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學終生教授也是馬英九的老師熊玠說的好,馬英九總統的兩岸政策跟隨民進黨版本舞動。
自從馬英九上台執政以來,馬英九給人的印象是一位不善形塑與駕馭民意的領導人,熊玠對他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他尚無法善用執政黨的優勢與資源來領導民意,「只做不說」,與民眾欠缺有效的策略性溝通。
探索國民黨兩岸政策的制衡作用:馬英九的領導風範內張外懈,除了保持兩岸的三不政策外,在許多課題與場合上彰顯國民黨緊點民進黨的動作跑。這些都是為了反應而反應的,旨在為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消毒,而非領導,旨在洞察與尾隨民意,而非引領塑造民意(進一步評論請參閱筆者特區前文之一「高矚遠矚與領導素質」)。
所以,現階段一般評論指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是欠缺景願的,並非空穴來風(當然馬英九的長期兩岸政策是否如此仍然可圈可點)。問題是,如此的中短期「策略」對兩岸的前進,反映台灣對大陸是有所期待的。這也應驗了馬英九的兩岸政策的突破點,是建立在「以逸待勞」(請參閱相關標題的前文)的互動基礎上,動靜互制。馬英九對大陸兩岸政策取得突破的期待,顯然是一個膠著點,也可能是一個轉捩點(胥視大陸如何下放身段)。鑑此,它釋出一個現象:問題在大陸,不在台灣。換句話說,解扣問題的主動權是操在大陸手中。
從這個角度分析,或許馬英九對兩岸政治關係取得突破是處於「不是不為,而是不能」。馬英九給人的印象是:只要中短期得以保持現狀(三不),得以把持兩岸大局,兩岸政治關係取得突破只是時間上的問題:馬英九因應綠營的攪局自我塑造一個「軟弱,妥協「,甚至營造」隨著民進黨的尾巴起舞「印象的心理戰術的運用,藉此設立一個防火區,緩衝民進黨及綠營從中破壞,硬扯後腿的負面影響。
由此觀之,此戰術在微觀方面,能達到減緩民進黨與綠營對國民黨兩岸政策發動的攻勢帶來的侵蝕,權宜保住兩岸「以經帶政」穩住大三通的格局的目的,讓大三通的格局繼續發酵;在宏觀上,確保兩岸關係的總路線與方向得以保持不變,即在平和中遞進;或許,從這個角度探索,台灣的兩岸政策在兩岸關係遞進中找到一個重要的平衡支撐點。
※ 正中馬英九的下懷 熊玠先生的分析正中馬英九的下懷!
國民黨可能基於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需要一個歇腳的平台,得以在這個平台上進一步穩住陣腳,就是釋出「表面」呼應民進黨的「中和策略」。隨著兩會的陳雲林訪台與同僚江丙坤會談後,馬英九的靖安戰略顯然發揮效益。換言之,馬英九對民進黨「節節退讓」取得了初步成效:留給人民判斷取捨既得利益的思維空間,是否要繼續讓民進黨製造不靖的局勢延燒下去? 危害台灣的整體與既得經濟利益!
如此分析馬英九兩岸政策似乎有陷入中間灰色的地帶,有模菱兩可之嫌(有中道觀的味道);回去原點再問:現在再看看,馬英九兩岸政策是否真的欠缺願景? 乏善可陳?
兩岸關係並非一湖死水,根據本小組的深入分析,兩岸關係表面與暗流都一樣湍急;今後兩年將是馬英九兩岸政策的試金石:從現在至2011年底之前,馬英九如何把握這兩年的時間,確保取得大陸的「默契」與「諒解」,與關鍵性的信任,將是馬英九尋求連任總統之前面對的最大挑戰,這將取決馬英九是否能夠順利交差(即取得台灣所訴求的對等與尊嚴的地位);換言之,要看國民黨的兩岸政策的「真面目」判斷是「良性獨台」或「良性促統」,還必須等待未來兩年的局勢的後續發展。這也關係到馬英九連任的時機;如果大陸「從善如流」,到時,馬英九兩岸關係「願景路線」的出鞘,將確定兩岸政策的真章,「和平與統一」的思路大局將鐵定之。
鑑此,如上所言,要一窺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全豹,恐怕還要等待未來兩年才能完全浮出水面! 時間是馬英九最大的敵人,也反映大陸為了達致促統的上軌,儘量給台灣好處與優惠的良苦用心。
顯然,現階段的兩岸關係的解扣已晉入關鍵時刻,相信大陸已準備提前促成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時間表,兩岸一切已俱備並逐漸就緒,只欠和平政治談判解決台灣地位與名份的問題,向前挺進,為和平協議談判準備就位的時機已降臨!
新舊交替,2010年伊始之際,全球華人對兩岸晉入和平台階,尋求和解繼而展開和平談判的前景滿懷憧憬。中華民族能否跨進一個和平,以民為本,成功擺脫意識形態糾纏的光輝時代,且看今朝兩岸領導人对洞察历史大格局演绎和非凡政治的睿智。(完)
Wednesday, December 30, 2009
Friday, December 25, 2009
從茅台酒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
我不是酒客,尤其是剛烈的中國酒更是滴水不沾,所以茅台的香,與我無緣。不過這絲毫不影響我對中華文化的熱忱,既使遠在南洋,已是馬來西亞的第三代公民,可是對民族文化的根,傳統文化價值傳承的執著卻是與日俱增,敢與日月共比高。
近日小組成員傳來一篇好文章,作者是來自湖北省武漢市的陳希剛先生。他寫的文章標題是「國酒茅台,日本人偷不走的中國文化」。儘管非愛好杯中物者,陳先生對中華文化的執著與深愛,讓我這個海外華人深深感懷。
與茅台酒客沈涇在「和諧的醇香」,享受物質與品茗文化香的朋友,與我輦不識酒香的感覺或許不一樣,然而形態的不同,在傳統文化生活浩瀚深廣中,正是點綴了有形無形,物質非物質文化的多姿多彩,反映的即是傳統中華文化固有的繽紛多元性的面貌,包容更新的特性:生在文化主體環境的兩岸朋友有感覺傳統文化的陣陣幽香嗎?如認知與感性不足,只緣人在畫中。
中華傳統文化的雋永價值,在於傳統文化體系吸納外來良性文化的容量與能量,並通過時空整合與圓融之,對我這個海外華人而言,或許中華文化的海綿特性就是讓中華文化能與日月長存的韌性。有一天,中華文化的韌性遭受打壓,被扭曲,並基於既得利益隔絕普世價值的薰陶,那一天就是中華民族沈淪沒落的黑暗日子的開始。有人說,兩岸的傳統文化的生活化在台灣被保留的最好。這說明重要的一點:傳統文化的活化(Revitalization) 與更新 (Renewal) 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它正如中華文化如國酒茅台歷久彌新,保持它的雙R(更新活化)的特性為必備的前提。換句話說,沒有更新,那有活化?有了活化,活化的細胞被注入與文化基因重新排列(打造Re-engineering),就變成更新的原動力。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兩岸互相「推陳出新」,文化的與時並進就自然順流而行了。
※ 兩岸互照盲點
回顧中華民族百年興衰史,滿清封建制度以來,中國人的社會發生的最大政治革新大事,就是推翻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及較後的「五四運動」的開展,這即是民主價值的引進與灌輸。過去百年,民主價值的傳播與建樹是圍繞在民主體制的遞進上。既使是已經建立民主體制的台灣的民主形式與內涵,還是在改進中(舉例說,「亂象民主」即是台灣民主體系的「肉中刺」,有待台灣政黨與全體台灣人的認知與參與革新,這可說是台灣民主政治的「盲點」)。(當然,彼岸民主的斷層現象又是另一個「更大的盲點」。兩岸隔岸挑燈互照盲點,就能明暸筆者的中道觀點是有根有據的,畢竟兩岸的「盲點」是不可同日而語)。
話說回頭,信仰的真諦是要生活化的,信仰不能脫離群眾的根基,傳統文化與民主的傳播要超越,要走出論壇與教室(黨校),讓人民對傳統文化與民主的信仰,恢復在群眾基礎重新紮根;大陸不是主張「百花齊放,百鳥齊鳴」嗎!?這樣崇尚自由思想的主張,其實是符合民主精神與價值的,也徹底讓中國人獲得如「久旱逢甘露」的思想解扣(中國人一旦思想自由化,那一天就是中華新文明改變世界的開始)。中國要爭取全球的話語體系下的包容精神,除了以民主體制以載道外,筆者不作第二選項想。
陳希剛先生在文章中引述著名經濟學人郎咸平教授日前在他的個人博客上所說的一句話,「核心是不能改變的,這個核心就是歷史」,當然,這種歷史有所影射,茅台酒與瀘州老窖的核心是微生物,但筆者認為這種歷史更寓意的是中華民族經過5000餘年歲月的塵埃沉澱下來的文化的總和。如何保留、傳承、發揚這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這值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深思熟慮與與時俱進,如何將有形抑或無形的古籍文化與現代商業相結合,從而讓廢墟下的瓦礫重新閃耀歷史與現實的光芒,我們應該具備歷史思維與時代眼光,但我們更應該摒棄狹隘的文化孤傲主義。將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適度合理的開發同樣需要我們有一種全球話語體系下的包容精神。」
本小組借用陳希剛先生與郎咸平教授以上的話語,與兩岸熱愛中華傳統文化與民主的朋友共勉之,並以同道者的一顆顆炎黃子孫無比熱誠的心期待這一天早日降臨大中華兩岸,齊齊與全球中華民族沐浴在這文化甘露中。茅台的魅力果然不同凡響!
兩岸關係用語新解: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關鍵2R或3R(Renewal, Revitalization,& Re-engineering)秘方的泡制=傳統文化價值與民主的整合=取得全球話語體系下的包容精神。
近日小組成員傳來一篇好文章,作者是來自湖北省武漢市的陳希剛先生。他寫的文章標題是「國酒茅台,日本人偷不走的中國文化」。儘管非愛好杯中物者,陳先生對中華文化的執著與深愛,讓我這個海外華人深深感懷。
與茅台酒客沈涇在「和諧的醇香」,享受物質與品茗文化香的朋友,與我輦不識酒香的感覺或許不一樣,然而形態的不同,在傳統文化生活浩瀚深廣中,正是點綴了有形無形,物質非物質文化的多姿多彩,反映的即是傳統中華文化固有的繽紛多元性的面貌,包容更新的特性:生在文化主體環境的兩岸朋友有感覺傳統文化的陣陣幽香嗎?如認知與感性不足,只緣人在畫中。
中華傳統文化的雋永價值,在於傳統文化體系吸納外來良性文化的容量與能量,並通過時空整合與圓融之,對我這個海外華人而言,或許中華文化的海綿特性就是讓中華文化能與日月長存的韌性。有一天,中華文化的韌性遭受打壓,被扭曲,並基於既得利益隔絕普世價值的薰陶,那一天就是中華民族沈淪沒落的黑暗日子的開始。有人說,兩岸的傳統文化的生活化在台灣被保留的最好。這說明重要的一點:傳統文化的活化(Revitalization) 與更新 (Renewal) 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它正如中華文化如國酒茅台歷久彌新,保持它的雙R(更新活化)的特性為必備的前提。換句話說,沒有更新,那有活化?有了活化,活化的細胞被注入與文化基因重新排列(打造Re-engineering),就變成更新的原動力。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兩岸互相「推陳出新」,文化的與時並進就自然順流而行了。
※ 兩岸互照盲點
回顧中華民族百年興衰史,滿清封建制度以來,中國人的社會發生的最大政治革新大事,就是推翻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及較後的「五四運動」的開展,這即是民主價值的引進與灌輸。過去百年,民主價值的傳播與建樹是圍繞在民主體制的遞進上。既使是已經建立民主體制的台灣的民主形式與內涵,還是在改進中(舉例說,「亂象民主」即是台灣民主體系的「肉中刺」,有待台灣政黨與全體台灣人的認知與參與革新,這可說是台灣民主政治的「盲點」)。(當然,彼岸民主的斷層現象又是另一個「更大的盲點」。兩岸隔岸挑燈互照盲點,就能明暸筆者的中道觀點是有根有據的,畢竟兩岸的「盲點」是不可同日而語)。
話說回頭,信仰的真諦是要生活化的,信仰不能脫離群眾的根基,傳統文化與民主的傳播要超越,要走出論壇與教室(黨校),讓人民對傳統文化與民主的信仰,恢復在群眾基礎重新紮根;大陸不是主張「百花齊放,百鳥齊鳴」嗎!?這樣崇尚自由思想的主張,其實是符合民主精神與價值的,也徹底讓中國人獲得如「久旱逢甘露」的思想解扣(中國人一旦思想自由化,那一天就是中華新文明改變世界的開始)。中國要爭取全球的話語體系下的包容精神,除了以民主體制以載道外,筆者不作第二選項想。
陳希剛先生在文章中引述著名經濟學人郎咸平教授日前在他的個人博客上所說的一句話,「核心是不能改變的,這個核心就是歷史」,當然,這種歷史有所影射,茅台酒與瀘州老窖的核心是微生物,但筆者認為這種歷史更寓意的是中華民族經過5000餘年歲月的塵埃沉澱下來的文化的總和。如何保留、傳承、發揚這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這值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深思熟慮與與時俱進,如何將有形抑或無形的古籍文化與現代商業相結合,從而讓廢墟下的瓦礫重新閃耀歷史與現實的光芒,我們應該具備歷史思維與時代眼光,但我們更應該摒棄狹隘的文化孤傲主義。將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適度合理的開發同樣需要我們有一種全球話語體系下的包容精神。」
本小組借用陳希剛先生與郎咸平教授以上的話語,與兩岸熱愛中華傳統文化與民主的朋友共勉之,並以同道者的一顆顆炎黃子孫無比熱誠的心期待這一天早日降臨大中華兩岸,齊齊與全球中華民族沐浴在這文化甘露中。茅台的魅力果然不同凡響!
兩岸關係用語新解: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關鍵2R或3R(Renewal, Revitalization,& Re-engineering)秘方的泡制=傳統文化價值與民主的整合=取得全球話語體系下的包容精神。
Monday, December 21, 2009
「特殊法」呼應:兩岸理性思考,感性擁抱
兩岸關係好事多磿,終於看到一個整體觀的切入點:內化(internalization of cross Straits relationship)。
馬英九的兩岸關係特殊性──非國與國的「特殊法門」──可謂再貼切不過把兩岸歷史政治遺留下來的民族統一問題畫龍點睛化。
兩岸跳脫主權字眼,簽署金融MOU,把兩岸的整體關係推至一個新里程碑:一個理性與務實帶頭的關係起點:一個面向未來,充滿憧憬的前瞻門檻關係;這也是標誌著兩岸民族開始放下歷史恩怨包袱的起步。
如今兩岸關係已晉入「特殊法門」;今後的兩岸關係會出現怎樣的特徵/特性?
隨著金融MOU的簽署絕對是今後兩岸關係的一個實用的內化參考模式。這意味著本小組提出的「內化」不再是一個理念:是一個被採用落實的模式。
打個比例,筆者來自的馬來西亞人口稠密,卻面臨水源短缺問題的中樞州屬雪蘭莪州,與東部水源豐富的彭亨州接壤,兩州不久前簽署一份水源輸送協議,兩州皆屬馬來西亞,為組成馬來西亞國家的部份,兩州簽署協議為「對內協定」,不涉及主權問題。
跨入內化的兩岸關係,關係晉入內化後,兩岸簽署協議可參照此模式,其可能出現的特徵如下:
●兩岸關係處於「互不否認」彼此為政治實體的關係(符合大陸的新三段論核心:兩岸(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
●這個政治實體的關係,亦符合馬英九的非國與國的特殊法;
●兩岸關係立於兩體一國(兩個政治實體組成的一個國家)的九二共識框架內;兩體一國即九二共識框架「正視現實」內涵的四步曲之二(四步曲為:「重返現實,正視現實,尊重現實,出發現實」。)
●兩岸對內內化,對外分享一個主權國家,內外有別,層次分明;對內稱為內務(internal/domestic affairs),對外稱外交(foreign/external affairs),對外依照分治現實狀況,分享外交資源與個別代表同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名字叫中國);並繼續根據這樣的慣例(內化)維持兩岸的「特殊關係」(筆者按:實際運作上,兩岸已在根據此模式處理兩岸關係事務,只是「心照及行而不宣」,即對內與國際社會上行使分治與代表權,差別只是沒有共同承認這樣的關係與慣例吧了。)
特性/功能:
●兩岸非政策性事務/普通行政事務可根據內化模式照常營運,交涉;亦可根據內化模式,以及涉及政策性的先例交由兩岸以下建議的管道上呈銜接:
●兩岸關係跨入內化的後續挑戰:建立一個跨越海峽的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本小組曾在相關前文中建議兩岸設立一個跨越兩岸的兩岸共同事務小組;無獨有偶,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長劉國深之後在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提出成立「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的構想,由兩岸共同處理兩岸共同事務的合作問題(詳情見筆者特區前文「成立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兩岸第一道實體橋樑」)
台灣政治體實可獲默認(小題)
●●兩岸關係內化模式跟蹤與預見的步驟圖:
一,晉入內化(避開主權等意識形態的字眼的干擾,不用白手套的兩會,改由兩岸具有官方地位的金融監管機構代表簽約);
二,以上建議設立的跨越兩岸的共同行務委員會/小組(筆者按:之前台灣已設有一個稱為小組的內部組織);
三,以兩岸政治實體之實,通過兩岸事務委員會處理共同事務;實例為剛簽署的金融MOU,以及為即將啟動的ECFA談判鋪路 (背景解析:實際上,ECFA是否得以順利簽署將是兩岸關係晉入內化後,最大的考驗,因為ECFA不同於金融MOU,前者內外皆通用,後者只限兩岸;如此視之,兩岸的政治智慧的挑戰不限於避開跨越對內主權的字眼 (金融MOU已有實例可循) 那麼直接,可要應對對外的法理與法規問題,特別是明年1月起生效的東盟自由貿易區 (AFTA) 10加1計劃的落實推行免減產品關稅帶來的區域化集團。
所以,兩岸必須設立諸如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或小組的跨海政治權機或類似AGENCY,以協商與籌辦兩岸如何通過東盟10加1的區域化的進程,讓台灣產品享有與大陸同樣的關稅優惠。話又講回頭,中國大陸是否默許台灣直接與東盟成員國簽署自由貿易區協議(並不樂觀),以繞過兩岸分治形成的政治屏障,台灣又能以什麼政治身份那麼做?這樣的問題不是單憑台灣的經濟意願既可謀得解決方案的。除非兩岸能達致協議以WTO的關稅區的模式讓台灣自成一個關稅特區,嵌入中國經濟版圖內,間接導入東盟加1的區域經濟體,這不失為一個權宜之計。);●(本小組建議台灣與大陸各別以「中華台北」與「中華北京」的稱號,解決兩岸政治實體引起的政治身份問題,以解決簽署ECFA引起的名號上的安排問題,此舉亦符合兩岸關係進入「內化」的特徵。)
四,這裡出現一個問題,兩岸政治和解為先,還是簽署ECFA為先?ECFA肯定不是經濟課題,因為它涉及國家集團之間締結區域化的協議,所以馬英九單純化ECFA議題的根據可圈可點,實有以偏概全之嫌。除非如上所言,馬英九政府能取得大陸的協商與諒解,直接讓台灣以關稅特區的身份嵌入中國的經濟版圖,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如此的安排不僅符合內化兩岸關係,也讓台灣獲得所訴求的對等與尊嚴的「準政治實體」的身份獲得北京默認。
五,基於台灣的經濟導向(先經後政)的兩岸政策,台灣急著要簽署ECFA,台灣可能會繞過政治法理的問題,把兩岸的和解問題延後解決;如此一來,預料對準台灣的整千枚飛彈,與台灣訴求的外交休兵可要被延後處理了。(基於現實,ECFA的簽署台方的需要多過陸方,滿足經濟需求顯然超越台方的政治考量,台方的經濟主導性可見一斑。)
六,除非兩岸能及時在年內解決ECFA引起的對外法理與法規問題,否則兩岸關係的預見發展進程即到此為止。之後才能部署兩岸和平談判的啟動,以確保2011年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日之時,兩岸得以舉行政治談判,解決台灣政治實體的問題;
七,台灣的政治實體的問題必須擺上台面,成為兩岸和談的議題,這是兩岸政治談判的核心,否則兩岸關係將止於「和而不解,靜態和平」的偏安格局。至此,顯而易見的,一天和平協議不能到位,兩岸關係仍然屬於偏安,如此特徵的「偏安」格局與馬英九「樂於」保持的「不獨,不統,不武」(一),(二), (三)…… 的特徵是同出一轍的(詳情見筆者特區的相關前文「馬英九大陸戰略已進入「以逸待勞」階段」);說穿了,這就是兩岸迴避政治實體問題,繼續折騰對方,因噎廢食引致的「政治恐懼症」 ,最終被迫付出延誤民族大業的代價。誰之過?
小結:正所謂「特殊法」呼應的是:兩岸理性思考,感性擁抱,與吳敦義提的「志同道合,兩情相悅」的說詞相輝映。
馬英九的兩岸關係特殊性──非國與國的「特殊法門」──可謂再貼切不過把兩岸歷史政治遺留下來的民族統一問題畫龍點睛化。
兩岸跳脫主權字眼,簽署金融MOU,把兩岸的整體關係推至一個新里程碑:一個理性與務實帶頭的關係起點:一個面向未來,充滿憧憬的前瞻門檻關係;這也是標誌著兩岸民族開始放下歷史恩怨包袱的起步。
如今兩岸關係已晉入「特殊法門」;今後的兩岸關係會出現怎樣的特徵/特性?
隨著金融MOU的簽署絕對是今後兩岸關係的一個實用的內化參考模式。這意味著本小組提出的「內化」不再是一個理念:是一個被採用落實的模式。
打個比例,筆者來自的馬來西亞人口稠密,卻面臨水源短缺問題的中樞州屬雪蘭莪州,與東部水源豐富的彭亨州接壤,兩州不久前簽署一份水源輸送協議,兩州皆屬馬來西亞,為組成馬來西亞國家的部份,兩州簽署協議為「對內協定」,不涉及主權問題。
跨入內化的兩岸關係,關係晉入內化後,兩岸簽署協議可參照此模式,其可能出現的特徵如下:
●兩岸關係處於「互不否認」彼此為政治實體的關係(符合大陸的新三段論核心:兩岸(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
●這個政治實體的關係,亦符合馬英九的非國與國的特殊法;
●兩岸關係立於兩體一國(兩個政治實體組成的一個國家)的九二共識框架內;兩體一國即九二共識框架「正視現實」內涵的四步曲之二(四步曲為:「重返現實,正視現實,尊重現實,出發現實」。)
●兩岸對內內化,對外分享一個主權國家,內外有別,層次分明;對內稱為內務(internal/domestic affairs),對外稱外交(foreign/external affairs),對外依照分治現實狀況,分享外交資源與個別代表同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名字叫中國);並繼續根據這樣的慣例(內化)維持兩岸的「特殊關係」(筆者按:實際運作上,兩岸已在根據此模式處理兩岸關係事務,只是「心照及行而不宣」,即對內與國際社會上行使分治與代表權,差別只是沒有共同承認這樣的關係與慣例吧了。)
特性/功能:
●兩岸非政策性事務/普通行政事務可根據內化模式照常營運,交涉;亦可根據內化模式,以及涉及政策性的先例交由兩岸以下建議的管道上呈銜接:
●兩岸關係跨入內化的後續挑戰:建立一個跨越海峽的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本小組曾在相關前文中建議兩岸設立一個跨越兩岸的兩岸共同事務小組;無獨有偶,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長劉國深之後在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提出成立「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的構想,由兩岸共同處理兩岸共同事務的合作問題(詳情見筆者特區前文「成立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兩岸第一道實體橋樑」)
台灣政治體實可獲默認(小題)
●●兩岸關係內化模式跟蹤與預見的步驟圖:
一,晉入內化(避開主權等意識形態的字眼的干擾,不用白手套的兩會,改由兩岸具有官方地位的金融監管機構代表簽約);
二,以上建議設立的跨越兩岸的共同行務委員會/小組(筆者按:之前台灣已設有一個稱為小組的內部組織);
三,以兩岸政治實體之實,通過兩岸事務委員會處理共同事務;實例為剛簽署的金融MOU,以及為即將啟動的ECFA談判鋪路 (背景解析:實際上,ECFA是否得以順利簽署將是兩岸關係晉入內化後,最大的考驗,因為ECFA不同於金融MOU,前者內外皆通用,後者只限兩岸;如此視之,兩岸的政治智慧的挑戰不限於避開跨越對內主權的字眼 (金融MOU已有實例可循) 那麼直接,可要應對對外的法理與法規問題,特別是明年1月起生效的東盟自由貿易區 (AFTA) 10加1計劃的落實推行免減產品關稅帶來的區域化集團。
所以,兩岸必須設立諸如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或小組的跨海政治權機或類似AGENCY,以協商與籌辦兩岸如何通過東盟10加1的區域化的進程,讓台灣產品享有與大陸同樣的關稅優惠。話又講回頭,中國大陸是否默許台灣直接與東盟成員國簽署自由貿易區協議(並不樂觀),以繞過兩岸分治形成的政治屏障,台灣又能以什麼政治身份那麼做?這樣的問題不是單憑台灣的經濟意願既可謀得解決方案的。除非兩岸能達致協議以WTO的關稅區的模式讓台灣自成一個關稅特區,嵌入中國經濟版圖內,間接導入東盟加1的區域經濟體,這不失為一個權宜之計。);●(本小組建議台灣與大陸各別以「中華台北」與「中華北京」的稱號,解決兩岸政治實體引起的政治身份問題,以解決簽署ECFA引起的名號上的安排問題,此舉亦符合兩岸關係進入「內化」的特徵。)
四,這裡出現一個問題,兩岸政治和解為先,還是簽署ECFA為先?ECFA肯定不是經濟課題,因為它涉及國家集團之間締結區域化的協議,所以馬英九單純化ECFA議題的根據可圈可點,實有以偏概全之嫌。除非如上所言,馬英九政府能取得大陸的協商與諒解,直接讓台灣以關稅特區的身份嵌入中國的經濟版圖,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如此的安排不僅符合內化兩岸關係,也讓台灣獲得所訴求的對等與尊嚴的「準政治實體」的身份獲得北京默認。
五,基於台灣的經濟導向(先經後政)的兩岸政策,台灣急著要簽署ECFA,台灣可能會繞過政治法理的問題,把兩岸的和解問題延後解決;如此一來,預料對準台灣的整千枚飛彈,與台灣訴求的外交休兵可要被延後處理了。(基於現實,ECFA的簽署台方的需要多過陸方,滿足經濟需求顯然超越台方的政治考量,台方的經濟主導性可見一斑。)
六,除非兩岸能及時在年內解決ECFA引起的對外法理與法規問題,否則兩岸關係的預見發展進程即到此為止。之後才能部署兩岸和平談判的啟動,以確保2011年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日之時,兩岸得以舉行政治談判,解決台灣政治實體的問題;
七,台灣的政治實體的問題必須擺上台面,成為兩岸和談的議題,這是兩岸政治談判的核心,否則兩岸關係將止於「和而不解,靜態和平」的偏安格局。至此,顯而易見的,一天和平協議不能到位,兩岸關係仍然屬於偏安,如此特徵的「偏安」格局與馬英九「樂於」保持的「不獨,不統,不武」(一),(二), (三)…… 的特徵是同出一轍的(詳情見筆者特區的相關前文「馬英九大陸戰略已進入「以逸待勞」階段」);說穿了,這就是兩岸迴避政治實體問題,繼續折騰對方,因噎廢食引致的「政治恐懼症」 ,最終被迫付出延誤民族大業的代價。誰之過?
小結:正所謂「特殊法」呼應的是:兩岸理性思考,感性擁抱,與吳敦義提的「志同道合,兩情相悅」的說詞相輝映。
Saturday, December 19, 2009
大陸面對的三個選項:政治實體、獨台以及′台獨′
兩岸的政治關係有日漸清晰化之勢。
隨著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的舉行及其他前序與後繼的發展,兩岸智囊學者短兵相接揭露兩岸政策歧見已日益明朗化。(兩岸隔岸演義已有一段時日的「中道觀」間,也要從模糊重返明確了!)
綜觀各界的論據與建議不難看出兩岸的政治歧見不外圍繞在兩岸的政治地位與身份的問題,因為兩岸學術界已把重點縮小至兩岸以什麼身份(或以台灣的角度,台灣以什麼身份地位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
這是兩岸政治關係帶出的「關鍵難題」(胡錦濤語):根據本小組的分析兩岸現階段的關鍵難題就是「身份與地位」 ,或正如馬英九總統顧問黃國光所說,台灣需要大陸給予「面子」,才能下放解決後繼問題(後面那半句是筆者補上的)。
有學者在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上提出尚未簽署和平協議的兩岸關係是一個中國還是兩個國家的關係。儘管這樣的問題有「綠色」的傾向,然而,如此的問題卻標出胡錦濤的「難題所在」:大陸如何看待台灣的現狀!?
台灣的現狀是什麼?大陸的說詞是分裂出去的中國部份領土;台灣國民黨的說詞是中國分治的台灣;綠營可能堅持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至少是名號上的「台獨」)。
這對大陸是一個嚴正考驗政治睿智的問題,它可能是一個選擇題,也可能是一個理性夾雜感性的問題,不過它絕對是一個影響兩岸成為一個正常,正道國家的福祉與右左國民幸福的指數的關鍵問題。只有中共政府與他們的領導人知道答案。
可能有人會問,以上的標題單獨把「台獨」套上引號,為何政治實體與獨台沒有套上引號?答案得簡單,政治實體是存在的選項(根據其他國家的實例,並非兩岸獨創),獨台是台灣的現狀,英文是指independence against China;「台獨」嚴格來說,並非大陸的選項,不過卻是大陸面對的最壞的後果;也是一些人的憧憬,或說一些堅持獨處一偶台灣人的顛倒夢想,他們包括繪出「台獨」之路的李登輝與陳水扁(儘管他們兩人也承認「台獨」是不可能的)。
其實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旨在一個沉澱的空窗期,提供一個第三眼的中道觀的客觀分析,探索掌握要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的大陸,還是要在「和而不解」的環境中繼續兩岸的畸型的現狀:基本上選擇權還是操在大陸手中。
這麼說,是與時間賽跑,凡是都必須放在時空的框架內檢討,或說與時併進,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的認知都不能逃避時空的檢視。否則,兩岸的統一仍然是鏡花水月,儘管吃不到的葡萄可能到時已經感覺上不再「酸溜溜」了!
隨著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的舉行及其他前序與後繼的發展,兩岸智囊學者短兵相接揭露兩岸政策歧見已日益明朗化。(兩岸隔岸演義已有一段時日的「中道觀」間,也要從模糊重返明確了!)
綜觀各界的論據與建議不難看出兩岸的政治歧見不外圍繞在兩岸的政治地位與身份的問題,因為兩岸學術界已把重點縮小至兩岸以什麼身份(或以台灣的角度,台灣以什麼身份地位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
這是兩岸政治關係帶出的「關鍵難題」(胡錦濤語):根據本小組的分析兩岸現階段的關鍵難題就是「身份與地位」 ,或正如馬英九總統顧問黃國光所說,台灣需要大陸給予「面子」,才能下放解決後繼問題(後面那半句是筆者補上的)。
有學者在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上提出尚未簽署和平協議的兩岸關係是一個中國還是兩個國家的關係。儘管這樣的問題有「綠色」的傾向,然而,如此的問題卻標出胡錦濤的「難題所在」:大陸如何看待台灣的現狀!?
台灣的現狀是什麼?大陸的說詞是分裂出去的中國部份領土;台灣國民黨的說詞是中國分治的台灣;綠營可能堅持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至少是名號上的「台獨」)。
這對大陸是一個嚴正考驗政治睿智的問題,它可能是一個選擇題,也可能是一個理性夾雜感性的問題,不過它絕對是一個影響兩岸成為一個正常,正道國家的福祉與右左國民幸福的指數的關鍵問題。只有中共政府與他們的領導人知道答案。
可能有人會問,以上的標題單獨把「台獨」套上引號,為何政治實體與獨台沒有套上引號?答案得簡單,政治實體是存在的選項(根據其他國家的實例,並非兩岸獨創),獨台是台灣的現狀,英文是指independence against China;「台獨」嚴格來說,並非大陸的選項,不過卻是大陸面對的最壞的後果;也是一些人的憧憬,或說一些堅持獨處一偶台灣人的顛倒夢想,他們包括繪出「台獨」之路的李登輝與陳水扁(儘管他們兩人也承認「台獨」是不可能的)。
其實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旨在一個沉澱的空窗期,提供一個第三眼的中道觀的客觀分析,探索掌握要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的大陸,還是要在「和而不解」的環境中繼續兩岸的畸型的現狀:基本上選擇權還是操在大陸手中。
這麼說,是與時間賽跑,凡是都必須放在時空的框架內檢討,或說與時併進,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的認知都不能逃避時空的檢視。否則,兩岸的統一仍然是鏡花水月,儘管吃不到的葡萄可能到時已經感覺上不再「酸溜溜」了!
蔡英文被定性為台獨份子的背後隱憂
根據中評社報導,大陸外交部將蔡英文定性為台獨份子,這應該是大陸方面首次對蔡英文的台獨立場表態。 大陸在此刻將蔡英文定性為台獨份子,擁有一定的時空意義。意味著大陸很可能不再對蔡英文存有「幻想」,或說「幻想已經破滅」。
首先,從宏觀視野,大陸現行的兩岸關係政策中的台灣各政黨的地位與排位必然重新調整。最令人關注的是中短期民進黨與大陸的關係除了「滿懷敵意」外,絲毫沒有正面可言,所以形容民進黨與大陸的關係「何去何從」,應是足以讓蔡英文與後蔡英文時代的民進黨領導人深思的一個重大的問題;除非民進黨準備長期做個只問鬥爭,不問執政的反對黨。
如此斬釘截鐵的把蔡英文定性的緣由,應該是馬英九去年上任總統以來,兩岸的非政治關係取得勢如破竹的進展放在兩岸框架內加以檢視:國民黨的靖安政策,與民進黨逢中必反的「黷武」政策的分野,令人馬上一清二楚。
在國民黨的執政下的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取得長足的改善是不爭的事實。反而在野的民進黨與大陸的關係,自從失去政權後,故態復萌,反對黨的尾巴與習性再次露出來,導致台灣的政局繼續沈溺於西方媒體形容的「政治亂象的民主「(ruthless democracy)而不自覺中,這樣的格局只有讓兩黨關係「深陷泥沼」,並在一片敵對的氣氛中繼續使台灣處於不安與緊繃。(這裡有必要指出,不安與緊繃的是此岸)
民進黨善於搞街頭示威,煽動地方情意結,卻沒有培植經驗老到的執政班底,完善化台灣民主的體系;既使在陳水扁執政八年,依然故我的陳水扁的街頭武士的鬥爭心態一覽無餘,令明眼人一眼,就看穿民進黨的後天不足;不幸言中,下一任總統寶座由蔡英文之流的「庸才」重奪,台灣勢將晉入一個黑暗的時代。安寧與和諧將離台灣遠去!
兩岸的先天關係
事實是,不管你喜不喜歡,任何一個能理性思考,務實面對兩岸關係的台灣政黨都不能,也無法擺脫大陸因素對台灣前途具有的先天左右力量。這裡所謂的「先天「是指與生俱來的影響,要摔也摔不掉也!也無從摔起!
最重要的試金石就是來臨的陳江會,一旦在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繼續依然故我,頑固不靈,發動有如去年大規模的街頭示威,掀起暴亂,民進黨將會被大陸蓋棺論定。根據本小組的分析,這可能就是大陸定性蔡英文暗喻的第一道警鐘,後繼行動可能包括概括性把民進黨定性為「台獨政黨」,屆時,自掘墳墓的民進黨,要怪誰!?(勿忘反分裂國家法的陰影還在。)
大陸發出警號
如是觀之,繼續擾亂台灣治安與公安的的日子會陰魂不散般從陳水扁執政台灣八年的「墓園「中復活出來,到處作惡,民進黨在台灣還有前途嗎」還能繼續維護陳水扁所說的「台灣是亞洲自由民主的燈塔嗎」? 本小組只能點出問題,沒有答案,這個問題留待台灣人在「冷智慧」中去好好思考一番!
首先,從宏觀視野,大陸現行的兩岸關係政策中的台灣各政黨的地位與排位必然重新調整。最令人關注的是中短期民進黨與大陸的關係除了「滿懷敵意」外,絲毫沒有正面可言,所以形容民進黨與大陸的關係「何去何從」,應是足以讓蔡英文與後蔡英文時代的民進黨領導人深思的一個重大的問題;除非民進黨準備長期做個只問鬥爭,不問執政的反對黨。
如此斬釘截鐵的把蔡英文定性的緣由,應該是馬英九去年上任總統以來,兩岸的非政治關係取得勢如破竹的進展放在兩岸框架內加以檢視:國民黨的靖安政策,與民進黨逢中必反的「黷武」政策的分野,令人馬上一清二楚。
在國民黨的執政下的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取得長足的改善是不爭的事實。反而在野的民進黨與大陸的關係,自從失去政權後,故態復萌,反對黨的尾巴與習性再次露出來,導致台灣的政局繼續沈溺於西方媒體形容的「政治亂象的民主「(ruthless democracy)而不自覺中,這樣的格局只有讓兩黨關係「深陷泥沼」,並在一片敵對的氣氛中繼續使台灣處於不安與緊繃。(這裡有必要指出,不安與緊繃的是此岸)
民進黨善於搞街頭示威,煽動地方情意結,卻沒有培植經驗老到的執政班底,完善化台灣民主的體系;既使在陳水扁執政八年,依然故我的陳水扁的街頭武士的鬥爭心態一覽無餘,令明眼人一眼,就看穿民進黨的後天不足;不幸言中,下一任總統寶座由蔡英文之流的「庸才」重奪,台灣勢將晉入一個黑暗的時代。安寧與和諧將離台灣遠去!
兩岸的先天關係
事實是,不管你喜不喜歡,任何一個能理性思考,務實面對兩岸關係的台灣政黨都不能,也無法擺脫大陸因素對台灣前途具有的先天左右力量。這裡所謂的「先天「是指與生俱來的影響,要摔也摔不掉也!也無從摔起!
最重要的試金石就是來臨的陳江會,一旦在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繼續依然故我,頑固不靈,發動有如去年大規模的街頭示威,掀起暴亂,民進黨將會被大陸蓋棺論定。根據本小組的分析,這可能就是大陸定性蔡英文暗喻的第一道警鐘,後繼行動可能包括概括性把民進黨定性為「台獨政黨」,屆時,自掘墳墓的民進黨,要怪誰!?(勿忘反分裂國家法的陰影還在。)
大陸發出警號
如是觀之,繼續擾亂台灣治安與公安的的日子會陰魂不散般從陳水扁執政台灣八年的「墓園「中復活出來,到處作惡,民進黨在台灣還有前途嗎」還能繼續維護陳水扁所說的「台灣是亞洲自由民主的燈塔嗎」? 本小組只能點出問題,沒有答案,這個問題留待台灣人在「冷智慧」中去好好思考一番!
高瞻遠矚與領導素質
兩岸領導素質的差異在那裡,在眼光,膽識,與魄力。
有時,人民要考驗領導人的是領導素質,領導素質是決定庸才與政治家的分野,領袖可來可去,一個領導人在國家,民族,甚至世界能留下什麼給後人緬懷事跡,不在他的貢獻多少。關鍵在於他遺留在世的價值;沒有價值,常言說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都無法成立。
關心兩岸關係與前途的人相信都會緬懷蔣經國在台灣留下的民主的體制,沒有蔣經國的對民主信念與價值的堅持,今天的台灣會怎樣,沒有人會知道。
蔣經國留給世人的不朽除了民主價值的治國基礎外,就是對統一的堅持;國民黨能夠從一個專制的政黨下放權力,自我改造為成為一個尊崇民主的政黨,反映國民黨能發揮政治意願與時併進,不僅改造了國民黨的命運,也植根了兩岸民主的基地,否則中華民族與普世價值的融合點的迷失,中華民族的歷史必定會改寫。所以有人揶揄擺在眼前的國民黨已經不再是當年豪情壯志,氣慨萬千的中國國民黨,已淪落為一個獨處一偶的「台灣國民黨」。此話具有一定的地理歷史根據。
領袖是領導群倫的,不應是被群眾領導(不然何必大費周章去票選總統!),只有「高瞻遠矚」才能把民族國家帶上改造歷史的高度的領袖,才配領導廿一世紀的大中華。因為這樣素質的領袖肩負的不只是和平統一兩岸,也是把古老五千年的的中華文明帶至一個新舊交替,復古翻新,溫故創新的新時代;不管他是來自大陸還是台灣,兩岸分治六十年,台灣被滿清割據給日本統治五十年,與老祖宗留下的輝煌五千年文明史對比,從中華民族淵遠流長的歷史長河與高點眺望未來,五六十年的分離又算得了什麼?
創造中華民族的歷史時刻就在當下。中華民族不能容忍庸才治國,更不能容忍大中華的氣勢被庸才砸壞,當然也不能容忍隨波逐流,被群眾的情緒牽著鼻子走的「膽怯」領袖,動不動就徹底檢討政策,搖擺不定的心智:最近落幕的台灣地方選舉講求的是利益的結合,地方發展與勢力情意結的考量,民眾對民生問題包括八八風災事件等民生事件投下抗議的一票,情有可原,反而執政黨的得失心太重,企圖面面俱圓會壞了大事。(還好,125地方選舉失利後,國民黨總算重申兩岸政策保持不變的調子,速度會否放慢,則有待觀察。)
有時我在想,台灣的執政黨是中國國民黨、台灣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問題不在民進黨(亂世總會有亂象),也不在中國國民黨,問題的關鍵在身處台灣國民黨的心智與心態,悠關領導人的膽識,眼光與魄力。儘管馬英九上台後「練身」多時,給人的印象仍然是後天欠缺渾厚堅韌不拔的體質與精神(這可能與他得到上天的寵愛,仕途平步青雲的有關)。
魚與態掌不能兼得,與「全民總統」的心智心態是同出一轍的。
天降大任於斯人,必勞其筋骨,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体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
其實這是孟子教人要有EQ (情緒智商) 去面對逆境時的態度。無論如何能用正面處理逆境,過後必定有所得益,對將來再面對困難必定更容易解決,這樣的人必定更容易成功做出一番大事。
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它在刺骨的寒風和凜洌的冰霜中開顏面世,與已經凋落的其他花類不一樣……「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正是大中華的共同理念。梅花不是台灣的「國花」嗎?台灣人 梅花抖擻的精神還在嗎?
馬英九必須緊記他是以歷史性多數票贏得台灣總統的寶座,他的任重道遠不在話下,此舉反映台灣選民分得出什麼是地方利益,什麼是台灣整體政治利益,兩者的差異「差之毫里,別之千里」;就如現在已曉得「民族大義」為何物,要去大陸訪問扮演監督和平協議角色的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所說:「台灣的福祉在中國」。難道稍受挫折的領導人看不清呂秀蓮也看到的景象與大勢嗎!?從政者心太軟,對敵對派仁慈會被詮釋對自營者殘忍,這樣淺顯的道理馬英九先生現在應該懂了吧!
有時,人民要考驗領導人的是領導素質,領導素質是決定庸才與政治家的分野,領袖可來可去,一個領導人在國家,民族,甚至世界能留下什麼給後人緬懷事跡,不在他的貢獻多少。關鍵在於他遺留在世的價值;沒有價值,常言說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都無法成立。
關心兩岸關係與前途的人相信都會緬懷蔣經國在台灣留下的民主的體制,沒有蔣經國的對民主信念與價值的堅持,今天的台灣會怎樣,沒有人會知道。
蔣經國留給世人的不朽除了民主價值的治國基礎外,就是對統一的堅持;國民黨能夠從一個專制的政黨下放權力,自我改造為成為一個尊崇民主的政黨,反映國民黨能發揮政治意願與時併進,不僅改造了國民黨的命運,也植根了兩岸民主的基地,否則中華民族與普世價值的融合點的迷失,中華民族的歷史必定會改寫。所以有人揶揄擺在眼前的國民黨已經不再是當年豪情壯志,氣慨萬千的中國國民黨,已淪落為一個獨處一偶的「台灣國民黨」。此話具有一定的地理歷史根據。
領袖是領導群倫的,不應是被群眾領導(不然何必大費周章去票選總統!),只有「高瞻遠矚」才能把民族國家帶上改造歷史的高度的領袖,才配領導廿一世紀的大中華。因為這樣素質的領袖肩負的不只是和平統一兩岸,也是把古老五千年的的中華文明帶至一個新舊交替,復古翻新,溫故創新的新時代;不管他是來自大陸還是台灣,兩岸分治六十年,台灣被滿清割據給日本統治五十年,與老祖宗留下的輝煌五千年文明史對比,從中華民族淵遠流長的歷史長河與高點眺望未來,五六十年的分離又算得了什麼?
創造中華民族的歷史時刻就在當下。中華民族不能容忍庸才治國,更不能容忍大中華的氣勢被庸才砸壞,當然也不能容忍隨波逐流,被群眾的情緒牽著鼻子走的「膽怯」領袖,動不動就徹底檢討政策,搖擺不定的心智:最近落幕的台灣地方選舉講求的是利益的結合,地方發展與勢力情意結的考量,民眾對民生問題包括八八風災事件等民生事件投下抗議的一票,情有可原,反而執政黨的得失心太重,企圖面面俱圓會壞了大事。(還好,125地方選舉失利後,國民黨總算重申兩岸政策保持不變的調子,速度會否放慢,則有待觀察。)
有時我在想,台灣的執政黨是中國國民黨、台灣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問題不在民進黨(亂世總會有亂象),也不在中國國民黨,問題的關鍵在身處台灣國民黨的心智與心態,悠關領導人的膽識,眼光與魄力。儘管馬英九上台後「練身」多時,給人的印象仍然是後天欠缺渾厚堅韌不拔的體質與精神(這可能與他得到上天的寵愛,仕途平步青雲的有關)。
魚與態掌不能兼得,與「全民總統」的心智心態是同出一轍的。
天降大任於斯人,必勞其筋骨,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体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
其實這是孟子教人要有EQ (情緒智商) 去面對逆境時的態度。無論如何能用正面處理逆境,過後必定有所得益,對將來再面對困難必定更容易解決,這樣的人必定更容易成功做出一番大事。
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它在刺骨的寒風和凜洌的冰霜中開顏面世,與已經凋落的其他花類不一樣……「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正是大中華的共同理念。梅花不是台灣的「國花」嗎?台灣人 梅花抖擻的精神還在嗎?
馬英九必須緊記他是以歷史性多數票贏得台灣總統的寶座,他的任重道遠不在話下,此舉反映台灣選民分得出什麼是地方利益,什麼是台灣整體政治利益,兩者的差異「差之毫里,別之千里」;就如現在已曉得「民族大義」為何物,要去大陸訪問扮演監督和平協議角色的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所說:「台灣的福祉在中國」。難道稍受挫折的領導人看不清呂秀蓮也看到的景象與大勢嗎!?從政者心太軟,對敵對派仁慈會被詮釋對自營者殘忍,這樣淺顯的道理馬英九先生現在應該懂了吧!
探索一體兩面(兩個政權)與兩體一國的關係
最近大陸智囊學者出席在台灣舉行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指出的兩岸「兩個政權論(一體兩面)」,與本小組提出的「兩體一國」的論述吻合。
「兩個政權論」其中一個吸引人的特徵,以一體兩面輪廓化兩岸的描繪予人深切的印象,值得玩味探索。其論述有把兩個政權論納入「一體兩面」的特徵。這個創新點與兩體一國有著層次上的不同,可能就是一體兩面(兩個政權)論最引人注目的特點。
實際上兩岸政權即是兩個政治實體的政府,放在大陸與台灣的現實狀況,即是一個主權國家由兩個分治的政府組成;間中的存異點為,如此兩個政權之間的關係是完全獨立著呢!抑或是擁有一種特殊的關係連繫著。這一點將關鍵性影響兩岸如何重返與正視兩岸政體分開的既定現實的必經之路:也可能就是兩個政權論與兩體一國之間的現實差異點。
換句話說,兩岸分治那是事實,兩岸分治現實的程度為互不隷屬的情境必須獲得尊重與認清;兩個政權的分治的確是建立在不同的政體上,它們之間的連係屬於什麼性質?這一點需要兩岸進入正視現實的第一階,重返兩岸情境(scenario),才能協助釐清現實與構想之間的差異,梳理兩岸現狀異同點。
初步了解,一體兩面思所呈現的靈活性,或許劉國深能夠基於「國家球體」構思給予兩岸當局一個在「互不隷屬與特殊關係之間」的差異提供一些創意的靈感點子?
劉國深提到另一點亦是不乏新意:玆特加以引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球體』只有一個政權代表這個國家,而中國這一『國家球體』的球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家球體』兩個競爭中的政權構成,她們分別在背靠背的空間和場合代表著中國,雙方形成了事實上『國家球體』的關係。」
無論如何,在理論上,一體兩面的構想具有很好的政治凝聚力,使兩岸的關係開始即處於一種先天性的良性互動,如果兩岸能跳出分治互不隷屬的情境,直接進入一體化的第二階,那一體兩面即是一劑催化素。
重回本小組提出的兩體一國實際上是確認兩岸的即成現實,協助兩岸政府重返現實,全面及整體認清兩岸六十年來完全分治,在互不隷屬的格局中運作自如。唯有重返釐清現實,才能正視現實,繼而尊重現實,並出發現實也!這個「隙縫」(missing link/gap)應是重返現實必經面對的實質挑戰。
兩岸政治關係至今之所以仍然纏綿不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為兩岸至今仍然無法全面科學,實觀,理智看待彼此分治六十年形成的特殊關係,所以馬英九提出的兩岸關係非國對國,非地區對地區的關係特殊論是有其一定的法理根據的。
實際上,不管你喜不喜歡,現實就是現實,這裡要重申,本小組提出的兩體一國並非兩岸的願景,大中華共和國才是願景,兩體一國只是重返,正視,尊重,以致出發現實的四步曲的初階,大中華共和國作為兩岸政治實體的中介體,才是兩岸民族終極的統一融入一體化願景;如是觀之,一體兩面可能就是形塑兩岸統一的階段性特徵。因為要從兩體蛻變為一體化的需要一個中介體,這個中介可能就是融合後的大中華共和國的新體制新國體,而「克隆台灣」即是融合體的母體概念。
「兩個政權論」其中一個吸引人的特徵,以一體兩面輪廓化兩岸的描繪予人深切的印象,值得玩味探索。其論述有把兩個政權論納入「一體兩面」的特徵。這個創新點與兩體一國有著層次上的不同,可能就是一體兩面(兩個政權)論最引人注目的特點。
實際上兩岸政權即是兩個政治實體的政府,放在大陸與台灣的現實狀況,即是一個主權國家由兩個分治的政府組成;間中的存異點為,如此兩個政權之間的關係是完全獨立著呢!抑或是擁有一種特殊的關係連繫著。這一點將關鍵性影響兩岸如何重返與正視兩岸政體分開的既定現實的必經之路:也可能就是兩個政權論與兩體一國之間的現實差異點。
換句話說,兩岸分治那是事實,兩岸分治現實的程度為互不隷屬的情境必須獲得尊重與認清;兩個政權的分治的確是建立在不同的政體上,它們之間的連係屬於什麼性質?這一點需要兩岸進入正視現實的第一階,重返兩岸情境(scenario),才能協助釐清現實與構想之間的差異,梳理兩岸現狀異同點。
初步了解,一體兩面思所呈現的靈活性,或許劉國深能夠基於「國家球體」構思給予兩岸當局一個在「互不隷屬與特殊關係之間」的差異提供一些創意的靈感點子?
劉國深提到另一點亦是不乏新意:玆特加以引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球體』只有一個政權代表這個國家,而中國這一『國家球體』的球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家球體』兩個競爭中的政權構成,她們分別在背靠背的空間和場合代表著中國,雙方形成了事實上『國家球體』的關係。」
無論如何,在理論上,一體兩面的構想具有很好的政治凝聚力,使兩岸的關係開始即處於一種先天性的良性互動,如果兩岸能跳出分治互不隷屬的情境,直接進入一體化的第二階,那一體兩面即是一劑催化素。
重回本小組提出的兩體一國實際上是確認兩岸的即成現實,協助兩岸政府重返現實,全面及整體認清兩岸六十年來完全分治,在互不隷屬的格局中運作自如。唯有重返釐清現實,才能正視現實,繼而尊重現實,並出發現實也!這個「隙縫」(missing link/gap)應是重返現實必經面對的實質挑戰。
兩岸政治關係至今之所以仍然纏綿不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為兩岸至今仍然無法全面科學,實觀,理智看待彼此分治六十年形成的特殊關係,所以馬英九提出的兩岸關係非國對國,非地區對地區的關係特殊論是有其一定的法理根據的。
實際上,不管你喜不喜歡,現實就是現實,這裡要重申,本小組提出的兩體一國並非兩岸的願景,大中華共和國才是願景,兩體一國只是重返,正視,尊重,以致出發現實的四步曲的初階,大中華共和國作為兩岸政治實體的中介體,才是兩岸民族終極的統一融入一體化願景;如是觀之,一體兩面可能就是形塑兩岸統一的階段性特徵。因為要從兩體蛻變為一體化的需要一個中介體,這個中介可能就是融合後的大中華共和國的新體制新國體,而「克隆台灣」即是融合體的母體概念。
Thursday, December 3, 2009
胡錦濤暗喻:一個沒前提的九二共識解扣兩岸?!
寫這篇分析文章旨在探索兩岸政治關係如何在最短及最有利的情況下,尋求一個突破點。這個突破點是最近翻看上任不久的台灣行政務院院長吳敦義說的一句蠻有意思的話,靈機一動,窺見兩岸政治膠著僵持不下湧現的一記靈光。
「志同道合,兩情相悅」放在九二共識的框架內,讓人意識到兩岸政治難題,有「眾裡尋她千百度,那人即在燈火欄杆處」的慨嘆。
此話怎說,九二共識是兩岸談判重歸統一的基礎,源頭,與框架所在,是汪辜兩位兩會領導人當年立下的汗馬功勞。今天,兩岸政治關係的解扣仍然立於九二共識的框架內,說明九二共識的重要性與其歷史性。然而談判統一的框架必須被善用,必須發揮它的歷史作用,原因很簡單,框架是死的,政治是人為的,框架的存在價值必須與人的政治需要併駕齊驅,即根據變動的局勢進行必須的調適,不然即有以馬擋車的之嫌。
且讓我們回顧兩年來,兩岸領導人針對九二共識重要隔岸喊話/發言的啟示:
去年3月,胡錦濤與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通電話時,兩位領導人認可了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大陸與台灣可以各自表述一中的內涵。
去年8月,馬英九下旬通過外媒表態: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即是中華民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是非國對國,而是一種特殊的關係;
至今,大陸始終未有正面回應九二共識即一中各表,以及馬英九的表述一中即中華民國;
今年10月,事隔一年多,胡錦濤在致賀電給馬英九國民黨慶祝雙十慶典時重提九二共識,可是未提一中各表。
胡錦濤此舉實有下放一中前提之暗喻:也讓人窺見九二共識的演進最終可能會超越一中,超越一國,重返九二共識原點。這個原點本身即是自然統一框架的起點:即確定統一的功能與作用後,在原有的九二共識的統一框架內設立前提,是否多此一舉的問題即告浮現。
積極創造條件
胡錦濤11月14日在新加坡出席APEC峰會時對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講了一句涵意深長的話:雙方(陸台)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難題積極創造條件。
這句話可謂觸中兩岸政治關係膠著的解碼,把這句話放在兩年來,兩岸經濟民間緊密互動互信的基礎上解剖,讓人看到兩岸的政治關係已經望見一道曙光,這道曙光非常具有前瞻性,與源自雙向互動的認知。
其實,兩岸關係的前瞻是充滿靈活與變通的,所謂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就在此。這裡的萬變是切入法則,其宗是兩岸統一的最終目標的不離不棄的宗旨。
最近胡錦濤多次提及兩岸的政治難題在於如何破解一中的原則,所構成的兩岸意識形態的執著。兩岸政治關係如何演變,只要九二共識還在,都不會影響兩岸民族統一的目標,問題只是在如何在九二共識尋得一個雙向的交匯點展開雙向統一旅程;換言之,鑑定統一過程的路向圖,實際上比統一目標的實現來得重要,其竅門即在此 (兩岸政府如果深諳此中奧妙,兩岸心結的鑑定與化解指日可待也)。
如此觀之,試摘要比較一中的框架,一國的框架,甚至沒有前提性的框架有何不同?
本小組多篇前文連續探索一中與一國的框架的異同,現在加入「沒有設防前提」的框架,來探討三者的不同與特性,做個非臨床的比較:
●一中前提框架:大陸向來堅持九二共識的前提性在一中(一個中國),大陸認為,一中原則是不可以妥協的,在大陸當局的認知中,即使九二共識的框架是談判兩岸和平統一事務,大陸基於「雙重安全」,沒有後顧之憂而堅持要把「果」變成「因」,導致因果有被倒置的之虞。這可能是大陸傾向意識僵化的「盲點」(所謂「盲點」是要由他人指出的,即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一國前提框架:基本上,一國框架與一中框架其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因為只要進入九二共識談判的門檻,兩岸統一的最終目的地即一覽無疑,就如本小組多次提及,難道由中國人組成的國家的名字不叫中國?鑑此,把九二共識放在尋求解決兩岸統一的議題內,「一國」與「一中」是互通的。彼此之間沒有茅盾,只有互通點。「一國」有見樹亦見林之妙。
●一個沒前提的九二共識:兩岸從此角度探索,一個可以沒前提的九二共識即浮現在眼前了!不難發現,沒前提性的框架較有前提性九二共識,其目標與手段可以來得清晰與其乾淨利落;換句話說,附上前提的九二共識反而如人背了包袱一樣,沉甸甸;這話與本小組前文之一詮釋的「法尚須捨,何況非法」如同出一轍,頓時有豁出去,卸下心頭大石的快感。
以上三個與其說為三個選擇,不如說是兩岸互信基礎的試金石,具有進程式與演進式的層次。目前兩岸仍然膠著於初階的「一中」爭議中,大有僵持不下之勢;跳脫「一中」的泥沼才能看到「一國」的優勢;兩者都不行,唯有重返「空性」的九二共識,還原起點也!或許即能見到全豹。
如此嘗試詮釋胡錦濤「更上層樓,創造條件」的心路歷程,推演成變通之道;願以此文章獻給不遺餘力為兩岸謀求和平統一之道的兩岸政府,領導人,與全球心懷中華民族的兒女共勉之。
「志同道合,兩情相悅」放在九二共識的框架內,讓人意識到兩岸政治難題,有「眾裡尋她千百度,那人即在燈火欄杆處」的慨嘆。
此話怎說,九二共識是兩岸談判重歸統一的基礎,源頭,與框架所在,是汪辜兩位兩會領導人當年立下的汗馬功勞。今天,兩岸政治關係的解扣仍然立於九二共識的框架內,說明九二共識的重要性與其歷史性。然而談判統一的框架必須被善用,必須發揮它的歷史作用,原因很簡單,框架是死的,政治是人為的,框架的存在價值必須與人的政治需要併駕齊驅,即根據變動的局勢進行必須的調適,不然即有以馬擋車的之嫌。
且讓我們回顧兩年來,兩岸領導人針對九二共識重要隔岸喊話/發言的啟示:
去年3月,胡錦濤與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通電話時,兩位領導人認可了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大陸與台灣可以各自表述一中的內涵。
去年8月,馬英九下旬通過外媒表態: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即是中華民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是非國對國,而是一種特殊的關係;
至今,大陸始終未有正面回應九二共識即一中各表,以及馬英九的表述一中即中華民國;
今年10月,事隔一年多,胡錦濤在致賀電給馬英九國民黨慶祝雙十慶典時重提九二共識,可是未提一中各表。
胡錦濤此舉實有下放一中前提之暗喻:也讓人窺見九二共識的演進最終可能會超越一中,超越一國,重返九二共識原點。這個原點本身即是自然統一框架的起點:即確定統一的功能與作用後,在原有的九二共識的統一框架內設立前提,是否多此一舉的問題即告浮現。
積極創造條件
胡錦濤11月14日在新加坡出席APEC峰會時對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講了一句涵意深長的話:雙方(陸台)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難題積極創造條件。
這句話可謂觸中兩岸政治關係膠著的解碼,把這句話放在兩年來,兩岸經濟民間緊密互動互信的基礎上解剖,讓人看到兩岸的政治關係已經望見一道曙光,這道曙光非常具有前瞻性,與源自雙向互動的認知。
其實,兩岸關係的前瞻是充滿靈活與變通的,所謂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就在此。這裡的萬變是切入法則,其宗是兩岸統一的最終目標的不離不棄的宗旨。
最近胡錦濤多次提及兩岸的政治難題在於如何破解一中的原則,所構成的兩岸意識形態的執著。兩岸政治關係如何演變,只要九二共識還在,都不會影響兩岸民族統一的目標,問題只是在如何在九二共識尋得一個雙向的交匯點展開雙向統一旅程;換言之,鑑定統一過程的路向圖,實際上比統一目標的實現來得重要,其竅門即在此 (兩岸政府如果深諳此中奧妙,兩岸心結的鑑定與化解指日可待也)。
如此觀之,試摘要比較一中的框架,一國的框架,甚至沒有前提性的框架有何不同?
本小組多篇前文連續探索一中與一國的框架的異同,現在加入「沒有設防前提」的框架,來探討三者的不同與特性,做個非臨床的比較:
●一中前提框架:大陸向來堅持九二共識的前提性在一中(一個中國),大陸認為,一中原則是不可以妥協的,在大陸當局的認知中,即使九二共識的框架是談判兩岸和平統一事務,大陸基於「雙重安全」,沒有後顧之憂而堅持要把「果」變成「因」,導致因果有被倒置的之虞。這可能是大陸傾向意識僵化的「盲點」(所謂「盲點」是要由他人指出的,即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一國前提框架:基本上,一國框架與一中框架其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因為只要進入九二共識談判的門檻,兩岸統一的最終目的地即一覽無疑,就如本小組多次提及,難道由中國人組成的國家的名字不叫中國?鑑此,把九二共識放在尋求解決兩岸統一的議題內,「一國」與「一中」是互通的。彼此之間沒有茅盾,只有互通點。「一國」有見樹亦見林之妙。
●一個沒前提的九二共識:兩岸從此角度探索,一個可以沒前提的九二共識即浮現在眼前了!不難發現,沒前提性的框架較有前提性九二共識,其目標與手段可以來得清晰與其乾淨利落;換句話說,附上前提的九二共識反而如人背了包袱一樣,沉甸甸;這話與本小組前文之一詮釋的「法尚須捨,何況非法」如同出一轍,頓時有豁出去,卸下心頭大石的快感。
以上三個與其說為三個選擇,不如說是兩岸互信基礎的試金石,具有進程式與演進式的層次。目前兩岸仍然膠著於初階的「一中」爭議中,大有僵持不下之勢;跳脫「一中」的泥沼才能看到「一國」的優勢;兩者都不行,唯有重返「空性」的九二共識,還原起點也!或許即能見到全豹。
如此嘗試詮釋胡錦濤「更上層樓,創造條件」的心路歷程,推演成變通之道;願以此文章獻給不遺餘力為兩岸謀求和平統一之道的兩岸政府,領導人,與全球心懷中華民族的兒女共勉之。
Subscribe to:
Posts (Atom)