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5, 2010

四維的文化產業:書畫,音樂,雅石,創作




今年2月有幸受邀參與在吉隆坡舉行的「第一屆亞太文化產業成就提名展」的籌備工作。通過這項區域活動,筆者對何謂「文化產業」這個新興的領域有了深一層的認知。這項籌備緊湊,獲得中國政府與相關文化當局重視及鼎力支持,中國各機構與馬來西亞華團華商機構協辦,全球品牌聯盟總會主辦的活動,旨在認可本區域文化藝術家的貢獻;被視為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出走區域化的第一砲。

古人常說,「琴棋書畫」,把這些雅興提倡為中華藝術,陶冶性情,使文化穿梭於大小世界之間,成為溝通世界各民族之間的橋樑。或許,這就是中華文化融入世界的新任務。

筆者對藝術的愛好是屬於後期培養,早期家境清寒,畢業出來社會工作後,投入新聞事業,工作上接觸的潛移默化,對藝術的開竅屬漸悟,學習以真善美的角度,去發掘中華文化的淵遠流長,終有所悟:中華藝術離不開方塊字的詮釋。

近年開始把興緻擴大至兩岸關係,為了配合寫作上的需要,不期然的步上探索中華文化的內蘊與精神之旅。

身為一個寫作人,離不開文字工作,文字上的堆砌的功力,或說駕馭,窮了筆者國學薄弱的半輦子,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這與世上大部份拼音文字大相逕庭,到了今天,筆者仍然未能自詡文字的駕馭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中文的奧妙/艱澀即在此。

中文的語法非常自由,一位曾經受邀到報社向同事主講中文寫作常犯錯別字的中文講師,也承認這一點,語法自由,有時海闊天空,像自由飛翔的小鳥一樣,容易離群及失去方向。這就是中文的無垠自由的窘境,它可以揮灑自如,也可以深澀難馴。

方塊字:中華文化基石

筆者先入為主,選擇創作作為引導文化人進入狀況,原因很簡單,除了身為寫作人外,中文創作與中華文化血肉相連,主力還是方塊字的魅力。如果今天,方塊字不復存在,由羅馬拼音取代,「中華文化」已經不再是中華文化了。

此話怎說,中國當局一度跟隨潮流,以羅馬拼音取代方塊字,結果都不成功,只能止於簡體字。一個已有上下四,五千年歷史與功能性的文字,與一個民族文化的相連性,生活性,民族特性,甚至實用性,已經是千絲萬縷般剪不斷理還亂。

可能方塊字出於象形之美,抱著感性欣賞的角度去學,易懂難精,它依靠圖形與記憶,往往人的大腦比較容易記憶圖形圖象。如此觀之,方塊字並非,且已經脫離一般拼音文字系統的範圍,所以筆者有感,凡是能掌握方塊字的人,要開啟中華文化藝術之門,較不諳中文,以外文探索中華文化來得優勢。

筆者那麼議論,主因是以下所提及的書畫,音樂與雅石,都離不開方塊字的靈魂。

●音樂:這裡的音樂主要是指華樂,包括洞簫,二胡,以及古箏這三樣華樂都是筆者喜愛的。十多年前開始接觸到台灣第一胡溫金龍,以二胡演譯現代曲的方式與獨特的快板格調,簡直就是為老掉牙的二胡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從此就一舉把二胡沈悶,單調,千篇一律的鳳陽花鼓的印象改觀:愛上二胡;古箏向來都喜歡,感覺是古箏曲子的演譯仍然很傳統。間中,好一段日子對華樂的喜愛出現空白,停滯了好多年;一直到兩年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驚艷洞簫,對於這個門外漢,原來華樂中居然有鐵塔尼號如此深邃的蘇格蘭笛子的身影,靈性般的呼喚,那麼哀怨,那麼深情。

天地人畫家:黃苗洋(附上畫家半身照與近作)

●書畫:畫風獨具一格,來自馬來西亞的「天地人」畫家黃苗洋,是引導筆者進入欣賞書畫殿堂的好友。這30年來,在他的潛移默化下,原本對繪畫藝術一竅不通的筆者,終於有機會體驗一圖勝千字真善美的意境,學會以另一個角度(圖象),跳脫慣於理性思考的藩籬,詮釋生命的美感,進入三維空間的體驗想像,釋放天馬行空無的能量。

筆者早年有幸結識到這位心懷天地的人文畫家,他的每一幅創作的出爐,都有讓人美夢成真的感覺。雖然是西洋畫派,可是卻在他的畫作中發現人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宏願,他的畫筆透露一個赤子之心,對宇宙,大地母親的真摰關懷之情流露無遺。所以,他並非一般畫壇,收藏家,繪畫愛好者口中的環保畫家那麼簡單。

值得一提的是,黃苗洋在「第一屆亞太文化產業成就提名展」榮獲文化產業創意榮譽獎。

(引用台灣國家圖書館館長顧敏最近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所說的話,中華文明講「天人合一」,古時中國人已經考慮到人的生存與天地之間的關係,人與人的和諧只是天地人和諧的一部分,唯有天地人的和諧,社會才可能大和諧,這在西方文明是沒有的,這也是新的中華文明、兩岸可以共同推展的領域,讓整個地球降溫、減溫,了解人本為主、天地合一的地球大和諧。)

●雅石:發現雅石的愛,有時會愛不釋手,石頭不會講話,它卻是蘊含無比的生命力,每一塊雅石都是世上的人一樣那麼獨一無二。所以,每一塊雅石都是一個不能複製的大千世界裡面的小世界,等待著知音人去發掘共賞。這是三維立體感最強的層次。這些年來選擇性收藏雅石的經歷,讓筆者領教了米芾把玩雅石的迷戀,玩物喪志是什麼一回事!

筆者是個慣性邏輯思考,理性判斷的寫作人,往往下筆時要用理性衡量感性的抒發,把論述在佈局中交待清晰,以點子通過比喻推理闡明。這些日子以來,「親密」接獨藝術後,感性的一面才逐漸啟蒙,或許這就是理性分析,感性分享的收獲吧!

文字創作為電影,戲劇,甚至小說提供靈感的角本,也是人類文明的記錄,文字創作是人類文明最直接的集體回憶。

熱愛中華文化的朋友,如能以四維的空間,透過閒情意志去探索書畫,音樂,雅石與創作相互結合的中華藝術靈性之路,必能把一己對中華文化的執著昇華到精神的層次,循序漸進,日見功力,化整為零,體驗中華文明的深邃內蘊,將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西方學者曾說,創作/寫作如分娩,是痛苦與喜悅的合體;無論是文章射手,書畫家,或者作曲作詞家,都是殊途同歸,心靈的盛宴為重點,透過作品把生活的點滴心得與人分享更是更上層樓。

小結:當你在創作或參閱作者的思維,聽聽優雅的華樂,一手把玩/三維立體的雅石,同步進入畫中的世界,那種享受已經把你帶離物質依據,天人合一散發的自然力量之道與穿越空間的感覺合為一體,讓你發現與昇華至四維空間,屆時,四維空間就是你,你就是四維,彼此已經沒有差別。

四維超越時空限制

後記:兩岸關係的三維空間論,之前已發表(可參閱筆者特區文章:「兩岸和平統一方程式找到數學推演依據!?」),如果兩岸關係能進入四維空間,它將能發揮速度超越時空的絕佳優勢,所以它考驗卻是「速度」,這裡所謂的速度應是指兩岸在文化上的磨合的深廣度;文化上的認同為先,加上磨合,以達到重新整合,朝共同一致方向邁進;在中華民族的旗幟下,民間必定感受到文化整合的強大感染力,在一定的經濟認同的基礎上,文化,包括文化產業擔當的兩岸磨合的歷史性任務已是躍然紙上。

(分享:馬來西亞華人人數約有7百萬,佔總人口2千7百萬約25%,散佈馬來西亞3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各個角落,可謂海外華人群體中文化凝聚力最強的海外華人。超過百年來,對民族文化的根忠貞不渝,成功保留並發揚了具有海外特色的中華文化。根據統計,高達98%的華人父母把子女送入華校就讀,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奠下穩固的基礎。華人文化,包括現已揚名世界的「廿四節鼓令」,以及已被編入國家文化的「樁腳舞獅」,即是馬來西亞華人熱愛民族文化的最有力的體現。這就是文化強大的政治凝聚力的見證!)

謹以此文獻給熱愛中華文化,心懷中華民族,在兩岸默默散播或即將加入這個大家庭成為民族大愛奉獻的「文化籽子」,你們準備好了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