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隨時步入一個處理不當,全功盡費的轉捩點。這是去年以來,兩岸關係急速進展所帶來的艱鉅挑戰。
「胡六點」一個重要的指標為兩岸的政治關係應追上經濟關係。不能任由經濟獨挑大樑。事因80年代至今,台商風起雲湧到大陸投資,兩岸政治關係不進反退,險象環生,說明了一個非常淺顯的硬道理,那就是沒有政治領航的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無助於政治門檻的調低,甚至會適得其反,被利用顛覆兩岸關係的既成基礎,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的兩岸關係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除了早期的李登輝遵循國民黨的既定兩岸路線外,後期的李登輝與全期的陳水扁都以挑撥兩岸關係,制造「台獨」烏托邦煙硝的能事,以求達致潛議程目的為手段。
鑑此,沒有政治領航的兩岸關係不會取得良好持續的發展,這一點胡六點似乎有所領會。問題是領會是 一回事,落實又是另外一回事。孫中山先生的知易行難,都是兩岸謀求和平與統一永遠的啟迪。技術上,兩岸關係若即若離的間中,不宜維持太久。
或許有人會問,兩岸不是已經建立共識朝著和平協議挺進嗎,筆者堅信兩岸領導人的確想要朝著和平協議前進。沒有人會置疑兩岸的意願,然而這只是兩岸領導人的意願,一個未能跨出雷池半步,欠缺政治承擔的意願。
和平協議不會因為兩岸良性溝通,間接累積互信而暢通,如直通車般把兩岸載到和平門。筆者前文已有交待,實際上,和平協議的是有直通車的,這輛載體車就是「和解」,政治和解也。
※ 要前瞻捨棄「兩會」
在技術與行使戰略的層面上,兩岸不應也不宜繼續通過「兩會」的角色進行政治性溝通。因為兩岸關係發展到目前的層次,已到了政治決策層次的階段,兩會的作用已不大,從汪辜時代到今天,兩岸關係線於取得一定的政治效果,兩會功不可沒,也證明具有民間身份的兩會的功德已圓滿,並為兩岸政體鋪通「政治連接」之路;如果不功成身退,繼續在兩個政治實體間幹旋,傳達信息,只會隔靴搔癢,時間一久可能會適得其反,產生副作用,使兩岸政治和解的取向日趨複雜化。
須知,兩會是功能性事務性的組織,它不可踰越其原本成立的宗旨。基本上它已達致政治前的功能性作用;除非兩岸領導人檢討兩岸關係的成熟性尚未達到政治通達的階段,那又另當別論(這等於承認兩岸關係倒退的「共識」,讓兩會繼續擔綱幹旋要務)。換言之,兩岸關係必須前瞻領航,一些志於為兩岸關係服務的組織成立的目標如果已達致,就應讓路,與時併進,或者重新定位負起新的任務,否則,兩會可能淪為「以促進兩岸關係的同一塊石頭砸自己的腳」。
一個視而不見的心態,當然摸不到「和解門「,看到與摸到,與看到而後認知又是兩回事,只有認知而後行動,這所門是要進的,不是來看看而已,才能開啟之,跨過門檻,登門而進。如果訪客繼續在門外徘徊,門內的等待的人,只有空焦急,最後可能被迫打消等待,這是誠意的考驗,畢竟孤掌難鳴。
和平協議有一所門,這所門就是「和解之門」,沒有和解,何來和平協議,至於和解之門與「互認政治實體「與打開「和平協議之門「為劃上等號的兩位一體;換言之,沒有互認政治實體,即不能啟開與進入「和解門」,沒有政治上的和解,象徵和平共存共榮的和平協議將無法登堂入殿,這就是沒有政治承擔的政治意願(a political will without commitment )的註解。
無論是和解還是和平,都是雙向的,參透不了這一點,兩岸政治關係要取得實質改善,實為緣木求魚,兩岸關係不是靜止的水,不進則退,維持現狀是不可能的,原地踏步亦難矣!
感想: 如此觀之,一岸視而不見「和解門」,和平協議「見樹不見林」,眼高手底,心懷中華民族的全球華社唯有仰天一聲長嘯,擊鼓退堂去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