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 2009

劃出民族天空的第一道彩虹

【2008年6月5日】
胡錦濤與吳伯雄的歷史性會面,其中一個重要共識為胡錦濤認知與認同台灣訴求國際空間;胡錦濤在中華民族的大格局下,回應台灣爭取國際空間,顯然已步出歷史的糾纏,直接認可台灣同胞的訴求。

這一點事關重要,騰出空間讓中華民國走出台灣,不只在兩岸政治實體的結構下,為互相承認或最低程度互不否認對方為兩岸政治實體制造條件,且繞過 (或擱置)了重要的主權的爭議,同時解決了台灣所顧慮的主體性問題。由此,一個此岸的中華民國(在台)的政治實體即浮現在眼前,符合台灣走出國際的訴求; 另一方面,在大陸民眾的認知上及在國際社會上為「中華民國」騰出未來的空間,也釜底抽薪地杜絕台獨意識繼續滋長的可能性,一石二鳥,一進一出,堪稱雙贏格 局。

如是觀之,兩個政治實體在胡吳會上已呼之卻出,兩個政治實體的登場,使兩岸史無前例地處於「兩體一國」的輪廓上,現在只待政治意願上賦予它實體的生命。

解讀胡的演說,就能看出對和平發展兩岸關係上,大陸已開始基於「正視現實,擱置爭議,存異求同,追求雙贏」的精神向台展示巨大的誠意。這是一項歷 史性的「捨得」,因為騰出國際空間讓中華民國政治實體(或可稱為大中華或中華台北)取得國際的認可,與間接取得政治代表權,顯示大陸的兩岸政策已「正視現 實′按實況與時併進,以人本與人道靈活調整對台政策。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兩岸務必吸取九二共識以來兩岸關係在政治上停滯不前的教訓,明眼人洞悉,「僵化的意識形態,自我正義化,與互不信任」三大積 因,從中作梗兩岸關係使之深陷膠著,重疾難消,白白浪費了中華民族十多年的美好時光。如今重返靈活變通的層面不宜局限民間與經濟融合。

如此,胡吳會後,兩岸關係在包機三通,及海基會與海協會兩會復會機制快速重啟後,將會進入一個更頻密互動的平台,民間經濟融合先行,如何從中引領 政治融合,為重大考驗兩岸領袖政治智慧與靈活度的互信基礎,眾所周知,這才是兩岸領袖面臨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真正考驗的開始(ultimate challenge),之前達成的各項共識只是戲肉的序幕(或熱身),旨在營造良好氣氛,邁向統一之前的政治融合畢竟是兩岸探索的新大陸 (uncharted territory)。

鑑此,兩岸有必要謀求的下一項共識為大膽觸及兩岸政治融合的議程,探索為和平進程設定目標,即使無法制定時間表也無妨,因為一個沒有把統一設定為 終極目標的兩岸願景是不完整的;並淪為「沒有政治議程的和平關係」,兩岸千萬不可自滿而停留在民間與經濟層面,在大勢所趨下,台獨傾向必將式微,和平演進 的努力與兩岸重歸統一接軌而上,自然水到渠成。

換句話說,台灣人民的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屬於認祖歸宗,從一個地緣性的認同提升至血緣性的制高點,超越了一個中國或台灣地緣性的制約;這一能量的 解放,如同從地緣的限制叫釋放出來,海闊天空,自由無垠,創意無限。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符合中華民族的包容性,中道思維,能容德乃大,在歷史的洪 流中,台獨意識的前路很明顯的只有漸行漸窄,台獨傾向者改絃易轍,認祖歸宗只是時間問題,否則自然被潮流遺棄。

目前兩岸已取得同屬中華民族的共識,儘管中華民族是一個廣義的文化,包含史緣與血緣上的族群認同,不過,將之放在兩岸和平關係的演進框框上,其政治含意非凡。基於此,在法理上,兩岸啟動政治融合之時;即是台獨意識陷入冬眠之際。

另一方面,過去無論是李登輝或陳水扁時代,兩岸經濟融合的經驗顯示,欠缺政治融合的匹配與守護的民間融合,是片面與不究竟的,會被變相台獨趁虛而 入攪亂大局,無法擺脫台獨之隱憂;除非兩岸在九二共識框架內,大膽提出及制定政治融合議程,果敢推進兩岸的政治融合,才不致於被台獨意識攪局。(「政治融 合」被列入兩岸的和平議程,中長期而言,也能誘發及撮合兩岸民間議論,特別是網民的認知,引導與增量目前兩岸網民互動水平,等量齊觀,縮小兩岸的政治文化 上的差距,發揮上行下效的功能,帶動民間相輔相成,和平發展兩岸關係政策的進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