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上防獨不促統,會導致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後遺。因為在一個變化的格局下,防獨與大勢所趨的促統客觀兩股力量各走各路,中間的落差會離心,越走越離,形成一個找不到中間凝聚的合心。這兩股方量是間歇性對立,有欠協調,與欠缺中間線的引導。
儘管大陸認為現階段促統的功力與時機不成熟,或客觀誘因不足,但是,兩條非平行的軌道最終會構成兩敗俱傷的格局。雖然防獨與促統在表面上並非處於對立的方向與目標。然而,從有限時空的觀點推演,這兩條分叉線會因客觀與主觀條件的僵化與成形,變成一個持續分叉的向前行走。
馬英九堅持的底線變數不大,這是可以預料的,1949年以來,台灣自行運作的政治實體已有60年,這是不能改變的現實,馬英九還是後馬英九時代的台灣領導人必定會諸如大陸所堅持的一中或一國不可踰越的底線,同樣的情況,也可適用於台灣的政治的紅線---主體性的堅持上。
本小組認為,防獨與促統表面看起來有關連,因為一般關懷兩岸民族課題者包括一些政府智庫的認知,一旦成功防獨,建立防獨的平臺與鞏固防獨的前線,接下去就可開展促統的部署與基礎工作。換句話說,先防獨後促統是二部曲。這是傳統思維引導下詮釋的誤區。
然而,深入探討與分析後,這種把兩者關連性生硬扯在一齊的思路,會有破格的遭遇,而出現新的不利格局。新的格局帶來的變數非同小可。最壞的演變可能招惹防獨前功盡廢的惡果,甚至進一步影響往後的促統大計的開展,對兩岸民族的統一之道,最終埋下鎩羽而歸的伏線。
此話怎說?要解釋這個議題,就必須拉回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去。
本小組多次強調,兩岸關係的特殊性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一個非常罕見的個案。從多個角度探討,它與兩德,兩韓,甚至比較奇特的巴勒斯坦兩個政治實體的演義都不一樣。除了一般性的共同點外(即民族文化的認同),中華民族的重歸統一的案例,可謂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這麼強調是因為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帶來的挑戰,非比尋常,它關係到世界一個重要民族的和平,統一及文化上的復興,這個過程足以影響到世界的和諧,和平,及自由民主的價值重建的如何與傳統文明結合成為一個新的普世價值鏈。
有鑑於此,兩岸政治關係的縫合,必須放在一個全球視野的平臺中給予檢視,這並不意味外界有權干預中國和平統一的「內務「,而是要點出全球胸襟與視野的高瞻遠矚的吃重性,沒有了這樣領銜性視野的界定,兩岸的政治議題將難找到終極的解決方案。因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華民族是雙行線。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處於真空的,須知,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是跟時間在賽跑。
所謂兩岸關係特殊性是指中華民族尚未作好充分準備之前的前序功夫。這個特殊性就是處於內化下的兩岸關係,如何依據這樣「獨特的特質」走下去,尋找屬於中華民族的出路--最大化統一之道,將嚴峻考驗中華民族浩翰的智慧。
現在講到戲肉,兩岸關係特殊性如何左右兩岸政治關係的策略的演義?難道防獨為先,促統延後有謬?其中最大的商榷之處,在於和平統一之道階段性的和平「與」統一,最重要的秩序並非「和平」,也非「統一」(兩者都是當然的要素,已不必解析);「與」才是兩者凝聚兩者最大的仲介聚合元素(the clicking/binding element)。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和平「與」統一是一致與一體化的,這就是欠缺細化(segmentization)與區隔(differentiation) 構成的傳統思維的束縛,兩岸關係千絲萬縷,兩岸文化,生活,甚至價值觀都存有明顯的差異。即使是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出現落差。這是兩岸政治文化最大的挑戰。
在防獨的角度上,大陸的出發點表面上非常明顯及務實,即有轉而求其次的委屈求全(以保全促統主體)。然而,這樣的出師表不見得是高招,多屬「偏招」,往往偏招就會忽略一些主體性問題的困擾。這些問題一天得不到正視,它們會繼續干擾兩岸的和平「與「統一正軌的運行。
現在看看本小組所謂的和平「與」統一正軌的運行是什麼?
正如以上所指,關鍵介詞就在這個「與「字的區隔與細化,進而如何被操弄以利大局!
和平是當然的嗎?兩岸已接受兩岸必須確定和平的先決前提,兩岸才能在遵循一定的和諧--和解--和平的軌跡迎向未來的統一秩序前進。沒有和平一切免談,一切前功都會盡廢。這是兩岸關係的最大主柱。
和平不是當然的,卻是必要的,把必要的和平擺兩岸框架內,切入防獨的議題,就可看出,大陸旨在維持兩岸最基礎的和平氣氛的格局內,以讓最終的和平能經過一段較長時期的和諧,達到和解,以致締結兩岸重要的和平協議,解除兩岸技術上仍然處於交戰對峙。
這應該是大陸的盤點。由此觀之,在戰略上,大陸的對台政策,不在攻,而志在守。不在統一,旨在不台獨(當然大陸現階段不致力促統,除了統一客觀條件難行外,必有其整體政治利益的策略性考量,這不在本文的討範範圍) 。
反觀台灣,當然問題不在台獨,或大陸所謂的「獨台」(變相的台灣現狀);問題反而是防獨引發導致台灣保持現狀的膠著問題。
這個層次上的問題可大可小,可圈可點,因為兩岸的政治關係嚴竣欠缺一個政治互通資訊的高層管道的情況下,防獨會淪為一個一廂情願的「統戰」的議題( 對於台方這也不是一個兩岸議題)。
問讀者一個問題,防獨是台方的議題嗎? 當然不是。此外,如何界定防獨/台獨也可能超越界線,拋出一個最近的問題給讀者,達賴刺麻最近訪台是防獨/台獨範圍的議題嗎?這是兩岸見人見智的問題,唯對大陸答案是肯定的。
鑑此,防獨可說是大陸統戰策略的重要部份,構成大陸對台整體戰略先披頭籌。所以,防獨大陸主動,台灣處於被動位置。
說說「統戰」,實際上,在兩岸關係的戰略上,「統戰」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課題,把這個問題帶進台灣,相信台灣全民都不贊同統戰這個字眼,與其議題的存活。原因也一樣單簡,把兩岸關係論擺在上述和諧──和解──和平的平臺上,台灣不必也不應被統戰!換句話說,「促統」取代「統戰」可以消弭「防獨」的懸念;如此,「防獨「的問題已不復存在了!
這是一個嚴峻考驗思維的問題。除非大陸成功解下統戰「戰袍」的一天,「防獨」的思維將與「統戰」形影相隨,難以擺脫其糾纏。也對兩岸關係的前向邁進陰魂不散。
如此觀之,「防獨」有如「統戰」陰影下心上的一把無影刀,晃來晃去,大陸難安,台灣難寢,互相煎熬,那又何苦呢?
小結:綜觀上述,再再反映兩岸互信不足的現態,兩岸有必返回促統的原位,把和平的基調定位在一個非敵對的格局上,解扣統戰與防獨的思維構成的枷鎖,使兩岸恢復和平主導的初階,循序漸進建立和諧---和解—和平的格局,讓兩岸人民長享太平盛世的氣氛,深化兩岸各階層的互信,假以時日,兩政治與文化落差得以拉近,水到渠成,兩岸自然步上統一的大道。
心得:兩岸政治關係必須區隔與細化處理,包括消弭任何敵意,才能窺見其症結所在,對症下藥,把兩岸關係的正常化當做一個旅程/療程,將能令人進入必須望,聞,問,切,把脈按絡個別看清掌握其症兆,病情的特殊性,層層解開其中的不同症結,逐個擊破,如此,勢將引領兩岸關係的「關鍵難題」(一中)獲得按部就班的大解扣。「與「就是和平統一的中間線,一舉取代「防獨「的迷思,使兩岸政治關係板回促統正軌也!
後記:有跟進本小組兩岸專題文章的讀者,可能會記得本小組其中一篇前文曾重覆提出「台獨宜防不宜攻」的策略,如今為何改變?其實兩岸關係「昔非今比」;兩年來整體關係大幅改善,流水湍急,人們已經不能在兩年後涉水經過同樣的河水,只是兩年的光景,兩岸關係跨進,連帶策略的變遷,也引發思路做出必要的調整,否則難以跟上兩岸關係的快板,這就是「統戰」引發「防獨」迷思的竅門所在--擱置防獨守略,放眼促統正軌。
Friday, September 25, 2009
兩岸空窗期之8/紅利篇/是設立兩岸事務小組時機?
兩岸關係經過兩年來的積極溝通,建立基本互信,諒解協商的三通,經濟,航運,金融協商非政治的橋樑後,顯然已進入一個沈澱期。
這個沈澱期會維持多久,依目前的情況難以預料,因為目前兩岸的共識是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至於政治問題仍然難以越過雷池半步;換句話說,政治關係仍是在原地踏步﹕沒有建樹可言。
兩會(海協會,海基會),這兩個民間組織扮演白手套的角色,協助兩岸達致九項協議與一項備忘錄,自認已功德圓滿﹕下來是要考驗兩岸如何通過兩岸國共論壇(或提升為「兩岸海峽論壇」,容納其他政黨參與)﹕在兩岸欠缺一個直接溝通協商的橋樑下,這對國共論壇也好,兩岸海峽論壇也好,都是一個直接的挑戰。
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後,兩岸的政治關係會陷入一個膠著的狀態,還是取得一個突破一點的機遇,還是個未知數;兩岸錯綜複雜的關係由此檢討出一個「墟」﹕這個「墟」字令人難以預見往後的3至5年變數,主因為突破政治屏障兩岸仍然無法取得政治共識:這個共識圍繞在兩岸的大陸堅持的「一國(中)」底線與台灣堅持對政治實體的承認。
根據兩岸關係的演進,過去兩年為兩岸最「夯」的時期,非政治的經濟與民間關係搞得有聲有色,兩會打下的「十全十美」協議與備忘錄,已是兩個民間組織盡了最大的努力,緊接下來是擔綱兩岸溝通的是回歸主體性的政府機構。
然而,在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後,兩岸國共(海峽論壇)似乎出現難以兼顧之憂。一方面,是基於兩岸政府至今尚無法建立直接溝通,互通資訊的橋樑 (特別是高層的互通),達賴刺麻訪台即突出了兩岸處理兩岸事務的真空地帶。因為達賴訪台非兩會民間組織可處理,也不輪到兩會插手。問題來了,一個仍然解缺直接溝通,互通資訊的兩岸政府,在現階段要依據怎樣的管道,去保持政府資訊傳達,確保往後任何這類影響兩岸關係的事務,不致於橫空飛來,擾亂兩岸秩序!
即使國共論壇提升至海峽兩岸論壇,這個機制如何發揮其應有效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論壇屬於學術性,參考性質,並非決策的制定,與執行決策的政府部門,亦不應如兩會那那麼,去擔當另一個「白手套」,代辦互通與傳達政府資訊的管道。(除非國共兩黨能協議在短期內舉行國共胡馬黨魁峰會,正式建立「以黨領政」的高層管道。不過,按目前的政治關係演變,這個可能性不高。)
※ 合乎內化兩岸關係機制
如果兩岸政府能理性務實看清及處理這個真空地帶,勇於跨出直視現實的第一步,設立一個「內化兩岸特殊關係」機制下的兩岸事務小組(由各自政府授權)。兩岸的政治關係的處理手法可能會一個難得的契機;根據瞭解,台灣政府不久前已靜悄悄成立了一個顯然依據「內化」軌跡行事的「兩岸事務小組」,直接向行政院報告,並由陸委會協調。
※ 兩岸小組呼之欲出
鑑此,本小組認為,一個依據兩岸「特殊關係」共識,由兩岸政府各立的兩岸事務小組,已是呼之欲出。這樣的小組不只符合內化兩岸關係的演進,也得以在一個務實,前進的框架內,讓關係兩岸的事務,得到一個不涉及外交/國際事務,讓兩岸主體性的爭議繞道而行的方法,避開觸及「一中」與「政治實體」的兩岸紅線,確確實實反映兩岸政府的理性與務實的態度與手法。
建議中的兩岸事務小組,將是兩岸超越非經濟,民間事務,著眼在政治領域,帶動一點,取得零的突破的關鍵機制!使兩岸政務在兩岸政治屏障解扣之前,得以在一個平臺上順暢運行,解決政務性問題,以防兩岸政治關係不致於遭到預料不及的傷害甚至破壞,影響兩岸關係這數年來取得的和解進和平進程。因為胡錦濤已鑑定「一中」為兩岸政治關鍵難題;一旦兩岸皆成立之,這個「內化」小組,小組的運作功能,將能在中短期內兩岸難以取得突破的情況下,扮演及發揮一個重要的緩衝(防火)的角色,即使空窗期會維持至少3年,悲觀看待台灣矚意的ECFA在這期間亦無法簽訂,及較為棘手和平協議也無法取得突破,兩岸關係至少能維持現狀,不會倒退!相信這是全球華人對兩岸關係進程,最起碼的期許。
這個沈澱期會維持多久,依目前的情況難以預料,因為目前兩岸的共識是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至於政治問題仍然難以越過雷池半步;換句話說,政治關係仍是在原地踏步﹕沒有建樹可言。
兩會(海協會,海基會),這兩個民間組織扮演白手套的角色,協助兩岸達致九項協議與一項備忘錄,自認已功德圓滿﹕下來是要考驗兩岸如何通過兩岸國共論壇(或提升為「兩岸海峽論壇」,容納其他政黨參與)﹕在兩岸欠缺一個直接溝通協商的橋樑下,這對國共論壇也好,兩岸海峽論壇也好,都是一個直接的挑戰。
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後,兩岸的政治關係會陷入一個膠著的狀態,還是取得一個突破一點的機遇,還是個未知數;兩岸錯綜複雜的關係由此檢討出一個「墟」﹕這個「墟」字令人難以預見往後的3至5年變數,主因為突破政治屏障兩岸仍然無法取得政治共識:這個共識圍繞在兩岸的大陸堅持的「一國(中)」底線與台灣堅持對政治實體的承認。
根據兩岸關係的演進,過去兩年為兩岸最「夯」的時期,非政治的經濟與民間關係搞得有聲有色,兩會打下的「十全十美」協議與備忘錄,已是兩個民間組織盡了最大的努力,緊接下來是擔綱兩岸溝通的是回歸主體性的政府機構。
然而,在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後,兩岸國共(海峽論壇)似乎出現難以兼顧之憂。一方面,是基於兩岸政府至今尚無法建立直接溝通,互通資訊的橋樑 (特別是高層的互通),達賴刺麻訪台即突出了兩岸處理兩岸事務的真空地帶。因為達賴訪台非兩會民間組織可處理,也不輪到兩會插手。問題來了,一個仍然解缺直接溝通,互通資訊的兩岸政府,在現階段要依據怎樣的管道,去保持政府資訊傳達,確保往後任何這類影響兩岸關係的事務,不致於橫空飛來,擾亂兩岸秩序!
即使國共論壇提升至海峽兩岸論壇,這個機制如何發揮其應有效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論壇屬於學術性,參考性質,並非決策的制定,與執行決策的政府部門,亦不應如兩會那那麼,去擔當另一個「白手套」,代辦互通與傳達政府資訊的管道。(除非國共兩黨能協議在短期內舉行國共胡馬黨魁峰會,正式建立「以黨領政」的高層管道。不過,按目前的政治關係演變,這個可能性不高。)
※ 合乎內化兩岸關係機制
如果兩岸政府能理性務實看清及處理這個真空地帶,勇於跨出直視現實的第一步,設立一個「內化兩岸特殊關係」機制下的兩岸事務小組(由各自政府授權)。兩岸的政治關係的處理手法可能會一個難得的契機;根據瞭解,台灣政府不久前已靜悄悄成立了一個顯然依據「內化」軌跡行事的「兩岸事務小組」,直接向行政院報告,並由陸委會協調。
※ 兩岸小組呼之欲出
鑑此,本小組認為,一個依據兩岸「特殊關係」共識,由兩岸政府各立的兩岸事務小組,已是呼之欲出。這樣的小組不只符合內化兩岸關係的演進,也得以在一個務實,前進的框架內,讓關係兩岸的事務,得到一個不涉及外交/國際事務,讓兩岸主體性的爭議繞道而行的方法,避開觸及「一中」與「政治實體」的兩岸紅線,確確實實反映兩岸政府的理性與務實的態度與手法。
建議中的兩岸事務小組,將是兩岸超越非經濟,民間事務,著眼在政治領域,帶動一點,取得零的突破的關鍵機制!使兩岸政務在兩岸政治屏障解扣之前,得以在一個平臺上順暢運行,解決政務性問題,以防兩岸政治關係不致於遭到預料不及的傷害甚至破壞,影響兩岸關係這數年來取得的和解進和平進程。因為胡錦濤已鑑定「一中」為兩岸政治關鍵難題;一旦兩岸皆成立之,這個「內化」小組,小組的運作功能,將能在中短期內兩岸難以取得突破的情況下,扮演及發揮一個重要的緩衝(防火)的角色,即使空窗期會維持至少3年,悲觀看待台灣矚意的ECFA在這期間亦無法簽訂,及較為棘手和平協議也無法取得突破,兩岸關係至少能維持現狀,不會倒退!相信這是全球華人對兩岸關係進程,最起碼的期許。
兩岸空窗期之7/紅利篇/馬涼當馮京?法制非法治!
中國著名政治理論學者兼有中國共產黨「文膽」之譽的俞可平最近延伸導謮他的《民主是個好東西」(http://news.ifeng.com /mainland/200909/0902_17_1331701.shtml)。其中一段挑出中國的「法制」與「法治」的落差,畫龍點睛指出中共的對民主真諦詮釋的誤區,令入得以一窺法治與民主互為因果的相關性;筆者大膽的導謮,法治是民主體制的母體,有法治才能產下符合常理常規的民主體系(肉體)與價值(精神)。
俞可平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現有的法制之上還有一個皇帝;符合自由、民主、人權、平等原則的法治,則沒有人或組織能超越之。俞先生採用的「皇帝」這兩字眼描述見解與筆者上篇評論「台灣人叫總統太沈重」中提到「民選皇帝」的比喻不謀而合(詳情請參閱今日新聞2009/08/26 00:17李惠群特區)。
如果中共領導人與中共黨校理論學者還有人到今天仍然堅持中國現有的法制=法治,這將是中共的悲哀,也是全球華人的不幸。
中國當然是一個有法制的國家,但並非相等於中國是個擁有健全法治(法律制度治理)的國家;兩者差之一字,別之千里。
根據英文原文,法治是rule of law ,法制是rule by law。兩者的落差有天淵之別。差別在於前者是根據普世價值觀(universal values )為基礎所制定的法律,包括指導國家最高的憲法制度;後者比較寬鬆,並未指明是根據什麼價值觀做為準則。
前者的指導價值原則涵蓋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公正,透明,公信等。後者法制的一套,價值准則並不明顯,它們可以是當今一些非選舉民主體制所自行制定的法律。它們未必彰顯法治的價值精神所在。
當今世界上,任何國家無論是民主或非選舉民主的一黨專政體制,包括軍人政府,回教原教主義及極端主義政府,都有法制(實際上,連基本法制都沒有,已是野蠻時代的產物,不可能管理一個國家的基本保安與治安,與保障人民行使日常生活作業的必須,也不可能會構成或凝聚成為一個國家,而生存到今天)。其中的差別只程度上有違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的普世原則而已。畢竟,普世價值下符合民主原則所構成體系的前提性,是不可商議的。
換句話說,價值准則寬鬆的法制其人治成份比較強,其有欠完善的「法治」體系的內涵比較弱,所以會有法制之上還有皇帝之比喻。
鑑此,法制的寬鬆特性,的確有些天馬行空,到底它是根據什麼價值,什麼標準,與最重要的準則去擬定如此重要的國家法律,上至國家最高憲法到國家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以致民事法與刑事法,下至界定地方政府行使權力的法規與規範權限等。民主體制的三權鼎立的層次劃清,更是規範一個民選政府不能踰越的界線,以保護人民擁有的基本選擇權與監督施政權的行使不受侵犯。
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成立六十周年,當務之急就是不可再拖延對法制的謬誤進行全方位的檢討,以配合不久前分佈的中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書的執行,來個徹底的,全新的,擺脫馬涼作馮京的舊框框變法;或乾脆推出全新的框框,即不必打破舊框框,也能自然取而代之也!(Instead of smashing the old box, just think out of the box, it is naturally replaced) ,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步上一條邁向一個尊崇及奉行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公正,透明,公信普世價值的現代民主體制的大道。這將是全中國人民的幸福,也是全球華人的福氣!更加是全球民族的福報!
俞可平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現有的法制之上還有一個皇帝;符合自由、民主、人權、平等原則的法治,則沒有人或組織能超越之。俞先生採用的「皇帝」這兩字眼描述見解與筆者上篇評論「台灣人叫總統太沈重」中提到「民選皇帝」的比喻不謀而合(詳情請參閱今日新聞2009/08/26 00:17李惠群特區)。
如果中共領導人與中共黨校理論學者還有人到今天仍然堅持中國現有的法制=法治,這將是中共的悲哀,也是全球華人的不幸。
中國當然是一個有法制的國家,但並非相等於中國是個擁有健全法治(法律制度治理)的國家;兩者差之一字,別之千里。
根據英文原文,法治是rule of law ,法制是rule by law。兩者的落差有天淵之別。差別在於前者是根據普世價值觀(universal values )為基礎所制定的法律,包括指導國家最高的憲法制度;後者比較寬鬆,並未指明是根據什麼價值觀做為準則。
前者的指導價值原則涵蓋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公正,透明,公信等。後者法制的一套,價值准則並不明顯,它們可以是當今一些非選舉民主體制所自行制定的法律。它們未必彰顯法治的價值精神所在。
當今世界上,任何國家無論是民主或非選舉民主的一黨專政體制,包括軍人政府,回教原教主義及極端主義政府,都有法制(實際上,連基本法制都沒有,已是野蠻時代的產物,不可能管理一個國家的基本保安與治安,與保障人民行使日常生活作業的必須,也不可能會構成或凝聚成為一個國家,而生存到今天)。其中的差別只程度上有違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的普世原則而已。畢竟,普世價值下符合民主原則所構成體系的前提性,是不可商議的。
換句話說,價值准則寬鬆的法制其人治成份比較強,其有欠完善的「法治」體系的內涵比較弱,所以會有法制之上還有皇帝之比喻。
鑑此,法制的寬鬆特性,的確有些天馬行空,到底它是根據什麼價值,什麼標準,與最重要的準則去擬定如此重要的國家法律,上至國家最高憲法到國家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以致民事法與刑事法,下至界定地方政府行使權力的法規與規範權限等。民主體制的三權鼎立的層次劃清,更是規範一個民選政府不能踰越的界線,以保護人民擁有的基本選擇權與監督施政權的行使不受侵犯。
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成立六十周年,當務之急就是不可再拖延對法制的謬誤進行全方位的檢討,以配合不久前分佈的中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書的執行,來個徹底的,全新的,擺脫馬涼作馮京的舊框框變法;或乾脆推出全新的框框,即不必打破舊框框,也能自然取而代之也!(Instead of smashing the old box, just think out of the box, it is naturally replaced) ,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步上一條邁向一個尊崇及奉行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公正,透明,公信普世價值的現代民主體制的大道。這將是全中國人民的幸福,也是全球華人的福氣!更加是全球民族的福報!
兩岸空窗期之6/後補篇/鄧小平開放!胡錦濤民主?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這八個字,涵蓋及濃縮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智慧與民族歷練。這個歷史的進程,轉轉折折,歷代智慧的結晶的傳承並非理所當然,其中關鍵繫於領袖的「高瞻遠矚」。
自由市場經濟,是根據市場規律的供求原理制定的經濟體制,它是民主體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它的前提是經由市場的力量配以政策的調適主導經濟的成長或駕御衰退,去年來暴發的全球金融體系的危機,即是由歐美自由經濟體因過度借貸,貨幣供求失去平衡而導致的金融與貨幣危機,進而引發人們對的市場現行金融貨幣制度的信心。
總講一句,主導世界的錢(美元)的價值因為過量供應,導致美元的依據腳下踩空,許多國家,包括持有美元債券最多的中國紛紛轉向增加黃金的儲備,以抗衡美元急速貶值帶來的貨幣巨大風險。
帶出這一點,主因為從全球金融與貨幣風險個案讓人窺自由經濟體制與民主體制一樣也是存有人為瑕疵的弱點,並非完美的體制。民主制度歷經數百年的實驗,至今仍然未至完善,因為人是活的「人」的因素才是真正主導制度的好壞,制度是死的,我們不必苛求制度完美,廣東人說的「一本通書看到老」,根據實況與需求參與改善才是硬道理。就如中共黨校理論家俞可平的名言之一:民主是陀螺,其意義在於不停運轉。
鄧小平是位高瞻遠矚的領袖,他銳利的遠見在於敢於實踐,30年後的今天,煮酒論英雄,鄧小平始終都忠於一個原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硬道理。他深知要轉型中國的經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最大的關鍵在於如何通過市場機制的優勢調適,釋放中國人的原動力,把它化為經濟的創新力量,周而復始,達到扮演市場經濟的推手。今天中國的經濟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在政府的引導下,合作的天衣無縫,靈活配搭,不只推動中國經濟的成長,不只避開貶值人民幣的消極作法,且「更上層樓」帶動了國內消費模式經濟的可塑性,並飛躍成長,減輕過度依賴出口市場模式的牽制,形成了中華特色的民主社會的經濟體。
鄧公就是敢於實踐,一步一腳印,摸著一塊塊後來發亮的石頭過河,成功引領中國建立一個初具規模的中華特色市場經濟模式,為市場經濟體系奠定了靈活的務實價值,這就是實踐與執行力的偉大結晶體。
如今,改革開放步入第31個年頭,可能全世界的華人要問,鄧小平成功了嗎?
他的改革開放後繼有人嗎?往後的第二個30年的第二階段改革開放如何走下去?或許再問一個問題,中國還需要繼續改革開放嗎,還是以30年改革開放的成績沾沾自喜,自行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話,繼續沿續一黨專政下去? 因為改革已大功告成,功德圓滿!革命已成功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主導這一切「變」的中共,可達到一個初步的結論:中共並非一成不變,也不是不能變的政黨。至少鄧小平領導中共勇於求變,改變了一個一度充滿悲情的民族的命運,這個民族開始擺脫怨天尤人的宿命,進而掌握了民族的個性,主動積極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告別一度「狂熱與無知」閉關自守的日子。
全球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敬畏來自四個字:勇於求變。一個文化底蘊如此渾厚的民族,「勇於求變」配以「求變求新」的思維,是多麼讓人打從心底敬佩。兩者的結合產生的超越增值,不只將主導中國如何和諧融入世界,也讓人一窺東方價值如何自我打造,制造自身的優勢,去輔助普世價值鏈不足之處。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尊嚴所在。一個古老的民族歷久彌新的蛻變,會為世界帶來怎樣的變數?不變好呢!還是勇於改變好?就如動態和諧與靜態和諧一樣,誰優誰劣,答案明顯。
伸延導謮:如果中共真的堅信鄧小平是中國現代化的總設計師,他已針對經濟體制的改革開放,引領中共完成改革開放的首30年;第二個30年即是後續「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的改革開放;胡錦濤在2012年卸任中共總書記與2013辞去國家主席職之前,會否伸延鄧公的遺志,把一個《自由民主》價值的基礎架構留給中華民族,也正是未來3至5年,全球華人對當代中國領導人的期待。本小組推出這個兩岸空窗期,正為此反思而設。
高瞻遠矚,前仆後繼,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必能更上層樓。
本小組要以胡錦濤自己說過的」高瞻遠矚,更上層樓」,回贈胡錦濤:讓中華民族后代在若干年後懷念一位曾经為民族《自由民主》架構奠定根基,作出不可磨灭贡献,杰出的国家和党領導人。
最後,再補上一句:最終決定中華民族會否走上《自由民主》的康壯大道,在此關鍵時刻仍然是人,不是法,因為沒有「人」的高瞻遠矚,當機立斷,鄧公的「法」的遺志會後繼有人嗎!?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成立60周年之際,本小組僅以此系列文章獻給大陸同仁,敬祝中國「國泰民安,勵精圖治,國強民富,和諧共榮,幸福快樂」。
自由市場經濟,是根據市場規律的供求原理制定的經濟體制,它是民主體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它的前提是經由市場的力量配以政策的調適主導經濟的成長或駕御衰退,去年來暴發的全球金融體系的危機,即是由歐美自由經濟體因過度借貸,貨幣供求失去平衡而導致的金融與貨幣危機,進而引發人們對的市場現行金融貨幣制度的信心。
總講一句,主導世界的錢(美元)的價值因為過量供應,導致美元的依據腳下踩空,許多國家,包括持有美元債券最多的中國紛紛轉向增加黃金的儲備,以抗衡美元急速貶值帶來的貨幣巨大風險。
帶出這一點,主因為從全球金融與貨幣風險個案讓人窺自由經濟體制與民主體制一樣也是存有人為瑕疵的弱點,並非完美的體制。民主制度歷經數百年的實驗,至今仍然未至完善,因為人是活的「人」的因素才是真正主導制度的好壞,制度是死的,我們不必苛求制度完美,廣東人說的「一本通書看到老」,根據實況與需求參與改善才是硬道理。就如中共黨校理論家俞可平的名言之一:民主是陀螺,其意義在於不停運轉。
鄧小平是位高瞻遠矚的領袖,他銳利的遠見在於敢於實踐,30年後的今天,煮酒論英雄,鄧小平始終都忠於一個原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硬道理。他深知要轉型中國的經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最大的關鍵在於如何通過市場機制的優勢調適,釋放中國人的原動力,把它化為經濟的創新力量,周而復始,達到扮演市場經濟的推手。今天中國的經濟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在政府的引導下,合作的天衣無縫,靈活配搭,不只推動中國經濟的成長,不只避開貶值人民幣的消極作法,且「更上層樓」帶動了國內消費模式經濟的可塑性,並飛躍成長,減輕過度依賴出口市場模式的牽制,形成了中華特色的民主社會的經濟體。
鄧公就是敢於實踐,一步一腳印,摸著一塊塊後來發亮的石頭過河,成功引領中國建立一個初具規模的中華特色市場經濟模式,為市場經濟體系奠定了靈活的務實價值,這就是實踐與執行力的偉大結晶體。
如今,改革開放步入第31個年頭,可能全世界的華人要問,鄧小平成功了嗎?
他的改革開放後繼有人嗎?往後的第二個30年的第二階段改革開放如何走下去?或許再問一個問題,中國還需要繼續改革開放嗎,還是以30年改革開放的成績沾沾自喜,自行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話,繼續沿續一黨專政下去? 因為改革已大功告成,功德圓滿!革命已成功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主導這一切「變」的中共,可達到一個初步的結論:中共並非一成不變,也不是不能變的政黨。至少鄧小平領導中共勇於求變,改變了一個一度充滿悲情的民族的命運,這個民族開始擺脫怨天尤人的宿命,進而掌握了民族的個性,主動積極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告別一度「狂熱與無知」閉關自守的日子。
全球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敬畏來自四個字:勇於求變。一個文化底蘊如此渾厚的民族,「勇於求變」配以「求變求新」的思維,是多麼讓人打從心底敬佩。兩者的結合產生的超越增值,不只將主導中國如何和諧融入世界,也讓人一窺東方價值如何自我打造,制造自身的優勢,去輔助普世價值鏈不足之處。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尊嚴所在。一個古老的民族歷久彌新的蛻變,會為世界帶來怎樣的變數?不變好呢!還是勇於改變好?就如動態和諧與靜態和諧一樣,誰優誰劣,答案明顯。
伸延導謮:如果中共真的堅信鄧小平是中國現代化的總設計師,他已針對經濟體制的改革開放,引領中共完成改革開放的首30年;第二個30年即是後續「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的改革開放;胡錦濤在2012年卸任中共總書記與2013辞去國家主席職之前,會否伸延鄧公的遺志,把一個《自由民主》價值的基礎架構留給中華民族,也正是未來3至5年,全球華人對當代中國領導人的期待。本小組推出這個兩岸空窗期,正為此反思而設。
高瞻遠矚,前仆後繼,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必能更上層樓。
本小組要以胡錦濤自己說過的」高瞻遠矚,更上層樓」,回贈胡錦濤:讓中華民族后代在若干年後懷念一位曾经為民族《自由民主》架構奠定根基,作出不可磨灭贡献,杰出的国家和党領導人。
最後,再補上一句:最終決定中華民族會否走上《自由民主》的康壯大道,在此關鍵時刻仍然是人,不是法,因為沒有「人」的高瞻遠矚,當機立斷,鄧公的「法」的遺志會後繼有人嗎!?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成立60周年之際,本小組僅以此系列文章獻給大陸同仁,敬祝中國「國泰民安,勵精圖治,國強民富,和諧共榮,幸福快樂」。
Sunday, September 20, 2009
兩岸空窗期之5/給予台灣政治實體地位
最近一些兩岸學者提出要摧毀「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問題。把焦點放在台獨身上,筆者認為這觀點本身即是製造迷思的關鍵。「台獨」本身即是一個迷思,把焦點集中在迷思VS 迷思的思維上,後果是形成兩岸關問題的迷團(迷思加迷思)。兩岸的問題將平添亂象。
基於過去兩年兩岸關係取得勢如破竹的改善,如果兩岸學者把兩岸問題歸納於政治現實的,而不是台獨迷思的「邪見」,陷於「防獨」的自築框框,進而引發台獨的氣焰與李登煇與陳水扁執政20年借屍還魂(兩人早已表明台獨是不可能落實的選項),那才是見樹亦見林的高見。
防獨與促統是兩碼事。防獨只在促統取得政治共識與方案後才會隨影消除,正視促統之道才是自動連根拔起一舉摧毀台獨的假象。
兩岸問題儘管千頭萬緒,其中最關鍵的難題就如胡錦濤一語道破,在於「一中」的詮釋(一中的詮釋可以與一國互通)。那就是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地位的正視與承認,這才是兩岸必須做出的先頭工作。
兩岸的政治症結在於彼此尚未正視彼此的政治地位,其中主動權操在大陸心中。去年下半年馬英九上台後已多次通過外媒的訪問向大陸表達了台方的政治立場,可惜大陸依舊對台灣的政治地位與身份保持三緘其口。
馬英九甚至在不久前進一步詮釋他所謂維持現狀的「不統,不獨,不武的「不統」為「不排除統一為未來的選項」。對於馬英九,這是一項大膽的詮釋,一度引起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大肆抨擊,可見馬英九政府已敢於嘗試「統一的雷池」,可惜言者敦敦,聽者藐藐。
「防獨」並非不可取,促統價更高,兩岸的統一策略宜置於較高的層次;在這個問題上馬英九已經開宗明義,大陸要止於「防獨」,還是要集焦「促統」,如果是前者,兩岸政治關係的解扣還是夜長夢多,就如心田只除草不耕種,野草春風吹又生。
筆者要果敢指出,大陸未能正視兩岸政治實體的一天,重返現實的四部曲,兩岸的政治膠著依然原地踏步,繼續沒完沒了在兜圈子,兩岸的政治資源殆盡。
其中一位學者認為,兩岸政治膠著狀態的突破工作放在「先頭」,要台海兩岸對這些問題達到共識,必須由兩岸組成一高層研商小組(包括精通國際法專家於其間)共同斟酌,以求達成一個既合乎事實真相又能為兩岸接受之權威版本--這才是畫龍點睛的建議。
摧毀「拒統」迷思是為推進兩岸和平發展的第一步為除草工作;建設性的正視兩岸政治現實才是根治「台獨」之本,堅定不移重返促統正道的第一步共識。
學者不應繼續與台獨的影子打架,製造不必要的迷團,正如過去兩岸經濟民間關係達成的「大三通」的促統前序實例,積極秧苗種良田促統才是兩岸的正道。
小結:要恢復與正常化兩岸關係的第一步,就是摧毀兩岸的「迷團」,其中「台獨「就是以「拒統「為煙霧的最大迷思了。下一個被點名的「迷思」則是「台獨」的「孿生兄弟」--非「統戰」莫屬了!
系列總結:由此延伸鄧公語錄:改革開放=自由民主;自由民主=空氣陽光----啟動思維解扣吧!
本小組謹以這五篇板塊文章獻給全球心繫中華民族的兒女,共赴時義。(系列全文完)
基於過去兩年兩岸關係取得勢如破竹的改善,如果兩岸學者把兩岸問題歸納於政治現實的,而不是台獨迷思的「邪見」,陷於「防獨」的自築框框,進而引發台獨的氣焰與李登煇與陳水扁執政20年借屍還魂(兩人早已表明台獨是不可能落實的選項),那才是見樹亦見林的高見。
防獨與促統是兩碼事。防獨只在促統取得政治共識與方案後才會隨影消除,正視促統之道才是自動連根拔起一舉摧毀台獨的假象。
兩岸問題儘管千頭萬緒,其中最關鍵的難題就如胡錦濤一語道破,在於「一中」的詮釋(一中的詮釋可以與一國互通)。那就是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地位的正視與承認,這才是兩岸必須做出的先頭工作。
兩岸的政治症結在於彼此尚未正視彼此的政治地位,其中主動權操在大陸心中。去年下半年馬英九上台後已多次通過外媒的訪問向大陸表達了台方的政治立場,可惜大陸依舊對台灣的政治地位與身份保持三緘其口。
馬英九甚至在不久前進一步詮釋他所謂維持現狀的「不統,不獨,不武的「不統」為「不排除統一為未來的選項」。對於馬英九,這是一項大膽的詮釋,一度引起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大肆抨擊,可見馬英九政府已敢於嘗試「統一的雷池」,可惜言者敦敦,聽者藐藐。
「防獨」並非不可取,促統價更高,兩岸的統一策略宜置於較高的層次;在這個問題上馬英九已經開宗明義,大陸要止於「防獨」,還是要集焦「促統」,如果是前者,兩岸政治關係的解扣還是夜長夢多,就如心田只除草不耕種,野草春風吹又生。
筆者要果敢指出,大陸未能正視兩岸政治實體的一天,重返現實的四部曲,兩岸的政治膠著依然原地踏步,繼續沒完沒了在兜圈子,兩岸的政治資源殆盡。
其中一位學者認為,兩岸政治膠著狀態的突破工作放在「先頭」,要台海兩岸對這些問題達到共識,必須由兩岸組成一高層研商小組(包括精通國際法專家於其間)共同斟酌,以求達成一個既合乎事實真相又能為兩岸接受之權威版本--這才是畫龍點睛的建議。
摧毀「拒統」迷思是為推進兩岸和平發展的第一步為除草工作;建設性的正視兩岸政治現實才是根治「台獨」之本,堅定不移重返促統正道的第一步共識。
學者不應繼續與台獨的影子打架,製造不必要的迷團,正如過去兩岸經濟民間關係達成的「大三通」的促統前序實例,積極秧苗種良田促統才是兩岸的正道。
小結:要恢復與正常化兩岸關係的第一步,就是摧毀兩岸的「迷團」,其中「台獨「就是以「拒統「為煙霧的最大迷思了。下一個被點名的「迷思」則是「台獨」的「孿生兄弟」--非「統戰」莫屬了!
系列總結:由此延伸鄧公語錄:改革開放=自由民主;自由民主=空氣陽光----啟動思維解扣吧!
本小組謹以這五篇板塊文章獻給全球心繫中華民族的兒女,共赴時義。(系列全文完)
兩岸空窗期之4/意識形態篇:學習放棄是一種睿智
一位非常相信佛陀的人走到了懸崖時不小心腳下一滑,從高處跌入深谷,幸好抓住一根樹枝。他非常緊張的求佛陀救自己,結果佛陀真的出現了,佛陀讓這個人放下手中的樹枝,可是那個人卻不肯,繼續把樹枝抓得緊緊的。佛陀搖了搖頭說,「你自己不放手,誰也救不了你!」
我們面對複雜人生不能僅僅掌握一套哲學,以為懂得了一個道理便可以通暢無阻。其實得到往往只要心理坦然,而放棄則需要巨大的勇氣。想要駕禦好生命之舟,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那就是學會放棄。(以上轉載自某健康雜誌的心理診室版)
一個人的生命體與一個社會國家民族的命運,最大的不同點是個人的生命自己可以掌握,社會國家民族命運則非常複雜,並非少數人可以掌握,主因它涉及政治體制,可是一個體制的領導卻可以左右一個民族國家的興衰,甚至一個民族的復興與否。這個問題在自由民主體制裡並不尖銳,因為政黨組成的政府只是國家委託的管理者,它並不擁有這個國家,人民自有權力每隔4或5通過民主選舉制檢討這個政黨的表現,如果政黨績效不符合要求,可以堂而皇之把它撤換,另選賢與能;在一個一黨專政的國家人民則沒有這樣普天下皆準的權力。
進入21世紀,99%的國家已根據人民的意願奉行選舉民主制,自由民主已經不是什麼敏感的課題,人民當家做主也不是施捨,它是天經地義的人民的基本權力。沒有人可以說給予人民基本的權力,也不應說「權力下放」,因為權力原本屬於人民,頂多是「還政於民」,掌權者履行一種對人民的義務。
人要不斷學習才能適應變遷的環境,政府與政黨也一樣,不能學習新東西新概念的政府與政黨註定要失敗收場,歷史是一面照妖鏡,它不只適時照出心中的牛鬼蛇神,也照出戀權者醜陃的一面,使學不會放棄者的猙獰面目暴露在人民的眼前。
有人把自由與民主比喻為太陽與空氣。這樣的比喻令入深深感慨!
根據鳳凰網8月11日引述香港大公報北京的報導,中國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凱訪時表示,四中全會可能 從具體操作層面出臺措施,改變党淩駕於政府之上的革命党的思維和現狀,真正實現向黨政高度融合的執政黨模式的轉變。
如果這項消息屬實,並在四中全會後繼而公佈一個執行的時間表,那將是中共從革命黨步下神台成為執政黨,邁開政改的重要第一步,值得觀察。
報導說,「要真正實現由革命党向執政黨的轉變,可能會通過兩個路徑去展開和實現,第一是推進黨內民主,並由黨內民主輻射到社會民主。具體措施可能包括黨的領導幹部的選舉實施差額選舉、擴大差額選舉、基層党的領導直接選舉,做到有『選』有『舉』,而不再是有『舉』而沒有『選』」。
「第二是對民眾反映強烈的黨政、領導官員的問題敢於出牌,果斷採取改革舉措,改善黨群關係和官民關係。比如推行官員財產申報制和公車改革,搞了很多年也沒有建立起來,使民眾是大失信心,現在國家完全有能力,有條件自上而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讓老百姓看到希望。」
本小組的建議:任何政治改革方案的出爐與執行往往是兩回事。既使是初步的政改必須具有具體的行動計劃外(就如近期公佈的「中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一樣擁有兩年的執行期),也必須公佈一個推行的時間表,一個沒有時限性的計劃,與一個沒有保鮮期(保用期的藥物一樣)是沒有療效/政治約束力或公信力的;把話說在前頭,倘若如此,中共是不是走下神台,形式上從一個革命黨蛻變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擲地有聲」的執政黨,對渴望自由民主的人民已經不再重要,反正兩者在一黨專政的框架內只是名稱的差別而已。
中國人有兩句非常管用的成語,在這裡可以派上用場:「紙上談兵,畫餅充饑」,但願筆者是錯的!
我們面對複雜人生不能僅僅掌握一套哲學,以為懂得了一個道理便可以通暢無阻。其實得到往往只要心理坦然,而放棄則需要巨大的勇氣。想要駕禦好生命之舟,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那就是學會放棄。(以上轉載自某健康雜誌的心理診室版)
一個人的生命體與一個社會國家民族的命運,最大的不同點是個人的生命自己可以掌握,社會國家民族命運則非常複雜,並非少數人可以掌握,主因它涉及政治體制,可是一個體制的領導卻可以左右一個民族國家的興衰,甚至一個民族的復興與否。這個問題在自由民主體制裡並不尖銳,因為政黨組成的政府只是國家委託的管理者,它並不擁有這個國家,人民自有權力每隔4或5通過民主選舉制檢討這個政黨的表現,如果政黨績效不符合要求,可以堂而皇之把它撤換,另選賢與能;在一個一黨專政的國家人民則沒有這樣普天下皆準的權力。
進入21世紀,99%的國家已根據人民的意願奉行選舉民主制,自由民主已經不是什麼敏感的課題,人民當家做主也不是施捨,它是天經地義的人民的基本權力。沒有人可以說給予人民基本的權力,也不應說「權力下放」,因為權力原本屬於人民,頂多是「還政於民」,掌權者履行一種對人民的義務。
人要不斷學習才能適應變遷的環境,政府與政黨也一樣,不能學習新東西新概念的政府與政黨註定要失敗收場,歷史是一面照妖鏡,它不只適時照出心中的牛鬼蛇神,也照出戀權者醜陃的一面,使學不會放棄者的猙獰面目暴露在人民的眼前。
有人把自由與民主比喻為太陽與空氣。這樣的比喻令入深深感慨!
根據鳳凰網8月11日引述香港大公報北京的報導,中國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凱訪時表示,四中全會可能 從具體操作層面出臺措施,改變党淩駕於政府之上的革命党的思維和現狀,真正實現向黨政高度融合的執政黨模式的轉變。
如果這項消息屬實,並在四中全會後繼而公佈一個執行的時間表,那將是中共從革命黨步下神台成為執政黨,邁開政改的重要第一步,值得觀察。
報導說,「要真正實現由革命党向執政黨的轉變,可能會通過兩個路徑去展開和實現,第一是推進黨內民主,並由黨內民主輻射到社會民主。具體措施可能包括黨的領導幹部的選舉實施差額選舉、擴大差額選舉、基層党的領導直接選舉,做到有『選』有『舉』,而不再是有『舉』而沒有『選』」。
「第二是對民眾反映強烈的黨政、領導官員的問題敢於出牌,果斷採取改革舉措,改善黨群關係和官民關係。比如推行官員財產申報制和公車改革,搞了很多年也沒有建立起來,使民眾是大失信心,現在國家完全有能力,有條件自上而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讓老百姓看到希望。」
本小組的建議:任何政治改革方案的出爐與執行往往是兩回事。既使是初步的政改必須具有具體的行動計劃外(就如近期公佈的「中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一樣擁有兩年的執行期),也必須公佈一個推行的時間表,一個沒有時限性的計劃,與一個沒有保鮮期(保用期的藥物一樣)是沒有療效/政治約束力或公信力的;把話說在前頭,倘若如此,中共是不是走下神台,形式上從一個革命黨蛻變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擲地有聲」的執政黨,對渴望自由民主的人民已經不再重要,反正兩者在一黨專政的框架內只是名稱的差別而已。
中國人有兩句非常管用的成語,在這裡可以派上用場:「紙上談兵,畫餅充饑」,但願筆者是錯的!
兩岸空窗期之3/「一國論」有保鮮期嗎?
一國論與一國共表關係密切;一國論基本上是建立在一國共表的基礎上。
沒有一國共表就沒有一國論,兩者是互為因果。
沒有一國共表,一國論就變成沒有內涵的框架,兩岸都不到岸。就好像九二共識如果沒有一中各表,還是九二共識嗎?
兩岸關係的癥結在於兩岸政府如何在一國論的框架內行使共表。這將超越九二共識的一中國各表的癥結,做到兩岸擺脫九二共識自去年以來陷入的膠著狀態,導致兩岸政治關係的解圍深陷兩頭不到岸的窘境。這是誰的問題,答案已寫在牆頭上!
眼前提出的問題比較嚴峻,「一國論」有無保鮮期?
答案可以是有,也可以是無。至今兩岸都未能觸及這個比較敏感的議題,因為大陸繞道而行,未能對馬英九的提出兩岸政治實體的多次訴求給予「正視現實」。馬英九只能無言以對。
馬英九曾經向大陸伸出橄欖枝,大陸錯過了!還記得馬英九今年上半年最新詮釋「不統,不獨,不武」的所謂「保持現狀」時,把不統詮釋為「不排除把統一列為未來的選項」的說詞嗎? 可惜,大陸未能聽得懂或選擇聽不懂(筆者未能確定是前者還是後者)。
在此情況下,「一國論」會是有保鮮期的獻議(OFFER),還是「穿越時空永恆不變的「愛的獻議」!? 筆者無法預知。
平心而論,以本小組的認知,這些年來,筆者跟蹤,觀察兩岸關係演變,兩岸關係應該無法擺脫「一國論」變質可能性陰影的籠罩。這個可能性是基於兩個內外因素的左右:
其一,內在因素:時間不予我,兩岸關係的正常化必會受到「一國論」擺脫不了時空的變化,而形成新一代兩岸人民對兩岸關係價值的全新認知與民族情意結淡化的影響:時間拖延越久,籠罩的陰影就越長。
其二 ,外在因素的影響在於全球化的兩岸定位,與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形成Globetrotters全球民族的進程(這個新因素已在成形中)。這個因素會對中華民族的地緣性政治定位形成一定的挑戰,進一步衝擊落地生根,認祖歸宗的觀念。
這兩股內外夾攻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其中中華民族的全球化與開放化必銳不可擋。
筆者大膽預測,兩岸關係在未來3 至5年內,無法簽訂和平協議,兩岸關係邁向統一的根基將被侵蝕進而變質,快速崛起的新一代華人,配上全球化民族意識日益淡化的趨勢,將使兩岸關係維持和平共存共榮的格局定調,屆時新的變數將出現在兩岸的關係上,統一可能已是遙不可及的事。
如此觀之,在現有政治互信基礎淡薄的基礎上「一國論」的保鮮期最長相信不超過5年。
本小組認為,兩岸下一代領導人看待兩岸政治凝聚的認知價值,將形塑兩岸民族如何走上統一與復興之道。他們肩負的民族使命感,將超越統一的更大願景;除非當代領導人能夠為兩岸的和平統一與民族的復興奠定一個良好的基業,包括兩岸領導層的緊密溝通與建立加深互信的政治平台 (非現有的隔岸喊話作業),否則,兩岸統一的前景依然未卜,這是可以預料的。在此情況下,「一國論」的架上保鮮期已是順理成章的事。
沒有一國共表就沒有一國論,兩者是互為因果。
沒有一國共表,一國論就變成沒有內涵的框架,兩岸都不到岸。就好像九二共識如果沒有一中各表,還是九二共識嗎?
兩岸關係的癥結在於兩岸政府如何在一國論的框架內行使共表。這將超越九二共識的一中國各表的癥結,做到兩岸擺脫九二共識自去年以來陷入的膠著狀態,導致兩岸政治關係的解圍深陷兩頭不到岸的窘境。這是誰的問題,答案已寫在牆頭上!
眼前提出的問題比較嚴峻,「一國論」有無保鮮期?
答案可以是有,也可以是無。至今兩岸都未能觸及這個比較敏感的議題,因為大陸繞道而行,未能對馬英九的提出兩岸政治實體的多次訴求給予「正視現實」。馬英九只能無言以對。
馬英九曾經向大陸伸出橄欖枝,大陸錯過了!還記得馬英九今年上半年最新詮釋「不統,不獨,不武」的所謂「保持現狀」時,把不統詮釋為「不排除把統一列為未來的選項」的說詞嗎? 可惜,大陸未能聽得懂或選擇聽不懂(筆者未能確定是前者還是後者)。
在此情況下,「一國論」會是有保鮮期的獻議(OFFER),還是「穿越時空永恆不變的「愛的獻議」!? 筆者無法預知。
平心而論,以本小組的認知,這些年來,筆者跟蹤,觀察兩岸關係演變,兩岸關係應該無法擺脫「一國論」變質可能性陰影的籠罩。這個可能性是基於兩個內外因素的左右:
其一,內在因素:時間不予我,兩岸關係的正常化必會受到「一國論」擺脫不了時空的變化,而形成新一代兩岸人民對兩岸關係價值的全新認知與民族情意結淡化的影響:時間拖延越久,籠罩的陰影就越長。
其二 ,外在因素的影響在於全球化的兩岸定位,與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形成Globetrotters全球民族的進程(這個新因素已在成形中)。這個因素會對中華民族的地緣性政治定位形成一定的挑戰,進一步衝擊落地生根,認祖歸宗的觀念。
這兩股內外夾攻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其中中華民族的全球化與開放化必銳不可擋。
筆者大膽預測,兩岸關係在未來3 至5年內,無法簽訂和平協議,兩岸關係邁向統一的根基將被侵蝕進而變質,快速崛起的新一代華人,配上全球化民族意識日益淡化的趨勢,將使兩岸關係維持和平共存共榮的格局定調,屆時新的變數將出現在兩岸的關係上,統一可能已是遙不可及的事。
如此觀之,在現有政治互信基礎淡薄的基礎上「一國論」的保鮮期最長相信不超過5年。
本小組認為,兩岸下一代領導人看待兩岸政治凝聚的認知價值,將形塑兩岸民族如何走上統一與復興之道。他們肩負的民族使命感,將超越統一的更大願景;除非當代領導人能夠為兩岸的和平統一與民族的復興奠定一個良好的基業,包括兩岸領導層的緊密溝通與建立加深互信的政治平台 (非現有的隔岸喊話作業),否則,兩岸統一的前景依然未卜,這是可以預料的。在此情況下,「一國論」的架上保鮮期已是順理成章的事。
兩岸空窗期之2/為何是「兩體一國」而非「一國兩體」?
本小組倡議的「兩體一國」基本上與眾所周知的「一國兩體」有何不同?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重返一國兩體的背景;基本上,後期「離經叛道「的台灣前總統李登煇初期提出的兩岸兩個政治實體是非常接近一國兩體的概念。問題出於李登輝把持不住他的底線,使到一國兩體脫離正軌,把它伸延至兩國論,抵觸了大陸一國/一中的紅線。(這個伸延與陳水扁時代提出的一邊一國論是換湯不換藥的同出一轍的調調。)
「一國兩體」的概念並不新鮮,也並非創新,但它確實是兩岸進入九二框架的原則認同。然而,一國兩體本身欠缺的是一個凝聚性的中介體,因為一國在先,兩體在後,優先秩序不同。這就點出了具有被動與傳統框框的一國,難以在精神與機制上促成兩體的整合與融為一體的啟動與進程。
筆者在過去的多篇評論中一再提出兩岸民族和平團結與統一的問題,是全球僅存的最引人注目,影響世局最深的民族課題,也是和平課題,以及同樣重要的是中華民族「准普世價值觀」整裝待發的課題。即所謂的「三味一體」也。
本小組提出兩體一國的構思是經過多年來的追蹤報導,觀察、綜合、分析,與總結後得出的一片心血。其中最重要的體驗是中華民族特性與傳統價值觀,必須得到一定參與,而與和平「與」統一的進程熔於一爐才能稱得上「繼往開來」,及「承先啟後」,八個淵遠流長的字,進化為老祖宗的亦古亦今的劃時代智慧結晶。
也唯有如此,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質才得以在一個框架內,得到應有的揮灑,否則最終的和平統一之道,將失去中華民族的靈魂,淪為一個只有軀殼,沒有精神內涵的「政治空架」。
基本上,兩體一國把中國文字的被動主次秩序重新編排,以讓「兩體」擔當促進和諧、和解及和平的主角。「國家是死的,兩體是活的」。可能這樣粗俗的白話,能說清兩體在國家的主動地位,國家是目標,那是不變的,會生變的反而是兩體如何整合與融為一體,那才是最心繫全球華人的關鍵所在。也是文以載道的「文」(內涵)。
兩體一國正中下懷,把中華民族「聚同化異」的精神給予一個承載體去先試先行。聚同化異需要時間,需要時間不是問題,問題是共同價值的認同與力行。
正值兩岸關係進入沈淀期,除了兩會簽訂的十全 十美協議與備忘錄外,可以預料在中短期內,兩岸不會有太大的動作,在此沈淀期應是最好的抽絲縛繭各項可行政治方案,包括「兩體一國」的時機吧!
※ 「一國論」永久保鮮?
此外,值得大陸關注的是,世間任何概念,理念,構思都是有時限性的,既使「一國論「亦是如此,世事無常,都不是永恆的,所謂緣起性空,這個道非常淺顯。由此伸延的問題是:「一國論」有保鮮期嗎!?(請留意系列另一篇評論)
兩岸領導人在九二共識的框架內必須認清一個擺在眼前的實況:唯有遵循「重返現實,認清現實,尊重現實,以及出發現實「的四部曲,兩岸的政治關係才有望撥亂反正;否則,在可望的將來,兩岸政治關係還是原地踏步,走不出舊思維的「夢魔「的糾纏。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重返一國兩體的背景;基本上,後期「離經叛道「的台灣前總統李登煇初期提出的兩岸兩個政治實體是非常接近一國兩體的概念。問題出於李登輝把持不住他的底線,使到一國兩體脫離正軌,把它伸延至兩國論,抵觸了大陸一國/一中的紅線。(這個伸延與陳水扁時代提出的一邊一國論是換湯不換藥的同出一轍的調調。)
「一國兩體」的概念並不新鮮,也並非創新,但它確實是兩岸進入九二框架的原則認同。然而,一國兩體本身欠缺的是一個凝聚性的中介體,因為一國在先,兩體在後,優先秩序不同。這就點出了具有被動與傳統框框的一國,難以在精神與機制上促成兩體的整合與融為一體的啟動與進程。
筆者在過去的多篇評論中一再提出兩岸民族和平團結與統一的問題,是全球僅存的最引人注目,影響世局最深的民族課題,也是和平課題,以及同樣重要的是中華民族「准普世價值觀」整裝待發的課題。即所謂的「三味一體」也。
本小組提出兩體一國的構思是經過多年來的追蹤報導,觀察、綜合、分析,與總結後得出的一片心血。其中最重要的體驗是中華民族特性與傳統價值觀,必須得到一定參與,而與和平「與」統一的進程熔於一爐才能稱得上「繼往開來」,及「承先啟後」,八個淵遠流長的字,進化為老祖宗的亦古亦今的劃時代智慧結晶。
也唯有如此,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質才得以在一個框架內,得到應有的揮灑,否則最終的和平統一之道,將失去中華民族的靈魂,淪為一個只有軀殼,沒有精神內涵的「政治空架」。
基本上,兩體一國把中國文字的被動主次秩序重新編排,以讓「兩體」擔當促進和諧、和解及和平的主角。「國家是死的,兩體是活的」。可能這樣粗俗的白話,能說清兩體在國家的主動地位,國家是目標,那是不變的,會生變的反而是兩體如何整合與融為一體,那才是最心繫全球華人的關鍵所在。也是文以載道的「文」(內涵)。
兩體一國正中下懷,把中華民族「聚同化異」的精神給予一個承載體去先試先行。聚同化異需要時間,需要時間不是問題,問題是共同價值的認同與力行。
正值兩岸關係進入沈淀期,除了兩會簽訂的十全 十美協議與備忘錄外,可以預料在中短期內,兩岸不會有太大的動作,在此沈淀期應是最好的抽絲縛繭各項可行政治方案,包括「兩體一國」的時機吧!
※ 「一國論」永久保鮮?
此外,值得大陸關注的是,世間任何概念,理念,構思都是有時限性的,既使「一國論「亦是如此,世事無常,都不是永恆的,所謂緣起性空,這個道非常淺顯。由此伸延的問題是:「一國論」有保鮮期嗎!?(請留意系列另一篇評論)
兩岸領導人在九二共識的框架內必須認清一個擺在眼前的實況:唯有遵循「重返現實,認清現實,尊重現實,以及出發現實「的四部曲,兩岸的政治關係才有望撥亂反正;否則,在可望的將來,兩岸政治關係還是原地踏步,走不出舊思維的「夢魔「的糾纏。
兩岸空窗期之1/政體表述通路:「一國共表」論
緣起:兩岸關係進入沈淀期會維持多久,沒有人能預知。本著愛我中華民族之心,本小組有意在這個不知多久的「沈淀期」(反思期)推出一個系列--稱為「兩岸空窗期」;這個系列至少有5篇不同角度的板塊文章,與兩岸讀者見面、切磋、交流。這個系列文章匯集近年來本小組收集兩岸情懷的點點滴滴,理性分析,務求精簡厄要,希望能達到畫龍點睛之效,儘量避免學術泥沼,以達到雅俗共賞。若讀者網友認為這樣的海外來鴻 (針對兩岸思維的凝結切入),中道角度,能對兩岸民族的和平共存共榮地催化作用,提高兩岸民族的視野,藉此收取拋磚引玉之效,為兩岸來臨的和平與統一之道的探索有所啟發,即為所盼。
獻給:全球心懷中華民族的兒女
第一篇/政體表述通路:「一國共表」論
跟進最新的演變,在九二共識的框架內,兩岸的政治表述,只剩兩個選項,一個是一中各表(或共表),另一個則是一國各表(或共表)。
既然過去兩年,馬英九持續提出的一中各表,大陸仍然保持緘默,三緘其口,未有表態;所以可說,「一中各表」已被卡住,或束之高閣。
如此觀之,實際上,兩岸的政治表態只有一中共表,或一國共表。
這是兩岸過去兩年頻密溝通,建立共識與基礎互信的條件下,全球華人可以看到的一個兩岸政治關係向前挺進的一個縮影,及縮影的景象。
馬英九仍然一如既往,表明兩岸要「正視現實」的新鮮明立場,才能破除政治障礙;胡錦濤則強調要繼續』深化互信」。至此,兩岸的政治落差(癥結)的前景已告明朗化。
兩岸政治的凝結來自思維的突破,及共同價值的建立。其中的關鍵難題涉及秩序,與方法論的切入。
胡錦濤要深化互信,馬英九要正視現實。就如筆者在′兩岸政治對話,誰會受挑戰!′的評論中直指兩岸的政治落差在於詮釋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是否能夠靈活應對「一中」,或者讓一國變通之,就如文中強調「一中」與其「一國」是相通的,在此不再重覆。
兩岸繼續在觀念上輾輾轉轉,也不會有答案的一天。
※ ECFA不樂觀
既然中短期的兩岸關係,仍然無法釐清觀念上的糾纏,兩岸唯有暫時打住政治對話,等待一個突破的玄機的出現,繼續任由經濟與民間層次繼續揮舞兩岸交流,至到出現轉機;與此同時,觀察ECFA 與和平協議的命運的進程,能否水到渠成了,且拭目以待,兩岸關係冗長的沈淀期,會為兩岸帶來的什麼信號?
兩岸無法從「互不否認」,進步至「相互承認」出現的瓶頸,可能意味著原訂今年下半年的ECFA無法搞定--第一個超越經濟民間線的兩岸政治試金石--被胡錦濤指望更上層樓的兩岸關係,已不容樂觀了! 也好,這不啻是兩岸關係一個看清整體格局,梳理思路的沈淀期,一個沈淀梳理帶來的空窗期!進行反思,直到兩岸找到共同價值的對等平台為止。
後記:可能,兩岸領導人對兩岸過去兩年取得之「十全十美」協議的成就仍然享受其「受寵若驚」,還未完全度過蜜月期;果真如此,最新的「一國共表」會否成為兩岸政治通路?就讓未來三兩年去證明兩岸和平共處的「虛實」,包括有待考驗的關鍵性大陸政治誠信度!
按:根據鳳凰網8月11日引述台湾《旺报》报道說,去年代表马英九参加APEC领袖会议后,连战似乎就从媒体消失了。沉寂八个月,连战首度接受媒体访问指出,大陸會給予台灣一個合理的名份嗎!?)
兩岸用語新解:(一) 共同價值的對等平台;(二)大陸的政治誠信度。 (三) 兩岸政治通路。
獻給:全球心懷中華民族的兒女
第一篇/政體表述通路:「一國共表」論
跟進最新的演變,在九二共識的框架內,兩岸的政治表述,只剩兩個選項,一個是一中各表(或共表),另一個則是一國各表(或共表)。
既然過去兩年,馬英九持續提出的一中各表,大陸仍然保持緘默,三緘其口,未有表態;所以可說,「一中各表」已被卡住,或束之高閣。
如此觀之,實際上,兩岸的政治表態只有一中共表,或一國共表。
這是兩岸過去兩年頻密溝通,建立共識與基礎互信的條件下,全球華人可以看到的一個兩岸政治關係向前挺進的一個縮影,及縮影的景象。
馬英九仍然一如既往,表明兩岸要「正視現實」的新鮮明立場,才能破除政治障礙;胡錦濤則強調要繼續』深化互信」。至此,兩岸的政治落差(癥結)的前景已告明朗化。
兩岸政治的凝結來自思維的突破,及共同價值的建立。其中的關鍵難題涉及秩序,與方法論的切入。
胡錦濤要深化互信,馬英九要正視現實。就如筆者在′兩岸政治對話,誰會受挑戰!′的評論中直指兩岸的政治落差在於詮釋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是否能夠靈活應對「一中」,或者讓一國變通之,就如文中強調「一中」與其「一國」是相通的,在此不再重覆。
兩岸繼續在觀念上輾輾轉轉,也不會有答案的一天。
※ ECFA不樂觀
既然中短期的兩岸關係,仍然無法釐清觀念上的糾纏,兩岸唯有暫時打住政治對話,等待一個突破的玄機的出現,繼續任由經濟與民間層次繼續揮舞兩岸交流,至到出現轉機;與此同時,觀察ECFA 與和平協議的命運的進程,能否水到渠成了,且拭目以待,兩岸關係冗長的沈淀期,會為兩岸帶來的什麼信號?
兩岸無法從「互不否認」,進步至「相互承認」出現的瓶頸,可能意味著原訂今年下半年的ECFA無法搞定--第一個超越經濟民間線的兩岸政治試金石--被胡錦濤指望更上層樓的兩岸關係,已不容樂觀了! 也好,這不啻是兩岸關係一個看清整體格局,梳理思路的沈淀期,一個沈淀梳理帶來的空窗期!進行反思,直到兩岸找到共同價值的對等平台為止。
後記:可能,兩岸領導人對兩岸過去兩年取得之「十全十美」協議的成就仍然享受其「受寵若驚」,還未完全度過蜜月期;果真如此,最新的「一國共表」會否成為兩岸政治通路?就讓未來三兩年去證明兩岸和平共處的「虛實」,包括有待考驗的關鍵性大陸政治誠信度!
按:根據鳳凰網8月11日引述台湾《旺报》报道說,去年代表马英九参加APEC领袖会议后,连战似乎就从媒体消失了。沉寂八个月,连战首度接受媒体访问指出,大陸會給予台灣一個合理的名份嗎!?)
兩岸用語新解:(一) 共同價值的對等平台;(二)大陸的政治誠信度。 (三) 兩岸政治通路。
Thursday, September 3, 2009
台灣人叫總統太沈重!
台灣的問題是初期民主與人治期望的問題的混淆!
台灣八八風災引發的是台灣民主體制不完善的問題,加上華人傳統殘餘封建寄望皇帝的權威形成的混雜的情景,導致馬英九承受比封建皇帝更大的批判,也讓人一睹華人怨尤人天的天性。
現在馬英九把所有救災不力的責任一個人扛起來,並已傳出內閣改組的消息,許多部長級人馬都會丢官,連日來,馬英九受到媒體,網民,公眾討伐的程度,只能以四個字形容:狗血淋頭。
這樣被自己人民蹧蹋的體無完膚的總統,以馬英九的性格,他的腦海裡浮現不宜戀棧的念頭,也不奇怪,否則媒體不會那麼快就傳出宋楚瑜頂替行政院長職,以強化馬英九的團隊。對於馬英九及他所代表的理念與其價值,他改組內閣的重新整合,達到強化內閣團隊的力量,搞好雙首長制,輔助總統施政,吸取此次天災的教訓,改善執行力,再出發,贏回民心,無疑是一個重要關口,為馬英九新團隊提供借力「練身」的挑戰。
話說回頭,這是一個天災嗎!?馬英九救災行動遲緩是事實,導致山區過度開發,泥土流失,山區的自然平衡被破壞,又是又誰的過失?在馬來西亞我們有所謂的環境評估報告(EIA),由政府的專家在一個地方發展/開發之前,展開一個對環境可能帶來的破壞情況的鑑定報告,之後才由政府決定是否適宜批准有開發計劃;根據台灣媒體的報導,小林是屬於過度開發的山區,所以在風災引發的沙石泥土暴發很快得在數分鐘既把小林村淹沒,沒有聽從政府勸告的村民難以及時逃走,才會造成如此慘重的人命損失。
身為海外華人,筆者認為港台媒體對馬英九的鞭撻,出發點是良好的,原是無可後非,然而,許多評論的切入點,仿佛使人忘了分野人格化的馬英九與政策性的馬英九,給人一種印象:個性化的馬英九與馬英九團隊的政府已經混為一體。如此的評論取角,令入想起中國封建時代天子「人治」的霸權時代,難怪一些自命活在民主體制與價值的媒體竟然把封建時代皇帝的用語套在馬英九這位民選總統的身上,而一時大快人心。
或許,這就是筆者所謂的天災的降臨「天子」難逃其咎。儘管台灣自詡為自由民主之邦,也印證了台灣民主的瑕疵與初期性的欠缺完善。幾千年的殘餘封建思想仍然在作祟,就好像陳水扁因洗錢案被扣初期形容自己被民主的司法制度「誅連九族」一樣離譜。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美國,受到卡特里那風災襲擊的紐奧良州,小布什總統遲了3天才去災區,美國人並沒有吶喊總統下台。印證美國法治駕馭一定人治的成熟性。其體制的健全性反映的卻是台灣民主體制度的積弱成疾。
媒體這樣的思維與批判的角度,與災民的吶喊搶天呼叫的發洩沒有兩樣,同樣加深華人民族性的負面--怨天尤人。
實際上,發生如此慘重的天災政府必然難逃其咎,除了繼續搜索,救災與展開善後的安頓,重建工作之外,各界應深入檢討台灣的地方發展政策是否符合台灣的地理環境,特別是對引發天災的後遺,畢竟台灣是 一個面積不大的島嶼,過度的開發山林,特別是原住民區,已經證明非明智的發展政策。
筆者來自的馬來西亞的面積相等於台灣的10多倍,有山地旅遊區,包括台灣人比較熟悉的金馬崙、福隆港,以及著名的雲頂高原。山區屬於非常敏感的地帶,因為它們的發展不當,隨時會引發脆弱生態的平衡,會牽動平原生態的失衡引發災難,包括水災、土崩、泥土流失。早期馬來西亞政府有意以促進旅遊業為名,開闢一條公路,把三個海拔2千公尺以的三個自然旅游區連貫起來;後來環境評估專家與自然生態保護組織聯手反對,主因是這條公路橫貫,從中破開馬來西亞中央山脈的原始處女森林地,嚴重影響中央山脈的生態。當局最後被迫放棄這個計劃。當然,考量到這些高原旅遊區也有一些山地原住民聚居,也是放棄建築公路的原因之一。
筆者不知小林村的情境與馬來西亞是否類似,或能從中吸取什麼教訓或啟示。不過身為總統也是凡人一個,他不是殘餘封建思想妄想症下的「民選皇帝」,他是人,也不是人治一黨專政下的產物。媒體討伐大快人心之餘,也應該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包括協助推輿論與啟迪民諸去共同建設一個理性務實,科學驗證的精神的社會,不再延續「怨天尤人」民族悲情,加深人民自己完全沒有責任的病態人文社會。筆者如此說,並非偏袒當權者,而是在主流媒體一面倒鞭撻馬英九的性格弱點,把整個天災遲緩的責任姚推諉給馬英九一夫承擔,且講句公道,以正視聽。
值得一提的是,港台一些媒體對馬英九的尖酸刻薄,打落水狗的評論,簡直就是人格謀殺加上外媒插一腳,包括CNN的推波助瀾,形成了一股內應外合的倒馬浪潮;對於一個海外華人而言,這些嘩眾取寵的媒體已經乖離了社會第四權,媒體公正中立不亞,為真理奮關的立場,與啟迪民智的角色。
總統一定要有霸氣不可嗎!這也是封建制度的思維在作祟吧!?
這只是一個海外華人的看法。但願如此獨立的觀點能獲得網開一面,與大家見面。
台灣八八風災引發的是台灣民主體制不完善的問題,加上華人傳統殘餘封建寄望皇帝的權威形成的混雜的情景,導致馬英九承受比封建皇帝更大的批判,也讓人一睹華人怨尤人天的天性。
現在馬英九把所有救災不力的責任一個人扛起來,並已傳出內閣改組的消息,許多部長級人馬都會丢官,連日來,馬英九受到媒體,網民,公眾討伐的程度,只能以四個字形容:狗血淋頭。
這樣被自己人民蹧蹋的體無完膚的總統,以馬英九的性格,他的腦海裡浮現不宜戀棧的念頭,也不奇怪,否則媒體不會那麼快就傳出宋楚瑜頂替行政院長職,以強化馬英九的團隊。對於馬英九及他所代表的理念與其價值,他改組內閣的重新整合,達到強化內閣團隊的力量,搞好雙首長制,輔助總統施政,吸取此次天災的教訓,改善執行力,再出發,贏回民心,無疑是一個重要關口,為馬英九新團隊提供借力「練身」的挑戰。
話說回頭,這是一個天災嗎!?馬英九救災行動遲緩是事實,導致山區過度開發,泥土流失,山區的自然平衡被破壞,又是又誰的過失?在馬來西亞我們有所謂的環境評估報告(EIA),由政府的專家在一個地方發展/開發之前,展開一個對環境可能帶來的破壞情況的鑑定報告,之後才由政府決定是否適宜批准有開發計劃;根據台灣媒體的報導,小林是屬於過度開發的山區,所以在風災引發的沙石泥土暴發很快得在數分鐘既把小林村淹沒,沒有聽從政府勸告的村民難以及時逃走,才會造成如此慘重的人命損失。
身為海外華人,筆者認為港台媒體對馬英九的鞭撻,出發點是良好的,原是無可後非,然而,許多評論的切入點,仿佛使人忘了分野人格化的馬英九與政策性的馬英九,給人一種印象:個性化的馬英九與馬英九團隊的政府已經混為一體。如此的評論取角,令入想起中國封建時代天子「人治」的霸權時代,難怪一些自命活在民主體制與價值的媒體竟然把封建時代皇帝的用語套在馬英九這位民選總統的身上,而一時大快人心。
或許,這就是筆者所謂的天災的降臨「天子」難逃其咎。儘管台灣自詡為自由民主之邦,也印證了台灣民主的瑕疵與初期性的欠缺完善。幾千年的殘餘封建思想仍然在作祟,就好像陳水扁因洗錢案被扣初期形容自己被民主的司法制度「誅連九族」一樣離譜。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美國,受到卡特里那風災襲擊的紐奧良州,小布什總統遲了3天才去災區,美國人並沒有吶喊總統下台。印證美國法治駕馭一定人治的成熟性。其體制的健全性反映的卻是台灣民主體制度的積弱成疾。
媒體這樣的思維與批判的角度,與災民的吶喊搶天呼叫的發洩沒有兩樣,同樣加深華人民族性的負面--怨天尤人。
實際上,發生如此慘重的天災政府必然難逃其咎,除了繼續搜索,救災與展開善後的安頓,重建工作之外,各界應深入檢討台灣的地方發展政策是否符合台灣的地理環境,特別是對引發天災的後遺,畢竟台灣是 一個面積不大的島嶼,過度的開發山林,特別是原住民區,已經證明非明智的發展政策。
筆者來自的馬來西亞的面積相等於台灣的10多倍,有山地旅遊區,包括台灣人比較熟悉的金馬崙、福隆港,以及著名的雲頂高原。山區屬於非常敏感的地帶,因為它們的發展不當,隨時會引發脆弱生態的平衡,會牽動平原生態的失衡引發災難,包括水災、土崩、泥土流失。早期馬來西亞政府有意以促進旅遊業為名,開闢一條公路,把三個海拔2千公尺以的三個自然旅游區連貫起來;後來環境評估專家與自然生態保護組織聯手反對,主因是這條公路橫貫,從中破開馬來西亞中央山脈的原始處女森林地,嚴重影響中央山脈的生態。當局最後被迫放棄這個計劃。當然,考量到這些高原旅遊區也有一些山地原住民聚居,也是放棄建築公路的原因之一。
筆者不知小林村的情境與馬來西亞是否類似,或能從中吸取什麼教訓或啟示。不過身為總統也是凡人一個,他不是殘餘封建思想妄想症下的「民選皇帝」,他是人,也不是人治一黨專政下的產物。媒體討伐大快人心之餘,也應該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包括協助推輿論與啟迪民諸去共同建設一個理性務實,科學驗證的精神的社會,不再延續「怨天尤人」民族悲情,加深人民自己完全沒有責任的病態人文社會。筆者如此說,並非偏袒當權者,而是在主流媒體一面倒鞭撻馬英九的性格弱點,把整個天災遲緩的責任姚推諉給馬英九一夫承擔,且講句公道,以正視聽。
值得一提的是,港台一些媒體對馬英九的尖酸刻薄,打落水狗的評論,簡直就是人格謀殺加上外媒插一腳,包括CNN的推波助瀾,形成了一股內應外合的倒馬浪潮;對於一個海外華人而言,這些嘩眾取寵的媒體已經乖離了社會第四權,媒體公正中立不亞,為真理奮關的立場,與啟迪民智的角色。
總統一定要有霸氣不可嗎!這也是封建制度的思維在作祟吧!?
這只是一個海外華人的看法。但願如此獨立的觀點能獲得網開一面,與大家見面。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