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7, 2009

兩岸應跳脫統獨藩籬,在空間中創新格局

(致給兩岸三地媒體同仁的一封公開信:)


兩岸許多媒體的評論依舊執意以統獨的角度詮釋兩岸一年來的關係進展,著眼處仍然是對立性的統獨,反映部份媒體輿論在與歷史遺留下去的陰影進行掙扎,無法解懷,釋懷。


誠如馬英九所說,一年功夫彌補八年的錯失。兩岸關係的利好走來不易。儘管民進黨仍然在搖旗吶喊,一年多來,心懷中華民族的兩岸輕舟已過萬重山,猿聲漸漸消失在後頭。


媒體的功能在促進兩岸關係上,實應跟進與跟上兩岸煥發的正能量,儘量把負能量減至最低點,超越媒體的本位視角,改以兩岸和平統一為已任。向來媒體都′報憂不報喜′,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壞事才是新聞。那是傳統大眾傳播媒介的作業,渲染新聞的手法,現代的媒體理應擺脫這種舊框框的二分法,即強烈黑白分明,不忠即奸。如此的對立性思維的傳播,會混淆民間的價值,間接培養不是統即是獨的思想判斷,助長兩岸問題的好事多磿。關懷兩岸問題的民眾,並非全部都有機會直接或間接參與促進兩岸民族和好的工程與計劃。這些人包括台灣南部鄉下的民眾,以及大陸偏遠地區的民眾,對兩岸民族和解以致統一課題的掌握都是依靠媒體的報導與灌輸。


正值兩岸趨向和解,兩岸媒體有必要檢討新聞處理的一貫作業,避免標籤化,非統即獨,這對兩岸關係尋求和平共存共榮的方案沒有好處。


在兩岸課題上,前瞻的媒體有必要多花心思,包括考驗設立兩岸專屬議題的追蹤研討及定時細化的分析,啟迪民智,而不只是表面的引導式訪問報導,這即是所謂的媒體即得利益集團在民族大義大愛的存在空間。就如香港一些媒體善用互聯網科技開設兩岸溝通平台一樣,儘管這類平台仍然存有客觀的限制。無可否認,它們的設立與操作本身即是一個進步。


在兩岸課題上,統獨並不是最大的差異,文化也不是疏遠兩岸民族的顯議題,直正的差異在於價值。特別是′顯價值′的差距更大。可是這類分析評論的文章並不多見,問題可能出在有價值的問題與有價值的新聞之間存在認知的差距;一般媒體似乎並不熱衷於把價值問題,轉為附有新聞價值的東西。這即是肯花心思,人力資源,把無形的價值,包裝設計成為引導讀者民眾,啟發思考的東西。譬如把乏人問津的社論化為人人都爭著一賭為快的′民間口舌′,′坊間看板′等。


筆者從事新聞工作長達30年,′生活化′是筆者的深深體驗,′深入民間,帶出民意,深入淺出,問政於民′啟發的睿智,可能是兩岸關係為兩岸以致全球華社媒體帶出的挑戰;兩岸關係的問題可以生活化嗎? 可以深入民間嗎? 在很多問題覓得出路,獲得解決方案之前,民間的思維其實重要過學術探討。甚至在學術進行探討之前,可能民間已經存有,或出現啟發性的蛛絲馬跡,等待被發掘。


多年來,兩岸不同體制,生活方式孕育的差異正是兩岸媒體可以發掘的特殊性與獨特性,作為媒體人,這即是最佳的題材的源頭。


中華民族重歸統一的課題,經過兩岸去年來的頻密互動,進而建立的共識與基本互信,並非每個民族都會經歷的過程,如上所言,它的特殊性與一定的獨特性本身即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取之不榭的泉源;鑑此,兩岸媒體如果真得′來自群眾,回去群眾′,就像財富取之社會,用諸社會一樣,龍歸大海,落葉歸根,兩岸民族的問題其實坊間已有點滴,它並非局限政治領袖智慧。正值民族大義昭顯之際,正是兩岸媒體發揮偉大作用的歷史機遇。


如是觀之,兩岸媒體在促進兩岸民族和解團結驗最終統一的課題上,應重新出發,讓民眾的意願走在輿論的前端,媒體扮演的傳統角色也應作出整調,從引導調整至
梳理者與便利者,推波助瀾,形成人民的力量,水到渠成。並讓平常心取代分別心,挑起催化兩岸民族和平共存共榮的角色,通過和諧,和解,和平彌漫兩岸社會,淡化統獨的二分法紛爭。


或許,這即是現階段兩岸媒體民族大義當前,面臨的嶄新任務。


大陸應開放兩岸媒體

建議:最後,本小組要藉此呼吁大陸解禁兩岸媒體網站,是時候讓兩岸民眾擁有一個自由互通聲息的跨海民間信息平台,啟動兩岸民間,民意的即時交流溝通,讓民意回流兩岸政策,通過共同塑造的努力,邁向一個民意主導的新國體。


22.05.09完稿
( 註:基於客觀因素,此則稿無法在媒體刊載,唯有直接由本部落格登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