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31, 2010

解讀溫家寶的心語--「尊嚴」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剛剛結束的十一屆中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發表國務院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尊嚴」這個字眼,這與台灣總統馬英九向大陸提出台灣的「對等與尊嚴」的訴求有異同工之妙。

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MASLOW)1962年提出需求階層理論,他認為人類的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各種需求之間又有先後順序與其高低層次之分。只有低一需層需求獲得滿足後,上一層的需求才會產生。最底層:生理需求:包括飢餓口渴、空氣以及睡覺;第二層:安全需求;第三層:愛與歸屬的需求;第四層:尊嚴需求:尊嚴以及、自主權、成就感,獲得賞識與讚美,若無法滿足此需求,人們就會感到自卑、無助、沮喪及失望。最上層:自我實現需求。

基本上,經過長達30的持續發展後,中國社會的硬體建設已經達到一個中等發達水平,特別是近10年的城市建設,華東各沿岸城市因應基建的便利,大興土木,房地產發展的幅度更是「炫」;這些都是拜貫通各大城市間的高速公路與縱橫全國的高速公共運輸與交通網絡鋪設所賜,即所謂的銜接度 (connectivity),促成中國民眾的流動性(mobility)大大提高;最近3,5年高速鐵路系統的就位,技術與高速提升屢創新高,已經被美國承認為第一個提前超越美國的領域。美國甚至派出眾議員代表團前來中國進行考察。

※ 交出經濟成績單

中國各人口稠密的發展區域,特別是沿岸華東地區各大城市匯集的兩個三角洲與渤海區域的整體經濟發展與居民的GDP人均收入,已先拔頭籌提前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具備新興工業體的質量基礎,這些次區域的居民的人均收入已達達1萬美元的水平,意味著華東地區提早10年實現鄧小平所放眼的小康水平。

指出以上的硬體發展建設的成績單,旨在說明溫家寶提出「尊嚴」的問題,不再是唱高調,是基於交出成績的後續所展現的自信。至少反映中國政府與一部份先富起來的華東地區的人民,做好準備接受較高層次需求的實現的時機已屆。

溫家寶所謂的「尊嚴」,直指第四層次的人本需求,為一個較高層次的社會需求。從中國屬於一個官民一體制的特殊社會結構探索,政府發出的聲音已經基本上認可了尊嚴的「社會必要性」。政府的聲音與主張其實已從以往的「上情下達」的慣例與作業,矯正至「下情上達」的切口上:這是民意受到尊重的「民主主旋律」的前奏曲吧!把「尊嚴」放在一黨專政的框架內檢視,兩者(上情下達VS下情上達)的中道銜接,為近代非民主體制政治發展史罕見的現象。想這就是蓬勃營運自如的鄒型中國式民主的特殊性之一吧,沿續著中道和平持續轉型之道挺進,讓人窺見中國一黨專政的政府所形塑的特殊性,即從「個人的尊嚴」啟動演繹了。

把「尊嚴」的環節放在一黨專政的框架內,它的意義非比尋常,也是值得追求自由民主的接近4億中國網民的垂注,以追蹤相關政策的演化。

※ 個人尊嚴的起步

溫家寶這回在「中國國會」對著「三千國會議員」的大會上提出國情咨文點名「尊嚴」地位的重要性,牽涉的層面與在怎樣的框架下獲得尊嚴的問題,值得尋味,已引起全球熱愛民主人士,國家,與公民社會組織的關注。

中國國情絕對與民主國家的立法議會不同,但這並不阻撓政府首長在一個演進中體制的「國會」提出人民基本需求獲得滿足後邁進較高人性需求的機遇:溫家寶這麼做直接反映了經過多年的奮斗後,民眾參與形塑社會的第四層較高層次的需求的天時地利人和已具足。它標誌著中國從一個基本小康的社會準備昂首快速跨步進入一個物質與精神道德發展雙軌制的社會。

對於本小組而言,「人的尊嚴」是一個精神道德規範的價值,一個在物質硬體設施與經濟建設上取得等量齊觀的社會,必須做好自身的準備,或許,訴求尊嚴的大陸人,可向對岸的領導人爭取「對等尊嚴」獲取一些靈感,進行充電。

如是觀之,溫家寶借藉尊嚴的放話,間接呼喚中國民眾調整本身的步伐,在精神生活上做出調適,避免過於傾向物質,以找回人性的精神與道德的重心,匹配政府相應調適人性尊嚴的開放步伐,恢復人性光輝的一面。

※ 區隔個人與社會尊嚴

兩者(會的尊嚴VS.人的尊嚴))的共同點已昭然若現,差異在於在一個欠缺法律地位有效監督政府施政的獨立機制下,中國政府著眼的是社會需求,中國民眾著眼的卻是個人的基本權力的伸張與問政。在此情況下,個人要問政甚至要問責並不簡單,政府依據本身醒覺,可能在一定的範圍內能提供一個有限的保護網,至於民間只能依據公民社會單位擴散公民自我教育與權力意識,達到社會認知共識的層面,近年不斷成長的網絡公民社會伸張正義(網絡監督政府施政的非政府機制的成形),是憑據個人社會良知的有機性擴散;儘管社會的張力在官員障眼的掩護,往往在「即定利益」的名義下做出犧牲個人基本利益,違反個人尊嚴的作業仍然是不乏實例:這裡延伸出的問題是,一旦兩者利益發生「衝突」,誰是仲裁者?

歸根究底,源頭還是政府必須建立一個健全的法律體制,這又把問題踼回給一個民主政體的問題上:唯有一個以民為本的自由民主的體制,才能找到法治的依據,建立放諸四海皆準「人的尊嚴」的答案!

在此環節上,關鍵問題是在一個法律體制尚未能絕對認同個人的基本結社、組織、發言權力的國家,什麼是社會利益?什麼是個人基本權力? 除非兩者的定義,區隔與區分獲得健全法律體制的清晰詮釋,沒有出現重疊/越界的現象,否則溫家寶「尊嚴」的觸鬚的探索,將是重新打回一黨專政的桌子上,原地踏步!這是中國當局必須正視的挑戰。(在十一大舉行前夕,十六家內地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民辦平面媒體,及兩家全國性電子網絡媒體聯合發表社會提出廢除或修改居民發登記戶籍法的訴求,聯合社論立即被當局封殺。)

反之,從正面的觀點,中國政府伸出觸鬚探索建立「相對尊嚴」的課題,對初成長的中國電子公民社會,是好事一樁,政府首長必然應有所準備,以應對公民社會力量提出問責與監督的問題。

一個自信自重的中國對世界新秩序的演化是好事,畢竟中國融入世界的腳步加速,兩者應是齊頭並進的;經過30年的市場經濟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腳印的實驗,取得正面的實效後,基本上解決了人民的首兩個較低層次的需求,繼續向前走去,一個滿懷自信的中國在對外和平與對內社會和諧的大前提下,建立中國社會政府與民眾的相互尊嚴,第三階段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的社會意義非常大,它與第四需求的尊嚴與連帶的自主權,息息相關。

※ 個人尊嚴也包辦?

做為一個政府與人民組成的一個團隊國家(至少在獨立民主監督機制建立之前是如此),政府也必須連民眾本身的尊嚴與自主權也要包辦照顧。這裡反映一個有趣/特殊的現象,可能在一黨專政國家的眼中,除了人民心裡在想什麼管不著外,政府應包辦/負責人民外在的一切言行舉止活動。

從這樣也是特殊的角度探索,讀者可能已經心知肚明溫家寶主動提出尊嚴的問題,旨在把它拋給人民思考,以便在思維心理,甚至精神生活上做出必要的調整,準備考過政府給予尊嚴的關卡,政府才能有所行動,讓人民權力在法律上更上一層樓。

基於此,本小組不禁要問,廣大的中國民眾做好準備了嗎,以符合條件迎接溫家寶的這粒球!?

小結:由此觀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最近經由兩岸互動關係重覆發出「不斷創造條件」論,並非唱高調,這種暗喻已是有跡可尋;中國兩位領導人前呼後應,顯然旨在把球踼回給要求自由民主的中國民眾,發出要他們做好提高本身的公民素質的「訴求」(用心良苦也!):本小組不禁要問,「中國人,你們準備好了嗎?那就闖關吧!」

感想:中國的自信,自重與自強不息來自30年經濟建設交由的成績單;是時候,中國善於靈活掌握時機,把民間對自由民主的訴求轉為一個政治體制革新的先機,信步跨上還政予民的終極文明重建之道!

※ 後記:

值得一提的是,溫家寶在人大會議結束時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強調,他任期屆滿的未來3年最艱鉅的挑戰,是通過政體的持續改革,繼續執行尚未完成的「社會公平正義」與「司法公正」。其中的社會公平正義(公平分配國家財富照顧弱勢群體的福利)「比陽光還要光輝」。人在社會的自由發展的權力也受到溫家寶關注,被列為溫家寶的三項挑戰之一。溫家寶與胡錦濤團隊未來幾年要完成的任務--著手改革政體的核心--自由民主,已是照然若現了。溫家寶也表示有信心未來領導人會持續改革體制的既定路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