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M5015)
近期的兩岸關係可謂「風起雲湧,層層解扣,善意累積,互信增進,愈解愈勇;糢糊空間,創意無垠,信解並行,見義忘利,兼容並包,為我所用。」
這樣的空間性,如此的包容性,其價值信仰不外是源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中道觀」──中國先秦文明以來三教融為一體的兩千多年文明沉澱的價值終於復活了!
「古為今用,繼往開來」,其實是中國人的一記口頭禪,口惠多於實惠。因為過去60年中國社會急於尋覓即食方案,整頓社會民主問題,自我否定地往外看了至少整整60甲子年。過去的60年,無論是政治,經濟,甚至人文價值的體制,都可謂是中國即食社會典型的「崇洋史」。終於等待了整整60甲子年,看到一線曙光,重現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原來自己大地腳下,演義了,醞釀了兩千年的軟力量就在此沈睡待醒。
法門寺佛指舍利千年深埋地下宮,重見天日後,最近舉行安奉大典,與中華文明價值的重現,一洗困擾整千年的民族悲情,相互輝映,綻放光芒,令人有「叫文化令入太沈重」之感慨。這是無巧不成書,表徵意義深長,還是兩者兼有,令人玩味無窮,似乎窺見中華文明在21世紀清本歸原的蛛絲馬跡;進而重塑人文精神之路,走出歷史陰霾,重返老祖宗的瑰寶,打造的卻是古老文明的包裝,共赴的實為大時代挑戰新文明形塑的使命。
從一個重新包裝文明觀的歷史制高點,中國人對於世界和平和諧文明貢獻可說離不開「中道觀」,一個融合儒釋道合三教長達兩千年的孕育與融於一體。
中國人的對待生活的實務手法,加上佛教傳入中土,經歷兩千年的儒釋道的一體化融合,一樹結三果,為中國人及全球華人提供了中道──實觀──圓融的理論信仰基礎。兩千年來的淵遠流長,互相滲透及融合的過程,開出全球本土信仰與外來信仰的完全融合於一體的果實。三位一體的「奇異果」:不走極端,不偏頗,不過猶不及,只恰到好處的「守中」杠杆。
根據筆者的觀察追蹤分析,兩岸領導人近幾年來鉤勒出的「糢糊空間」的特殊作業──隔岸演義──其實即是集三教精華於一體的「中道觀」的義演也!這樣格調的糢糊空間,如此的不精準作業,也只有不堅持意識形態的中庸之道,中觀之道,以及守中不精準的尺牘,才會開出這樣璀燦的人文果實。
中國人的傳統精神價值鏈裡,「務實」就是要來擺脫教條主義,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響往自由的生活,互相尊重,相互學習,本來就是中國人的自性。鑑此,幾千年的文明史的演義,中國從未發生過宗教戰爭,也未蓄意發動侵略別國領土的戰爭。因為「務實」的中國人,從來就不讓意識形態與教條主義左右他們的生活,枷鎖他們的思維,進而破壞國家的安寧與社會的和諧。
翻開歷史,無獨有偶,幾乎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同時,佛陀也提出了「中道」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與佛教的中道觀,分別對儒佛兩家都有很大的影響。它們都有一個發展變異的過程,其中有許多相同之處,儒家中庸思想發展在「中庸」一文中可謂集大成,後來中庸的思想都是對它的補充與發展;儒佛兩家在矛盾衝突的同時又互相影響,互相汲取營養,儒家的中庸思想影響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路線,佛教的「中道觀」對儒學的一些觀點的深化則有催化之妙。所以,從人文歷史發展觀而言,中國本土的思想體系,在接受佛教傳入中士的兩千年過程中,早已與中國儒家思想展開歷久彌新的兼收並蓄,互相汲取營養,並提供方法論的基礎,奠定了中國社會旨在解決入世問題,秉承/保持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極端,實務,及非形而上學的方法上的拿捏,達到「適中」的恰到好處。
一位可敬的大陸博主,根據本身修持的心得,以自己的創意文字詮釋「中道觀」的內涵,頗具參考性。他說:「中道觀:『中道』就是通過破除相互對立的兩極見解,而達到一種沒有偏見的認識。客觀世界不論宏觀還是微觀都是無限的,因此任何名詞、概念、命題、觀點、結論都不可能是對客觀世界的完全徹底的表達,不是終極的真理。真理認識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否定兩極偏見,超越二元對立的無限認識過程的思想。因此,中道觀作為一種認識方法,對於打破絕對主義,防止思想僵化,具有重要意義。」
把兩岸關係帶來的挑戰當做修道,「中道」即是遠離兩個事物的對立狀態、遠離有無、斷常等對立見解,這被認為是認識事物的中正之道,也被認為是反映事物的實相,即最高真理。在佛教的修持上,遠離苦行與快樂兩端的不苦不樂「中道」,被視為正確的道路,堅持中道必得解脫,由此也可以說,中道是最高境界。中道思想是佛教能夠相容並蓄、協和諸方、適應變化的方法論基礎。
在當前國際形勢,「中道」理念對於從思想方法上克服極端主義、單邊主義、霸權主義都是有益處的,是有助於人際和諧、國際合作的。例如,貿易爭端是國際衝突的根源和表現之一,近幾十年來,解決這類爭端的國際慣例是,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下,通過談判、協商和互相妥協來解決,這是國際社會的一大進步,從思維方式來說,是與佛教的中道觀相一致的。
另一方面,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方面曾進行深入的研究,他的德性中道觀開啟了社會道德倫理理性之餘,其觀點包括以下方面:中道即德性,即適度,即要求公正,其影響較為深遠。在兩岸探求如何建構和諧社會共同價值架構的努力,其蘊涵的參考價值彌顯珍貴。可見東西方的哲聖對於方法論與建設和諧世界的切入手法,及理論根據可謂殊途同歸,儘管彼此存有一定的差異,就好像當年佛教東來亦遇上中土民情的差異,根性與其悟性並無差異,不能阻止兩大思想體系開啟文化上的融合,再再反映中士多元文化,包容性強大,逐漸形成民族的圓融性。
兩岸關係著重的糢糊空間的方法論,標示著兩岸的人文思維開始邁步向前靠攏,如馬英九所說的「齊頭併進」;令入欣喜的是胡錦濤表達兩岸應持續「更上層樓」的胸襟與視野;這反映以民為本的價值,兩岸的和諧,和解,和平統一之門的預期開啟只是時間問題。只要兩岸繼續解扣意識形態的層層束縛,繼承中道,圓融建立的「金剛智」,揮灑「善無畏」,兩岸民族的和平與統一,轉化為一股浩然正氣的能量,將無堅不摧,持續無畏向前挺進。
最後,還是那句耀古照今的老話,「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意識型態,形而上學的東西不應構成兩岸和平與統一的絆腳石,老祖宗貫穿時空兩千年的智慧,被活學活用,創意發揮,昭示把「中道」為兩岸達致圓融方法的契機,圓融提升為智慧的不二法門;經此,一個由兩岸建構,「三華」引領「三和」與「三人」為軟實力的「新文明框架」(詳情請參閱李惠群特區的有關「一個新文明的破繭與出發」的兩系列文章),即呈獻在眼前。
總括而言,兩岸領導人如何以身示法,引領群倫,重新打造老祖宗遺留下的寶藏及把瑰寶善用在兩岸和平統一的關節上,使百川納海,創造性締造和平統一的取向,不僅攸關兩岸民族的最終統一與團結,也攸關未來百年中華民族形塑新文明成敗的關鍵所在!
(解讀:如此中道圓融實踐的典範,帶出筆者的進一步解讀:「中國」離「重返「中道之國」,「圓融之邦」,續古文明慧命的原點,還會遠嗎?兩岸的問題老祖宗不是在生活中演義了嗎?)
正所謂「中道統一,圓融復興」。
兩岸關係用語新解:中道統一,圓融復興
(筆者按:以上論述部份內容摘錄自「中道觀」各網頁的智言慧語,及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龍延先生的著作一段內容)。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