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0, 2009

「一国共表」替换「一中各表」,契机来临?

有迹象显示,大陆已参透两岸统合的玄机──探索把一中原则调适为一国的「窍门」──这意味着九二共识下的「一中各表」很可能由「一国共表」取而代之。

本小组综合大陆近期对台政策与战略的调转:大陆开始把深植民间的「一中原则」的理念进行调适,通过官方媒体布局造势,疏导以形塑民情,配搭两岸政治格局的灵活性需要,达到凸显「一国共表」的务实性与超越地位。

大陆显然发觉,开政治对话的关键一点维系於把「一中」转为「一国」的前提,基於一国已为两岸政治和解和平统一的前提,付诸表述时触及大陆坚守的「一国」红线的问题已不复存在,可免除制造「两国」的疑虑。

换言之,这关键性的一点,将能全面隔绝生成制造之前李登辉与陈水扁时代提出的两国论的后遗,并符合了台湾要获得「对等尊严」的政治地位与其身份的诉求,从此观点切入,「一国共表」可谓两全其美,双赢到位。

在两岸关系课题上,大陆领导人向来斩钉截铁坚持,只要不制造两个中国/两个国家,什么都可以谈。严格解剖「一国共表」框架,确确符合这样的下划线。

追述前因,自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被提出以来,两岸最难达成共识的一点,向来都围绕在「一中」的表述上。一旦一中调适为一国,十多年来陷入窘境的一中,就会被一个「转念」改写了两岸民族统合的命运。思维的屏障将一扫而空!舒展大陆政治灵活性的更上层楼,与大中华气魄的高瞻远瞩。

此话怎说?在一国共表(即一个国家,共同表述)的前提下,两岸直接进行表述的不再是「国家」而是政体(政治物理),即使名称、名号上仍然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然而,这样的表述触及的核心地位的诠释,在於把这里的「国」表述为一个国家底下的政体。监此,「两国论」、「一边一国论」,以及最近学术界提出的所谓「一中两国论」,在置於一国论一国共表的框架内已经不复存在。(讲得直接一点,「一国论」之一国共表刀锋一出鞘,什么两国论,一边一国论,以及一中两国论统统将立即被判死刑,魂飞魄散。)

本小组多篇前文再叁诠释与厘清一中与一国的对等与互通性(详情参阅李惠群特区专文的相关文章,包括「一国论」;「两岸政治对话,谁会受挑战」,以及两岸空窗期的「一国共表」等相关文章),给于两岸斟酌两岸政治地位的课题上超越「一中」的灵活性与变通空间,且绝不乖离坚守一个国家的大前提与大原则;在此关节与实效上,基於台湾对在现阶段其政治地位与身份「不明」的隐忧下,加上对「一中」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与排斥性,「一国论」远胜「一中论」;有一句老话还管用,殊途同归,何况它涉及只是名号名称上的调适而已,并不影响两岸民族在一个国家的框架下进入和平统一的一扇正门,继而取道向和平协议挺进。

一国共表替换一中各表/一中共表的窍门,在於深谙突破两岸政治凝结之门,一个思维转念,使两岸政治关系眼前一亮,望见政治对话/谈判的「和解门」,以及签署和平协议的黎明前的一道曙光。

进一步分析,只要大陆开放胸怀,让一步(想),海阔天空,腾出空间换取释放巨大能量,灵活调遣一国共表替换一中各表/共表;如此权宜的作法,马英九的空间将相应收紧,两年来两岸隔岸交手的「模糊空间」释放与其凝聚的浩然正气,将能转为政治收成期。

本小组认为,两岸政治「对话门」打开与后续四步曲为:
*撤除对准台湾的千枚导弹,以示善意;
**进入政治议题,两岸举行对话/谈判台湾政治地位与身份的显议题(摆上台);
*签署ECFA(台湾的政治身份确定后才能签署?);
*布署两岸领导人在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举行两岸峰会,为迈向和平协议展开准备运动。

**注释:其中的第二步为胡锦涛一度挑出的关键难题(一中的表述),只要台湾的名分与政治地位获得确定,两岸关系即可取得突破一点,带动全面的效应:凸显这点旨在点出突破两岸难题在於思维障碍 (Barrier of thought)。

小结:历史证明,现阶段正常化两岸关系的一切努力,单靠经济与民间的交互力与凝聚力已行不通;八十年代台商蜂涌到大陆投资设厂,尽管带动了两岸的经济集成的进程,两岸政治关系不进反退,是一个显例。台湾尊严地位与对等名分解扣的问题,有如肉中刺;说穿了,一天地位名分无法确定,问题继续困扰两岸关系,没完没了,两岸关系无从取得实质的改善,不只统一变成镜花水月的奢谈,连基本的「正常化」亦变成可望不可及的大饼,两岸关系停滞不前是可以预料的:日子一久,关系倒退是可以想象的。两岸衮衮诸公请慎思!

心得(建议):既然台湾不能接受「一中原则」,大陆也无法正视「一中各表」,折衷方案,两岸都能接受的方案就是一国共表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