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
最近一些大陸學者從實體意義詮釋一國兩制,認為目前兩岸的實況實際上已是一國兩制;這種詮釋相當接近實況,然而:只是接近實況,而非完全反映實況;原因很 簡單,制度只是一個概念,民主或者一黨專政制如果無法,或尚未在一個實體上結合及落實,它畢竟只停留在理念的階段,並非實體。就如自由,民主或法治也是一 種普世價值觀,沒有實體的載體它還是一個理想的價值概念,有鑑於此,載體為實踐的必備條件,或稱為硬體。
不容否認,在落實全面統一目標之前,台灣與大陸都是活生生的政體實體,除了制度不同外,社會形態,人文特質,甚至生活方式,都因社會制度的差距, 日漸形成兩岸社會差異;儘管這些差異,近年來,在大陸持續改革開放日益中縮小,唯這種繼承先天性制度的特質,難以在短期內被融合。自然形成的差異都源自制 度的不同,這也同時構成個別主體性,擁有一個獨立運行政體的特徵;所不同的是大陸是一個受到國際社會外交上承認的 「完整國家」(即擁有主權) 「台灣的情況只欠這一點,否則我們也不需要長篇累牘去議論兩岸統一與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課題,其中互為因果與先天特質,為構成了兩岸統一有待確認的」中華特 色」部份(全世界各國統一的經驗實例無一與兩岸類似)。
確實與準確反映現況並賦予共同願景的為 「兩體一國」,因為它有一個不可或缺的載體(自主性),不管你喜歡與否,兩岸確實存在著個別的實體,不折不扣的政治實體;即使一國或一中的原則被接受,兩 個兩岸實體,在可預見的將來仍然繼續在現有的體制上運行。根據大陸堅持的一中原則,只要台灣接受一中的原則,其他問題都可商議(真的如此,大陸應開誠佈公 修改遊戲規則。即在台灣實質被融合與行政管轄上被納入統一後的兩岸政治共同體之前,大陸應有大氣魄攤開雙手,如實擁抱兩體一國的現實,為統一的框架鋪路, 和平統一的目標才能受到一個呼之欲出的兩岸共同願景的塑造,引導上路)。
進一步剖析,相信問題的關鍵部份在於,台灣無法接受台灣在完成或正式展開談判的前提:它(台)為大陸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地方政府或如香港的命運為一 個特別行政區,台灣的民選總統被視為 「台督」(相等於港督)。(在談判前提的課題上大陸有必要澄清這一點,如果大陸能以 「超然」的地位給予詮釋上特定的空間’與台灣共同探索統一的可行途徑,它勢必事半功倍。畢竟在完成統一之前,台灣的條件與實況並非香港,更非澳門的所謂特 區;腦筋一轉,靈活變通加務實,同樣達到目的地)
儘管在幅員與綜合國力上,台灣無法與大陸處於對等匹比的地位,然而,平等實為謀求統一基調的根據,欠缺一個平等公平的遊戲規則,這盤棋唯有繼續等待棋手的出現,除非遊戲規則修正。
「兩體一國」超越 「一國兩制」,在於前者有載體,即 「有體有制有禮」,後者不承認載體存在的現實。所以兩者有百步與五十步的差距。即使台灣在外交上不受到國際社會的對外承認,然而,這不能排除台灣政治實體千真萬確鐵一般的事實(不須要雄辯,只須擺事實,講道理)。
重返現實,認同現實後,兩體一國自然成為建構兩岸和平發展框架,如果大陸終極追求的是和平統一目標,在手法與方法上應有權宜變通之計。跳脫 「國」與 「中」的糾纏,不必急於搶先詮釋 「國」即 「中 「 「中」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功統一後當然是一國啦!不然要統一幹嘛!粗俗講,不必要脫了褲子放屁)。要對台灣曉以大義,大陸應對台灣持著開放務實的態度,多些 包容,尊重與大愛,少些打壓與僵化的官腔,包括少些站在統治者的高點發表的僵化學術與輿論。
據瞭解,臺灣著名愛國企業家,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曾在公開信中一開始寫道: 「我是一個生意人,出生在臺灣,祖籍在福建海澄,一九九一年我到大陸福建尋根。我認為臺灣、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人民都是同胞姐妹」。筆者認為臺灣、大 陸同屬一個中國,由此伸延為大陸、臺灣融合統一後同屬一個,包容萬有,具有大氣魄,大氣概的 「大中華」(Greater China,Da Zhong Hua),兩全其美的國號,兩體一國即形成其載體的框架,左右逢源,相容併蓄,客觀及實觀反映兩岸的現況,並引導兩岸邁向塑造共同願景。
兩岸認知上的差距與個別制度息息相關,它欠缺的為一個仲介橋樑與價值的銜接;在完成統一大業之前,台灣仍然是中國體外的一塊有生命的肉體。生命是 平等的,在重歸統一之前兩岸仍然還不是共生或共同體(滯留在理念階段),這個認清與認同,將左右兩岸統一框架以至後繼統一路線與方案的出檯;車輪是載體的 雙腳,把車輪擱在車前是自擋去路,行不得也哥哥!
在協商的基礎尋求和平統一框架的課題上,兩岸必須嚴防深陷單邊主義而不能自拔(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維明主張學習孔子,拋棄單邊主義。),指令 式或家長式的態度並不符合事實求是的客觀環境,兩個全然迴異的政體應遵照超越與中立的普世價值觀去溝通與談判,去解決包括所謂的前提的擋路。這些價值包括 平等(沒有平等何來和平?)、自由,互相尊重的基礎,以及符合中華特質的包容的精神。不同的體制,價值互異,如何能單憑本身的主觀意願向對方發號施令。唯 有返回以上的普世價值觀才能根據這個普世共同的基礎與守則,平心靜氣展開磋商,協商邁向統一的路途。
在謀求兩岸先和解,後統一框架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可行統一方案課題中,兩岸必須勇於擺脫主體與本位故步自封的束縛,避免繼續罔顧外在實況,而活在自我設計的現實裡,畫餅充飢;否則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塊餅(統一)將漸行漸遠,可望不可及,統一目標將極其渺茫與內容空洞化。
兩岸統一必須是拍掌的雙手(孤掌難鳴),勉強可比喻為下棋的對手(前者比較恰當),拍掌的意願必須鮮明,行為必須確定;顯然台灣是被動,大陸繼續 處於主動,在如此格局下,如果台灣無法被激勵憧憬統一後的願景下臺灣將倍加幸福,倍加繁榮(如馬英九表明一旦中選總統將為台灣帶來百年榮景),相信台灣的 統一意願將相對低落。除非大陸從手段與方法上積極探索尋求 「突破」一點,帶動全面。
不幸被言中的話,兩岸繼續活在互不承認政治實體,難以自拔’深陷上文所謂的否認群侯症上,連基本的互不承認對方為外國也難以啟齒,難以認知,那麼 兩岸(統一)課題將淪為本世紀最大的」中華特色 「笑柄」,不僅貽笑大方,也沾汙了重新崛起的 「大」中華文明及其智慧,這個原本閃耀世界的星星,也黯然失去原有的光芒,情以何堪?
普天下關懷中國和平統一命運的中華兒女,包括兩岸與海外的炎黃子孫,將對此」中華特色 「長嘯一嘆」!每隔 「三年」隔岸猶唱後庭花。
謹此借助前人的智慧,以兩則古今詩詞與情牽中華大地的兒女共勉之:
關山月
關山月,一年十二度圓缺。平時不忍看,況是中秋節(月圓即中秋)。此際穹廬已盡眠,團團獨對南來客。關山月,玉宇絕纖塵。平沙明似水,矮樹遠疑 人。關山月,萬里共清輝。回想閨閣裏,應照流黃機。停梭望明月,淚下沾裳衣。關山月,升自東海灣。經天涉黃道,如輸沈西山。月輪有升沈,人生有往還。月下 計歸期,白露濕衣寒。幾時桂魄滿,方在故園看。(民初:徐世昌)
胡不歸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 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來迎,稚子侯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 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而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而流憩,時翹首而遐觀。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其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晉朝: 陶淵明)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