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 2009

和平共榮考驗和平統一

【2008年5月23日】
馬英九的總統就職演詞已提出台灣進入馬英九時代的兩岸關係路線鳥瞰圖--和平統一的大前提為和平共榮。

有心人可能看出,馬英九蓄意把和平統一改為和平共榮。這一改變相信將奠下馬英九未來四年的兩岸關係的指導原則。

馬英九的演詞避重就輕不提和平統一目標,與他之前重覆「在我有生之年難以落實統一」的語意相吻合。他把兩個和平的位置與秩序對調,可謂用意非常明顯;換言之,即使兩岸落實終極統一目標,也是在他有生之年奠下和平共榮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對兩岸關係賴幸媛也引用循序漸進)。

根據分析,馬英九至少在未來四年的掌政期,會按「既定本份」全力促進兩岸保持現狀下的共榮(經濟民主主導),盡量採取緩衝的策略應對大陸的「和平攻勢」。

有鑑於此,全篇就職演詞不提統一,除了中華民族(與大陸的共同用語)與中華民國(台灣主體性)即定話語外,一切相關統一的的用語一概不提。

※ 國際空間訴求

還有一點令人玩味無窮,馬英九在演詞中提出兩岸在國際社會上「齊頭並進」的主張,此點令大陸網民群起而攻之,一般大陸網民的認知中,在經濟上「齊 頭並進」還可以接受,在政治上基於網民在特殊兩岸關係上,無法超脫對國家主權的認知,而排斥馬英九的「訴求」,因為根據大陸網民的認知,如果接受馬英九的 這項「政治訴求」中國將變成「雙頭怪嬰」。

然而,超越網民的認知,以中華民族的觀點與角度探索,該建議正是切入兩體一國倡議的載體內,使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繞過主體性與主權的爭議,直接進入一個融合兩個政治實體的境界與框架內。(註:政治實體不一定是主權國家,主權國家卻一定屬於政治實體)。

深入分析,馬英九的「齊頭並進」建議充滿政治智慧,靈活性與遠見,令人領悟到,國家的統一與團結要超越自我,務必避開直線思考,採納中道思維才能 衍生創意。當然馬英九的短期策略是放眼取得外交與國際空間,而要取得如此的空間,非要政治上與大陸齊頭並進不可。這也符合十六字箴言的雙贏精神(即給予台 灣一定的國際空間,交換馬英九對兩岸政治融合的承諾,所謂各取所需,各施所長,相輔相成)

如果要答覆大陸網民的主權關注,「齊頭並進」在政治體制上,屬於創造性的「連體嬰」(兩個活生生的個體,當然齊頭並行),並非雙頭嬰,兩者不可相提併論。

綜觀上述,如是,兩個政治實體的結合將是接軌而上,且讓流水按照本身的規律,慢慢注入而成渠,師法自然法則,因他放開(別人對他的)「預期」,放棄追隨別人,打開自己創造之路。

馬英九正以「以創造之道填注你留白的空窗期」。這就是他孤寂之處。

馬英九的總統就職演詞已回應大陸(胡錦濤)三次釋出的善意,大陸如何回應馬英九時代提出的第一個「訴求」(國際空間),這正是關鍵所在,常言道, 突破一點,帶動全面,中國大陸會以怎樣的思維,會否以「頓悟」之心,放下沈積的包袱,以平等心的價值觀,應對「齊頭並進」,我們只有期待隔岸融冰後,春暖 花開季節的來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