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6日】
評論及改良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副會長林嘉騋「建構大中華經濟共同體」建議
台灣與福建融合試點—克隆台灣呼之欲出
隨着馬英九登上台灣總統寶座,瀰漫兩岸關係的悲情格局已成功扭轉,緊接着對加速兩岸和平進程的期望與熱情在民間燃燒蔓延。然而,在等待兩岸官方與 領導層作出實際行動化解敵對關係的同時,民間與商界卻不能也不應如以往般扮演被動角色,讓眼前的歷史契機淪為官方演義的獨角戲,筆者認為,民間應積極主動 發揮民間的力量,加入演義,不讓從政者專美,以最務實的措施──經濟建設發展領航兩岸關係—歷史在在證明,這確是引導兩岸關係邁向順應融合的「最務實」的 管道;試想想,人流,物流及資金流的匯集自然拓展海峽兩岸社會交融。
假以時日,這種由民眾與經濟利益引領的非官方關係,發展到一個特定的階段與層次,必將水到渠成,在民間形成推波助瀾的民主訴求;其龐大的感染效應,由下至上,提升為「下行上效」的顛覆倒置金字塔,誘發政治融合,不失為匯合民意,羽化為「人民力量」(經濟版)的大勢。
願名思義,這裡要探討的為上述涉及兩岸四地的「大中華經濟共同體」,林先生的建議與筆者倡議的大中華願景不謀而合:通過經濟融合利誘引發政治共同 體的締結,成為政治共同體的催化器,以民主,法治,自由,和諧,環保(生態)為本,經濟民生為載體,相輔相成,扮演大中華政治共同體的引路者。經濟發展講 求利益與成效,經濟與資金的引人,有如水銀瀉地,有有利可圖的市場與領域,資金自然會被吸引,資金到位,人流與物流跟進,為自然的規律,以此制造良性循 環,生生不息,兩岸社會融合引發政經共同體的構想。
儘管目前兩岸的經濟與政治關係有改善的跡象,彼此的差距仍然非常可觀,單靠持續不斷的兩岸「良性」隔岸喊話還是有欠紮實(不排除兩岸開始領悟多做 少說的真諦)。馬英九上台,為兩岸關係取得突破提供歷史性契機(胡錦濤通過英文版發表認可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尚未通過考驗期),現在即評估馬英九是否 「有所作為」未免言之過早。充其量,過去八年在黑暗隧道中的摸索止於看到和平統一的一線曙光;這也符合馬英九主張的暫時擱置主權議題,兩岸經濟,通航,爭 取外交空間先行的「熱身」融合方案。
鑑此,借助經濟發展的誘因,的確是最務實與最大善用民間力量者,所謂借助民間力量達成造勢建基,率先把握馬英九上台創造的歷史性利好契機。
追塑兩岸經濟關係自8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25年;兩岸四地經濟共同體或稱「共市」的構想,實為依據重返現實的自然法則而形成,它的滋養取自中華大 地經濟的頻密互動,駐紮大陸各地的百萬計台商「義勇軍」,很多已融入當地社會,甚至與當地人通婚繁衍新一代「中華人」已是初期融合的實例。廿多年來,台商 「百萬雄軍」扮演兩岸融合領頭羊的角色已不在話下,符合自然法則,民間與商界往往是社會蛻變的引領者,政治與政策上的變通與調整,反而是在大勢所趨,人心 所向下被迫改絃易轍,最後跟進。在現實環境中,政策的調整往往滯後於現實,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上述所指的開創先河的「顛覆」意義即在此。)
所不同的是,過去台商的投資經商意願是屬於靜態與個別驅動,動機純屬商業與政治沒有直接關係,今在大環境的牽動下,將提升為動態及由政策驅動;兩 者性質上的差別,象徵著在政策與執行層經濟互動被引導與政治大局同步而行,甚至如上所言肩負使命驅動(mission driven);當然商界最後投資的決策權,還是要返回利益與經濟效益層面;換句話說,這類投資將相得益彰,左右(政經)逢源,不僅賦予使命,亦獲得政策 護航,為「中華特色經濟」增潻班爛色彩。
如上所言,經濟共同體或共同市場,為一體化的起點,在經濟共同體的優惠下,關稅與進出口投資所涉及的稅務與程序都全免或簡化,超越一般外資的待 遇,獲得授予「國民優待」(national treatment)的同等資格;近期的實例為歐盟走過的共同市場體制。為了激勵商界企業在兩岸四地的融合上擔當領頭羊,則必須賦予某些特定行政與自主的 決策權,塑造政經試點,必須超越香港與澳門模式,否則只限於純經濟發展區層次,與大陸其他的經濟發展區一樣,如此的經濟共同體將「毫無願景與使命可言」。
換言之,政治特區須賦予引導政經同步發展/改革的權力與願景,否則原地踏步,為不折不扣的另一個經濟開發區翻版;若賦予行政自主權,可先參考香港 經驗為起步的漸進式民主(唯非根據其模式),實施中華特色的民主試點為模式(即克隆台灣),做為引導全國進入政改轉型的橋頭堡(先行板塊),這與當年的深 圳經濟特區模式,一前一後,一經一政,相互呼應。所不同的是因應時代的不同需求,進行靈活的基因密碼重新排列,前者為先由建構市場經濟切入帶動大陸改革, 後者由設定政治特區框架引導經濟流入充當兩岸政治融合的催化劑。
建構大中華經濟共同體的建議,儘管手段上延續過去跨海甚至現在的兩岸經濟互動與融合方式,不過,它的目標卻是政治願景擔綱引導社會經濟互動與建 設,目的為催化與加速兩岸的人文化學作用,使兩岸的經濟融合伸延到政治改革,影響決策層面,營造有利的草根與經商氣氛,達到經濟,社會,人文建設逐步融入 政治改革框架,與統一步伐互相結合,結為一體。
福建為融合中心,符合兩岸民情
按照台灣與大陸的歷史人文異同與現有條件,對岸的福建省為融合的最佳試點中心,與本小組倡議的「克隆台灣」統一母體概念構想下的先鋒計劃不謀而 合:兩者同樣把台灣彼岸福建省列為試點區;假設跨海進一步經濟融合能放眼引導政治融合,縮小兩岸民眾對統一大業的歧見,從民間與商界出發可謂「經濟又實 惠」,它不僅順應潮流趨勢,人心所向;近年推動兩岸原文化區(台灣—福建)的設施與經濟建設原動力度,可從台商跨海到福建投資熱潮的持續獲得印證,彰顯民 間互動力量超越政治現實的另一實例。此大勢不僅有助於縮小原文化區的人文差異,也提升福建省的角色至民主統一的層次──肩負幅射民主統一至全國的試點使 命。
随着兩岸交往互動日益頻密,兩岸人民的融合已是統一的最有力的質量資產,民間的力量能否在政治與政策層面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力,尚有賴於這一波政治 運動的深層草根化與民眾化(兩岸上億網民對民主統一訴求歷久不衰的烈火莫熄為根基),台灣與福建的鄉民通過積極爭取的「全面三通」,加速互訪,達致兩岸對 一個民族與國家的認同,使兩岸社群的交往升華至水乳相融的境界,為兩岸統一所必備的中華版「人民力量」奠下穩固的基石。
微觀方面,本小組提出四點具體建議如下:
.本小組建議擬議中的新加坡與中國共同合作開發的環保城(Eco-City),除了北方的天津推行外,亦考慮在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平潭」另設 一個南方的環保城。一南一北,互相輝映。中國中央政府從福建省劃出一塊面積相等於台灣地理形勢政治特區,作為長期規劃為中央直轄的政治特區(如果中國領導 層十足高瞻遠矚,勇於接受歷史性挑戰,就直接把整個福建省劃出去吧!)。(福建省的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相等於台灣3萬6千平方公里的三倍有餘,人口 只有約3千500萬,與台灣2千300萬差距不大,其平均人口密度遠低於台灣,無論天然與人力資源,及有待開拓的市場潛能與企業營運成本,都為台資理想的 轉移大後防,加上上述人文與地理優勢,互補性幾乎天衣無縫,完美配搭,渾然天成,無可置疑兩岸的經濟社會上整合進度亦將較其他省份更快,經濟效益更不在話 下。)
.此政治特區,雖也由中央直接管轄,有別於北京市,重慶市,上海市,天津市的中央直轄行政區。顧名思義「政治特區」為政治體制的試點特區,在內 涵,功能與宗旨上與以上四個行政直轄區不同。除了直接由中央管轄外,它的構思為依據台灣的民主政治實體伸延出的「克隆台灣」母體概念。
.據了解,2005年初,中國交通部對外宣佈今後20年的「國家高速網規劃」,其中包括有一條從北京到台北的高速公路。這意味著台灣海峽通道建設 已被正式列入國家交通部的長期規劃之中。從地理,地質等自然條件分析,平潭市最有優勢被選為台海通道的起點。如此一來,海峽西岸經濟區將成為珠江與長江兩 個三角洲經濟之間的經濟新龍頭,平潭市有望成為國際大都會,甚至超越深圳的地位。與台灣一水之隔,血緣,文緣,史緣相同的福建,必是首選之地,符合師法自 然原則,有利于建構「海峡西岸經濟區」,與時併進,和海峽彼岸的台灣自然融為政經一體。
.從經濟發展長遠趨勢而言,台灣經濟發展必須要以中國大陸為腹地,無論取得經濟增長,或產業轉型都須依靠大陸。台灣的長遠經濟重新的定位,也離不開以大陸為腹地的亞太的金融與物流營運中心的構想(Asia Pacific Financial &
Logistic Hub),由於受到地理面積資源所肘制,台灣必然希望將以福建為主的東南沿海納入台灣的腹地,以在交通海航三通取得環海海峽經濟板塊的主導權。不僅進一步 加強閩台的經濟合作,在同文,同種,同宗的鄉情引導下,如果經濟的合作能夠取得瓶頸式的突破,不只可能形成「海峽西岸經濟區」,提升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最 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大中華實驗區)。在唇齒相依、互相促進與強化下,一個涵蓋海峽西岸與海峽東岸類似大中華願景的「局部性的經濟共同體」,一個藉由經濟融 合為手段同步引領政治融合的一體化模式,已湧現在眼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馬英九在其選戰中曾發誓要讓台灣經濟表現再次超越南韓。馬英九提出的「633」口號(經濟成長率重回6%,四年內失業率降至 3%,2016年國民所得增至3萬美元;為實現該經濟指標很大程度上依賴台灣與台海彼岸的經濟整合,而大陸這個世界經濟引擎順理成章成為最方便的借力,重 啟台灣經濟的發動機。(其中得益最大的將是佔台灣70%收益的的IT資訊工藝及產品。屆時勢必超越其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南韓。)
綜觀上述,相信讀者現在已可預見呼之卻出的「克隆台灣」母體概念下,如何重塑「一個國家」的大中華願景的輪廓與虛擬實體(virtual reality)。
(後記:老子說,萬里之行始於足下,前提是取得思維的突破,而新思維價值的建立是從內心感召出發,決不是表面的構思,這是展示大中華千百年來老祖 宗沈積的大智慧與大無畏精神瑰寶與內涵的英勇時機,沒有了心中堅貞不移信念的支撐,何來價值觀?形同虛設的堂皇外表,將愧對中華特色演進的大時代挑戰。)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