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 2009

「一中」過敏,「一國」取代乎

【2009年1月11日】
中國人(尤其是大陸人)有個天性,似乎提到一中(一個中國)就馬上顯現敏感度,就知道筆者是要講一個中國的原則,關乎兩岸的和平統一,關乎兩岸中華民族的團結,關乎離別了60年的骨肉,非與一中直接掛鉤不可,所以特別敏感。

假如把改為一國(一個國家)敏感度馬上降溫,理性升起,情緒比較容易梳理,看到了許多情意結的左右,避之趨吉。

為何中國人的腦筋裡天生對「一中」如此敏感,難道是近60年來潛移默化兩岸對峙調教下得成民族的集體記憶中的DNA不行!還是中華民族集體中了媒體輿論日夜疲勞轟炸的受害者(集體中了媒體的毒) 。

人的腦筋是活的,民族統一與團結是死的,是一個移動的目標,可能千百年後中國人豁出去了,華人已成為世界標準或典範的世界公民,國籍與國界已不再 重要,因為地球只有一個,觀念應與時空轉移。別的不說,就只說中國人「性」的道德觀念,同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日本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人對「性」 的道德觀念與尺牘是否越來越開放!打個簡單的比喻,今天的鳳凰網與NOWnews對「性」的審核,特別是兩性圖像的寬鬆尺牘,遠勝於許多亞洲國家,包括筆 者來自的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正統網絡媒體不會出現暴露敏感三點圖片,連線除外)。(國家觀念的開放是否與性觀念的開放有無關連,筆者不敢妄下定論,留待社 會學家去研究。)

講講互聯網科技與全球化的互為因果,人的觀念一直在變,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的衝擊下,現在變成擁抱全球化,人們不再保守地抗拒全球化(因 為全球化不只是大勢所趨,且是生活必備的技能,溝通的工具),且設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科技生活中找尋自己的定位,然後善用全球化科技去駕馭全球化的浪 潮(ride the storm),進而把全球化轉為自己的優勢,許多科技新產品,尤其是通訊產品推除出新令人目不暇給,就是頭腦靈活的一代通過科技促進人們的創意 ;大陸的情況是一樣的,如果提問沒有全球化的資訊工藝,大陸在互聯網擴散下,網民如何推波助浪,成為中國社會加速改革開放的網上民主的力量?如何協助政府 塑造政策,包括刺探及掌握民情,知己知彼,調適政策措施,百戰不殆。

有人說,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往往落在現實後頭,兩者的落差難以平衡,電子化全球時代就是帶來如此的便利,政府不應也不能繼續以同樣的借口,耽誤,拖延改革及調整過時的政策。

閉關自守,沒有活水源頭的衝擊洗禮,沒有全球化的浪潮,中國人的觀念不會出現改變的趨勢,也不會提出改變的要求。世界已經變得很快(價值保持), 對於許多人來說,能抓住任何東西,那怕是一塊漂浮的朽木,對他而言,也是好事,總算「我找到了」(引用多年前某宗教教會宣傳其教義信者得救)。筆者不禁要 問,我們華人也好,中國人也好是否屬於懼怕改變的一群,害怕改變是來自外在難以掌控,還是來自己思維不盡相同的「骨肉相連」的兄弟,深怕他的思維比我們 強,暴露我們的落後!

人往往拒絕改變,因為深怕未知,所以拒絕,欠缺面對未知的勇氣。 假如中國人連最敏感的兩性道德觀都已開始放寬,這種開放的態度遲早未能排除政治思維的改革?當你放開胸襟,擁抱改變時,你本身就已變成改變的一部份,在科 技助長改變的世界裡,世間永恆不變的真理只有一個,就是「變」,為何有「民心求變」這一回事,因為過去30年中國變了許多,有人說翻天覆地的變,就只有政 治上的「變」有如變相的龜兔賽跑。

中國人的科技包括航天科技近年來突飛猛進,已開始征發太空,神舟七號,八號,九號會陸續而來,為何人為的意識形態還是那麼落後?也難怪,改革開放 只有30年,過去30年中國大陸各領域進步令人自豪,有目共睹,唯獨政治思維被隔離,中國還需要加把勁,以中國人渾厚的文化根據,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不 過,不可能,也不容許再蹉跎另一個30年,中國 人你們說是嗎?

民族認同為底線

言歸正傳,本文要探討斟酌的是「一國」放在中華民族的框架等同「一中」,反之脫離中華民族的框架,就未必等同一中。淺白地打個比喻說,中國人也是 華人,華人未必是中國人。因為中國人是有政治涵意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的國家嗎?民族國家原文的nation-state即由一個民族組成的國家,所以 認同中華民族是前提,才有資格組成一個稱為中國的國家,兩岸是中華民族嗎?這正是組成一個民族國家的前提。在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前提下組成的國家,當然是 「一中」,推演至此,兩岸已經進入一個民族的政治涵意。故此,一國(一個國家)並未具有政治涵意,只是互相認同同一民族,也是兩岸所能接受的中性身份。至 於統一後的「國家」的身份該如何稱呼,它仍然可通稱為「中國」,政治的稱號,或說國號如何,下文有建議。

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國」沒有政治涵意,兩岸都可接受,屬於中性,敏感度被解除,因為兩岸在斟酌一中或一國正處於尚未準備進入政治關係的階段,構 成一個政治(民族)國家的時機或許還未成熟,不過不等於兩岸非同屬一個民族(文化上地緣上同屬一個民族無法否認),這是兩回事。問題是現階段兩岸都還未找 到共同認同的民族國家的體制或稱政體。避開一中,兩岸都不必在詮釋一中的議題上吃虧,各說各話,甚至出現嚴重的分歧,導致節外生枝「兩國論」的冒現,這是 很正常的顧慮;故此,帶出一國而非一中,問題就比較簡單,因為它不涉及一中的表述。繞過上述枝節,因為兩者只是一一線之差。

其實問題並不想像中那麼複雜,只要走出舊有框框,就會海闊天空,一國比較中性,概括性強大,沒有敏感性,一中比較狹義,一國政治涵意普遍,具有兩 岸去年釋出的空間創意的自由,一中就是一中,沒有空間的靈活性,組成一國的未必是單一民族,組成一中的就必定是認同中國人標準的人; 全世界的國家主要是由民族認同組成,包括認同中華民族組成的中國,以此推論,只要符合由認同中華民族標準的人群組成的國家,就是中國,所以在此民族框架 下,詮釋一國與一中是同義詞,彼此相連。並無異議。

至今,兩岸在一中或一國的課題出現的不同訴求,可能迫使兩岸重返一國的原點(彼此都能接受一國,兩岸都可避過「一中各表」可能衍生的一些敏感的議 題,直接進入一國乾淨俐落),誠然屬於雙贏的方案,且未必是壞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積極的觀點,兩岸的對一中的分歧清晰化了,「和而不同,存異求 同」可以上路了,何樂而不為!

要解決問題首先必須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梳理問題的裡外層次,釐清表象與鑑定真相,然後才能對症下藥。兩岸關係走到今天並不容易,兩岸領導人應該 認清一中與一國的適當性。撥開雲霧見月明。在內化與中華民族最大公約數的共識下,應避免在意識形態上「折騰」自己的兄弟。一中不各表(對於大陸),一中的 政治涵意不能被接受(對於台灣),就乾脆換個角度改為一國嘛!反正兩岸的中國人不會把一國變成一個外國,結果還不是一個中國,不要再執著名號,七十二變的 孫悟空,變來變去,還是孫悟空, 萬變不離其宗,最終還是逃不過佛祖的五指山。

腦筋僵化的年代已經過去,中國人的政治靈活性,變通性的年代已降臨。否則高瞻遠矚的胡錦濤不會推出筆者類似向來主張的政經雙軌制論,一改過去經濟 先行的策略(符合筆者評論中的見解:兩岸政經應同步融合)。台灣人不接受一中原則,大陸又不要一中各表,大陸就靈活一點,把一中改為內涵一樣的一國!套一 句鄧公的老話,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不管一國一中,能統一民族的就是好名。

由衷建議:「國」與「中」的議題被超越,兩岸對一個國家達致共識後,不妨再接再厲,更進一步,把同屬一個國家的兩岸政治實體的一國(「兩體一國」 也)一線牽,定位為一個包容萬有的「大中華」的「準」政治涵意,兩個政治實互認或互不否認同屬一個中國,那不是兩全其美,雙贏互惠嗎?和平統一的願景就此 露出曙光,妙哉!稱頌吾巍巍大中華!兩岸領袖名留千古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