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5, 2009

馬英九:重返九二共識,「內化」導航!

日前,美國華盛顿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舉行台灣關係法三十周年研討會,馬英九總統受邀在台北發表視訊演說,回應了「胡六點」提出兩岸政策綱要。

馬英九的表態內容,是基於兩岸關係取得「務實」進展,同時他也檢討了兩岸關係面對的「一個中國」的體制詮釋,一個內戰遺留下來的問題;儘管兩岸關係在大三通與政治隔岸喊話的「特殊作業」下,取得協商基礎,可是在政治層面,仍然是停留在若即若離的「膠著」。

馬英九的回應,再再反映台灣堅守兩岸重返唯一的政治共識的立場--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從民間事務,能否躍升至政治層面,仍然有待九二共識原則的落實,所以,馬英九在認清九二共識的「冷酷現實」後來,提出「現階段兩岸以經濟與民間關係事務領航」是非常腳踏實地的回應。

有跟進兩岸關係進的明眼人,必定發現展兩岸關係實際上已默契進入「內化導航」的軌道。「內化」只是引導性的原則;從大陸的反應,兩岸關係已顯現內化的輪廓(詳情請參閱李惠群專區數篇相關評論)。過去一年的兩岸隔岸良性交鋒,包括胡錦濤與美國前總統布什去年3月電話談話認同九二共識兩岸擁有詮釋不同的權力,兩岸的政治關係其實是陷入九二共識詮釋的膠著,被卡住了一整年。(實況是:不能單靠九二共識「這條單軌」)。

鑑此,「內化」兩岸關係是最務實,最符合當前政治現實(九二共識未定調)的「兩岸共同探索」,這是為了確保兩岸關係不會因為九二共識的核心問題懸而未決,而阻撓兩岸探索兩岸關係的共同框架的努力。

退一步說,或許,兩岸關係太早進入政治領域,對台灣與大陸皆非完全是好事,因為即使九二共識得以與內化進程接上關係,大陸方面發出的信息似乎是:「我們還未準備好進入內化的框架」。大陸的態度也可解釋為九二共識的地位,尚待正視為兩岸和解的核心 (這一邊廂,馬英九已表明九二共識是兩岸和解的核心)。

理論上,兩岸實際上已非正式認同甚至認可九二共識為進入內化的軌道。可是鑑於客觀的內在與外來因素,包括台灣的國際空間與兩岸軍事技術上對峙的塵埃尚未清楚落定,加上兩岸各自無法預見未來關係在大三通推進下的能見度階段性進程,如何影響兩岸政治關係的解凍,這一切都維繫於九二共識的「各表一中」或「共表一中」的關鍵,而使兩岸政治關係還是要重回原點--馬英九所謂的九二共識為兩岸和解的核心。

從這裡伸延,交匯點在九二共識與內化之間的互依關係,因而呈現一個微妙的「變局」。這個變局,從長遠而言,將影響九二共識如何定調;也激發兩岸政治繼續向前探索的創新力,暫時避開九二共識的「攪局」(最低程度大陸會那麼想),受到束縛,內化的探索依然持續,跨越意識形態的阻撓,鞏固兩岸協商的機制,包括從中穿梭兩岸的事務性「兩會」(海協會與海基會),最近成形的兩岸博鰲論壇平台,再加上原有的兩岸國共平台,並不會因為九二共識的卡住,而影響到大局的發展,如常運作。

講得清楚一些,在九二共識命運未卜的束縛下,「內化」已靜悄悄提升至兩岸前路的一盞強力照明燈。如果能夠從此角度探索兩岸的未來,就能夠掌握兩岸關係並非一成不變,九二共識的只是等待「適時」定奪開閘 ,問題是在何時才是適時。「由此觀之,九二共識」與「內化」不是互相呼應的雙軌道嗎!?

有朝一日,「雙軌」探索帶出的發展,將「適時接軌交匯」,把兩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兩岸關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昇華為兩岸求真,創新的動力,並為兩岸關係的「拓荒求道」(詳情請參閱筆者前文「以求道者的心智拓荒兩岸關係--法門篇 」),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現階段,基於兩岸尚未能進入九二共識的共識,兩岸和解的核心尚無法擺上台面。 還是留些空間進行觀察一個時期,或未來3,4年繼續採取觀望的態度應對。(以上是兩岸關係的中道分析)

兩岸和而不解

馬英九方面,他精簡回應胡六點主要是帶出和解的核心,維繫九二共識原則。他提出兩岸不可再涉及「內戰「,除了警告中共牢牢緊記發動戰爭所犯下的人道滔天罪行外(針對中共內部的死硬主戰派),也意在提醒兩岸一天未能具備和解的條件,兩岸關係還是處於「和而不解」的膠著狀態!此外「內戰」與「內化」只是一字之差,馬英九果然字裡行間,點到為止。

儘管大三通已是即成事實,啟動了兩岸耽擱了至少15年的事務性的關係進展。經過近4個月的沉澱後,馬英九團隊與智庫可能已釋懷--給予大陸與自己比較充裕的時間與空間--去重新思考兩岸政治關係應重新確定先經濟後政治的策略。從馬英九過去一年的「主導性攻略」,大陸「還沒準備好」的程度應該是大大高於台灣。

如何克服嚴峻的政治關係的議題,在膠著的情況下,一方面交由大三通與民間去主導發展。另一方面,則由內化這個兩岸的「默契」另尋出路,或適時接替。該應是兩岸現階段的共同對策吧!

如此的對策,很大程度上,應驗了過去一年上台以來,馬英九對大陸展開的演義,帶出「兩岸對等政治實體」的訴求,包括最後拋出的「七連珠」,持續叩門試探,已觸及大陸敏感的政治灰色地帶,讓馬英九得到一定的「領教」。

大陸需更多時間

或許,從大陸既定利益的角度,大陸確實需要更多時間與空間去沉澱,去衡量,去研判馬英九過去一年的政策性交鋒帶出的訴求,對兩岸長遠關係帶來的影響,因此未敢「掉以輕心」。

基於大陸沒有回應,兩岸政策層面的「良性交鋒」亦不成氣候了。馬英九的功夫沒有完全白費,最低程度,他已摸清大陸的「灰色地帶」(底牌)。鑑此,馬英九實行「保持現狀」,也是迫於無奈,向現實稱臣,這反而印證了馬英九向來力主3或4保持現狀的主張,即回到民間與經濟領域主導的原狀。

從過去的實例,兩岸流水式的關係,民間的水流的速度往往都快於政治層面,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民間的關係促進融合的速度預料會取得良好,積極,非政治的無障礙進展。這也是兩岸領導人去年來積極建立良性溝通與初步互信的效果。

從「良性互動,有序推進」的整體觀而言,兩岸關係無法在中短內取得政策性的突破,將是兩岸政治面最大的挑戰,政策面如何跟上兩岸民間與經濟關係的進程,將反映兩岸領導的後知後覺;也是值得此岸與彼岸領導層深思的課題。

兩岸關係在「內化」引導下,馬英九是否正式回應「胡六點」,或是選擇「間歇性」的回應,已不是那麼重要。因為馬英九兩岸關係的「牌」已幾乎出盡,並在一整年連成一字形排出桌面,這不是馬英九對「胡六點」的綜合性答覆了嗎?如今,需要更多時間琢磨研判的是大陸,不是台灣。

馬英九應釋懷

在兩岸政決策面,大陸似乎尚未準備正視「先和解」所應具有的「必備條件」--進入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這只能說,大陸本身的政治考量的「拿捏」,影響了兩岸關係提升至政治領域的進展;從這個角度,或許「心懷中華民族大義」的馬英九,應該釋懷,轉而「以逸待勞」,化整為零。

馬英九已講得很清楚,九二共識是建立在「一個兩岸對等的政治實體上」,不是一個不平等,有欠公平的「你大我小」的關係上。如此的兩岸關係才能迎向未來,在民間與經濟關係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繼而建構一個兩岸關係全力位的雙贏,打造一個持久和平共榮的基業。這樣的打白板,大陸不可能沒有接收到。

最後,問題的關鍵還是要返回原有的關鍵:大陸準備好了嗎? 沒有人能確實回答這個機要問題,包括胡錦濤,溫家寶,依筆者的分析,顯然還沒! 否則無法解釋兩岸九二共識一整年來,馬英九持續通過國內外媒體的「迫宮」,包括最後佈下「七星陣」,發放「七連珠」,都無法搖撼中共保持的出奇緘默與一貫的靜態,大陸領導大有泰山崩於前不動聲色之「勇」也! (葫蘆裡賣什麼藥? 或有難言之隱?默認馬英九主導權不成?)

眼看兩岸關係即要進入政治正題,筆者較早的評論提及中共內部傳來對兩岸關係過早進入關鍵政策的協商出現「雜音與不協調的跡象」的追蹤分析;從馬英九明確提及「內戰」一點,中共黨內相信為少數的反選舉民主與主戰分子的雜音,已受到台灣政府的垂注,可見「反動派」勢力從中作梗,並非空穴來風。

小結:重回表面,兩岸過去一年來的頻密互動,大陸體能否體諒馬英九重申九二共識的苦心與用意?否則,就如馬英九自己所言,在3,4年的中短期內保持不變,孤掌難鳴也;除了以更大的耐性,毅力,及想像力,加上平常心看待兩岸關係依據民間與經濟的「水性」「隨波逐流」外,馬英九還能做什麼?

感想:兩岸大三通繼續發揮民間與經濟的力量吧!未來3,4年兩岸流水如何把「隨波逐流」規範化為內化的軌道的「推波助瀾」,將是決定兩岸關係行舟的速度。

兩岸用語新解分享:(一)適時接軌交匯:中道下開啟多元政治智慧的「空間「發揮作用了;(二)以逸待勞:彼岸跟不上此岸的腳步,馬英九稍安勿躁,見機行事吧;(三) 泰山崩於前不動聲色之「勇」:適時「沉澱」是好事,好事多磨!;(四)隨波逐流,推波助瀾:水性難料,世事難料一樣,兩岸的水位都到岸,人民做主也!(相關「內化」的多篇評論請參閱李惠群特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