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3, 2009

「好心做壞事」的反思?

新疆7.5事件不能以零星或獨立事件處理。它必須放在國家整體發展政策的前提下看待,少數種族優待政策的制定與推行有「好心做壞事」的現象:維族少數滋事暴民心中 對漢人的怨恨,可以反映在暴徒的行徑上。

「冷智慧」下退一步的思考,把新疆少數種族的優待政策放在中國發展最落後的貴州與甘肅,這兩區的人民,必定對中央政府的恩典感恩不盡,這些落後地區的人民也不會對少數種族獲得的優惠覺得眼紅。

根據報導分析,基於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中央政府即以「大義之舉」讓新疆與西藏的少數種族享受豁免「一胎」政策,多年來,維族與藏族的人口即急速增 長一至二倍,超過全國的增長率,而至目前的900萬及700萬。在天然環境非常惡劣的這兩個自治區,對有限資源的調配,這無疑一個重大且艱鉅的挑戰。(筆 者不知道中國政府除了對這兩個少數種族的人口特別寬容外,向來的其他輔助性政策是否有配搭有關人口的增加的需求,以支撐人口增長的社經需要)。這應該是制 定少數種族對策欠缺深思熟慮與整體觀,遺留下來有待解決的歷史問題。

提出這個論述點是很重要的,因為另一邊廂,主體/主流漢族的人口受到政策性的限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被降至最低,造成一個在原有比例上,少數種族 的人口多於主體漢族的人口,儘管從整體人口的數量,比例的增加不明顯,也不會影響國家原有種族的平衡格局(即漢族與少數種族的比率還是漢族佔超過 93%)。然而,從少數種族的角度探索,增加比例超過漢人的現象,會帶來一些資源配搭出現嚴重不足的問題。)

如此優惠政策的有效性多年來未被檢討,與時併進的嚴重失衡的後果顯而易見。比例上,少數種族人口的增加,與比例上漢族人口的減少,兩者之間的差距形成對社會有限資源的爭奪,因而造成的磨擦就昭然若揭了。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經過30年的突飛猛進,一胎政策形成了「小皇帝」時代的來臨,許多中國家庭對「一代單傳」的獨子獨女,集萬般寵愛於一身,家裡所有資源,盡讓「小皇帝」們揮霍的反常現象,已不在話下。

誠想想,漢人子女嬌生慣養,獲得父母經濟能力範圍內能提供最好教育與福利 ;另一邊廂,少數種族自然生育的子女的素質又如何? 這個社會問題,放在整體中國發展步伐的顯微鏡下,自然會發現相關政策未定期檢討滋生問題的浮現。除了教育問題外,眾所皆知,少數種族的地區天然環境與資源 條件的惡劣,也會導致生活生計受到限制;儘管這並非政府原有政策的錯,不過,欠缺靈活性的單向優惠政策,反而導致資源配搭出現緊張的後遺症,從此伸引,不 難發現少數種族問題關鍵所在。

近年,素質比較好,天生「具有「要拼才會贏」求進精神的漢人大量湧進少數種族的地區,帶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這原本是好事),再次突現漢 人與少數種族之間的社會經濟差距。對於當地少數種族而言,地方商機與資源被「外來者 「奪去而產生的不平衡心理狀況,應該是可以想像的,反映少數種族政策與社會結構嚴重脫節的現象。

所以筆者把此社會差距的現象形容為「無心的種族隔離「(repercussion of unintended racial segregation),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所謂的「好心做壞事」了。由此點出,突顯少數種族的政策欠缺一個國家整體觀的深謀遠慮。明顯的,它(少數種 族政策)被抽離國家主體/主流思維的框架,而受到偏頗的處理。(可見單向的優惠政策,先後秩序與執行不當,欠缺周全思維的引導,與定時檢討的機制,不只暗 藏敗筆,甚至會滋生目前的問題,弄巧反拙。)

筆者分析與進一步探索中國少數民族的課題後,試提出四點矯正建議:

(一)以中華民族取代區分少數種族與漢族的分野,廢除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國家的說詞,如有必要,可改為….是由56個種族 (族群) 組成的國家;一律以中華民族為統稱,除非情況必要。或許可參照「華裔」、「藏裔」、「維裔」等專有名稱的使用;

(二) 廢除把各種族稱為「民族」的分野,改以「種族」、「族群」稱之;以整合及融合性的方法,從稱號上修改做為起步,促進中華民族的認可與逐步認同 (民族有構成一個國家的種族統稱;如果繼續使用56個「民族」的說詞,大有離心之含意。鑑此,筆者認為,有必要檢討,並以種族,族群取代之。);

(三)如果還沒,應考慮制定權宜的激勵措施配套,包括提供稅務優惠鼓勵少數種族從商,從而讓「本地人「積極參與地區性的社經發展,包括各種族(漢 人與其他種族的合營合資),並為少數族群提供深造大專的一定管道,從源頭改善少數族群的教育水平,人力的素質,藉以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做為中短期拉近與 漢人經濟社會差距的策略;

(四) 從中華民族的融合,團結,以致完成遠大統一目標的宏觀與願景的切入點,及國家民族整體觀的角度,全盤檢討一切相關少數種族的政策的時效性,以在行政與政策 制定一舉打破種族藩籬的思維,跳脫目前的切割式與自治的應對手法;包括從文化與教育體制切入角度,鼓勵少數種族學習中文普通話,推行雙語甚至三語教育政 策,強調中華文化多元性特徵,及包容性,因為文化認同是促進種族融合的最務實及基礎的方法。(在此環節上,或許,筆者來自的馬來西亞的國語政策可以借鏡, 全民大小,凡是上過學的各族國民都諳馬來語,讀完中學以上的華裔本身更是個個通曉三語,符合國家多元特質的形象。)

小結:是時候,中國中央政府處理少數種族問題也一樣如兩岸關係那麼高瞻遠贍,主動走進少數種族社群,中道地聽聽少數種族不滿的心聲,做個草根智慧 的政府,從中調整步伐,配以新思維出發,並從中華民族思維的角度處理全民發展與和諧的問題,取代以往切割式的應對方法;制定全新政策,穩健引導多年來被少 數種族政策定位定形的所謂「少數民族「,鼓勵他們走出舊框框的限制,逐步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遂以中華民族自居及為榮。

兩岸關係用語新解:(一「無心的種族隔離」;(二) 「好心做壞事」;(三) 切割式與自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