顯然台灣並無反對一中的大原則,問題是台灣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必須各表。所以,要台灣接受一中是有付帶條件的。馬英九去年下半年已付諸表述一中。台灣堅持這也是九二共識的唯一共識──一中各表──台灣只是根據共識表述一中的內涵。
筆者的前文分析「胡六點」政治內涵中提及大陸尚未能完全接受台灣要求的「對等地位」,這也是導致兩岸的思維停留在一中的議題上,陷入有些僵化的意識;換句話說,如果九二共識的內涵已經無法跟上兩岸政治關係的演變,九二共識有必要讓路。
綜觀上述,可以達到一個初步的結論,大陸堅持一中,台灣堅持各表。這就是兩岸九二共識的爭執臨界點(Point of argument) (必須指出,一中各表是概括台灣藍綠兩營的泛營政見,連陳水扁也支持)。
現在要向讀者提出的問題,一中各表是兩位一體,還是一體兩位(two in one or one in two)?所謂兩位一體是指兩個部份構成一個完整的單位,一體兩位是指一個單位由兩個部份組成;兩者不同處,是前者是由可以自行營運的部份組成,後者是原 本即組成不能分開的,分開即體解。就好像在政治裡治理權是可以分開的(政治實體就擁有治理權),國家主權卻不能分開(政治體實未必擁有主權。國家的政治實 體就一定擁有主權。這一點較早的文章已有交待)。顯然的,一中各表在政治現實中已變成一體兩位的連體嬰(任何一個部份被扯開都會導致體解);鑑此,(兩 岸)僵持不下,解除僵局的是另尋出路,唯有一併完全擱置(或繞過)九二共識。
顯然大陸堅持「一中」,台灣堅持「各表」。單簡而言,這就是兩岸目前詮釋兩岸政治關係出現的膠著點。有無另一選項,有! 如何?
「一中」與「各表」都擱置,另闢出路,這個出路就是一國,返回一國兩制乎?或接受現實的兩體一國(兩個政治實體構成一個民族國家)。前者台灣已表明不會接受,後者是台灣的屬意。
至於大陸能否接受兩體一國,至今尚未表態。未置可否。
其實,兩體一國,乾脆俐落,大陸接受兩岸對等地位,互認政治實體不會有問題(互認政治實體等於對等地位);如此,兩岸政治關係正常化的發展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歷史的障礙得以迎刃而解。
筆者所見,九二共識帶出的膠著點即在此。
小結: 如果「胡六點」迴避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馬英九迴避九二共識的一中,也是出自平衡。互有往來。有學者提出不同而合(agreed to disagree),在這個重大的原則上,似乎難以三級跳至不同而合,唯一的折衷方案是按照兩岸十六字箴言中的「擱置爭議」,然後加上筆者建議的「另尋出 路」。由「一國」權宜性情暫代「一中」,實行兩岸一線牽,打開一個新的天地,統一個圈重返一中。
只要兩岸領導人持續跳脫思維的屏障,在發展兩岸政治關係上,勇於接受開創未來的挑戰,以一個「中介線」推敲兩岸的兩體一國,兩位一體的演進,兩岸的政治分歧點必能被繞過,進而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到一個真正的全新的起點。這應該也是「胡六點」對台指導政策的新意吧!
建議:模糊空間的創意到了一個層次,就應面對現實,舉行直接政治談判,把兩岸的政治議題擺上台面,以釐清各項課題的定義,包括互認政治實體,(模 糊空間是為往後的實際談判製造創意條件,問題是兩岸認同時機已到了嗎? 沒有展開政治談判的兩岸,既使是要達成擺脫「技術上敵對」的和平協議,也是沒有基礎的,就此,筆者不禁要問,兩岸門在何方?)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