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7日】
馬英九提出和平共榮,胡錦濤回應和平共存,兩岸領袖的默契共識已有目共睹,互有往來,靈活變通,人性十足,兩位領袖的提議可謂雙劍合璧,兩全其美,各取所需,互動雙贏,其後續有待兩岸建立的人本互信發酵,增上協商共識,去具體化和平共存共榮的構思。
20年的兩岸經貿關係過去了,在全無政治護航下,台資在兩岸關係充當領頭羊,台商被迫繞過政治管道到大陸設廠投資的實例告訴我們,私人界掀起的民 間經濟融合趨勢,並未誘使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從善如流,反而從中作梗,致使兩岸關漸行漸遠,陷入可怕的危機;台商的實際遭遇,再清楚不過:捨棄政治或對政 治融合抱有恐懼症的思維已不管用,碰上僅存的意識形態障礙,此岸不能排除重陷李陳時代的「政治恐懼滯後症」。
政治進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利好的天時,地利,人和只能維持一個有限時段,有待充份把握,否則如過期藥物,能看不能用,儘管雨後,陰霾重現(對照吳伯雄的雨過天晴),無異千湖鳥飛盡,落得「水靜河飛」了無痕。
如今在民族大義下,一邊提出共榮,另 一邊附議共存,兩岸和平共存共榮,不是兩全其美嗎?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落實共存共榮先的政經框架,跨越海峽共謀和平共存共榮的兩岸中期願景,把共存共榮具體 化,讓民間在安穩的政治氣氛中,全心全意,無後顧之憂,實務參與兩岸朝向和解和平帶來的經濟機遇。
有人說,這是國共歷史性的第三次合作,與過去兩次的國共歷史合作的性質與背卻大相庭逕;過去兩次合作是,反對封建制度與帝國主義,抵禦侵華的外 敵,大趨勢都與戰爭,與推翻封建及侵略有關,其迫切性攸關民族國家存亡,所以國共迫不得已,放下武器,暫時擱置爭議(內戰);然而,歷史證明,國共在局勢 平靜後,依然無法擺脫意識形態,自我正義化的糾葛,導致今日兩岸隔離分治60年的地步。
前行不忘後事之師,60年後的今天,我們不能也無法承擔意識形態與自我正義化的延續與扯後腿,在認同一個民族與一個國家的最大公約數下,兩岸關係的挺進已不應有其他前提或蹉跎苟且。
現在面對的問題顯然是:共識下的兩岸經濟民生(民間融合)先行單獨上路,抑或與政治融合一前一後,還是選擇雙行軌道?三個選擇題必須抉擇一,如果 局限經濟民間融合不涉及政治議題,雖有兩岸政府的綠燈,與當年台資繞過政治管道來華投資不審為「異曲同工」,因為它有緩衝政治的作用;從實觀而言,這只是 延續9年前因名號的爭議而幾乎達成協議的九二共識的後續行動。時光倒流,使兩岸關係重回9年前的後續,不啻為一項「成就」,畢竟如馬英九所說,兩岸關係改 善不能從520他就職總統算起,言下之意,兩岸融合已耽擱蹉跎了至少9年,如今不容能再橫生枝節(既然如此,馬英九政權還猶豫疑慮什麼?)。第一個抉擇將 使台灣的國際空間的訴求處於兩邊不到岸的窘境。
兩岸領導層,政府(國台辦/陸委會),兩會(海協會/海基會),國共平台都應認真探討兩岸關係未來中短期的方向,定調於兩岸經濟民生發展與民間自 由往來,還是擴大範圍,勇於探索中華民族在全球化,普世價值碰撞中華文明的角度,讓中華文明找到新的定位,兩岸共同市場可先拔頭籌。
兩岸共存榮試金石
本小組認為,兩岸共同市場(共同體的先行)是一個借重經濟民間融合,又有政治護航,即務實且實惠的經政(經濟先行,政策護航)的實驗性計劃,把接 近台灣人習俗的福建省劃入兩岸的共同市場先鋒區(延伸導讀筆者特區的相關評論:改良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副會長林嘉騋「建構大中華經濟共同 體」建議──台灣與福建融合試點—克隆台灣呼之欲出 )。
無可置疑的,在中華大地推廣兩岸的經政融合大計,最大的實惠不外是把目前陷入經濟低潮的台灣的吸引力提升至歷史新高點,無論中資,外資,台資,還 是中外合資,或「大中華合資」,台閩特區都會搖身一變,被納入全球投資中心耀眼之星行列;試想像,一個幅射,及未來涵蓋大中華共同體的14億人口的無限潛 能的市場,台閩6千萬人民將是直接的受惠者,這不是台灣人民夢寐以求的福祉,是什麼?正值世界經濟陷入衰退之際,把開闢兩岸特區,嵌入大中華共同體願景下 的兩岸共同市場,打造成大中華共同市場的構思,拋出一塊舉世無雙的大磁鐵,呈現給全球資金 ,如此的非凡杰作,夫(台灣)復何求?
如此的實驗性計劃,不只需要一個高矚遠矚,且務實十足,兩腳穩踏實地的未來式領袖擔綱,也必須具有不把政經硬性隔離拆開的遠見,把60年來死守意 識形態差異及自我正義化的誤區一舉拋諸腦後,棄之如履也!簡而言之,和平共存共榮的的「口頭協議」需要一個修煉區──兩岸共同市場—千萬不要把它當成一份 純學術存檔文案處理!
「順應大勢得民心,以人為本施仁政」,孟子的「民為貴」已在眼前。其中的「以人為本」,在現階段,應是經濟民生為先,共同市場肯定是台灣民眾所需,符合跨海精神建構的第一道橋樑,實為「經濟效益,事半功倍」的中華特色特區。
「虛懷若谷,跳脫意識,把握當下,迎向未來 。」
建議奧運會聯合傳遞聖火旗幟取名「大中華」
(順帶一提:胡錦濤會見吳伯雄時曾提議奧運會開幕時,兩岸共同組隊把奧運火炬傳遞進場,接受全體中國人的喝采。不過據說,吳心中有一憂慮,兩岸以 什麼.旗幟名稱進場,才能顧及台灣的尊嚴;筆者所見,就直接了當取名「大中華」,即「大中華──台北」及「大中華──北京吧!這不就兩「岸」其美,雙劍合 璧了嗎!)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